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90600000003

第3章 革命的伊朗(1)

1979年11月4日,对于前去大使馆上班的美国人来说,这天的清晨与往常一样。大使馆临时代办布鲁斯·兰根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一场晨会,之后和维克·汤姆塞斯以及迈克·豪兰赶往伊朗外交部,前去讨论美国驻伊朗军事人员的外交豁免权问题。

上午十点钟刚过,无线电网络传出呼叫声:“注意!注意!所有海军陆战队员,一号位集合。”发出呼叫的是大使馆的安保主管阿尔·戈拉辛斯基。这一刻,大量“激进学生”冲破大门,涌入美国大使馆。

大使馆的新闻处就位于正门附近的停车场一侧。有人切断了门上的环形锚链,大批游行示威者蜂拥而入,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她们举着上面写有“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想进来”的标示牌。

约翰·格雷夫斯是最先看到激进分子冲进使馆区的人之一。他是美国大使馆的公共事务官。靠近窗户朝外望去,他看到一名激进分子走向一名负责保护使馆的警察,然后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对于这一幕,格雷夫斯并不感到惊讶。

随着涌入使馆区的激进分子越来越多,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开始慢慢反应过来。在当时的伊朗,游行示威活动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美国去死”、“打到沙赫[1]”等口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喊,所以在使馆内部工作的美国人最初还以为这是外面的“背景噪音”。

现在,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激进分子便可包围整个办公楼。工作人员和使馆外交人员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朝窗外望去,有的则聚集在警卫室,通过那里的闭路监控器了解外面的情况。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馆区挤满了激进分子,他们挥舞着标语并高喊:“我们只是想进来!”然后,一个接着一个的闭路监控器出现空白画面,因为摄像头已经被示威者从墙上拽下来了。

大多数使馆工作人员都显得很平静,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厌烦的情绪。他们似乎认为,这些学生只是闯入大使馆喊喊口号而已,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离开。闯入者大喊着:“我们没有恶意!我们只是想进来!”在他们中间,有的人还拿着扩音器,声浪一次高过一次。

美国人有所不知的是,这并不是一次狂热的抗议游行,而是一次精心准备的袭击行动。这些自称为“伊玛目[2]的门徒”的学生早在多日前就已经对大使馆踩点,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他们裁剪布条,为可能抓获的人质准备了近一百条蒙眼布;他们甚至还为这些人质准备了食品。

他们精心将发动袭击的时间选在“国家学生日”。国家学生日是为了纪念一年前在德黑兰大学游行示威时被沙赫武装力量杀害的学生而设立的,那次游行活动吸引了数百万名学生参加,而真正的策划者则在庞大人群的掩护下发动攻击。在第一波冲入大使馆的人群中,女性占有绝对多数,这显然也是有意而为,因为在激进分子看来,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应该不会对女性示威者开火。

部分激进分子还持有自行车锁链、木板乃至铁锤等简易武器。另有少数人持有手枪,这与后来宣称此次袭击完全是非暴力行动的说法相左。

他们的计划是占领大使馆三天,以此来表达他们对沙赫和美国的种种不满。就主要目的而言,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攻击行动把温和的巴扎尔甘政府[3]拖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进而削弱它的地位。如果巴扎尔甘派人营救这些美国人,那么伊朗人就会把他及其政府中的温和派人物视为“西方的傀儡”。

戈拉辛斯基发出呼叫后,海军陆战队迅速集结。在进驻使馆办公楼之后,他们迅速进入战备状态,装好子弹并占据有利位置,肾上腺素不断上升,有的人似乎还渴望一战。其中有一名队员就趴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身边摆满了弹药。他紧盯着窗外,手中的霰弹枪已经做好了发射的准备。

此时,前去伊朗外交部举行会谈的兰根、汤姆塞斯和豪兰正乘车返回大使馆,但途中遭遇了大堵车。戈拉辛斯基通过无线电呼叫并告诉他们不要回来。“使馆区一下子涌入了数百人。”他说。这三名外交官意识到,即便赶回使馆,他们可能也无法进去。于是,他们迅速作出了重返外交部的决定,因为在他们看来,在那里准备营救工作是最有效的。

在结束通话前,兰根向戈拉辛斯基交代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千万不要让海军陆战队员开枪。即便有一个人开枪,也可能会引发一场血洗事件。

