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2900000040

第40章 著名科学家工学家(3)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了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名家小传】

叶企孙(1898—1977),原名鸿眷,以字行,上海市人。我国近、现代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叶企孙生于上海市唐家弄一个书香门第,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堂,1911年入清华学堂。1914年,其父叶景澐应聘任清华国学教师。叶企孙在其父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打下了扎实基础。1918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6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前,访问了英、法、德、荷、比等国的大学及物理研究所约5个月。他通晓英、法、德语。通过这次访问,对欧洲高等教育和科研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他回国后的工作大有裨益。1924年3月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并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总干事和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会长、理事长等职。叶企孙将一生献给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功勋卓著。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诬陷,身心备受摧残,1977年1月13日病逝。

叶企孙与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线短波限与加速电压的关系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得当时该方法最精确的实验数据;精确测量铁、镍、钴在静止液体高压强下的磁性,对高压磁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吴有训在南京高师:科学救国,立誓献身

吴有训把孙中山先生曾经的一段话始终牢记在心中:“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立民众政权;另一路则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时的祖国,在吴有训眼中,多是贫穷、落后、愚昧和“东亚病夫”之类。作为中国人,对改变祖国面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吴有训决心埋头苦干,并为之奋斗终生。

在新式私学即立大志

吴有训出生在今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一个名叫石溪吴村的小村庄。吴家祖上曾做过清朝的小官,但到吴有训的父辈时家道已经中落。吴有训有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第二。他的父亲吴起辅起初以教书为生,后去汉口作店员,家务重担几乎完全落到了吴有训母亲的肩上。吴有训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勤劳节俭。在这位农村妇女的辛勤操持下,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却也不至有冻馁之虞。吴有训后来回忆起母亲时,认为她是一位精力充沛、讲究实效的女性,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母亲;她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极大。

吴有训7岁时入家塾,习旧学。12岁时,有一位从云南归来的族叔(即后文提到的吴起銮),受族人之托,办起了一所新式的私学堂。他授课之余,还会讲些诸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类的话题。吴有训和他的小伙伴们似懂非懂,但兴趣盎然。

吴有训出生于19世纪末的旧中国。那时的社会状况很不好,清政府昏庸腐败,国衰民弱,文盲遍地,迷信盛行,科学很不发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家塾读了几年旧书的少年吴有训,被父亲转学从师于广博众望的吴起銮。

这位吴起銮老师是吴有训的一位族叔,刚从云南卸官回乡,可算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了。他精于文史,又兼知数理;并因在外做官多年,对于仕途及社会、经济状况感慨满腹。吴有训的父亲认为,吴起銮为人正直,见多识广,并且很有学问,就极力鼓励他在家乡办学育人,并愿以重金助学。吴起銮本就有此想法,自然一拍即合。这样,少年吴有训就改师从学吴起銮。

吴起銮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旧学也有新学,既讲语文,也讲数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启发兼而有之。

吴有训特别敬佩老师启发式的讲课,因为这与以前的先生大不一样,不仅可使思路开阔,而且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可一一找到答案。

另外,老师的特殊经历,使他在讲课中常常慨叹国家的衰弱。把他自己体会很深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少年吴有训被这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强烈地吸引了。它使吴有训静心凝神地想,时而就一二个疑问请教先生,先生总是有问必答。吴有训虽不能完全听懂,却也感到十分满足。

久而久之,从老师那里请教有关“物竞天择”的学问,成了吴有训最大的兴趣,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有一次,先生走进吴有训的宿舍,发现他的枕头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即随手拿起一本,书名为《物理常识》。先生一页页地翻看着,看到许多地方,被吴有训用几种不同的笔画了杠杠,有的还做了简单的注解。从这里,老师看到了吴有训那种刻苦认真、孜孜不倦地学习的精神。他也清楚地看到,吴有训酷爱物理,并有天赋……

吴有训读书学习,喜欢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甚至能漫无边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与他特别喜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密切相关。

