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17

第17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4)

鹤鸣书院原宁武府属书院,院址在宁武府西南凤凰街,乾隆四年(1739)知府魏元枢创建,宁武府所辖五县生员肄业其中。通院四进,厢房列其左右,共有32楹,书院名为“鹤鸣”是仿白鹿鹅湖之义。《国朝施作楫鹤鸣书院记》云:“考宁武郡治,翼以左右郛,古名凤城,鹤与凤为同侣,昔唐凤阁侍郎杜景佺文章知识,时好鹤鸣鸡树,易之中孚,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与尔糜之’,公心之,所期于士者,意在斯与?”由魏元枢题写于书院门上。又题其堂曰“修道士居”,企望“凡我四属之士,慎勿以边隅固陋,自安于于,而来入是门,登是堂,藏修游息于其舍,敬业乐群,尊师取友,将见道明德立,处则为经明行修之彦,出则为通方致远之材,克副我郡宪广厦求贤乐育苦心”。延请进士许师贤为书院山长。道光间知府戈瑶重修,捐置东关店房一所,岁收租钱100千文。同治年间知府文梁置八远窊山厂一处,岁收租钱五六千不等,并捐集钱4700余千发商,岁生息钱550余千,以作经费及义学宾兴之用。同治九年(1870)鹤鸣书院每年入款不敷开支,遂将斗捐复又展办,其所收之钱,随时按照时估易银,陆续发商,按年一分生息,均归鹤鸣书院作为经费,扣至光绪元年(1875)停收,共发本银4225两。光绪二十年(1894)鹤鸣书院讲堂斋舍多有倾圮,若不及时修补,将来需款愈巨,遂将宁武县原领豆价银1500两仍在该县当商营运;神池原领银2042两5钱5分9厘,以1042两5钱5分9厘仍存神池生息,以1000两转发五寨当商领运,均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起按年一分生息,所得息银,每季由各县解府,转作鹤鸣书院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鹤鸣书院为中学堂。由赵戴文负责并兼总教习,讲授数理知识、“五经”、“四书”、《古文观止》等,学生约20余人,成为同盟会宣传革命的重要场所。

有《国朝施作楫鹤鸣书院记》,宁武县令撰写。

广源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宁武府知府吴某于西乡创设广源书院,凡驮运木货,每驴一驮抽钱一文,作为常年经费。其在创设广源书院时捐集银1168两发商,按年一分生息,岁得息银116两8钱,亦作为常年经费,均由绅士经理。后因书院设在西乡,距城太远,士子就学诸多不便,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移在城内,书院原址改设西乡初等小学校,此款留充西乡初等小学堂常年经费,仍归绅士经理。

养源书院又名汾源书院。院址在东寨,是由清代拔贡东寨人孙致昌(号克斋)个人所办的义学。孙致昌曾在广源书院任教多年,回到东寨后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创办了养源书院。挑选本县优秀学子免费上学,本人亲自授课,全身心投入其中。学生虽然招收不多,但却保证了个个出类拔萃。其事迹和精神一直受到当地人们的崇拜和传颂。

神池县

觐华书院院址在县城北隅,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周文权主持兴建,计有碑厅院1所,山长正宅5间,东西配房各3间,讲堂3间,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1座,东西偏房各2间。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添建义路、仪门及房屋10间。光绪十五年(1889)改名觐华书院。时入学秀才仅一二十人,由山长负责讲经,每日一次,每月月课一次,主要学八股文。书院存书甚少,仅有《周易折中》等十二部。旧有地165亩半,岁收租粟以作经费,后又劝捐经费,以补不足,共存息本银3700两发商,年息一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劝捐书院经费启》。

五寨县

清涟书院又称管涔书院。在五寨县城东门内大街文昌祠中,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秦雄褒在县城东隅文昌行宫建义学,乾隆十五年(1750)将旧屋重修,扩展改建为清涟书院。每月初三、十六日知县亲自讲学,生员先后肄业者50余人。后又改为义学。

芦秀书院乾隆五十七年(1792)将旧清涟书院扩建改办为芦秀书院。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朱青选扩建。乾隆道光年间官绅捐购地亩共520垧,岁收租粟以作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七年(1918)知事王堉昌又恢复芦秀书院名,购书数千本供人们阅读,抗战初期关闭。

岢岚县(原岢岚州)