“那么催泪弹呢?”戈拉辛斯基问。

“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能使用。”兰根回答说。

至此,办公楼二层的职员开始意识到这次攻击要比他们最初想象的严重得多。部分海军陆战队员和其他一些美国人——其中也包括在外围办公区工作的约翰·格雷夫斯——已经被激进分子抓获。透过窗户,办公楼二层的美国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同事被蒙眼捆绑押往使馆区后面的大使官邸的场景。

唐·霍曼是一名军医,住在与使馆后门隔街相对的比琼公寓。此时,他通过无线电呼叫戈拉辛斯基,告诉他这边也有一群伊朗人已经冲了进来。住在四楼的他可以清楚地听到楼下踢门的声音。戈拉辛斯基意识到他已无力相助,他告诉霍曼让他自己想办法(霍曼后来试图沿着建筑物的外墙滑下逃跑,但最终被抓获)。

当时,戈拉辛斯基所面临的问题要比霍曼严重得多。通过无线电,他得知办公楼已经被侵入。尽管最近刚刚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来加固这栋建筑物,但激进分子还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个作为逃生出口的、未安装栅栏的地下室窗户。事前,闯入者似乎已经掌握了这一突破口的准确位置。

激进分子闯入办公楼的地下室后,戈拉辛斯基要求所有人——包括在一楼待命的伊朗籍雇员——前往二楼(正常来讲,二楼是不允许当地雇员进入的)。不知是一时逞能还是一时愚蠢,戈拉辛斯基通过无线电征询兰根的意见,问他能不能出去“质问”一下这些闯入者。面对超过一千名的人群,兰根表示他只有在能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去,所以目前他做不到。于是,戈拉辛斯基自己走了出去,很快,他便被抓获,并被人用枪指着押往办公楼。

在办公楼的二层,海军陆战队员和使馆工作人员开始用家具堵住通道入口处的铁门。现在,中央通道已经人满为患,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忧郁,有的伊朗雇员甚至已经哭了起来。海军陆战队员在人群中分发防毒面具,另有部分队员的霰弹枪已经准备就绪。气氛瞬时紧张起来。

在楼内另一区域,多名美国人正忙于销毁文件和拆除敏感的通信设备,以免它们落到激进分子的手中。由于兰根最初认为这次游行示威不会引发意外事件,所以直到很晚他才下达这一命令。在此之前,部分有主见的职员已经开始在大使馆最安全的通讯室内销毁文件。之所以说最安全,是因为这个通讯室就像是一个“保险库”,外面装有巨型铁门,外人难以进入。在这个144平方英尺的保险库内,不仅有通信设备,还有一台用来粉碎文件的桶式装置。但由于这台机器经常会被卡住,所以有人带来了一台商业碎纸机。但这台碎纸机工作起来非常缓慢,而且无法将文件完全销毁,只能将纸张切成长条。

每一秒钟,形势都在迅速恶化。激进分子押着戈拉辛斯基进入办公楼的地下室,然后顺楼梯而上,到达二层。躲在里面的美国人已经将门加固,楼道中充满了催泪瓦斯的味道。戈拉辛斯基双眼灼痛,有人拿着一本点燃的杂志在他面前摇晃,他惊惧地后退并大声喊道:“不要烧我!”然后,一根枪管对准了他的后脑勺,并对他发出最后通牒:要么让里面的人开门,要么你就死。

戈拉辛斯基隔着铁门告诉他的同事,现在抵抗已经失去意义了。他说激进分子已经抓获了八名美国人(这是他自己的估计),而他们来这里只是要宣读一份声明,然后就会离去。“这就像2月14日一样。”他说。

约翰·利伯特是一名政治事务官员,讲一口流利的波斯语。他说他愿意出去,看看能否说服他们释放戈拉辛斯基。对于这位会讲波斯语的美国人,激进分子最初感到非常惊讶。利伯特先是劝诫,然后又告诉他们说革命卫队已经开往大使馆。但他们知道他是在虚张声势。几分钟之后,他被抓获,并面临着与戈拉辛斯基一样的选择:要么让你的朋友开门,要么我们打死你。

至此,兰根意识到进一步抵抗已是无望。尽管在伊朗外交部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他和汤姆塞斯还是未能获得伊朗政府的帮助。通过外交部办公室的电话,他接通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告诉当时使馆内部级别最高的官员——高级政治事务官安·斯威夫特放弃抵抗。

放弃抵抗之后,办公楼里的美国人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铁门最终被打开,气喘吁吁的人群一拥而入。而那些在保险库里销毁文件的工作人员又坚持了大约一个小时,但最终也被迫放弃了。

