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05200000023

第23章 附录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从民办教师到名校长的传奇经历

编者按:从民办教师到名校长,李升勇演绎了一个教育的传奇。于是,就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有的也在叩问其中有何奥妙之所在。为此,陶继新先生与李升勇校长进行了一场探究性的对话——

家庭教育,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基础

陶继新:李校长您好,您经常说自己是一个“三不校长”:“不该出生的年代出生,不适合读书的年代读书,干了自己不该干的工作。”从一名民办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校长,这样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不少校长都对您的个人成长经历感兴趣,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学习成长历程?

李升勇:从哪里说起呢?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文化环境是血脉相连的,做人做事的态度,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还是从家庭教育谈起吧。

陶继新:家长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您可以谈谈家长对您的影响!

李升勇:生活中父亲给我的影响最大,他的人生经历很坎坷,早年丧父,十几岁就独自面对社会,苦难的经历不但没有把他压垮,却锻造出他奋发向上的性格。在解放前,他组织成立了德平县第一个互助组,接着又第一个成立了初级社,后来成为高级社的党组书记。1954年五一劳动节去北京参加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父亲领奖陶继新:这一段革命经历,也是其生命锻造的过程。而您,正是在这样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父亲的影响成长起来的。

在当时,如果有谁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是莫大的荣幸。而且,如果没有做出突出的成绩,这种荣誉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的。

您父亲经历的坎坷,为他积蓄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大都是经历过磨砺的人。

李升勇: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做人。因行政区划的调整,我们所在的村镇由原来的德平县划归了乐陵,乐陵是一个老解放区,在工作作风方面开始萌发官僚主义的倾向,工作中他很不适应,所以就有了辞职还乡的念头,申请辞职的过程中,上级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做工作,他都婉言谢绝,毅然回到了农村。回乡以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各级领导不断地登门做工作,安排专人每月往家送工资,这些都没有改变他的选择。

陶继新:那个年代,敢于辞职者,不但需要有人格,还要有胆识。这令我对您父亲有了更大的敬意,他在是清贫而高尚地做人,还是富足而卑屈地做人之间,毅然地选取了前者。不知您感觉到了没有,您父亲的这种性格与人格,也有意无意地传递给了您,您在很多方面呈示出来的刚性与正义,也许正是您父亲影响的结果吧。

李升勇:辞掉了国家干部的职务,却当起了村支部书记。虽然村干部的身份是一个农民,但是他依然天天开会,向村干部讲述国际形势,向群众讲解上级政策和做人的道理。整个少年时期,每天晚上我都是听着他和村干部的开会睡着的。

陶继新:一般而言,辞职回乡,大多思想消极了;而您的父亲能够如此,真是从骨子里对自己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特别是不但是讲政策,更重要的是,还在讲做人的道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比较“左”的,宣传政策者多,谈一般做人者却是“几希矣”。从这个层面讲,更加彰显了您父亲的人格。

李升勇:当校长十年我不敢说没沾国家一分钱的便宜,但是,我敢说我是最清廉的干部之一。说实话,我这样做并非是刻意地约束自己,而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仔细想来这完全源于父亲的耳濡目染,其中有一件事对我影响最大。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开始搞副业,我们村从东北引进了一个当时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项目,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村帮助指导生产的过程中,他要陪客人吃饭,每一次他都要交5角钱和半斤粮票。在他心目中公和私是水火不容的,个人和家庭只能在工作中带头奉献,不可以沾公家一分钱。

陶继新:陪客吃饭交钱,这在现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了。1996年我到朝鲜出访的时候,陪同我们的两个朝鲜干部就是这样。这是他们的规定。可是,我们国家没有这个规定。而您的父亲纯然是一种自觉,是流自心里的一种必然。

我的父亲与您的父亲都担任过大队的支部书记,但是,坦然地说,他没有您的父亲的境界。我想,这是事实,我不能为自己的父亲粉饰。但是,他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却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李升勇:他一生鄙视权贵,洁身自好,把自身人格和道德操守看的比生命还重。工作中对不符合上级政策的人和事,不管行政级别多高,他都直言相对。可能是他的人格和做事能力方面的原因吧,这些领导不但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都对他很尊重。生活上他做事低调,但是却经常把“鸟随凰凤高飞远,人近贤良品自高”,“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一些俗语挂在嘴边上,践行于行动之中。

陶继新:对于您父亲这种公私水火不容的品格,您之所以记得这么深刻,说明已经深深地根植到了您的心里。其实,您何尝不是如此呢?您的夫人就曾对我说过,从您开始当校长起,她就认为,您干得再多千万不要将家里钱搭上就行,到后来呢,是搭的钱再多千万不要把命搭上就行了。从此可以看出您的无私与拼命精神。这点,与您父亲何其相似呢!《三字经》中不是说“子不教,父之过”吗?反过来说,子之品德高尚,有很多方面也是受到父亲影响的结果。

我们两个之所以成为莫逆之交,就是在思想深层有共同之处。我也是如此,我经常说,我对厅里领导的态度,肯定不会比社里打扫卫生的临时工更好。因为在我看来,在人格上,人无高下之别。如果媚上欺下,便成了一个卑鄙之人。

李升勇:他不但自己克己奉公,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严格,经常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经得起他人的议论,与人相处要真诚相待,生活当中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见了长辈要恭恭敬敬地打招呼等等。同时还要求我们兄妹在村里不能有半点优越感。

陶继新:是啊!我们没有必要有任何的优越感。有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对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剥夺。我认为自己曾经有意识地对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了剥夺。我在山东教育社当了11年领导,而我的两个女儿结婚都没有用山东教育社的公车,而是到出租公司花钱租车;我父亲病重住院近两个月,也没有用过一次山东教育社的公车。这并不是什么高尚,我觉得本该如此。现在退休了,所以,并没有感觉“失去”什么,因为当时也没有因为权力“得到”什么。

李升勇:您和我父亲这样做,虽然自己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他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还有点不近人情,但从长远来看,对子女反而倒是一件好事。

学习方面我也从他那儿获得了很多。当时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再加上我家兄妹较多,生活很不宽裕,尽管这样他还是订了很多报纸,买了很多书籍,60年代初期还请人组装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读书看报听广播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把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趋势相联系,不断引领自己和群众向前发展。

陶继新:当时的农村,是一片文化的沙漠。而您的父亲却能够如此地关注国家大事,特别是订了那么多的书刊,真是令有感叹。其实,农村与城里的差异之处,除了生活环境不一样之外,更大的差别便是在文化上。而一个有文化的农村人,就会有不同的视野。而且我一直认为,如果农民有了文化,而且有了胸怀,就会超越一般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劣势,那就是小市民习性比较严重。

我们都是从农村长大的,现在,我们都走进了城市之中。现在与不认识的任何人说起自己当过十年农民,几乎无一相信者。他们说,从我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农村封闭型农民的影子了;不过,农民所固有的那种真诚与纯朴,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言行之中。其实,城市里的人没有文化,依然显得低俗。农村人有了文化,照样高贵。特别是再有了高尚的思想,就可以称得上精神贵族了。

前几天与小李等人谈起您的时候,说您的大气与威严是很多校长所没有的。我认为,这里面流淌着您父亲的血液,同时,也与您一以贯之的高层次的文化学习有关。

李升勇:他是我第一个最崇拜的人,也是我心中的偶像。这些年一直踩着他的脚印走,但是,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超越的冲动,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回首望去,他做人做事的境界我还是无法企及的。1992年他走的很突然,没有留下一句话,但是我知道我应该怎样去做,所以,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有他的目光跟随着我,让我不敢懈怠,不敢逾越。

陶继新:您的父亲不但是您的偶像,也应当成为所有人的偶像。前一段时间我给《联合日报》写系列文章《读〈论语〉,学做人》,觉得颜回所说的孔子的“仰之弥高”等话语,真的是太有道理了。而我觉得,您的父亲不但在您的心中,也在我的心中,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一座须仰视才能看到的丰碑。

李升勇:说真的,他当村干部在物质上没有给家庭带来任何多余的东西。在我同龄人之中,我是吃的最差的,穿的最破的,十五岁以前没有自己的新衣服,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没有照过照片,即使是过年也没有吃过纯白面的馒头。

陶继新:他没有为子女谋便利,可是,他为更多的百姓谋了福利。前天看到胡锦涛说了一句话,干部要干干净净做人。我想,真正做到的,何其少也!而您的父亲,就是一个干干净净做人的人。

子女没有从他那里获取经济和生活上的特殊关照,可是,他留给你们的这种思想品格与精神,却是再多的钱财也卖不到的。所以,当时你们是受了很多苦,可是,真正得到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有的时候我也想,您赶超别的校长的地方在哪里?只是思想理念与学识吗?不是,更重要的是人格!是您的父亲培养了您的这种人格精神,是他给予了您终生受用的品行。

李升勇:虽然物质上我不如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但是在精神上我是富有的,我是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长大。虽然吃的差、穿的破,但是我知道的比他们多,想的看的比他们远。由于家庭要求严格,好的习惯也比他们多。有了童年的这些经历,所以这些年我一直把能吃苦看作是一种能力,我能吃苦就说明我还有生存的能力。从民办教师到今天,一路走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能够默默地走过来,就得益于童年的这种经历和家庭的影响。

陶继新:经常从人们的笔下看到,说是童年是美丽的。其实,有很多人的童年并不美丽。我这里所说的美丽,并不是说童年有多少优厚的生活条件,而说是没有享受到来自家庭的那份锻造人格的教育。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有的时候,会饿得近乎昏厥。记得在郓城一中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星期天晚上,整个教室里就我一个人了,当我要关灯回宿舍睡觉的时候,突然发现教室后面的碗橱上有一个长了很长白毛的馒头,饿得实在无法忍受的我,环顾左右,见无一人,就急切地拿到手中,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现在我都惊诧于自己怎么能在十多年间天天饿得头晕眼花中熬过来的。可是,如果没有十几年的“饿其体肤”之苦,现在怎么能在物质条件如果丰厚的今天,依然勤俭如初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年所受的苦,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啊!

李升勇:有时我也想,我和其他校长区别在哪里?起点比他人低,能力比他人差,环境不比别人好,社会资源又比他人少,靠什么来促进学校的发展?结论还是在做人和做事方面。做人视野开阔一些,知他人所未知,想他人所未想;做事踏实一些,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小事。

陶继新:做人到位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即使其他方面多么“优秀”,都会最终失败。特别是校长,是一校的最高领导,影响着全校的师生。如果在做人方面出了问题,其贻害将不堪设想。可是,现在校长思想品位不高者并非个案。而且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有的校长不是在为师生着想,而是在为自己升迁着想,而且确实在这方面颇有“本事”,甚至也真的会不断升迁。可是,他所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是天道所在,所得就有所失。

其实,人的生命怎样才能精彩,并没有多少人从根本上给予回答,即使回答了,一般人也不会去做。因为,很多人看到的还是经济的收入,官位的高升。其实,这只是一个人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且这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后面的链条就会断裂。所以,当一时的“辉煌”不再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之苦就会接踵而来了。

十年“文革”,让学习成为生命常态

李升勇:有时和别人聊起个人的经历来,常常开玩笑地说,我是在不该出生的年代出生,不适合读书的年代读书,干了不该干的工作。出生于1961年生活最困难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大脑发育肯定并不会太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结束,我是1967年上小学1977年高中毕业,整个学习阶段几乎都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知识文化底子很薄。1977年高中毕业以后,经过公社和县里的两级选拔考试,到化楼联中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任初一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年龄和学生一般大,个子不如学生高,知识文化基础不牢,工作起来非常的吃力。

幸好化楼联中是自己的母校,教自己的老师都还在。于是就把自己的课放在第二天上,第一天听老师上课,晚上再按着老师上课的路子来备自己的课。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既害怕又愧疚。

