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14300000002

第2章 自序:享受生命里的无上美妙(2)

按照佛的制度,出家人应当过着清净无染而俭朴节约的生活,以注重佛教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为主。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等等。在德行上要为在家修行者树立模范,作出榜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劝善止恶,安慰病苦,必要时救人于危难之中。

总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为了利益众生的目的。按照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说,“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和《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无论是从佛教的教义来说,还是从佛陀所制定的制度来说,出家都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事实上,出家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要经过父母允许,不是逃避刑法,也不是逃避负债的等等。尤其是在佛教昌盛时期,出家人的资格要求更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唐朝时著名的玄奘法师出家的时候,就需要经过举荐和考试等很多手续才行。

另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并非“看破红尘”的消极避世,而是要信奉佛陀的教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像佛陀那样博学多闻,要能够指导人们去走正道,去过清净安乐的幸福生活,要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苦海,求得解脱才行。

实际上,出家的本意其实是出离生死和烦恼的枷锁,目的就是为了求解脱,为了得自在,为了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求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自在呢?如何才能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广行布施和勤修智慧。广行布施就是多为人们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勤修智慧就是勤奋修习所有的智慧,而所有的智慧当中,又以般若为最。

《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正是专讲般若学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佛经里的般若学应该是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们来修学的。至少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般若学起到了巨大无比的影响。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多年来的心得。

当然,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再加上佛法本身博大精深,我也不敢保证我自己受用的,就一定对其他人管用。就像我对一位朋友说过的,佛法就像药一样,最终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一碗药你看来看去,看上一年也看不好病的。而且,不同的病也是要不同的药来治的。如果你把治疗头痛的药用来治胃病,当然就不能如愿以偿。

佛经号称有十二部,内容浩瀚纷纭,无所不容,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情况来说的。其中,甚至还有佛陀为牧牛人说的如何牧牛的内容。

更确切地说,一方面,《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体会。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一种尝试,一种将文言文的佛经通俗易懂化的一种尝试。

所以,这本书尽量做到不用佛教术语来阐述佛法中的关键:“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本书的起因,是作者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一个总结报告。这本书首先是应家人和朋友们的要求所写,而这些人大多很少时间精力去弄懂佛教术语。其次,这本书是为那些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们所写,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以尽量避开那些误区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早日觉悟原来宇宙的真相竟是如此地不可思议,早日体验到生命里的那种无上美妙。

总之,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佛法的真实面目。第一,佛法不是迷信。第二,佛法是大智慧。第三,学习佛法可以终生受用无穷。第四,佛法可以让人们心生欢喜,永离烦恼痛苦。就像《心经》里所说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归根结底,只要能够让人们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试着努力去做,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真心地感谢您!

是为序!

序二: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题释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说实在的,这可真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按照通常的解释,“般若波罗蜜”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智能到彼岸”。这里的“般若”是指无上的智慧。“波罗蜜”的本意是“事究竟”,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不过,“般若波罗蜜”并非是这么几句话就能说清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般若”这两个字不能按照现在的普通话语音来念。因为这是南北朝和唐朝时期的译文,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语音,已经相差很多了。传统上一般都读作“波热”或“钵诺”以为正确。另据懂得梵文的朋友介绍,更确切地应该读作“巴尼亚”才接近原音。“波罗蜜”接近原音的读法是“巴拉咪达”。这样,“般若波罗蜜”的正确而完整的读音,应该是“巴尼亚巴拉咪达”,也就是唐朝人所发音的“般若波罗蜜多”才对。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多”是一个意思,只是翻译的不同而已。

那么,到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

禅宗经典《六祖坛经》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如是说,什么叫“般若”呢?“般若”就是智慧。如果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能够做到念念不愚,而富于智慧,这就是般若相伴。如果一旦有所迷惑,那么般若就会立刻消失无踪了。如果一旦灵机一动而智慧生起,那就是般若现前的缘故了。