早在九个月前的1979年2月14日,也就是在伊朗沙赫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刚刚逃离该国一个月后,这座大使馆曾经遭到过一次袭击。在这次袭击中,一群游击队员携枪冲进大使馆,扣押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达四小时之久。

当时的伊朗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流亡在外的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已经从巴黎胜利归来,沙赫政府很快便宣告垮台,而军队也随之陷入混乱。由于出现权力真空,先前那些为推翻沙赫而联合在一起的不同派系开始走向分裂,并相互展开争斗。武装人员在大街上游荡,而仇杀事件也极为猖獗。

霍梅尼及其核心集团成立了临时政府,管理这个国家。大使馆遇袭后,临时政府组织了一批乌合之众,将大使馆的占领者赶了出去。之后,大使馆的保护工作被交给了一个革命委员会。他们驻扎在大使馆前面的一栋小型建筑物内,并负责该区域的巡逻工作。当年夏天,一支常规安全力量接替了先前的革命委员会,担负起大使馆的警戒工作。但即便是最乐观的评估,这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保护而已。

然而,这一系列接管行动却对后续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遇袭事件使得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在最多的时候,大使馆的雇员有近一千人)。其次,或许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使得美国方面错误地认为,伊朗政府会恪守承诺,全力保护美国大使馆及其外交人员。

11月4日最初遭遇袭击时,安·斯威夫特就联系了美国国务院行动中心,并与三名高级官员通了电话,而这其中就包括负责近东和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哈尔·桑德斯。一个小时后,当兰根告诉斯威夫特放弃抵抗时,桑德斯仍守在电话机旁。“我们打算让他们进来了。”斯威夫特在电话中对桑德斯说。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桑德斯立即将这一消息转达给了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后者于凌晨四点拨打了总统的电话。对此,卡特显得“异常焦虑但又信心十足”。在他看来,伊朗政府会像2月14日一样,很快将激进分子驱逐出大使馆。

世界上任何一座大使馆的外围安保工作都是由东道国政府负责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内虽然驻守了十余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内部安保服务。德黑兰的美国使馆区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近27英亩,里面建有数十座建筑和仓库,周边紧邻该市最繁忙的几条交通要道,一旦遭到袭击,就很难保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戈拉辛斯基才要求所有安保人员都赶往使馆办公楼。这座三层高的大型建筑物安装有窗户栅栏、防爆屏障和定时锁等防护装置,二楼还装有密闭而厚实的铁门,足以让使馆工作人员坚守两个小时,以等待伊朗政府的救助。从结果来看,这个计划是完美的,但唯一的问题就是,伊朗政府并未施以援手。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伊朗时局动荡,美国大使馆的安保又十分薄弱,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袭击后直接关闭大使馆,以策安全?

这是因为伊朗对美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国家有着庞大的石油储备,而且也是因为在过去的超过二十五年里,它一直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也是美国对抗苏联的缓冲国——要知道,伊朗和苏联之间有着长达1600英里的边境线。苏联一直渴望获得一个温水港,并希望增加其在波斯湾地区的影响力,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卡特政府并未切断与伊朗的关系,而是谨慎地寻求与临时政府的合作。由此,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仍保持正常运转。

今天来看,你或许会为伊朗和美国曾经是盟友而感到惊讶,但当把这一切置于苏联和美国大博弈的历史背景下时,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同类推荐
  •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触及中国文学根本的文学批评力作,相信它将给整个中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发现和直面这样一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根本缺陷——缺乏“忏悔意识”,即灵魂论辩的维度;而且以“忏悔意识”这个特殊的视角进入,深入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思想深度;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检讨中国文学的旧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学的新传统。
  • 爱上一座城(林徽因文集)

    爱上一座城(林徽因文集)

    《爱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的建筑学论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些学术文章既科学严谨,又因清新优美的文字而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如入画境。
  • 时光深处的柔软

    时光深处的柔软

    周遭浮躁个人乏力时,走进那片时光,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是心的抚慰与拥抱,你会因此拉近与真与善与美的距离,你会强烈地意识到阅读才是最奢侈的享受。不想迷失自己的人,向往真善美的人,以满腔热情想与生活来个熊抱的人……来吧,捧起《时光深处的柔软》,你便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了。
  •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散文集。由26位微博、豆瓣、人人网以及“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联袂呈现,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三毛说,生活不求深刻,但求简单。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迷茫,都会偶尔失去方向,都会刻骨铭心爱上一个错误的人,但你要相信,天空会放晴的,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请追随我心,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 小说法

