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93300000006

第6章 序篇(6)

首先,我国数千年的文艺史,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的文艺大繁荣,给李渔以滋养。李渔很熟悉文艺的历史传统,常常是开口则“汉史、唐诗、宋文、元曲”,闭口亦“《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不言而喻,从这些他十分推崇的文艺传统中汲取营养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特别是自十二至十三世纪我国戏剧正式形成到李渔所生活的清初,有五百馀年硕果累累的戏剧艺术史,为李渔提供了构造戏剧美学体系的肥沃土壤。这五百馀年,我国戏剧有两次大繁荣,一次是元杂剧,一次是明清传奇。在这两个时期里,产生了一大批堪与世界戏剧史上的大师如莎士比亚、维迦、莫里哀……相媲美的戏剧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白朴、郑光祖、汤显祖、李玉等。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而且至今仍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许多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牡丹亭》、《清忠谱》等,与同时代的世界戏剧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五百余年,表演艺术也大发展、大繁荣。虽然演员在我国封建时代一直遭受歧视,演戏被视为下贱的职业;但是我国的表演艺术家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创造和形成了自己富有民族特点的表演体系。《青楼集》中曾经记载了元代一百多名演员的情况,从中可以约略窥见当时表演艺术发展的盛况。有的演员戏路子很宽,演技高超,“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有的演员则擅长于一二种行当,或“旦末双全”,或“专工贴旦杂剧”,或“花旦杂剧,特妙”;有的演员擅长演“闺怨”杂剧;有的则是“绿林”杂剧专家;有的演员“赋性聪慧,记杂剧三百馀段”;还有的演员“专工南戏”;而且还有少数民族演员(“回回旦色”)……我国戏剧艺术通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次大繁荣,表演和导演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有了以演戏维生的专业戏班,演出时,已经有了比平地高出数尺的舞台。有的演员刻苦练艺,精益求精,深入体验角色,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很精妙的程度。例如,侯方域《马伶传》中,记述了金陵伶人马锦在《鸣凤记》饰严嵩,技不及华林部李某,为观众所讪,乃易装遁走京师,投某相国为门卒,日侍相国,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三年神似,然后还金陵,再演《鸣凤记》,仍饰严嵩,卒使李伶拜服,观众赞赏。我在《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李渔论戏剧导演》那部分中,还曾介绍过明末杰出的女演员刘晖吉导排《唐明皇游月宫》的情况,说明当时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如砌末、效果、音乐、服装等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所取得的成就,为李渔戏曲美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作一个也许不大恰当的比较:俄国十九世纪的大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们的光辉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一方面固然与当时进步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哲学、政治思想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伟大作家的创作实践和他们灿若繁星的优秀作品,别林斯基等人的卓越美学理论是建立不起来的。李渔戏曲美学的建立、发展,当然与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建立、发展情况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上面我们提到的元杂剧、明清传奇的两次大繁荣和表演艺术的大发展,如果没有那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李渔的戏曲美学同样是不能产生的。李渔的“立主脑”,很明显是总结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而来,而“小收煞”、“大收煞”等,也是明清传奇的分“上半部”、“下半部”的结构形式的总结。《词曲部》中“结构”、“词采”、“音律”、“科诨”、“宾白”、“格局”各部分所提出的理论,《演习部》中“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各部分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对杂剧和传奇的创作和演出的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

其次,我国有数千年优秀的美学传统,有包括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以及其他各个门类的丰富的美学遗产给李渔以熏染,特别是有数百年的戏曲美学遗产,可直接作为李渔构造他的戏曲美学体系时的借鉴。

对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的认识,从先秦起已逐渐在探索。经过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达到一个高峰,产生了《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古画品录》等一系列卓越的美学论着,对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一系列问题,对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等美学特点,作了越来越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美学论着当中的最高成就(在同时期的西方美学史上,还没有发现如此伟大的美学理论着作)。到隋唐,李白、杜甫,特别是白居易都对艺术问题有精辟之见;当时的许多艺术理论着作,如孙过庭《书谱》、皎然《诗式》、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该书作者为谁,有争论,今暂从旧说)等,对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问题,都较前有更深入的理解。宋以后,诗话、词话如林,绘画理论也十分发达;明清更在小说、戏曲理论方面有新的开拓。总之,对艺术规律的掌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精细。对于这些美学传统,李渔是熟悉的,他所谓“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不正是说明他对各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艺术规律)和记载这些“法脉准绳”的着作,都很了解吗?他以“画士之传真”的道理来说明戏剧美学问题,不正是说明他善于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理论的营养,来丰富他的戏曲美学理论吗?