芦阳书院(原鸡鸣书院、岢岚文场)

鸡鸣书院为州属书院。旧在察院东,明嘉靖年间兵备副使王学谟建,取“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之意。

岢岚文场明天启元年(1621)知州朱希龙将鸡鸣书院改建为岢岚文场。“计大堂5楹,燕寝掾舍、庖湢号屋如制。”从此,书院文场为一处,遇岁试则为考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因文场湫隘,庐舍颓圮,改保德、河曲、偏头、老营四学附宁武棚岁试,岢岚、岚县、兴县三学附太原棚分考,文场遂废。乾隆八年(1743)知州阎士绮禀请学宪,准其在岢岚岁试,于是岢、岚、兴三县捐资增修正厅3楹,东西厨房各2间,东西耳房各1间,号舍若干间,考棚复为振新。清道光四年(1824)知州陈亦震禀请学宪(督学使者)贺长龄,详请各县捐赀筹款,延聘山长。书院有发商生息生童膏火共银480两,遇闰加40两,每岁于州领取。道光十一年(1831)五县绅民捐资重修,建公堂5楹,东西文场各10间,卷棚川堂各3楹,东西耳房各3楹,仪门大门各3楹。

芦阳书院咸丰六年(1856)知州王德嘉改名芦阳书院。遇岁试仍为考院。宣统年间易名芦阳学堂。民国二年(1913)县知事薛连成将芦阳学堂更名为岢岚第一高等小学堂,又更名为国民两级小学校,再更名为芦阳小学,最后又改名为高等小学校。

偏关县

儋林书院院址在现偏关城内文昌庙街,明弘治二年(1489)兵备使王璇在关所南街创建。因偏关古为林胡地,赵武灵王取其地,置儋林郡而得名。书院年久废圮。

凤山书院原有儋林书院久废,乾隆八年(1743)知县陆刚重建,改名凤山书院。乾隆年间知县吴士淐率同绅士捐资修葺,复捐置房地,岁收租粟40余石,房租钱40余千文,以为经费。道光十四年(1834)邑绅李永年捐助书院经费银540两,发商生息。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县以地方市面萧条,设立兴文转当,将此项存款作为典本,按年生息,以备书院肄业士子膏火之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

关西书院在关城西郊巩西楼。明嘉靖(1522—1566)年间建。清道光时所修县志载:巩西桥在城西1里许,俗呼西沟桥。明嘉靖初守备崔堂(正德十三年至嘉靖二年任)建,上有飞楼,登楼环眺,山河如画,为关西胜景。桥南为关西书院,关城人士相率讲诵于此,今与桥并废。

武校(房子)嘉靖四十四年(1565)江南当涂人孙吴任老营副总兵时,利用建军之暇在老营建立房子,投戈讲艺。

河曲县

河阴书院原址在旧县城的大四庙内,书院久废,基址无存。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刘日暄徙县治于河保营(今河曲县城)后,在南门外建书院,仍名河阴,前为文昌庙,后建讲堂数楹,招廪生、增生各20名。后因经费等原因书院又废。道光十年(1830)改为义学,以省费用,将文昌祠房租拨入书院钱30千文;道光十八年(1838)保德州知州莫兆文将归官荒田30顷作为经费;同治五年(1866)知县许鉴按年提河口船筏布施钱120千文,俱为山长脩脯生童膏火之资,酌议条规,书之于版;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金福增重修房舍,并添买西北隅民地三分,增建西正屋4间,小屋1间,新旧屋合计20间,恢复河阴书院,有本银640两发商,按年一分生息,作为书院经费。书院设有院董事会,由院董会推选山长,由山长再延请当地学行素著者任教。清末民初河阴书院校址在娘娘庙内。民国七年(1918)河阴书院改为河曲县第一高等学堂。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为第一高等小学校。

有《河阴书院碑记》,同治十一年八月金福增撰文。

《重修河曲县学宫圜桥泮池名宦乡贤祠暨河阴书院碑记》。

宿文书院乾隆二十二年(1757)创建,具体不详。县志不载。

保德县(原保德州)

见龙书院明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胡柟于按察司旧址创建书院,计有文昌祠3间,后书房10间,前书房4间,为诸生雷起蛟讲学之处,不久废。中门1间,前门1间,俱入关帝庙。

白楣精舍明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胡柟建于关帝庙后,前后两院,共有房9间,为诸生马上觐讲学而建。不久废。房屋归关帝庙。

