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15

第15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2)

云中书院大同府属书院。原址在大同城内西北隅大同府署之东,明嘉靖四十年(1561)巡抚大同都御史陈其学撤公署创建,因大同古称云中,故名。嘉靖四十三年(1564)后任巡抚大同都御史张邦彦增益之,巡守大同兵备道任惟钧赞助之,诸官吏共同促成之。“中为教思堂,左右为斋、为号,教日有程,月有课,膏槠有给,诵讲条教有成规,且择其乡之贤者师之。御史陈文燧以云中陬塞载籍稀少,捐赎锾购晋府善本置院中”。明末书籍散失,院宇亦倾圮。乾隆四年(1739)因添设营员将书院移设在左营游击署。

云中书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嘉祥义在大同府署之西,利用已撤银亿库大使署旧址,捐廉俸重建,仍名云中书院,而志其地。有大门3楹,二门1楹,讲堂3楹,东西厢房各2楹。堂之西北有书室3楹,又西北1楹为庖湢所室。前东西各5楹,仪门外东西各3楹,为号舍。每岁知府率所属县捐俸,以为脩膳膏火之费。但书院规模虽备而地势退缩,文风不振。

云中书院道光四年(1824)知府崔允昭认为其地不善,将书院与经历司衙门互易地址,移建于府治之东,亦名云中书院。易后新建肄业斋舍,计有大门3楹,二门2楹,讲堂后斋,东院之书房,西院之小轩,皆仍其旧。其讲堂之东新建肄业斋舍1院,四面花栏,周以游廊。而东院之南复造对厅3间。其地颇有生趣,所谓光风霁月,襟怀近里,风貌今非昔比。书院经费由九属县捐置。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同知府刘瀛在云中书院创设大同府中学堂。其址今为大同市一中。

有《云中书院碑记》,周斯盛撰写。

《云中书院贮籍碑记》,陈文燧撰写。

《云中书院碑记》,邵树本撰写。

《移置云中书院碑记》,崔允昭撰写。

平城书院光绪十年(1884)知府丁体常筹建书院,始拟平城书院名目,暂借云中书院部分屋宇权作生童肄业之居,一俟经费筹足再行择地创建。将大有、常平二仓徽谷禀准出粜,得钱1394千文,复捐银100两,共合成本钱1500千文发商生息,以备月课奖赏之需。两年后所有发商存款连生息凑成本钱2100千文,岁入生息钱210千文以作膏火,其月课奖赏由官捐给。清光绪十二年(1886)大同县知县徐永吉禀呈筹建县立书院,知府批准平城书院为大同县属书院,同年在大同县署东择址建成。今为大同市二中所在地。

务学书院院址在大同城内西南隅,为明代分封在大同府的藩王广灵王第三子镇国将军朱仕玳创办。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书籍,并御题匾额曰“务学书院”。明弘治八年(1495)朱仕玳以御赐书籍构书院贮之,此书院专为玳府宗室子弟就学。后来务学书院与其他王府书院一样不再以讲学为主,而为藏书院,明末废。

古川书院(丰川书院)在原大同府(今属呼和浩特)光绪十二年(1886)归绥道台安祥建于归化城北门外庆凯桥西太平召前。生童系汉族子弟,故亦称汉学。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吴凤鸣曾出任过丰川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书院改为归化中学堂。清末为归绥府中学堂,今为呼和浩特一中。

注:归绥道是清朝时山西的四道之一,道台衙门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清代山西的另外三道是冀宁道、雁平道和河东道,道台衙门分别在太原府,代州(今代县)和运城。

最早的时候,以大同府的归北营设归化城厅,朔平府从大同府分出后归化城隶属于山西朔平府(府治在山西右玉县)后来将归化城厅分设归化城厅、萨拉齐厅、托克托城厅、清水河厅和和林格儿厅,称为山西的“口北五厅”,又取归化城和绥远城之名设立归绥道,辖口北五厅,道台衙门驻归化城,归化城为“首厅”。其后朔平府分出宁远厅给归绥道,大同府分出丰镇厅给归绥道,合称“口北七厅”。民国三年(1914)实行了“晋绥分治”,归绥道分出山西,另建绥远特别区,后改绥远省。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化城和绥远城合并为归绥,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

暖泉书院在原大同府蔚州(今张家口蔚县)城西30里暖泉镇。至正年间(1341—1368)元工部尚书王敏建。王敏,蔚州暖泉人氏,曾在元朝任甄用监丞,掌管皇室仓库出纳之事。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70)升为工部尚书。王敏一生勤勉好学,为培养家乡人才,希望他们在科举中夺魁,特建此书院。蔚县暖泉镇以镇中心有一眼三冬不冻的泉水而得名,书院亦因此而得名。整个书院以泉为胜,暖泉书院的妙处就在于把书院与泉水有机结合,体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寓意。书院内还建有凉亭,下砌八角井,井内泉水流淌,不断地向亭内散发着清爽之气。凉亭上嵌一副对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凉亭之凉与书声之朗。书院东北角建有魁星楼,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拾级而上,极目远望,但见南山一带,岚翠欲滴,云霞变幻。暖泉书院开京西书院之先河,迄今还保存比较完整。

