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91100000020

第20章 诗·思无邪(19)

“京口瓜洲一水间”,首句以愉快的笔调写了望中之景。诗人前往京城,回首江宁,“一水间”极言舟行迅疾。诗人联想到家园也应不远,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也表现了他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只隔”两字压缩了“数重山”的间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春风又绿江南岸”,诗的第三句点出时令。遥望大地一片翠绿,生机盎然的景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也贴合了他奉诏回京的心情。“绿”字极富表现力,是使动用法,将看不见的春风拟人化,突出了欢快、乐观的感情基调。据记载,诗人先后在“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中反复斟酌,最后才定为“绿”字,足见诗人炼字之精,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作诗的严谨态度。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望着这明月照着瓜洲渡口,心中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引出思乡的主题。

对于本诗的解读,历来都在政治抒情诗和纯粹的乡愁诗之间摇摆不定,也有人认为,“春风”一词有政治寓意,实指皇恩,全诗表达的是诗人想早点离开是非官场的心情。然而结合诗人特定的际遇和心境,本诗流露更多的还是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虽然字里行间暗含着政治意味,但还是作思乡之解才符合诗的情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①

爆竹声中一岁除②,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④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⑤。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②除:去,逝去。

③屠苏:古代一种药酒名。旧时元日有饮屠苏酒的习惯。

④曈曈(tóng):日出时光亮又温暖的样子。

⑤新桃、旧符:古代元日时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的桃木板,后来发展为春联。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着美味的屠苏酒,迎面吹来和煦的春风,无比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首七绝选取新年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充满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开始推行新法的欢乐心情,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在阵阵鞭炮声中辞旧迎新,开怀畅饮屠苏酒。首句点题,渲染春节热闹的气氛,也表明了暖洋洋的春天已经来临。

“千门万户曈曈日”,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温暖光亮,这里也象征着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的桃木板,挂在门上可以避邪。每年新年采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新年,这里揭示了“除旧布新”的主题。

王安石不仅是诗人,还是政治家,在诗人看来,“新桃换旧符”如“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新事物必然要替代旧事物,因而该诗寓有除旧布新的政治意味。全诗融情入景,含有深刻哲理,寄托了诗人的生活观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小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①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②来。

①凌寒:冒着严寒。

②暗香:幽香。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我为什么远远看去就知道那洁白的梅花不是枝上的积雪呢?是因为空气中有梅花隐隐传来的香气。

王安石的《梅花》是咏梅的佳作,全诗通过描写梅花的凌寒绽放,写寒士气节,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构思精巧,表达了诗人对坚强高洁品质的推崇和赞美,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墙角”两字点出环境,和当时作者处在北宋复杂局势下的环境有契合之处。“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越是在这种环境不佳、无人赏识的处境里,便越能突出梅花孤独和清瘦的姿态,同时映照了诗人孤独的心态。“凌寒”表现了梅花坚韧,刚强的品质特征,“独自开”照应“数枝”,进一步表现了梅花的孤独清丽,同时也传达了梅花已然盛开的讯息,为下面描写梅香做了铺垫。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句写梅香,是全文的亮点所在。“遥知”二字即远远地就知道,诗人远远看到“墙角数枝梅”,却知道不是雪枝,这是因为有淡淡的梅香飘来。雪花与梅花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对“黄金搭档”,诗人虽一字未写雪景,却已将雪中梅花的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人领略到梅花凌寒怒放的神韵,令读者神往。

全篇毫无雕琢痕迹,用语浅显平白,朴素自然,却有着深远的意蕴,和诗人的处境相结合来解读,更耐人寻味。

45.苏轼:豪放肆意,行云流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官至礼部尚书。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和,主动请求外调。元丰初年,受“乌台诗案”之累,被贬黄州,哲宗即位,他奉召回朝,后来又被贬到惠州、琼州。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回归北上,途中死于常州,卒谥文忠公。他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一个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开创了雄浑豪迈的新词风,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又以诗入词,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东坡乐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①

水光潋滟②晴方好,山色空濛③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雨。

②潋(liàn)滟(yàn):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④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雨天时,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朦胧缥缈,若有若无,显得非常奇妙。我想把西湖比作那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同样美丽动人。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原作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苏轼在杭州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名作,通过一次晴雨变化,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前两句概括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之美。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游宴,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在诗人眼中都各有韵味,“潋滟”、“空濛”两词既写出了西湖不同天气的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欣赏之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后两句,诗人用一个绝妙的比喻咏唱西湖。“西子”即西施,是天生丽质的绝代佳人,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二者既同属越地,又都有一个“西”字,可谓妙绝。另外,诗人写神而不摹形,用西施的风韵气质来衬托西湖,就使得西湖的柔美不再拘泥于形式,比直接描写西湖的寓意要丰富得多。因而此两句千百年来被后人反复引用,“西子湖”也成了西湖的别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①壁

