登陆注册
9468700000018

第18章 衣食住行篇(2)

据传,清乾隆年间,天津南运河畔的小稍直口村来了一位阔商,此人在茶摊喝茶并与摊主李老汉聊天时,屋内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端着个盛满金黄色饽饽的盘子;随后又端上一个碟子,碟子里码着十几条二寸来长的头尾交错的熬小鱼。商人先拿起个饽饽咬上一口,脆香可口,好吃极了,又夹起一条小鱼放进嘴里,咸淡适中,这商人胃口顿开,鱼鲜饽饽美,于是问道:“此饭何名?”李老汉答:“便饭、便饭,无名、无名。”商人看了看盘子里的饽饽,又看了看碟子里横七竖八麦穗般大小的鱼,灵机一动说:“依我看,就叫它‘佛手糕千眼鱼’吧!”后来,人们才知道,在李老汉家吃贴饽饽熬小鱼,又赐名“佛手糕千眼鱼”的商人原来就是乾隆皇帝。

今天,天津的“贴饽饽熬鱼”也在“与时俱进”。原来熬小鱼多用麦穗小鱼,现今多用鲜活的鲫鱼,掏去内脏洗净后用油煎透,然后用葱、姜、蒜、腐乳、醋、酱油略放些配制的作料放锅一烹,再用文火烟靠一下就能吃了。饽饽的主料还是首选玉米面,掺上点儿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放妥当,底层烤成金黄色的“嘎儿”,吃起来又香又脆。也有的将饽饽团成金字塔形状放进锅里边蒸,样子就像瘦身之后的窝头。

石头门坎素包有咬劲儿,耳朵眼儿炸糕烫舌头

石头门坎素包、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白记水饺、曹记酱驴肉、杜称奇蒸食等等,都是天津的风味食品。

俗话“石头门坎素包有咬劲儿”,说的是宫南大街的一家老字号,这家老字号本名“真素园”,创建于清朝,后来人们所说的“石头门坎素包”就是出自这里。此处靠近海河,地势低洼,又全是土道,易被雨水和河水冲刷,真素园的主家便在门外筑了一道高出地面的石头门坎,后来人们管这家素餐馆习惯地称为“石头门坎”,真素园的字号反湮没无闻了。

“石头门坎”靠近天后宫,那时天后宫香火极盛,从郊区进香的善男信女,以吃斋表示心诚,所以石头门坎的生意蒸蒸日上,盛极一时。所经营的素食品有炸面筋、豆泡、素帽、素丸子、炸嘎巴等,还有用清素食品烹制成形同鱼肉鸡鸭般的菜肴。他们的素包尤其闻名遐迩,风味独特,流传至今,这就是天津人津津乐道的“石头门坎素包”。

石头门坎素包选料精细,是以纯绿豆粉皮、芝麻酱、上等木耳、花菜、口蘑、豆菜、腐乳、香干、面筋、芫荽(香菜)加以小磨香油等十几种原料拌和成馅儿。选用上等面粉做皮,酸碱适度,味道清素醇香,鲜美适口,可充早点,也可当正餐,终日营业,座无虚席。另有走街串巷叫卖的,吆喝“石头门坎素包”,颇受城厢内外大众的欢迎。

俗话“耳朵眼儿炸糕烫舌头”,说的是北门外大街路东有条细窄的胡同,如人的耳朵眼儿状,故称“耳朵眼儿胡同”,胡同口外有一家刘记炸糕铺,出售的炸糕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口感醇厚,皮酥脆而不艮,馅儿细甜而不粘牙,在津门众多的炸糕中独树一帜,津人俗称“耳朵眼儿炸糕”。

耳朵眼儿炸糕始创于清朝末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早先是做好炸糕,推着独轮小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叫卖,后来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设点摆摊,现做现卖。当时的北门外大街是通往京师的通衢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针市街、竹竿巷等,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市场,商号鳞次栉比,人气特旺,故而他的炸糕生意也很兴隆。此后,刘万春与其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开了个炸糕店。他们的炸糕业务在1937年达到鼎盛,日销售量150斤到200斤。尤其是逢年过节,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争相购买,日销售可达400多斤。

耳朵眼儿炸糕久负盛名,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所谓“烫舌头”意在夸赞,并非贬义,实为褒扬。

