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2400000013

第13章 衣帽乾坤(2)

金梁中进士后,任过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奉天旗务总办、新民知府等职务,级别最高不过四品,由此可断定,他戴着珊瑚四处显摆时,已然是民国了。如果皇上还能管事儿,老金若在官帽上用珊瑚顶子,也是掉脑袋的罪过。有清一代,什么品级的官员能用什么样的顶子,有着严格规定,绝对不得僭越。

以朝冠为例,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等一品文官的顶子为红宝石;侍郎、内务府总管、外省督抚等二品官,左右副都御史、顺天府府尹等三品官,顶子皆为红珊瑚;道台、知府等四品官,顶青金石,因其不透明,俗称乌蓝;五品顶水晶;六品顶砗磲;七品素金顶;八品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阳文镂花金顶,九品以下之未入流官员,顶子同于九品,也算是精神安慰吧。

七品芝麻官以下的各式金顶,其实都是铜制的,值不了仨瓜俩枣,但是高官帽子上的零碎儿,水就深了去了。乾隆时的礼部侍郎庄存与,一次奉命到浙江主持乡试,录取举人。浙江巡抚见京城来了高官,照例送上些银子意思意思。庄存与为官素来清廉,不要,于是巡抚改送了一顶二品冠帽。回京路上,随从告诉他:“冠顶真珊瑚也。值千金。”庄存与闻后大怒,斥责随从为何不及时汇报,并立即下令,“驰使千余里返之”,总算是保住了清名。

庄存与这样的二品大员,额定年薪不过白银155两,外加俸米155斛。后来雍正皇上觉得标准太低,下令将俸银、俸米加倍支发,另外每年下拨礼部5000两困难补助即养廉银,分到侍郎手上估计能有个千八百两。庄侍郎的正当收入也就是这些,养家糊口尚可,但要想在官帽上弄出玻璃翠、孩儿面之类的名堂,没门儿。

由此不难想见,能弄出这类名堂的高官,为官执政都会有哪些名堂。这其实也好理解,做官者既为民之父母,让子女们勒紧裤腰带供其好吃好喝好穿戴,岂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别让子民的裤腰带勒大发了,否则未免有些危险。玻璃翠、孩儿面,告诉人们当官的收益绝不止明面上的几斗红高粱,只要不像庄侍郎那般迂呆,获利空间大了去了。立山死后,八国联军杀入北京,将其家财抢掠一空,仅朝珠便有365串,各种文物价值200万两白银。尽管立山有些冤枉,因为他是主张“抚夷”才被老佛爷砍了脑袋的,但从中却可看出当官油水有多大。因此,一些聪明人总要千方百计挤入官场,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买个顶子戴上一戴。

清代的某些官职可以买卖,而且实行按职论价,是为捐纳。买京官最高可到郎中,正五品;地方官则可买到正四品的道员,相当于地厅级。乾隆年间,捐个道员需白银13120两,买个郎中也得7680两,以后由于官多职少,收费还可打折。花个万八千两银子,换个乌蓝或水晶顶子,然后尽情享受“子女们”的孝敬,这买卖实在合算。于是买官者越来越多。清末《京华慷慨竹枝词》云:“中华土大物丛茸,江南江北到处逢。二十年来出产货,道员应占第一宗。”官员一旦成为可以买卖的大宗土特产,这个社会也就走到尽头了。

贵贱花翎

凡物但沾官气,往往一步登天。

就拿公孔雀屁股上的翎毛来说,其功用本为勾搭异性,但是一旦脱籍进入官帽序列,便成了至尊至贵之物,非皇上恩准,贵戚勋臣也不得擅用。一般人更是想也别想,否则脑袋就得搬家。

帽插花翎,最初只是爱新觉罗氏“过家家”的把戏。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贝子可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可戴双眼花翎。此外,固伦额驸即皇后的女婿可戴三眼花翎,和硕额驸即嫔妃的女婿可戴双眼花翎。清朝宗室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不同等级,贝子多为皇上的子孙辈。也就是说,只要有个好爸爸好爷爷,或是巴结上个好丈母娘,花翎便可跃上帽端,很省事儿。此外,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护军统领、参领,可戴单眼花翎。这些铁杆儿亲信虽非皇上血胤,关系却如同家人。

