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38100000027

第27章 冷战、民族与文学对话(12)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首先是由民族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表达的。在第二次文代会筹备期间,胡乔木曾主张仿效苏联将当时的文学工作者协会、戏剧作者协会等,改成各行各业的专门家协会;主张作家协会会员重新登记,长期不写作的挂名者,不予登记。毛泽东知道后,很不高兴,原因是他反感一味地模仿苏联。②到五十年代中期,这种惟恐民族国家形象变得模糊的民族主义情绪,演化成了一股强劲的潮流。1956年5月,陆定一在阐释双百方针时特别强调,在学习苏联文学的时候,要有民族自尊心,决不能做民族虚无主义者,①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焦虑感。这种焦虑使他认识到双百方针应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②这里的爱国主义也就是民族主义,所以他实际上强调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民族国家话语统一的重要性。换言之,社会主义话语和民族主义话语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双百方针的内在话语逻辑与现实诉求。同年8月,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时认为:“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结合起来,以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③他敏锐地觉察到民族国家话语不但不应该被政治意识形态所遮蔽,相反应受到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古老民族,任何意识形态话语只有符合民族利益,或者说被解读到民族主义思想体系里,才能取得合法地位。又如周扬1957年说:“社会主义文学只能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它必须批判地继承民族的传统,具有民族的风格。”④在他看来,民族风格应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灵魂。

注释:①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5。

②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6。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26~232。

④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人民日报》1958.2.28。

当时,从民族国家立场对文坛实际状况的反思,使文学的决策者们更加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创造的积极意义。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新诗发展时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诗词歌曲,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诗,可能更为人民群众所欢迎。”①他认为民歌和古典诗词是新诗最重要的创作资源与出路所在。这既是对五四以来新诗的西方话语资源和由此建立起来的西方化范式的质疑,更是对建国后文艺领域全方位模仿苏联文学导致的民族主义话语被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遮蔽现状的不满。它是毛泽东在新的冷战语境中对自己战争年代的民族文学理论的进一步表达,是从民族国家立场对社会主义文学建构提出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策略性方案。同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新民歌是“社会主义的民歌”,“有利于各族人民社会主义意识的增长”②,所以应大力收集。同时,郭沫若在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时,批评了现代作家轻视本民族传统的做法,认为民间文学“在新时代是源也是流”,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对于创建“民族风格”的意义。③周扬则将新民歌界定为“代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风”,认为搜集、整理和出版各民族的新旧民歌,“对于我们现在文学的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将发生决定的影响”。④

注释:①1958年4月,四川省委关于搜集民谣、民歌的通知中,最早不提名地传达了这一观点,《四川日报》1958.4.20。

②《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人民日报》1958.4.14。

③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人民日报》1958.4.21。④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1)。

主流话语对民歌的倡导,使文坛很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这一诗歌运动与1958年的“大跃进”之间呈互动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以运动的方式规范文学思潮和诗歌发展方向,无疑有背于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运动中产生的数以亿万计的作品,虽然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风貌,但艺术上好的作品很少,这是学界的共识。不过,对这一政治性的诗歌运动,如果只是孤立地从文学内在规律的角度进行审视,恐怕无法揭示出它发生、发展更为内在的机制与特征。事实上,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使这场诗歌运动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主要不是解决诗歌内在的形式艺术问题,而是借助于民族古典诗歌和民歌以动员民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或者说民族主义情绪是这场诗歌运动重要的推动力。而从当时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看,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与建国以来文学领域一味地学习苏联文学以至于民族主义话语被抑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而独自活动,而是相反,它始终与社会主义话语联系在一起。换言之,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目的是使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获得独立性,使民族国家话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状态,使社会主义文学真正民族化。这应该说是这场新民歌运动发生、发展真正的话语逻辑与现实诉求。在这层意义上讲,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建国以来文学批判运动、戏曲“推陈出新”革命等所构成的文学思潮的必然发展与重要环节。所不同的是,建国后的文学批判运动,主要是清理、批判现代以来对待传统文学的非民族性的态度,而新民歌运动则将重点转向了对民间资源本身的搜集、整理与借鉴运用上,这种转向本身应该说是一种深化。但问题是这种转向与政治上的“大跃进”结合到了一起,跃进思维使整理与借鉴无法在一种平静、理智的心理下进行,而是直接为“大跃进”现实服务,成为“大跃进”的重要方式。这样,原本具有积极意义的整理、借鉴便走样了,整理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破坏,借鉴成了一种滥用。

