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11

第11章 山西书院制度(7)

4.书院刻书山西书院刻书现象不多,以藩府书院刻书为最多最好,如晋藩养德书院,原称宝贤堂,亦称志道堂、虚益堂。嘉靖四年(1525)刻梁·萧统《文选》六十卷,嘉靖五年(1526)刻宋·吕祖谦《宋文鉴》一百五十卷,《日录》三卷,嘉靖八年又刻宋·姚铉《唐文粹》一百卷,嘉靖八年(1529)端王朱知佯将其所刻之书呈给嘉靖皇帝,皇帝亲笔御书,称赞朱知佯是“好学崇文”,并赐志道堂为“养德书院”。嘉靖十三年(1534)刻《初学记》三十卷。嘉靖十六年(1537)刻元·苏天爵《元文类》七十卷。

沈藩勉学书院于嘉靖四年(1525)刻《焦氏易林》、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明人康麟的《雅音会编》十二卷,万历九年(1581)刻《甬东山人稿》。崇祯元年(1628)所印之《沈国勉学书集》则为沈藩几代藩王的合集丛刊,包括凝斋道人朱诠鉌的《凝斋集》、南山道人朱允恺的《保和斋稿》、西屏道人朱恬焌的《绿筠轩稿》及朱珵尧的《修业堂稿》等,都是精良的刻本。说明藩府书院已由以讲学为业转而以刻书为主要事业了。

除了藩府书院刻书外,晋阳书院刻《王石和文九卷》,作者清代盂县人王珻,字韫辉,号石和。以翰林告归,被聘为晋阳书院山长。

河东书院,嘉靖四年(1525)刻宋·司马光撰《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清光绪十一年(1855)绛州东雍书院曾刊印《党冰壑全书》十三种十三卷。

绛州敦复斋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印《宋儒大文约》二卷。

解梁书院于光绪年间,刻印宋代司马光撰《弟子规》、《易说六卷》、《书仪》以及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其中所刻《稽古录》,纸墨皆精。

总之,山西书院的藏书数量可以说不多,亦未看到藏书目录,刻书事业也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五“经籍”中说到:“……山西以舟楫不通,故士甚少藏书……”《冠山书院藏书记》中也说:“……州又僻处山中,典籍零落,耆旧凋谢,既无所资以启发诱掖,而士族半多寒素,更无力以远购遐搜,相率日安于孤陋而不自振,此其病固非一朝夕之所致,亦非徒一州邑为然也。”地理交通上的不便,使得山西读书人很少拥有藏书,也阻碍了山西刻书事业的发展。

14、书院的经费

书院经费主要包括基建经费和常年经费。

1.基建经费山西书院在创建中,官方创办的书院或由官方拨划书院用地新建,或以官房、空宇、寺庙等改建而成,或用集资银建造而成,或是私人捐献废宅改建而成。以陵川县为例,所定《书院条例》中的“课地学舍之宜购设也”条中记载:“查陵邑并无官房空宇可以改为学馆者,今师生住宿之地及课文讲书之所必当首先购就,不便仅以庙宇祀堂应名充数。惟是现在经费无多,又难罄将捐输生息之银本尽作目前费用。兹有绅士王慎修愿以自置空房一所,肯作书舍,襄成盛举。此屋在县治东关,足敷讲课及诸生居住。卑职因借非常策出银暂为典用,将来事有成效,再行设法购产以垂永久。至馆中应备试桌及炉灶等项俱须制办,缘事属创始,止就要件办举,馀俟容补苴等因。卑府查学舍为师生居停课讲之所,自宜妥择,既称并无空闲公所,有绅士王慎修房屋可以先行典用,将来俟有相当房屋另行购置,或卜地建造,俟有成属详明立案等因,蒙此卑职遵照宪议,存银三百两以作购买房屋之费。今于本年三月初四日据生员王慎修呈称:‘修等生长山邑,向来文风未振,今蒙设立书院,感荷上宪批议条规,赐锡嘉名,广为作养,从此文风有振作之机,士气有发扬之日,修等具有人心,情愿将暂典之房捐作馆舍’等语。卑职察其家止小康,未便允其所请,随据众绅士等议,称此房公估时价值银一千两,今该生王慎修情愿施捐,请给以一半价值,给银五百两,乐输五百两,令其书契,永远作为书院等语。卑职遵将先捐俸暂典银八十两,现在抵兑卖价外尚有原存银三百两,实合银三百八十两,其不敷银一百二十两,蒙本府捐俸银一百两,卑县儒学训导侯××捐俸银七两,典史沈廷钧捐俸银七两,驻防外委千总薛××捐银六两,前后已足五百两之数,共成美举。当即发给交收,毫无亏短。据该生王慎修呈契前来存贮县库,以便将来造入交盘册内,并抄白呈送宪台查核备案外仍勒石垂久,并载王生雅意理合登明。”

