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3300000014

第14章 禅与自我(1)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来衡量人、要求人、评断人、指责人、支配人、改造人,却很少想到其他的每一个人,也有各人的自我中心。因此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也争辩不休。可是,从禅修的立场就有办法使得自我消融。

或许你们会问:“圣严法师,你是不是巳将自我消融了?”可以这么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常想到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人,但未想到我是个施与者。如同现在,仅考虑到如何将我所知道的佛法,以何种方式来供养诸位:却没有想过,站在台上的是位老师,应该以老师的立场来教训学生。这好比当我在某小吃店,尝到非常可口的饮食以后,只要有机缘便欣然地向人介绍,希望别人也能分享美味。然而,店中的食物并不是我的,也不是由我烹煮调配的。人们能享受到的,也不是我所给的,是人们自己拿钱购买来的。

不过,教人消融自我比较容易,自己来做则很难。最近,我们有一个专职的职员外出受训,回来以后,自己以为学到了很多新观念也懂得了很多新技术,于是逢人就说:“要尊重他人,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同情、爱戴和拥护。”结果,有人立即问他:“你能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他说:“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能照做,你还有什么好建议的呢?”对方说:“你刚刚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他人’,如今,是不是也该尊重我们呢?”他说:“我是教你们要尊重他人,但不是教你们要求别人尊重你们。”

我还有一位聪颖敏慧的出家弟子,他时常为常住大众做企划工作,策划某人当做某种执事,该孰事应如何如何地照著去做便会做得非常好;他策划这个人应该要这样做,那个人又应该要那样做……。但是,每当常住大众要求他或指派他做某项执事时,他总是说:“我是策划人,不是执行人,我只计划让别人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未想到要当执行人。”请问诸位,处在现今的社会上,包括你自己在内,偶尔是否也是如此的人呢?

在座的诸位,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当你们指挥人时,又如何呢?是不是或多或少犯了这种“自我中心”的毛病而不自知呢?这次禅修营的主要课程之一,即是训练大家如何消融自我。以下就围绕著这个主题,来分析自我是什么?又以什么方法来实践自我的消融。

一、何谓自我

站在佛法的观点看“自我”,可分成两个部分:

(一)人我

人我包括一你、我、他”,纫究之,则只有主观的一我”以及客观的“他,”。《金刚经》中,以“我、人、众生、寿者”来涵盖。

所谓“我”,是指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自己。“人”是指与自己相对的另外一人“你”。一众生”即是包含“他们”,也就是多数的“你”。至于“寿者”的意思是阂不断地遇到一你”和“他”,而在时间上是延续的;换句话说,在时间之流的你、我、他,都称之为“寿者”。

(二)法我

“法”是指统一的东西。“法我”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五蕴总称为“我”,就是法,所以五蕴也称为五蕴法,它是三界之内的生死之法。

小乘观察到五蕴假合的我,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种基本元素所形成。四大调和,便会身体健朗…四大违和,便会产生疾病。所以,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应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的生死业。换言之,小乘看到五蕴所成的我虽假,五蕴法则不空,故不希望再受生死。也因为畏惧生死,所以希望求人涅盘,一旦修行成功,便不再处于生死之中,离开了现实世界。适种将生死与涅盘分为两截的执著心,便是法执,又名“法我”。

大乘菩萨是住于生死而不著生死,虽在生死之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即度一切生死苦厄,既然五蕴皆空,虽有生死,也是空的,于是便不怕生死了。

二、“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两个部份:(一)观念思想上的消融;(二)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

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实又是什么?由于有了我贪、我瞠、我痴、我慢、我疑、我见等心理活动,便产生了“我”及“我所”的执著。

(1)我贪:是指贪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贪的现象。什么是五欲呢?通常分有两类:①通俗的说,财、色、名产食、睡;②正轨的说,色、声、香、味、触,此为佛经中常用的观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所接触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涩、轻、重等。

(2)我瞋:贪不到、求不得、丢不掉、摆不脱,便生瞠;或者已贪得却又失掉了也会起瞠。凡是不如意、不称心、不满意的皆会引生瞠心。

(3)我痴:不明因果,不识因缘。为求私心的满足,希望不合理的事实成为事实,就是违背因果;如果不种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种了恶因而欲拒绝恶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来可以努力尽人事的事而未尽必力未能成事,或得已经尽了心力成就了事业,便以为全出于自己的功劳,便是不懂得众因缘所生的道理,就是昧于因缘。

