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96900000032

第32章 创造进化论(21)

相反的,我们是从区别无生物和生物开始的。依我们所见,无生物自动嵌进知性的框架,生物则人为地适合此一框架。因此,对生物必须采取某种特殊态度,并用与实证科学不同的眼光检讨它。这样哲学才能进入经验领域,才能跟以前所不关心的许多事物发生关联,并且发觉科学、认识论和形上学都站在同样基础上。起初,这三者之中也许会发生混乱,会有所损;但最后却因三者的交会而各有所获。

其实,科学认知已自豪地认为,科学在经验领域中的各种断定都有同等价值。正因为所有断定都放在同一列上,才会受到同样的相对性污染。依我们看,如果一开始就确立理当确立的区别,就不至于遭受相对性污染。知性在无生命物质领域中无拘无束。人类的行动在本质上巳向这类物质发挥作用。如前所述,行动在非实体中不能动。因此,只从普遍形式观看物理学,而不见其具体的细节,物理学就可触及绝对。反之’科学对一般物质具有支配力,若对生物也具有此一支配力,那是偶然所致——也可以说是侥幸或惯例所致。在此,运用知性的框架,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这种运用在科学的意义上是非法的。科学应该把我们的行动扩展到事物上;我们若不以无生命物质为工具,就不能行动。由此观之,科学可以,也必须和处理无生物时一样,继续处理生物。但是,越深入生命的底层,科学所提供的认知就越具象征性,越依存于行动的偶然性。因此,在新领域内,哲学为了把可称为形上学的另一种认知累加在科学真理之上,就必须追随科学而行。这么一来,无论科学认知或形上学认知,总之,我们所有的认知都要再度调整。我们在绝对中活动、生活。我们对绝对的认知虽不完全,但决不是外在的、相对的。由于科学和哲学相契合,逐渐发展,我们才能到达存有的奥秘处。

如果扬弃知性由外逼向自然的人为统一,我们也许可以再度找到内在的、活生生的真正自然统一,因为我们意欲超越纯粹知性的努力导引我们走进更辽阔的事物中。我们的知性必须从这事物分出。而且,物质要配合知性,两者又有明显的一致,因此要知道一方的起源,就必须了解另一方的起源。而且同一过程必须从包含物质与知性的根源来裁决物质与知性。我们越努力想超越纯粹知性,越能完全回归到这本体中。

物质与知性同时发生的可能性

在我们的所有中,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集中到最远离外在性又最少受到知性熏染的事物上。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我们觉得生命最具内在性之处。这时,我们已深入纯粹持续中。在这持续里,过去前进不已,并借绝对新颖的现在不断扩大。然而同时我们感觉到意志的发条已紧张到极限。我们必须利用人格的激烈自我收缩,把流失的过去集聚起来,密不可分地把它推入现在。于是,过去利用潜入现在的机会创造了现在。可是,我们很少在刹那间于这一点上掌握自己。这刹那仅与我们真正的自由行动合而为一,甚至在这刹那间,我们也决不会完完全全把持自己。我们的持续感——自我对自我本身的合——在此也有种种等差。但是,此感愈深,合一之局愈完美,我们所回归的生命便愈能吸收知性、超越知性,因为知性的本质功能是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且惟有反复的事实才完全合乎知性的框架。当然,事后知性也会发现真正持续的真正瞬间。知性从外观看这种新局,并由一系列与既有相类似的外表重建这新局。在这意义下,这新局已“潜在地”包含了知性。不过,这新局却来自知性,而且是不可分、全新的,所以不能与知性化约。

