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4300000011

第11章 人类知识与真理

对于本书来说,仅仅讨论真的价值就足够了(至于善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则分别是《知识资本论》和《审美关系论》所要完成的话题),关于人类知识和真理的话题也就构成了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

知识话题由以下三个相关的话题组成。首先是知识的形态问题,人类实际上是发明了两类知识形态,一类叫经验,一类叫科学。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所以都被我们称之为知识——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它们的真伪和优劣问题。其次,是知识关系系统内的逻辑关系何以可能与有效的问题,逻辑学连同形而上学问题一起遭遇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怀疑、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而还原逻辑在宇宙关系中的坚实基础也就构成了本章第二节的内容。最后才是有无真理以及相关的问题,在本书看来,真理就是物与物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的和谐,反之就是非真理即谬误。

第一节 知识:经验与科学

经验、科学、理论、技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是混乱不堪的,且这一混乱很容易导致人们在观念上的误解甚至是对立,而其混乱的程度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人们常常将经验与科学对立起来,并试图在两者对立当中证明科学总是对的、而经验总是错的,科学是高明的、而经验是低俗的。另一个相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将科学和理论混为一谈,似乎经验也就不配拥有理论。最终的结果就是:科学直接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只会与科学有缘、也永远与经验无缘;几千年来一直有用的经验(比如中医)也被说成是伪科学,甚至要被驱逐出入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经验总是被误认为只同个体的感觉、体验有关;也常常被误解为个性化的专有知识,甚至无法为别人共享;还总是处于知识的低级阶段,有待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一旦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后就成为科学的内容。这显然是受西方近现代科学优越论的影响所致,本质上是对经验的一种偏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中医说“肝开窍于目”,并解释说:人处于睡眠或闭目休息状态下,气血回流到肝脏,可养目养神。这样的主张(和解释)同近现代科学理论格格不入,只能算是经验,也因此一直被人怀疑它是否能成立而被人斥之为伪科学。可后来的科学证实,构成人眼和肝脏的器官在细胞水平上有关联,人在闭目养神或睡眠状态下,有利于某种维生素在肝脏里的合成,而该维生素有明目的功效。中医学家因此说,瞧,咱中医也是科学,甚至在二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肝脏和眼睛之间的物物关系,是不是比科学更科学?

我从不认为中医就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科学,更不认为中医就是伪科学!从上面这个例子中,我看到了经验和科学的明显区别。将眼和肝视为两个有关联的物,中医“肝开窍于目”及气血话语所描述的就是两个物与物之间的整体关系。而科学关于细胞、维生素等话语所描述的乃是不同物与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中医来说,眼和肝及其关系都类似于黑匣子,气血等话语虽然也涉及到该组物物关系之原因的描述,但这样的话语只是作为人的一种感受和经验而存在着——在生物学上你找不到这样的气血。当你将“闭目”行为输入黑匣子时,气血和“养神”都是从黑匣子中流出来的效应。也就是说,中医话语并没有深入到该组物物关系的内部进行描述,没有深入到物物关系中的内部作用者层次上进行描述。而与之对应的科学则已深入到该物物关系的内部,其细胞作用及某种维生素合成等,都是该组物物关系的内部作用者——它们在生物上也都可以找到存在的证据。

作为物物关系的知识有两类形态,一类叫经验——关于物物之间整体关系的知识,一类叫科学——关于物物之间内部关系的知识。它们在描述同一组物物关系时可以有相同的结果,却有着不同的过程。它们实现了同一组物与物关系的和谐,但实现该组物物关系和谐的途径却截然不同。它们同样有效,但却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这一对比更为有趣。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说同样是经验,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唯一”的,有效的。而西方科学的鼻祖们的哲学观点却是五花八门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如果按照科学的“唯一性”标准,当时的中医应该被成为“科学”——因为它总是唯一的,当时的西方先哲们的观点应该被称为“经验”才对——因为它们五花八门。

上述关于经验的定义,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个人体验式的经验有联系更有区别。当我们的祖先将中医的诸多经验总结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时,中医经验就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也就是说,不仅仅只有科学才有理论。经验与科学最终在技能那里获得了统一,统一为劳动者(包含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技能。在技能这一层次上,科学和经验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且融合为一体——统一为主体应对劳动对象的能力。技能实际上包含有个人体验式的经验,并被赋予了个人感悟式的特质。技能的内容有可能是物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也有可能是物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具体要看它是基于科学基础之上的个人体验、还是源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个人体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真理”的含义,当我们评价某条知识“很科学”时,是在说该条知识已经具有了真理的特性。这对经验来说多少有点不公平。

和技能相对应的是理论。理论是知识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由众多相关知识构成的关系系统。技能则是对这一关系系统的应用和检验,并因此影响理论的发展和修正。按照这样的观点,不仅科学可以形成理论,经验作为知识关系同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中医乃至更多的民族医学,就是经验理论系统的典型代表。

作为理论的东方式经验与同样作为理论的西方式科学之间,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作为两类不同的知识形态系统,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内容,充实并提高着人类的技能。虽然依今天的现状看,经验远没有科学成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验都必须给科学让路。深入分析经验最终落败的原因,除了了经验自身的局限(即它总是拒绝走人客体关系的内部)有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弊端——“真空文化”有关。

按照本书的观点,任何健全的文化都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都应该是真的文化、善的文化和美的文化的完满统一。即任何健全的文化,都应该是真善美统一的“三元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只有善的文化和美的文化、而没有真的文化的一种“二元文化”——被我命名为“真空文化”即“真”被抽“空”了文化。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基本上就是善的文化和美的文化,其“仁学”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仁”字的本意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文化中的“道”似乎涉及的是物物关系,道家文化貌似涉及到真的文化。但遗憾的是,道家的“道”乃至“天”与“自然”等概念都是已经被人掌握了的客体因而也是被人污染了客体。“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叫人如何顺应时势保全自己。道家和儒家都不关注社会趋势的“合理性”问题,而只关注在这样的趋势面前如何确保个人的“合社会性”的问题——你不可能改变社会,所以你只能改变你自己。受此影响,与善和美关系不大的“阴阳五行学”归根到底也只是人对客体的感受和体验而已,并不直接就是客体自身。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纯净的客体世界,因而也就没有了独立于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之外的物物关系。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因此丧失了宇宙学基础。