〈四〉

与文学运动、思潮相伴生的17年文学创作潮流,同样深受民族主义话语的牵引,在17年文学中,民族主义成为与社会主义性质相伴随的另一重要特征。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的社会财富基本上是由农民创造的,古代“民为邦本”的“民”指的主要就是农民。五四时期,农民虽然成为被启蒙的对象,但这一事实同样说明在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农民仍是民族国家的主体,农民的进步才真正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三四十年代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农民一直是被视为革命的主体,革命的生力军,毛泽东的思想中农民是最伟大的。建国后农民作为民族国家主体的思想被不断强化,这样,冷战语境中的17年文学对民族主义话语的自觉与强调,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农民继续成为叙述、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就是民族国家叙事的主要载体和民族主义情感表达的基本途径。这一观点为我们重新理解17年文学为何延续四十年代确立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就是说,民族主义是17年文学之所以坚持为工农兵服务方向重要的话语资源和目的,因为工农兵从出身与知识构造来看,基本上仍属于农民,即民族国家主体,为工农兵服务在当时就是为农民服务。

民族主义情绪使17年文学的决策者和作家们对作为民族国家主体的农民,从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亲和性,沉醉于对他们如梁生宝、朱老忠、李双双等人身上美好品格的想象性赞美与描写中,对他们如宋老定、梁三老汉、喜旺等身上的非社会主义倾向则只作善意的调侃,一往情深地叙述他们的成长历史,通过他们作家们抒写了自己对新型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与之相比,由于现代知识分子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文化,他们的话语基本来自西方,具有一种先天的非民族性,所以17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如林道静,主要是在与作为民族国家主体农民的比照中被描写的,他们要接受农民的改造,向农民赎罪,以清除被认为具有西方性的个人主义思想,而改造、赎罪的过程在身份上就是向农民看齐的民族化过程。有学者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所塑造的可仿效的典型人物,“几乎无一不是农民,或者是农民出身的军人。”①这一现象应该说是冷战语境中的中国文学民族国家叙事高度自觉的一个必然结果。

注释:①孟繁华:《文学制度与大众文学生产》,《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36。

在确立农民作为民族国家叙事主体的同时,17年文学民族主义话语主要诉诸于对全民族普遍认同的某些传统价值理念的书写。历史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其传统价值理念很多,17年文学主要择取那些具有“人民性”且能被有效地阐释进社会主义精神谱系内的因素。如传统的群体意识,由于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在话语表层具有相似性,对于民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可能起某种推动作用,因而被赋予积极的现代革命意义,被广泛开掘、叙述成为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本土资源力量。在《三里湾》、《红旗谱》、《创业史》等小说中,传统的群体意识不但构成人物走向社会革命的支持力量,而且被演绎成为一种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如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而广泛存活于民间社会的文化。侠非“义”不成,“义”非侠不立。侠赖力仗义、扶危济困、劫富济贫、疾恶如仇、慷慨豪迈。“侠义”、“侠骨”、“侠心”、“侠情”、“侠气”、“侠烈”、“侠行”等被底层民众所崇拜与向往,成为民间社会理想的一种人生境界与人格范式。侠文化的精神构造和拯世济民的现实立场,与无产阶级革命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于是17年许多作家自觉地将这种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书写对接起来,在《红旗谱》、《铁道游击队》、《平原烈火》、《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作品中,我们不难读出革命者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扶危济困、忠肝义胆的豪侠气,民族侠义传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中得以演绎。

