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建在武汉蛇山的“蛇首”黄鹄矶头上。面临大江,崇楼杰阁,飞檐翘首,宏伟壮丽。它与南昌滕王阁、岳阳岳阳楼古时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创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以后各代屡毁屡修,清光绪十年(1884)又被焚毁。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黄鹤楼崇楼五层,飞檐五舒,黄琉璃瓦屋面,瑰丽端庄。
岳阳楼
岳阳楼东倚巴陵山,北枕长江,西濒洞庭湖,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登楼远眺,八百里洞庭湖光山色立展眼前。楼内正中至今还有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全文木雕屏,供游人细读深思。岳阳楼自唐以来重修达30多次,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共3层,高近20米,飞檐斗拱,黄色琉璃瓦顶,用伞形架荷重,全楼榫卯交接,未用一钉,是罕见的建筑结构,工艺精良。
楼四周环以明廊、圆柱,气势雄伟。20世纪70年代重修。可以说,岳阳楼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民族风格和建筑技巧的集中体现。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章江门外(现沿江路),为唐太宗李世民弟李元吉都督洪州时所建,为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今已重建。唐上元二年(675),阎伯屿督洪州牧,重修滕王阁,并于重阳佳节在此阁大宴众宾僚名士。
皇家陵园
黄陵
黄陵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黄帝的陵园,位于陕西黄陵县东北桥山上,故又称桥陵。南距西安市230公里。桥山下建有黄帝(轩辕)庙,庙内有庄严雄伟的人文初祖大殿,殿内供奉着黄帝的灵位。
桥山多古柏。桥山古柏为黄陵八景之一,明时有诗描绘此胜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轩辕庙门左侧有一株高20米、干围10米余的柏树,树旁立一碑,上书“黄帝手植柏”,传为黄帝亲手栽植,可谓柏树之王、世界柏树之父。
人文初祖大殿旁有株挂甲柏,树旁立一碑,上书“挂甲柏”三字,还有一行小字:“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传说汉武帝刘彻曾率18万大军巡察北方边关,征讨朔方。回师长安途经桥山时,命人临时筑祈仙台,向黄帝行祭祀大礼,并祈祷自己将来也能像黄帝一样乘龙仙去。祭祀之日,当他缓步走向祈仙台时,随手脱下戎装盔甲,挂在这株柏树上。自汉武帝率18万大军祭祀黄陵后,每逢清明祭黄陵已成为历代大典。
秦始皇陵
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距华清池5公里。
1981年,科学工作者应用地球化学勘测证明,秦陵地宫中确实存在大量水银。据考古探测,秦陵分内、外两城,均为南北长方形,陵园面积达56平方公里。如今陵上栽满了石榴树,四周环绕两重白杨林带,正好位于内、外城墙上。
陵园地面建筑已被项羽入关时焚毁,但地宫尚未发现被盗。1976年以来,先后在秦陵东南1.5公里处发掘出1、2、3号兵马俑坑。
1980年又在陵西侧出土了两组车、马、驭手,均为铜制的铜车马。又据探测发现,陵园内还有70多座陪葬墓。秦兵马俑博物馆就是在1号兵马俑坑上建立的展览厅。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浩浩荡荡的古代军阵;东列是面向东方的3列横队,每队“武士”70名,是军队的前锋;后面紧跟36路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步兵相间排列,是军队的主体;南北两侧各有一列横队,每队“武士”180名,是军队的两翼;西端还有3列横队,是军队的后卫;整个阵容计有兵马俑6000余个之多,都按真人真马大小制成。武士俑或身穿战袍,或身披铠甲;战马似昂首嘶鸣,腾蹄欲驰。这生动地表现了当年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外抗匈奴、内平六国、统一中国的雄伟气概。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俑陪葬坑中出土的近万件铜兵器,矛、戈、剑、戟、吴钩、箭镞、弩机、殳、铍(大矛)等样样俱全。其中青铜长剑虽埋在地下长达2000多年之久,至今仍寒光逼人,锋利无比,一次能划破20张纸,堪称世界冶金史、防腐史奇迹。
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寝,全称明十三陵。它坐落在京郊昌平县境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十三陵埋葬着明成祖至明思宗的13个皇帝。
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群。陵区面积广达40平方公里,北倚天寿山,群山东西环抱,如屏围拱;南面的蟒山、虎峪分立左右,犹若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区的大宫门恰恰正好建在两山之间。建在小盆地丘陵上的整片陵区,好似一座规模巨大的天然庭院。
十三陵中有神道上的石牌坊、石像生、定陵地宫、长陵的思殿和明楼五绝,颇值一观。南起石牌坊,经大宫门、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道。在这段路上有用汉白玉砌成的石碑坊,其形制为五楹六柱十一楼,通宽28.86米,坊高14米。
坊下夹柱石上雕刻的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
明万历皇帝神宗及其孝端、孝靖皇后的陵寝叫做定陵。其地宫于1956年开掘,1959年开放。地宫全部采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堂组成。前殿及中段地面,均用“金碎”(大型方砖,砖面磨光,棱边清晰,密砌无缝)铺砌。中殿陈设祭器,自前至后设孝端、孝靖、万历汉白玉宝座。后殿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密砌,棺床中央放万历和孝端、孝靖棺椁。定陵出土文物现移于长陵展出。