尚未封爵的皇室弟子,到了12岁能舞刀弄枪弯弓射箭的,也可赏花翎。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皇帝弘历外出围猎,九岁的孙子居然射中了一头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此孙子名旻宁,后来也当上了皇帝,年号道光。只可惜,道光皇帝尽管弓马娴熟,在鸦片战争中却被洋人的洋枪洋炮打得稀里哗啦,只好割地赔款。

花翎从“过家家”转入官场,似乎有些偶然。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八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平定台湾,圣祖喜闻江山一统,立封施琅为世袭罔替的靖海侯。这个“世袭罔替”可值钱了,从此施琅的子孙后代都能承袭爵位,干拿银子。谁知,这个施琅不要银子要面子,提出用爵位换根花翎戴戴,结果让大臣们驳了回去。皇上家里玩儿的东西,你一个外人瞎掺和什么?最后,还是康熙拍板,靖海侯,施琅继续当着,另赏戴花翎一根,“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平定了台湾,就是让天下孔雀都变成秃尾巴鹌鹑,也值。

康熙到底是聪明人,看到臣僚如此看重这根翎毛,遂决定因势利导,索性在孔雀臀部多操练两下,赏给功臣。由此,花翎便有了例戴和赐戴之分。虽没有好爸爸,只要为朝廷卖力,脑袋顶上也能风光,大臣们为获得这样的机会,无不感激涕零。乾隆的大臣刘统勋,被赐花翎后写过一道谢恩折,其中的“顾影惭深,举头恩重”八个字,因为道出了受赐者的共同感受,曾传诵一时。让一根羽毛承载浩荡皇恩,像跑狗场的电兔子一样勾着大臣们拼命向前,圣祖此举实在是高。

赐翎也分三六九等,单眼,双眼和三眼。眼,就是孔雀尾羽后梢上的彩色翎斑。获赐花翎的大臣,多为省部级以上干部,同时要为朝廷立下大功特别是战功,因此其比例并不高。像林则徐,当了几十年官才得赐单眼花翎,而且与查禁鸦片全无关系,是因为后来任云贵总督时平定了边疆动乱。至于双眼和三眼,受赐者更是少之又少。据清人笔记记载,有清一代,大臣被赐双眼花翎者仅20余人,现今在电视剧中常露面的年羹尧、隆科多、曾国藩、左宗棠、荣禄等人均在其列;获三眼花翎者仅七人,其中有个李鸿章。此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国际友人”,先后担任过“常胜军”统领的华尔、白齐文和戈登,也都被皇上赏过黄马褂和孔雀翎。这些洋人的洋枪洋炮今番瞄准的是乱民,朝廷的大敌,自然应该大大褒奖,无须再讲华夷之防。

花翎在首,并非万事皆休。如果文臣武将办差不力或是吃了败仗,皇上随时可以将其收回,改正错误或另立新功后再行发还。《清史稿》中,有关大臣花翎之赏、夺、复的记载,比比皆是。就连李鸿章的三眼花翎,也都被夺过,叫你没了面子再去挣蹦。比起时下一些单位有奖无罚的仁政,此做法要高明得多。花翎名额有限且不搞终身制,更逗引得众人想方设法而得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皇上巡幸路过保定,在家养病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接驾时忽然求赐花翎,说是出门前曾向小老婆夸下海口,皇上如不赏,将影响家庭关系。如此荒诞的理由让乾隆大怒,下令将该人交部议处,定罪绞刑。最后,还是皇上宅心仁厚,只是将其训斥一番,免了死罪。

尹嘉铨是生不逢时,如果再晚上几十年,想戴个花翎就不用拿小老婆说事了。道光之后,由于朝廷开支日增,财政困难,于是打起了花翎的主意。先是有广州洋商伍崇曜、潘仕成因报效朝廷十几万两银子而被赐花翎,一时荣耀无比;咸丰九年更立下捐翎章程,7000两银子可换一根孔雀尾巴毛,明码实价,绝不打折。此风一开,花翎价值自然江河日下,直至大清覆亡。

一项制度,一旦变成了买卖,初衷再好也得砸锅。

?