这样的“真空文化”特征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很多理论主张说到底要么是主体的一种经验,要么就是教条。如果你对着这样的理论主张进行哲学追问的话,你总是走不了多远——丧失了宇宙学基础的善和美当然也就没有了终极来源。更为严重的是,它们还时刻面临着被斥为伪善和伪美的危险——就像中医面临着被斥为伪科学的危险一样。好在中医只是主体的实践知识,在实践知识层面上它也是有用的——因为其描述的物物关系整体上是和谐的,甚至其整体把握客体的方式也值得科学借鉴。至于如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真善美完满统一的“三元文化”,同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整体把握客体对象的能力和魅力,则成为中国学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二节 逻辑:可能与有效

人类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哲学关系相对于宇宙关系和物理关系来说,有着先天性的缺陷——单个的哲学存在都是先天离散着的且仅仅是离散着的。这种先天离散着的哲学存在在表达宇宙关系(和物理关系)之层次性、连续性、方向性、无限性与质能时空统一等关系特性时,也就产生了一个先天性的困难——离散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统一、离散性和连续着的层次性的统一、离散性和无限性的统一都成了问题。

但另一方面,哲学关系同物理关系又都是统一的、且统一于宇宙关系中。哲学关系和宇宙关系的统一,使得逻辑成为可能。再换个角度来看,哲学存在的先天性缺陷需要弥补、先天性困难需要被克服,也只有做到了这些,哲学关系同物理关系乃至宇宙关系的统一才有了坚实的保障。逻辑——作为弥补哲学存在之先天性缺陷及先天性困难的手段和原则,因此而成为必须。至于同哲学关系相对应的物理关系和宇宙关系,根本就不需要逻辑。

明白了以上道理,同时就能明白逻辑何以可能与有效的问题。如果逻辑确实能弥补哲学存在的缺陷、克服哲学存在所遇到的困难,那它就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反之就是无效的。如果逻辑可靠的话,那就意味着:哲学存在之遵守逻辑法则,就类似于物理存在遵守宇宙关系的层次性、连续性、方向性、无限性统一的规定和质能时空统一法则一样。逻辑作为存在,其本质是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该关系和谐统一的本质要求。

矛盾律可简单表述为A不是非A,或表述为A不可能同时是B和非B。先就“A不是非A”来说,矛盾律可以看成是同一律的否定形式——矛盾律以否定的形式确保着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在层次性规定方面的和谐。再就“A不可能同时是B和非B”来说,矛盾律可以看成同一律的外部否定形式——矛盾律从同一律的层次A出走到另一层次B处,来维护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在层次性规定方面的和谐。两者综合起来,矛盾律只是同一律的“镜像”而已。矛盾律的贡献就在于它开始从其所在的层次出走,开始建立起层次A同层次B之间的关系——为逻辑在哲学关系内部不同层次上的充分展开提供了可能。但问题是,如果矛盾律的上述两种表述方式完全统一,则矛盾律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从此在层次向彼在层次的出走,它本质上还是通过此在来界定此在,远没有做到通过彼在来界定此在。

排中律可简单表述为A或者是B或者是非B,两者必居其一。为了更好的理解排中律,我们先来看因果律。

因果律可简单表示为有A必有B,A总是在B前,成为B的原因,B也总是伴随着A出现,成为A的结果。如果上述因果联系总是能成立,则A与B之间的联系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果联系总是必然的联系。如上述因果联系不一定总是成立而只是偶然出现,则A与B之间的联系就是一种偶然与或然。

如果你将原因和结果综合到同一组关系系统中,则原因和结果同属于该组关系内部的内部作用者,两者的差异仅体现为时间上的先后而已。因果联系本质上就是同一组关系系统之内部不同作用者之间的先后联系。其中的原因就是该组关系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现时内部作用者;而其中的结果则是同一组关系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未来内部作用者。而同一组因果联系中的所有的原因和结果——如果它们的因果联系是真实的话,都可以归入到同一其本原表现为哲学存在之间的关系——是该关系所要遵守的准则,其本源同样是宇宙关系、物理关系和哲学关系的统一。

逻辑有效吗?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对照宇宙关系的准则来检查具体的逻辑法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就同时为具体的逻辑法则找到了来自宇宙关系中的依据,为逻辑法则建立了宇宙学基础。只是我们将讨论的话题限定在形式逻辑范围内,好在形式逻辑也被称为基础逻辑——是一切逻辑的基础。

先看形式逻辑三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可简单表述为A是A,你也可以强化表述为A总是A。如单从字面上看,同一律很容易被指责为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但在本书看来,同一律的主要作用有两点。第一,它突出了哲学存在同物理存在之间的巨大差异,哲学存在总是相对稳定着的存在,总是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存在(即“能指”)。指代物理存在的花的词汇“花”,不仅总是“能指”所有作为物理存在的花,还可以泛指所有哲学存在的“花”——如所有画出来的花,更为神奇的是词汇“花”还可以被用来泛指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物理存在的花和哲学存在的花。哲学存在通过放弃了质能时空统一而获得了在所有时空中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第二,哲学存在总是要通过语句的使用被还原到宇宙关系中,哲学符号总是要能实现其具体所指(即“所指”),不能在具体语境中完成所指的哲学符号是没有意义的,它也因此不再是哲学符号。抽象的能指与具体的所指,正是通过同一律联系起来的。同一律保证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了单个词汇在物理宇宙中的所指与在哲学宇宙中的能指之间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同一律是哲学关系在对应于宇宙关系的层次性规定时,所获得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它秉承了哲学存在的抽象性特征,更确保了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在层次性规定方面的和谐。组关系系统中;反之,如果它们不能归入到同一个关系系统中,也就不可能有因果联系。