17年文学民族主义话语的另一表现是对传统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的借用。17年文学中一个被反复言说的话题是“旧瓶装新酒”,就是如何以传统文学形式表现社会主义内容。从文学史实看,作家们在创作中作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努力以传统艺术形式装载、传播社会主义精神。赵树理在《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等小说中对传统话本、评书艺术的运用,对旧小说给人物取绰号这一叙事策略的借鉴,①使社会主义叙事生动而富有生命力;梁斌的《红旗谱》、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袁静的《红色交通线》、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对民间传奇和《三侠五义》、《水浒传》等传统小说中“恩怨情仇”、“逼上梁山”叙事模式的借鉴,②使无产阶级英雄传奇获得了民族化的载体与向大众传播的理想途径。“旧瓶装新酒”在许多作家那里主要表现为对位于传统文学边缘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借用。然而,“旧瓶装新酒”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式问题,对传统文学、民间文学形式的借用、转换,其实是以民族主义话语为背景的,长期以来学界仅仅以形式与内容二分法的观点阐释这一问题,显然是没有力量的,没有揭示出这一问题在当时历史场景中的民族主义意蕴。

注释:①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98~106。

②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5~173。

冷战语境中民族主义意识的自觉与强调,为17年社会主义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民众广泛认可、接受这一合法性前提;民族传统文学神韵、民间文学资源的自觉化用,使17年社会主义文学获得了鲜明的民族形态与神韵,成为一种民族化的社会主义文学;不仅如此,民族主义意识的自觉在极左的年代对文学领域的极左思潮还起了一种抑制作用,并对某些作家潜在的民间写作在精神上是一种无形的声援。

同类推荐
  • 季羡林世界游记:十一国记

    季羡林世界游记:十一国记

    《十一国记》是季老国外游记的一次梳理,向读者呈现他青年时代赴德国学习,及后来作为学者、作家、教育家、史学家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国家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叹。季羡林无论以何种身份出国,都尽心竭力充当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不遗余力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铺路架桥。因此,《十一国记》又可以看成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及友谊的珍贵记录。
  • 檀歌诗集

    檀歌诗集

    《檀歌诗集》收入作者自1963年至近一两年的诗作共200余首,包容新旧两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亲情爱情友情,都在笔下汇聚,热情开朗,韵味清。
  • 天妇罗的仆人

    天妇罗的仆人

    《天妇罗的仆人》是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对自己60年天妇罗职人生涯的总结,名为天妇罗,但其实远超料理的范畴。从做菜的初心和根本出发,早乙女哲哉将自己数十年在料理台上领悟的人生道理一并倾泻而出。一流的厨艺指的到底是什么?能够成为巨匠到底要掌握哪些技能?什么才能称得上是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额外收录早乙女哲哉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对谈,两大顶级“料理之神”共同展现匠人精神的塑成。“人们总是认为能瞬间实现的事情才叫做梦想,但那些东西其实什么也不是。只有每日每夜的积累才是促使梦想实现的源泉。”摘掉“料理之神”的光环,早乙女哲哉讲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不仅是对事业,更是对生存之道的总结和想法。
  • 成都笔记

    成都笔记

    蒋蓝著的这本《成都笔记(精)》的核心词是:物文化。是作者多年阅读,考察大成都范围内的历史、人文关系,以展示区域内动物文化、植物文化、建筑文化为主的文史随笔。有部分古代配图。本书作者在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田野实地考察与真相还原,进一步厘定了很多历史真相,廓清、梳理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是采用散文话语的表述方式,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填补了散文演绎成都历史与风物的空白。
  • 诗人在纽约(小经典系列)

