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700000036

第36章 我指导比较文艺学博士生的体会(5)

在硕士学习阶段,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这些本学科内存在的流弊是必要的。一方面,它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把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学界研究现状、当前研究动态结合起来,养成关注当前研究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对流弊的辨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本学科研究的“跨越”意义。为了成功“跨越”,学生们必须更努力的学习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除了本国的文化文学之外,还需广泛深入地理解他国文学文化。比较不仅是一种研究的方法、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还是一种思维能力;比较不仅使视野开阔,还将使良好的素养如影随行。这样的“跨越”培养显然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当“比较”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意识,当“比较”给学生带来发现的喜悦,当“比较”不仅意味着知识的拓展还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当“比较”成功地激发出学生应对挑战的自信心时,哪怕最终学生不以学术研究为安身立命之途,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也不会消失。如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具备这样的魅力,那么她的生命力也将更旺盛更持久。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从一开始知识、能力、人格魅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并行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的熏陶无疑能为此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二、强化学术规范:“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的借鉴意义

从2002年起,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联手举办“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至今共举办四届,《中国比较文学》从2003年起逐年刊登了历届的讨论文稿。大陆学界南北两大学术重镇联手就比较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展开讨论,这尚属首次。论坛涉及了学科定位、课程开设、参考书目的推荐、博士论文指导、学术规范和科研研究等众多论题。论坛举办的意图很明确,除了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外,通过讨论促进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应也是主要目的之一。这样的讨论无疑对当前大陆各高校在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迄今为止,建国后大陆高校招收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历史有26年,这一期间比较文学在学科建设、理论探索等方面均有建树,科研成果斐然。但在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上,却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程的设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学术的规范性、学生素养的培养缺乏扎实的专业性等等。而四届论坛恰好在这些问题上都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培养思路与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养方法。

一、论坛确立了考核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四个质量标准,它们分别是:“养成比较的思维”(不是“对比”的思维)、“奠定原典文本的基础”、“具备足够的理论素养”、“建立宽广的文化视野”。这四个质量标准是在首届论坛上即开宗明义提出的,针对的就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考核。标准的确立也即意味着导师的指导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虽然论坛并未进一步就这四个标准下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考核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但第三届的关于博士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可视为对上述四个质量标准的实践性阐释。

二、在硕士生课程的开设上,论坛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课程设置方案。比如核心课程应大体包括“第二外语,专业外语讲授的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基本理论,比较文化史学,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系列,比较诗学,国外专家系列讲座,比较文学学术论文选题和写作规范系列讲座,以及各自不同专业方向的原著专题课程。”这一核心课程设置的学术思路很清晰,也足以反映出北大在这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上,于选择生源的主动性与生源的质量、国内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等方面拥有的优势。从目前普通高校的培养情况看,显然做不到如法炮制,但在思路上可以借鉴,并且也应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做必要的调整。以笔者个人的理解,硕士阶段核心课程的设置,可主要考虑以下四种:⑴比较文学基本原理,包括既往的学术史、方法论与研究范式等;⑵文学关系研究(能增加文化史的更好);⑶文论著作研读(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⑷着力强化不同方向的原著精读(包括文学作品与理论专著,以提高运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听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讲座,有条件的还可以跨系听课。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往往有着鲜明的学术个性,但就打基础的阶段而言,必要的“共性”(诸如核心课程等)却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注重具学理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硕士阶段学术基础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学术训练的核心环节。从粗步圈定选题范围→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阅读与分析→明确论文论题→深入阅读分析文本→明确论文写作思路与框架→进行写作→修改论文,在这一写作流程中,导师应跟踪每位学生的写作进展过程,师生之间就论文论题本身、如何进行论述的过程的讨论是必须的,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应仔细辨析学生本人对该论题的理解,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具合理性的要鼓励,让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必须要强调的是,树立扎实学风在这一打基础的写作实践中是有明确的落实环节的,其中包括:论文注释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分析已有研究资料;研究作家论的则需阅读全集,最好读的是原典文本。孟华老师在《对博士生培养的两点建议》一文里所谈及的“对研究生课堂讲演、小论文写作的要求”、“对课堂演讲和期末论文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以及“研究生阶段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对于硕士生的论文写作与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意义。