有一次学了《地理学》上地球的经、纬线后,十分好奇的吴有训,居然会联想到母亲织布机上织就的布,那不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吗?他放学回家后,趁母亲不在,就坐在她的织布机前,这里摸摸,那里弄弄。回想着母亲织布时的样子和手势,踏动木机,穿动木梭,经经纬纬地试织了一段布。事后,竟然未被精明的母亲发现。这事曾使他激动了好几天。他觉得,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由经和纬组成的;而通过自己的劳动,就能创造一切。

就这样,吴有训有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之后,吴有训以其坚韧、刻苦的努力,一路过关进取,直登科学的殿堂。

已不是小孩的吴有训,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之中,对于人生奋斗目标,开始有了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吴有训把孙中山先生曾经的一段话始终牢记在心中:“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立民众政权;另一路则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时的祖国,在吴有训眼中,多是贫穷、落后、愚昧和“东亚病夫”之类。作为中国人,对改变祖国面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吴有训决心埋头苦干,并为之奋斗终生。

到省城上中学

带着一身泥土气息的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继到省城,少年时代几乎全是陪伴着书本度过的。由于家境本不富裕,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始终保持着那股谦虚好学、奋发向上的劲头。

吴有训在本村堂叔吴起銮老师所办的私塾中接受过启蒙教育以后,年龄稍长,就进了高安县一所小学。读书期间,他经常要分担家庭的一部分体力劳动。读完小学后,按他的家境状况,本无力再继续念书。但吴有训从小喜好学习,不但非常刻苦用功,且天资聪颖,一向成绩出众。为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望,父母在亲友的帮助下,决心送他到省城南昌上中学。

吴有训进入南昌二中念书。南昌二中系私立心远中学与瑞州中学合并而成。而创办于1901年的心远中学,与天津的南开中学、湖南长沙的明德中学,系当时中国最好的3所私立新学。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江西萍乡人)亦是南昌二中的学生,后考入北京大学。此外还有铁路专家程孝刚、医学家黄家驷、出版家邹韬奋、政界人物饶漱石、国民党宣传部长程天放、国军总参谋长桂永清等,也是该校的校友。

吴有训时年19岁(1916年)毕业于省立南昌二中。如同当时许多家境贫寒而又想继续求学的青年一样,他把升学的目标对准了公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年,他顺利考入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理化科。

南京高师的前身,是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以当时两江总督管辖范围以界,招收长江下游的江西、安徽、江苏三省子弟入学,故称为“三江”。后又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训育主任刘伯明、陶行知、杨杏佛、胡刚复等,皆一时师资优佳之选。

考入南京高师及留学美国

1916年7月,吴有训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同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师地处古都南京市四牌楼地区,坐落在鸡鸣山南麓的明代国子监原址上,当时与北京高师、武昌高师、广州高师并列为中国最早成立的4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

吴有训当年之所以投考南京高师,是与许多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出于同样的考虑:一方面是因为这所学校名师荟萃,有较高的声誉;另一方面,它是一所师范学校,一般不收学费,在此求学,可以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当年的南高师,以培养新式老师为职责,学制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吴有训就学于该校的理化部。当吴有训升入三年级时,学校里来了一位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他就是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胡刚复先生。

胡刚复先生是中国最早从事X射线研究的学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他刚从美国归来,比较熟悉国外的最新研究状况。吴有训在胡刚复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到物理学前沿的知识,逐渐培养起对X射线研究的浓厚兴趣,这对他日后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时代的吴有训,并非一个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学生。但他在学业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并且锲而不舍。吴有训在这4年,就已表现出一种不喜空谈、崇尚实干的精神。他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而这一点也贯穿了吴有训的一生。

吴有训1920年从南高毕业以后,在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先后任教于母校南昌心远中学和上海公学。然后在1921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省赴美国官费留学生。他从上海乘海轮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实现了自己献身科学的第一个目标。

吴有训在芝加哥留学期间,不像文科生闻一多、罗隆基等人那样总是集会、结社、高谈主义;他与同学蔡庄长恭、谢玉铭(谢希德之父)、袁敦礼等人,基本上不参加任何政治与社交活动。