横看②成岭③侧成峰④,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⑤身在此山中。

①西林:寺名,在庐山山麓。

②横看:从横里看,即从山的正面看。

③岭: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缘:因为,由于。

从正面看庐山是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庐山千姿百态,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我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路经九江,初游庐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借景说理,富有理趣,把写景与言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从而引发读者的思索,给人以启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的前两句以极其概括的笔触写游山所见。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观看庐山的距离、高度不同,庐山呈现出来的总体外观也多姿多态,雄奇多变,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即景说理,升华到对哲理的概括,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所见如此,宇宙间万事万物亦是如此。诗人告诉读者,人身在其中,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做到大局在握。

这是一首哲理诗,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充满哲理意味。再加上诗人紧扣游山的主题说理,因而更加以小见大,亲切自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①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②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③欲上时。

①惠崇:人名,宋初诗僧、画家,“春江晚景”是他的一幅画作。

②蒌蒿(lóu hāo):一种生长于河滩的植物,嫩芽叶可食。

③河豚(tún):鱼名,肉极鲜美。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春天的江水暖和了,鸭子们最先察觉,已经下水游泳了。河滩上满地都长满了蒌蒿和那些刚刚长出来的芦芽,而这个时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了。

这是一首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是苏轼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为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图所作的诗,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其所绘原画已失。题画诗需要诗画兼备,苏轼根据画意,既入乎画内,又出乎画外,引人入胜,与原画相得益彰,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的前两句再现了画面中的早春风光。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们在一江春水中嬉戏,传达出了暖融融的春意。“水暖”“鸭先知”本是画里体现不出来的,诗人却移情于物,点出了一个“早”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诗人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河豚生活在近海,春江水发,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此为画上所无,从而拓宽了绘画之外的天地,生动形象且极富生活气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罗浮山①下四时春,卢橘②杨梅次第新。

日啖③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①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惠州西北。

②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③啖(dàn):咬着吃。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轮着成熟。如果我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那么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哲宗当政后,苏轼受新党排挤,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到岭南,此题作于惠州,有两首,本诗便是苏轼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被贬时所作的其中第二首。表现了苏东坡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岭南所产生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品尝到荔枝,对荔枝的美味极尽赞美之能事,并作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而本诗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一是再现了苏东坡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诗人对岭南的留恋之情。

46.李清照:清丽典雅,惆怅婉约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后嫁太学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在艺术上卓有成就,以词著称,称为“易安体”,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多写悠闲生活,词风较为温婉;南渡之后则多感时伤世,词风多为慷慨悲壮,著有《漱玉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②。

①鬼雄:鬼中的英雄。

②“至今”二句:这两句是说,至今人们仍然怀念项羽的英雄气概,他宁可战死,坚决不回江东。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

活着的时候当作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应成为鬼中的英雄。人们直到今天还在思念项羽,只因他在惨遭失败之时,也不肯偷生回江东。

本诗是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也是其中的名篇。这首诗起调高亢,端正凝重,为感时咏史之作。当时南宋统治者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诗人巧妙地借用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讽刺宋王朝的逃跑政策,振聋发聩,铿锵有力,指人脊骨。其中洋溢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首二句从大处着笔,起调高亢,高谈生死之志,凛然风骨凝练铿锵,字字掷地有声。此两句毫无女儿柔弱之气,凛然正气浩荡坚毅,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诗人人生抱负上的远大目标。“当作”和“亦为”两词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奠定了全诗的格调。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二句引用历史故事,描写项羽兵败突围,自觉无脸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诗人推崇项羽的精神和气节,借古喻今,鞭挞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浩然正气力透纸背。

全诗仅二十个字,但却字字精到,毫无女儿之态,慷慨雄健,下笔有力,诗情与气节并重,堪称巾帼不让须眉,是千古传唱之作。

47.温庭筠:浓艳精致

温庭筠(约801—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词赋出众,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被誉“温八叉”。温庭筠恃才不羁,讥刺权贵,得罪宰相令狐绚,因而数举进士不第。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再次应试,代人作赋,搅扰科场,被贬为隋县尉。懿宗时他曾任方城尉,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徐商知政事,任国子助教。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词清婉精丽,多写闺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有《温飞卿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①早行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④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⑦。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②征铎:马车上挂的铃铛。

③槲(hú):落叶乔木。

④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色花朵。

⑤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

⑦回塘:环形曲折的水池。

清晨起床,车马的铃铎叮当作响,游客想起故乡,倍感忧伤。鸡声嘹亮,残月照耀着茅草店,板桥上覆盖的寒霜被人们踩得足迹凌乱。枯败的槲叶纷纷落下,洒满了山路,月光下淡白的枳树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我梦见了故乡杜陵,在梦中,一群群凫雁挤满了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为唐诗中的名篇,这首诗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真切地反映了旅人的感受,抒发了羁旅中的绵长愁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描写了早晨旅店中的景象。一个“动”字带出了车马的铃铎声,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也体现了旅客们忙乱的情景。“客行悲故乡”,古时交通困难,加之游子思乡,因而此句最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颔联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该句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为一体,“鸡声”生动地展示了游子们听见鸡叫收拾赶路的景象,和明月一起对应了诗题中的“早行”二字。虽然起得很早,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可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将早行情景描写得宛然在目,形象生动。