我国的戏曲美学理论,从唐宋的萌芽,到元代的初步发展,到明代的略具规模,到清初李渔相当完整的戏曲美学体系的形成,这前前后后的脉络是清晰的,李渔对前代剧论的师承关系也是明显的。特别是明代的戏曲美学,对李渔更是有直接影响。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较之元代《录鬼簿》止于记述戏剧家生平事迹和《中原音韵》专谈音韵问题,显然前进了一步。朱权已开始论及戏剧艺术的风格问题,虽然他用几个字的形象比喻来品评风格,令人觉得不着边际,但较元代的剧论,更接近于戏剧本身的重要问题。朱权之后,徐渭的《南词叙录》,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曲论》,王世贞的《曲藻》,王骥德的《曲律》,徐复祚的《曲论》,凌蒙初的《谭曲杂札》,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吕天成的《曲品》等等,虽然有偏重文词、音律,忽略舞台演出和显浅作为叙事艺术的特点,且论述零碎片断等缺点,但总地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更进一步把握了戏剧的艺术特征,有不少精彩见解。如,何良俊、王世贞、徐复祚等人关于《琵琶》、《拜月》孰优孰劣的着名争论,特别是关于戏剧语言的“本色”问题的不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徐渭的《南词叙录》和王骥德的《曲律》,是其中最出色的两部着作。《南词叙录》专论南戏,谈到南戏的源流、发展、声律、风格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他赞美民间戏剧“顺口可歌”的和谐的自然音律,批评文人作品过分讲究宫调、声韵,主张“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等等,都明显地高出于当时一般见识之上,对李渔的戏曲美学发生了重大影响。王骥德的《曲律》,洋洋数万言,从戏曲的起源,到词采、音律、宾白、科诨、结构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虽然与舞台演出结合得不紧密,也很少论及表演艺术问题,但在李渔之前是最有系统性的一部着作。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王骥德为李渔建筑他的戏曲美学大厦搭好了脚手架。

总之,到李渔生活的清代初年,建立中国自己的完整的戏曲美学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适的历史人物来成此大业了。这时候,历史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就是李渔。

余论:“性灵”小品的传统

在“鸟瞰李渔”的最后,我还想说明一点,即《闲情偶寄》是一部用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以轻松愉快的笔调写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着作。《闲情偶寄》的绝大部分文字,既可以作为理论文章来读,也可以作为情趣盎然的小品文来读,譬如,《种植部》中那些谈花木的文字,都是精美小品。

自明中叶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到明晚期以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派激情四射的年代,散文小品特别盛行。归有光推崇“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沈次谷先生诗序》)的文风,他的文章,即事抒情,细节刻绘生动,人情味儿极浓,平易亲切,生活化、个人化,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温润可人的生活情调。他的名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三袁的散文、小品,自由随意,不拘一格,写景抒情,轻灵隽永,极为精妙。如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这样描述西湖景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中道《游荷叶山记》写荷叶山晚景亦令人称绝:“俄而月色上衣,树影满地,纷纶参差,或织或帘,又写而规。至于密树深林,迥不受月,阴阴昏昏,望之若千里万里,窅不可测。划然放歌,山应谷答,宿鸟皆腾。”他们的小品文字,随情所至,任性而发,率直真切,自然本色,直抒胸臆,篇篇皆是真性情,正如明代陆云龙《叙袁中郎先生小品》中说:“率直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稍后于三袁的张岱,也有许多小品散文精品,风格特异,情思悠长,耐人寻味,如《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描摹人情,状写景色,俱妙,只是透露着怀旧的淡淡哀伤。

小品可长可短。短者,如晚明性灵小品大家袁宏道的《初至西湖记》不过二百字:“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李渔谈花木的小品,大都很短,有的只有百十字,如《闲情偶寄·种植部·木本第一·绣球》:“天工之巧,至开绣球一花而止矣。他种之巧,纯用天工,此则诈施人力,似肖尘世所为而为者。剪春罗、剪秋罗诸花亦然。天工于此,似非无意,盖曰:‘汝所能者,我亦能之;我所能者,汝实不能为也。’若是,则当再生一二蹴球之人,立于树上,则天工之斗巧者全矣。其不屑为此者,岂以物可肖,而人不足肖乎?”只有一百六十字。但小品短文的文字虽短味道不短。