1年以后,崭露头角的美国年轻物理学家A·H·康普顿,来到芝加哥大学执教。吴有训成为他的研究生和助手,跟随康普顿进行X射线方面的研究,由此而参与了后来被称为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1926年,吴有训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工作,并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后来,康普顿曾向杨振宁教授说过,他一生有两位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吴有训和L·W·阿尔瓦雷茨。他始终不能辨别,他们两人究竟谁的天资更高。

吴有训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芝加哥大学的赖尔森物理实验室工作了一个短时期,于1926年秋返国,开始专心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

【名家小传】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1916年到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今为南京大学)学习。1921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此年秋到1952年秋任交大校长。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另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多年。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培养大批优秀科学人才、发展中国科教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含英与北洋大学:学习水利,立志治河

张含英的家就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南岸。他经常站在家乡的护城堤顶,向远处瞭望,默想着,思考着:这条哺育中华民族的黄河,怎么又会带来这样大的灾难呢?能不能治理呢?这种原始的、模糊的念头,不断地在他头脑中酝酿着。中学快毕业了,学什么呢?他决定走建设祖国、改造自然的道路。

只报一个志愿就如愿以偿

张含英是山东菏泽人。菏泽是曹州府首县,位于黄河南岸不远的地方。菏泽城外有护城堤,这是因黄河经常决口泛滥而筑的。老人们说,曹州历来是黄河经常泛流的地区,近年不还时常听到黄水涨发的警报吗?清朝咸丰年间改道的大灾难,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张含英每每站在堤顶向远处瞭望,默想着,思考着:这条哺育中华民族的黄河,怎么又会带来这样大的灾难呢?能不能治理呢?这种原始的、模糊的念头不断在他头脑中酝酿着。中学快毕业了,学什么呢?他决定走建设祖国、改造自然的道路。

家乡有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人,张含英向他们述说了他的想法,并问人家应该考哪个系?回答说:“土木。”他又问:“在全国大学中,哪个大学最好?”回答是迅速和准确的:“最好的是天津的北洋大学!”后来他又问了好几个人,大家竟一致推荐他去北洋。张含英暗暗下了决心:好!我一定考北洋。就这样,他在中学毕业后,第一个志愿就是考北洋大学;根本没有第二志愿。

那时北洋在天津招生,同时也在北京招生。为了达到一定要上北洋念书的目的,张含英不但在北京报了名,也在天津报了名。结果,他幸运地考上了!当时,高兴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严格的学风

虽然张含英在中学时学过3-4年英文,成绩不错,但进入北洋后,仍然感到困难。这个学校要求很严格,教员很多是外国人,英文、德文、物理、化学等课程全用外语讲授,听起课来很吃力。2门功课不及格就降班,制度掌握得非常严格,毫不通融。所以,同学们的脑子中,总是考虑着降班这件事。可以说“严格”是北洋的一个特点。

同类推荐
  • 奔跑的37℃男人

    奔跑的37℃男人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份散文随笔与时评作品,也是作者在30岁来临之前,为自己献上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被称为“80后男孩的青春记忆”。为什么自称为“奔跑的37℃男人”?作者张吟丰认为自己凡事要“保持37℃的理性和沉稳,不让38℃的高热烧昏头脑,也不让36℃的冷漠封闭自己”,“而奔跑,又恰是人生的一种姿势,是激情的体现和写照,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最为炽烈和深沉的爱”,于是便有了这本集子的问世。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巴尔扎克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巴尔扎克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居里厄斯·恺撒

    居里厄斯·恺撒

    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特以我社方平先生主编、主译的华语世界首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综合考虑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十四行诗,精选二十种出版单行本,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的全套经典插图,出版“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
  • 小确幸不如大欢喜