陶继新:2009年2月24日,与《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到您那里去采访,您说再有两年,就要内退了。我不知道别人作何感想。而我在思考,从那个时刻起,您将燃起生命的另一把火炬,而且会越燃越旺。之所以会是这样,因为,您在平时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准备。虽非刻意,但却自然。

如果一帆风顺会怎样呢?未必有现在的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很多真正有成就者,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经验困苦,却终于脱颖而出。而这些磨难,也正是其成功的精神储备。否则,则难以登临成功的殿堂。

李升勇:知耻者勇,良知告诉自己必须加强学习,所以从那时起,学习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是把初中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物理各个学科的教材通读了一遍,然后又进行了伸展性的阅读。当时在农村中学根本找不到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于是就给北京的同学写信请他帮忙,买到后邮寄过来。虽然学校离家不到一公里,还是坚持吃住在校,有时星期天也不回家。

这个学习的过程现在说起来是轻松的,当时也是非常艰难的,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和孙永凯老师两个人住一间房,晚上怕灯光影响孙老师休息,就回到办公室学习。冬天还好说,冷了可以穿的厚一点,夏天就难熬了,一是热,再就是蚊子叮咬。后来看到书上说鲁迅曾经把脚放在坛子里学习,有人觉得这种行为好笑,当时我为了解决蚊子叮咬问题,每天晚上都要穿上两层厚点的裤子和高筒胶鞋。

陶继新:我想,如果说当时所受的这种肌肤之苦还可以忍受的话,而所受的精神的折磨就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父亲受批判之后,我也成了第一株连人。而且很多年来,公社和大队大喇叭里几乎天天都可以听到打倒我们父子的口号声,戴着现行反革命的牌子游行和被批斗。就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年,还被带到公社批斗了五十六天。就是第二年考得特别好的时候,也因为“政审”问题,几乎没被录取。现在简直有点不堪回首,可是,真的“回首”一下,却又觉得这成了我整个生命成长中的一个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而且锻造了我百折不挠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更加善良,知道人之为人的不易,知道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特别是知道了还要去爱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李升勇:经历也是人生宝贵财富,您有如此不平凡的经历,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就,我的经历和成绩都无法与您相提并论。

陶继新:有的人很是不解,李升勇怎么会这么有学识?看来,这学识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我们有相通之处。我们都没有在艰难的环境中停止学习。记得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拉地排车的那几年,特别是春节在整个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拉着排车行走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悲惨,而是在边拉着车走边背诵着《古文观止》中的一些作品。一个人的文品,不只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不然,就称不上其为文品。所以,现在有的人有了学问,但却缺失文品。有了“学术地位”,但却没有学术人格。这自然有其他原因,但是,与没有在极其艰难环境中学习的特殊经历则有着一定的关系吧。

李升勇:在别人看来学习可能是一件苦差事,可是在我自己看来却是一种享受。因为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各种文化思潮开始萌发和复苏,自己就像是一个从冬天走来的人,一下子看到了春色满园的大花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等着自己去欣赏,简直有点目不暇接。那几年的学习是近乎疯狂的,也是非常轻松快乐的。每天除备课上课外,早晨读报看书,中午在广播中听阅读欣赏,晚上听评书读名著,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订阅的期刊有《十月》、《小说月报》、《诗刊》、《小说家》、《啄木鸟》、《萌芽》、《新苑》、《读者》、《气功》等等,收听的节目包括各种戏曲、鼓曲和中外名曲。

陶继新:我在各地讲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个层面的专家,也认真地听他们讲课。可是,我发现,有的课是没有多少思想含量的。我说的这个含量不是说讲课人的理论水平不高,而是从其讲述之中没有折射出来的特殊的生命经历。而有的学者,则让我感觉到了那种埋在心里深层的那份苦难,比如台湾的赵玲玲教授,我在采访的时候就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特殊的生命情结。所以,我就在2009年1月5日《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她的长篇访谈——《到儒家文化里寻找人生的幸福——著名人文学者赵玲玲访谈》。其实,我虽然没有具体写她的人生经历,但是,我已经从中悟出了她很多不为人知的坎坷。

李升勇:1982年考上了乐陵师范以后,学习又有了新的进展,除了在教育专业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之外,文学名著阅读又有了更大的空间。学校要求午休,当同学们午睡的时候,我就偷偷跑到教室里读书,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把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借阅了一遍。

陶继新:在不少人看来,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可是,一旦从灵魂深处感受到读书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需求时,就不会再感到那是痛苦的事了,而是变成了享受,而且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享受了。而现实中,真正有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太多,您是其中一个。

李升勇:读书是学习,交流也是学习,在师范里碰到了一些书友,在课余时间经常聚在一起谈戏曲、谈诗歌、谈读书、谈人生。人的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这样的交流碰撞既拓展了自己的视角,又优化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陶继新:与书为友,还是以玩为友,会使人走向两个不同的境界。而如果哪个人在一所名牌大学上了四年书,却几乎天天在玩中消磨时光,那个品牌对他也毫无意义。而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一般学校甚至是比较差的学校里,却能够博览群书,而且以读为乐的话,他就成为一个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就会在那个地方甚至更大的范围里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的。

曾子曾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流,特别是有共同追求的人的读书交流,是另一种学习,而且是有着思想碰撞的高层次的交流。交流的不只是学问,还有思想,还有人生。

李升勇:师范毕业以后,才开始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主要分泛读和精读两种形式,泛读就是广泛地涉猎,什么样的书都读;精读就是反复地阅读,在泛读中如果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列为精读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品味思考。

陶继新:我读书与您有相似的地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精读,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即必须是中外公认的经典名品,必经反复诵读,深入把握。比如《论语》,读了背,背了读,读了悟,悟了再背。二是博览,既然是博,就要跳出行业的界限,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去读与本行业有关乃至无关的书。这样,便可以将你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上。比如《中国思想史》、《美的历程》、《在北大听讲座》、《大自然的诗化哲学》、《丞相李斯》、《北京法源寺》等。三是浏览。一目十行地看,有时还可跳读,对这些文章内容只求有个基本的了解,不作深入的把握。看似不求甚解,但却使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多地了解世界。

李升勇:《红楼梦》到今天为止读了不下五遍,第一遍是高中时期,读了不到一半就放下了,第二遍是在做民办教师的时候,书虽然读完了,但是不知好在哪里。在乐陵师范读了第三遍,这一次是随同很多红学研究方面的书籍一同读的,所以开始读进去了,后来又读了两遍,这两遍是把小说放在个人生活和历史背景下读的,所以也就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陶继新:《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一块巍峨的丰碑,有无后来者尚不可知,前无古人当成定论。其丰厚的思想内涵与个性化的语言,真是令读者不忍释卷。我相信,您读《红楼梦》还有不同一般读书的一面,那就是您的特殊经历与人生感悟也在其中了。所以,您会读出一个属于您的《红楼梦》,您会在读书中有一个又一个的超越的。

李升勇:非常遗憾,那些年自己还不知道背诵这种读书方法。1995年10月份,离开教育部门到宣传部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那段日子里工作相对轻闲,工作原因与书店的人打交道比较多,读书有了更多的方便。于是对易经杂说进行了广泛的涉猎,还对信息学、生命学全息理论,进行了比较性阅读,使自己对哲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与思考。前几天在乐陵和几位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丰厚且有影响的老人坐在一起,谈起了人生和周易等话题,他们惊得目瞪口呆,不相信乐陵青年人中还有这样有学识的人。

陶继新:是啊!《周易》博大精深,一般小县城里的人是不可能会研究它的。我在背诵《周易·系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而且经常是不看注释,先背诵了再说,就是今天早晨,我还是在背。但是,我发现,背诵一段时间后,我会悟出其中的某些道理,尽管这些悟出的道理与一般的解释未必一样,可是,我很惊喜。我想,我将《系辞》背诵完了之后,再看解说。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越背诵越有了兴趣。

李升勇:自从认识您以后,对读书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法乎上”读经典,开始走近先哲。读《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无形中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文化也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陶继新:其实,我对于取法乎上的读书,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开始没有自觉意识,而是在1999年开始,才真正有了比较强烈的意识,特别是在2000年背诵《论语》又感觉大有变化之后,就更加强烈。另外,我与您读的书有点相似的地方,就是不只是读教育书,更读教育之外的书。这样,视野会更开阔,可以站在一个更高视野看教育。

我发现,大凡只看教育书的人,即使是专家,谈起问题来也多是给人捉襟见肘的感觉。专家是要“专”,可是,“专”得太小,就会使自己的胸襟也小起来。

目前小“专家”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小”。问题是,这种“小”不但会影响到做学问的“小”,还会影响到为人处事的“小”。特别是领导,还会将这种“小”影响到群众那里。

现在,对于读这些经典的作品,我几乎上了瘾,只要有空,就摸起书来看。不过,很多人们常看的一般书,我也就看得少了,就是我刚才说的“浏览”甚至“博览”得少了。其实,还是应当注意这两个方面的阅读的。

李升勇:做人和做事,既是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境界。我特别喜欢郑板桥的一首词:“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破罐残酒,乱插小桃英,莫负阳春十月,且竹西村落闲行,平山上,岁寒松柏,霜里更青青,乘除天下事,围棋一局,胜负难评,看金樽檀板,豪辈纵横,便是输他一著,又何曾著著让他赢,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词中的境界既有我生活的写照,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陶继新:“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简直太妙了!是的,看起来有点“寒”,其实却让我们感到“寒”中见“暖”,特别是有一种浓浓的诗意。所以,环境未必好,心境却超然优雅也!

李升勇:说到读书,个人也有一点浅薄的体会,那就是“学、思、行”。“学”,就是广泛地涉猎、大量地吸纳;“思”,就是读书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必须放到生活的背景中去理解、阅读,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只能算是死知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行”,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最终产生对所学知识本质和价值的新认识。

陶继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和思的剥离,就使读书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价值。行呢?就更加重要了,孔子重行远远大于言说,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发现,孔子特别轻言重行。他一贯主张少说多做,甚至是不说只做。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可是,他更关注行。所以,行是落脚点也。

低起点,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升勇:准确地讲,我的工作经历应该从师范毕业以后开始的。1984年乐陵师范毕业以后,来到了县直第六中学任教,成为这个学校最后一名中师生,也是唯一一个民办教师出身的教师。后来有的同事开玩笑说:“第一次看到你还以为你起码是一个大专生,挺胸昂头走路,没想到也是一个中师生。”

虽然有了师范两年的学习经历,个人有了比较宽泛的知识基础,但是真正地面对教育教学,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从来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对经验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确实不假,工作生活中我一直把它奉为座右铭,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观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陶继新:学历不等于能力。中专生照样可以教好课。我1980年济宁师专毕业后,就到了曲阜师范这个名牌中专学校教学“文选与写作”课。当时,自然是教的一年级。但是,一点儿也不自卑,这并不是说自己有了很多的积累,更不是说自己有了教学经验。我是一个连民办学校都没教过的地道的农民出身的人。不过,这也有个好处,就是没有任何框框,可以完全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教学。当然,认真与学习是必需的。

当时为了教好一节课,我是将第二天的讲稿都全部写到备课本上的。而且晚上要对着黑板,自己讲上一到三遍,甚至更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再就是学习,我们所住的单身小楼上,我屋里的灯是最后一个熄的。犹如一个饥饿了几十年的乞丐,尽情地摄取自己的饭食。不过,还好,很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我第二年再次教一年级的时候,我原先教过的学生几乎全部到教导处“闹事”,要我回来继续教他们,不然,他们就要罢课了。我做了好多工作,还是换了两任老师。到他们三年级的时候,我又担任了他们的“文选与写作”课和班主任,而且与他们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当时还有一点,就是与学生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感情在。每到寒暑假,我都要得一场重感冒的病。原因就是他们离开了我,我就好像没有了魂一样,感到特别的空虚。当时没有太多地想到责任意识,更多的是热爱,是与他们的感情。直到现在,谈起这个班里的学生,我还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情在。