真正的般若,其实是无形无相的,是大彻大悟之后的亲身实践。仅凭言语文字是无法说清楚般若的含义的,不过它勉强可以称作善用智慧的心。什么叫“波罗蜜”呢?“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彼岸是相对此岸来说的。此岸是现实的话,彼岸就是理想。

按照佛教经典《大智度论》里的说法:“般若波罗蜜”其实和诸佛是一回事。因为诸佛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来得到最终彻底的觉悟的。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没有诸佛。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诸佛,诸佛就是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诸佛法身,就是诸法实相。

那么,什么是“诸法实相”呢?“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真相,就是宇宙间的终极真理,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到的无上真理,就是“缘起性空”。什么是“缘起性空”呢?“缘起性空”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究其本来实质,其实“毕竟空”。

这样,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我们就可以说,“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法身所在,是佛法的核心、精髓和全部,是宇宙万有的真谛,是生命的真相,是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为人处世的秘钥,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等等等等,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可真是说一辈子也说不完道不尽的啊。

“摩诃般若波罗蜜”中的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大般若波罗蜜”。简称“大般若”。

有道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仅仅是演说“般若”,就说教了二十二年。

有道是,当年鸠摩罗什大师把《大智度论》翻译成汉文后,也足足有一百多万字,有一百卷之多。《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而且,《大智度论》的汉文版本在最后的卷尾还特别注明说,这只是翻译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如果把全部内容都翻译出来,会是现在的十倍之多。

有道是,唐朝玄奘法师西游印度十七年,取经回来专门从事翻译佛经。其中,光是关于“般若”的佛经,就翻译了整整六百卷之多,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般若经》。

关于这部《大般若经》,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法师在他的《般若智慧论》中介绍道:

“佛说法四十九年,根据隋朝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所说教法,分成五个时期: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华严涅槃时。

佛在第四时期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说了全部般若经。这二十二年中佛所说经很多,所说内容也很丰富,从内容和部类归纳有八部般若经的类别。后来唐朝的玄奘法师,把整个般若经重新翻译到中国来,名《大般若经》,共有600卷。从600卷《大般若经》来说,共有四处十六会,而这部《金刚经》是在九会中说的。《大般若经》在佛教所有的经典中,篇幅非常大,约占全经藏的三分之一。”

说到底,“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法的总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句话也被称为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教区别其他宗教的唯一特征。

简单地说,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无造物主。无物永存,宇宙万物皆是无常,终归坏灭。(二)物无自性。万物皆可再分,都由他物组成。即使人自身也只是身心现象的不停交织而已。(三)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灭无常的,同时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果相符,果因相顺,类别决定,绝无杂乱”。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

这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现代社会里所有问题的症结根源。这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一了百了”。既然如此,人们就可以完全不负责任地去做坏事,为了自私自利而去发动战争,去伤害他人,去烧杀抢掠,结果常常是害人又害己,得不偿失。佛陀把这种认为“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主张称作“断见”。而这种声称“人死如灯灭”的断见,其实正是造成社会动乱不已的根源所在。

事实上,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发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而绝不是什么“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人死如灯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真是一点都不会错的。

特别是原子弹出现以后,人们已经确确实实地懂得,世界范围的战争一旦启动,就已经没有最后的赢家。即便是原子弹以前的战争,其实也是如此。事实上,任何一场战争对作战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战火一起,没有胜者,都是输家。

世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和战争一样,争论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争论并不能说服任何人,而只能带来羞辱和仇恨,最终两败俱伤。

按照佛陀的教导,人们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和冲突,其实都是来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然而事实上,万物其实是统一而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宇宙万物本是一体,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我”存在着。觉悟既是真我的实现,也是领悟到无物独存的事实真相,领悟到“一即一切”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大白:整个宇宙其实是互相依赖的一个整体。

