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14300000001

第1章 自序:享受生命里的无上美妙(1)

一天下午,好友张楠来访。

一壶清香四溢的铁观音茶,当然事先就已准备好。

寒喧间,张楠忽然说道:“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南无阿弥陀佛’?”

她知道我是学佛的,所以这样问我。

“什么是‘南无阿弥陀佛’?”

简单地说,“南无”正确的读音应为“那摩”,是印度梵语Namo的音译。“南无”是“皈依、礼敬”的意思。那么,“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也是音译,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意思,“佛”也称“佛陀”,是无上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礼敬有着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的无上觉悟者。

不过,以上所说的这些,还只是世俗意义上的解释。确切地讲,“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至少有三种含义:世俗义、功德无量义和不可说义。一是世俗义,如上所说。二是功德无量义,意思是说,“若人恭敬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一心恭敬地口诵“南无佛”,就已经种下成佛的种子,成佛就只是早晚的事情了。三是不可说义,既然不可说,当然也就无法说了,意思就是让人各自参究证悟了。

按照通常的说法,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佛。在佛教经典《阿弥陀经》里是这样描述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国净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这块土地上也有位佛陀,佛号名称”阿弥陀”,如今正在那里演说佛法。舍利弗啊,那块土地什么原因名叫”极乐”呢?因为啊,那个佛国的众生们啊,没有众多的苦恼,只有享受不尽的欢乐,所以就叫”极乐世界”。”

在佛教里,向来有着“三千大千世界”的说法。也就是说,由太阳和月亮所照的范围为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合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为大千世界,总合起来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娑婆”是“堪忍”和“缺憾”的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是一个难堪忍受的地方,一个充满了缺陷、遗憾、烦恼和痛苦的地方。

位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呢,有一个世界叫作“极乐世界”。与苦难遍布的“娑婆世界”相反,“极乐世界”则是一个“没有众多的苦恼,只有享受不尽的欢乐”的地方。根据佛经所说,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位佛陀。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里的佛陀。

位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东方呢,有一个世界叫作“净琉璃世界”。这里的“琉璃”,又称“天青宝”,是一种能够发出蔚蓝色光芒的宝物,寓意“净琉璃世界”是一个光明遍照而无病无灾的康乐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佛陀就是“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王佛”。如果说人们礼敬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为了超度亡灵或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么,人们礼敬供养药师佛,则是为了祈求能够消除现世的一切灾难、愁苦和疾病。换句话说,信佛的人们不光祈求来世的极乐,同样地也祈求着现世的健康安乐。

公元2003年的春天,我在河北省赵县的柏林禅寺里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寺庙里的人们,包括出家的僧人,准备出家的行者,以及做义工的在家人,每天除了日常的生活杂务外,就是要进行早晚各一次的集体诵经。

这早晚各一次的诵经活动,是僧人们每天所必须要做的功课,通常被称为“早课”和“晚课”。一般来说,在早课结束时,人们就会齐声诵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以祈求现世活着的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而在晚课结束时,则会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以超度亡灵并祈求临终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

公元2003年春天的柏林禅寺,和那些虔诚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是我终生都会难忘的一段美好回忆。

公元2003年春天的柏林禅寺,在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庄严雄伟的万佛楼里,在寺院方丈明海法师的主持下,我与数百人一道参加了皈依三宝的仪式。我和其中的一些人并受持五戒。从那一天起,我就正式地成为一名佛教信徒,一种清净安详的生活就此拉开了帷幕。

记得当时,我还特地写信给北京的朋友们,让他们一同分享我的喜悦。我在信中,还向他们介绍了“三宝”和“五戒”的内容。

什么是“三宝”呢?简单地说,三宝就是指“佛、法、僧”。具体一些说,三宝有“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之分。化相三宝里的佛宝专指佛陀,法宝是佛陀演说的正法,僧宝是专指佛陀在世时的弟子们。住持三宝里的佛宝是指用各种材料制成的佛像,法宝是指各种材料制成的佛经,僧宝是现在出家专事修行的僧团。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三宝”其实就是“自性三宝”的意思。也就是说,“佛”即是“觉”,“法”即是“正”,“僧”即是“净”。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己皈依自己的觉性,能够做到不被邪见所迷惑,能够知足常乐,能够远离一切虚名浮利,能够自己做主而而绝不动摇。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作是具备了福德与智慧的尊者。也就是说,每个人自己的觉性,其实就是“佛性”。皈依了自己的觉性,实质上就是真正的皈依“佛”。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己皈依真实、正确而实实在在的法,能够做到念念不生邪见,能够平等对待一切事物,能够远离一切贪念和妄想执著。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作是不受欲望束缚的尊者。也就是说,体现了事物本来真相的正确知识和见解,才是真正的“法”。

