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96000000003

第3章 名书名文精典集锦(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公返晋,众臣争相请赏,正是反映了这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思想;而介之推“不言禄”,超脱了纷争之外,可见其境界是高人一筹的。然而,当众人论功封赏、文公考虑欠周,把介之推漏赏时,实际上也发表了一番议论,即反映了其对争功邀赏者的鄙视,也表达了他自己的愤慨不平。其母见微知著,针对儿子心理三番设问,意在考验儿子是否坚决。人物的思想心理便在其三问中逐步展现出来。先是语气激烈,有埋怨情绪;接着语气缓和,有为难情绪;最后态度明朗,不言禄求显,决意归隐。文章不足二百字,却把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笔法新奇,值得称道。需要指出的是:介之推的归隐是儒家型的归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形象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直和清高。

展喜犒师——《左传》

题解

本篇记述了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夏季,齐孝公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又发生饥荒,实无力抵抗;但使臣展喜在与齐孝公的谈判中利用两国先君关系和盟誓,抓住齐孝公爱好虚荣的心理,慷慨陈辞,巧妙作答,使之无辞以对,只得撤军,从而化解了一场干戈。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译文

齐孝公进攻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先让他到展禽那里去领受犒军的辞令。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国境,展喜就迎上去。他对齐孝公说:“敝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前来,将要屈尊驾临我国,特派我来犒劳您的办事大臣。”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齐孝公说:“你们家家空虚,赤地千里,仗恃什么而不害怕?”回答说:“仗恃的是先王的命令。过去周公、太公,都是周王室的得力大臣,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命令他们结盟。盟约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盟约至今还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联合诸侯,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了他们之间的裂痕,从而将他们从灾难中挽救过来。这样做,正是为了表明仍然在履行太公辅佐周王室的固有职责啊。到您即位之后,诸侯都抱着很大的希望,说:‘他能继承桓公的事业’。因此,敝国也就不敢集结兵力,防守边境,说:‘难道他即位刚刚九年,就抛弃了先王的遗命,废除了自己的固有职责?这怎么能对得住他的先君?’您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我国的君子就是仗恃着这种信心而不感到害怕的。”

于是,齐侯就撤兵回去了。

赏读

文章一开始就如奇峰突起、引人入胜,齐军入侵鲁国,鲁国却派展喜前去犒劳。展喜经展禽(即柳下惠)面授机宜,辞令谦和有礼,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问话,巧妙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针对齐孝公依仗周王名号经营霸业的心理,指出“先王之命”给他当头一棒;接着又用两国先君之盟约束之,用齐桓公之功勉励之,用诸侯之望鞭策之;最后又夸之不会弃命废职,暗藏机锋。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方略绝妙。齐孝公开始如饮醇酒,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来才发现仰之弥高,缚之弥深,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再想反驳为时已晚,只好“秉风归去”。全文结构紧凑,无一闲文懈笔,辞辩精妙绝伦,令人拍手称道,不愧是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作。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题解

本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记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只身来到敌营。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便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对方利害立言,终于使秦郑结盟,秦国罢兵,晋军也只好撤退,一场战争被化解了。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无礼,并且心向楚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朝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依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却推辞说:“老臣年青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干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可是郑国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拜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国了。要是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利,那就麻烦您进行这场战争吧!但是,跨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贵国的实力就减弱了。要是放过郑让它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外交官员来来往往,也好供应些他们所短缺的东西,您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况且您已经给过晋惠公好处了。他答应给您焦邑和瑕邑作为酬谢,可是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作为边界,又向西边扩展疆土。损害了秦国却让晋国得到好处,您还是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跟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这才起程回国。

子犯(即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样做。要不是那个人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去了自己同盟国家,这是不智;用互相竞赛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赏读

本篇以对话著名。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先就秦郑关系立论,说明“亡郑以陪邻”,于秦无益反有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对秦无害而有益。接着就秦与晋的关系立论,先举旧例,说明晋人惯于背惠忘恩,用以离间两国关系,再进一步指出亡郑之后,晋人势必“阙秦以利晋”。层层剖析,入情入理,听起来好象不是为了保存郑国,简直是为秦国的利害存亡设想,因而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烛之武在危急时刻,挽救了郑国,其能言善辩、机智果敢的形象立现于纸上。文章两妙的是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烛之武的婉拒平添了一段波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中可以看出其久不得志的悲哀。这样一个以其雄辩之才退去秦晋虎狼之兵,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栋梁之才,竟然一直不被重用,实在是郑文公的悲剧,也是烛之武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秦晋殽之战——《左传》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8、627年)。文章记述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城濮之战后,晋国一举奠定了它的霸主地位。秦国不甘心株守于西北一隅,趁着晋文公去世,就出兵越过晋境去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在殽地出击打败。本篇完整地记叙了这次战役中秦、晋、郑三方的一些重大史实。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者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曰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绖经,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准备把灵柩送往曲沃停放。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声音像牛叫一般。卜偃让大夫们都向着棺材跪拜,说:“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拦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我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军队前来,他们的国都都是可以到手的。”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辛辛苦苦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军队辛苦劳累而气力衰竭,远国的君主又有了防范,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也一定知道。军队辛辛苦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产生怨恨的念头。而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秦穆公拒绝蹇叔的意见。穆公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可是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抵御我军一定是在殽这个地方,这里有两座大山。它南面的大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大山,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的中间,我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此向东进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脱去头盔下车,但马上又跳上车去的共有三百辆战车的士兵。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这种情形,对周天子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深入险地却粗心大意,又不会出谋画策,能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地去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要用十二头犒劳秦军,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大夫们将要行军来到敝国,让我冒昧犒劳您的部下。不富裕的敝国,作为您部下的久留之地,要是住下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安全保卫。”一面又派了接力快马向郑国报告消息。