浑源县(原浑源州)

恒麓书院(初名恒麓书院,改建为步云书院,再改为恒麓书院)

恒麓书院旧有恒麓书院,地址在州衙东面,始创年代无考,废毁既久。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龙云雯重新修建,未竟离任而去。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州桂敬顺继成之,“中为斋,曰‘崇古’,以施教授;后为堂,曰‘仰止’,祀前知州刘毓嵒;两旁为诸生号舍。规模粗具而经费无措,士子家各为塾,塾各为教,不获群萃”。乾隆三十六年(1771)刺史严庆云改恒麓院址为义塾。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书院遗址建养正书塾。

步云书院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严庆云改原恒麓书院院址为义塾,倡捐俸银400两,而别建书院于城东门外,名“步云书院”。

恒麓书院乾隆四十四年(1779)又将步云书院改名为“恒麓书院”,并“廓其规制,筹其度支,聘其有文行者为之师,使邑之秀良以时肄业。师生脩膳膏火皆有常资,士藏修息游之具备矣”。共修学舍56间。光绪年历任知县又增加经费,共有经费2600两,脩膳膏火等费由原捐生息项下动支。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恒麓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1937年日军进入浑源县城后将恒麓书院院址焚毁,现无遗迹。

有《恒麓书院碑记》,桂敬顺撰写。

《创建恒麓书院碑记》,蒋重勋撰写。

《增置恒麓书院经费记》,栗毓美撰写。

翠屏书院在城南7里翠屏山腹部,下临悬空寺,现在的三清殿就是其遗址。目前,三清殿内的文昌阁,便是当年翠屏书院的遗物。为金代状元刘撝、尚书右丞苏保衡讲学处。不知废自何时。

凤山书院在浑源城西北7里凤凰山下,神溪村东南吕律神祠东北一角,现在遗迹犹存,明代正德年间本州人士礼部司务孙聪创建凤山书院,并修建了十二景,曰凤鸣亭、翠微楼、得月轩、秋香圃、藏书窟、鼓琴洞、弈棋台、钓鱼矶、碧水窦、彩云岩、金鱼塘、瑞莲池,被人们称为最优美的地方。此后二百余年凤山书院科甲及第者众多。至清代,凤山书院开始没落,乾隆年间时任知州探访时,书院已废。

有《凤山书院十二咏》。

石溪书院在州治北7里,明正德六年(1511)右副都御史石玠巡抚大同时建,集诸士子讲学其中,后废。

左云县

宝凤书院为明代所立书院。据清雍正七年(1729)《左云县志》记载:书院在城隍庙东,即今北岳庙街东端。书院经费由大同左卫拨给,不足部分靠学田补足。顺治六年(1649)清军屠城时书院被焚,之后左云一直没有恢复书院,由学宫取而代之。清乾隆二十七年(1688)重建书院,仍名“宝凤书院”。

广灵县

延陵书院院址在城南门内路东。清雍正二年(1724)知县杜坦就原察院废址修建,名“延陵书院”,以汉高祖曾封爱子于代郡,置延陵、平舒二县而得名。有大门1楹,二门牌坊1楹,东西厦房6间,过厅3间,正厅3间,东院正房3间,东厦房4间,厨房1间。乾隆年间知县朱休度,嘉庆年间知县孟毓灅、王利亨,道光年间知县刘墨庄,咸丰年间知县张怀堃均相继进行修葺,增建号舍讲堂东院南北二所。有文童生、武童生8名,廪膳生、增广生各20名。多为商贾大户簪缨之家子弟。经费: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郭磊劝捐恤儒田300亩;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陶淑详明变价银550两交商生息,以为束脩膏火之费,其不敷者现任知县垫捐。历年积存经费银1100余两生息无多,不足以办学,因此时办时停。光绪元年(1875)知县崔丹桂将宝峰寺变卖树价拨银300两,义学经费项下拨银200两,又从文昌会拨钱1500千文,所有新旧银两按市价易钱,共得钱5500千文,除用外以5100千文发商生息,内当行存钱1100千文,货行存钱1100千文,缸行存钱1100千文,油行存钱900千文,店行存钱900千文,均自光绪二年(1876)为始,按月九厘行息,不计闰月,每年共生息钱550千800文,作为山长脩膳、士子膏火、奖赏、宾兴会及生员一切经费。光绪二十九年(1903)延陵书院改设为学堂。