莲峰书院院址在保德州城东南隅,道光十七年(1837)知州莫兆文建,因州城南1里有莲花山而得名。莫兆文亲自制订学规聘请山长招收生员。书院经费: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捐集钱4500千文;咸丰三年(1853)河防紧急挪用钱2800千文;嗣经各庙船筏陆续布施,于同治六年(1867)凑足原数;积至光绪十一年(1885)凑成本钱5000千文发商,生息钱420千文,又提各庙船筏布施钱60千文以作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莲峰书院改为保德州中学堂。

5、晋中市

榆次区

源池书院院址在原榆次县源涡村,元皇庆元年(1312)徵士赵彬所建,以教里中子弟,四方闻而至者甚众。因源池在榆次县为大社而名源池书院。立夫子殿于书院中,塑圣像暨四配,绘十哲于两旁,续建东西两庑,绘七十二贤像,有棂星门、有书库,书院有书以读,有田以养。左丞吕思诚勒石记其事。后赵彬儿子大有,孙唐臣、舜臣重葺书院。但岁久荒芜。明嘉靖三年(1524)举人寇天瑞恢复旧址,重建先圣殿,左右翼以两庑,前为棂星门,后为讲舍,于大殿塑先师四配十哲像。清康熙年间,里人张治纬重修。乾隆年间知县钱之青捐资复修。道光年间里人募资数千两,将书院又拓而新之,重塑圣像,并增有子、朱子二像,扩充两庑,又于门外凿池,拓围墙,东面造屋10余间,为师生课读之所。书院于宣统元年(1909)废。

有《源池庙学记》,吕思诚撰文。

涂川书院在榆次县治西。本为城隍祠遗址,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县梁琮改建为书院。榆次,古代亦名“魏榆”、“中都”、涂水(因境内有涂水而名)嘉靖末(1566)废。

魏榆书舍在榆次县北门街任家巷口东。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刘星创建,因榆次在春秋时称魏榆而得名。置学田40亩为延师及生童膏火资费。延请寇修已为书院山长,成就者50余人。后来邑人纪念刘星的创建之功祀刘星于书院内,书院一名“刘公祠”。

凤鸣书院院址在榆次县治东。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钱之青于两贤祠设义学,出脩脯延师课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史湛增建学舍,榜为“凤鸣书院”。院名来源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79)荀藐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凤集于榆次”的传说故事。书院呈园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争辉,亭廊楼宇相间,开阔疏朗,林荫掩映,清静优雅,风景独具。中间的湖名为砚水湖,湖岸用北京石、五台石和本地石砌成,周围有曲廊及桥连接,东北角瀑布跌宕而下,又潺潺流转而前,穿过小桥,注入砚水,既具自然之纯朴,又有人工之精美。古建主体为两贤祠和讲堂,还有六角亭、四角亭、绿花轩、祭坛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路孟逵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文光督士民捐资10000两,旋发当行,按月八厘生息,以为膏火资。咸丰元年(1851)于书院西旧名集凰山,置地基一所,起造屋宇,为经理人办公之所。道光二十年(1840)贾珍、王治泰,暨光绪初年绅民先后捐入书院地共30亩,岁收租银10两。同治元年(1862)因修志余资,除补修文庙外余银1000两,仍发当行按月八厘生息,合前共银11000两,每年得息银1056两,山长束脩、生童膏火皆取于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废,改设为两等小学堂。

明经书院在榆次县北赵村,清乾隆十九年(1754)创建。其余不详。

凤翔书舍在榆次县西长凝镇。清咸丰七年(1857)仓正田克智、范奇英、范子鸿等以社仓余息创立书院,延师课士。

石芸轩书院为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书院。位于榆次县东阳镇车辋村,北常后街中端,是常氏家族所建。该院为园林式建筑,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虽分为三院,但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学海”两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儒商风骨尽得展现。在前院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站在池边望鱼翔浅底,听鸟鸣绿树,十分惬意。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德有邻——书亭;志于道——画亭;学而思——琴亭;思无邪——棋亭。三廊为:东廊有“听雨楼法帖”,西廊有“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有“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石芸轩法帖后有御笔亭,为四十四帝后帖,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层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听风声雨声,读经史子集,吟诗作画,陶冶情操的地方。东边小院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外院的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则为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这是一所培养族中子第的书廊学府,常氏族中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令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完成了商、儒转型。这也是其他晋商家族所难以比拟的。