郑穆公叫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宾馆,原来他们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穆公派皇武子请他们离开,说:“各位大夫在敝国逗留久了,因此敝国的干肉、粮食、鲜肉和牲口也耗尽了。各位大夫将要离开了,郑国有个猎场原囿,正像秦国有个猎场具囿一样,各位大夫猎取那里的麋鹿,也好让敝国休息休息,怎么样?”这样,杞子就逃往齐国,逢孙和扬孙逃往宋国。

孟明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了。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就灭了滑国回去。

晋国的先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让百姓劳累,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失去,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生出祸患,违背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攻打秦兵。”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反而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先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而哀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秦国就是自己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言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世子孙着想,可以有理由对先君说了吧?”于是发布了起兵的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兵力。晋襄公染黑了丧服出征,梁弘替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

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回到晋国。于是染黑了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这时候开始使用黑色的丧服。

文嬴请求释放孟明等三位大将,说:“他们正是挑拨离间秦晋两国国君的人,我们国君如果把他们抓住,吃他们的肉也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使我们国君的心愿得到满足,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

同类推荐
  •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

    《村野的温度》选取了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到八十、九十年代,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如《地理志》通过对重要标志地的描述勾勒出甘肃小村的地理面貌,《旧吃食》、《岁月的谣语》则聚焦物质匮乏的生活里吃的乐趣,《万物在故事中不老》娓娓道来陕甘大地上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 画脸

    画脸

    本书以小见大,由小而大,虽小胜大……这些词道破了本书的文体特质与创作真谛,同时,也真切地勾勒出了抚州文学以小之大说汇大系、以小之文体成大势、以“小”之创作立大家的鲜明特色。《画脸》通过精巧的构思,片段性地撷取某个故事情节、某个生活场景,巧妚地高浓度反映出生活的种种……
  • 生活素描

    生活素描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
  • 民间故事(上)

    民间故事(上)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 我自己走过的路

    我自己走过的路

    冰心佚文的发现几乎是紧随《冰心全集》的出版而来,目前发现的冰心佚文遗稿,总共有60余万字,而本书只是个选本。目前发现并出版的佚文遗稿,则为冰心研究以至五四新文学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新课题。散失已久的美文,初次面世的佳作,记录冰心走过的路……
热门推荐
  • 大道管理者系统

    大道管理者系统

    一个所有小说的废物,濒死之际,一道光出现在他眼前,你是谁?我,是来拯救你的人,是吗?我还能救.......
  • 仇恨之路

    仇恨之路

    父亲找外遇,竟然还有了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儿。父亲杀死了母亲,父亲变仇人,却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一个天大的消息:我和哥哥不是他的亲生的。那我的亲生父亲又会是谁呢?在复仇的路途之中,我不急收获到了两个好姐妹,还有遇上了一个我唯一爱上的人。
  • 公主的第二个骑士

    公主的第二个骑士

    5个男生出现在她的身边,她会和5个男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最后又会收获什么样的爱情,和我一起期待一下吧!
  • 邪帝狂后:废柴嫡小姐

    邪帝狂后:废柴嫡小姐

    她,第一杀手,毒姬,却意外穿越,那些曾经欺,辱,伤她的人,她一一讨回,一身淡紫,犹如修罗。神兽?算什么,她这里有几个,神器?大陆上稀有?哎呀呀!不巧姐真有,美男?姐招呼一声就有一大泼!她是全元素体质,一群菜鸟得瑟个毛线!咦?怎么突然冒出个妖孽?当孤傲清冷的她遇上腹黑邪魅的他,她和他共同俯视瞰天下!
  • 路口转角遇见你

    路口转角遇见你

    在路口的转角撞见他,我以为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陌生人,殊不知,在我们身上却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对于他韩亦辰,我安梓嫣既想敬而远之,却又不由自主的靠近他。心中对他那一份特殊的感情,迟迟说不出口,可我也不知道,他在等我·····
  • 日录

    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农女当家:爆萌世子妃

    农女当家:爆萌世子妃

    林婉儿钓鱼不小心掉进河里,醒来成了林家的八岁小萝莉。奶奶爱财,秀才爹无情,二伯母懒惰,三伯一家憨厚老实但胆小,有个嫉妒自己的小姑,还有个秀才爹新娶进门的恶毒蠢妇。娘亲娘家垮了,他们娘俩被赶出家门,住在破茅草屋里。面对一贫如洗,食不果腹的家境,起早贪黑忙赚钱,起房买地做生意,看小萝莉发家致富。咦,上山采蘑菇捡到个美男子,什么?是个世子,赶快抱大腿!
  • 此城彼岸

    此城彼岸

    纵使百花齐放,也唯你一支独秀。纵然跋山涉水,也只为寻你而来!
  • 末世羽帝

    末世羽帝

    末世不一定是世界毁灭,也许是世界进化,希望营造一个宏伟的未来世界,我心中的世界,当万物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危急降临咯。
  • 大炮威武

    大炮威武

    任天行,一个逆天的名字,却过着悲催的生活。当他以为人生就这样苦逼终老时,却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小屁孩,扛着一门威武十足的大炮“款款深情”的向他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