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20

第20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7)

武陵书院院址在县城西街文庙西,明嘉靖间本县士绅创建,后废。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顾学海重建,年久又废。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刘祖焕因旧址重建,内院正庭5楹,为山长下榻之所,东西房各3间,中有讲堂3楹;外院东西房各3间,门庭3楹,院后有河伯庙一所,正殿3楹,东西房各6间。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黄宜之筹划经费重修屋宇,于正庭后创建厨院一所,大门1间,余制钱5300串按年九分发商生息,以为束脩膏火之费,议立课规,延师训诲。光绪四年(1878)知县杨恩溥重立规条,捐廉奖赏课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陵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

交城县

通济书院在县城东门外通济桥附近。明代建,具体不详。

一隅书院在县城西南隅。明代建,具体不详。

卢川书院位于城内南街。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赵吉士创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十七年(1708)两度增修扩建,书院沿中轴线建东亭3楹,南北房3楹,亭前有门楼,拱以两廊,东西厢房3楹,亭后有厨房3间,再后有书房5楹,其前通衢,其后临水。交城北魏曾分有卢川县,书院取名可能依此。书法家傅山为赵吉士题词:“朝携健儿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书院年久废。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后又废。道光二年(1822)知县陈星珠重修,修葺未久又废。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胡德本就其遗址建东厅3大间,大门1间,四面围墙一律修葺完整,可为讲学之所。但旧有地亩已拨入养正书院。

有《卢川书院记》,知县赵吉士撰写。

卦山书院院址在卦山天宁寺东卧龙冈。康熙四十七年(1708)邑令洪璟重建卦山天宁寺毗卢阁,并与士绅陈珑等创建卦山书院于卧龙岗,知县洪璟在此讲学,学使邹士璁有记。院分三进,院前有二柱一楼式牌楼,建于嘉庆年间,上书“卦山书院”四字,系嘉庆间交城知县于鸿文所书。前院为庭园式格局,右有月门,左有六角攒尖碑亭,亭内立《卦山书院记》碑。中院前有门楼,额题“浮岚”二字。中后院之间为讲堂5间,歇山顶,正面檐下景“圣协时中”匾,系道光皇帝亲题。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黄树宾及绅士张博、张国泰等重修书院,咸丰七年(1857)聘进士梁述孔为书院山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有《卦山书院记》,邹士璁撰文。

养正书院院址在城外东南隅魁星楼址。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屈笔山建。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陈星珠同教谕张遇黄首倡捐俸银,公举义绅燕怀淋、李配兰、刘季玉等各捐资财扩充其书院,因工程浩大捐资不足,经燕怀琳仗义独捐银1300两,始将文昌阁并讲堂、斋、厨、门楼、前后两院一律告竣,规模粗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贾联芳复捐膏火钱200千文,经绅士陆续捐资,建配房,为诸生肄业之所。嗣由教谕王惟忠同经理渐次整顿,公举绅士掌管出入,延请主讲,按月官师分课甄别奖赏。光绪三十年(1904)养正书院改为交城县高等小学堂。

有《养正书院新立膏火记》,邑令陈从益撰写。

菁莪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创建,具体不详。

石楼县

仰山书院院址在石楼县东关城壕后。清光绪九年(1883)知县曹爃率同绅士任克发等捐输创建,光绪十三年(1887)落成。因地方苦瘠,经费难筹,月课奖赏由官捐给。教师多为当时学行素著的贡生,招收生童20多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改称高等小学堂。

临县

凤山书院院址在城内贤良坊河渠街。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莫友仁置贤良坊房舍一所,命名为“凤山书院”,因临县居凤山之麓而名。有堂斋厨阁等建筑,并捐钱100千文,置田若干亩,不敷,由官捐给。年久失修,仅余堂斋基址数间,田租湮没无存,其废坠八十余年。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吕公滋重修,召集生童讲课其中,并以蔬食加以奖励。逾年,乃有愿来肄业者。额定肄业生10人,看夫1名,量给膏火,聘请其兄暂主讲席,可省束脩之资。光绪五六年间(1880—1881)知县筹集凤山书院膏火经费,先后派士绅向各富户捐集钱4000串,发交本地当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得息钱400千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孔繁昌复加修缮,续筹凤山书院膏火经费(1898)捐集钱3000串发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应得息钱300千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碛口镇铺号罢市抗官一案罚银900两,遂将此银归入凤山书院发商,按年五厘生息,每年应得息银45两;光绪二十五六年间(1899—1900)知县孔繁昌因连年荒歉,与众绅议定筹款修城,以工代赈,迨城修竣,尚有余款3200千文,尽数拨入凤山书院发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应得息钱320千文。以上四款统计每年应得息钱1020千文,息银45两。民国五年(1916)知事胡宗虞以城内旧凤山书院为校址改建为第二模范国民学校。后为城镇工农街小学。