(4)我慢:可分为四种:①骄慢,自觉了不远,不一定有理由;②过慢,自觉强过别人而起慢心;③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为足,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成就,便自觉已获无上的圣智、圣果;④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设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劲,没有出息,却见不得别人好,不但不赞叹,甚而鄙视别人的优点及成就。

(5)我疑:不但怀疑自己,同时也怀疑别人。这是与信心相对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人应该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则就不会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怀疑别人则会树立很多敌人,以致发生四面楚歌的情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论于己于人,疑心即生暗鬼。当然,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三宝弟子,对三宝师僧,切切不得怀疑,否则便是惹魔了。

(6)我见:包括五个项目:①身见,是对身体的执著;②边见,是执有永恒的常见及不信三世因果的断见;③邪见,颠倒善恶,错乱因果,拨无因果的看法;④见取见,以下劣的知见为好为上,执持不舍;⑤戒禁取见,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为,作为必须遵守的戒条。

以上六点,是由观念上来分析构成“我”的因素。而“无我”,就是将上述六点渐渐除;去,或顿时放下。没有以上六类心理现象,也就没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够由开悟而得解脱,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开悟的是什么呢?必须悟了“我”是虚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种根本烦恼,并没有真正不变的一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贪、瞠、痴、慢、疑、见等,皆是心理现象,除去这些现象,就无处可寻“我”了。能够了解这些,就可知道“无我”是什么了。

过去桦宗寺院,接纳新进禅者,进入禅堂之初,便会被执事者告以两句话:“色身交与常住,性命付予宠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要诀:对常人而言,这个虚幻而又麻烦的“我”,不容易丢,舍不得丢,也害怕丢掉,所以也就不容易开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仅仅在观念上分析“自我”的结构虽有用处,却没有大用,必得身体力行,用方法来实践,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关于介绍禅的书已很多,但都限于写挥、说桦,甚至是以禅宗的公案语录,当作文艺欣赏,读了之后,在想法上也可能有点帮助,但其用处不大。

亲自实践,在佛法中称为修行。二正要经过修行,才能实证。从方法的实践而有身心的体验,能以全生命的投入之后,一旦与无我的事实结合为一,便是证悟。

口述的“无我”,不是由生命体验得到,而是从思考、知识来了解的,故不能称为证悟,只能名之为了解。不过这一层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亲。

三、实践的方法

(一)练心

所谓练心,实际就是练“我”。平日的“我”是非常散漫不踏实的,故可称为散乱心的我。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调理身心,以数呼吸、持佛名号、观身受法等等,来达到集中心、专一心、统一心的境界。其中观身受法,是指观身体动作的感觉,“观”后,还须加上“照”及“提”的工夫。

数呼吸时,若忘了数字,打了妄想,便不是在“观”,发觉之后,马上再将方法“提”起来,然后继续再观。“观”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照”。“观”与“照”一定要同时并用,才不会流于散心或堕入昏沈。观后二正要照、要提,然在如此用功时,切切不能急躁,不能使猛力,当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否则必须有相当的心力及体力才行,而且也容易忽好忽坏地交互进行,使你不能持久稳定。

练心的初步目标,是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对于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都要能清清楚楚。专心之后,进一步要达到“一心”,也即是从专一心,至统一心。

统一的心念也有三种:①自我身心的统一;②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③自我的前念与后念统一。

数息上了路时,还有三个不同的念头交互起灭:①我;②我在数呼吸:③我观照数呼吸的数目。这三个不同的念头,刚后次第,稳定出现,虽有统一的念头,仍不是统一心而只是专一心。统一心,则只有一个“我”的念头,清清楚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已经不数呼吸,也没有呼吸的数目可以让你观照了。

前面已经提过,练心就是在练“我”。常人的我,是分别、执著、散心的我,无法自我作主,无能自我驾驭。所谓心不由己的原因无他,只因烦恼重,业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乱心进入专一心,首先要放松身心,放松头脑,然后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时若遇境界现前时,立即放松头脑,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冲突,自己也较不会冲动、生气、与人争辩。