阳高县

云阳书院院址在县城内东街。咸丰六年(1856)知县杨立旭捐银并号召乡绅富商捐钱9000余吊,创设云阳书院。所余钱发商生息,以佐书院经费。后任知县陆续捐俸资助,使书院一直坚持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学堂。

天镇县

培风书院院址旧在城北2里培风堡,故名。乾隆十八年(1752)知县张坊创建,并立朱子祠,计有讲堂3间,东西五经房6间,二门1间,号舍24间,大门1间,厨房马棚各1间。书院以宣扬朱熹之学为宗旨,塑朱子遗像于堂内,以“使离经叛道之志不敢萌,是非异同之说不敢争,将以讲鹅湖、鹿洞之规,接杏坛、邹峰之传,而明真儒之大道”。延请江西进士刘存吾、浑源孝廉张帝钦等相继讲学于书院。时有生员22名。知县张坊拨地5顷11亩1分,官绅士民捐以田租为入费。地41顷51亩3分,知府批地7顷81亩1分,后因书院坍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书院迁于城内。

有《培风书院碑记》,知县张坊撰写。

紫阳书院原名培风书院,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朱宗洛迁书院于城内慈云寺左,仍奉朱子于内,易名为紫阳书院,取“教自苏湖而始备,道自紫阳而大明”之意,以明继承朱学之志。

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朱安国复移建于县署之东北酂侯祠,仍名紫阳书院。原有膏火地22顷47亩2分,岁收租102石2斗5升。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拨入银19两;咸丰中知县沈宗诚增设谷租14石8斗;同治十年(1871)朱安国将养廉官地租19石3斗1升5合,垦荒官地租16石4升7合捐入书院,连前共租83石有奇。又官绅士民捐制钱2668千800文,发商息本制钱4333千334文,按年一分生息钱400千334文,以充经费。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校。

有《移建紫阳书院碑记》,知县朱安国撰写。

灵丘县

太白书院院址在县治东南,乾隆四年(1739)知县何瞻汤就参将署遗址创建,有前后两院,前院有讲堂3间,东西厢房各7间;后院有书室5间,左右廊庑4间。前院讲堂东有文昌阁一座,外设大门照壁,周围墙广40丈3尺,菜圃在内,厨房马棚俱备,额题“太白书院”,因其境内有太白山而名之。道光九年(1829)知县于吉中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苏元峨筹捐制钱2300千文发商生息,除历年动支外积至咸丰三年(1853)共存制钱3900千文。旋因支应兵差,修理城垣,挪用无余,无法延师课士,书院日渐倾圮。同治二年(1863)秋雨浩大,遂将房廊斋舍全行倾塌。光绪七年(1881)知县雷棣荣劝捐重修,仍按旧式规模,修缮完整,尚无力延师。光绪九年(1883)知县陈守中捐钱100千文,复劝众绅筹垫钱200千文,交代后任穆长椿以给脩膳膏火等费,惟此捐垫恐难为继,拟俟河工告竣,于堤旁淤地招佃纳租,按年提归书院100千文或200千文,以期永远之计。奈地租微薄,仅可提钱50千文,穆长椿每年垫钱30千文,共钱80千文作为脩膳,其膏火奖赏再由田官捐给。光绪十七年(1891)知县到任整顿书院,苦无经费,遂将缸行每年致送署内规费钱90千文,移归书院,作为常年经费,归绅经理。河滩淤地租银暂由河工局每年提钱100千文,以为常年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即就此款开办。

有《创建太白书院碑记》,何瞻汤撰写。

《重修太白书院碑记》,于吉中撰写。

《筹捐太白书院经费碑记》,苏元峩撰写。

3、朔州市

朔城区

朔州书院朔州州属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州治北街创办。不久废。

鄯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城内北街建巡抚巡台一所,后将巡抚巡台改建为鄯阳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姚官澄倡议脩膳膏火等费均由各行户捐给。同治时汾阳举人冯应寿任山长,后朔州人李恒任山长多年。书院生徒经甄选进学,课教儒学经典、朱程理学、八股制艺等,偏重课试。州府资助科考经费。光绪二年榜眼王赓荣官至知府,以病归乡后曾任书院主讲,本州知名人士不少出于该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右玉县

恒阳书院为原朔平府属书院。

玉林书院亦称华林书院。当时的朔平府治在右玉县,因此为朔平府属书院。书院在城内东北隅,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后圮。道光十七年(1837)知府张集馨捐俸银300两,并得绅商捐助,改建城东旧宫廨而成,以为全府生童肄业之所。书院规模宏敞,有门楼,联曰“昆山洁玉;桂林一枝”。还建有牌坊、金水桥、过厅、讲堂及东西厢房等。讲堂前张集馨题联:“灵秀蕴山川,看此间岭复溪回,定生人物;科名关德行,愿多士金贞玉粹,不仅文章。”