同类推荐
  • 重庆往事

    重庆往事

    重庆,是一处很特别的地方。重庆城,是一座极其特别的城市。重庆人,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群体。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深入重庆历史与现实的角角落落;以个性感悟又略带伤感的记忆,捕捉重庆那些美丽且具价值的人文画面;以现代时尚的旅游视角,描绘勾勒出重庆一幅幅立体多面的绚丽图景。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人文三原

    人文三原

    是一本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有益读物,是向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必备教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君临万象

    君临万象

    天书三卷,四书五经,孰强孰弱?九字真言,六字大明咒,那个更强?神仙分流,佛魔并立,谁主乾坤?六道崩碎,四灵皆封,谁是黑手?一切尽在君临万象!
  • 傲娇腹黑妻:拒嫁莫少99次!

    傲娇腹黑妻:拒嫁莫少99次!

    要说乔雪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什么,那最值得一说的是,“我TMD真是后悔,我那是不知道抽什么风,竟然一个激动就回了国,唉唉唉~”“老婆,只要你嫁给我,我做什么都愿意!老婆~好不好嘛~”莫少寒搂着乔雪撒娇。“你干什么,你个大坏蛋,放开我妈咪。”一个娇小的身影抱住莫少寒大腿吼道。“姓莫的,你快放开我妈咪,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一个男孩儿稚嫩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还有我,还有我,放开我的宝贝女儿。”一个人又来横插一脚。啊啊啊啊,为毛娶个媳妇咋辣么难呢,苍天纳~~~~
  • 武兮废人

    武兮废人

    这乱世诛人,这世人诛心。天诚不公,可闲云野鹤,与世无争,虽是辛苦,倒也美哉。可倘若要剥夺我活下去的权利,我便是蝼蚁,要与世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综渣妈快走开

    综渣妈快走开

    林淑一个刚刚熬到影后位子的一个女演员,在前往颁奖礼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到一命呜呼。在准备奔往西方极乐世界时,被一个叫做渣妈快走的系统救下,对方声称必须在完成多少任务之后才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从此林淑走上了“升级打怪”之路。ps:本人第一次写作,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小仙女指出。(*^ω^*)
  • 闺嫁

    闺嫁

    她上辈子只因错信良人,带来的是灭门之仇。这辈子面对蛇蝎前闺蜜,狠毒前丈夫,阴险的前奴婢。在诡计多端的他们面前,她又该何去何从?不忠心的奴婢卖了便是,心如蛇蝎的闺蜜竟然还想妄图用上辈子的计谋,陷害她,她以牙还牙还给她,也教她尝尝自食恶果的滋味。最后狠毒的丈夫,他不是想要当那人上人吗?拔掉你的爪牙,毁掉你的计谋,把你的阴谋诡计公诸于众,成为人人喊打的反贼。她想这辈子也就这样过了,只是某人为什么不愿意放开自己呢?她说“我配不上你,我狠毒,我是坏女人,我不洁…”他答:“我配的上你就行,那是他们自作孽不可活,与你何干。我不介意,我要的是你这个人”她最终败给他了…
  • 胭脂梦碎

    胭脂梦碎

    她,原是苏烟炽,后来成为公众眼中妖娆的胭脂。苏烟炽需要爱,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她的世界虚无空荡,需要很多东西填充,可是胭脂不需要,年少的一切早已成为结了痂的伤口,再怎么触碰,也感觉不到疼痛。可是他偏偏要在上面重新划开新的伤口。只是,6年的时间,伤口早已平滑,就像她的心,如同平滑的镜子,里面全是他无力的挫败。
  • 洪荒再起

    洪荒再起

    宇宙虚空,亦有轮回生灭,故世间万事万物,实难说其有定数,唯时间之不可逆,才可称亘古唯一真理。由此而论,世间汲汲于穿越者,便俱属造梦之痴人。然要说神魔旧事,俱为码农疯话,却又未见得正确。机缘巧合之下,弥罗却是亲入洪荒,才发现其中的逻辑。(写此书的目的,一来是为在洪荒、古典、现代仙侠小说之间,建立一套逻辑,二来是为很玄乎的名词、无来由的高深,找出一套说法,如果你也认同,看过本书,还请多多推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