当时由于自己是专科毕业,与那些品牌大学毕业的老师一起教课,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这也是一个动力,所以,那三四年教学期间,正是我工作之后学习最多的时间。当时要调我到山东教育社工作的时候,曾经与同来的贾庆祥犹豫再三,认为到这里来工作也许是失大于得。后来才下了决心。

李升勇:从这个时期起,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工作是为谁干的?为领导吗?为工资吗?工作不是为哪一个人干的,它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个人尊严的平台。近几年常常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和老师——“人生的价值就是福泽他人”,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看你能给他人带来多少福祉。最起码你要赡养你的父母抚养子女,满足亲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有可能,那就是帮助你的朋友和你身边的人,还有余力,那就要给社会上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陶继新:您说得好:“人生的价值就是福泽他人。”同时,也是福泽自己。我感到,在学生受益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受益;他们快乐的时候,我们也在快乐。与学生在一起的那种快乐,是我一生以来最为快乐的时段。

李升勇: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当老师如果不爱学生,无论你的水平多高都无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在当老师的这些岁月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教孩子三年,想学生一生。工作中从来没有把学生当儿童看,而是把他们看作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尽管他们年龄小,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如果你真诚地对待你的学生,他们回报你的不只是管理上的听话、学习上的自觉,还有生命历程的感悟和成长。

陶继新:老师爱学生,犹如父母爱孩子,是带点天然况味的。如果在爱学生的时候,带一点儿功利目的,就不是爱了;尽管有时在外在形式还是爱的。

李升勇:当年的学生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常与我联系的,工作生活中一有问题和困难就要找我倾诉;还有一部分一直在回避着和我见面,他们之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工作上没有什么成就无颜面对李老师”。

陶继新:说实在的,我开始教学的时候,还没有想到他们一生的发展,这个理念是在以后的编辑记者工作中才感悟到的。但是,当时那种近乎天然的爱,却确确实实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影响。直到今天,我教过的学生绝大多数爱上了文学,绝大多数教了语文,有的则当了记者。也许当时就是这种爱,才使我几乎忘了休息,全心为教好他们而努力。

李升勇:现在与过去的学生聚在一起,他们谈论最多的不是我当年在生活上给他们的那些照顾和教学上的业绩,而是对他们思想上的引领和人格上的影响。

陶继新:这些年,我教过的学生只要一见到我,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热情与真诚,就会令我感动不已。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我多教几年课,那该多幸福啊!

老师对于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而人格上的影响是最大的。2007年6月3日,我收到了我的学生孔祥泰的一封来信,信中写了很多内容,令我感动得几乎流泪,其中有这样一段——“陶老师,我只是您教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名普通的学生,您我虽然相处三年,但由于我的胆怯,不敢主动去亲近您,因此我与您的交往并不深。也许您早已记不起我的名字,但您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让我终生难忘。二十几年的人事沧桑磨去了我很多棱角,但却无法磨去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您的言行影响着我,您的精神鼓舞着我,您的思想改变了我。您是我学习的楷模,您是我追求的高标。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景仰和爱戴。”其实,想想当时,自己并没有想到能对他们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可是,他们竟然如此记挂着他们的老师。我甚至觉得欠他们很多东西,后来想一想,欠下的是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教他们,去更好地感受师生那份永远美好的感情。

李升勇:当老师无法回避后进生这一现实问题。看到现在有的老师在体罚侮辱学生,内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是向上的向善的、渴望进步的,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也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关键是如何寻找适合这个学生的那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一次也没有体罚学生,那是虚伪的,我也体罚过,但是我的方法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陶继新:老师体罚学生,并不能一味地说是不负责任,甚至有的老师是恨铁不成钢。可是,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体罚都是错误的。因为,老师的体罚,会在孩子的心里深层投下阴影,乃至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我甚至认为,这也会在老师的心里投下阴影,而且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在看学生的时候,往往没有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这里面有认识理念问题,也有真爱与不真爱的问题。

李升勇:如果哪一个学生不听话,我会把他叫到前面来,让他和我对视,然后再让他讲清他的理由。对视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我反省的过程,当他自己对错误的原因、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让他对着同学讲出来,比老师在同学面前批评他更容易接受。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灵验。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对视了五分多钟,他仍然没有半点悔悟的意思,不服气地盯着我。抵抗心理如此强烈,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如果是就此而止,就有可能失去了一次教育机会。

陶继新: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视的时候,从形式看,是眼睛对眼睛的互相看,其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视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视。如果心灵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李升勇:正面进攻不行,我就转到他的身后长时间地看着他,又过了五分钟,他的肢体有了强烈的变化,我才转到前面开始与他交流,这时他的心理防线已经近乎崩溃,你再说些什么他可以听进去了。后来和不少青年教师谈起对学生的管理,我一直把这种做法当作是行之有效的经验来谈。

陶继新:不过,对视还不只是让其心理防线崩溃,还有让其感到犯下错误之后产生自责之后的自觉,以及感觉到像父亲般严厉的老师心里的那种挥之不去的爱。

李升勇:是这样,对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只是让他从自己的心理防线中走出来,最大的谴责莫过于良心的谴责,任何人都有自我认识和教育本能。一个人做坏事首先要说服他自己,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假话和骗局,那是因为想逃避自己良心的谴责。对视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基本的道理老师不讲他也知道,他只是在当时的环境气氛当中没有把握好自己。老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强化,而不是外在的指责和伤害。

陶继新:这是您为什么特别有思想的原因之一。没有深层的反思,即使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反思的结果,则将经验升华成理性思考,这种理性的结晶,也就自然生成了智慧。

有的校长干了很多工作,可是,让他说的时候,却总是说得支离破碎。有的尽管说得头头是道,可是,由于没有理性的光照,所以,又让人感觉缺少了思辨色彩。

您说的良心谴责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就释然了,那自然没有好的效果。所以说,现在一些学生没有耻辱感是非常可怕的。有的学生受了老师批评之后,嬉皮笑脸;做了错事之后,没有自我道德谴责。而当下学校教育,很少从这个角度进行教育的,而这又是特别需要的一种教育。

这与社会影响也有关系。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其公司上层主管非但不强烈地自责,反而在害了那么多的孩子之后,对法院的判决还要提出上诉。而在日本,如果有哪个企业家真的出现了这种问题,很多是要自杀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奇耻大辱,不死不足以洗去这种耻辱。

李升勇: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还有一点体会,那就是反思出智慧。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找机会让自己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人也和机器一样,工作久了思想中也会积炭,容易被繁杂的琐事蒙蔽心窍。参加工作以后,每学期都要利用周日跑到附近城市去玩几次。或是一个人待在旅馆里,或是在街上闲逛,离开了琐碎的杂务,把自己封闭起来,认真清理工作和生活上的得失。每一次外出就像是《画皮》里的女鬼一样,躲在一个别人影响不到的角落里,把自己的灵魂拿出来,认真地审视和清洗。

后来看了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方面的书籍,才意识到宗教仪式的重要性。在西方的宗教里,每一次礼拜和忏悔都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和升华,我们中华文明里面缺少了这方面的仪式,伦理道德的确立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护的,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面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空间。

陶继新:宗教在更多方面是对人进行善的教育的。这是世界上宗教的一个共同点,尽管他们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争斗,可是,其教义却是不变的。正是有了这种宗教性的心灵洗涤,才少了现在“无所畏惧”的犯错甚至是犯罪狂。

儒家先师特别是曾子一派讲慎独是很有道理的。这甚至有点宗教情怀。可是,孔子早就说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非但没有慎独意识,就是明知犯了错误,也是坚决不改。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是太空,而且大多关注形式;教育如果不在实践层面进行,如果不走进人的心灵里面,就会成为飘在太空的一朵浮云,很快就会被风吹走。

李升勇:当然,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开始,人们就对儒家文化进行批判和诋毁,建国后又对所谓的封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清算,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基本上彻底否定了儒家的思想。革除传统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这无疑是一种发展,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却没有随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道德价值体系。

五十年以前,如果有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偷别人的瓜果、欺负小孩子、骂人等等,随便哪一个走路的人都会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如果他的家长看到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向人致谢,然后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训教,甚至可能棍棒相加。现在这样的社会教育功能已经减弱,家庭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异化,家长关注的仅是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娇惯纵容,现在如果家长看见有人在路边教训自己的孩子,家长不但不会从内心感谢,很可能会揪住他不放。

陶继新:是这样的,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如果在街上有人喊抓小偷,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东西群起而抓之。现在,就是亲眼看着小偷偷了东西,也会视而不见。甚至有的自己的东西被小偷偷了,当别的人告诉他的时候,却说自己没有少什么东西。对恶势力的恐惧到了竟然如此可怕的程度。这就是整个社会没有了良好的道德环境。

前天在网上看了一则消息,说是一个女士掉到水里,围观者非但不救,还在照相。结果,这个女士溺水而亡。这令我特别惊诧!

李升勇: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和落后的东西同时涌进了国门,在吸纳西方的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接纳了很多他们的糟粕。与西方相比,我们伦理道德的维护主要是靠社会舆论,西方伦理道德的确立靠的是制度的维护,现在,社会舆论的功能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伦理制度还不能完全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又缺少西方那样的宗教约束,现代人的无所畏惧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教育的功能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就是对社会的引领,这些年教育自身也扭曲了不少。

陶继新:社会环境出现问题的根子在哪里?人们并没有深究。其实,我觉得还是出在领导层那里。当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不从这个根上解决问题,所有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缘木求鱼。

教育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可是,有多少校长像您这样具有历史责任感呢?现在,校长是上级领导任命制,使得很多校长只对领导负责而不对师生负责。而真正对师生负责者,却未必受到领导的赏识。所以,教育本应发挥其作用,恐怕还有一个遥远的路程。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特别欣赏您的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灵态势。所以,我每次到你们学校,都有一种心理的冲动。老师与学生有您这样的一位校长,当是其一生的幸福。我还特别欣赏您的那种“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以,您的网名叫杏坛圣徒,真有点孔子之徒的感觉。

李升勇:您说得对,校长应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无论什么样的领导都喜欢那些做真事真做事的人,一味地讨好领导可能换来一时的欣赏,但是工作做不好,领导也是照样不会满意的。教育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做人的良知一样,是校长的基本素养,没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校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校长。

逆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李升勇:逆境也是一种财富,1991年被调到一所市区新建的学校,生活工作各方面都进入了低谷,我常说这是人生最灰暗的时期。父亲去世、妻子失去工作、工作上的不顺,各种压力汇集在一起,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人人都会有逆境的,怎样对待逆境,却不尽相同。我认为,自信心是最主要的,在逆境中相信自己的追求是正确的,相信社会是发展的,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在逆境中俯下身子工作,静下心来学习,敞开心胸反思,这是战胜困难最好的办法。

陶继新:逆境锻炼人,也造就人。但是,真正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还是少数。而您是这少数中的少数。自信心是固然重要,而还要了解一个问题,天道就是如此。上天不会让一个长期处于逆境而又努力奋进的人一直处于苦难之中的。

李升勇:您说得好,“天道酬勤”,1994年调入乐陵市教研室工作,这个时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陶继新:孔子在回答樊迟什么是“仁”的时候,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我觉得,您就是先难而后获者。

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意思是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的。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是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求全责备。所以,关键还得有相对有一定人格的领导。如果真的遇到“小人”领导,还真的就难办了。

李升勇:“小人”是相对的,生活当中没有绝对的“小人”,当“小人”与大写之人交往久了也会变大的。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他必须有全局观、整体观,当你把工作做好了,人格又没问题,领导还能把你怎么样?对谁负责的问题,说到底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工作负责的问题,如果不把自己的私利看得太重,人还有多少可怕的呢。