有《重修凤山书院碑记》,吕公滋撰文。

《重修凤山书院碑记》,孔繁昌撰文。

天临书院光绪四年(1878)知县左兆熊筹建天临书院,离任后知县胡鉴斗继建而成,聘请山长,招收生童,但临县地瘠民贫,经费难筹,书院不振。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孔繁昌到任,将民应捐之资一律结清,将书院旧址修整一新,讲堂斋舍咸备,将旧存之经史子集移置书院,聘请山长,定山长脩金、生童膏火奖赏,拟《讲堂章程》二十四条勒石公布。知县亲临书院讲课,评定甲乙,书院为之振兴。

柳林县

龙泉书院院址在永宁州治西60里的龙泉寺(也叫凤背寺,在今柳林县刘家山乡)金代建,具体年代不详。金大定元年(1161)敕赐“龙泉讲院”匾额。清末,龙泉书院移于寺后不远处西局岔的华佗庙里。1932年,刘家山等村绅士利用龙泉寺遗留的寺产作资金,在龙泉书院旧址上开办了一所龙泉高等小学校,为山区子弟念书提供了条件。

安国寺书院在永宁州西20里的安国寺,创建年代不详。清初,永宁州人士于成龙出仕前在安国寺书院就读,至今尚留“于端公读书楼”。清同治年间,刘家山村的举人刘子俊在安国寺开办书院,亦名“龙泉书院”,有生童八九人。光绪末(1906)将龙泉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

中阳县(原宁乡县)

凤鸣书院院址在原宁乡县西南凤凰山麓文昌祠内。乾隆四年(1739)知县周氏创建,书院到道光年间已不景气,尚存有课士形式,由离任回乡的举人、进士充任山长或讲师,每月讲课1次,每次应课者10余人,所学内容为八股试帖等,旋废。咸丰元年(1851)知县姚麟恢复书院活动,以当商季规银180两捐作经费。后因当商仅剩一家,季规乌有,书院因无经费又废。

兴县

嵋山书院院址在兴县城内十字街西,现在兴县中学大门旁。清道光三年(1823)由本县人士孙豹章首倡捐银3000两为创建资金,嗣本邑人湖南巡抚康绍镛亦捐银1000两,又合邑捐银1000余两,筹划兴修书院。适孙昌源舍废宅一区,在小峨嵋山下,遂即其地鸠工庀材,建讲堂3间,学舍14间,大门3间,山长所居及庖湢之所具备,共四院。大门上悬“嵋山书院”匾。孙豹章将兴修所余及捐银5000余两,买得书院后空宅若干,设兴盛一典,并置田产若干亩,铺赁若干处,每年所入生息银为书院师生脩脯膏火之资。自咸丰年后,间岁荒旱,经费难筹,兼之经理乏人,当行歇业,书院难以维持。光绪三年(1877)知县张启蕴集绅耆孙德涵等捐银以及修城余资,共钱700千文发当商,岁生息钱84千文以作经费,此外不敷钱96千文由官捐补,使书院得以维持。光绪二十三年(1897)将维修寿圣寺余款并入书院,以增置邻宅两院,规模较前扩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改称嵋山小学堂。

7、阳泉市

平定县(原平定州)

冠山书院(在冠山,原名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名贤书院、崇古冠山书院)

冠山精舍地址在县城西南8里风光秀丽的冠山,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私人创办,延至金代。元初,中书左丞吕思诚父祖数世读书于此。

吕公书院元至正年间(1345—1356)吕思诚在冠山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书院,以宰相身份奏请赐额“冠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吕公书院”,或称“思诚书院”(吕公即吕思诚)书院建燕居殿,设孔子肖像,以颜、曾配祭。另筑会经堂,以及“德本”、“行源”二斋,书院藏经籍图书万卷。置山长一人,陈好谦曾任山长。吕公书院一度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元末明初,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书院受到了破坏。

名贤书院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州吴贤在冠山吕公书院遗址的石洞前构筑正堂,东西作翼室,改称“名贤书院”。到明正德六年(1511)书院沦为一片废墟,遗址不存。崇古书院存有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汪藻《冠山名贤书院》诗碑:“冠山山势碧崚嶒,驻节来游吊左丞。十里红尘飞不到,百年青史价先增。”