大福来的锅巴菜,十八街的大麻花

锅巴菜天津人称“嘎巴菜”,是以事先摊好的大张煎饼,切成柳叶条,放在卤锅(一直不断火)内稍加搅拌,连卤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酱、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锅巴菜一要煎饼摊得薄,二要打卤用洗面筋洗出来的浆粉。有个故事说,某皇帝出巡路过天津进了一家小饭铺,店主急切中就把煎饼撕碎,撒上香菜,用开水冲成锅巴汤,皇帝吃美了问店主姓名,回说“郭八”,皇帝说锅巴不能叫汤,叫菜吧。这虽是编撰,却反映了事实:不管汤、菜,都是下饭的。但天津人通常是把锅巴菜作为早点来吃的。

天津的锅巴菜以大福来为正宗,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色,故而天津才有“大福来的锅巴菜”这句老俗话。

据称,大福来的锅巴菜选用优质的绿豆和小米,摊出的煎饼又薄又匀,卤汁的配料尤为讲究,不仅颜色、稠度适中,而且味道独特香美可口。此外,它的小料也别具特色,除芝麻酱、香菜等一般小料外,还多了一种炸香干丁的特色小料。锅巴菜必须热吃才有味道,为保证卤汁的温度,大福来除采用炉火保温外,每逢冬天,连使用的碗也坚持用热水浸泡。正是这种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使得大福来的生意始终保持顾客盈门的兴旺景象,也使大福来的锅巴菜成为享誉津门的清真风味小吃。

天津人喜欢吃麻花,外地人来天津也常买一些带走送给亲朋好友。而说起这种酥脆甜香的炸制食品,就不能不谈到十八街和桂发祥。特别是十八街桂发祥的什锦夹馅儿麻花更是远近闻名。老天津人都知道,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原是河北大城人,十几岁来天津,先在郭庄子一个绰号“郭黑子”的麻花店里学徒,后来兄弟俩在大沽南路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门脸的麻花店——“桂发祥”、“桂发成”。范家兄弟制作麻花的技艺高超,尤其是弟弟范贵林更身怀绝技。1956年两个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的“桂发祥麻花店”,保持和发扬了范家兄弟的传统制作技艺,使桂发祥麻花好上加好,成为誉满津门的名特食品。

据说当年“十八街”的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细心揣摩,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炸出来的麻花,独具风味,一尝难忘。经营者还首创在坯料的白条间夹进一条馅体,其中有桃仁、桂花、青红丝等配料,所以得加个“什锦”的形容词。此外,个头也比一般大得多。天津人俗话“十八街大麻花”,“大”字是不能省的。越大越难炸,十八街麻花之大,或许有显示技巧的作用。

麻花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是一种很普通的吃食,而说不上是天缘还是地造,麻花却在天津这块土地上被发扬光大,后来竟造就成了一个闻名世界的金字招牌,成为天津的一种传世名吃。这不能不说是与天津的文化习俗和地理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煎饼馃子一套一套的,烙饼炸蚂蚱,夹(家)着吃

天津小吃,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等最有名,但天津人并非天天吃炸糕、麻花,天津人每天吃的小吃多是煎饼馃子,这种小吃却真是天津所独有,别的城市很少。

“煎饼馃子”,外地人乍一听,还当是两种东西。但是,天津人把二者卷在一起,外加葱花面酱,味道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煎饼是一百多年前由山东传入天津的,但已被天津人“改造”。“馃子”外地人称为“油条”。早年天津流传一个故事,说是行刺奸臣秦桧的勇士施全有个兄弟施中,为躲避追捕,施中夫妇俩扮作渔民从临安(杭州)乘小船,经运河逃到天津,改名朱钦惠(诛秦桧),卖油炸货为生。他把两小块面摞在一起抻成长条,在油锅里炸熟,取了个名字“油炸桧”。天津食客也用咬碎嚼烂来发泄对奸臣夫妇之恨,索性改叫“油炸鬼”。流传到外地,多叫“油条”。

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人已经和煎饼馃子有了密切的关系。每一热闹街道路口大都有煎饼馃子摊子。煎饼的主料是绿豆、小米、虾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浆。煎饼要用平锅现摊现卖,每张煎好(可以加摊鸡蛋)裹一“棒槌馃子”成卷,煎锅涂油少许,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酱,撒葱花儿,折起,称为“一套”。天津人赞美善于言词的人,往往说此人说话“煎饼馃子一套一套的”,即此之谓。外地人尝过煎饼馃子,都夸“味道好极了”,但学不到家,恐怕因为味道太“酽”,天天吃有点儿受不了。