以上谈及的三点应是当前硕士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在兼顾学术个性的同时,建立起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的规范性,是学界应着力关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应是起点而非终点。

三、学术训练:经典研读与对翻译过程的认识

在硕士阶段的日常学术训练中,经典研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基于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特征,对经典的研读可采用原典文本与译本的对读方式,最好也让学生在对读的过程中参与翻译。

已有的历史与文化告诉我们,翻译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翻译与语言一样古老,语言的意义一经产生,人类的交往就决定了翻译的存在。如果把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那么翻译就是准确使用这一工具进行意义的“等价交换”的具体行为,关涉的是语言转换的技术性层面问题。如果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那么翻译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的文化交流,它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是蕴涵着深广的文化背景的平台,它关涉的是超越语言的文化对话(融合、冲突、或者既融合又冲突),是文化交流层面的问题。如果把语言作为一种话语的权力,那么翻译就是超越了语言、文化的立场,而可能上升为带有明确的主体性立场的话语权力的交锋过程,它关涉的是文化立场、思想史,甚至是与现实的政治空间相抗衡的思想层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恰恰都是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把上述对翻译过程的理解转化到硕士阶段的日常学术训练中,可以形成一个很明确的学术训练的思路。

研读经典、对读原典文本与译本、自己也尝试进行翻译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提高语言能力的训练过程。当前研究生生源的学术质量不尽如人意已是一个日益突出的事实,尤其在语言能力上,不仅外语能力需要提高,运用本国语言从事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也尚待提高。研读本国经典,并将它与高质量的非母语译本对读;研读他国经典,并将它与用母语翻译的译本对读,这是一个双向的具同等意义的阅读过程。第一阶段的训练,主要环节包括熟悉原典、充分分析各种细节,最重要的是仔细揣摩两种文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有的时候意义的转化很顺当,在不同的语言种类中寻找最为贴切的语词进行意义的转化,往往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在技术层面进行类似漂亮的滑冰演出的快感。有的时候意义的转化很艰难,它传达的是喻意、双关,传达的是类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受,当双方的语言无法找到恰切的词语进行对等言说时,创造性的时刻就出现了,译者的文化素养、语言风格等个性化的特点尽现其中,在这种时候,不同的译本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译文,对这些不同的译文再进行辨析,对读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体会快感的过程,而是一个更为深入地思考、鉴别、取舍、再创造的过程。上述两种对读的训练既能深化对本国经典与他国经典的理解,也能提高感受语言的敏感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语言转换的技术性层面问题仅仅是基础性的问题,研究如果不进入到文化、思想交流的层面,很难在论题的深刻与理论的复杂、多层次的剖析上有所建树。但从本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语言转换的技术性训练在硕士生培养上是不可缺失的,它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硕士生学习阶段应着力进行的训练。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两种不同文化、文学文本的语境中感受整体氛围的差异,捕捉微妙的细节,分析异同性,辨析异同的根源,并从学理的角度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进行汇通性探讨,则是第二阶段训练的重点,这一训练过程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从学术发展的长远性出发,硕士学习阶段如果能完成这一目标,应该可以算是比较完满的了。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汇通性研究,在经历语言层面的技术转换、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冲突中,必然要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立场的建构,仅仅是词语的置换或选择、仅仅是某一单一文化的复制本身都不是研究的最终目标,这样的研究在比较文学的语境中也不具有意义。重要的是,在双向度的视域里确立“我”的文化立场,在语词、文学、文化的过滤、交融、冲突中有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在双向的交流中去激发思想的潜能,这才是比较文学最终要抵达的意义。这一过程也许要到博士研究阶段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但在硕士培养阶段确立建构文化立场的意识,也是必须要关注的。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人类思想诞生的那一天起,这样的问题也许就盘亘在人类的脑海里。哲学告诉我们,人类因生而生,因死而终,循环往复,无一能幸免。作为人类思想领域里的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因何而生,从历史、学理、流派、方法论等角度,我们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比较文学将走向何处,却仍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我们的终点在哪里?我们会有终点吗?硕士生学习阶段以本科为起点,但个人的选择也许未必一定会走向博士学习阶段,而博士学习阶段也并非就是终点……但愿求知永不停息,思想永不停息,对理想的追求也永不停息。