崇古书院即崇古冠山书院,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孙裕在原书院废墟上重建之,名为“崇古冠山书院”,即现在所存格局。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两重院,从冠山山门进入书院,需要通过一条幽深曲折的山道,途中经过团龙照壁、龙池、傅青主所题的“丰周瓢饮”摩崖石刻(“丰周”指西周都城由岐邑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之事,“瓢饮”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典故,傅山借此典故勉励冠山学子安贫乐道,一心向学)迈上六十余级石阶,穿过科名坊,即可到达书院。书院门外有一高大石坊,横书“欣饮南风”,上联为: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下联为: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书院正门题额:冠山崇古书院。左右两侧各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书院为二进三合院式院落,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外院窑洞1孔,为仆役居息之所。内院正面为西窑,共5眼,称“崇古洞”,额书“新德”;南窑3眼,额书“广业”。门外石坊北向,额题“登灜”。整体建筑保存完好,院内尚存一批明清两代碑刻,均完整无损。今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岭书院书院遗址在冠山书院东,今冠山夫子圣迹洞附近,称“上书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州人时任临洮太守的孙杰,字朝用,别号高岭,回归故乡后,寓居于冠山书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见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资凿石洞曰“夫子洞”。夫子洞门外题联:“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夫子洞内供奉孔圣人,另凿两洞,供奉颜子、曾子。夫子洞前有一巨石,石上有石洼,旁书“砚池”。在夫子洞的左面修建了高岭书院,外墙上石刻“上书院”。乔宇《孔子洞记》载:“平定之西九里山势秀拔者曰冠山,元左丞吕公思诚书院旧址在焉。士有肄业者恒僦居僧寺中。太守孙君朝用在庠时曾读书于此,每有兴复之志而未遂。暨谢政归,书院已为汪参政藻督州重修矣。君见而叹曰,兹山去郡学甚远,诸士子终岁弗克尽释典之诚。匪设圣容瞻拜,朝夕罔有慢慵,其何以励学?乃向书院南有巨石,高丈余,广倍之,中可劖凿以垂永久。遂捐资命工琢为洞,肖夫子像,以颜子、曾子配。又叠石为二洞,以备士类息偃游艺之所,缭以垣墉,欲与书院相表里。经始于嘉靖五年春二月……”白金撰《初建高龄书院记》碑略云:“吾郡高岭孙公……自幼年时读书兹山,既而举进士,历官郎署,出守临洮,中外二十余年。归里后寻旧游之地,凿夫子洞,结精舍于洞左,嘉靖九年落成。乃聚书万卷,校勘其间。严规范,以导迪子孙;立文会,以旁招才隽。暇则一觞一咏,纶巾野眠,晏如也。郡士夫题之榜曰‘高岭书院’,盖公名杰,字朝用,高岭其别号也。”明代陆琛作《高岭书院孔子洞铭》,立于夫子洞院中。

槐音书院地址在冠山资福寺东侧,亦称“下书院”。清乾隆年间郡人张佩芳任寿州知州时,与多人募资,修建书院,规制与冠山书院相伯仲,但因经费拮据,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四年(1824)才落成,起初欲名梵宇书院,后因附近古槐参天,浓荫盖地,山风时至,声动疑为丝竹音,直隶总督那彦成(1763—1833)题额“槐音书院”。因避城市喧嚣,本州外地好学之士接踵而至,多至100余人,废于何时不详,遗址仍存。

石楼书院明宣德十年(1435)学正夏廷器建,因与城南10里的石楼山遥遥相对而得名。书院久废。旧址在今平定县圣庙大成殿东侧。

冠山书院(在城内,初名榆关书院,改名嘉山书院、冠山书院)

榆关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王祖庚劝捐银3683两,以利息为师生脩脯膏火,借用上城州学使行署为讲学处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旧称榆关,故初名“榆关书院”。

嘉山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陶易奉礼部咨查各省书院名目,以榆关名义未确,思及嘉水贯通山城,始自嘉山,源远流长,改称“嘉山书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统志》。并增捐膏火银717两。乾隆三十三年(1768)陶易又筹划择地将书院建于上城试院之西,建大门二门各3间,讲堂5间,少宰梁国治榜书“千树堂”,盖于树木得树人之意。后堂5间为崇贤堂,内祀仕于州者6人,产于州者6人,流寓者3人,生于属邑者4人,共19人,令诸生朔望释菜以志景仰。有号舍28间,耳房25间,且备炊爨之所;其后建文昌阁1座,又于其东偏隙地掘得一井,筑亭其上,名曰“东井亭”。书院规模初具。捐增膏火,连前共银4000两,以利息收入供作书院经费。