天津人发明这种美味,本是出于运河码头工人的需要,跟特有的大饼配套,成了方便而可口的快餐。天津、北京相隔120多公里,在北京,你早晨起来,想吃煎饼馃子,对不起,没有。可是你到了天津,一出火车站,站前就有煎饼馃子在卖,四季供应,风雨无阻,而且总是另备有鸡蛋的。天津作家赵玫写了一篇《“煎饼馃子”情结》文章,开头便说:“天津的煎饼馃子就是这样一种食品。当它就在你身边时,你也许长年累月都熟视无睹;但是一旦有一天你离开了,离开了这座城市或这个国家,煎饼馃子就会绵绵无期地成为你的最想和最爱。那一定是你最先就开始怀念的食品。那种只有煎饼馃子才有的味道,那味道本身就是一种思乡的情结。”煎饼馃子能被天津人如此厚爱与思念,显然已超越了无数的盛宴和佳肴。

炸蚂蚱也是天津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蚂蚱即蝗虫,立秋季节,蚂蚱正肥,也是最好食用的时候。清代文人周楚良在《津门竹枝词》中说:“满子呼来蚂蚱香,醋烹油炸费葱姜。不须刘猛将军(刘将军是蝗神)捕,食尽蝗虫保一方。”这既是对天津风味炸蚂蚱的称赞,也是对天津民众巧妙治蝗、化害为利的褒扬。

炸蚂蚱的制作方法是,将蚂蚱去掉翅膀,用油炸至黄褐色,捞出后,在有酱油、醋、香油、葱、蒜的作料中浸一下,再控干。吃到嘴里,酥、脆、香、鲜,味道甚佳,如夹在热饼中吃,更是别有滋味。天津早有一句俗话:“烙饼炸蚂蚱,(夹)家着吃。”

蚂蚱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特别是秋季雌虫多卵,丰富的卵磷脂能增进记忆力。中医认为蚂蚱有止咳平喘、滋补强壮的功效。可惜吃蚂蚱在天津已接近失传,为什么呢?因为农药的使用令蝗虫大为减少,更主要的是蚂蚱被农药污染,人们存有戒心,想吃也不敢吃了。

卖药糖,四角四方四海名扬,提倡国货,炮打东洋

“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橘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这是郭德纲在相声《叫卖图》里学的吆喝声。天津的所谓“药糖”,即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时,加进各种中药材,比如砂仁、豆蔻、玫瑰、红花、鲜姜、薄荷,等糖熬好后再倒在一块涂过油的大石板上,拉成条状,用刀切成棋盘格般的小块。天津人不大爱吃甜食,但却将吃药糖当做一种“口头福”,看来这种东西确有其“勾人”之处。

天津药糖始之于清代,民间早有“津味药糖独一份”一说。民国年间,东洋货一度占据市场,天津人尤其是学生们大力宣传“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当时天津国货售品所的宋则久、王卓忱还出面把学生们招呼到一块儿,成立了“跪哭团”。有奸商卖日货,他们一边哭一边数落:“哎哟,我的大老板,小日本的刀都架到咱们脖子上啦,你还替他卖货呀?国家要是完啦,你还要钱有嘛用啊?”后来人们便巧妙地将津人喜爱的药糖跟抵制日货联系在一起,民间又传出一句俗语:“卖药糖,四角四方四海名扬,提倡国货,炮打东洋。”

天津药糖顶数王宝山的高人一筹。民国初年,王宝山在南市上权仙一带摆摊卖药糖。他的药糖是自己熬的,对上各种香料而成。他多半在下午或夜间出摊,手里拿着一个铁落子(像放风筝缠线的落子一样),拨得哗哗响,口中念着他自己编的一套一套的词来吸引人。“酸的、凉的、薄荷的”,“橘子、香蕉、菠萝蜜、樱桃”,过去小孩都会这套顺口溜,就是从王宝山卖药糖传出来的。王宝山的药糖口味繁多,出摊时的打扮也是怪模怪样:一顶旧礼帽,身穿破西装,戴着一副缺条腿的旧金丝边眼镜,既有些远方边城的货郎模样,又像一个独往独来的西部牛仔。