小品文之长者,像袁中郎的《游盘山记》、《由水溪至水心崖记》、《华山记》及《华山后记》、《华山别记》,李渔的《梦饮黄鹤楼记》、《秦淮健儿传》、《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等等,则百千字不等,写景状物,细致入微,趣味盎然。

总之,小品形式自由,有人称其为“自由文体”,状物、抒情、言事、写景、咏史、论文、谈古、说今……无所不可。

学界许多人认为,“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佛经的节本。《世说新语·文学四十三》:“殷中军(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今小品犹存。”刘孝标注云:“《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可见,“小品”乃与“大品”相对而言,是篇幅详略、大小的区分。

李渔的小品文,正是明中、晚期以来小品文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这种继承,自有其哲学思想和文学自身的脉络。大家知道,明代中晚期之王阳明、李贽、汤显祖、三袁等,在思想上富有反传统精神;在文学上也反传统。以袁氏三兄弟(袁宏道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为代表的文学家,无视道学文统,不是像以往那样大讲“文以载道”,而是倡导“独抒性灵”,把“情”放在一个突出位置上来。袁氏稍前的李贽、汤显祖,袁氏稍后的“竟陵”诸人(钟惺、谭元春等),都是如此。受他们的影响,李渔思想也具有反传统精神,他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说到魏徵对唐太宗的辅佐时赞曰:“观其(指魏徵)‘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乱民易化,治民难化’、‘天下未定,专取取才;天下既定,兼取取德’诸论,皆是开荒辟昧语,无一字经人道过,然俱有至理存焉。后人明知取是而强欲非之,不过依傍圣贤,袭取现成字句,到处攻人之短,凡有意同于圣贤而词别于经史者,即呼为叛道离经,不可取法。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至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后世说话者如蒙童背书、梨园演戏,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这话拿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极富现实意义。在文学上,李渔也明确主张抒发性灵。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中他赞扬唐太宗时说:“三代以后之人君,舍德勿论而专论其才与识,则未有出唐太宗之右者矣。观其论乐,论周秦修短,论弓矢建屋,无一不本人情。不合至理、不可垂训将来。盖人主能言治道者,无代不有,然皆本于《诗》《书》,得之闻见,皆言人所既言者也;若太宗之言,皆《诗》《书》所不载,闻见所未经,字字从性灵中发出,不但不与世俗雷同,亦且耻与《诗》《书》附合,真帝王中间出之才也!”在《论纲目书张良博浪之击与荆轲聂政之事一褒一贬》中说张良“既非激于人言,又非迫于时势,乃自性灵所发”。李渔为友人《覆瓿草》作序,称其诗“自抒性灵,不屑依傍门户”。李渔的散文,包括游记、序跋、人物传记、书信、疏、辩、引、赞、说、解、铭、券、誓词、露布,《闲情偶寄》,甚至包括史传中的许多文字等等,多与“性灵”小品的格调相近,任意而发,情趣盎然,不着意于“载道”,而努力于言事、抒情。不过,比起他的前辈,李渔多了一些“市井”气、“江湖”气,少了一些“雅”气、“文”气;多了一些圆滑、媚俗,少了一些狂狷、尖锐。之所以如此者,不是或主要不是个人性情所致,乃时代、社会使然。

当然,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历史局限。其中个别地方发着封建腐朽的气味,有些东西不科学,有些东西已经过时。

同类推荐
  • 贾平凹游记

    贾平凹游记

    《贾平凹游记》是贾平凹先生四十年游记散文写作的精品集萃——草木山石、荒地园林,或邂逅或追寻,或激赏或叹惋,或孤独或自在;全景再现一个时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完美阐释一个“行者”的自我与世界相处之妙处。
  • 张洁研究资料

    张洁研究资料

    《张洁研究资料》是《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图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从1976年至今对作家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中,遴选出能够代表各个阶段研究水准的论文近四十篇,从不同角度解读张洁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

    许多人为了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藏着浩瀚的大海,一则短小的文章中孕育着博大的智慧。本书收录的数百篇读者喜爱的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本书既是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 塞上江南踏歌行

    塞上江南踏歌行

    《塞上江南踏歌行》文章不算多,由五大块组成:一、五泉新月初照人。二、塞上江南踏歌行。三、屐齿苍苔喜留痕。四、碧水蓝天鲜荔红。五、花枝招展岭南春。这些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分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具有可读性,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我国工业化强国打基础时期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反映。坦言之,它也是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豪迈的事业,豪迈的人”的风风雨雨的建设里程中心灵历程的一个真实的记录。特点之二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祖国建设者的一员,这些文章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是作者内心“潮汐”的真实流露和表述。
  • 图文版中国经典名胜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名胜故事