以开灯为例,灯本身是一组关系,该组关系由灯系统、电线系统、开关系统、电流系统组成。设灯亮为A1(A1意味着灯系统、电线系统、开关系统、电流系统都是和谐的),你开灯的动作为A2,如果有A2必有A1,则说明A组关系是和谐的,两者合成一组新的关系A(A=A1+A2)。A组关系的和谐则意味着:灯系统、电线系统、开关系统、电流系统都运行正常,你开灯的动作也是到位的。如果有A2却没有A1,则它们就没有组成一组和谐关系,当然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过去所说的“因果律”对上述事件改为如下陈述:设开灯的动作为A,设灯亮的结果为B,A和B成为两个独立的作用者,因果联系也就变得模糊起来——这显然是语法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因果联系还原到关系系统内部就可以了。即使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我们这里的蝴蝶扑腾几下翅膀,最终会酝酿成千里之外的一场台风),从理论上说都可以被归入到同一组关系中去,只是我们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而已。

再假设灯是亮一会、又停一会的话,也是该组关系系统内部出了问题,但它却否定了排中律。

根据排中律,A要么是B要么是非B。两者必居其一。表面上看,排中律可以直接从矛盾律中推导出来:既然矛盾律中的A不可能同时是B和非B,那么A就只能是B或者非B,两者必居其一。这一结论即为排中律。但问题是,矛盾律中的B貌似走出了A的层次,但实际上却没有——因为矛盾律中的B只是同一律中从外部观察到的A,它与A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而非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只有到了排中律中,B才真正从A层次中走了出来,排中律的B层次同A层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关系层次。

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会出现同一律中的“是”的关系和矛盾律中的“非”的关系,还会出现“又是又非”或“非是非非”的关系。类似“一位叫布什(注:时任美国总统)的美国人,将于2008年8月8日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样的预测,也可说明排中律有问题。将2008年8月8日这位美国人的位置设为A,将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为B,作为预测,A和B之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三种:在、不在、非在非不在。也正是为了弥补排中律的这一漏洞,有人发明了三元逻辑。

明确逻辑三定律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进行定义、判断和推理。定义——作为关系——可以被描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作为存在——则是被定义的主词(即存在)与内、外部作用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要很好地定义“孔子”这样的一个主词(也即存在),可能就要使用“春秋时鲁国人、古代教育家”这样的外部作用者,和“《论语》作者、先秦儒学创始人”这样的内部作用者来共同描述他。有了关于“孔子”的定义,你就可以对那些涉及孔子的话题进行判断了。假如你要判断“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句话的真假,那你在了解了“孔子”的定义之后还需要了解“伟大思想家”的定义。你可以将“伟大思想家”的定义蕴涵在“孔子”的定义之内,也可以将它处理在“孔子”的定义之外。如果是前者,判断就可以直接由原定义(即“孔子”的定义)给出;如果是后者,那你就需要进行推理了。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你首先需要给出关于“伟大思想家”的定义,该定义成为大前提;然后再从有关“孔子”的定义中找出和大前提一致的某个内容,该内容被称为小前提;最后你就顺理成章地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样的推理被称为演绎推理。

限于篇幅,我们不能过多地讨论逻辑问题,因而也就不打算涉及归纳推理和逻辑悖论等问题,更不打算讨论现代数理逻辑——借用数学语言表示的逻辑。我们之所以粗浅地涉及到了定义、判断、推理这些环节,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它们都是哲学存在之间的关系法则,并整体说明逻辑是有效的。

第三节 真理:本质与形式

知识的本质就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真理的本质就是物与物关系的和谐。反之,物与物关系的不和谐就有可能是谬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构成知识,更不能说所有的物物关系的和谐都是真理。知识作为物物关系有两种形态:一是以哲学符号表述着的形态,此即哲学关系中的物物关系,构成知识的存在形式——知识也只能以哲学符号的形式存在着;二是与知识形式相对应的宇宙关系中的物物关系,构成知识存在的内容——知识必定要以反映宇宙关系的真实状况为自己的使命。因而,知识——作为关系——其本质是哲学关系中的物物关系同宇宙关系中的物物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组物物关系在哲学关系中和在宇宙关系中的同构关系;知识的本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全部知识都由物物关系构成;知识的本源是哲学关系和宇宙关系的统一。例如“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作为一条知识,它首先是由中文(即哲学符号)表述着的一组物(如月亮)与物(如地球)之间的关系(如卫星)。显然,该组物物关系在宇宙关系(此处即物理关系)中也同样存在着,且哲学符号“月亮、地球、卫星”所指代的对象(和含义)在宇宙关系中也对应存在着。这也就说明了作为知识的同一组物物关系,在宇宙关系和哲学关系中具有同构关系。

那么,“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这样一条知识是不是真理呢?或者更通俗的问法是:这条知识是真的还是假的?它符不符合事实?正是从这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真理的本质。可以这样继续追问:这里的“符合与不符合事实”以及“真”和“假”各意味着什么?这里的“事实”是指存在于宇宙关系中的(月亮、地球及其相互关系)事实关系,这里的“符合与不符合”是指这条用哲学符号表述着的知识——作为一组关系——是不是同宇宙关系中的事实关系相一致。如果两组关系一致,这条知识就符合事实,其陈述为真,并被我们认定为真理。反之,该条知识就不符合事实,其陈述为假,被我们认定为谬误。因而,真理的本质就是哲学关系中的物物关系同宇宙关系中的物物关系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就是一致,不和谐就是两者的背离,也即谬误。