据老辈人说,王宝山年轻时给住在天津的一个法国人做过佣人,后来法国人回国了,把一些不用的东西给了他,其中就包括天津当时罕见的法国食用香精。对香精,王宝山倒是不陌生,天天出入灶间厅堂,他深知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的妙处。拿着这些香精,王宝山反复琢磨,寻思着能不能换个用途。他突发奇想,一把将香料倒进了药糖里面,没想到,这么一融合,居然生出了不少口味新奇的药糖,让他这个药糖行家都惊讶不已,原来千糖一味的小方块里竟飘出了橘子味、苹果味、蜜桃味,这一下,可让喜欢药糖的人开了眼。一时间,天津糖贵,再衬着王宝山的洋派举止,吃药糖,倒成了天津城里一件新潮的事情。

以后,王宝山不干了,南市有个小麻子接着卖药糖。他不摆摊,而是自己挎着很多玻璃盒,装着各色药糖。他念的词时有创新。如在1950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时,他唱“橘子、樱桃,别忘了抗美援朝”等等。在南市上平安(今长城剧院)前有一个小门脸,字号叫“千里香”,也是卖药糖的,不过他是零售兼批发,解放后就停业了。

同类推荐
  •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条主要水脉的历史和现实,其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带您走进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国江河。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兰州历史文化:表演艺术

    兰州历史文化:表演艺术

    本书内容包括:开宗立派写春秋、艺坛舵手朱怡堂、耿忠义与耿家脸谱、话剧奏响时代强音、《在康布尔草原上》、兰州舞台变奏曲等。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以及那些逐渐远去的故事。
  • 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学者最宝贵的品德是服从真理,尊重真理。说理的人,必愿尊重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主张,同时更有服从真理的勇气,没有服从真理的勇气,学者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服从真理、尊重真理,一切意气便会不消而消,大家心情也会舒畅,以利协作。
热门推荐
  • 湮没迷恋之虹挽君

    湮没迷恋之虹挽君

    一次穿越,一个江湖,无数的腥风血雨;一次穿越,一个皇宫,无穷的勾心斗角;一次穿越,一场恋爱,无尽的肝肠寸断!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峡谷天秀

    峡谷天秀

    自创技能于百人乱斗中问鼎吃鸡,于峡谷五v五巅峰对决中五杀天秀,最终要面对幻灵妖族,煞血魔族,噬魂鬼宗和水系龙族的围杀,既然躲不掉,那就正面刚……
  • 道尊传说

    道尊传说

    天才少年,筑仙基失败,成为人人唾弃的废物。却因意外练就千年道心,唤醒十方世界的太虚古龙,得到神秘的上古奇书,走上一条千万年来没人走过的路。这是个修炼者才能生存的强者世界。修仙者,修魔者,修妖者各显神通。绚丽的法宝,神奇的仙术……疯狂涌现。当他再次踏上巅峰,他的传说,流传至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念中已有果

    念中已有果

    出生就被打上不详字符的人果真没有资格获得幸福吗?祝幸的童年宛如被过滤了所有色彩一般,满满的皆是灰色,父亲的离世,母亲的委屈奔溃,冰冷的长板凳,陌生男人禁锢的双手,扭曲的面孔···茫然,无助,恐惧,绝望,明明还是稚童,在本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纪里,她却遭遇着足以使成年精神都完全奔溃的一切,直接促使了她的自卑软弱的性格,这样的她究竟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注意...等一切真相被掀开,我们的结局又在哪里。
  • 神将破天

    神将破天

    异世少年,召唤诸多神将,专治各种不服。敢单挑者要做好被群殴的准备哦!
  • 愿你们遇到小白

    愿你们遇到小白

    每个人的世界里都会遇到一个类似小白的女孩,也许你和小白已经在一起,也许你的小白在等你!我不是作家,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并记录自己的生活——东不拉昊
  • 我的脑子跟不上操作

    我的脑子跟不上操作

    别人穿越都有最强系统,你只有一个弱鸡系统。只能努力了!~王铭不小心穿越异世,须佐配三刀流强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人品格

    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人品格

    对于任何人来说,做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谁,都应该有良好的做人品格,这样他才能在今天这个时代立足,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孩子也不例外,更应该从小学习如何做人。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做人品格呢?本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本书从“诚信练就孩子做人真本领、爱心是孩子人生发展基石、宽容铸造孩子宽广的心胸、谦虚品质让孩子受益一生、乐观为孩子成功增添营养、感恩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分享让内心的那扇门敞开”等7个方面,总结了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做人品格,并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提供了最佳的方法。本书有案例,也有建议,是培养孩子良好做人品格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