就像一本介绍佛教的书中所讲:“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遵循缘起法则。我们的生存状态现状是我们过去身心所造业的报应。因此即使生命的表面看起来像一条河的流动或四季的变迁一样,不受任何影响,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未来仍受制于我们现在如何作为。我们愈能看穿贪欲、嗔怒和无明,我们未来的生存会愈光明。

“本世纪有一个禅师这样说,你的心如明镜,镜前万物都能照清。可是你的心如果一旦去思量、攀缘、愿望,你心之明镜就会蒙上阴影,就会歪曲外物之形象,这是心之妄想,也是人之大障。此障之恶果是它造成分别见,我们开始分别”我”与”非我”。事实上,万物都是一体,不可分别计度之一体。错误地认为自己斗争在一个由彼此分离的事物组成的世界中,这是一切敌对、贪欲和不可逃避的痛苦的根源。”

所以,当我们由此尝试着返观内心,仔细地观察着我们的欲望、妄想和各种各样的猜疑等等。你会发现很多的意识想法其实都是多余的,你就会觉得既然想了无用,那还不如不去想。慢慢地,渐渐地,当所有的思虑都归于静止,一切都开始变得心平气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原来不过是宇宙的某一部分。我们便会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实在是依赖于整个宇宙的存在。没有人能够独立于自己的生活之外,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独立于这个宇宙之外。万物由他物引起,又引起他物。这就是“因缘生法”的真实含义:宇宙间的普遍缘起性,佛教称之为“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佛教中的“空”,并非是无所有。比如说,这里有一把椅子,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我们知道,一把椅子其实是可以分解成无数的元素。当椅子哪一天被损坏后,而这些元素其实并没有被损坏,只是换了一个形态重新存在而已。这些元素的存在状态,就是“空”的本义:你看不见,或者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确实存在着。

换句话说,人,并非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就像白天过去了,黑夜接着来临。就像你睡着之后,醒来是清晨。就像人们的身体和容貌会随着岁月渐渐改变,而人生的记忆却无从抹煞,哪怕一丝一毫,直到回光返照。

更确切的例子,来自于“水”。水的形态是最为常见的多种多样:雨、雪、雾、云、水蒸汽、冰等等,虽然形态各异,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对雨、雪、雾、云、水蒸汽、冰这些物体来说,水分子就是它们的“法”,就是它们的“般若波罗蜜”。

就像找到了水分子,就等于找到了雨、雪、雾、云、水蒸汽、冰一样。找到了“般若波罗蜜”,也就找到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换句话说,当我们一旦找到了“般若波罗蜜”,也就找到了打开幸福大门的金钥匙。找到了般若波罗蜜,当然也就可以直达幸福而快乐的彼岸。

说白了,“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能让我们心想事成的无上法宝。就像在生活中,比如我们要去某一个城市。我们知道最好能先找到一个交通工具,然后最好能有一张地图,再准备好适当的钱粮,最后我们就可以上路了。

这其中,交通工具不是“般若波罗蜜”,地图也不是,钱粮更不是。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那能够帮我们找到交通工具的,能够让我们找到地图的,能够为我们准备好钱粮的,能够让我们决定上路而终究上路了的,能够让我们认准了方向而不会走错路的,正是那能够最终让我们安然无恙地到达目的地的,正是这些不可捉摸的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正是这不可思议的微妙神奇,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般若波罗蜜”。

再说得明白一些,其实啊,“般若波罗蜜”就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怎么?还不明白?再想想,是什么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的呢?再想想吧,让我也想想。

对了,看过动画片《一休和尚》的朋友们,你们一定记得,当聪明的一休和尚一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会去找个地方,嘴里念念有词的那句:“格的格的……”

其实啊,一休和尚这里所念的,正是《心经》最后的那个般若波罗蜜咒:“噶帝噶帝,波罗噶帝,波罗僧噶帝,菩提僧萨呵!”那么,这个般若波罗蜜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呵呵,您为什么老要问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您为什么不试着像一休和尚那样,一遍遍地念念不忘呢?或许当你试着去做的时候,你就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不过,还是让我试着说一下我的理解吧。不过,需要提醒您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亲身体验。这种来自个人的体验,未必适合其他人,也未必适合于您。对其他人来说,对于您来说,我的这些经验仅有参考价值,而并非标准答案,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不是吗?