专一心之后,进一步便进入如前所述的统一心,它有三个层次:

(1)身心的统一:身心统一,主要是由于心念稳定、落实。若在乎身体的存在,则是一项负担,不舒服。若能让心稳定于方法之上!或专注于某一动作、某一项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体的存在及身体的负担。

(2)内外的统一:能够内外统一,而将“我”消融在环境之中,并不太难,譬如艺术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赏音乐演奏、绘画等艺术品或是自然风景,也能陶然自得,浑然忘我,便属此类。宗教家及哲学家“天人合一”的体验,也属此一层次。

禅修的人,当在面对所有人事物的情况时,若都没有对立的感受,其感觉便已把他们的自己与整个环境统一起来了。禅修者若已真正达到内外统一的时候,便己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了。统一就是无差别,若在用功时,体验消融自我,体验到没有烦恼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时,问题仍然存在的话,便只能称为统一,而不能称为开悟,因为此处未将“我”视为没有。虽说如此,有了这样统一心的经验,总是好的。至少可以不与身心之外的事物,处于紧张的状态了。

(3)前后念统一:欲达到前后念统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时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现在”这一念上,便没有时间,因为前后念已统一,出定后,时间又再度出现。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然而前后念的统一,是否就是此处的三心不可得呢?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前后念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金刚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前后念的统一虽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但仍拥有现在,还是有“心”,还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范围,虽无分别,仍有执持。

“我”实在是极不易去除的,除了练心之外,第二个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

破心就是将“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1)沈淀法(默照禅):若将统一的心,止于一念,那仅是定;若能灵明廓彻,既不住于止,又不停于观,心静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会“桶底脱落”,悟境现前。如在一个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渐渐沈淀桶底,起初搅动,泥沙犹会翻起,但沈淀到最后,水已澄清而桶底终因太重而脱落,此时桶内空空如也,水与泥都不复存在了。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而亲见无我。

(2)爆炸法(话头禅):即反覆不停地参一个话头,问话头之前的究竟是什么?但是不准你替话头给答案。历代有名的话头很多,例如:“拖死尸的是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念佛的是谁?”及趟州从捻禅师“狗子无佛性的‘无’是什么?”……。

切记参话头时,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故在自己参话头时,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地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如此,到最后会突然发现大地落沈,虚空粉碎,也等于桶底脱落。

四、禅的定义

禅的定义可列出四种:

(一)冥想:佛教的专有名词叫禅那,译成中文有定、静虑、思惟修等意思。所谓定,是心止于一境;用现代语说就是冥想;思惟修不是思想,而是用心在方法上不断地观照,每次一离开方法就再回到方法,使自己系念于方法。若以我的观念来说明,就是用方法把散乱的心念变成能够集中的心念,然后再达到心念的前后统一,这就是入定,如果能更进一步把统一的定心破除、扬弃,出现的就是无我和无心的境界。一股称此境界为见性、开悟,也就是佛教六波罗蜜中的第五:禅波罗蜜。

(二)四禅天: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根据《杂阿含经》卷十七:“初禅正受之时言语寂灭,二禅正受之时毚观寂减,三禅正受之时喜心寂灭,四禅正受之时出入息寂灭。”它是四无量心、八解脱的基础法门,也是四无色定和灭尽定的基础法门,为印度佛教和外道共同所修。它也是小乘的阿罗汉及佛陀释迦世尊最主要的修行法门,一直到他们成道和涅盘之际,都是依此四禅法完成。《长阿含经》卷四、卷六、卷十二以及《中阿含经》卷一、卷四十二、卷五十六等,都有很详细的叙述。不过,外道以为进入最高的世间定就是解脱;例如佛陀成道之前跟阿罗逻仙人学四禅法,外道仙人以此为最高解脱,然而佛陀发现那尚非解脱(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三)坐禅:顾名思义,坐禅就是用坐的姿势达到禅修的目的。禅定的方法是由印度的瑜伽士发现的,据说古印度有一位修行人入山寻求解脱之道,发现猴子盘腿打坐调息,遂加以模仿,结果身心舒畅,因此提倡以打坐来修行。其实这可能仅是传说,以猴子的生理构造而言,若像人类一样交叉两腿或伸腿而坐,也许还可以办得到,但能不能盘腿而坐则大有问题。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典籍中,以《奥义书》(cpanishad。)为例,早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而《奥义书》的梵语就是“近坐”的合成语,即胆肝相照地对坐之意。书中主张用调息、调身、调心及口诵“崦”字进入禅定。