坐落在天寿山主峰下的长陵,是明永乐皇帝成祖及其皇后的陵寝。祾恩殿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典之所。正殿坐落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一座汉白玉护栏围绕的3层石台基上。其宏伟壮观、豪华奢丽,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明楼位于祾恩殿后,楼下即是地宫。明楼雄伟壮观,兼蕴几分绮丽风韵。站在明楼四望,整个陵区尽收眼底。
天坛
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东侧、天桥之北,居北京六坛(天、地、日、月、社稷、先农)之首。
天坛建于明初永乐年间,为明、清两朝帝王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场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
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在故宫、颐和园之下。天坛具有独特而神化的建筑艺术,整个建筑群瑰丽端庄,富有神韵。
它将建筑学、几何学、美学、神学、声学以及园艺学等交融于一体,于众多建筑中渗透、融入了象征天时序轮、皇天至尊、祭天以诚等神化形象,染就了一片天地玄黄、乾坤浑然的祭礼境界。天坛建筑群由祭天群及斋宫组成。
祭天群三大主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自南至北依次位列于天坛南北向中轴线南段上,以丹陛桥相连。
丹陛桥,是一条长360米、宽30米、高出地面约4米、用钻石铺就的“通天大道”。桥中心稍凸起的细窄路面是供皇天上帝用的“神道”,桥左半边为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右半边为王公大臣们行走的“王道”。
圜丘坛,上不建任何屋宇,因天是凌空的,祭天当对空而祭,称为露祭。
皇穹宇,是座圆殿。单檐蓝琉璃瓦覆盖,宝顶镏金,远观如一把晶莹剔透的金顶蓝宝石大伞。檐顶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支撑;顶有三层天花藻井,殿内正中汉白玉座上的神龛中,安放皇天上帝牌位,龛前两侧的石台上,安放清代八位祖宗牌位。皇穹宇的外围圆墙,磨砖对缝,巧用声波反射原理,形成了著名的回音壁。
祈年殿,位于丹陛桥北端,是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行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这座圆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坛“祈谷坛”上,上、中、下三层的汉白玉护栏上分别雕有龙、凤、云图案。殿顶重檐三层,逐层上收为连体一层,宝顶镏金,一色蓝琉璃瓦盖顶。
斋宫,作为天坛的一个独立建筑群,位于丹陛桥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斋宫。
天坛内古柏森严,花木繁茂,幽雅恬静之中,难掩庄严肃穆之气。
北海
北海与中海、南海并称三海,总名太液池,过去与景山同为皇城禁苑。三海南北约2公里,中海与南海连成一片,与北海的分界是横跨太液池东西两岸的金鳌玉桥。昔日燕京八景中,北海景观占其二,即琼岛春荫和太液秋风。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亦是世界上建园最早、迄今保存完好的皇家御苑。
北海景观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岛上楼台亭阁、轩堂廊榭掩映于幽邃山石之间、绿树浓荫丛中,颇具神话中琼楼玉宇、蓬莱仙境的景象。琼岛南、东面分别有永定桥、陟山桥与岸相连。位于岛中心高丘上的白塔与位于南岸团城上的主殿——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海北岸、东岸还有3座园中之园,以及庙堂、亭壁诸胜迹。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它是清朝皇家的避暑行宫。其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初期。
颐和园融汇了国内许多著名园林南秀北雄的传统造园艺术风格,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殿堂轩馆、楼台亭阁、廊榭桥石,巧妙地、和谐地点缀在湖光山色和绿树花草丛中。再借远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塔佳景,扩展了空间,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造出了锦绣河山诗画境的“人间天堂”,是世界上造景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众景点傍山靠湖布局。自万寿山前山南脚中央、突出于昆明湖中的云辉玉宇牌楼起,北上经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至山顶的智慧海,构成一条南北向轴线;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的长达728米的彩画长廊,构成一条东西向轴线。这两条呈“⊥”形排列的轴线,联结着前山各建筑群,烘托着全园中心——佛香阁。在广阔的昆明湖面上,仿杭州西湖建有3座湖中小岛和西堤六桥。
圆明园
位于京西北郊、颐和园东的圆明园遗址,是主园圆明园和附园长春园、绮春(万春)园三园的总称。它原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达5200亩。其中水面有800多亩。当年园内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亭榭轩廊数以百计,且挖湖堆山,广植奇花异木,汇集仿建了江南许多著名胜景,又建造了一组欧洲式宫苑西洋楼。当时被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被誉为万园之园。清朝皇帝自雍正至咸丰,每年有大半时间是在圆明园内度过的。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将这座皇家御苑劫掠一空,最后付之一炬,煌煌名园,化为焦土。现仅存长春园中的西洋楼部分石雕残迹,作为近代中国受外强欺凌的物证供今人凭吊。
