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3600000042

第42章 知足的智慧:知足是最大的“不满足”(1)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是适合古今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之道。在《道德经》的思想中,老子曾多次讲述知足与知止的重要性和收获。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常保平安。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误解知足与满足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老子宣扬的“知足不辱”是消极悲观的思想,现代的社会应该不满足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因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老子宣扬知足不辱的意图。在《道德经》中老子曾说过:“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至上。”在老子看来,兵器和战争是不祥的东西。古代统治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疆土子民,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天而行,发动惨无人道的战争,让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为之付出生命,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可以知足。上天分配给每个人的利益都是固定的,强自发生战争,为了保证统治者权力和地位,而制定死刑来处置违反意愿的百姓,这些都是不知足的表现。

但老子也清楚地认识到想要让统治者知足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所以才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至上”,从这点可以看出老子真正想要宣扬的是让百姓可以“安平泰”,而想要达到这个结果统治者就必须认识到知足不辱的真理,少发动战争。如果必不可免的要动用兵器发动战争,就应该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以丧礼处之”,即使战胜也不要自得其乐,而是用丧礼和伤悲之心来看待胜利和死亡的敌军。

在封建社会的君主集权制统治中,老子所宣扬的知足是对统治者以仁治国,以无为处事,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要求。而在社会主义中,过于重视知足知止也会给人以借口,反正老子说过知足不辱,我为什么还要拼搏呢?反正我已经拥有了很多,应该满足了。长久保留这样的想法,尤其是青少年,会使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偏差,也容易在日后遇事找借口逃避。

知足不辱

知足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和行为,懂得知足者才不会受到屈辱。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正确的目标和知足不辱的心态可以让当事人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能力,如果过于索求得不到的东西或与自身能力相差很远的地位和财富,往往会因此形成笑话自取其辱。

有一个乞讨者,整日食不果腹,露宿街头,以乞讨为生。有一天这个乞讨者见到一枚鸡蛋,正想要生火把鸡蛋煮熟,突然脑筋一转,乞讨者想到一个致富的窍门:如果把这枚鸡蛋孵化成小鸡,然后再让小鸡下蛋,接着把小鸡下的蛋再孵化成鸡……不久的将来岂不是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养鸡场?然后生意越做越大,以后要把鸡肉和鸡蛋深加工,卖到国外,到时候就能成为亿万富翁,鸡蛋大王了。

乞讨者想到这些会心地笑了,于是他开始四处找能孵化鸡蛋的母鸡。当人们听到他的远大梦想时都嘲笑着离开了,等到乞讨者找到母鸡时,这枚鸡蛋却因为时间太久而坏掉了,结果乞讨者既没有成为鸡蛋大王,也没有吃到这枚鸡蛋。

乞讨者依旧以乞讨为生。有一天这位乞讨者又想出了一个得到更多财富的办法,于是他在闹市街头放了一张告示:“请给我一块钱,一毛不要,十块也不要,我只要一块钱。”很多人围上来奇怪地询问原因。

乞讨者洋洋自得地回答说:“你看,咱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假如每个人给我一块钱那我岂不是就能拥有十三亿的财富了?如果只给一毛钱,那想要积累到十三亿的财富就得花十倍多的时间,耗时太久了。”众人听罢,又大笑着离开了。

十年过后,乞讨者依然在坚持着成为十三亿富翁的梦想,却依旧流浪在街头,食不果腹。

看过这个故事,有些朋友会认为这个乞丐非常有想法,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得到贵人相助罢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假设在鸡蛋坏掉之前,有好心人借给乞讨者母鸡,那么鸡蛋孵化出小鸡后,吃什么,谁来养,怎么养?一个连自己衣食都成问题的人还要去养活一只动物,确实不太合适。再退一步,假设这只小鸡长大了,那小鸡在哪下蛋?下了的蛋保存在哪?积攒够的鸡蛋又在哪里再次孵化?