当然,如果能对您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话,那真是我的荣幸之至了。照我的亲身经验来讲,般若波罗蜜咒其实就是《努力努力歌》:

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齐努力,速到彼岸去!

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齐努力,速到彼岸去!

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齐努力,速到彼岸去!

…………

…………

…………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热门推荐
  • 漫威里的炉石酒馆

    漫威里的炉石酒馆

    带着魔改版的“炉石系统”穿越到漫威世界的艾克·布兰迪,开始了自己的故事......开局一家“炉石酒馆”,发育靠氪金。玄不救非,氪不改命!......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没有“法力水晶”啊!看着眼前成堆的“卡牌”,谁能告诉我怎么办啊!—————————————欢迎来到我的酒馆今晚累的够呛,但只要有客人(有钱人)来玩我都欢迎。—————————————PS:没有玩过炉石传说也不影响观看。
  • 芳心颤(姻缘湖之三)

    芳心颤(姻缘湖之三)

    看见他冷鸷阴沉的神情,向晚明白她的谎言终究被拆穿……原以为他们惟一的牵系只有那一吻,或许是天意,让她在因缘际会之下,成为别人的替身,来到他身边;他这辈子最痛恨的是遭人背叛与欺骗,而……
  • 悍妻来袭:抢个相公来压寨

    悍妻来袭:抢个相公来压寨

    唐夭夭家里是山贼,她自从被逼婚后的人生目标就是抢个压寨相公回家生孩子。当她第一眼见到秦淮,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没错就是他了,他就是我未来的相公。“秦淮,你娶我好不好啊!”唐夭夭一脸痴迷的看着秦淮。可秦淮一脸嫌弃的答道:“不好。”唐夭夭:“你不娶我也可以,那就换我娶你。”秦淮:“………”很久以后,秦淮看着一脸花痴的唐夭夭看着其他男子,整个人都要气的爆炸了。这个女人说好的只喜欢他一个人呢?怎么转头就去看别的男人了去了。秦淮忍无可忍,直接上前一把将唐夭夭扛起带走。
  • EXO之挚爱

    EXO之挚爱

    爱是一杯岁月的酒,醉了心,是一曲忧伤的歌,缤纷了生命。情是那抹握在手心里的暖,无需天长地久的誓言,不用海枯石烂的期许,牵着你的手就是生命里最美的风景。我的挚爱。
  • 凡尘武帝

    凡尘武帝

    一个从山村之中走出来的少年,一步一个脚印,登临天路。
  • Tfboys之最初

    Tfboys之最初

    真是对不起啊各位,我把修改好了的文章放入手机记事本里面,结果我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就不见了。
  • 开膛怖公

    开膛怖公

    盗掠双侠情示仇,开膛怖公。血祭残光冢,大杀四方斗智勇,伏越天下姬回头。腥恶愁,怨激谋。为君赋笔唯君浏!
  • 帝皇之医女倾朝

    帝皇之医女倾朝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周围的一切是那样陌生又那样的熟悉,当她真正步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才发现,这,竟然是个战火连年的冷兵器时代!
  • 寻灵纪

    寻灵纪

    千年前众神意外的发现了新世界,而后众神之战爆发陨落无数神阶大能。千年后三个不同的世界因为一道空间缝隙出现了一点短暂的交集。而那些穿越者几乎全部陨落在了新世界中无尽的森林里。。。。。若干年后一个少年带着梦想走出了森里。。。。。不为码字,只想写出心中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