为了鼓励捐输之举,书院往往采取刻碑或赠匾的方式来予以奖励。还以陵川县为例,在所定《书院条例》“乐输之人宜分别量加奖励也”的具体办法为:“士民捐资设学成就子弟本分所宜,而仗义疏财亦属善举,从优奖励,足以鼓舞人心。卑职拟绅士捐银五十两以上,乡耆捐银三十两以上,想请宪饬令有司给与‘慕义’字样匾额,兴起山陬好善之风。其余不便滥加褒美,拟于乡镇稠人处所建彰善木坊四座,每座悬钉阔大木榜一张,将某某捐银十两八两备书于上,使寸善不致淹没。将来木榜空余,遇有善行义举得以续书,亦鼓励风俗之一端。”而私人创办的书院,则主要是由私人或选址新建,或用己宅改建而成。

2.常年经费书院经费是书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书院与官学不同,要维持书院的正常运作,就要更多地筹集常年经费。书院在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方面,规定得也十分完备细致。

(1)经费筹集。经费的筹集对于地瘠民贫之山西来说尤其困难。宋元时期书院经费收入主要依靠学田的田租,学田既有官府所拨的,也有私人所捐的。除了学田的田租收入外,有的书院还有其他项目的收入,如上党雄山书院除有二百亩学田外,还有松树万株,以资讲学费。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院经费来源表现出一种多渠道的状况:

1)官府赐拨。如晋阳书院赐拨帑金1000两,又批准从地丁银内提取1000两发商生息,不足之数,准于存公银内支用。又如河中书院旧额膏火不敷,蒲州府将办理河防余银5000两,发六县典商生息,又每年拨生息纹银80两,添设膏火。光绪五年(1879)钦差查办山西赈务阎敬铭拨本银2000两,发六县典商一分生息,每年得息银以资书院。

2)库银借款。如崇修书院准借库银12000两发商生息,岁得利息1800两,以800两归还原本,以1000两作为书院经费。

3)自筹生息经费。除了省级书院或少数府级书院属于官府赐拨经费以外,其他各级书院更多的是自筹经费。又分为几种形式:

一是各县联合筹集。上党书院经费,由潞安府所属七县共捐息本银8444两,年共得息银1303两,均作书院经费。明道书院所需经费,由泽州府属5县共同捐银4280两,发商生息,岁得息银649两。朔平府恒阳书院,知府毓铭因经费不敷,饬朔州认捐常年银80两,右玉、左云二县各认捐常年银50两,平鲁县认捐常年银40两。

一是官员从某项地方税中抽取。如灵丘县太白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知县到任整顿书院,苦无经费,遂将缸行每年致送署内规费钱90千文,移归书院,作为常年经费。孝义县知县魏秉钰将酒行季规银70两作为中阳书院补充经费。首阳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永济知县莫兆文从契税中每年拨出500两以作书院经费,他死之后,乡人为他建祠纪念,所以书院内有莫公祠一座。

一是铺产收入。许多书院还有一些自己购置或乡绅捐赠的房屋铺面用于出租,以支付书院的各种开支。例如曲沃从教书院就有当地绅士裴志镰、裴志濒等40余人捐赠的铺面房45间,岁得银3691两,用于支付书院的开支。