在这中间,会不会有人把母鸡给偷走或者鸡蛋因为保存不当而坏掉?会不会因为其他非正常原因而导致“蛋毁鸡亡”?

乞丐不仅没有成为鸡蛋大王,连最开始的鸡蛋也没有吃到。世界上拥有一枚鸡蛋的人数不胜数,但有几个因为一枚鸡蛋而成为鸡蛋大王,成为亿万富翁呢?

在乞丐再次想成为拥有十三亿财富的富翁时,他又忽略了现实。第一,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给他一元钱,大多数人都会一笑而过;第二,即使每个人都给他一元钱,总不能让所有人都跑到他所在的城市给吧?如果让乞讨者环游中国得到每个人给的一元钱,可能还没有积攒到十三亿就已经年老体衰了。

对于现实来说,乞讨者应该重视的是如何能获得食物和衣服,而不是怎样成为鸡蛋大王和亿万富翁。乞讨者被人嘲笑并不是因为人的同情心不够,而是他的想法太空虚,没有想到过付出,却总是索求;没有想到时间,只想到收获。这就是乞丐不知足的表现。所以很多乞丐之所以终生只能以乞讨为生,是因为他没有想过如何能乞讨后获得一方土地,能先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能衣食无忧,而是得过且过,或怀抱不现实的梦想。

因为乞丐的不知足,不自知,所以受到他人的羞辱,所以他只能永远是乞丐。

2.知足者富

老子说:“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懂得知足的人才能不断积蓄财富。懂得知足才能以乐观的心态处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地为梦想奋斗。

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

第九章)意思是满屋子的金银珠宝,却不一定能长守长存;富贵后骄横傲慢就会给自己留下祸端。懂得知足的领导者会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个人能力进行分析,每天都知足于小小的进步和收获,所以能不断地积蓄,一直到慢慢拥有众人羡慕的财富。而如果不懂得知足,且骄傲自满,即使有金玉满堂,也不能长久保持。

蒋飞和何明是一起摆地摊创业的好朋友,两人不仅是同乡同学,而且在毕业后还在相隔不远的两条街道摆摊,同住一间房,同吃一锅饭,所以两人无话不谈,是很好的朋友。但两人的性格却大不相同,蒋飞性格急躁,总是想要通过摆地摊在三年后能有足够的积蓄可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所以蒋飞暗下决心:“每日必须获得一百元的利润才可以”。而何明则乐观向上,虽然也有远大梦想但并不急躁,好像天塌下来都无所谓的样子。何明在心中始终告诉自己:“每天只要有五十元的收获就足够了。”

因为两人所在的街道中客户消费水平有限,所以五十元的利润比较容易把握,而一百元就非常难了。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蒋飞一脸的不快:“今天才卖了八十元,跟目标还差二十元。”而何明则想:“今天卖了八十元,比目标超出三十元。”

三年后,蒋飞经过努力终于开了属于自己的一家服装店,但是却因为压力过大,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头发。而何明虽然当初也想开服装店,可他发现摆地摊虽然面子上不如服装店,但利润也不一定少。于是扩大了地摊规模,每日的利润也日渐上涨。

蒋飞在服装店经营中慢慢发现:开服装店每月都要支付房租水电,进货成本也比地摊高,而且因为蒋飞始终把经营地摊的经验用在服装店中,对待客户的销售术语和技巧也不得要领,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关门大吉,又重新回到地摊行业,之前的积蓄也几乎消耗一空。五年后,蒋飞与何明两人在街头相遇,何明惊讶地发现蒋飞已经像五十多岁的人一样沧桑,而且每天还在不停地为再次开一家服装店努力奋斗,而何明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虽然小,但是却日渐壮大。

蒋飞始终不满意现有的收获,觉得“日进账不够多”,而何明却知足地认为“今天又超了计划”,从常理来看何明的志向要小于蒋飞,但最终蒋飞的积蓄却不如何明的多。因为蒋飞给自己的目标过重,却没有认识到当地客户的数量和消费水平,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想要两倍于何明的利润,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