    小说法

    《小说法》与当下国内许多优秀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发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思考路径和秘密,所以《小说法》不是一本小说评论集,也不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小说创作的教材,33篇文章深度解构当代国内优秀小说,告诉阅读者如何深刻理解小说家们的描述语言,告诉创作者如何巧妙设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小说法》对所有志向、喜爱小说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小说法》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序、推荐。
热门推荐
  • 我道癫狂

    我道癫狂

    若世道不公,破了天可好?封存我的世界,你,可有资格?今生志,为大志。此生情,为天地情。我之巅峰,谁可挡?此生若生不死,道不消。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个公道。此生若魂不灭,意尚存。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个恩情。此生若天地不归于虚无。立此誓,便还天地一世太平。若一念沧海,今生又如何不泣鬼神。
  • 清酒利剑

    清酒利剑

    一位本死了20多年的男子在次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他的王朝早已灭亡,他的归来是为了什么?为了他的王朝?还是为了复仇?他是人是鬼?
  • 皇帝的复国大计

    皇帝的复国大计

    夏华从地球而来,意外穿越成了为一国之帝,可他这个皇帝还没有享受后宫三千佳丽,竟然就面临了篡位的危机?偶然建立的召唤阵,古老而恢宏的咒语,召唤出来了,恐怖强大的……额,女装大佬?夏华扶额,他这是召唤了个爹?
  • 混灵记之月蓂传

    混灵记之月蓂传

    当墨诗韵恢复意识时,自己身处一片陌生之地。身旁的毒蛇张开了嘴,毒牙刺入手臂,同时也打开了她在这个世界的大门。“我叫墨诗韵。”“在下封宸。”“朕乃云阮瑜。”“姐姐可以唤我时华。”三个人,三段不同的缘,该如何抉择。“蓂儿,哥哥会保护好你和蓁儿的。”“姐姐,蓁儿已经很强大了,可以保护姐姐了!”“原来,我不叫墨诗韵。”封印解除,新神降临。“本座乃月之神,精灵国精灵公主,月蓂。”
  • 告诉我你知道的

    告诉我你知道的

    巨富突然猝死,警方及医院都证实属于自然死亡。但在葬礼上巨富的大儿了却抖出其父是死于非命。两个儿子在葬礼上大打出手,之后律师公布的遗嘱更是没有任何人满意,大儿子与二儿子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多年后,二儿子接掌家业,一宗命案引出父亲当年的真正死因。失踪多年的哥哥是生是死,妈妈与她的情夫难道真的是凶手,叔叔在这当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似乎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事情,唯独自己一无所知。他只能一个一个去说“告诉我你知道”这案中有案,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两个儿子之间被掉包的命运该如何收场?
  • 忆昔卿如风

    忆昔卿如风

    如果,有一天你在时空里迷了路怎么办?她是一个一直在寻找着回家之路的孩子。一个无依无靠无了心也无了情的孩子。不过是挥不去记忆里那抹明媚如阳光般暖暖的笑意,不过是忘不了生她养她的那个温婉的江南,那个慈祥的老人,那盏深夜为她而亮的柔光,于是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彷徨无措,孤苦无依。“姑娘不觉得这样儿太过自私冷漠了吗?”“你究竟在乎过我们的感受没有?”“伊昔,这里,这里究竟有没有过我的一丁点位置?”面对尘世纷杂,她永远只是转过身,留与他人一抹淡漠的背影。让心去流浪,还是停下脚步,和这个世界妥协?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连江点点萍。
  • 黑暗血腥纪元

    黑暗血腥纪元

    步天意外重回末世,黑暗纪元到来,掌握一切的他能否重新来过,地球为何一夜之间改变,丧尸与变异生物横行全球,人类文明差点毁于一旦,步天能否改变这一切!其实我只想好好活下去,
  • 惹火妻子不许跑

    惹火妻子不许跑

    因为半卷美男图,不远千里地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国度,无边无际的沙漠下果真有个满是珠宝和美男的沉死王朝,亲了下美男神像,他竟然都活过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金帛簿

    金帛簿

    以一卷金帛簿,搅弄江湖风云。持三尺青锋剑,护得一方平安。
  • 逐梦令天下

    逐梦令天下

    只要有梦想,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