    诗人在纽约(小经典系列)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二七年一代”诗人群体的代表人物。他将诗同西班牙民间歌谣创造性地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体:节奏形式多样,词句形象丰富,民间色彩浓郁,易于吟唱,显示出超凡的诗艺。他的诗歌作品对世界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洛尔卡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诗人在纽约》是他第二个时期的最高成就。选取诗人创作中后期的代表作,包括包括《组歌》、《颂歌》、《诗人在纽约》、《塔马里约短歌》、《致伊格纳西奥·桑切斯·梅西亚斯的挽歌》、《十四行诗》。
热门推荐
  • 我成为了地心炎魔

    我成为了地心炎魔

    因加班劳累过度的工作族时切在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被封印在火山底部。什么?我是地心炎魔阿罗萨隆?什么?我在千年之前曾是世界公敌?什么?居然连儿童故事书里的大反派都是我?
  • 归来的地狱领主

    归来的地狱领主

    和平已久的迷大陆引来了宿命中的原罪,趁风而起的是血族王者精心策划,他发誓要颠覆骑士之国秩序。初来异界,阿拉斯加贵为王子,却惨遭驱逐。身为领主,却被奴仆欺幼。最后被困地下五年,复仇之火早已灼热,他到底会给这个宿命何等的答案?
  • 德莫尼索俱乐部

    德莫尼索俱乐部

    “什么?让我执教德莫尼索俱乐部?”德莫尼索(Demonismo),意大利语意思为恶魔。而一个东方小伙子的一次奇怪遭遇,致使了这家俱乐部的存在……
  • 最佳奶爸在都市

    最佳奶爸在都市

    一代传奇林风去干外卖小哥,还得天天逗自已的娃娃乐呵
  • 遇见爱情的苏小姐

    遇见爱情的苏小姐

    那次“惨案”后,顾慎行整吃了一辈子的巧克力,德芙的。苏念对他对德芙品牌的喜爱心惊肉跳,不敢恭维。且中间裹挟着不爽,因为她每次看到家里茶几饭桌书桌鞋柜,甚至卧室的床头柜上都整整齐齐放着的一盒子巧克力就忍不住吃。一吃就过敏,一过敏脖子肚子胳膊后背就出一层层的小疙瘩,抓啊抓啊抓啊,一晚上睡不了觉,只能踹顾慎行……
  • 斩鬼纪

    斩鬼纪

    他叫林间,取“林间自在啼”之意;他是孤儿,是浪子,也是“无名一剑”。无名剑出,只需一剑;一剑中包含千万剑,千万剑只在一瞬间。剑出虽无名,杀人亦斩鬼。“他不捉鬼、不度鬼,只斩鬼。他就是林间。”“哦?比起和尚的鬼门十三针如何?”“他是英俊侠士,你只是一个癞头和尚。你自己说怎么和他比?”“起码有一样,和尚不会输给他。”“哪样?”“偷心!”
  • 于我而言百分百

    于我而言百分百

    “请爱我吧!”“我会用余生去爱你!”“请别离开我!”“我永远在你身边!”“请松手!”“我不会再放开你的手了!”………………
  • 阴谋之爱

    阴谋之爱

    唐婉目睹了秦青偷情,丈夫祁罗当场抓奸。当晚,秦青去世。半年后,祁罗追求唐婉。她差点被推下索桥,他问:“你差点死了,为什么还不从我?”她说:“就算死,也不。”当她吃了媚药后,她躺在他身下,他疯狂索取,而她辗转承欢。他狠狠蹂躏她,霸道的宣布:“你是我的女人,注定是我的。逃不掉。”她绝望的说:“到底你怎样才能放过我?”“是你杀了秦青吗?”她问。“不是,你信吗?”。“不信。”“那何必问?“因为,我已经爱上了你。这句话,她没有说。
  •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是一种饱含情趣的人生智慧,它有一种能够引发喜悦、消弭冲突、转化情绪、带来欢笑的特性,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
  •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