花翎溯源

中国男人在某些方面很像外国女人。比如说,两者都曾喜欢在帽子上插两根羽毛,四处招摇。不过,这样做的终极目标却大不相同,后者为挑逗异性,前者为吓唬他人。因为中国男人帽子上有此零碎儿的,多为耍枪弄棒的武夫。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帽插羽毛的武士形象便已经出现在青铜器上。汉代以后,此种装束逐渐制度化,“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所谓“鹖冠”,就是在武冠的两边各插上一枝鹖鸟的尾羽。据说,鹖鸟是一种好勇斗狠的鸟,一见对手就往死里掐,让武将插上它,就是希望他们借此增添精神动力,像鹖鸟一样玩命却敌。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有资格在帽子上弄两根羽毛显摆的,多为“天子武骑”,担负着保卫皇室的重责。如果这些侍卫遇事退缩,天子便有些麻烦了。

不过,要想插羽毛先得弄清相关问题。这个鹖鸟虽然据说美德多多,但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书本上有描述,现实中无踪影。因此,考证出应该从现存的哪种鸟的屁股上薅下毛来,给皇家警卫插上才好使,便成了理论家的任务。

应劭《汉官仪》称:“鹖,鸷鸟中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照他的说法,鹖应该属于鸷鸟即鹰雕一类的猛禽。而司马彪《续汉书》中则说:“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在这里,鹖又成了野鸡的一种。还有人说它像鹞子,更有人说像麻雀,实在是莫衷一是。最后,大概是根据孔老夫子“吾从众”的训导,专家们确定数量较多的野鸡为鹖,并报请最高领导批准,才算了却了这桩公案。《南齐书·舆服志》中便明确规定:“武骑虎贲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武生、武旦,头盔上常常插着两根长长的山鸡尾羽,并发展出了一套专门耍翎毛的翎子功,这大约就是在鹖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以勇雉为鹖,其实未必稳妥。因为勇雉之“勇”,是在“斗对”,即同类相残,而两雉之所以会相斗,并非为了野鸡世界的公理正义或大是大非,而是争夺异姓——母野鸡。这个目的实在是不够高尚。如果真的以此去激励皇家侍卫勇敢战斗,非但皇上安全没有保障,后宫嫔妃更是危险。由此看来,古时理论家未免有些毛糙,只是想着如何讨好圣上,到头来却干了些顾头不顾腚的事情。

不知是不是某个高明领导发现了这个隐患,到了唐代,鹖冠之名虽在,但已经不怎么插野鸡毛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冠的前部缀一“鹖鸟”模型,其模样多不类野鸡而像家雀儿。既是模型,形状眉目便可弄得不太清楚,让人没法和现实鸟类挂钩。这样既保留了鹖的抽象美德,又免却了一旦实指可能产生的负作用,实在是高。以模糊方式对待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时不失为上上策。就像“不争论”。

尽管出于宫掖安全考虑,野鸡毛不可再与皇家武士为伍,但是它们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冠帽上再度出现了雉尾的身形。不过,此番野鸡毛重返帽顶,已不再有外部强加的伦理色彩,而是恢复了其本来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物。元朝贵族贵妇都有帽插雉羽的习俗,其数量不等。有的是一根高高挺立于帽顶,有的则是一组置于帽后,流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画像中,就有这样的打扮。其时,蒙古贵妇还创制了一种独特的帽子姑姑冠,也译为罟罟、固姑或罟姑。据《新元史·舆服志》载:“凡后妃及大臣之妻,皆戴姑姑,高围二尺许,用红色罗,唐步摇之遗制也。”姑姑冠的形状像一个细长的花瓶。它以铁丝、桦皮、凉竹等材料为胎,外蒙红罗金帛,然后缀以珠玉等物,有的还要在顶部插上羽毛。周锡保教授推断,如果加上顶部的羽毛,姑姑冠可能在3尺以上。果真如此,此冠可称古今第一高帽了。现在蒙古族还有顶碗舞流行,女舞蹈家头上功夫很是了得,能顶着一摞十几个饭碗而翻转腾挪自如,这大概与其祖先常戴姑姑冠不无关系。沈从文先生认为,姑姑冠与唐代的金步摇无丝毫相同处,但这并未影响此高帽问世后所引起的轰动。当时有人赋诗云:“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这等盛况,绝不亚于今日的时装表演。