同类推荐
  •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爱的另一种方式

    爱的另一种方式

    《读·品·悟·在文学中成长中国当代教育文学精选:爱的另一种方式》是一部散文集。作家将生活与文学的触角,伸向深情的故乡、瑰丽的河山、活跃的文坛……《读·品·悟·在文学中成长中国当代教育文学精选:爱的另一种方式》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散文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行云流水、舒缓酣畅,具有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 知性

    知性

    本书甄选林徽因现存于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选录其中经得住时光淘洗和检验的篇章,力图展现一个最具文学魅力的林徽因。既包括诗歌名篇,又收小说佳作,也有至情散文,以及戏剧探索之作。
  • 愿生命从容

    愿生命从容

    作者负笈美国,访学于世界顶级高校之一——哈佛大学。波士顿地区名校云集,人文荟萃。作者沉浸在查尔斯河畔浓郁的学术氛围中,造访了本地众多高校,乐此不疲。以哈佛为原点,作者将脚印烙在了美国的西北、西南、中部和东北部。这些旅行的收获不一而足,兼及自然、艺术、历史、商业诸领域,有猎奇,有朝圣,也有血拼。西雅图的绵绵阴雨、新奥尔良的奔放热情、纽约的繁华富庶以及波士顿的静谧美好,所有这些异域风情都极大地开阔了作者的认识广度和视野。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做到了。
热门推荐
  • 我们拥有的时光

    我们拥有的时光

    闺蜜失恋买醉,一出门就吐在学校冰山美男身上。第二天,冰山居然主动过来说话,好像我这辈子甩不掉了这座冰山
  • 小鸟来的那天

    小鸟来的那天

    本书为日本《每日新闻》周末版人气作家平松洋子的作品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走过猫咪队伍的庭院、吃袜子的鞋、文库本 沉到浴缸里了、小鸟来的那天。共收录随笔72篇。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海外旅行体验,散步路上遇到人物风景,幼时的幸福时光……作者文笔细腻,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作者怡然自在的生活态度融入字里行间,且书中文章篇幅较短,文风轻松愉悦,易于阅读。
  •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 大休珠禅师语录

    大休珠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半夏彼岸似水流年

    半夏彼岸似水流年

    只因一个游戏,她认识了她们三个人,命运就将她们四个牵连住,再也扯不开。七年之后,她们终于相见。珍惜彼此,到老也不散,这是她们立下的誓言。
  • 你不明白,我有多厉害

    你不明白,我有多厉害

    人的一生就是这么来的,幽默无稽,荒谬之谈。(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 把你捧成大明星

    把你捧成大明星

    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若无庄周梦中蝶,亦无恩赐亦无劫,庄周有了梦中蝶,你也有了梦中劫,庄周入梦化那蝶,你沉梦中寻那劫,庄周一生梦一蝶,你用一世渡一劫……免责申明:本书中歌曲如有侵权之类,请联系我删除。
  • 无限平行末日

    无限平行末日

    新书已上传!《无限复活的我只想苟活》多谢支持!
  • TFBOYS之爱你们

    TFBOYS之爱你们

    三只和三个女孩的故事,他们遇到了许多坎坷,最终最终走到了一起我还有一本小说《tfboys穿越》你们可以看看大家加我QQ:2654076332我要票票啊
  • 记忆中的变化

    记忆中的变化

    她:你说,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算是“长大”了?他:我想,应该是当一个人学会照顾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照顾其他人的时候,就算是“长大”了吧!她:那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他:学会“放下”、“释怀”、“原谅”...不为难别人,也放过自己。她:好难~他: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关于“心灵成长”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着,失去着;拥有了,然后又丢弃;反复循环,乐此不疲。她:我不明白,为什么知道会失去还要寻找?为什么拥有了又要丢掉呢?他:因为每个人都在找属于自己活着的“意义”啊!只有找到了这个意义,心灵才会真正的“成长”。有些人以为自己找到了,但这个“意义”会通过时间来体现它独有的价值。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找自己认为对的“意义”,拥有后,却发现那并不是,只好丢掉,然后继续寻找。她:那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要找的是对的呢?他:当你做一件事情,会让你感到持久的快乐和满足,并无愧于良心的时候,那就说明,你找到的是对的。她:这世上还有这等好事?我觉得我找不到~他:有的,我会陪你一起找。她:要是我一辈子都找不到呢?他:那我就陪你找一辈子。她:口说无凭。他在她的额上轻轻印下一个吻他:以此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