陶继新:尽管如此,人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从古时的岳飞受难,到“文革”中的一些老革命受迫害,真是令人寒心!不过,您说得也有道理,只要对工作负责,就会问心无愧,就会心里“坦荡荡”,又何怕之有?所以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己的人格没有问题,又积极负责,自身肯定不会恐惧的。可是,不害怕与不被欣赏是两回事。我所认识的校长中,有的并不是特别对下负责,可是,他们照样得到领导的青睐。而那些一心为公的校长,有的却落下一个相对可悲的下场啊。不过,欣赏您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的一种工作与生活态度,多少年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领导,人格不能变,工作不能丢,发展不能停,所以,才有了今天这种状态。

李升勇:进入教研室以后,除了常规工作和学习之外,每一次下乡镇我都认真倾听校长和老师的想法和问题,他们需要的就是我的工作方向,他们的问题就是我的工作重点,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和做法。

陶继新:毛泽东就特别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知晓真正的事实,也为自己对实践的了解储备了“话语”的“文章”积蓄。我经常想,如果我不经常性地在一线采访老师、校长、家长、孩子、局长、学校等,如果不听课评课等,我就没有现在的一场又一场的报告。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李升勇: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谈起的那个男孩与鱼的故事吗?大潮退去,沙滩上留下了很多条小鱼,一个男孩捡起一条就投向大海,这时一个智者对男孩说:孩子,沙滩上有千万条鱼,你做这样的事情谁在乎呢?男孩弯腰又拾起一条,奋力向大海扔去,说:这一条在乎。和好多校长谈起来,经常谈到体制这个话题,对于体制校长个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和价值取向个人还是可以说了算的。

陶继新:说得好!对于体制,校长无能为力。可是,在自己说了算的地方,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不单单是对师生负责的事,也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如果连良知都没有了,休说当校长,就是做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及格了。

还是老话题,好多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人问题。而现在的教育,问题也是出在是不是进行做人的教育上。

李升勇: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教育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有时也考虑一些经济问题,这可以理解,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职责问题。

陶继新:所以,我在想,一个真正优秀的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人格上合格的人。

李升勇:我认为教研室既是参谋部又是作战科,他一方面要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还要执行上级的部署,其中,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对区域教育的引领。

陶继新:是的。教研室在教育局是一个关键部门。这个部门的工作做好了,对于整个区域的教学工作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升勇:当教研员的时候,除了做好自己负责的那块工作以外,还常常从全市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经常为局长提供一些诠释教育的调查分析和建议,这也可能是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选调实验小学当校长的原因之一。

陶继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员啊。

落后,也是一种优势

李升勇:我是1999年12月份来到实验小学的。当时我任市教研室副主任,有一天正带着小学部的几名同志,在一个偏远乡镇搞调研,突然接到局里的电话,说有紧急会议让我们马上回去。回到局里,办公室的同志通知我一个人上局长办公室开会,刚走到二楼转弯处,靳同生、陈德光、辛永智三位局长已经从三楼下来了,对我说:经局党组研究,任命你为实验小学校长,现在学校老师已经集合等着开会,现在先送你过去与老师见面,回来后,文峰局长再找你谈话。

陶继新:这是对您的信任,尽管此前没有征求您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您的为人、您的水平,相信您能担当重任,“不辱使命”。

李升勇:对我这样的安排有一点儿不合常规,虽然自己没有动过当实验小学校长的念头,可是确有不少人盯着这个位置。我当时是教研室副主任,属于副股级,学校校长是副科级,当时因集体作弊已经通报全市,实验小学要换校长的说法已经传了很久,按常规,如果从局里选派校长应该从正股级和副科级中选,根本轮不到我。后来普教股杨股长到学校来检查工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你来实验小学是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让你来是对的,但是,杨文峰局长的压力确实是很大的,全局上下都知道你没有主动要求,但是想来的人却不少,其中有来头有背景的也不乏其人。

陶继新:这是您一生的重大转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校管理之中了。

看来,教育局还真的是从工作考虑的。当然,我觉得当时的实验小学虽然级别是副科级,可是,那里也许是一个不好管理的地方。教育局领导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考虑再三,舍您无人,才这样做的。况且,如果那里问题特别多的话,一般人到了那里,也会束手无策。最后,还是教育局作难。

李升勇:我的校长任命确实很富有戏剧性,当时学校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最不愿涉及的话题。这些年无论是开会发言,还是外出作报告,从来不提及学校当时的状况。有一次,王三阳老师来校采访,与老师座谈时有的同志对他说了实情,事后我把这位同志批评了一顿。一方面我不愿靠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另一方面,当校长谁都想把工作做好,因工作没有做好被免职,已经很难过了,谁还忍心再对他造成伤害?所以,即使对您我也没有谈起过。

学校工作没有做好,并非完全是校长一个人的责任,这与管理方式、干部队伍、教师作风、学校环境等其他因素也有关联,当时,在教学方面,实验小学始终处于下列,这也是考试集体作弊的动因之一。

陶继新:上次到你们学校去,老师们便说,您来的时候,实验小学官太太多,甚至任何一个老师的背景都比校长还要大。所以,是一个“好”地方,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地方。不过,您说得对,一般校长都想干好工作,但是,由于思想境界不一样,工作能力大小不一,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我欣赏您的这种看法,尽管这也许是您在为前任校长开脱某些责任。因为不少领导,为了显示自己,多对前任进行否定,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您的做人之道。

李升勇:当时学校环境很差,三米多宽的大门摆有七个摊位,门里两个,紧挨着门口有四个,正对着大门口的路边还有一个,每天放学、上学,接送学生的家长,在大门口挤作一团,老师上下班半个小时根本无法出入,校内还有四个小卖部,一下课学生就往小卖部跑,还有个别学生干脆躲在里面不去上课。老师们对学校的管理有意见,就赌气自己卖雪糕,每个楼层各自划分势力范围,老师在办公室内搞起了经营。

陶继新:这已经不像学校了!而学校一旦到了这个地步,老师们的心思已经很难用到教学之上了。而孩子们在这里不但学不到应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对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精神和思想浸染的地方。

对于当时学校的情况,教育局领导是了如指掌的。他们之所以让您去当这个学校校长,也是认为只有您才能将这所学校管理好。您在这方面一定做出了巨大努力,不然,学校就不可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李升勇:您说得不错,教师状况说起来还是蛮复杂的,因为原来是城里唯一一所实验小学,党政机关都在学校周围,各级干部的家属和有社会背景的占学校教师的多数。因为她们的家庭环境和物质条件比较好,所以进取心也就相对较差,不少师范毕业的老师,从教十几年都没有进修学习,更没有拿到专科学历。

人心涣散,上课时间关上办公室门打扑克,或者是聚在一起跳舞,同事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办公室内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教学,而是如何整治公婆。学校非主流团体林立,舆论被这些人操纵,枪打出头鸟,工作上积极进取的人经常被他们压得抬不起头来。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动手打架已经不是稀罕事,有时还发生家属与社会人员参与老师之间的矛盾,甚至发展形成群殴事件。

陶继新:管理的至难之处,是管那些能“通天”的人。如果稍不留意,就会触及某个人的利益,而其背后的力量,也许就对校长形成威胁。所以,既需要正气,也需要谋略。

李升勇:教师身上反映出的问题,根子是在干部身上,中层以上领导没有一个人兼课,更不参加考勤,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个别干部经常晚上打一夜麻将,白天到办公室睡觉,搞得教导处的老师无法正常工作。由于正气不张,干部之间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干部的形象在教师眼里威严扫地,有时连个教工会都开不下去,会上说不定哪个老师就要站起来说道说道。干部教师的问题,必然影响到学生,学生吸烟打群架也是常事,墙上到处是脚印,院内纸屑满天飞,教学管理基本上是空白的,学校运行完全靠老师自觉,想干多少就干多少,很少有人问津。

陶继新:邪气上升,正气下沉,何以称得起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处,如是育人的结果,则是将学生引向歧途。

在山东教育社工作二十五年间,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出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定是干部中出了问题,特别是主要干部出了问题。

李升勇:当时学校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百废待举,管理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一项一项的来。攘外必先安内,学校环境虽然不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但是它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对师生的精神面貌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就先从治理小摊开始。

陶继新:这是一个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下很大的气力。

可以说,百废待举。但是,还是要一个一个地解决。而且您从解决小摊问题入手,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会给人以震动。而且,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还可以相对稳定人心。

环境育人嘛!我在高中的时候几个同学,当时绝对是一流的学生,而且感觉发展前景很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我们再次相聚的时候,真的令我大吃一惊,甚至当天晚上都没有好好地睡觉。他们处于县城,特别是农村,已经完全融入那个环境之中,言行都是那个环境的产物。我们常说人是决定因素,可是,环境的反作用力也太大了!

我到新加坡去的时候,特别惊诧于他们那里的环境之优美。而且大凡到那里去的中国人,也很少再有随地吐痰者。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

李升勇:因为学校地处东关村,摆摊设点的都是学校周围的村民,这些人已经失去了土地,小本经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要让他们主动放弃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这个问题也向前任校长请教过,他为此事也做过很多工作,伤透了脑筋,请过保安,动用过工商管理所,效果都不大,他还因此得罪了这些村民,经常有人指桑骂槐地在路上对着他叫骂。

不能直接与他们冲突,我就从内部想办法,上任第一天,围着学校转一转,找了几个老师了解一下情况,星期六上午课间操开了一个班主任会,讲明学校的要求,放学后就带着副校长到门口划线,在两百米以外划分好家长接送区和上学路线。

周一早上老师提前半小时到门口值班,不按规定接送和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的学生,要一一登记,然后交班主任处理,上学老师盯着,放学老师送队领着,学生不能在门口停留了,课间有老师值班,不准学生到门口活动,买东西的人自然也就没有的,第一天各个摊主还在门口挺着,第二天一看还没有人买,反应快的就把摊位移到接送线以外,还有三家不死心,认为这不过是三分钟的热度,坚持不了多久,一周后看看真没有学生来买了,最后也就悻悻地离开了。

陶继新:这显示了您的智慧!尽管这些小摊主不满意,可是,也没有与他们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这里面有一个值得大家借鉴的东西,就是我们管不该管的人,是没有任何力量的。而在自己管理职权内的管理中动脑筋,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升勇:这些摊主当时确实不满意,可是后来再遇到他们的时候,说起了当时的不满,他们对学校的这种举措从内心是拥护的,其中有一个老人说:“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愧,在学校门口摆摊设点卖不合格产品,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谁家没有孩子,可是,因生活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从心里还是希望学校这样做的。”

陶继新:这个老人的话,道出一群小摊主的心声。意见是暂时的,拥护是长期的。我觉得,人都希望公正正气。

李升勇:接下来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进言献策换思想,虽然学校离教育局不到一百米,以前我负责中学教科研工作,很少到实验小学来,对学校我情况知之甚少,为了了解老师的心理状况,促进教师换位思考,就让老师写两封信,第一封信是我眼中的一实,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学校存在的问题;第二周再让他们写我心中的一实,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从整个学校发展的角度来为自己定位。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收获还是蛮大的,我不但了解了学校的基本状况,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更主要的是我从老师的言谈之中看到了那种被压抑了很久的工作热情。

陶继新:这是为您做出进一步的决策作准备,其实,老师们也从中感到您对他们的信任。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对您的信任却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毕竟您是刚到学校,而且人多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所以,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信任未必太多。

人的主体意识是向上的,可是,长期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中,心里自然就会有压抑感。所以,有的时候,老师也需要感情倾诉特别是向校长倾诉。而您,不但是从中了解了一些情况,也为他们倾诉感情提供了载体。

李升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需要真诚,还需要时间,校长和老师心灵的沟通和性格的磨合,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实验小学的老师真正接受我,那是我进校五年以后的事了。