现在且松缓一下,不再努力把大部分的过去压缩到现在。一旦紧张完全松弛,记忆和意志就会丧失。换言之,我们不会陷入绝对的被动性中,也绝对不能使自己自由。然而,到了极限,我们就可看到一个存有,这存有仅由不断再生的现在构成。即使是不断再生,也不是真正的持续,而是死灭与再生瞬间无限重复。这是物质吗?完全不是,因为分解物质就会变成要素的振动。在这些振动中,连最短的也极轻微,终至消减,然而还是有持续,并非毫无持续。不过,物理性之物毕竟倾向于松弛;而心则倾向于集中。以此观之,显然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存在于“精神性”的底层;另一则存在于含有知性的“物质性”的根底,而且由于转向作用,可由一方转向他方。再者,如果将转换与中断二词视为同义,也许靠中断作用,也可由一方移向他方。如果不单从持续的观点,也从广延的观点观察事物,这种推断大抵是正确的。

我们越意识自己在纯粹持续中的发展,就越能感觉到自己的每一部分都互相渗透,整个人格都集中在一点上,甚至可说集中到一个尖端上,而这尖端不断向未来凿洞突进。其中有自由的生命,也有自由的活动。相反的,若任己而行,就不会活动,只会梦想,我们的自我立即分散。我们的过去,以前是集中在自我之上,成为不可分割的冲动,传达给我们;现在却分解成无数回忆,回忆与回忆之间彼此不相切入而疏离。这些回忆越凝固,越不愿意互相渗透。这样,我们的人格又降到空间的方向。其实在感觉上,人格常不断沿着空间而行。这一点已在他处叙述过,在此不拟多赘。广延有种种等差;所有感觉都含有某种程度的广延性。感觉没有广延性,只人为地局限在空间里,这观点是从精神(心智)上观察的见解;也是不从心理观察,而从无意识形上学上获得暗示的见解。

不错,我们即使尽量任己而行,充其量也只能向广延的方向跨出几步。不过,且先假定一下:物质是在同一运动往前进的时候成立,物理则是心理的逆转。精神受物质暗示,而更明确地表现出空间时,即可了解精神在空间里为什么这样舒畅。为什么会在空间中如此自然地活动。精神常把这种空间当作隐形的表象,而从偶发的自我松驰——亦即自己的可能广延中接受某种感觉。精神虽在事物中重新发现空间,但是如果想象力丰富,能够勉力逼使精神的自然运动转向,即使没有事物也能获得空间。另一方面,在精神的注目下,物质可以逐渐强化其物质性。起初,物质促使精神依照自己的倾向走向物质,并给予冲击,可是,精神一旦发动,就前进不已。精神造成的纯粹空间只是把此一运动抵达的终点予以图式化而已。精神一旦获得空间形式,就把它当做网使用,此网可以随便解关,也可以随便收起。一撒向物质,即因应人类行动的要求开始分割物质。所以,几何学的空间和事物的空间均依精神与物质的交互作用与反作用彼此相生。精神和物质在本质上相同,在方向上则相反;空间并非我们所想象那样,与我们的本性无关;物质也不像知性与感觉所表现那样,完全在空间中扩展。

第一点,我们巳在别的地方讨论过。第二点,我们也只指出,所谓完全的空间性是指各部分彼此完全疏离,亦即彼此完全独立时才成立。其实,每个质点都会向其它质点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注意到某事物在有所作用时才真正存在的话,我们势必像法拉第所说那样,认为原子会互相渗透,每一原子都充满世界。在这假设上,原子,一般而言,即是质点,只是精神所见的一个景象而已。这景象是接连不断将物质细分为物体时所展现的景象。由于假定物质适于这种细分的工作,可以把它分割为彼此疏离的部分,我们守建立了足以代表物象的科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即使没有完全孤立的系列,科学也找到了一种方法,把宇宙分割成相对又彼此独立的系列,科学并未因此犯了惊人的谬误。这显示物质会在空间中扩展自己,却绝对不会完全扩展。由于我们认为物质可以分解为孤立的系列;且具备完全不同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在交互关系上会变化,本身却不会变化(要素不会发生变化,可称为“转位”),总之,由于物质带有纯粹空间的特性,我们才依物质所描述的运动方向,而移身于运动的终极点。