古建筑代表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近百座楼台亭阁、殿堂榭桥掩映在苍林之中。西周周成王封弟叔虞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即出于此。后人在这晋水源头建了奉祀叔虞的祠堂。该祠创建年代已无考,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晋祠中年代最早、建筑最精、艺术最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是圣母殿。殿内圣母居中而坐,这位圣母就是叔虞与成王之母、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
圣母两侧彩塑有42尊宋代侍女立像,形态各异,生动如真人。这些宋塑侍女像和扼晋水主要源头的难老泉、老枝纵横的周柏,合称晋祠三绝。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的孤例。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方形水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这就是飞梁。它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和献殿;南北下斜至池岸,形如双翼,翩翩欲飞。这在古籍中虽早有记载,古国中也偶有所见,然现存实物,可能唯有它了。
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县城东北的东观镇北2公里的乔家堡村。
山西祁县乔家,曾是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显赫全国的富商巨贾。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众多院落自成体系,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被诸多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罕见的一颗明珠。乔家大院占地近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19个小院,300余间房,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砖墙,高达10余米。各院大门外侧均有拴马石柱和上马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取景于此。
布达拉宫
矗立于古城拉萨西北角的玛布日山之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它不仅是拉萨,而且也是全藏的标志。布达拉,或译普陀罗,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后,641年,他与大唐文成公主成婚,深感荣幸,特为公主筑一宫殿。当时松赞干布虽信仰佛教,但佛教尚未在西藏兴起,这一建筑物当时只是被当作藏王的一座宏丽的宫殿,布达拉宫怎么不称布达拉寺,这就是原因。
这座宫殿后毁于兵燹,只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直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受清王朝册封后,才重修扩建。重修扩建工程历时近50年。当时五世达赖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随后他从其母迁至布达拉宫居住。此后这里就成了历世达赖的冬宫。
今天的布达拉宫东西长跨400余米,南北横宽300米,高117余米,层层殿堂依山势垒砌,嵯峨重叠,气势雄伟。宫体主楼13层,全部是石木结构,内有殿宇、佛殿、经堂、寝宫、灵塔殿和庭院等,盖满了大半座玛布日山,体现了融藏族建筑艺术特色和汉族文化于一身的风格特色。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拨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全面整修,既保持其原貌,又使其放出新的光彩。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金堆银砌之地,此话不假。其装饰极其富丽豪华。画栋雕梁且不论,有的柱子甚至还包着厚厚的金皮。各佛堂里数以万计的佛像及许多法器、神龛等,都是用金、银、铜、玉塑造的。最精致的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塔身用金皮包裹,上镶珍珠玛瑙,共耗黄金近12万两。灵塔前作为供奉品的一座珍珠塔,由20多万颗珍珠用金线串成。
罗布林卡
位于拉萨城西。藏语意为宝贝花园,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夏宫。其布局与内地皇家宫苑相似,是西藏最著名、最富特色的园林,也是雪顿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昭寺
位于拉萨古城西侧。建于647年,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建成后,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角街。当时的大昭寺成了吐蕃王朝的突出标志和象征。古往今来,每天有很多善男信女一步一磕头,顺着八角街朝大昭寺拜去。寺殿具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的建筑艺术特色。主殿觉拉康内,供奉着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合植的唐柳等古迹,展示了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爱的历史。
小昭寺
位于大昭寺北。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
寺正殿供释迦牟尼8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又称不动金刚像。此像传说系当年由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
甘丹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