陶继新:您在了解老师,老师也在了解您。不管您说得怎样好,老师们还是要看您行动得如何,看您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解决难题的能力等。

所以,校长的威信,是建立在老师的心服之上的。有的校长尽管很有威严,可是,如果一味压服,老师心里的抵触就会更大。所以,我经常说,校长要在老师那里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必须深扎于老师心灵之中,而不屈服于校长的威压之下。

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有时间的验证,您的“心”老师们是很难看透与认可的。

李升勇:领导和被领导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老师对校长的戒备防范心理是正常的,这需要校长靠自身的努力来解决,这就是我进校后要做的第三项工作,身体力行转风气。在全体教工大会上,向老师许下了“干真事、干实事、有正事”的诺言,提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从此每天我是第一个到校,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到校的学生和老师,放学后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在各个办公室、教室巡视一遍,确认老师和学生都已离校后,我再回家。带头听课、带头教研、带头劳动,事事处处都走在老师前面,靠自身的硬功夫来带队伍,树正气。

陶继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身正力行,是无声的命令。开始的时候,有的老师对您说的“干真事、干实事、有正事”这些话也未必相信。可是,您是说到做到了,而且一坚持就是很多年。这样,老师们从开始的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而一旦到了对校长的话深信不疑的时候,您的思想,老师们接受起来就相当容易了。

李升勇:强化舆论创势能。一说起学校管理,不少校长都抱怨,校长的权力太小,没有人权和财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现实生活中校长的权力王牌确实不多,但是,话语权还是有的,不干的、干不好的我们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大张旗鼓的表扬先进。刚开始,我每天提前到校替其他干部来考勤,过程中记下了每一个提前到校的老师,周一例会上就一一通报这些老师的到校时间,到了第三周,例会一结束就有一位老师找到了我:“李校长,您让我加多长时间的班都可以,因为孩子小我就是不能提前到校”。听老师这样说,当时我愣了一下,马上问:“我会上要求早到校了吗?你不是没有迟到过吗?”这个老师接着说:“是这么回事,每一次你表扬早到校的老师,心里就觉得不是个滋味,我自己不能够提前到校,所以就想跟你解释解释。”

陶继新: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的,重行轻言,对于为政者更为重要。新年伊始,政府往往会出台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措施,有的还通过媒体明示一年之内要解决百姓最为关心的“十件大事”。但是,由于社会上不少人的言过其实,即使是一些为政者,在百姓的心里的信任指数也在下降。可是,如果年初的承诺到年终得不到落实,就会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其实,为官一任,应当造福一方的;而造福不是说得妙,而是做得好啊!在这个意义上说,为政者就更应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校长在学校里,应当是个一诺千金的人。所以,我认为,真正让老师们对您敬服的,还是您一直的“行”。

现在很多领导,不但不敢于批评,就是表扬也不敢了。因为一表扬人,不被表扬的就有了意见。可是,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了奖勤罚懒,懒者则会更懒,勤者也不会不勤。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个单位担任领导。他对所有的人都是笑脸相迎,就是不得罪人。为了不得罪人,他可以不要原则,不要是非。所以,在他那里,没有什么正事。他认为,这样下去,大家一定对他都很好了。可是,时间一长,尽管大家也对他笑脸相迎,可是,却没有从心里的敬,甚至有些鄙视。其实,这种人活得是特别累的。而说到底,是私心,一是为了自己。而您这样做,则完全出于公心,是为了学校的发展。

绝大多数的人是希望公正公平的,而如果领导没有了公正公平,就会失去绝大多数的人信任。我在与你们老师座谈的时候,感到他们对您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这其中有您的思想与学识的原因,我想更为重要的,是您的人格,您的公正公平,您的有正事。

不过,我觉得您在公正公平的同时,又不是一个蛮干的人,很有艺术性。

管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

李升勇:学校管理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管理。具体实践起来,它还有很多具体内容:一个是正面引导,一个是环境涵养,还有就是心理诱导。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较强的思想性,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对自身的事业心、责任心有影响,对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管理首先应该是思想上的管理,这些年一提到思想二字就有人害怕,就想到“文化大革命”,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共产党靠什么夺取政权?靠什么把一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引上革命道路,并培养出一批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靠得就是过硬的思想工作,这既是历史,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所以,校长自身做好榜样还远远不够,还要对教师向上引导,所以,这些年我们的周一例会上校长很少谈具体工作,讲的最多的都是一些宏观上的东西,“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中国加入WTO与教师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的历史地位”、“西方文化侵略与学校德育”、“国有商店、国有企业给教育的启示”等等。

陶继新: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他要与毛泽东谈一些具体的事情,毛主席对他说,这些问题您去找总理谈,我只给您谈哲学。毛主席打下天下,除了军事天才之外,另一个就是有思想。他这个思想,不是空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在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之外,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而您呢?我觉得,您的思想,有很多来自于书本,而更多的,是来自于教育教学一线。因为您一直在教育一线,而且还有自己的不断思考。况且,您的行进足迹,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过程。所以,您也期望这种思想能够融入老师们的心里,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宏观的东西。

李升勇:您说得对:当好校长既要有智慧,还要俯下身子去“蛮干”。刚到学校的那几年,确实有点儿“野蛮”的味道,工作起来不要命,接近于疯狂,无论是走路、吃饭,思考的都是工作,无论和谁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学校工作,每天五点多钟起床,白天上班,晚上思考梳理工作思路,因为事情太多太杂,必须要形成文字,经常工作到夜间二三点。

陶继新:您所谈的这些话题,是一般校长不会谈的。而这些问题,恰恰与老师有着深层的联系。《周易》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很多校长,只是在器的层面用力,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所以,不管其如何努力工作,都因其缺失思想而不能使学校发生巨大变化的。

“野蛮”的动力支撑是想着让这所学校尽快走向正路。这与您的性格有关,更与您的责任感有关。二者缺一不可。我开始工作的时候,与您也有点相似的地方。不过,我在“拼命”的时候,并没有忽略身体的锻炼,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健康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得给您一个忠告,以后还是要“拼命”,但是,必须适可而止,必须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拼命”。

好多年来,我已经不在半夜之后写作了,我是从《周易》那里受到启发的。即“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天地是什么样了,白天是明亮的,就是要让人生活工作与活动的;黑天是什么样子,是黑暗的,就是要让人休息和睡眠的。所以,不能违背天道。不然,就要受到天的谴责。您还比较年轻,可是,您的身体却并不尽如人意。您的夫人特别担心,老师们也不放心。所以,以后“拼命”之时,千万不要再与天地不一致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单纯地拼时间与巧妙地用时间是不一样的,前者用的时间虽然很多,可是,往往搞得精疲力竭;而后者呢,往往用得时间不多,可是,效率却特别地高。好多年来,我就是用了后一种方法。我为什么与您对话一次只两个小时呢?我想,这样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而且永远处于精神愉悦且高效状态。就是写作也是如此,我每天最多写五六个小时,可是,一般却可以写出五六千字的文章;两天时间,就可以写出一万字的稿子。这也是技巧,甚至有点智慧。

李升勇:志存高远做规划。某些宏观的、教育之外的东西,应该让老师知道,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学校要到哪里去,规划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问题,它既是方向也是目标。当学校工作基本稳定以后,我就开始着手考虑学校的规划问题,做出了“四个一流”的十年规划:一年乐陵一流,三年德州一流,五年山东一流,十年全国一流。当在会上对老师讲解“四个一流”的时候,很多老师不以为然,一方面认为这是口号,校长说说而已,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幻想,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年,学校的教学成绩由原来的全市倒第一成为全市的第二名,2004年您在《现代教育导报》视点栏目上对我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方法做了整版报道以后,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同仁的认可,老师们才真正理解“十年规划”并非是可望不可及的。

陶继新:高尔基说过一句大意是这样的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发展就会越好。学校也是这样,没有高远的目标,就不会有高远的追求。不过,您的这个目标虽然高远,却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现实,基于您的努力拼搏和老师们奋斗而制定的。老师开始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原先那样一所学校,还想创建一流,的确有点不可思议。这就是一个校长思想的巨大作用,而且也可以看出人的潜力是何其大也。

李升勇:顶住压力抓养成。做任何事情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在学校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压力。2001年学校进入规范期以后,我们把养成教育当做主要工作来抓,由于乐陵教育工作的实际,当时市教委的工作思路是集中抓好教学质量。领导大会、小会都讲,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我们的做法却与其背道而驰,不少好心的朋友替我担心,好多老师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一滴地抓起。

陶继新:我在很多地方对人们说,真正像李升勇这样有思想的校长,当今还是凤毛麟角。我相信,您和您的学校,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一流,已经指日可待。而且,其发展后劲,则又不是一般昙花一现式的“名校长”和“名校”能够比拟的。

习惯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发展走向。其实,人多看到的是当下的成绩,而没有看到可以持续发展的习惯。大凡有着良好习惯的学生,即使当下成绩差一点,以后也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况且,即使成绩没有显著提高,也有了终生受用的东西。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所以,您说是从“一点一滴”抓起的。

学校新操场

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

——李升勇校长的创意思维与治校之道

对李升勇校长的认识,如果不进行直面的交流,你多半会误入歧途。因为他所在的县城经济尚不发达,他那朴素得有点土的服装和憨厚得有点直白的脸上,透视出来的只有朴实与勤勉。所以,植入心里的印象多是:超前理念和创新行为与他难以结缘。

但他一谈起教育,就新意迭出,宏论不断,令你顿生惊诧。于是,在刮目相看的激情中,情趣盎然地收拢采访的累累硕果。

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铸造民族之魂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人,教育的本源也是人。“传道”是育人之本,“授业,解惑”只在技能与知识层面徘徊。教育最大的功能是文化功能: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但现在一些教育者,却在追求教育功利性和技能知识层面孜孜以求,忽视了人文性与社会性。而教育的主体功能就是让迷失的人性复归,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也就是要将缺失的人文性与社会性补上。

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受到挑战。生活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人们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并从而影响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格素养。具体体现就是人的价值观等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说,经济一体化的背后,就是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变化;西方强势话语的背后,就是西方思想观念的植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文化生态被污染比自然环境的污染更具威胁性和危险性。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消极文化、低格调文化甚至垃圾文化之中,其社会精神就会受到伤害,国民素质就会受到腐蚀,最终可能导致民族精神衰亡。固然,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继承性和建设性的发展,不应是否定式或破坏式的发展,没有民族的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所以大力开展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李校长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铸造民族之魂”的办学思想。他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个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但过分强调个人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性,就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持久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目的的,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持久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最终就有可能产生违背教育目的的结果。没有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个人的发展最终就会走到尽头,甚至回到起点。没有了民族,没有了国家,谈何发展?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去关注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培养出来的人就必将是利己主义者。

让传统美德与孩子结伴而行

传统美德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乐陵市实验小学并没有停滞于理论层面的认识上,而是在数年前就独具匠心地操作于实践的园地里了。

一、感恩节: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洗一次脚

从2002年3月8日定为学校的感恩节始,实验小学的学生与家长已经共度了三个非同寻常的节日。这一天规定学生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向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二是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三是为父母洗一次脚。“非常”节日里,“受宠若惊”的家长个个激动万分,有的还流出了眼泪。在家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也开始回味孝敬的价值和感受回报父母之恩的幸福。

李升勇校长告诉记者,爱心孝心必须从小培养,传统美德教育也应当从身边做起。现在许多父母的爱都是单向的,但这种没有回报的爱培育的只能是没有孝心的种子。因为没有今天的回报,就不可能有明天的回报。举办感恩节的目的,就是为孩子种上爱心与孝心的种子,并让其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文化小使者活动:敬、听、问、做、学、用

