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14

第14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

1、太原市

太原市区

晋阳书院(原名河汾书院、三立书院)为山西省属书院。

河汾书院创办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由山西按察司副使陈讲倡议,利用原巡抚衙门旧址,扩充房舍建立的。书院内增建“三贤堂”,祀奉着山西历史上的三位先贤大儒王通、司马光和薛宣,以为士子们学习的榜样。有藏书1600卷,学田100余顷,在院生员150名。万历七年(1573)张居正奉诏罢毁天下书院,河汾书院即行停办。

三立书院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任巡抚魏允贞将河汾书院三贤堂移建于右所街,改名为三立祠。取“立德、立功、立言”之意,讳用书院名。并将山西历代名贤55人奉祀祠内,同时聚徒讲学,以三立祠为名,实际上恢复了书院活动,惯称“三立书院”。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王三才移祠于后,前建考棚。遇试则为考舍,试毕书院如故。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矫诏尽毁天下书院,三立书院废止。魏被诛后,书院很快又恢复了。崇祯七年(1634)巡抚吴甡、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修葺并整顿书院,在应试生员中择优等者250名入祠肄业。袁亲临督导,每月大会三次,小会六次,相互讨论,并分列等次。同时以节余薪俸补助寒苦生员,深得生员拥戴,书院学术思想活跃。崇祯十六年(1643)时任巡抚蔡懋德又对三立书院进行了全面整顿,聘知州魏权中、举人韩霖、桑拱阳、傅山等主讲,学术研究与理学之风更加兴盛。明清之际,由于战乱,三立书院的师生大都逃匿,书院颓废不可收拾。清顺治十七年(1660)巡抚白如梅在太原侯家巷购地重建,增建房舍70余间,仍以三立祠之名恢复书院活动。康熙二十年(1681)镌补宝贤堂帖贮两廊。

晋阳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令直省省城设立书院,并拨银千两作为营建费用。三立祠经省抚奏准,改为晋阳书院,成为省立官办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巡抚胡宝泉辟三立祠东北隙地构堂庑,祀前明殉节巡抚蔡懋德,以同时殉难诸臣从祀。乾隆二十九年(1764)巡抚和其衷辟讲堂东之隙地建学舍40间,添建奎星阁于中央。嘉庆七年(1802)书院肄业生童暨绅士捐资重修奎星阁,其院中左右牌楼,则系布政司姚祖同捐资重修,各处房屋则系监院禀请上台筹款随时补葺。有大门5间,过街牌楼2座,龙门桥1座,讲堂5楹,东院学舍19间,西院学舍14间,西南院监院官厅6间,东北院学舍11间,讲堂后三立阁5楹,阁左右学舍12间,阁东北蔡公祠一院,左右学舍10间,阁东南奎星楼一座,以楼为中心,分列南北二院,共计南北学舍31间。阁后为山长官舍,内厅5楹,左右厢房10间,院舍建筑设施逐步完备。历任山长中,如雍正时期主院10余年的王珻,道光时期的李熔经,光绪时期的李用清都是恪守朱子学说的理学家。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谷如墉出任山西大学堂总教习兼中学专斋总理。晋阳书院同它的前身河汾书院、三立祠不同的是,研究学问越来越少,教学重心日益转向考课,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有《三立祠记》,王道行撰文。

《三立祠传》,明·袁继咸撰文

《三立祠本末》。

《重修三立书院碑记》,明·巡抚吴甡撰文。

养德书院晋藩王府书院,原称宝贤堂,亦称志道堂、虚益堂。嘉靖四年(525)刻梁·萧统《文选》六十卷,嘉靖五年刻宋·吕祖谦《宋文鉴》一百五十卷,《日录》三卷,嘉靖八年又刻宋·姚铉《唐文粹》一百卷,同年,端王朱知祥将其所刻之书呈给嘉靖皇帝,皇帝亲笔御书,称赞朱知祥是“好学崇文”,并赐志道堂为“养德书院”。书院并不以讲学为业而以刻书为主要事业了。嘉靖十三年刻《初学记》三十卷。嘉靖十六年刻元·苏天爵《元文类》七十卷。