管理者的企业发展计划应该根据现实来定,对于每一次的进步和收获都以乐观知足的心态处之,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积蓄多一点点,终究会积少成多。过于无度地索取却没有认识自己,就像没有方向的帆船,帆拉得再满,船跑得再快,如果没有方向,不懂得节制,还不如把帆拉空点,计划放慢点,每天开心点的小船更快到达终点。

知足者富,想要长久长存,管理者需要有滴水石穿、耐心开心的知足心理,才能获得财富。

3.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被国人传诵。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明白人生的真谛。人类为什么要工作?为了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为什么要有物质基础?为了能养活自己父母妻儿。为什么要养活自己?为了能享受人生的美好。什么是人生的美好?快乐。

不论从哪个问题出发,最终的结束点一定有“快乐”。工作、追求,付出除了收获、积蓄财富外,最关键的是找到人生中快乐的支点和原因,这样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而想要快乐就不能索求无度,整日抱怨老天的帮助太少,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够,又怎么会快乐呢?

在财富和快乐间做个选择,一种是获得财富但必须舍弃陪伴父母妻儿的时间,终日为工作忙碌不已,另一种则是“食能饱腹,衣能蔽体”,虽然生活过得清贫,但却能与父母儿女常伴,快乐无忧,哪个更重要?

有人会选择两者兼而有之,既要有足够的财富又要常伴亲人身边,让亲人快乐。但事实上真的能两者兼有吗?足够的财富积蓄建立在足够多的付出之上,为了让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快,拥有更多的客户,管理者需要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女儿过生日和大客户签单会,怎么取舍?如果让女儿高兴就会失去大客户,如果签了客户订单,就会让女儿失望。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在众人看来光彩照人的着名企业家们,他们被包围在鲜花、掌声和欢呼声中,但他们的家人大多数都更希望他们是普通人。有家人的陪伴,才是一个整体的家,才会有真正的快乐。知足常乐是一种禅家的心态,需要从人生真谛来考虑,才能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明白知足者常乐的真谛。

有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立志要经过奋斗拼搏做“凤凰男”,成为人人羡慕的企业家,只有这样他才能过得开心快乐。毕业后经过几次求职碰钉子后,大学生郁郁不得其志,总是想着“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便决定回家走走,散散心。

在大学生回到家后的几天里,他始终感觉到放松和轻松无比。每天可以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大学生发现每天路过田地时,都可以看到农民伯伯流着汗水却谈笑风生,于是他决定问这些村民为什么可以如此快乐?农民伯伯回答:“什么是快乐?我觉得早上起床后老婆子能做好饭,吃了早饭就背着锄头去地里做活。做活累了,可以跟临地的几个老伙伴聊聊天,侃侃大山,老婆子或者儿子能给送碗水喝,然后中午回家又能吃到美味的中饭,下午还是做活,晚上回家老婆子铺好了炕头,美美地睡一觉。地里活儿不忙了,能跟其他老伙伴下下棋,斗斗嘴,唱唱曲儿。这就是快乐啊。”大学生听到后有些懂,又有些疑惑。

有一天大学生发现镇里的一家饭店,老板也整日乐呵呵的,可据大学生观察这家店的生意并不怎么好,收入也不比农民种地多多少。

大学生很奇怪地去问老板整日快乐的原因。老板搬来一只小凳让大学生坐下说:“小伙子,你可能不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做饭,我父亲是厨子,爷爷是厨子,太爷爷也是厨子,可能是遗传了祖先的厨子基因,所以我觉得做饭就是快乐。你看我的店铺虽然人不多,但却都是常客,客人来了,不用问他我就知道今儿他想吃什么,客人满意我的手艺,我也经常减免客人的菜钱,所以我们彼此都快乐。像现在我们俩在聊天,我觉得这就是快乐。没事的时候能坐在太师椅上听听收音机,晒晒太阳,有时候还能跟几个像你一样的客人聊天谈人生。老婆贤淑,儿子懂事,你说这不是快乐吗?”大学生懂了很多,但还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快乐。