有《嘉山书院记》,陶易撰文。

冠山书院乾隆五十年(1785)学使戴衢亨将嘉山书院易名为冠山书院,颜其门,至书院废止再无更动。嘉庆十八年(1813)知州吴安祖补修,道光二十年(1847)知州文光重修。王、陶二知县前后捐银4000两,折换钱4756千文,发本州当商,按月七厘行息。道光三年(1823)州居士王轼妻施膏火银4000两。道光二十二年(1842)试院工竣,余钱4000文,知州文光一并捐赠书院,发本州当商,按年五厘行息,作膏火奖赏之用。咸丰七年(1857)前主讲后任本省按察使沈兆澐捐廉200千文,州绅白联元、曹汝愚、张黼荣共捐廉200千文,并交州县各典生息,按年一分行息,为每月优等生童奖赏之费。以上共存膏火本银4000两,膏火奖赏本钱9156千文。光绪三年(1877)监生牛步庭施地74亩5分,每年应收租课钱40千文有奇,作为院课奖赏之费。叶绍本、沈兆澐、李兆勖等先后任山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城冠山书院改为平定中学堂,山长郭士璜为首任堂长。地址在今平定师范礼堂附近,除零星碑记石刻外,其余皆荡然无存。

有《冠山书院藏书记》、《冠山书院藏书规条及书目》,知州葛士达撰写。

盂县

秀水书院(藏山书院、慎交书院)

同类推荐
  •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山西民间小戏

    山西民间小戏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本书分为八部分,分别阐述了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等内容。
  • 梁启超讲国学

    梁启超讲国学

    《梁启超讲国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
  •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研究

    中国古代藏书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私人藏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世态人情,而且对文化教育、学术传播、图书出版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书稿以近代著名学者伦明所著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为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透过该书来审视近代藏书较之传统藏书之自由与开放性,探讨藏书与学术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以及近代地域藏书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特色,从而推动和深化中国近代藏书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超凡之门

    超凡之门

    这是个神秘而又辽阔的世界。燃烧的黑石所产生的能量与喷涌的蒸汽的机器产生的奇特化学反应,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工具:汽车,轮船,飞空艇,枪械、大炮……强大的骑士,神秘莫测的法师,以及存在于梦魇中的妖魔鬼怪,共同组合而成这个超凡的世界。因为一个怀表,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跨入这扇奇特的大门……(本书已经繁体出版,大家放心收藏!)
  • 明星总裁让我爱

    明星总裁让我爱

    《本书永久免费》她的降临,是他的劫难!可是他却甘愿承受!因为她的那双眼睛像极了已经死去五年的女人!女人叫杨雨,却用姐姐的名字叫杨彩!男人叫苏颖!一个小三如何走上正室。因为一句我喜欢你!故事就这么开了头....敬请期待他们的爱如何细水长流!!!
  • 万界通天神帝

    万界通天神帝

    万年前,王玄横空出世,以无上之姿,成就尊圣之境,镇压十方至尊,横扫诸天!却被其师妹叶灵从背后偷袭击穿了胸口,当即含恨死去。万年后,王玄重生归来,当年师妹已成乾坤界公主天灵女帝!从头再来,他誓要夺回自己的一切,让万界臣服,天地共主!
  • 盛夏了啊

    盛夏了啊

    人生只若初见。春末,在陌生的城市重逢;所有的误会随着夏日的炎热逐渐融化。是盛夏了啊。
  • 万象帝祖

    万象帝祖

    男儿生于天地之间,假若天地负我,我便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男儿立于世,命运不公,奇遇来凑!男儿长于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有魂体?没事,我有《绝对领域》;没有资源?没事,我有《乾坤驭元》吸收天地灵气;没有武技?没事,我有灵魂力,悟尽天下武技世人劝我莫唯唯诺诺,我回世人应猥琐发育扮猪吃老虎?可知世人险恶?杀猪焉用牛刀?还在驻足观望,看得懂看不懂?何不进来看看秦叶如何我武惟扬,扬名立万?
  • 始修

    始修

    一场平淡的修行之路却波澜起伏,一段本应得过且过的生活却要踽踽独行,坎坷并不代表需要放弃,责任却会催促前行。
  • 奇葩的穿越

    奇葩的穿越

    从来没写过书。。。我不太清楚怎么写。。。写得不好希望大家别烦。。。。无虐文,全文清新。
  • 我真不是BOSS

    我真不是BOSS

    “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等等!我怎么穿越到《心镜神机》游戏里来了?”游戏玩家马修吃惊的站在阿萨迪亚星的沙漠里,由于在游戏中这里是发起入侵太阳系战争的母星,再过几年地球玩家可是会驾着机甲,开着战舰打过来了啊,马修愣住了,这群毁天灭地的玩家们,不会拿我当BOSS打吧?——原创游戏科幻文,一恒承诺必会保质完结,求收藏推荐票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拜占庭文明探寻

    拜占庭文明探寻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