吴锡民/广西师范学院

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

在研究生教育(本文仅侧重于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专业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愈来愈发觉,有些问题无法绕得过避得开。它们是:

首先是生源问题。它关涉到研究生培养的人选起点。生源充足无疑就有择优的余地。一般来说,知名院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报考第一志愿的人数往往会大大超出实际招生的指标,即便进入复试阶段,校方通常也会按一定的淘汰率进行录取。有的名校为了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做起了保送生百分比的文章。例如,北京大学拟定了50%~80%的幅度。相形之下,普通院校特别是处于西部地区的一般院校,每年的招生形势让人乐观不起来。就算是有人报考,但上线人数往往不尽如人意。就以我们的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专业为例,每年招生名额为7~8人,而报读的人数充其量在5~10人之间。可是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划定的C类地区最低分数线,上线的人数依然徘徊在2~3人之间(个中还包括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照顾线的)。生源如此不足、不优,以致每年都必须依赖于调剂生加以补充。即或如此,不少愿意调剂过来的学生又大都来自于普通院校甚至成人高校(含自学考试)。这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要紧的是在他们当中,有的考生并不符合这个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如跨专业)。但是,鉴于特定的招生时段以及考虑到参加复试的考生在路途、住宿、联系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可能从容地进行差额性的筛选,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同类推荐
  • 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陈应松的写作常被人称为是“底层写作”或是“生态文学”,不少作品深刻而真实地描写了苦难的生活以及苦难的人群。由于“神农架系列”小说,他在神农架林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神农架十大人物”之一。他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自己原本是出身文盲家庭的孩子,一个封闭环境中的不通汽车的针眼小镇人,“一个高中时才看到《唐诗三百首》的学生,不是天才”。今年以来,他自愿要求到家乡挂职,深入生活,进行广泛的乡村调查,尤其想唤醒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我怀念不成器的青春时代。虽然现在是露臀装的时代(包括文学的露臀装),可我还是要为青春喝彩,为糊里糊涂的青春欢呼。”
  •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收录的是爱而不得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是W小姐亲身经历的,有的是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有的是陌生人向她吐槽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有你,也有他。你不愿相信的,却是真实存在的,绕不开的。W小姐的文字,有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那些不断骗自己的女人,揭穿男人那些欲盖弥彰的真相,让你隐藏多年的情感尽情在她的文字中宣泄。当你读完这些故事后——真正醒来时,一定会带着微笑,给自己一个变得更好的理由,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史称“四大悲剧”。主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四大悲剧”完成於莎翁戏剧创作发展的中心时期,至此达到了卓越艺术成就的高峰。
  • 石榴花开的季节

    石榴花开的季节

    本书是作者出版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分为“悠悠乡情”“浓浓亲情”“漫漫闲情”“缕缕心情”“泛泛友情”“幽幽性情”共六辑。
  • 丁玲全集(11)

    丁玲全集(11)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热门推荐
  • 不周之怒

    不周之怒

    少年为探寻不周山奥秘,与烛龙定下约定前往“新”世界。这里颠覆了现代社会,王朝'争霸、宗族林立,且看少年将如何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
  • 封炁云涌

    封炁云涌

    如果无聊可以进来看看,如果想白嫖也行O(∩_∩)O(作者的心里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重生寂寞归