但人类认识史告诉我们,具体的知识理论总是会出错,托勒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先后错了,现在人们开始怀疑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可能错了,它们在过去都被认定为真理。还有什么可靠的真理吗?它在哪里?上述问题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表述方式——知识存在自身的矛盾。柯林斯说:“矛盾在于,对于处于伟大创造时代的学术共同体而言,它必须既作出伟大的发现,又要推翻它们,而不是一劳永逸就此完事”(《哲学的社会学》)。就具体的知识理论来说,它既要被发现出来,又要被推翻——此即知识作为存在的内在矛盾。

按照本书的观点,具体的知识理论——作为哲学关系中的个在——总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哲学关系。不真实的知识理论,因为被真实的哲学关系定义而获得了相对真实。哲学关系正是通过不断否定具体知识理论的真实,实现了哲学关系自身的真实。哲学关系真实的含义是指: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的完满统一,哲学宇宙和物理宇宙的完满统一,哲学宇宙完满覆盖至整个物理宇宙,哲学关系完满覆盖至整个宇宙关系。

显然,哲学关系的上述真实状态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哲学关系总是从宇宙的一个角落出发,而宇宙关系只会从整体出发。人类社会也只是宇宙的一段过程而已,哲学关系也就无法完满覆盖至整个宇宙关系,哲学宇宙也无法覆盖至整个物理宇宙。我们在本书中所一再主张的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的和谐统一,也仅仅具有三层含义:哲学关系从宇宙关系中而来,最终又回归到宇宙关系之中,哲学关系和宇宙关系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尽管哲学关系携带着哲学符号先天离散着的缺陷。至于第四层含义: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的完满统一,只能算是一种理论状态上的统一,只能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真理的坚守:人类总是能发现真理,并且能发现越来越多的真理。宇宙关系存在着一个盒子套盒子的形式,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递进和包容关系。人类只能是站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观察宇宙,也始终无法观察到宇宙整体,因而也只能是从宇宙关系的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宇宙,并努力从低级层次跃升到更高级的层次上。也正因为如此,本书主张:只要我们在所观察到的宇宙关系层次上实现了哲学关系同宇宙关系的和谐,我们就是在发现真理。正如低层次上的存在者只能作为高层次上存在者的内部作用者一样,低层次上的真理体系也总是被后来的更高层次上的真理体系所包容。人类也不要指望着发现什么绝对真理,即使“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这样确凿无疑的陈述也远远够不上绝对真理的标准——月亮和地球有一天都会消失。真理的本质就是:哲学关系中的物物关系,同宇宙关系中的物物关系之间的一种处于动态过程中的相对和谐关系。真理与真理之间也总是存在着相互包容的关系,也存在有类似宇宙关系中的盒子套盒子的层次。

也有一些杰出的人类思想家意识或感悟到了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宇宙局部出发的困境,他们试图要改变这一状况,试图从宇宙的整体出发,来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就是那些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具体的方法就是创造一个从宇宙整体出发的“元存在”——就像宇宙关系自身一样,宇宙间的一切皆由该存在而来。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一是柏拉图,二是黑格尔。在本书看来,柏拉图的“理式”和黑格尔的“理念”就是既被个在化了的、也被精神化了的宇宙关系。关系被个在化了一个“元存在”——其本质同样是个在,物理实在性被精神实在性取代,其结果就是宇宙关系被一个精神化的个在所取代。但只要你剥开其个在化的外衣并将精神实在性还原为物质实在性,你同样能从“理式”和“理念”中发现宇宙关系的本质特征。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也无法改变人类认识只能从宇宙的局部出发这样一基本事实,包括他们自己的哲学体系也难以逃脱这样一个基本规律。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是给人类的全部真理和知识进行分类的话,该如何划分?答案就是只能从物物关系的分类中去寻找划分的标准。公式“物&物(人&人)”即以善为真、“物&物(物&物)”即以真为真、“物&物(人&物)”即以美为真此时就可以帮我们的忙了。上述三个公式告诉我们,人类拥有也只拥有三大知识:真的知识、善的知识和美的知识,人类所能发现的真理也只会容身于三大知识体系中,而知识和真理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指导真善美三大实践活动。

先看公式“物&物(物&物)”即以真为真,它对应于人类关于物与物关系研究的知识,大致可对应于自然科学。如果将人的身体和人的意识现象也作为客体来研究的话,分别就是人体科学(含解剖学、运动人体学、人体工学等)和意识科学(含脑科学、符号学等)——它们同样是关于物物关系的知识。此类知识被我们称为真的知识,即关于物物关系和谐的知识,其典型形式就是研究认识关系的知识——即认识论(狭义哲学),认识关系本质上属于物物关系。真的知识对于人类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生产实践和认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公式“物&物(人&人)”即以善为真,它所对应的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知识,大致可对应于社会科学(被我们称为广义伦理学)。如果将某件产品(及货币)和某件出土文物(如玉器)也作为主体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话,分别就是产品(及货币)社会学(含:产品伦理学、产品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伦理学等)和文化考古学(如:社会文化考古、制度考古等)——它们属于人人关系的知识。此类知识被我们称为善的知识,即关于人人关系和谐的知识,其典型形式就是研究伦理关系的知识——即伦理学,伦理关系本质上属于人人关系。善的知识对于人类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伦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是公式“物&物(人&物)”即以美为真,它所对应的是研究人与物关系的知识,大致可对应于广义的审美科学。如果将人(比如人体)和物(比如产品)都作为人物关系来研究的话,则分别对应于人体美学和产品美学——它们都是人物关系的知识。此类知识被我们称为美的知识,即关于人物关系和谐的知识,其典型形式就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知识——即狭义美学,审美关系本质上属于人物关系。美的知识对于人类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审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真善美三大知识,分别服务于主体的三大实践,而三大实践又最终指向主体的三大需求。真的实践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包含通常所说的认识和生产实践,致力于实现物物关系的和谐。需求、价值等人的因素在认识和生产实践中被作为物的一部分,同全体物物关系实现和谐。善的实践即人类组成社会、共创和谐的实践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伦理实践,致力于实现人人关系的和谐。社会财富、伦理资源、社会制度等善的中介物在伦理实践中被作为人的一部分,同全体人人关系实现和谐。美的实践即人类把握客体、完善自我的实践活动,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实践,致力于实现人物关系的和谐。无论是人(如人体)还是物(如艺术作品、社会行为等)在审美实践中都是作为人物关系的载体,不断递送着主体实现对客体关系的和谐。至于三大实践的最高目的,就是最终全面实现和谐的主体世界同和谐的客体世界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主体是完整统一的,主体的三大实践也是完整统一的,服务于三大实践的知识同样也是完整统一的,因而人类的真理体系也是完整统一的。如果我们的真理体系暂时还没有真正实现这种完整统一的话,那就只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要么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这种统一,要么就是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实现这种统一。