如果一个人能够皈依自己内心的本来清净,能够不被一切世间的尘劳和爱欲所污染,能够保持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粹天性。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作是值得众人推崇和爱戴的尊者。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就是“觉悟者”。与其他宗教所根本不同的是,佛陀并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并非万能的上帝或真主。

在佛陀的教导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诸法皆空”,并不承认有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存在。也就是说,佛陀只是一个彻底地洞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觉悟者,是为人们指明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人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一位伟大的导师:“如来唯导师,汝自得觉悟”。

佛陀为人们指出人生正确的道路,一条通向安祥和喜悦的道路。但是,决定权仍然在每个人手里,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是由自己来决定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决定的。

“法”是“正知正觉的法”,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到的无上正法。“法”也有直接音译成“达摩”或“达磨”的。实际上,佛教的本意,并非我们所习惯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觉悟到的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

什么样的真相呢?就是“缘起性空”!

简单地说,就是“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也就是说,整个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乃至生命的种种,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各种关系形成的,并不存在一个真正不坏的实体。当然也就不存在一个万能的造物主。离开了这些条件和关系,就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和生命的存在。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其实是由许多纸张和油墨,加上印刷厂的机器印刷和装订而成的。没有纸张和油墨,就没有书的存在。说到底,书只是纸张和油墨,加上印刷过程的一个临时和合物。等到书过了有效使用期,被回收起来化成纸桨,原来的书也就消失了。生命的真相是如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的真谛:诸法本来毕竟空。

按照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介绍:“佛教对这个(法)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规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规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规则不同于水的规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

“僧”的原意是音译的“僧伽”,意思为“和合众”,是指三人或四人以上按照“六和”的基本原则一同修行的团体。“六和”就是“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养(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六和”其实是保证团体生活能够和谐一致的基本法则。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佛教的“三宝”其实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绝对不能把它们分开来单独地看待。你不能说我信佛,但我不信佛法,不信僧伽。这是讲不通的。说得直截了当些,佛教的根本就是佛法,佛陀所觉悟而教化众生的正法。而佛法的具体体现就是僧伽。又因为僧伽的存在,我们才得以了解佛陀及佛法。

佛是觉悟无上正法的福德圆满者,是最终彻底的无上觉悟者。佛陀所觉悟的“法”就是“缘起法”,这个“缘起法”就是无上的正法。“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而以佛法活生生的“清净相”来示现世间的就是僧伽。

据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尚与哲学家》一书中介绍,作者之一的马蒂厄·里卡尔和尚,当年他之所以对佛教产生兴趣,就是因为还在理工学院上学时,有次他在一个电影剪辑课上,看到了有关西藏大师(喇嘛)们的纪录片。

他回忆道:“我当时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我看到一些人,他们自身即是他们传授的事物的映像……他们看起来那么引人注目。我当时还不能明确地把握为什么,但是最使我震动的,是他们符合我们理想的圣者、完人、哲人;而这样一类人,人们在西方显然已几乎再找不到了。”

说得直白一些,僧伽就是以佛陀为师的弟子们,就是实践佛法的活榜样,“他们自身即是他们传授的事物的映像”。佛陀是因为觉悟到这个“法”,实践了这个“法”,圆满地成就了这个“法”而终成佛陀。而“僧伽”存在的意义,首先就是起到了“护持佛法”不使佛法失传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僧伽的存在,我们又从何得知佛法和佛陀的存在呢?所以,三宝是“佛、法、僧”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那么,“五戒”又是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要制定戒律呢?持戒又有哪些好处呢?

戒律是佛陀生前针对不同的人分别制定的各种日常行为规范。所以,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总体上说,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有五戒、十戒和具足戒之分。菩萨戒又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意思就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意思就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意思就是“以善用方便来利益一切众生”。

这里说的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凡是佛弟子都应该努力来受持和遵守的。它包括五项内容: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一不杀生,意思就是要慈心于仁,就是不因自己的私心而去杀害生命来谋取私利。

二不偷盗,意思就是要义利节用,就是不与不取,不以不正当手段来获取他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意思就是要贞良守礼,就是不作非分的欲乐享受。如果严格起来深究的话,不光是男女间的情欲和性欲,就连过分的食欲和睡欲等等欲乐享受,也都在禁戒范围之内。

四不妄语,意思就是要诚实无欺,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不撒谎。也就是孔夫子所强调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五不饮酒,意思就是要避免贪嗔痴,就是为了防止乱性破戒,免生各种恶习坏毛病,因此而不饮酒。

持戒有哪些好处呢?犯戒又有什么不好呢?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有人犯戒,就会有五种衰败。哪五种衰败呢?第一是求财而不得,所愿难成。第二是如果有所得的话,也会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第三是破戒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会被人看不起,遭人轻视。第四是坏名声远扬,天下尽知。第五是命终之后,就会下到地狱里。