    无敌重生寂寞归

    因为无敌,所以寂寞。因为寂寞,所以重生。没想到,重生后依旧是无敌……“我太难了。”整天扮猪吃老虎的叶藏叹了口气。其实他也不想这样,可是谁让自己是无敌的存在呢。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新书等级:武徒、武者、武师、武魂、武宗、武尊、武王、武皇、武圣、武帝
  • 木已成舟的他能否周而复始哇

    木已成舟的他能否周而复始哇

    “宋睦以大小姐,怎么样啊,成为已婚少妇的感觉”“害,一般般啦,就是两个单身狗在一起了而已嘛”“嘁~装吧你就,不知道是谁当初追我们林大帅哥那么久,也就你是狗吧,林大帅哥像狼多一点”“什么我们我们的!是'我'好不好,他确实像狼多一点”此时林盛昼无声无息的倚在门口“要这样说吗?用不着吧宋睦以?”宋睦以????迷惑了我对不起·古灵精怪宋睦以x高冷甜宠林盛昼昼哥,长点心吧娱乐圈高甜文糖尿病警告!嗷嗷嗷入吧入吧!!
  • 五十二号特勤组

    五十二号特勤组

    一颗中子星的突然爆发揭示出遥远的一颗星球,暗藏着巨大的能量。为了探求这个神秘的能量,人类宇宙空间开发委员会派出51号特勤组前去勘察。但是51号特勤组经过几年的艰苦飞行,终于是来到了那个神秘的星球。可是就在51号特勤组登陆那个星球的瞬间,忽然与地球失去了联系,而最后传回来的却是一连串的神秘的无法破解的讯号。51号特勤组的突然消失让人类宇宙空间开发委员会和所有的关心此次飞行的人们大感震惊,不知道是他们出现了什么样的意外。有些人认为是那颗星球本身就是子虚乌有,而特勤组成员是被神秘的黑洞所吸入,而另外一些人认为是外星人绑架了51号特勤组的成员,但是不管怎么样,51号特勤组的消失的确是非常的扑朔迷离,令人匪夷所思。为了查清51号特勤组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完成51号特勤组未完成的使命,人类委员会又派出了52号特勤组来执行,51号特勤组未完成的使命。
  • 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

    我今年已经三十多了,结婚七年了,我爱一个女人,文婷,她是一个质朴、美丽,充满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姑娘,她,是我的妻子。然而世事无常,婚后,我的心被另一个年轻女孩叨扰,面对诱惑,我的负罪感越来越重……
  • 一首悲伤的歌

    一首悲伤的歌

    一段缘起,一段缘灭,是前世的埋藏在江边的梦,还是今生我们在佛香的萦绕中走失的魂。遇上你我并不后悔,爱上你,是我一生的罪……
  • 神武妖王

    神武妖王

    武道盛昌,以魂敌天下,分兽与器,重兽而轻于器。我选器魂成刀,人人笑我平庸愚蠢,那又如何,我长刀为妖。哪怕神武强者,轻视我,砍了便是。
  • tfboys之绮户流年

    tfboys之绮户流年

    “哎呀!什么破石头竟然敢跘本小姐!哼哼!不想活啦。。。”正当她准备继续骂下去的时候,一句富有磁性的声音打断了她:“小姐,你没事吧?”二货女主一抬头就看到了一幅精致的面孔。“额,没事。”说着,便拍拍屁股爬了起来。(话说这货为毛看到帅哥都没反应呢?我告诉你啊:其实这货已经很收敛了呢,要放在平时她肯定会破口大骂滴)看着这位帅哥,一朵邪恶花在女主眼里盛开:最近老妈老是逼着我去相亲,要是带一个帅帅哒的男朋友回家她不就没话说了吗,不过这也太唐突了!他会不会认为我是一个随便的人呀?算了算了,再不疯狂就“惨”了。“这位帅哥你愿意做我男朋友吗?”“好啊。”“哇塞~你同意啦!”“叮铃铃。。。”“呼~原来是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