康德“先验感性论”中决定性地确立了此一论点:即广延性不能与物质的其它属性比较。无论热的观念或颜色、重量的观念,推理都不能无限继续下去。要知道重量与热度的样态,必须回到与经验的接触上。至于空间此一观念,则完全不同,纵可借视觉触觉的经验而获知(康德一定不会有异议),也有显著的特征,即精神仅靠己力来思考空间此一观念,并于其中先验地切取种种形象,先验地决定了这些形象的特性。精神虽然没有与经验接触,但经验经由精神无限复杂的推理而附从于精神,一直以此推理为正确。事实也正是这样。康德已完全阐明了此一事实。但此一事实的解释必须求之于跟康德完全不同的方法。

依康德所示,知性一直浸润于空间性的氛围中,宛如生物与所呼吸的空气结为一体,知性与空间性的氛围密不可分。知觉非穿过这氛围就不能到我们这儿来。这时,几何学已预先渗入知觉,所以我们的思考能力叉在物质中发现知觉能力预先托付给物质的数学特性。换言之,我们保证可以看到物质服从推理的现象。可是,物质具有可知性,就这点而言,物质是我们的生产品。但以物质的本体而言,我们却一无所知,而且决不可能知道,因为我们对本体只能经由知觉能力的形式捕捉其折射线。如果我们对本体欲有所主张,相反的主张就会立刻出现,而且同样可以证明、同样可以肯定。空间的观念性虽能直接由认知分析证明,但也能间接由相反命题所导引的矛盾律证明。这是贯通康德批判的指导理念。康德在这理念催迫之下,决定性地驳倒了“经验论”的认识论。依我们所见,这理念在否定面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肯定面上,它是否能解决问题呢?

康德的理念已将空间视为我们知觉能力所完成的形式—这正是deusexmachina(先天既具),我们不知道它如何产生,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不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而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康德的理念设定了“物自体”?却对它一无所知。既如此,康德理念有何权利来肯定“物自体”的存在呢?如果不可知的本体将感觉的多样性投影在我们的知觉能力中,而此多样性又能吻合我们的知觉能力,那么这本体能由部分来认识吗?而且,如果挖深吻合的关系,至少在某一点上,我们难道不能在事物与精神中假定有预定调和吗·康德不理会这不合理的假设,自是理所当然。其实,正因为康德在空间性中没有鉴别种种等差,才认为空间是已经完成的——由此遂产生“感觉的多样性”如何切合空间的问题。从同一理由,康德认为物质巳经完全发展,成为绝对互相疏离的部分。由此遂产生矛盾。如所周知,矛盾的正命题与反命题是以物质和几何学空间的完全一致为前提。可是,如果我们不再把纯粹空间的真实事物扩展及于物质,矛盾就会消失。由此可得结论,对认识论来说,有三种情形可供选择,而且只有这三种情形。其一是精神受事物限制;其二为事物受精神限制;其三为须在事物与精神之间假定一个神秘的应合一致。

其实还有第四种情形,康德似乎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康德并不以为精神源自知性。其次,情形也一样,康德先验地把时间和空间排在同一列,以致未给“持续”一个绝对的存在。要解决第四的问题,必须先把知性视为精神的特殊功能,并在本质上使知性倾向无生命的物质。然后必须认为物质既不决定知性的形式,知性也不把自己的形式推给物质,而且,物质与知性也不靠预定调和互相限制,不如说知性和物质渐进地互相适应,最后才达到一个共同的形式。总之,互相适应是极其自然地形成的,因为同一运动的同一转换同时创造了精神的知性面与事物的物质面。

