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99600000041

第41章 审应览第六(3)

“不屈”是指言辞不可驳倒,难以穷尽。本篇论述名家学派诡辩之说的危害。文章指出,善于辨察的人未必“得道”,尽管他们应对事物言辞难以穷尽,但未必有利于国家。辨察如果用以“达理明义”,那就会带来幸福;如果用以“饰非惑愚”,那就会带来灾祸。文中列举的惠子应对几例就属于后者。惠子应对事物虽然总是振振有词,不可驳倒,但他的言论只是“以治之为名”,而“以贼天下为实”,其结果必然是使君主受辱,国家衰微。像惠子那样的人,对天下的危害是最大的,这就是本篇的结论。【注释】

①察士:明察之士,此指善辩之人。

②穷:穷尽。

③惑愚:惑弄愚笨的人。

④贵善御:看重善于驾车的。贵,用如意动,以……为贵。

⑤传:授,给与。

⑥辞:谢绝。

⑦固:坚决。

⑧之:此。

⑨不可而听:不可以听从。而,以。

⑩犹尚可:指尚且可以止贪争之心。

非独传舜而由辞也:大意是,不单单是尧把帝位传给舜而舜接受了,尧把帝位传给许由而许由谢绝了。

他行称此:其他的作为也与此相称。

惠王布冠而拘于鄄(juàn):指魏惠王穿上丧国之服自拘于鄄,请求归服齐国。布冠,丧国之服饰。鄄,魏邑名,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

齐威王:田姓,战国时齐国君主,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舆:车子。

几不出乎魏境:意思是说,几乎在魏国境内遇难。乎,于。

不可以幸为:不可凭侥幸之心去做。

匡章:战国时齐将,齐威王、宣王、滑王时均有战功。

螟:一种吃植物心的害虫。

惠子施:当是惠王对惠施的尊称。公:指匡章。

筑:捣土的杵。

表掇:他书或作“表缀”,本指用来表示分界的挂有毛皮的直木,因其为分界的标准,引申而有仪范、楷模、标志等意义。睎望:远望,观望,此指观望方位的斜正。晞,望。

而:乃。

螣(tè):食苗叶的害虫。

不治:不能治理好。

大将爱子有禽者:据《史记·秦本纪》,魏惠王九年,魏相公孙痤为秦所虏。又据《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九年,与秦战于少梁,魏太子被虏。又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太子申与齐人战,败于马陵,太子申被擒,将军庞涓死。而惠王三十一年,魏将军公子卬为秦所虏。又本书《自知》言伐齐之役死者尚有钻茶。所以这里说“大将爱子有禽者”。禽,俘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讳:所隐讳的事情,此指过错。

更著其名:魏惠王尊惠子为仲父,这里的“更著其名”指更改其仲父之名。

罢潞:疲惫羸弱。罢,通“疲”。潞,通“路”。疲劳,羸弱。

兵:指救邯郸之兵。

谢:道歉。

说以不听不信:指以不可听不可信之言游说惠王。

强:强力,此指使国家强大。

取:娶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安矜:安稳持重。烟视:微视。人在烟中目不能张,故用以形容目微视之状。媚行:徐行。

竖子:童仆。蕉火:通“爝火”。小火把。鉅:大。

大(tài):后来写作“太”。

歛(hān):疑为“欿”字之误(依毕沅校说)。欿(kǎn),通“坎”。坑。

之:于。家氏:夫家。

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恺悌”作“岂弟”。

诽:责难。因:凭靠。

辟:邪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

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其者:大意是,其错误比白圭说的太过分了还要严重。有,通“又”。

应言【正文】

七曰:

白圭谓魏王曰①:“市丘之鼎以烹鸡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③,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④,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⑤,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⑥。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

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⑦,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⑧。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

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⑨,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⑩?”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

路说谓周颇曰:“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

魏令孟卯割绛、、安邑之地以与秦王。王喜,令起贾为孟卯求司徒于魏王。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卯,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无用卯。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卯于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于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卯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卯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卯也。”孟卯太息曰:“宜矣王之制于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犹乃善牛也。卯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卯如身’,是重臣也。今王轻臣也,令臣责,卯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卯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卯得其所欲,责以偿矣,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又况于弱?魏王之令乎孟卯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

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是势而入,大蚤,奚待于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解说】