    《中国名胜故事(英文版)》主要讲述了中国古典小说继承和传递丰富的历史宝库的经典故事。继承和传递丰富的历史宝库的中华民族,已积累了几千年。《中国名胜故事(英文版)》是一本值得我们参考的书籍,适合大众人群阅读。
热门推荐
  • 剑云传说

    剑云传说

    “世人皆奴性,我却非世人!”看异世少年,如何历经三灾九劫,诸天磨砺,踏遍血雨腥风!如何以剑修仙、以剑入道,以傲世之资,登顶圣山之巅,书写自己的剑云传说!群号:530924581
  • 快穿之炮灰还愿

    快穿之炮灰还愿

    嘉瑞是云朝女将军,亦是云朝世家贵女的典范,但却被最信任的部下背叛,死在了战场上,被一个炮灰还愿系统绑定。从此,她开始了时空之旅,可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招惹了一个惹不起的人。(本文1v1,双洁)
  • 课堂只做简单的事

    课堂只做简单的事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不同角度俯看教育的现象与思考,内容包括:从课例看“状态”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教师要学一点医学常识爱,也会转弯老教师是一座富矿等。
  • 重生之影子帝国

    重生之影子帝国

    周扬,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意外的重生到了2004年,他能否改变未来,获得更广阔的天空。
  • 陆小姐成长日记

    陆小姐成长日记

    人的一生有几个后悔,人这一生有几次成长,人这一生有多长。有些事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有些事不去理会怎会知道会不会过去。人生本来就是第一次,做得好不好自己来衡量。何必在意别人怎么活。
  • 择天之路

    择天之路

    由一个乞讨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方华宇是一个孤儿,偶尔的一次遭遇让他接触到了一个与他认知的社会上的他原来所没有听说过的知识,从此他便走上了有一个弱者变为一个强者的过程,他不服他的命运,别人有的他没有,老天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而……
  • 名动天下:暴君,溺宠无边

    名动天下:暴君,溺宠无边

    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莫意,娇生惯养,光环无数,自诩聪慧过人,没想到竟遭身边亲信设计,惨死车轮下。一朝重生的莫意,看着四周苍凉的景象,那叫一个凄凄惨惨戚戚。被打入冷宫,她认!吃馊臭的剩饭,她认!但,这肚子里的小家伙是怎么回事?等等,她似乎找到了原主被打入冷宫的原因......敢给九五之尊戴绿帽,嗯,勇气可嘉,不亏是原主。本以为日子会因为这个肚子里的小家伙活得惨不忍睹,不曾想,这个世人皆闻之变色的狠厉“暴君”,居然三番五次地向她提出要当孩子父亲的意愿......
  • 重生贵女:影后系统

    重生贵女:影后系统

    一朝夕死,夏沫重生回到10岁。前世她无心无情,因为病情而身死。且看今世她带着系统,打破绝情,除掉病魔,继承母业成为影后,今世她虽把病魔除掉,却装的一手好戏。『小剧场(1):某一天,凉琛发现夏沫的病莫名其妙的好了,问:“你的病好了?”“嗯,病好了。”“哦,那什么时候好的?”夏沫不知危险的回答:“早就好了。”凉琛:“呵呵……”然后他把夏沫抱起,扔到床上……』『小剧场(2):又某一天,凉琛问:“你什么时候就想嫁给我的?”夏沫:“我说上辈子就想嫁给你了,你信吗?”凉琛:……』〔本文有系统,青梅竹马,1V1,很甜很嚣张,男女主身世强大,身心干净。男主爱了女主两世,女主陪伴男主一世,又爱了男主一世。〕
  • 未来之耀世长存

    未来之耀世长存

    一名普通的学生应该干什么杨洋表示普通的学生就应该上课打怪兽。其实我想写的是个都市文,不知道怎么回事会跑到古武机甲这里
  • 悦惜传

    悦惜传

    苏悅惜,从小被父母遗弃,遭男友背叛,她被卷入深海,来到了一个名为盛乾的皇朝,成为了丞相的妹妹。遇上一众男子,他们一个霸道,一个温柔,一个在梦想与爱情之间犹豫,一个默默的守护,滚滚红尘,她又该如何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