物质内含的几何学

从这观点来看,知觉给我们的物质认知和科学给我扪的物质认知,虽然极近似,但决非相对的。我们的知觉是以昭示行动为目的,并据此目的以分割物质。分割经常过于明显,经常被迫从属实践要求,因而必须经常加以修正。科学则希望采取数学形式,以致过分强调物质的空间性。由此观之,科学的图式大都太过明确,而且必须经常重建。若要确定科学理论,精神就须涵盖万物,严密决定事物的相关位置。其实,我们必须用语词来表现每个问题,这些语词都是暂定的。解决每一问题都要靠其后问题的解决做无限的修正。所以,科学在整体上要受问题接连出现的偶然顺序所左右。在这意义上,也在这范围内,科学须受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事实上的,并不是权利上的。以原理而言,实证科学只要不离开无生命物质此一固有领域,便可以实体本身为目标。

这样看来,科学认知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反之,认识论却成了艰难无比的意图,这意图超过了纯粹知性之力。事实,仅做周密的分析,以决定思考的范畴,并不充足。问题乃在于这些范畴的起源。就空间而言,精神必须以自己特有的努力来追求非空间性降为空间性的进步。说是进步,其实不如说是退步。我们先尽力爬升到意识的高蜂,再慢慢下降。这时,我们会觉得自我不再紧张地想形成不可分的活动意志,而逐渐扩散为互相疏离、毫无生气的回忆。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的意识一面描述此一运动,一面提示我们前进的方向,并暗示我们:此一运动会持续到最后。意识不会走那么远。反之,如果我们考察与空间合一的物质,就会发现,注意力越集中于物质,先前并列的各部分越会互相渗透,而且每一部分都会受整体影响,从而整体也会出现在部分之前。因此,物质即向空间扩展,也不会完全到达空间。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意识在发端时可以在我们之中描绘出此一运动,物质仅使此运动持续到远处。我们虽然无法抓住途中的每一环节,却能抓住环链的两端。可是,途中的环节难道一直都无从把握吗?我们所界说的哲学可说还不曾完全意识到自己。物理学将物质推向空间性时,已了解自己的角色。形上学却怀着循此方向以至远地的幻想,一味追随物理学,这样岂可说形上学已了解自己的任务?形上学的本分难道不是登上物理学往下走的那条坡道?难道不是逐步建起一种将物质带回其根源、使心理学改变方向的宇宙论吗?物理学家和几何学视为实证的,从这新观点来说,难道不是真正实证性的中断或逆转吗?这种真正的实证性必须以心理学用语来界说。

同类推荐
  • 不死药(卫斯理珍藏版)

    不死药(卫斯理珍藏版)

    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不死药」吗?他用匕首刺进了自己的手臂,可是竟然没有鲜血流出,伤口又迅速愈合,甚至连一点痛的感觉都没有。他究竟还可以算是人吗?一个死囚在将临行刑前的几小时,突然求见素未谋面的卫斯理。有感此宗谋杀案疑点重重,他毅然答应了死囚的要求,协助他成功越狱。谁料一向机警的卫斯理,今次竟从开始就跌进了陷阱,最终更被迫喝下了「不死药」。
  • 迁徙

    迁徙

    讲述了主人公与命运斗争的故事。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主人公,经历了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的诱惑,其中有爱情的甜蜜和辛酸,工作上的辛劳与失落,还有面对命运的抗争与。本文试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自然主义是如何在本书中得到体现的,尤其是在主人公“我”的身上如何得到体现的。该书采用了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结构,以时间为序,线性铺设情节。故事通过主人公刘土“三段式”的人生遭际和其他人物的行为,展示了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命途迁徙。故被称之为“中国版的‘在路上’”。
  • 军魂

    军魂

    厉坚转业后回到江南市,一步步当上市长。从政过程中他一展军人雄风。江南港、滨江城等成了江南市经济建设的亮点。在他的努力下,江南市从全国县级市排名跃居第二。在与缪青、江小玫两个女人的纠葛中,他的灵魂经历了重重的考验。
  • 名利场

    名利场

    主人公丽贝卡出身低微,在社会上饱受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 罗氏春秋

    罗氏春秋

    罗厝村的时代变迁,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升级为市区的变迁。罗厝村是沿海某县一处穷乡僻壤,人们摆脱集体经济,包干到户,部分的人已学会了做生意,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了个体而活。
热门推荐
  • 明月长阕