本篇列举的六个例子都是有关应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应对要善于抓住要害与实质,抓住对方言行方面的矛盾予以驳难,对方就会理屈词穷。文章劝告君主应该善于分析情势,依理判断,这样就能辨察那些谋求一已之利的虚言浮辞了。

司马喜难墨者师以非攻一则,反映了作者赞同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与本书《振乱》篇反对“非攻”的主旨相牾,这正是本书思想的不一致处。【注释】

①魏王:指魏惠王。

②市丘之鼎:市丘所出之鼎,盖为当时大鼎。市丘,魏邑名,所在不详。

③泊(jì):往锅里添水。

④蝺(qǔ)焉:高大美好的样子。

⑤甑:古代蒸食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置于鬲、釜之上蒸煮食物。

⑥少:轻视,看轻。大(tài):后来写作“太”。

⑦日者:往日,先前。

⑧犹若:还是。

⑨司马喜:中山国相。墨者师:墨家,名师。非攻:墨家学派的主张,即反对不义战争。

⑩所术:所信奉推行的主张。

是:用如意动,以……为是,即赞成的意思。

路说:人名。其事未详。周颇:人名。其事未详。

上面一段话,所指不详。译文姑依字面意义译出。

孟卯:齐人,仕于魏。《战国策·魏策》作“芒卯”。绛: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当为“汾”字异文(依毕沅说)。汾,古邑名。安邑:古邑名,战国初为魏国都,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起贾:人名,其事迹不详。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臧:古代对奴隶的贱称。

宜矣王之制于秦也:即“王之制于秦也宜矣”的倒装句。

善:用如意动,以……为善。

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让牛驮着绛、、安邑的地图送给秦(古代以地予人,即将该地地图献给人)。负牛书,即使牛负书(书指地图)。

身:指魏王自身。

重:看重。

令臣责:意思是,日后让我去秦责求秦答应的东西。责,责求,索取。按:据《战国策·魏策》,秦欲得魏地,芒卯对秦王说:“王能使臣为魏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之后则说魏王献地,以求得秦出兵东击齐。后地入秦数月而秦兵不出,芒卯对魏王说:“臣为王责约于秦。”如此,则双方皆有约定,一方违约,另一方自可责求其践约。

锱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八铢等于一锤(二十四铢为一两)。这里锱锤比喻小块的土地。

给(jǐ):供给,供之使足。

所欲:这里指土地。

所欲:这里指司徒之职。

责以偿矣:双方(秦与孟卯)所欠对方之债(上地与官职)都已偿还了。责,债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以,同“已”。

责无责:向不欠债者索债。前“责”,索取。后“责”,债。

乎:于。

秦王立帝:指秦昭王立为西帝事。《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王之宜阳。十九年,王为西帝,复去之。”

宜阳:战国时韩邑,后归秦。许绾:秦臣(依高诱说)。诞:诈,欺骗。按:秦昭王实未称帝于天下,且称西帝不久“复去之”,许绾这样说,是为了骗魏王去朝拜。魏王:指魏昭王。

魏敬:魏臣。《战国策·魏策》作“周诉”。

河内:古地区名,此指魏国境内黄河以北地区。梁:即大梁,魏惠王自安邑迁都于此,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三论:指上文提到的河内、梁、身三种情况的比较。

下取:不赞成的意思。

辍(chuò):停止。

秦虽大胜于长平: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败赵军。按:秦将白起在长平战胜赵,坑杀其卒四十万。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粮食:后当脱一字(依毕沅说)。据文意,此句当是粮食匮乏之类的意思。

两周全:指东周、西周尚未灭亡。

其北存:指大梁以北的地区仍未失去。

举陶削卫:举陶(陶,齐邑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事史书无考。削卫事,据《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八年,“伐卫,拔列城二”。《竹书纪年》:“八年,翟章伐卫。”又《韩非子·有度》:“魏安釐王攻尽陶、卫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向攻尽陶、卫。”此处“举陶削卫”。似亦指上述事而言。

有之是势:有这样的形势。是,此。

蚤:通“早”。

奚待于魏敬之说也:何必等魏敬劝说以后才不入秦呢。

有:通“又”。

具备【正文】

八曰:

今有羿、蠭蒙、繁弱于此①,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中之具也②。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薄矣③,武王尝穷于毕、郢矣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⑤,太公尝隐于钓鱼矣⑥。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⑦,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⑧。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⑨。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⑩!”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建立功名必须具备条件。文章一开始以善射之人有良弓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为喻,引出了“立功名亦有具”的论点。然后,以古代圣贤在条件不具备时处于困境的事实为例,证明“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的道理。文中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宓子贱治宜父的事迹,说明宓子贱的成功在于:(一)创造条件,“先有其备”;(二)怀有至诚之心。由此,文章结尾指出,“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强调了建立功名的根本条件在于自身。【注释】

①羿:即后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的首领,以善射箭著称。蠭(páng)蒙:也作“蠭门”、“逢蒙”,传说中夏代善于射箭的人,曾学射于羿。繁弱:他书或作“蕃弱”,古代良弓名。

②具:器具,这里指条件。

③约:穷困。薄:通“亳”。汤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北。

④毕、郢:毕,即毕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郢,也作“程”,古邑名,周文王曾迁居于此。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⑤居于庖厨:指曾为庖厨之臣。

⑥太公:指太公望。

⑦宓(作姓古读fú,今渎mì)子贱:孔子弟子宓不齐,字子贱。亶父(dǎn fǔ):即单父,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

⑧近吏:指君主身边的人。与之俱:跟他一起去。

⑨为之怒:为此而发怒。

⑩勉:尽力,这里是赶快的意思。

有:通“又”。

数(shuò):屡次,多次。

微:假如没有。

儿:几乎。

所爱:所喜欢的人。

言其要:报告施政的主要情况。要,要点。

巫马旗:通作“巫马期”,孔子的弟子。短褐:古代平民所穿的粗陋衣服。短,通“裋(shù)”。僮仆所穿的衣服。褐,粗毛编织的衣服。衣(yì):穿。弊裘:破旧的皮衣。弊,通“敝”。

焉:之。

诚乎此者刑乎彼:即诚于心而形于外之意。刑,通“形”。

岂遽:义同“岂”,难道。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

钺:古代兵器,形似斧,比斧大。

不神:指不能感化人。

同类推荐
  • 中庸大全集

    中庸大全集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 易经

    易经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山海经(精装)

    山海经(精装)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是中国文化的珍品,被认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在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的现代社会,对于习惯“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片静土,是远古时期极富想象力的惊世之作。通过它诡异的文字与形象的绘画,让我们依稀解读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
热门推荐
  • 吾为仙主

    吾为仙主

    他是青灵星界十大仙帝之一的剑帝,但那是三万年前了,他要体验大千世界,所以他轮回了,现在他是九龙星上的一个小修士,他的目标是大千世界的美女……
  • 女儿养成计

    女儿养成计

    她没什么厉害的,只有颗半微凉半猥琐的内心。“我总觉得我这辈子是做不了什么厉害的事的,但偶尔还是能温暖温暖你,而且这点温暖只够你一个人。”—潘理飞。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除了嘴角常挂的笑意。“小飞,为我唱首歌吧,葫芦兄弟也行。”—江和煦
  • 荒野历险记

    荒野历险记

    因家庭等等原因,而踏上了野外探索的道路,以及各种奇特遭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剑诀

    异世剑诀

    穿越,是新的世界还是更高的层次,是虚幻的世界还是人们无法探知的地域,更高的科技,更高的境界,更高的界域,死亡不过是新的世界开始。《异世剑诀》欢迎你的观看。
  • 星光川

    星光川

    当星光凝聚成河,当星河汇聚成川,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少年此间流浪的故事。
  • 双君缘

    双君缘

    前世,他负了她。两人的姻缘也终究是黄粱美梦醉一场。今生,她与他再次相认,性子却与前世大不相同。两人是否能解开两世悲剧与情结?
  •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幻天计

    幻天计

    我本天道一介弃子,奈何重生异国他乡。既是命中冥冥注定,顺天而为逆天而生。尔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重生之嫡女枭妃

    重生之嫡女枭妃

    夫妻七年,他给了她六年的窘迫流离,半年的绝世恩宠,还有最后三月的凌迟绝望,太子府地牢,帝都第一美人,切腹而死,阴毒嫡女重生归来,那一世她温婉贤淑,事事以夫为天,这一生,她要做回自己,毒也要,狠也罢,用一双纤手谱出盛世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