正在这时,饭店门前停了一辆车,大学生知道这辆车价格超过百万。车上走下来一个笑呵呵的中年人,跟老板打招呼。大学生很奇怪地询问中年人:“为什么这么快乐?”饭店老板一脸自豪地说:“你不知道,这位可是我们市里身价千万的大老板,可他就是好我这店里的厨艺,基本上每月都会来几次。”中年人对大学生笑了笑说:“十年前,我只有十万积蓄,后来跟伙伴合作开了工厂,结果经营不善,伙伴退股,我坚持了下来。经过多年努力打拼,公司经营越来越好,慢慢地成为市里数得着的大企业。有一天女儿一脸不快地跟我说:‘爸爸,你已经两个月没带我出去玩了。’我说:‘你妈妈不是陪你去了吗?’女儿撅着嘴说:

‘我要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玩才高兴。’听完女儿的话后我眼睛竟然湿润了,女儿说的一家人在一起玩才高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我抱过女儿,又亲吻了妻子,告诉妻子:“你辛苦了。”后来我开始不断地培养公司新人,让他们能逐渐接替我的工作,现在我每天陪着妻儿一起,有空就来乡间玩玩转转,尝尝农村的野菜,住住小时候住过的茅草房,女儿可以开心地采野花做花环,我可以和妻子坐在草地上晒太阳,闻花香,你说这叫不叫快乐,算不算幸福呢?”

大学生顿悟:原来快乐就是知足,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就是陪伴家人,让家人都快乐。所以农民可以为早起准备好的粗茶淡饭、晚上铺好的热炕头而知足;饭店老板可以为常客的照顾和捧场,闲暇时的晒太阳,听收音机而知足;企业家可以为长久陪伴妻儿,关注儿女成长,在乡村呼吸新鲜空气而知足。这就是对人生的知足。

性格的不同,造就了不同人的不同追求和爱好习惯。但人生的真谛是幸福和快乐,如果没有快乐即使有千万身家也没有意义。

很多人在人生追求中过多地关注物质基础,而忽略了快乐的真谛。

所以有些人在奋斗了一生进入老暮之年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一生为了追求快乐,却每天都在不知足地追求、付出,每天都在不开心地索求;为了得到快乐,却忽略了放在手边的幸福和快乐。这就是不知足不常乐的真实写照。

4.知足者得

常人都认为只有不知足才能获得前进和更大的收获,知足肯定不能“得”,这其实是主观意识片面的理解和认知。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认为“天道无常”,认为自然界没有安排就有春夏秋冬,没有干涉万物的生长消亡,万物却能和谐如道。天道是会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的,这正是自然规律。

同类推荐
  • 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师承儒学大师荀子。当时,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度已经初具规模。
  • 华为极致方法论:任正非经典讲话中的管理精髓

    华为极致方法论:任正非经典讲话中的管理精髓

    本书从员工素养、干部建设、管理实践、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任正非从华为创立之初至今撰写的70多篇文章,解读了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是了解任正非的心路历程、华为的发展历史,学习华为管理经验的必备书。
  • 销售中的心理学策略

    销售中的心理学策略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销售工作中,心理那点事儿还真是不得不琢磨,否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忤逆了客户的“心”。《销售中的心理学策略》并非学术著作,其内容旨在通过故事和案例来揭示现实销售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带读者轻松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全面揭秘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结合当前的最热事件与高速成长企业背后的成功法门,深刻而系统地解析12大核心互联网思维: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屌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
  • 销售无处不在

    销售无处不在

    《销售无处不在》主要写给初入职场的销售人,解答他们心中最急迫的疑惑。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转生异界我绝不能一贫如洗下去