一是官员倡捐。在书院创建或重修中,几乎每个书院都曾得到过大小文武官员的捐俸。如河东书院于道光二年(1822)由道台张大镛捐助养廉银2000两,并饬商户捐集4250两,每年坐商增捐销价银1239两,岁得息银1900两。

一是民众捐输。官员倡导,民众捐资是书院筹集本金最普遍的方式。民众主要是指乡绅和商户。乡绅捐资数量不等,但总体上积少成多,积腋成裘,是书院经费影响力最长久最重要也最可靠的一大来源,捐资情况在各书院的叙述中将有所涉及,在此不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商户捐助情况:襄垣县知县程汝涛见邑中书院经费无多,不能满足士子膏火,为筹措经费犯愁,后来得知地方盐商、当行每年给地方官员送寿礼,于是“商之绅商,将此项捐作书院膏火。每年盐、当各出钱百千交监院经理,添给应课生以助薪膳,官之寿礼永远裁革”。祁县昭余书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各商户捐银2万两,岁得息银1440两。徐沟县金河书院于同治三年(1864)由各商户捐银9400两,岁得息银830两。民众捐输的方式如果仔细分析,还可分得更多一些,在此不一一赘述。

(2)经费的管理。书院经费筹措不易,其管理也难。书院除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房舍修建外,一部分须妥为保存,并使之增值,用其增值部分应付日常支出,而不动用筹集款项,这样才能保证书院经济的稳定。书院往往利用经费购置学田,依靠田亩的租金维持各项开支。山西境内的大部分书院都或多或少以田产租金作为经费,这是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对书院的存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田的出租、收租等,由书院直接经营,很多书院刻立碑记。但有时仍然会因自然灾害和佃户拖欠、外人侵占等各种因素,使得经费常常受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清代中后期,大部分书院采用发商生息的方法,较之于传统的以学田生息的方法,收入更稳定,经营更简捷。对于利息的多少,知县认识到:“古人恤商之政量入为出,造士之方以养为教,多取则病商,少取则病士,因于岁售中数酌取银四百有四,百一之法两无所病。”绝大多数书院经费的经营是这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的,既有田租收入,又有发典生息钱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确保书院经费安全、稳定。书院一般设立董事会,以地方推举的绅士为首事,按年轮流,并有一定的任期,定期或年终向官府报告,每年书院用费支出都要公示,经营得公开化、透明化。略举几例以说明之。

梗阳书院制订有《详定书院章程八条》。

其一为:“书院发当生息银一万两,长年九厘计利银九百两,除生童膏火奖赏银六百五两之外,山长脩金一百二十两,膳金八十两,聘金八两,节敬共银八两,监院节敬满年共银十六两……统共银九百两,各当商具有领状,当行头具有连环保结,如有歇业者该当行头即按月将本利银提出再将本银匀摊别铺以便生息。凡提银惟当行头是问,其利银于二、六两月交值年绅士,凡银两出入用街市公平其色真白银,不得减色克扣,当行亦不得另有使费花销。”

其二为:“书院经费无论本利,官、私不得以别项借用,其山长脩膳及生童膏火、奖赏暨杂费不得越利银九百两之外,如欲扩充者,先经首事人公议,候二三年后民力稍舒再为捐输推广,其在院肄业发迹者至拔贡举人以上,视功名之大小、家资之贫富量为捐输,所捐银两仍旧发当生息。至书院每年经费,只准用利,不许动本。”

其三为:“书院房屋不得借用公馆,凡院内家具桌椅并买存书籍不准出院。每年由监院及值年绅士详悉登簿,逐月查考。”

其四为:“书院请儒学监院,其生息银两由轮流值年绅士经管,每年共派六人,在城二人,四乡四人,每两月轮一人为斋长,如遇闰月即值以前月斋长。其账目六人共同查考,如值月者有弊端即时回明监院革退追赔,另补妥人。至年终其将账目清交接管之人,有亏空者六人共任,不得推诿。”