    明月长阕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如果可以,你愿不愿意化身守护人,永远守着你爱的人?
  • 大总裁,小娇妻

    大总裁,小娇妻

    霍沉渊说:“白悠然,你应该要学会听话,要不然,我会让你日后的每一天,都过得生不如死。”而他,说到做了到了。白悠然被他一步步逼入绝境,她嘶声力竭的问:“是不是要等我死了,你才会心疼?”
  • 我有几亿个系统

    我有几亿个系统

    主人公楚锦衣,无意绑定了个绝对万能系统啊!楚锦衣从此走上了修真之路的巅峰。他还有个神技能,无论什么武技他看一眼就能学到巅峰。谁还敢说他是废柴?
  • TFBOYS盛夏花开不败

    TFBOYS盛夏花开不败

    记忆的花,盛开在那年初夏,是洁白的无暇,是白色的裙摆,是我在想你
  • 一世甜宠:郎郎生妾意

    一世甜宠:郎郎生妾意

    黑暗的屋子里陡然传来的光明,凤清纯抱着手里的蛋糕小心的往柜子里缩了缩,门外传来稀稀索索的换鞋……
  • 红颜怒兮狼烟

    红颜怒兮狼烟

    千年大战一触即发,现世人皇紷燚坐拥始祖伏羲血脉之力,享君父轩辕黄帝之威,放眼人界谁敢触碰。可就是那不知好歹的蚩尤之后——九黎人跟她过不去,哼,想挑战吾的皇威,孽障,束手就擒吧!不用想,这是一篇优雅高贵、神圣不可侵犯的天之骄女被狗啃的甜蜜宠文,哈哈,如果女主是伏羲女娲之后、轩辕黄帝的独女,而男主却是那凶残暴虐的蚩尤之子。。。。。。童鞋们,场面之劲爆,过程之曲折,情节之血腥,你们真的敢来战吗?因为黄帝与蚩尤间的恩怨,大家都是有所涉猎的,风流也自是不必多说,而且显而易见风流就是取自这之间的个中情节引发联想的。喜欢上古神话的童鞋们,可自己上网查查三皇五帝之间的历史,再加一句此故事纯粹是风流上课之感,历史情节不符之处请见谅。最后一句,蚩尤是三苗酋长,但他的族名确实是九黎,童鞋们,如有这方面的兴趣,大家可以书评里讨论讨论哦!补充一下,蚩尤长得很“凶猛异常”嘿嘿,那他的亲儿子呢?嘿嘿,废话多了,现在正文开始。
  • 超神学院之荣耀天使

    超神学院之荣耀天使

    苏七夕,已知宇宙最强的游戏女,一手键盘打天下,队友没奶了她输出,有她在的地方就是不死领域:队友攻击力不够,一招地图炮结束比赛:游戏界的第一个被封为女暴龙的职业玩家,却没有人知道她长什么样子,因为她比赛从不露面,同时小迷妹无数已知宇宙最有排面的宅女。见过她的称她为女神,没见过的称她为丑女:当她带着自己的游戏账号穿越到了天使星云变成了天基王:鹤熙又会带来什么有趣故事?
  • 源少年狂

    源少年狂

    一生一世一双人,缘分逃也逃不掉,那就让我们彼此好好珍惜对方
  • 无限之神陨系统

    无限之神陨系统

    当你离开了那个枯燥的世界,你会做什么呢?收妹子?开后宫?无上王权?别做梦了!给我好好在死亡与生存中挣扎吧!白痴!陆羽:说完了?系统:说完了。陆羽:你挡着我刷怪了,让开!系统:是……
  • 师兄是掌门

    师兄是掌门

    因为唱了一首歌,莫名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里没有发达的科技,却拥有完整的修炼体系。更有无数的神话传说,问道,叶度自问没兴趣,不过长生倒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