从2003年开始,李校长又设计了一个文化小使者活动。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敬。以作业的形式,规定学生学会关爱的具体内容。除感恩节的三项内容之外,还要让农村的老人感受天伦之乐,具体体现就是为祖父母洗一次脚。二是听。老人的经历是一种内涵沧桑之变的生态文化,是一部具化了的爱家爱国教材。要求孩子听祖父母讲人生,了解祖父母的童年,感受两代人生活的悬差和祖国的巨变,从而培养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愫与热爱祖国的感情。三是问。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不知仪,无以言”之说,足见礼仪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道德高尚与素质高雅的外化形态了。为了让孩子们知情达理,在人来人往较多的春节中,要求孩子见了生人要主动热情地问好。四是做。在春节里,要求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段的学生为客人做一道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家务活的同时,从中感受父母日常做饭的劳苦。五是学。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自我学习教育的好机会。借机让学生学风俗、学知识、学技能。在知识方面,要求在网上搜索《二十四孝》,并写入作业;在技能方面,向老人学习剪纸等民间工艺;在风俗方面,让学生从老人那里了解地方的由来和风土民情等。六是用。用好零花钱,学会勤俭节约,学会花有所值,倡导学生参加爱心活动。

围棋、太极拳、太极扇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训练也已堂而皇之地走进体育教学的课堂之中,学生可以在正式课堂上幸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现代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在继承与光大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李校长并没有忽视对学生现代文明习惯的培养。在他看来,一个现代人,就应当有一个现代人的文明行为。但积习了数千年的不文明言行,在教育的圣地学校依然我行我素地行走游弋。于是,让现代文明成为习惯的培养活动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开始了。

一、高雅从安静开始

孩子一下课就乱跑、乱闹和乱叫,这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学校一景。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挥洒孩子天性的自然行为。但李校长却给其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他认为,凡事必有规范,学生尤其应当如此。如果任其发展,孩子就会成为自然人,所谓的社会人、文化人,就会与其背道而驰。所以,他规定学生要在“室内不跑,楼内不吵,注意听讲,路队走好”。就是写作业,也有严格的规定。他说,目前学生近视眼之所以日趋增多,就是缺失规范惹的祸。不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必然“难于上青天”。尽管规定约束,直到三年级,弯着腰和歪着头写字的学生依然难以绝迹。

为了强化这一意识,他在全校内搞了一个“无语周”。这一周内除了课内,学生不再说话。在自我控制中,感受安静所赐予的优质学习环境。但他同时强调,学生不能没有挥洒天性的地方,所以他将学校分成两大区。学习区就是学习的地方,正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公众场合一样,是一个有着“规则”的安静之地。到了操场区,学生则可以无拘无束地尽展天性,跑、跳、叫、闹无一不可。

二、弯弯腰:见垃圾就拾

一个学校卫生环境的好坏,昭示的是领导管理水平的优劣。实验小学校园终日干净整洁的直接原因,就是全校师生“见垃圾就拾”的共有行为。而李校长,则是“弯弯腰:见垃圾就拾”的倡导者和垂范者。

但有人也对此提出批评:堂堂校长,是抓大事者,干一些捡拾垃圾的小事,既有失高雅又管理错位。但李校长却另有说法:校长与教师一样,都是为人师表者。校长见垃圾就拾,无疑在师生中起到了“不令而行”的潜号召作用。况且这小小的弯弯腰,收获的不仅是全校的环境之美,更是文明习惯养成和塑造美好心灵的精神之旅。为此,李校长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无值日生活动,师生通过“见垃圾就拾”,出现了虽无值日却胜似值日的卫生景观。《中庸》中的“君子慎其独也”的内省自律道德意识,就在这“弯弯腰”中“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

但学校周围却依然垃圾成堆,与学校内部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为此,五年级学生曹璐专门给市环卫处主任写信反映这一问题。环卫处高度重视,组织200多人清除了垃圾。于是,校内校外方有了和谐的卫生环境。

三、停下来:敬礼问好

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向你敬礼问好的情景已是随处可见;但边走边敬礼边问好的形式化的敷衍,总令你有一种隐隐的不悦。孔子就曾感叹地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老夫子看来,外在形式与内在之“仁”应是一种高度的和谐,而不是互不关联的两张皮。我们要求学生要讲礼貌,但那种敷衍之为,无疑与真正的礼貌相去千里。所以,李校长要求学生见人要停下来问好,而且心中要存有一个礼貌的精神实体。所以,外来参观者及来校的家长,见学生如此彬彬有礼,总是称道不已。不少人说:“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懂礼貌!”

教育,在李升勇校长那里,不是高悬空中的子虚乌有,也不是大而无边的空洞说教,而是具化成一个又一个小之又小的可以操作的点,触手可及,动手可做。真真正正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譬如:爱国从孝敬父母开始;爱党爱社会从感受社会变化开始;培养民族精神从寻亲问祖开始;传承民族文化从培养人的爱好开始;人生教育从拓宽视野开始;诚信人生从自我控制开始;关心集体从理解他人开始;保护环境从个人卫生开始等。而每一个点,又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在“保护环境从个人卫生开始”中,针对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现状,他于2000年提出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卫生理念,开展了“小脏手,黑脖子”的学生互查、评比活动。现在,学生不仅告别了“小脏手,黑脖子”,而且对讲卫生有了自觉的追求。

对学生负责,普九复验搁浅

目前,以人为本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管理的共同话语;但是,对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实施却是大不相同。在李升勇校长看来,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人的优化发展。它涉及学校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是对个人负责还是对工作负责,是对学生现在负责还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大问题。

作为校长,无一不想将学校建好建美,但实验小学休说没有新建的高楼大厦,就是外显的大门,也只是两个赤裸的砖垛,两扇仅花了60元钱从废品中捡回的铁门,再经电焊简单组合而成。但学校一年用到教师培训上却花了6万元。60元与6万元的比率中,昭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李校长看来,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重心放在何处,是检验一个校长是真以人为本还是假以人为本的试金石。壮观美丽的学校大门令人触目可见,教师水平的提高却往往令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便将成为一纸空谈,将6万元投到教师培训上,无疑是将重心放在了教师的发展上。李校长说,我们在这一软投资中已经收获了成绩,教师既有了持续发展又有了快速发展。近两年,实验小学不但在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连获佳绩,而且在国家优质课评比中也已榜上有名。今年乐陵参加德州市优质课评比的16人中,实验小学占半壁江山;而获奖的9人之中,6人出自实验小学。

但在今年的普九复验中,实验小学却名落孙山。因为普九复验对实验室、阅览室和电教室都作了达标的硬性规定,这虽然是必须的,应付验收做做表面文章也并非力不能及。但在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方面发生矛盾时,李升勇校长毅然地选择了后者。他非但没有加强实验室、阅览室和电教室的建设,还将其改成了教室。这种“倒行逆施”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求学者,一个班级90多人的情况已不罕见。为了减少班额,对学生发展负责,才有了这一有悖常理的行为。

但李升勇校长并没有因此让学生与实验和阅览失之交臂,而是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将图书室的图书分发到各个班里,改名为“图书银行”,并且实行了会员制。哪位学生只要交上一本书,就可以成为会员。图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学生阅读不但没有失去去处,反而更加方便了。这种只对学生负责不对上级负责的做法,虽有了未能达标的缺憾,但却赢来了学生的发展。

别出心裁的“治人”之道

李升勇校长认为,校长不应是干部应该是“领导”,“领”就是校长率先垂范,事事带头,实现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权威管理;廉生威,公无怨,诚有信,情聚心,才服众。工作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首先做到;校长是到校最早的,离校最晚的,出勤率最高的,业务能力最棒的,知识最渊博的,人品最端正的,作风最廉洁的。

身处知识分子聚集的学校之中,对教师的管理是一门最大的学问。校长不但要以真诚之心待人,还要精通治人之道和用人之术。李校长研究过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政治家、教育家的管理经验,进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才有了如下一些别出心裁的“治人”之道。

一、知人之心:校长由人变成“神”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校,就是强调校长的作用,让校长在管理中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用思想启迪智慧,以智慧去培育美德,以美德去净化心灵。一个能独善其身的校长只能算是一个好人,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好的校长不但要善于完美客观中的个人形象,更要努力去塑造个人在每个教师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只有走进心灵,才能塑造心灵。

李校长非常关注教师的发展,对每一位教师的优点都了然于心。年终总结,60多位教师平时点点滴滴的优点,甚至是教师本人已经忘却的优点,他都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这令老师们感到非常惊讶,校长竟如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发展。优点既已为“神”所见所知,自己就必须更加努力,以使自己更加完美,使这个“神”更加相信自己。于是,校长成了教师心中的精神领袖,有了一种绝对的权威。

李校长说,自己当然不是神,更不是上帝,只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凡夫俗子。他认为,教师非常辛苦,学校既然无力在经济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奖励,就应当在精神上进行多多鼓励。于是他便于细微处了解每一个教师的优长,并一一记录在案,所以才有了年终总结的“无所不知”。但他也认为,教师在领导的认可与真诚的鼓励中,可以更好的工作;校长在教师中享有威信,才能政令畅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由人变成“神”,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管理的上乘之举。

二、用人之短:让短处变成长处

在人们多言用人要“扬长避短”之时,李校长却提出了另一用人的理念——“用人之短”。他认为,人各有异,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与短处。但在有的时候,这种缺点与短处却又可以变成优点与长处。

学校有一位教师,工作非常认真,但却缺少合作意识,往往与共处一室的同事搞得不欢而散。2003年非典时期,堵塞各种各样的进校人员成了管理人员的一个难解之题。于是李校长就让他分管这一工作。很快,不经校长特批的人员便被阻隔在学校之外,非典防治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不料,一天市教育局一位局长进校检查工作,也被他义无反顾地挡在了门外。随行人员告诉他这是教育局长时,他一脸的严肃:“没有校长的条子,谁也休想进学校大门一步!”局长就是来检查非典防治工作的,见有如此认真负责的人员,非但没有批评,反而格外高兴。他说,这个“闭门羹”吃得好,吃得让我放心。

三、有所为: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当校长就得干事,就得有所为。李校长说,一个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者,也是思想与文化的传承者。既然如此,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建设与文化发展。所以,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的思想教育课就如立法般在学校行走至今。同时,从教师中所选出的20%优秀分子,也就成为树正气、树大气的学习典型。

教师的文化学习是一项软建设,只有教师文化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为此,李校长搞了一个读书会,经常请专家学者到校讲课。他还非常关注教师之间的交流,要求教师写反思日记,写成功失误。在每学期两个整天的时间里,在全体教师参加的大会上每人一讲,进而让其他教师学习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对记者说,我们也许在经济上没有太多的收益,但我们在文化上却有了丰硕的收获。

四、有所不为:给犯错的教师一个自尊

在“有所为”的同时,老子的“无为而治”同样走进了李校长的管理园地。他认为,有时候,“有所不为”也会成为他管理成功的秘诀。

李校长是全校职工中每天到校最早的一个,但他并未因此批评迟到者。当看到某个教师迟到时,他总是迅速地躲到一边,故作视而不见。迟到的教师认为有可能会挨批评,结果是多少天还是“西线无战事”。第二次又迟到了,李校长还是视而不见,还是不批评。李校长说,这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给了这样的教师一个自尊。而教师在获取这一自尊之时,也同时给了校长一个回报,那就是再不迟到,维护自己在校长心中的形象。如果在大会上对这样的教师狠狠地批评一番,他就可能由此失去了自己在校长与教师们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一蹶不振;他也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错误,但心理深层却因此埋藏了怨愤;他甚至可能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让你校长“欲说还休”甚至尴尬难堪。有自尊和责任心的教师迟到多有化解不开的原因,校长的理解与信任给予教师的心理支撑则远胜于批评的价值。

一天,校长发现一个教师让一个学生自打其脸。对于这种体罚行为,理应给予严厉的批评。手足无措的教师立即停止体罚的同时,也正在准备着接受校长的惩戒。出乎意料的是,李校长却一言未发地走向另一个地方。这个教师认为,此后的哪一天,她将在全体教师面前受到制裁。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结果校长还是只字未提,而且每次相遇,校长一如先前的一脸笑容。她后来对人说,我一直等待着校长的批评,不然,深藏心间的自责就会愈演愈烈。但校长没有批评,所以,我更加自责,也更加想着修复自己在校长心中的形象。据李校长讲,这个教师从那以后再没有体罚过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现在,她已经拥有了优秀教师的称号,而且呈示出“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趋向。

批判性的思考

在当今一些时髦话语纷涌迭出之际,不少人随波逐流,“时髦”起来。但李升勇校长总是非常审慎地思考这些“新生事物”。甚至对于一些人们公认流行的正确观点,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批判视角。

一、不是张扬个性而应承认差异

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人在大谈张扬学生个性时,李升勇校长却提出了质问:我们的学生真正缺少个性吗?是学生缺少个性还是我们的教育不承认学生差异?我们的学生真的就那么需要个性张扬?张扬个性适合我们的国情吗?对谁有利?对学生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发展?还是对西方世界有利?