平遥超山书院“仿照祁县、太谷、榆次章程,生息之项由董事二十四家轮流值年管理,官吏概不经手”。“山长束脩由值年董事按季致送。生童膏火由值年学长散给”。

太平县龙门书院也记载,书院膏火,屡兴屡废,远不可考。道光五年(1825)知县李炳彦劝捐膏火银一千五百两助兴文教,册存礼房。十六年(1836)知县陈维屏又将银二千两归入书院膏火数内,以为培植士子永远之费。到同治三年(1864)知县章寿嵩因书吏侵渔,膏火短缺,又劝捐膏火纹银一千五百两,一统发当生息,并立碑勒石。除侵渔外,剩余纹银,“始举本邑公正绅士八人监理院事,凡延聘山长、收发膏火并膏火地九十七亩八分八厘,尽归监院八人轮流经手,署内不与其事,即书吏亦不得染手,嗣后科第连绵,士习蒸蒸日上矣”。

(3)经费的使用。书院日常经费主要用于下列几项:

膏火:本指膏油灯火,宋元以来书院用以指发给肄业生童的生活费用。凡生徒童有,其数则等第有差,隐含有奖励机制。在山西,有时还用于资助家境贫寒之士,有的书院是依据生童经济状况分为极贫、次贫发给。膏火往往用钱谷两部分表示。谷解决饮食,钱则帮助用度,也有只用谷而不给钱者,也有只给钱而无谷者,各院不同。膏火银、钱,各院皆有区别,其数多少,各视情况而定,并无定例。

束脩:束脩之名称始于孔子,它本指十条干肉,是孔子当年招收学生时的收费标准,后世用以称学生送给老师的薪金。书院亦沿用此称,或作束金、脩金、脩脯等,是用于教学的最主要的开支项目。所支或银或钱,其数目多少皆无定例,院各有差。

火食:书院沿用此称,指送给山长或监院的膳食费用,其数额仅次于束脩。

聘仪:又称聘金、聘礼。书院聘请贤能之士出任山长时致送的一种礼节性钱银。

节仪:节礼,逢年过节书院送给山长的礼金,一般按端午、中秋、春节三节致送,各院情况不同。

薪水:又称月费,书院送给山长、监院的薪俸。

程仪:路费、盘费、车船轿马费。山长实行聘任制,每年开学、放假书院要备车接送。书院多以致送银钱代替,解聘时也要付离馆的车马费。

贽仪:书院致送给初到任山长的见面礼金。

宾兴费:科举时代,地方官要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明清以来,书院日渐与科举结合,每逢乡试之年,书院多要扩增名额,同时还要准备生徒赴试宾兴之费,以为奖励。

花红:是书院奖励学生的一种名目。

卷资:是书院用于置备考试试卷的费用。

笔资:有时作为书院的一种奖励项目。如超等生、特等生给笔资,一等中取、次取的生童不给笔资……

饭食:是书院在考试之日发放的伙食补贴金。

工食钱:发给后勤人员的工资。如门夫、火夫、司书、斋夫等人的工资。各不相同,通常以能基本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为标准,与山长相比,差额在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如定襄县晋昌书院山长束脩每岁100千文,斋长每月700文,守门人、役夫每月400文。

岁修:书院常年维修费用。如长治上党书院,光绪年间所定章程规定:书院经费为存当商息银三百零四两九钱二分,除开支山长脩金、聘金、贽敬、监院辛劳银之外,余银十二两九钱二分作为岁修,裱糊窗栅,添置零星家具之用,仍由监院据实造报。岁修费虽小,但它防微杜渐,可保院舍不朽。

15、书院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权臣末路

    权臣末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德国的细节

    德国的细节

    本书从德国社会的各种细节里,见微知著,追溯细节背后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书中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建筑、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讲透德国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现了德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和社会风貌,帮读者快速了解德国的传统,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德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达。从细节处,读懂一个真实的德国。
  • 末世·2012