不过,戴姑姑冠也有其不便之处,因为太高,“出入庐帐须低徊”,坐专车时,还得事先取下冠上的野鸡毛交给侍女保管,否则便挤压坏了。看来,高帽子其实也不是那么好戴的。

明清两代,野鸡毛淡出官帽领域,接替者为靛染天鹅翎和孔雀翎。此时有资格插羽毛者已不限于武将,不过女性却被打入了另册。于是中国男人只能与外国女人一争高下了。这一时期,也有不少故事。容再谈。

?

雉之变迁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雉了。

《诗经》之中,涉及雉的诗篇很有一些。《国风》中的《雄雉》,表达了一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根据袁梅先生的译文,其意思是:“公山鸡,乱飞翔,缓缓飞,扇翅膀。我想他呀我念他,独守空房,他在天一方。公山鸡,乱飞翔,鸣声低昂又浏亮。我的人呀真是好,我思我想心惶惶。看那日月如穿梭,我的苦思长又长。道路迢迢漫无涯,何时他能回家乡。凡是你们那君子,哪能不知做好事?不嫉妒,不贪婪,为何不能得安善?”从全诗以雄雉起兴来看,雉在当时的民间形象还是很正面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经指出雉有14种,有什么秩秩雉、海雉、翟山雉、韩雉、卓雉等等。由于没有画图,不知它们都长得什么样。

古人对雉了解得比较透彻,与其“政治地位”很有关系。从周代开始,历朝历代天子的冕服上往往要添加12种花样,其中一样便是华虫。华虫并不是华丽的毛毛虫,而是雉。雉之所以有此资格,是因为长得漂亮,还有一个长长的大尾巴。另外,雉还是“耿介之禽,应义气”,而且“雉不处下湿”,志向高洁。古人认为,雉一旦为人所获,则屈折其颈而死,这就是其耿介的表现。因此“上吊”还有一个同义词“雉经”。皇上们想向世人证明,自己不但有文章之德,而且有耿介之质,省得每天都得絮絮叨叨地自我表白。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时刻准备着“雉经”。

西汉时,雉又有了一个别号,叫“野鸡”。这都是让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闹的。因为吕后姓吕名雉,掌权之后便不许人们随便用此“雉”字,于是雉只好在户口本上更名,成了野鸡。亏得吕后没顾上清理典籍,不然《诗经》传到今天,恐怕尽是野鸡了。

雄雉长而漂亮的大尾巴,在官场上也很出风头。唐代皇帝出行时,要有两两相对的各种扇子作为仪仗,其中唱主角的就是雉扇,并且还有雉尾扇、小团雉尾扇、方雉尾扇等不同级别。唐玄宗李隆基时,有一个叫萧嵩的上了一份折子,说皇上接受臣子朝拜时,过去是直不笼统地登上御座,显得不够酷,“乃请备羽扇与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宣索扇,扇合,上座定,乃去扇。给事中奏无事,将退,又索扇如初”。也就是万岁爷上台下台时,得先找几把羽毛扇遮挡着,让人看不着,最后来个亮相,显得有派头。此等让皇上露脸的事情,自然很快得到批准,此后遂为常式。

同类推荐
  • 战将楚大明(上)

    战将楚大明(上)

    《战将楚大明》是一部讲述楚大明同志一生主要事迹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是一本有利于继承部队优良传统,激发革命英雄主义,完成军队当代职能、使命的好书。
  • 听钱钟书讲文学

    听钱钟书讲文学

    钱先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体系性的建构,而是从幽微处发端,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兴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脱中。
  • 空山灵雨

    空山灵雨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小吋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开始创作吋,便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 最后的民谣

    最后的民谣

    《最后的民谣》是史小溪的散文作品集。作者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系,深造四川大学中文系。为陕西省作协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最后的民谣》收录了《信天游浸泡的陕北》、《高原和她最后的民谣》、《乡村的忧伤叙述》、《大地有光》、《捍卫人的价值》、《旷世的西部高地》等作品。
  • 把阳光加入想象