中华文明是一个儒、道、佛、墨、法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极大极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些东西是在一个文化集合中的融合体。如果单独强调一面,就会破坏整个文化生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些文化心理如同一只怪兽,必须加以限制,如果把理性的栅栏拆除,它们就会跑出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二战”期间被侵略的民族出内奸最多的国家可能就是中国,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人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民族大义。

西方文明基本上是基督宗教下的文化,人们的行为、心理已成为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再去追求个性,是有益的,无害的。不难看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华文化的逻辑起点是“社会本位”,而西方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天赋人权的“个人本位”。有中华文化血统的日本、韩国虽然经过几十年西方文化的冲击,仍没有偏离“社会本位”的内核。今天我们如果不顾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一味倡导“个性化”、“张扬个性”,盲目跟着西方跑,不但我们的教育功能会被弱化,甚至有可能落进西方文化的陷阱。

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有的人把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搞成一味的表扬、赞美、成功激励,不敢进行有效的惩戒,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是什么正确的理念。中国和西方都有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恶”之说,但“人本善”也好,“人本恶”也好,都在肯定一点,儿童需要教育,需要全面的教育。由于儿童自身认识上的特点,自控力和是非辨别力都较差,有时对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缺少抵抗力。在某些事情上必须有所惩戒。这是他今后规范人生的基础,学校和教师不是不要惩戒教育,只是要把握好惩戒的方式和程度。

三、中国的落后不能归结于教育

有的人总是拿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来证明他们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好的,美国经济的发展真的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什么地位?中美之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式问题还是经济基础问题?

在中国的衰落之中教育有多大责任?中国近代落后了,从一个强大的世界帝国衰落成一个贫穷、柔弱的大国,有人总把落后与教育联系起来,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就那么重要?中国近代的衰落并不能证明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失败,唐、宋、明甚至清代前期不是很强大吗?那时我们的教育就发达吗?中国的教育改革——洋务学堂,不是从最衰弱的时期开始的吗?中国的落后不能归结于教育。

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真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吗?从历史上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家、思想家达到或突破这一境界。

从现实来看,如果美国的教育方式真的很优越,能否做一个实验:让美国的儿童和教师到中国,在现有条件下仍用美国的教育方式;让中国的孩子和教师到美国,仍用中国的教育方式。结果会怎么样?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者:陶继新;原载于《现代教育导报》,2004年7月12日)

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大语文教育改革掠影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从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有人已经从课堂教学上入手,撤掉了讲台,改变了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热闹场面与教学效果,给予传统的课堂一个巨大的反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立足于大语文教学改革,既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又在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从周目标引领,到前置性学习,从小组互助,到课堂展示,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周目标:为“未来”设计

所谓周目标引领,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周目标一旦确立,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便可以具体化: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来体现和完成。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

李升勇校长认为,以前,好多教学目标都没有进入课堂,甚至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目标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能力、智能体系,点点相连,只能构成一条单线,无法形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周目标就是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

一、自主学习水到渠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周目标确立以后,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不再是教师领着、扶着、盯着、管着去学,而是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相对充分的时间,在给定了学习内容和要求后,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不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相对自由的心灵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生命活力,即使性格较慢的学生,也会“笨鸟先飞”地于课外提前或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以便在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中拥有发言权。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适合于各个个体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自然之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但可以提升当下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还会对学生终身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各取所需激发兴趣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一般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部分人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原有的优秀者最终沦落为中等水平;原有的水平较差者就每况愈下,差之更差。不同个体甚至同属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快慢多寡是正常的,任何高明的教师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所有学生接受与学习起来都恰到好处都是一厢情愿。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在大一统中失去了生命张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节课内数十人不可能都得到检测和反馈,滥竽充数者可以生存。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后的展示人人有份,任何个体“蒙混过关”都几无可能。即使在传统课堂上从来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要想方设法寻求话语权。而周目标学习将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堂之外,不同个体的学习就会因人而异,虽然各取所需,由于目标一致,所取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同一个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而学生将各自所学的知识展示于课堂之上,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发表”而快乐,反过来激发下一次的周目标学习。这是一种良好循环的学习链。

三、教师进行科学预设

周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教师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教师的学前指导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组织的建立必须以组织教材为基础,教师在确立周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预设,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学生以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用过关方式检测,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探究,教师必须了然于胸。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特别是研究周目标确定与此后的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预设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何作用等。

李升勇校长认为,周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向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终身的发展,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单一地指向“应试”。它的“素质”含量很高,是指向未来的。

前置性学习:明确、自主、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后置性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哺育式的,学习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探索的是一种前置性教学模式。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习预习。那么,前置性学习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呢?是否更换其名而未改其实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明确

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既明,心中亮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是后喻学习时代,老师单纯的教已经不行了。学生的总目标周六一到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提前达标。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积累字词、诗词、成语、观察、阅读、访问、调查等预习成果。

二、功夫在诗外

一般化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不但包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向与之相关甚至“无关”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延伸。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学内容不仅要朗读全文、寻找重点词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等;还要搜集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而且,还要用生活解读文本,调动学习个体所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知识;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等。

“功夫在诗外”。预习内容的扩展,使学生再反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在此后的小组互助与班级展示的时候,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超越教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观频频出现。这反过来又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在以后的前置性学习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提出的前置性学习,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多元化提出的。但内容的多元与扩展,并不等于忽略课文本身,学生预习场是环课文而生成与扩展的。如果抛弃课文而只顾扩展,教师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很快步入预习课文内容与扩展学习“二者得兼”的最佳境地。

三、教师主导性凸显

一般性预习虽然实现了变教为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教师教育的主导性相对弱化。前置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自己首先要进行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未教先知。同时,还要标画课文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促进内化,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从而在信息源、方法、途径方面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教材、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感悟,一般来讲要高于学生,加之准备充分,就会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无数个想法或者解题方法时,教师就会言简意丰而又及时地给予筛选和优化,让学生有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学生交流问题走偏走错了方向时,老师只是做一个看客,茫然无知、信马由缰地“放羊”。

前置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学习势能场是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习惯,明确学习要求,提供学习范例,丰富学习方法等,则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

小组互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当今大班额的教学现实,为学生课堂交流展示设置了路障。很多课堂教学,甚至是名师的教学,一节课下来,也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学生进行了有限的展示。而学生一旦得不到展示,势必成为欲言不能的无奈者,或者是消极的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挑战。

李升勇校长认为,真正触发学生动力的课堂需要人人展示,于是,就有了小组互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于是,一个个小型学习组织就应运而生。

一、展示呈示多元

学生个性各异,大胆者往往抢先发言,在课堂上多有表现的机会;羞怯者即使胸有成竹也“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积极发言者更加积极,而不敢发言者更加畏缩。

小组互助则有效地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展示。由于在前置性学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反过来又为前置性学习注入了生命张力;而前置性学习的高效,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小组互助时,人人都要对词语的理解,中心句的确定,段意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关问题的质疑、拓展和延伸等发表意见,也就是人人都要展示。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小组互助就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每个同学把个人的学习成果拿到组内交流展示,增加、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于是,小组互助交流的内容超越教材文本的情况也便时有发生;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受到了学习的挑战,甚至“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景况时有发生;某一问题的结论有时与教师也有相左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不由得让教师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惊叹。

二、更加关注合作

小组互助中,学生在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信息汇集、筛选、整理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角色的认同,这是小组合作的难点,组内交流的严肃性,组员的态度和角色的分工转化,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培养成就感的关键。以上凡此种种,由于在小组互助中人人都在这些方面努力,就会主动地学会合作,学会评价等,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所无法达到的。

学生的展示有同有异,但更加重要的是合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应异中求同,汇集小组成员的全部知识和智慧,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为在全班展示提供共同的内容。展示时会有重复,所以过程中有归纳总结,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形成成果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汇集整理,最后构成全组的知识高地,内化为全组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员的共同拥有。

就背诵而言,传统教学的一节课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背诵,其余则是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资格的“失败”者。小组互助内背诵,人人都能背诵。各组选出各自选手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学习型组织,无论个人所在的小组成绩是好是坏,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的教育”。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要走进文本,品味生活。他们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本文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景?同时,还要分段解读,从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词中读出什么内涵的意趣。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外,还要掌握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相关资料。从而为班级展示做好准备。

对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展示内容,更关注学习的主动与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小组互助中更加积极主动,且逐渐形成小型学习型组织,培育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自主管理

小组互助的主要管理者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要按规范要求完成互助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相互激励。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希望在班内展示中取得佳绩,所以,人人在管理他人的时候就有了责任感。没有教师的监督,更没有教师的批评,完全是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实现兵教兵的势能场。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注意力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人员减少,学习空间变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管理问题。一个班同时有8个以上的小组在活动,在小组内部,教师的管理和影响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又成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始突显,所以,学习骨干的培养又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监督和激励,这既是学生干部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适时指导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学校的小组交流活动,也颇为其热闹的场景而感叹。可是,在热闹的表层中,老师大多成了游离于小组群体之外的局外人。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小组互助则不然,尽管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但教师既要对小组互助过程的预设、展示和提高提前备课,还要不断地巡视于小组之中,对组内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不按要求做的,不会在组内学习的学生还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至各个小组谁是主题发言人,谁做辅助性发言,谁担任质疑角色,最后由谁执笔形成知识高地等等问题,教师都要适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夯实基础,把双基落到实处,本课时小组交流展示以后,要有一个知识检测环节。教师把准备好的字、词拿出来,让全班认读、听写,然后交小组长,小组间交换评判,最后报出各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小组第一阶段的得分。

班内展示:热烈而有序

如果说小组互助是学生人人参与的话,班内交流则是组组参与。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将交流互助中形成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与展示。这种展示比诸小组交流,显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提升。

一、朗读展示:组组展示,逐一评价

语文学习成效的好坏,与学生朗诵水平的高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就特别关注了朗读的展示。先是学生高声喊道:“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然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凡被选中的朗读者,都会非常自豪而又大声地朗读。

核心组展示朗读之后,还要开展擂台攻守。核心组由谁展示朗读由全班说了算,可以挑最好的同学来读,去感受朗读的美好。也可以选择薄弱环节,抑制他组得分。

不管第一个朗读者的水平如何,都由其他学生依据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流利和有感情朗读标准进行评价,而且还要接受朗读挑战。随着“我读你来评,攀登新高峰”的响亮叫喊声,其他展示组的学生轮流朗读。最后,由教师点评,定出优胜组。

二、解读文本:分享成果,辩驳是非

文本解读是班内展示的一个亮点。学生高喊“攻防打擂,超越自我”之后,便选出一个展示组,四位学生踊跃地走向讲台,先由主体发言人发言。这种展示是以记分打擂的形式开展的。一组代表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同时还要准备接受核心组的检查和质询。如果回答不出核心小组的问题,就要被扣除2分;如果补充者仍回答不准确,要被扣除4分;如果全组都无法回答要扣除10分。不准确酌情扣分。