[附]:无尽的遐想(部分笔记)

说明:以下是我在写作《和谐关系哲学丛书》中的部分心得,现将它们摘录在此,一是可供读者参考,二来也说明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是因为它们过于散漫,更谈不上成熟,故没有列入正文。

1.思想等价、宇宙及存在的三角形模型

思想等价(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是有原因的。将描述同一个事件(比如宇宙大爆炸事件)的两个思想(比如盘古传说和大爆炸理论)纯粹化,就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模型就是“生长”。改用关系哲学的术语,“生长”就是此质能时空与彼质能时空之间的“先后”关系。这种形式纯粹的关系就是思想的内核,描述同一个事件的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只要拥有同样的内核,它们就可能是等价的。

由此而来的推论就是:用三角形来表示宇宙及存在是一种必然。三角形的本质不是个在,而是个在的质能时空关系。宇宙及存在都不是像三角形那样固定存在着,而是从三角形的此点到彼点、从点到面或从面到点那样地变化着。通过这样的变化,宇宙及存在获得了自身的质能时空关系规定;再通过三角形之间的无限分割和无限组合关系,宇宙及存在又抛弃了个在的身份,建立了与全部存在之间的关系。

当然,宇宙及存在都不是定义得很好的三角形,也不是固定的三角形,而是流动及无限的三角形——是三角形的思想而不是三角形的形状。

2.宇宙边缘上的“绝对真空”

可能是电子的电荷决定了宇宙的方向(是物质宇宙还是反物质宇宙),可能是光子决定了宇宙的尺寸。

当光子行进到宇宙的边缘时,它就消失了。“消失”的含义是指:作为光子它已经不复存在;此处的宇宙边缘多了若干份“基本空间”,它们构成新的“绝对真空”。也就是说,此处的宇宙边缘实际上是扩大了一点。

因此“绝对真空”的含义是指:第一、它(即“绝对真空”,下同)同宇宙连为一体,不可能存在于宇宙之外;第二、它的形式只能是基本粒子转化而来的基本空间,没有任何多余的能量和物质存在;第三、它是相对静止的;第四、没人知道它会存在多长时间(从一个基本粒子时间到宇宙的年龄),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不可能无限地停留在宇宙的边缘;第五、只要它离开宇宙边缘就不再是“绝对真空”。

3.猜想:暗物质的四种可能形式

暗物质是相对于“可见”物质而言的,暗物质是指那些对“可见”物质仅具有引力效应的物质。因为它们不发光,除了引力效应之外,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测量到暗物质,因而暗物质是不“可见”的。从本书给出的宇宙图景中,我们可以猜测到暗物质四种可能的形式。

形式一:暗物质由引力能场构成。

广袤的引力能场构成了暗物质。暗物质的引力效应就是引力能场的效应。如果像部分科学家所说的那样即暗物质占宇宙物质总体的90%左右,那就说明我们的宇宙实际上是很稀薄的,宇宙的空间是足够大的。

形式二:暗物质来自另外的宇宙。

无数个相互连接的宇宙构成了宇宙链,除了引力效应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手段能测量到其它宇宙中的物质,宇宙链中的所有其它宇宙构成了暗物质。如果确实如此,则我们这个宇宙的空间将要精致很多。

形式三:暗物质是前两者的混合。

将上述两种形式混合起来就有了第三种可能,我们这个宇宙的暗物质部分地来自于我们这个宇宙的引力能场,部分地来自于其它宇宙。至于两者各自的比例是多少,可以由宇宙自己调节。这样的宇宙就可爱了很多。

形式四:未知。

暗物质可能还有更多未知的形式。它或许是已知物质的未知形态,因为某种未知原因而成为暗物质。或许宇宙深处还隐藏着未知物质的巨大秘密,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

4.宇宙自己给出了完美数值

宇宙中的很多数值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得来的,比如宇宙的膨胀速率、宇宙常数、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等。宇宙爆炸过程中的完美数值,更像是运用了最复杂的数学理论、最先进的物理手段、动用了最完美的大脑和最先进的计算工具,进行精确计算的结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宇宙会有如此完美的数值?它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上帝在暗中帮忙吗?

在本书看来,宇宙间的所有完美数值都是宇宙自己给出的。因为宇宙是从整体出发的,整体出发的宇宙遵从着质能时空统一关系,自然就能给出这些完美的数值来——这些完美数值原本就是质能时空统一关系的数学符号而已!从宇宙角落走来的我们发现这些数值后觉得惊奇,便萌生了并不正确的提问“为什么宇宙会有这些完美数值?”,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宇宙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数而不是别的数?”。也就是说,宇宙按照质能时空统一关系选择的数值都是完美的,且一定是完美的。

统一的宇宙只会给出完美的数值。如果科学家得到的宇宙数值不够完美的话,那肯定是科学家错了,而不是宇宙错了。

5.光速通过基本空间的时间是基本时间吗?