    末世·2012

    这是一个“谜”一般的世界,或许你会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是,人类的知识远没有达到无所不知、洞悉天地的地步。2011年日本大地震,全球灾难频繁爆发,古玛雅人预言“2012·世界末日”是否真会到来?本书以中国人的心理和视角全面解读“2012”末日预言,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末日”一些不可忽视的真相,也许数千年来成长的观念世界,即将面临崩溃……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杏花茶

    杏花茶

    仙气可爱官家小姐×傲娇会撩官家公子血海深仇中的爱情“亲都亲过了,结个婚也没事的。”“陆寻知你!流!氓!”“阿然...放下刀,好吗?”姜然颤抖地握着匕首,插入陆寻知的前胸,在心脏面前堪堪停了下来,霎时间泪流不已,艰难的张了张嘴“我..爱你。”陆寻知低头看了看胸前的匕首,鲜血汩汩地流出来,染了面前女子胜雪的白衣,他云淡风轻地笑了笑“阿然,你再捅一刀,我没听清。”
  • 锁檀经(情锁之神篇)

    锁檀经(情锁之神篇)

    [花雨授权]她是他成亲三年的妻,她爱他!而现在,她竟然要和一个“神”去争夺曾是“神”的丈夫?他悲天悯人,有救世心肠,但——他却无法爱人。他知道他的妻是爱他的,在即将天人永隔之际的决定——竟是这么痛彻心扉的觉悟……
  • 这样喜欢你的我

    这样喜欢你的我

    见青春又名这样喜欢你的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我们四个青春年华…灵熙-我的生活如果没有“他”我自己都想不到会怎么过。他是个纨绔子弟的存在,但在我面前他都是一个阳光暖男的形象。顾一-灵熙是我生活的全部,失去了“她”我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时间让我们分开过很多年,但这一次我会紧紧抓住机会守护你、保护你。季延-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校草,也是学霸校花的死党。我可能外表个人感觉玩世不恭,但是我是一个无论你在任何时候找我我都会爽约的人。其实我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阳光暖男的形象。黎冰-他季延在我心中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男人”,他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学霸的存在。我有不懂的题他一眼便能够看出,他会收着自己的小性子对我进行教学。
  • 深巷浅陌许一世

    深巷浅陌许一世

    流星划过只一瞬、烟花散尽绚烂时,许你一生承诺、只得一世情爱。禁忌之恋、唯美绝恋,只为了他和她……
  • 阴疑世界

    阴疑世界

    真正的世界并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
  • 迷航深海

    迷航深海

    误入深海迷航,探寻美丽水世界在这里没有人类,有的只是数不胜数的外星生物,以及一个个的谜团,在一次次的探寻中,逐渐浮出眼底。
  • 论傻白甜是如何对抗抑郁症的

    论傻白甜是如何对抗抑郁症的

    个人记录日记,如果抑郁症是一个沼泽,那么我就是那群努力对抗沼泽,不想被拖进绝望深渊的人的其中之一。
  • 朱雀玉

    朱雀玉

    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男孩,却一心只想普通过完这一生,可惜天不从人愿,一件比一件麻烦棘手的事件一边接着一波的向他袭来,就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慢慢收缩,将他笼罩在了其中,他只能挣扎着,反抗着,就算头破血流,只为找到幕后的真相。
  • 路牙子

    路牙子

    “我知道当下的不幸是在给我未来的幸运做铺垫。”
  • 司命

    司命

    三界外,上有万天之墟,下有无极荒城。皆是无日月、无生灵的死寂之地。有进无出。而这万天之墟乃是囚龙之地。囚了这世间最后一条龙。九重天上的司命星君表白被拒,酒后入梦,无意中入了万天之墟,遇到了神龙长渊。从此,这世间少了一个司命星君,多了一个孤儿尔笙。“美人芳名?”“吾名长渊。”“长渊家住何方?家中可有妻室?”“你待如何?”尔笙从衣袖里掏出一把做工拙劣的短剑,递给长渊,郑重道:“自剑。”应该是自荐吧……长渊默了默,没敢接过那柄剑。尔笙忽悠道:“此乃我祖上留下来的传家之宝,我自愿献上此剑,呃……那啥来着,嗯,与你共组一个家庭,共生一堆小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