恒阳书院原玉林书院。咸丰年间(1851—1861)捐款重修,更名为恒阳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清安再次重修,并存入当行本钱2900千文,每年发商生息钱348千文,又从杀虎口关税中每年续捐白银100两,右玉城当行捐银30两,以充经费。光绪初连年灾荒,列强侵略,国库空虚,经费截留,致使书院一度停办,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知府毓铭复又捐款重开书院,因经费不敷,饬朔州认捐常年银80两,右玉、左云二县各认捐常年银50两,平鲁县认捐常年银40两。使书院延续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朔平中学堂。1918年改为山西省第七中学,1937年毁于日寇兵火。

平鲁区(原平鲁县)

固山书院

平虏书院院址始建于平虏卫东门内道北,明嘉靖五年(1526)设卫学,始称平虏书院。嘉靖三十七年(1558)移建于卫署东。崇祯十三年(1640)卫守备申鼎钦、教授许可贤重修。

同类推荐
  • 起名高手

    起名高手

    本书重点讲解了作者五维全息起名法,提供了人物起名、改名、签名实例,介绍了姓名吉祥文化研究成果,解析了中国名人起名、改名缘由,论述了姓名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待传统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世界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是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哪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的?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近代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挑战的消极的态度和反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就从考察这些问题开始。
  •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本系列丛书主要讲述了敦煌归义军史,本书为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 求实创新(下)

    求实创新(下)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其耗费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热门推荐
  • 午夜石子声

    午夜石子声

    午夜的石子声为何而来,这一串的杀人案与它究竟有和关联。是人为的干扰,还是一次一次的警告?
  • 干掉那个牧师

    干掉那个牧师

    为什么?我王澈玩个游戏都会死?外面都说我玩游戏猝死在体验舱里,可我觉得这并不是简单的猝死,因为我穿越到了一个特殊的游戏世界!这里有魔法,有科技,有武道,还有数不尽的玩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拨开前世迷雾

    拨开前世迷雾

    一世如梦梦醒情灭一世情深岂能如愿;浮生穿梭在各个世纪里,帮助游荡在凡间的游魂投胎、转世;做忆梦人的她则是需要那些游魂的亲生故事——记档;但当她接受游魂的委托,进入那些人的记忆里时她发现……做事由心的她,许多委托自然是不会接,这也让她完成不了业绩从而受到惩罚;却在她即将接受惩罚时,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帮了她,这让她想到了一直飘浮在她脑袋里的记忆碎片,那些碎片会在不定时的让她想起什么,这让她的心空洞洞的,她……似乎少了什么东西……我认识你吗?
  • 宇宙肥宅死灵骷髅的航行日记

    宇宙肥宅死灵骷髅的航行日记

    hello!大家好,这里是宇宙肥宅骷髅子的航行日记,嘛,最主要是记下我在宇宙之间的见闻之类的啦,当然我会尽量以人类想看的方式来记述下来的嗷。
  • 朝圣星路

    朝圣星路

    相隔万年,暗域又再次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各路天才接连出世,群龙聚首,不知是否会天下大乱。本在地球上过着平凡日子的林风遇到神秘科技文明,一个约定让他踏上修炼之路。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认识了不少好友,斩杀了不少敌人,不知是否能完成约定,茫茫宇宙中存在无数未知的敌人在等待着他,不知道广阔的宇宙中修炼者和科技文明到底孰强孰弱。。。。。。。。。。。。。。。。。。。。。。。。
  • 影蔽

    影蔽

    在及笄之年时被君王抄家,家破人亡。只剩自己与弟弟。化作乞丐来到淮国,自己上战场,一步步当上将军。权势盛大,……后保河山,扩展疆域,手刃仇人……
  • 快穿来自地府的娃娃

    快穿来自地府的娃娃

    快穿,各种世界,各种脑洞大开,或许有虐心,有搞笑,也有甜宠,不一定每个世界都有爱情,但是每个世界都有情,不一定是爱情,也许是亲情,友谊,甚至是同情
  • 修真从此刻开始

    修真从此刻开始

    一代强者死后,重生未来世界,穿越到某个高中生的体内,与之融合,变成一人,幵始了自己重新修真的故事。
  • 他自冬日降临

    他自冬日降临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林星晚穿越了,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大陆,前世没爹没娘的她打算毫无牵挂默默过完这一生奇怪的是,捡我的爷爷怎么变成了牛B的大佬?!顺手救来的男人为什么身份逆天?!最最可怕的是,原来这次的穿越不是偶然,而是命中注定!我爱你,不知从何开始,但此生不会再停止。又名外纯里黑脑子缺根筋的小仙女与闷骚腹黑大灰狼的故事注:女主后期沙雕量较小转变较大轻松甜甜甜甜甜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