令德书院简称令德堂,为省属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奏准,选定太原府署之北宝贤堂旧址(今实验中学东侧)筹建令德堂,进行新式教育。光绪十一年(1885)令德堂全部院舍建成,系省立官办书院,经费由省厘金项下支付。张之洞亲自聘请晋阳书院山长王轩兼任令德堂主讲,另外聘请张于铸、杨笃、杨深秀等为协理。张还亲自制定了令德堂的各项章程。学生最初仅30人,后扩至50人,陆续增至70人。由提学使从省内各府、州、县学在学生员中甄录。设经史、考据、词章等科目。生员待遇:一般每月公费银4两,上舍生(贡生)为8两。后任巡抚胡聘之继续修订书院原有章程。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以令德书院经费不敷,详经抚院批准在司库备买积谷各项价银内借动银10000两,发交太、汾、潞、忻、平、泽等府州并属各当商领运,按年一分行息,遇闰加增,内有长子、盂县系按月一分行息,太原一县遇闰不加,共计有闰之年息银1104两,无闰之年息银1014两。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巡抚胡聘之奏准,将令德堂改为山西省会学堂,书院山长改称学堂总教习,由屠仁守担任。增聘西学副教习,按《京师大学堂章程》实行中西并课。除经史为必修课外,增设政治时务、农功、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等4门日课,令生员从中选修1门,广览众参。同时还仿照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等体裁,要求生员每日写日记一二则,定名为日课。日课每月写成1本呈交,评定等级,酌发奖金。经史必修课目要求每月默经1次,作策论1次。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失败,令德堂被外籍传教士趁机强占,校舍变成临时教堂,令德堂被迫停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制度彻底废除。次年,山西巡抚岑春煊在令德堂和晋阳书院的基础上筹备山西大学堂。原书院学生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

崇修书院太原府属书院,院址在太原府治东南上官巷原崇善寺。清同治元年(1862)崇善寺毁于火,布政使王榕吉就寺基建书院,直到光绪元年(1875)于其地改建太原府学,遂移书院于桥头街(道光中所建崇节堂旧址)崇修书院系太原府属书院,杨深秀曾出任书院山长。其生员从府属阳曲、太谷、太原、榆次、祁县、交城、文水、徐沟、岢岚、兴县甄录。而“通省士子之肄业晋阳、令德两院者皆得与课焉。”经费由所属各县筹集。此外,每年应需经费请借司库闲款银12000两发交凤台盐商,按年一分五厘生息,共得银1800两,遇闰加增银150两,以800两归还原本,以1000两作书院用款。后将前项本银改发高平县城两盐商各3000两,河东盐商6000两照前生息。光绪二十九年(1903)遵章改办为太原府中学堂。

柳溪书院在城西汾水堤上,创建年代无考,康熙时已废。根据康熙版《山西通志》记载)

晋溪书院是明清时期太原王氏一族的家族书院。在原太原县西南十里,晋祠奉圣祠北、胜瀛楼南(现晋祠博物馆内)初名晋溪园。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曾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帝,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朝三重臣,谥恭襄。嘉靖五年(1526)告老还乡,在晋水畔建园,以号为名,称之“晋溪园”。王琼卒后的第二年,即嘉靖十二年(1533)其子王朝立在晋溪园西建王襄祠,并按照父亲遗愿,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遂成为王氏后代读书之地。书院的讲堂,最初名为“溪翁堂”,是历代王氏子孙听讲之处。讲堂挂有二匾:一为《白鹿洞书院教条》,一为《程、董二先生学则》。学生除王氏家族子弟外,还有本县及邻县士子,肄业生员较多。书院私人讲学之风较盛,很多有名望的学者前来讲学,如国学大师阎若璩、傅山、顾炎武以及清朝山西巡抚张之洞、“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杨锐等等都曾做客晋溪书院,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直接担任过晋溪书院的山长,亲自主持教务。清初,晋溪书院渐渐衰败,房屋年久失修,大半倾圮,几成废墟,王氏后人历有修葺。由于书院房舍宽敞,设施完善,明清时太原知县课试本县生员,还将考场设在晋溪书院,尽管书院时兴时废,仍然是明清两代太原县影响最大的私人书院,至道光初停办。民国以后,王琼十四世孙王惠等集资重修书院。20世纪50年代省干部疗养院利用书院基址和建筑加以修葺,供干部疗养,兼作文管所的办公用房。1992年,在政府和海外王氏的支持下,晋溪书院重建于原址之上,建筑坐东朝西。平面采用对称布局,分为前后两进院落,以居中的讲堂为界,前院为书斋、宾堂、客堂;后院为王氏宗祠,奉祀王氏始祖王子乔。晋溪书院大门为垂花门,门悬王琼十四世孙王宪题“晋溪书院”之匾额。书院的讲堂——溪翁堂改称“太原堂”,成为王氏后裔祭祖、联谊的场所。金匾上的“太原堂”三字出自著名书法家王墉之手,配有著名学者姚奠中先生撰写的联句“祖德宗功泽及寰海,高门望族仰止太原”。讲堂前立有《重修晋溪书院记》古碑1座,碑高2.5米,全文400余字,简述了晋溪书院的历史沿革及重修晋溪书院的过程。