根据历代禅修者的综合经验,坐禅的姿势称为七支坐法:(1)双足踟趺,也就是盘双腿;(2)背脊竖直;(3)手结法界定印;(4)放松两层;(5)舌尖微抵上颚;(6)闭口;(7)眼微张(详绌内容请参考拙著《禅的体验》廿三,廿四页)。其条件是在清净无人处或安静不受打扰的房间,一个人单独坐,要少欲、知足,然后才能达到所谓“心一境性”的禅定程度。

同类推荐
  • 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向释尊问佛

    向释尊问佛

    本书通过释加牟尼和底子阿难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佛法世界中的生命意义。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推荐
  • 我的美女雇主们

    我的美女雇主们

    刺客联盟是雇佣兵界的传奇,虽然仅有十几位核心成员,但是每一位都是身怀绝技的绝世高手。林枫是刺客联盟的王者,回到了被称为‘雇佣兵禁地’的华夏,开始了他的保镖生涯。冰山美女总裁、温柔婉约的美女老师、性子有点野的长腿美女刑警、炙手可热的美女明星……让林枫有点应接不暇了。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大尾巴狼,在美女面前装什么忠厚纯良?
  • 掳获佳人心

    掳获佳人心

    他是个无名的小职员,一直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着,在这金龟婿遍布的公司里,他只算得上是青铜级的王老五。她也是个无名的小职员,生平最大的志向是钓到一个金龟婿,好飞上枝头当凤凰。他只顾着工作,她忙着物色贵公子,虽然两人都在同一层楼里工作,但因为方向不同,他与她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似乎永远也找不到交集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相知相恋,并且思思相系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追爱三公主

    tfboys之追爱三公主

    tfboys追爱三位公主历尽坎坷曲折,许多的误会在女二号的添油加醋下,自己看吧
  • 孤鸟寻天

    孤鸟寻天

    他是一个孤单的人,千年前为了最爱的人,不惜变成僵尸,可他没想到他却被他最爱的人封印在五行大阵之下,为了忘记自己,他封印了自己的力量和记忆,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他来到了人间。
  • 冥余生之暗梅坊

    冥余生之暗梅坊

    “天源诀”,曾无敌与天下的秘籍,却在二十年前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又将引起何等江湖争斗。冥余生又是如何在江湖中夺得武林高手的地位,又是怎么样的身份,让他成为暗梅坊的主人呢?
  • 修仙启示录

    修仙启示录

    坎坷逆天路,平凡修仙人。身具仙脉,但资质普通的修士陆忠天,山中梦境后得到修仙入门功法,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修真道路。如何以羸弱之身,在这个英杰辈出,血腥无情的世界挣扎沉浮,傲视众生?长生之路,只为抢夺冥冥中一丝造化天机!
  • 盗行诸天

    盗行诸天

    行盗诸天,贼不走空。华夏人牧云,凭借祖传秘术,探秘境,盗仙墓,以禁术阵法杀敌,叱咤异界。
  • 开局百万大军征伐天下

    开局百万大军征伐天下

    秦政刚穿越,就满门被灭,流亡海外。十五年后,当他再次归来,身后不仅有一个帝国,还有百万大军。这一次他不仅要复仇,还要征伐
  • 真命天子不对盘(真命天子系列)

    真命天子不对盘(真命天子系列)

    [花雨授权]她讨厌死他了!她根本没有得罪过他,他干嘛看她这么不顺眼啊?不!他竟不顾生命危险救她而受伤!?其实……他也是很关心她的吧?奇怪,她怎么有种想飞上天的感觉?难道是因为她──喜欢上他了!?
  • 鲲鹏大帝

    鲲鹏大帝

    一个小人物的逍遥传奇,一个纵横大唐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