    小确幸不如大欢喜

    那些被时光掩埋过的不努力,带着在旧时光里呼啸而过的恶意,狠狠一巴掌煽了过来,对准了你的脸,啪!嗡嗡作响。现实冷笑地站在一边,望着你默默蹲下去捡起被踩在地上,粘着灰尘和沙砾的那些颓废,一口又一口艰难地咽下去。不要再把梦想放逐天际遥不可及,小确幸是别人给的,而大欢喜才是自己博来的。
  • 万夜秃笔文集

    万夜秃笔文集

    本文集大部分文章为作者1977年至2006年间撰写,主要内容有:绍兴名人研究、统一战线研究、大禹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热门推荐
  •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受欢迎的人有1%的不同

    受欢迎的人有1%的不同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故事,把这些爱欢迎的人所具备的特质一一分析解剖,然后分类提炼,全面展现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应该具备的与众不同的“1%”。
  • 永恒圣王

    永恒圣王

    灵根残缺的少年,得神秘女子传授一部无上妖典,踏上修行之路。自此,一代妖孽崛起于天荒,令仙魔颤抖,诸圣俯首。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 谁说杀手不温柔

    谁说杀手不温柔

    千方百计的暗杀环节,怦然心动的情感纠结,她最终选择了什么?
  • 无怨无悔无边缘

    无怨无悔无边缘

    如果把一段回忆当作是一生,那么遗忘后忆起时你就明白轮回的沧桑。痴心怎换人间情,这练情最后是绝情还是多情。九美图,象征着九选其五才算的上至尊,身居九宫格,该如何取舍。十绝又会出现发生交集吗?散文,外篇,真实的写出情为何物。更为此大彻大悟。万象图问世,此书保罗万象。
  • 人间客闻百世音

    人间客闻百世音

    不知何处来,徜徉人世间。不识人间色,但闻众生音。一人一莲灯,濯去八荒尘。不言名与姓,道声人间客。忘尘记不得自己是仙是佛,是妖是魔,只知道自己非人非鬼。他看不见人间色,却能听尽八荒音。他手中总握着一根碧绿竹杖,绿的彷佛里面装进了人间的春色。他有一盏白莲灯不离身侧,灯火不灭,照亮亘古长夜。他总是走着走着就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然后不发一言得坐着,谁也不知道这一次他会坐多久,可能一刻,也可能一日,或者是一年……
  • 幻象大限

    幻象大限

    小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我们家的女人最出色,以至方圆几百里、许多代人都能记住她们的名字和往事。我开始记事的那一年大概五六岁,家里由二大爷把持,父亲作为一个上门女婿很不得势,我作为仲家的外种,接受的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我很少见到父亲,至于母亲,听老仆人说,在我出生的第二天她就离开了人世,我和母亲是同一个星属,而我的命硬,冲撞了母亲。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族中人见了我总是不放心,也因为我占据母亲的位置,就有了一份保障,无论在老院新院,都不怕有人对我横加指责。你一定希望我三言两语地把这里的情形告诉给大家……
  • 凤降圣世幽离隐笙

    凤降圣世幽离隐笙

    寒风瑟瑟,树叶枯黄,慵懒的脚步却响彻百里密林……二十一世纪黄金王牌杀手楚隐笙十年来第一次杀人失手就白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不过,天不亡她,在进行任务中无意得到一块白玉箫,让自己能够活下来,却也在之后,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事情。楚隐笙:我承认你很强,但我不见得比你差,甚至比你更强。当神凤长鸣,预示着死神的到来。唉呀,穿越不顺,选择不当,竟然成了这小子的徒弟,我甚是不服。笙儿,冷静,为师可是对往后的生活充满期待呢。
  • 魔牢

    魔牢

    群雄逐鹿,万国争霸。有赢家也有输家,失了王位还有其他。
  • 武神丹帝

    武神丹帝

    天星大陆,天穹之上有浩瀚星河,无尽星辰,皆为武命星辰,武道之人,可沟通星辰,觉醒星魂,成星魂武者。普通武者只能沟通一颗星辰,叩开星门,使其成为自己的武命星辰。但秦峰却能凝聚无数星魂,这些星魂,在他的丹田内汇聚成一条璀璨的星河!使他拥有了无数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