桐封书院(原名晋泉书院)为原太原县属书院。

晋泉书院院址在太原县城后街路南(今晋源小学所在地)为太原县官办书院。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员佩兰出俸金百两以为倡,阖邑绅士量力捐输,共得银若干两,即旧地扩充修葺,于是规制始备,以营建之余金发商生息,酌定束脩膏火之费,榜其门额曰“晋泉书院”。聘阳曲艾延年为山长,生徒毕集。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王晋介筹增银800两;同治八年(1869)知县胡祖望又增入1200两,经费绰然。

桐封书院原晋泉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许荣绶修葺书院,整饬院规,以旧名晋泉不甚雅切,与绅士议改桐封书院,通详立案并易匾额,而晋泉书院额仍旧未撤。书院无固定学制及修业年限,山长由知县与士绅公议择聘,生童名额最多时20名,最少时10名左右。晋泉书院旧有发当商膏火生息本银3450两,按月八厘行息,应得利银380两;光绪十六年(1890)因屯粮征款多出银两,经知县归于书院本钱2000吊发商,按月八厘行息,应得息钱192千文,均作经费。光绪二十七年(1901)桐封书院改为太原县高等小学堂。

有《创修晋泉书院记》,员佩兰撰写。

《晋泉书院碑记》,晋阳书院山长田雨公撰写。

寻乐书院为私人书院,院址在原太原县晋祠(现晋祠博物馆内)清初建,书院甄录生员要求甚严,从学者多为博学之人。奉祀明代鹿维善,并以其《寻乐大旨》为办院宗旨。要求授业者引导从学者博学经史词章,并重经学训诂、考证,以求圣贤治学之乐趣,因此将书院命名为“寻乐书院”。

汉山书院系原阳曲县属书院。清光绪初年(1875)知县李荇山个人出资,在上马街东口(今进山中学院内)倡建汉山书院。书院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落成后介休县薛桐威(字凤仪)写诗庆贺:“经营讲舍旁园林,佳趣超然至乐寻,始基崇创排浮义,广厦宏开见苦心。”从这首诗中,可看到薛桐威对李荇山个人办学的钦佩之情,也可领略当年书院园林式建筑的特殊情趣。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设为高等小学堂。

古交市

积秀书院原属交城县书院,在交城县北90里屯兰郡武家庄(今古交区武家庄)武公祠内,为武氏私学。从明末到清初武姓文武庠生积至100余名,地方有司旌其名曰“积秀”。侍御武攀龙、观察武调元及四川庆符殉难知县武来雨,皆积秀书院之生员。咸丰年间书院尚存。

清徐县

金河书院原徐沟县官办书院,院址在县城东南文昌阁之北金水河畔。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王怀礼改医学基址为书院。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杨国桢改为府馆公署。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王敷学购置书院地二亩。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为书院,但徒有其名。清同治元年(1862)知县程豫与本地人乔松年倡议并带头捐资兴建金河书院,取得地方士绅资助,两年后建成规模完整的书院格局。金河系涂水别称,源于太谷山间,曾流经徐沟境内。书院傍河而立,因此命名。书院有东厅3间,南北厢房3间,讲堂3楹,以“志在圣贤”额其内,以“人才渊薮”额其外;两旁有角门,南北配房各3间,又有生童肄业房南北14间,中建龙门1座,南北厨房各2间,大门左右门房各2间,门外有照壁。同治十三年(1874)补建大厅,两边耳厅各1间,上为希贤阁,祀本邑前辈。书院原无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以银1000两购书,诸生也陆续自置书千百种。有存当行生息银9400两,每年得息银830两,掌教脩膳银200两,生童膏火银300两,杂费银100两,监院节馈并书役工食银100两。胡联魁、孟丕荣、孟兰、任明哲、李廷实、常棣华、王汝桢先后任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徐沟金河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学校,金河之名取消,变更为县立第一高等学校。1946年定名为徐沟中学。

有《金河书院记》,沈昆撰写。

《新建金河书院记》,乔松年撰写。

梗阳书院亦为原徐沟县官办书院,院址在徐沟县清源城原巡署西,即旧典史署,与金河书院同时倡建。同治元年(1862)知县程豫因清源距徐沟县治遥远不能就学,谋于县治金河书院之外别立书院于清源,暨乡学训导李有光、巡检袁鸿庆率绅士集银15000余两筹建,同治三年(1864)落成。书院南向大门5楹,额曰“梗阳书院”,以清源为古梗阳地而名之;院内仪门额曰“也是鹅湖”,仪门内为讲堂3楹,额曰“洙泗探源堂”,左右簃各2间;院内东厢房5间,西厢房5间,由讲堂而入为主讲室,内院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讲堂后门额以砖镌字曰“升堂入室”;仪门外折而西为汲古坊,坊左侧有井,入坊数步稍北为监院厅,厅分东西2间,中界以门,入门而北为考棚院。棚在院西厢计7间,有门有户有窗而无横壁隔开,取其宏而敞亮;东厢有屋7间,中有便门与讲堂前院通。考棚迤北尽处有门曰“敬修”,门内有厅5间,南向,为监院休息之所,主讲如携有眷属亦于此处居住。东西厢房各3间,厅之东有便门与讲堂后院通,监院厅西有小院,西南有角门,额曰“流水小桥”,门外有渠石桥横跨。讲堂后院东有小院,东北有角门,便于人们出入书院。前数步有照壁,它如碑亭、榜楼、门房、厨舍、溷厕悉备。并有《详定书院章程八条》。历任山长有郭有道、刘文炳等。创建书院剩款银12200两发商生息,通年九厘,可得息银1098两。充作每月试课生员奖赏费用,光绪三十年(1904)改称徐沟县梗阳高等小学堂。