    把阳光加入想象

    这里的文字就像水,那么静静地流淌着,把前尘往事都叫到跟前,与你促膝谈心。她给你备好了月亮,备好了星光,甚至备好了手帕,让你疲惫的时候得到依靠,让你困惑的时候得到指引,让你哭泣的时候得到慰藉。本书集纳国内一线杂志超人气作家的优秀作品,选材新颖,内涵丰厚;以鲜活的人物和事实作为典型例证,多层面阐述了看似寻常实则富有深邃内涵的人生哲理。也许一群蚂蚁,就诠释了生命和团结的伟大;也许一个微笑,就包含着自信和善良的力量;也许一抹云彩,就彰显着生活与自由的美好……《读者》《中国青年报》《意林》《青年文摘》……超人气作家联袂奉献,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和激流。十年典藏,精彩巨献!
热门推荐
  • 逆天七王妃

    逆天七王妃

    大姐大一朝穿越,飞扬跋扈专治小妾。收点小弟调戏王爷,记住,正房就是指:王府之中,我就是大姐。
  • 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

    本书作为一套经典读者散文选本,共收入200余位作者500余篇优秀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热恋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等多维多味的爱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的爱心,给人以爱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 灵魂拯救者

    灵魂拯救者

    这是个以武为尊,弱智为奴的世界;这是个贪婪的世界!为了拯救世界免于舍灵珠的残暴,六界派了持有神奇的六位人下人间需找余下的神奇以及灵魂者!世界!全权交给这六个孩子的手中!打闹,顽皮早已是往事!成熟,稳重成为了六人唯一的特征!
  • 绝世高手

    绝世高手

    陈扬回归都市,只为保护兄弟的女神妹妹。繁华都市里,陈扬如鱼得水,逍遥自在。且看一代武道强者如何用铁拳和智慧打下一片商业帝国……
  • 巫术大主

    巫术大主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存在着一种掌握着神秘而强大力量的生灵,他们被称为‘巫师’。一个落魄巫师家族的嫡子为了唯一的信仰在学院里争斗和学习从而正式走上巫师之路。在混乱虚无之中,追寻着生的渴望,强大而暴虐的力量开始蔓延,来自最初的怒吼即将浮现。
  • 冥火启示录

    冥火启示录

    东厂狡诈,西厂暴虐,明代最令人闻丧风胆的特务组织轮番上阵,神农至尊,海外禁地,江湖中最强悍的势力倾巢而出,而这一切的一切,竟源于天下所有父母都会犯的一个错误!爱可以使子女成为人中龙凤,亦可以使其堕入万丈深渊,且看一只为亲情所困的丹顶鹤,如何突破四面夹击,最终面向大海,一飞冲天!
  • 虫道人

    虫道人

    ”三千大道我取其一,为何我不可成圣!“万古第一虫道人,以仙帝至尊之躯遭遇巨变成圣失败,竟然重生成为一只吸血幼虫。玩了一辈子虫子,没想到最终变成了虫子。且看张冲凭借其前世对各种虫子超常的了解,重新攀登大道。
  • 云卷云舒之外

    云卷云舒之外

    丁小微,工科女,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自信、理性、勤奋上进,但是恋爱小白。在她的人生中,肖恩等人的陆续出现让她更加坚定。马甜甜,开朗的重庆女孩,有人疼,有疯耍,活的逍遥自在,被鲁弼宠上了天
  • 本神

    本神

    本是神,却因一场难以估量的战争在胜利后精疲力尽的重生。本是神,却因一种无法言语的缘分在重生后纵横天下的成神。两个世界的历练,会带来怎样的人生,从神的高处衰落,却又重新骄傲的羽化成神。成神的过程是如何?成神的最终是如何?何去何从谁又明了?一切皆引用一句话“敬请锁定本书”如果要引用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额。不好意思--我还没弃坑。不过暑假可能会大改。希望大家谅解。
  • 烽火炼狱

    烽火炼狱

    这是在人体内发生的故事是病毒和细胞之间的战争战争以绝地求生游戏为主枪械装备和绝地求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