答案是不一定。

按照本书的猜想,光的波长应该都是基本空间的整数倍。光速在宇宙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是不同的;最快速的光应该是波长最短的光——波长恰好等于基本空间,它应该出现在宇宙开端处;最慢的光可能比乌龟还慢,只会出现在宇宙的边缘附近。

基本时间就是一个基本粒子存在的时间。如果基本时间在宇宙历史全程中只有一个恒定值,那么,只有最短波长的光通过一个基本空间所花的时间等于一个基本时间。如果基本时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数值,则任一波长的光通过一个基本空间所花的时间都等于一个基本时间。

6.东西方哲学时空观的差异与联系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将宇宙描述成一个倒三角漏斗形的光锥事件,宇宙从漏斗的底部出发,时间箭头垂直向上。光锥由底部向上不断扩张的过程,就是宇宙自身不断膨胀的过程。

光锥的垂直截面就是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可以用它来描述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时间箭头原本是垂直向上的,但在质能时空统一关系式E/L2=M/T2中时间(T)和空间(L)成反比。为了适应时间和空间的反比关系,原本箭头向上的“实时间”就被箭头向下的“虚时间”所替代。想必霍金的“虚时间”概念由此而来。西方的时空观可简单地表述为被时间定义着的空间。

光锥的水平截面就是一个圆形,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五行学说的时空观。五行相克相生的过程,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循环的时间概念。五行对应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则表明五行说是用空间来定义时间。

西方哲学用时间定义空间,表明宇宙只有开始和结束,没有中心。中国五行哲学用空间来定义时间,表明宇宙没有开始和结束,只有无限循环且围绕着一个中心——该中心其实就是“人”。

中西哲学都可以在霍金的光锥模型里实现统一,而该光锥模型其实也就是本书的宇宙关系模型。

7.引力、浮力和杠杆原理的统一问题

引力、浮力和杠杆原理统一的基础是引力能场,准确的说是存在者的质能时空统一理论。记住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引力能场及其图形、引力通量和质能时空统一等相关观点,我们就可以将杠杆原理描述成引力能场的一维形式,将引力描述成引力能场的二维形式,将浮力描述成引力能场的三维形式。也就是说,引力、浮力和杠杆原理都可以从引力能场中推导出来。

众所周知,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都是由公元前二百多年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的,而引力理论则是由一千九百多年后的牛顿发现的。倘若再给阿基米德一些时间而不是过早地被罗马士兵杀死,引力定律会不会在罗马时代被发现?这样的想法既令人激动异常,又让人痛心无比。

8.网络空间是一种虫洞空间

宇宙虫洞是宇宙不同区域间的便捷通道,经过宇宙虫洞快速穿过某个星系也一直是科幻电影的拿手好戏,尽管虫洞在宇宙中并不一定存在。

但用虫洞空间来比拟网络空间却是非常贴切的。小的虫洞就是网络的一个小的节点,大的虫洞就是网络的一个枢纽。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枢纽之间组成的网络系统,和宇宙虫洞一样具有自相似结构,遵从着分形几何的规则。虫洞本身具有无限小的可能,无线网络的节点同样是无限小的空间。

9.知识更新的精确含义与形式

知识更新的精确含义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关系结构。某项具体知识——作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内部作用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该知识关系作为整体同外部关系之间的关系、内外关系之间的关系,可借用公式表示为——

知识=物&物=内部关系(物&物)+外部关系(物&物)+内与外物物关系。

某项具体知识总是可以被看成是对一个知识对象(设为X)的描述系统,其内部关系系统构成了关于X存在内容的描述(设为A),其外部关系系统构成了关于X存在层次即存在形式的描述(设为B),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作为存在的X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规定,此规定即为该知识系统的内核(设为ab)。可借用公式简化为——

X=A+B+ab。(说明:这里的符号“+”并不意味着X的内部是各自为阵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描述知识更新的精确含义了。A、B、ab每一组关系的有效重组都属于知识更新,知识更新的结果必然导致X有新的外显效应——所谓“有效重组”就是导致X有新的外显效应的重组。

至于“重组”也有两个含义,一是层次上的改变,二是原层次上的参与者发生了或进或出的改变。A组关系在层次上的改变只能是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至于B组关系则只能是向更小的层次上发展,最终会导致ab关系或朝更高的层次上或朝更小的层次上发生迁移,知识关系X在层次上的变化也就成为必然。这样的变化富有革命意义,实际上也会带来知识革命。至于同一层次上的参与者或进或出的变化,构成了常规意义上的知识更新。

10.意识描述中的爱因斯坦式错误

我们过去关于人类意识(及其成果:理论体系)的描述,一直在犯着与爱因斯坦观测者相同的错误:只注意到意识主体之间的坐标变换,而忽视了存在者之间的坐标变换。我们总是纠缠于不同意识主体之间对理论关系的描述,来论证意识是否可靠的问题,而没有依据存在者之间的存在关系,来证实存在——物理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可靠性问题。尽管看起来可能不是这样。

11.经验主义实际上是人的霸权

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人的知识从经验而来、由经验构成,经验因此也成为世界的本质。

表面上看,它是在寻找一种“可靠”的和能够“实证”的知识,而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霸权。因为经验只是人的经验,用人的经验去描述所有存在的本质,无疑于剥夺了其它存在“发言”的权利。其恶果就是用人的经验否定了所有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经验本身也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相对于人存在着的。