佛陀又说,如果人持戒而终不违犯的话,就会有五种功德。哪五种功德呢?第一,是能够心想事成,随心所欲。第二,是所有的财产会越来越多,而且无有损少。第三,是所到之处,众人敬爱。第四,是好名声遍布四方,天下尽知。第五,是命终后必生天上。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论的故事》里摘引佛陀的话说道:“许多人倘若不灭除五项恐怖、五项罪、五种怨,那么,在有生之年,身心都会尝到无量苦恼;而且到了后世,就会坠入恶道里。人如果没有过五项恐怖、五项罪、五种怨,那么,在有生之年,身心都会洋溢着快乐;到了后世,也会出生天上的乐土。由此可知,大家一定要远离五项恐怖才好:第一是杀生,第二是偷盗,第三是淫欲,第四是妄语,第五是饮酒。”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只有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才可以受持五戒。也就是说,受持五戒的人必须首先要皈依三宝才可以。没有皈依三宝而受持五戒,就好比不打地基而建高楼大厦一样,迟早会功亏一篑的。

另外,五戒的受持和皈依三宝一样,是要人自己来作抉择的。按照佛教惯例,如果不是出于本人自觉和自愿,皈依和受戒都是无效的。

如果觉得自己一时还达不到五戒所要求的,也可以选择暂时不受戒。或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条单独来受戒,量力而行。比如,有的人天生不饮酒,他就可以先受不饮酒戒;有的人天生就不曾偷盗过,他就完全可以先受不偷盗戒。能做到哪条戒,就可以先受哪条戒,其他戒眼下做不到,也可以选择暂时不受。

就拿我自己来说,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仿佛水到渠成。就像当初我喜欢接近佛教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佛陀主张让人们自己选择,自己做主。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你可以出家,也可以还俗。一切都由你自己来做决定,一切来去自由。所以,到今天,皈依也好,受持五戒也好,也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与别人无关,只是出于对自己负责而已。

另外,五戒的内容延伸开来,就是十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不贪、不嗔、不愚痴”。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恶。十善其实和五戒实质上是一体的,只不过更加详细地规范了人们的言行意识。所以通常是把五戒和十善连起来说成“五戒十善”。按照赵朴初先生的介绍,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从寺庙中出来,回到上海和北京的时候,却让朋友们都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收到我的信后,竟然都以为我已经出家了。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我参加受持三皈依和五戒的仪式,误以为就是剃度出家的仪式了。

这可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啊!由此可见,现实中的人们对佛教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通常来讲,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信佛之人,一种是不信佛的人。信佛的人又有两种,一种是初信之人,一种是深信之人。初信是指信佛所说,信佛所教,但还没有进行皈依三宝仪式的人。深信之人就是自觉自愿地皈依三宝并向佛看齐的人。

深信之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修行的人,一种是出家修行的人。

在家人修行,以从事正当的生产业、供养三宝、鼓励同修和广行度化为主要生活内容。佛经中说过,“一切治生产业皆与佛法不相违背。”而出家人修行则要求更高更严格。

同类推荐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热门推荐
  • 幻梦绎

    幻梦绎

    我是谁......一个在神秘山洞中醒来的英俊青年,他的记忆却完全遗失。当恢复记忆的时刻,整个事件令他感到匪夷所思。只因一次意外,让他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从繁华都市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一切的一切由此发生了改变......
  •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镜漓传

    镜漓传

    悠悠水镜,你我恰离……“可还记得桐州城的那场雪,又或是凰羽的那场淅沥小雨。”三世缘,七世情,一眸庭阁,几世花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美女师娘的读心高手

    美女师娘的读心高手

    从小在玉女派中长大的萧尘,不但身怀绝世武功,而且还拥有强悍的读心之能,意外接到一个神奇的任务,从此走上了一条逍遥都市的道路。俗话说的好,拥有读心术,神也挡不住啊……什么绝色校花,萝莉御姐,在哥的读心术面前,那通通都弱爆了,看哥如何逍遥都市……
  • 国际侦探大佬马甲又掉了

    国际侦探大佬马甲又掉了

    离奇失踪?意外死亡?是巧合还是人为?半夜听到的异响又是什么?不怕,大佬带你解密。不过,大佬你怎么总在掉马甲?[女强,无男主]
  • 我真不想被夺舍

    我真不想被夺舍

    ????秦缺很困惑,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修行者,怎么就成了穿越者眼中的香饽饽?一个个穿越者都想穿越成自己?????穿越不就是另类的夺舍?这不就是馋我身子么?“既然诸位都想成为我,那么反过来被我收割,也合情合理吧?”
  • 遮天之幻戒

    遮天之幻戒

    看书名就知道是遮天同人小说,不种马、少度YY。希望大大们喜欢
  • 玄门天才

    玄门天才

    他来自监狱,成名于花都,失败于女人太多。欢迎加入玄门群:28790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