有《创立梗阳书院碑记》,徐继畬撰写。

清泉书院原设在清源乡平泉村不老泉旁。创建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特别是经过明末四次禁毁和清初对书院抑制后坍塌。

2、大同市

大同市区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本书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体,以清晰的条理、凝练的文字、简短的评述向读者介绍数以千计的国学典故知识,融全面性、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于一体。翻开本书,您可以在国学典故广袤的海洋中尽情畅游。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精髓。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 宝藏新探博览

    宝藏新探博览

    宝藏,代表着数之不尽的财富,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字眼。因为这两个字,从古至今,无数人前赴后继,不顾一切的想去接近它,即使丧失生命。冒险者们喜欢它,因为它能带来财富;各国政府喜欢它,因为它能研究考证历史疑团;普通大众更喜欢它,它可以传递着知识并且饱含着传奇。准备好了么?来探险揭秘。
  • 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
  • 大家小书: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大家小书: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本书着重作者在挖掘、整理、鉴别、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研究这一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即认为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必须是符合科学特点或具有科学倾向的的心理思想,并倾向于其中唯物论倾向的思想内容。具体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本书编排旨在能体现作者所提出的这七大范畴,并以此为依据将其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划分,有益于读者深入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
热门推荐
  • 从明日方舟开始的十二符咒

    从明日方舟开始的十二符咒

    我们的主角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魂穿到了泰拉的世界,还获得了自己的金手指十二符咒。但是随着在泰拉世界生活越久,他渐渐发现了,这个泰拉世界战斗力为什么这么高!?完全不像是手游里面的样子!而且这个世界对于感染者还是那样的残酷,所以该隐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世界所有的感染者他要成为一个王!一个能让世界上所有人无论大人、小孩、感染者和非感染者都能幸福生活的国家,就像以前生活的世界一样!
  • 乱舞沧桑

    乱舞沧桑

    掌封七曜动乾坤,脚踏碎界炼星辰。游戏至尊苍桑,离奇穿越异世界。炼制圣丹神器,炼化终极武魂;觉醒旷世绝学,名威震摄天下。美女药师、绝色郡主、倾国公主、尽握股掌;万里山河、无上王座、尽踏脚下;游戏狂龙、异世争霸。
  • 青行萤草物语

    青行萤草物语

    青行萤草的超短篇小说,随便写写的那种。
  • 专业体育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专业体育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专业体育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了我国近5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二是评价方式的选择和研究:三是相关绩效指标和体系的建立。
  • 至尊魔女莫甘娜

    至尊魔女莫甘娜

    曾经的天使莫甘娜成为恶魔的领袖,被尊称为至尊魔女!建立了魔女议会。然而天使王凯尔早就出关归来,她有一件神器可以封印所有的恶魔!
  • 意外的穿越之神偷小祖宗

    意外的穿越之神偷小祖宗

    一场无心的穿越,竟然使石冉认贼为师,做了女飞贼!说起来似乎荒唐可笑,可石冉过的心安理得,甚至乐在其中......本是为盗得宝贝,在江湖上创立名号,却不料,因太过贪玩,或许是太过贪心,竟惹恼了沧虞王朝脾气最为恐怖的王爷......因为玩心大起,戏弄了当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因为嚣张狂妄,使得王城第一捕快对其猛追舍。因为心里最初的爱恋,使得她对自己的师兄不能忘怀,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石冉无心盗得帅哥芳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契约之塔

    契约之塔

    契约之塔,传说甚至封印着诸神。不过神,很难遇到。在契约之地的战士看来,征服契约之塔更意味着武器、食物以及更强大的力量!伊兰克,一个听上去不像是贵族得名字,从沃克领地开始,带着他的契约者、附属战士开始了新的旅程。
  • 我是一条被污染的河

    我是一条被污染的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遭到了破坏,身为一条河流的我。不得不发出最后的感叹。
  • 所天录

    所天录

    十七年蓄能,天才废柴,从零开始,尔等老头静候万俟族长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