对于发言小组来说,展示的过程既是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学习交流的过程。展示过程表现的好,可以增强学习信心;展示过程不够,可以通过其他小组的补充与批驳增长见识,加深与修正自己的观点。对未展示的同学来说,在分享发言者的成果的时候,还可以印证自己的学习的正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往往都是在这种交锋中被大家掌握与破解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学生在班内交流的时候必须言之有物甚至要有一定的“新闻”发现。而另外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又往往对别人的见解进行反驳。于是,小组交流就不只是对正确意见的认同,也有了近似正方反方的辩论赛。

胜负乃兵家常事,小组之间的交锋也自然有胜败之分。一场交流之后,胜者还想在下一次小组交流时保持不败的战绩,败者则力求在下一次的交锋中转败为胜。为此,都竭其全力地在一次“战争”前积蓄力量。这就为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互助注入生生不息的活水。于是,前置性学习与小组互助便始终处于良性互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学习就成了一种文化景观。

二、教师指导:主持“节目”,当好“导演”

班内展示不等于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展示,无序状态下的热闹必然缺失两样东西:一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之动,二是学生有时会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而游离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所以,这时教师不是混迹于学生之中,放任自流,而是终始引领着展示的方向。在学生激情昂扬的时候,教师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学生展示中不同观点一争高下而又难分难解时,教师不但要做出评价,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迅速地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航向。课堂虽然活跃,但不可知因素几乎随时出现,教师要从课堂生成的话题中不断地提炼出主导性话题,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文本的几个或多个主话题表述出来。

据李升勇校长介绍,展示之中的加分扣分权掌控在教师手中,如果交给全体学生,既不易操作,又容易发生混乱,分散、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班内展示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要做言简意丰的总结发言,对学生尚未明了的问题,要指点迷津;对争论的要点,要评判正误;对特别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的难点,要特别要言不繁地进行解说。同时,给予展示者恰当评价时,更要鼓励与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展示不太好的同学,也要给予信心的支持与委婉的点示,使其在下一次的展示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师类似于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要正确地分解话题,及时地引领方向。儿童毕竟是儿童,这种活泼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变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而是变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而是变成了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最后是教师布置延伸性的作业,一般是让学生从几个话题中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感受、体会。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扩写、缩写等。这样,学生再写这些作业的时候,就会言之无物,甚至兴趣盎然。

教学内容: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

时下教学内容是多了还是少了?是深了还是浅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多了,深了。”理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声浪早已经此起彼伏。其实,人们大多只看其表而未窥其里,只见其形而未观其实。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扩展教学篇目的时候,学生却呈现出乐此不疲的景观。

奇怪吗?本该如此。不解吗?顺理成章。

一、教材=文本+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可见,教学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教材,另一类是生活教材。文本教材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过的固化的生活,是前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除教科书、教参书、教学挂图外,还包括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广播、广告、标语、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告会等等。生活教材则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有些人经常把教科书与文本混为一谈。其实,教科书只是文本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教师教学的方便统一编制的教学材料,它既不是教学材料的全部,也不是文本的全部。强调教科书的局限性,并不是讲它一无是处,它毕竟是经过不少专家、学者精心选编的,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其中是不乏优秀文章的。问题是不应把它当作圣经,当作法律,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而是把它当作教学的一部分,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就有了40项内容——时政课、科普课、文学课、观察课、民俗课、识字课、历史课、美文课、经典课、成语课、书法课、诗词课、艺术课、礼仪课、网络课、影视课、棋艺课、戏曲课、采访课、环保课、文化课、体能课、规划课、义工课、经商课、家政课、消费课、国防课、生产课、地理课、内修课、安全课、法律课、励志课、特长课、管理课、经营课、朗读课、尚贤课、生命课。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师人生经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个人的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也是宝贵的学习材料,它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帮助。

二、选材:“取法乎上”

李升勇校长认为,现行教科书重点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和人文性。课文的选择偏向了知识和学生的当前需要,却疏离了中华和世界文化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终身成长。正因如此,才有了语文课堂教学“低、慢、差”现象的“固化”状态。

人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将教科书的少与浅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标志。其实,学生的负担过重,不是教材内容的深与难,而是教师讲授的重复与练习的过滥,特别是没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更没有开发内蕴于学生之中的巨大潜能。学生学习,本应是个体获取知识、提升生命质量的幸福之旅,可现实大多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精神苦役。如果将人类经典文化纳入学生学习的视野,且让其感受到其无穷的魅力,并在学习中享受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就可以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学生是不是感到特别困难呢?非也。走进他们的课堂,一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的时候,那种精神振奋与心灵快乐,是我们成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与孩子们谈起学习,他们一脸的轻松,高度的愉悦。看来,学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到高深的文化,而我们却将一些既低又浅的文章讲来讲去,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人们都知道学习的规律是由浅入深,但却不知道还有由深入浅的规律。深的学好了,浅的不学自会。古代乃至现代一些所谓的神童,大多是由深入浅的学习者。

经典的力量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孩子的记忆力也是令人拍案称奇的。一个学前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地背诵几万字经典,上学之后的所有学习都得心应手。对于小孩子的背诵,我们往往视之为死记硬背。其实,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死记硬背可以开发大脑,特别是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将会给予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日本七田真的右脑开发之所以风靡世界,就是给人类只开发了大脑百分之几的人们点亮了一个新的希望。

这样,我们再看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内容,却能够轻松自如甚至快乐无比便也就在情在理了。

三、课堂:生活化

现在有些人把学生紧框在课堂之中,把目光锁定在教科书上,闭门教书,为教书而教书,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化,不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社会化,而且致使学生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实,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高质量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生活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活,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二是学习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

对文本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把文本还原于生活的过程。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沟通的过程。由于作者大多是成年人,更多的是有成就的成年人,其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而且情感思想又与人生阅历息息相关,所以要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味地就教材论教材,就课堂论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目光指向辽阔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在课堂上漂着,不可能进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课堂上分析研读教科书的结果,要让语文回归于文本,必须先让语文回归于生活。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才能更好地解读已经固化的文本生活。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观察课、时政客、地理课、体能课、家政课等,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新的课型。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经过两年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的教学目标,编写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时空,形成了基于生活,超越生活的课堂生成。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八个转变——教学目标由就教学论教学转变为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材料由单一教科书转变为生活全景,课堂教学方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变为学后教,教学活动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教学关系由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课堂生成由平面传递转变为立体涵养,教学过程由重积累知识转变为重体验成长。市教学研究室吴健同志认为,这是一次对语文教学颠覆性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生命状态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本质性的飞跃。在乐陵市参加德州市教学能手评选的16人中,第一实验小学竟然5人榜上有名,元旦竞赛、毕业会考中更是名列全市第一。社会与家长认可,教师主动改革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有人说,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名副其实的品牌。

(作者:陶继新;原载于《山东教育》,2008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由于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像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画出一个心理健康与否的明确界限。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本书是一本教育随笔。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师生学习与成长等内容。全书分为爱心花圃、草根教育、等待花开、守望麦田、烛光摇曳、我思我在六辑。
  • 教师公文包-地理拾趣

    教师公文包-地理拾趣

    本书分宇宙、地球趣谈,历法气象趣谈,山石岩窟趣闻,河、湖、泉、瀑布趣闻,国家、城市趣闻等六部分对地理常识进行了介绍。
热门推荐
  • 公主策无双

    公主策无双

    一次落水让慕芊浅意外穿越,刚醒来还什么不都知道的她遭遇了一场刺杀。所幸,小命儿得以保住。听闻,天泽国出了一名才子,名曰慕无双,引得淮安城内姑娘小姐心生爱慕,非他不嫁。但这也却引来了城内公子少爷的嫉妒,慕无双不仅才华横溢,还生得一副好面孔,嘴又巧,三言两语就能把姑娘小姐哄得乐开了花。后来,慕无双决定去天泽国的京都看看,这可实在是让淮安城内的公子少爷松了一口气。慕无双离开淮安城时,各家各户的姑娘小姐都出来相送,哭晕了一批又一批。某天某地某男将慕无双堵在墙角。“你干嘛?我……我是男的。”男人笑了笑,“浅浅,你的这坠子还是我给你的呢!”慕无双想起了面前的这个男人,就是她当年救下的白衣少年。“好歹我也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你放过我吧!”“放过你?”男人抬起她的下巴,认真的说道:“当初可是你自己说的,救命均无以回报,要我以身相许的。”“我……我那是年少无知……唔……”不等她说完,男人变吻了上去。自那以后,慕无双是见着他一回躲一回,而
  • 卡斯宾王子(中英双语典藏版)(尼亚传奇系列)

    卡斯宾王子(中英双语典藏版)(尼亚传奇系列)

    纳尼亚传奇系列4:《卡斯宾王子》从纳尼亚回来一年多后,在英国乡间的火车站,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搭火车前往各自学校。突然一股神奇的力量把他们抽离,发现已经置身于一千年后的纳尼亚!当时纳尼亚已被入侵的提尔玛人占领数百年,经过高压和洗脑,矮人、精灵、能言兽……都逐渐绝迹,古纳尼亚历史已被淡忘。纳尼亚此时的国王米拉兹弑兄篡位,侄子卡斯宾王子一直被蒙在鼓里。得知真相后,卡斯宾立即逃走,并吹响了苏珊当年的神奇号角,将四位国王从伦敦召回纳尼亚,召集大军,准备推翻米拉兹的统治。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尤其是狮子阿斯兰重新现身帮忙,卡斯宾的军队终于战胜了提尔玛大军。
  • 现代军车传奇(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

    现代军车传奇(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

    本书是针对青少年的军事知识读物,包括必备的军事知识、军事趣闻、战机战舰知识、导弹火炮知识等多个主题。
  • 活在不一样的火影

    活在不一样的火影

    孤独少年穿越成鸣人的亲弟弟,然而,九尾入侵牺牲竟然不是四代!当止水没死,鼬没有叛逃,这回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佐助。。。是女的???一切尽在《活在不一样的火影》,敬请期待。
  • 天下伏疆

    天下伏疆

    一朝风雨来袭,他避无可避。从大国最纨绔的太子,变成了他曾最看不起的贱民,从云端被踩入了泥泞。三年之后,他强势回归,以臣之名,一手掌棋,步步为营。她是本国第一商贾,惊才绝艳,淡然如云,却不得不被困于红墙黛瓦之间,不得自由。她说:"从遇到你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明白,我的前半生都是浮光,余生只为你而生。"当年阴谋被层层剥茧之时,新的阴谋又铺面而来。他一手掌棋,步步为营,却在不经意间被困之于情。于是,他说:"羲娘,别经商了,跟我一起翻天吧。"
  • 天命归刘

    天命归刘

    大学生章渝离奇回到汉朝,一跃成为了刘禅。赵云带着他七进七出,终保留着性命。不愿汉朝就此没落,看刘禅如何慢慢改命,终创下刘汉基业。
  •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本书从“阳光城”育人模式的整体架构、“阳光城”的环境支撑、“阳光城”的特色四大板块活动、“阳光七彩卡”评价机制以及“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与展望来具体阐述国家课改的亮点及难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更渗透一种新的理念:儿童与可能性,一个新的生长点:可能性与综合实践活动,予以印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寻求儿童的成长一切皆有可能。
  • 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出来了

    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出来了

    诸事不顺的郭泷轶(shuangyi)在毕业就失业之际发现,自己居然能从手机游戏里带出东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午修茶道社

    午修茶道社

    进入大学的墨闻歌为了获得学分而加入午修茶道社。但是进入社团之后,他才发现这个社团是传说中的修仙社团。社团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墨闻歌超喜欢这里的……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