没有物理学的终极构件作为基础,经验也就不具备终极意义上的可靠性。但经验主义者辩解说:因为是我们经验过的,所以才是可靠的。人类知识毕竟需要经过经验环节,经验主义者的上述辩解似乎总有道理。但经验主义者忘记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人类社会毕竟只是宇宙的一段过程,人的经验之前与之后的宇宙依旧存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人对客观存在的经验回归到相应的存在那里,同时也需要厘清作为关系的经验同作为关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12.经济学的毕达哥拉斯式错误

就在经济学家把劳动区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即生产性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即非生产性劳动)时,他们犯下了和毕达哥拉斯一样的错误。毕达哥拉斯将无理数排斥在“数”之外——因为理论上解释不了,经济学家们则将非生产性劳动排斥在“劳动”之外——因为它不创造价值。

毕达哥拉斯坚信,上帝是按照数学来设计宇宙的。经济学家也坚信,人是按照经济学来设计生活的。经济学犯下的错误决定了它目前还只是一门精确的记账学和粗糙的预测学,而远不是一门设计科学和具有设计理念的预测科学。

数学上的毕达哥拉斯错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纠正,而经济学的这一巨大错误却依然延续到今天。

13.人先天拥有“两个尺度”的和谐基础

从整体出发的宇宙也是按照美学原则设计的宇宙,宇宙的美学原则也同样属于质能时空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从宇宙中走来的我们和客体世界,都被先天赋予了宇宙的美学原则。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界的“外在尺度”,同时被打上了宇宙美学原则的烙印。

因此,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外在尺度”在宇宙关系中必然是整体和谐的,美(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因此成为一种必然。

14.基本粒子能单独存在吗?

基本粒子单独存在的可能只有两种。一是在宇宙的起源处,它以能量和粒子两种形式存在;二是在宇宙的边缘处,它以基本空间(即能量场)的形式存在。

除此之外,基本粒子都不能单独存在。

15.弹弓、子弹、核弹与科技进步猜想

弹弓、子弹、核弹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冲击力,但它们获得冲击力的途径和背后的组织系统却大不相同。

先看力的来源。弹弓的力来源于人的体力,子弹的力来源于分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爆炸力,核弹的力来源于亚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反应过程中的爆炸力。三种力来源于供应者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弹弓的力来源于供应者的整体层次上,子弹的力来源于供应者的分子和原子层次上,核弹的力来源于供应者的原子和亚原子层次上。

再看力的组织系统。弹弓力是被弹弓架、弹力绳、弹弓托组织起来的,弹力绳的作用是积蓄并释放能量,弹弓架和弹弓托起稳定方向的作用。子弹力是被枪托、枪管等组织起来的,主要作用也是有效利用能量和稳定方向。核弹力的组织方式比较复杂,暂且不论。

力的来源涉及到科技进步的内部结构层次,其方向是越来越小;力的组织则涉及科技进步的外部结构层次,其方向是越来越大。子弹,是弹弓在内部层次上的深入;核弹,是子弹在内部层次上的深入。弩,是弹弓在外部层次上的扩展;炮弹,是子弹在外部层次上的扩展。

科技进步的方向有两个:越来越小的内部层次方向,越来越大的外部层次方向。两者共同构成了科技进步的层次规定。设内部层次进步为a,设外部层次进步为b,则a的贡献率远远高于b的贡献率——a才是科技进步的灵魂!a和b的数值同样也都大于等于1.

能否用一个公式来描述科技进步?《知识资本论》中有个评价创新劳动价值的公式W=GCP,其中W为劳动价值,可以理解为科技进步的价值,G是层次值规定,C是资本值规定,P是新颖度规定。现在要做的是对G重新进行描述。

设技术的物质载体为X,弹弓技术的物质载体就完整的弹弓关系系统,炮弹技术的物质载体就是完整的炮弹关系系统。当我们以弹弓作为参照系时,则弹弓的X=1,此后的弩、子弹、炮弹等的X数值总是越来越大。

有了物质载体X,层次G的数值可拆分为两部分,其中内部层次的数值描述为X的a次方,外部层次的数值可以描述为X与b相乘的积,即G=Xa+Xb。代人公式W=GCP中,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W=(Xa+Xb)CP。我将这一新得到的公式称为“科技进步猜想”。

16.牛顿、爱因斯坦和宇宙关系

将宇宙描述成一列在膨胀中奔跑着的高速列车,牛顿可以被描述为坐在座位上观察宇宙的人,爱因斯坦可以被描述为行走车厢里观察宇宙的人,而宇宙关系就是这列列车本身——因为宇宙关系就是宇宙本身。

17.和谐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几年前,有出版社的人就建议我找国内哲学权威学者给和谐关系哲学做个鉴定,特别是要弄清楚“和谐关系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当时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做个简单回答。

和谐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至少有三点。第一,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主张的人与客体世界相统一的思想,成为和谐关系哲学的基础和真善美三大关系的出发点。第二,和谐关系哲学在现当代自然科学的背景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观实在论。第三,和谐关系哲学运用“存在即关系”工具,重新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为共产主义社会描绘了一条新的途径和一幅新的远景。甚至可以将和谐关系哲学,描述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最终成果。

18.和谐关系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和谐关系哲学的灵魂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谐”是中国哲学的灵魂,你甚至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称为和谐文化。“关系”是中国哲学的特色,“道”是混沌的宇宙关系,“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行”可以描述为被空间定义着的时间关系。“真善美”更是中国人的生活追求,只是其中的“真”多是人的真性情而非物的纯粹之“真”——没有纯粹之“真”作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哲学所以需要改造。

19,和谐关系哲学与西方分析哲学

如果将分析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则它更倾向于是一种哲学工具——哲学的一种分析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哲学理论。

无论是语义分析、经验分析还是逻辑分析,在和谐关系哲学看来,都是在对此“个在”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找到彼“个在”,都是在实现或建立个在与个在之间的关系。分析哲学本质上是以个在语言描述着的关系哲学,因而分析——为个在建立关系的行为——就成为必需。