    转生异界我绝不能一贫如洗下去

    转生到了异界,不知为何我的运气似乎有些小差。无论是糟糕的队友也好,无论如何也不爆装备也好。总之,我不能一贫如洗下去!我要创造属于我的
  • 命典——白话遵生八笺

    命典——白话遵生八笺

    四月份的一天,几位朋友在一起海侃神聊,几乎同时为我们民族古老文化中精深奥妙的养生修命意识而激动。道家在充满浪漫色彩的仙术中获得长生不老的丹药,佛家在雷鸣般的静默中克服了生生死死的轮回,儒家在鞠躬尽瘁的奉献中求得永恒的归宿,岐黄家则在大自然的百草之中妹到却病延年的至灵之物。明朝奇人高濂,将古代这些养生的妙法、修命的秘术,囊括在他的奇著《遵生八笺》之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博大精邃、意味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一阵冲动激励着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挖掘整理出来,于是《命典——白话遵生八笺》这个选题便产生了。
  • 黛如歌

    黛如歌

    21世纪,普普通通的一名大学生因退自行车而发生了穿越的奇幻事件,正好穿在了淹死的凤挽歌身上。来到古代的她,摇身一变,成了将军府家的独女,只可惜陷害她的人像洪水一样涌来让她措手不及,她只能顶下这个位置,不知是福是祸。将军惨死,将军府被灭,蓝倾依又该何去何从……对于夜卿的感情她又当如何……
  • 死灵帝王

    死灵帝王

    横跨三个能量等级的位面,涉及将近二十个种族。神族和死灵族的万年战争,不为人知的惊天真相。在都市和异界的交织穿越,兄弟之间的纠葛仇杀。不要随便惹我,我的女儿很厉害的哦。(有任何问题可以加群240383790,谢谢各位读者的鼓励和支持)
  • 口音里的乡愁

    口音里的乡愁

    我曾乘飞机几度跨越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海蓝蓝,天蓝蓝,似乎连置身其间的空气都是那种飘浮而透明的瓦蓝。经灿烂阳光的洗涤,它们蓝得浩瀚,耀眼,神秘,蓝得令人惊心动魄,如临仙境。那一刻我感觉飞机没有动,像是融化在了那茫无边际的瓦蓝里。日后想起,总觉得那被阳光洗涤过的瓦蓝亦真亦幻。如果不是借助于二十世纪的现代飞行载体,跨越太平洋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个梦想,而对于我,这样的梦想都不可能有。
  • 熹薇遇晨光

    熹薇遇晨光

    生活,就是:七天里,用六天来品尝人间烟火,用一天来品味浪漫
  • 孔雀西南飞

    孔雀西南飞

    1981年我去攀钢,首先激起我创作激情的,是很有大将风度的“好一个黎明”!第二篇报告文学,专写赵忠玉。题目叫:《得人心者》。今天我读别人写攀钢、写赵忠玉的文章,仍禁不住叹日:得人心者,得天下也。啊,又见攀钢,又见攀钢。
  • 重生之魔女流司奇

    重生之魔女流司奇

    简介:流司奇一袭榴红狐绒披风,蜷缩着整个身子依偎在青岩旁,一双猩红的水墨眸寒气逼人。她额间隐现着淡粉的棠花瓣印纹,巴掌般大小的脸透着丝冷冽。流司奇怎么也没想到灵石界竟可以直通与空幽界的接口,如果不是自己一重生就莫名得到一块可以改变自己体质的奇石子,也许这一世自己也无法颠覆命运。前世,她流司奇哪怕身份尊贵无比,却因不过是个祁门之女永遭世人唾弃。被自己最为信任的人背叛,被自己最为信任的人从城门上推下。呵……今生今世,她流司奇再不做良善之辈,再不做苟且偷生之鼠。
  • 当世界最后一个人听到敲门声

    当世界最后一个人听到敲门声

    于一个平常的清晨,全世界的人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