20.哲学第一矛盾是连续与离散的统一

哲学第一矛盾不再是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而是存在者在宇宙关系中连续和离散相的统一,连续与离散的统一就是“关系”,汉语“关系”一词就是表述“连续与离散相统一”思想的哲学符号。

21.计数的前提是数在物理层次上的抽象与统一

数,作为关系,有着自身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其层次就是数位(个、十、百、千、万等)。任何具体的有理数,也都可以分解为不同数位上的单个数字的和,甚至还可以分解为全体数位上的单个数字的和——只不过在无限多个数位上的单个数字都是“0”而已。

但另一方面,数并不对应于物理宇宙关系中的层次。数的关系是物理宇宙关系的抽象,是质能时空关系的抽象——数的关系中没有了质能时空关系。数也因此被视为哲学符号,数的关系也因此属于哲学宇宙关系。

正因为数抛弃了物理宇宙中的质能时空关系,才使得计数包括数的计算成为可能、并同时拥有了足够的自由度。而当我们将计数结果还原到具体的物理关系中的某个层次上时,则表明在此前的计算过程中所有参与计算的数被处理在同一个物理关系的层次上了。在物理关系层次上的抽象与统一,是计数的前提,参与计算的数实际上已经被处理为在同一个层次上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哲学思维在后来的发展中多么宏富博深,人们在对其开端的探寻中也总是感到茫然和困惑。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说最初都是“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的,在发轫的初期,其形态往往是朦胧的、混沌的,经历过与原始宗教意识、神话形式的若即若离的分化、过渡、转化阶段。
  •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曹卫东学术文集)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曹卫东学术文集)

    中德思想文化彼此靠近的摆渡人曹卫东学术散文自选集。追溯法兰克福学派的沿革史,绘就德国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图景。《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是作者的学术译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学批判、话语政治、文艺理论等,收录了霍克海默、哈贝马斯、伽达默尔、克吕格、巴尔塔萨、罗曼·茵伽登、顾彬等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章。译文难度较大,可见译者译笔矫健,这些文章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颇具学术价值的成果。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本书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系统介绍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深入研究了贯穿于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深入研究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盛开: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获奖者范本作品.B卷

    盛开: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获奖者范本作品.B卷

    本书为2015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作品集B卷,与《盛开: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获奖者范本作品.A卷》为上下一套,获奖者均为当下正游走在校园里的少年作者,他们拥有最崭新的视角和情感,以此描绘出新一代最年轻的成长面貌和梦想导航。作为《盛开》每年推出的特色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作文辅导类和课外阅读类书籍。
  • 赫戚然你不说我知道你爱我

    赫戚然你不说我知道你爱我

    当身边有个有个处处把你当白月光的人,无条件的追随,无限度的宠爱,无理由的喜爱,还作啥,洗洗把自己扔给他。赫戚然,你不说,我知道,你很爱我。
  • 陈国刀客

    陈国刀客

    东有天水黄金戟,苍龙出海狂风起。西有天余霸王枪,虎啸山林镇蛮疆。南有天合君子剑,萍踪缥缈云中现。北有天烈无影刀,斩尽邪魔杀尽妖。武侠的世界有情有义,刀客的心中有天有地!
  • 她令人心动

    她令人心动

    刚出生的时候叶卿卿就和苏顾北掐架,两个人一点一点的长大,苏顾北欺负她也宠着她,后来啊,欺负着欺负着叶卿卿就成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个孩子。
  • 古寺钟鼓声

    古寺钟鼓声

    知名作家张记书的作品集《古寺钟鼓声》知识性、新闻性的因素较多,作家是靠一种机智的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进而启迪读者的。《古寺钟鼓声》所收录的小小说,尽管也有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给人一种泾渭分明的感觉,要么直截了当,作家的态度在作品中一目了然;要么作家把无解的生活原生态地放到读者面前,交给读者由读者自己定夺。小说艺术本就是一种留白艺术,是由作者与读者来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
  • 只是想爱他

    只是想爱他

    这个世界上不再单单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现在还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爱情它本身就是没有错的,只是爱上的那个人刚好跟自己是一样的而已。“桑格,你说,你会爱我多久?”桑格只是轻笑了下,摸了摸莫言的头说:“爱到亲手为你埋上泥土为止。”
  • 速虎战尸

    速虎战尸

    具有“特种流氓”称号的叶小坤受联合国神秘组建的(速虎联盟)邀请加入前去古泥城找到心像博士的“鬼惑心”液汁帮助古士城的人们复原,一路上的勇敢、搞笑、团结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永远不分开的“速虎”家!复原士城的一刻,士城人们心里的守护神有了着落!“士城速虎守护神”
  • 贵妃娘娘是大佬

    贵妃娘娘是大佬

    “相公~臣妾错了,再也不敢了。”某皇上“别以为你撒娇朕就会饶了你”。吧唧得逞的某人说“这样够吗?”“萧婉婉!哪有你这样的一国贵妃,你本事不小啊,天下第一的杀手盟——影盟,天下第一的情报盟——暗盟,医术天下第一的医盟,毒术天下第一的毒盟,很厉害吗”某贵妃怒了“你不也是吗,开遍天下的酒楼——百年酒楼,茶楼——百年茶楼,钱庄——百年钱庄,君陌宸,你想怎样!”然后,第二天,京城传遍了昨天晚上某皇上被赶出了门外……
  • 帝女傲倾

    帝女傲倾

    她是寡情的帝女,天界人惊她为天才,却无人知她出生时的艰难。当她遇到那人,才知她并非无情。夜珍问她为什么天帝下毒给她,她最后不杀了他;她道:她杀姐、杀兄,却不能杀父、母。予她生命的人,她会放过一次、绝无二次!她、不是圣母!然最后之时,却发现这所有的一切不过安排好的一场时间极长的一场戏!傲倾:吾命——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