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是大量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那么,在我们个人的事业和人生中,也会遇到很多需要处理的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哪些信息对我们有利的,哪些信息是能够伤害我们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好区别,从而保证自己免受侵害。
审时度势方能顺势而为
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懂得适时地运用因势利导法。善于把握事情的形势走向,使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暗里操控时势的主动权,让事情顺着你的思路走。我们做事要时刻把握住全局的主动权,让别人跟在你后边走,而不要受制于对方,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当某个人,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有权势者,成为了事情发展的障碍的时候,由于他们具有一定心理优势,不会轻易采纳他人的建议,这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战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为如果讲究说话策略、通过诱导,最后让对方自己说出我们想说的话,那么事情的形势就相当于被完全扭转了。
战国时,魏王问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
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
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
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
魏王说:“怨恨魏国。”
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
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
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的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
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
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
在这段对话中,张旄没有直截了当向魏王指出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没有像一般游说那样,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他把观点隐藏在最后,甚至到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出来,但魏王已经心领神会。采取这种设问的游说方法,可以强化论点,使对方心服口服。设问实际上是将直接游说方法倒置的一种方法。先通过互相问答一步步论证、一步步接近论点,最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观点。这种富有谋略特色的游说方式,我们善加运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战国末年,燕王想和秦国修好,共同反对赵国。为了表示诚意,燕王主动派太子丹到秦国去当人质,还希望秦国能派一位大臣到燕国做丞相,辅佐自己讨伐赵国。
消息传到秦国,秦王和吕不韦打算派张唐到燕国为相。不料张唐却不愿意前往,拒绝了前来劝说的吕不韦。吕不韦很不高兴,但张唐曾多次立过大功,又不好拿他怎么样,只得将此议作罢,愤愤离去。
当时,吕不韦有个年仅12岁的门客叫甘罗,他说:“区区小事,丞相何必认真生气。待小人前去劝说,管保张唐老头儿乖乖地上路。”
吕不韦不相信,心想这小孩不知天高地厚,且让他试试吧。
甘罗来到张唐家中。张唐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懒洋洋地问道:“小娃娃来干什么啊?”
甘罗知道张唐看不起自己,就有意气他:“前来为大人吊丧!”
张唐勃然大怒,厉声说:“娃娃放肆,竟敢到老夫门上撒野!别说老夫还活着,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来吊丧!”
“你既然不想死,那小人倒想问问,是你的功劳大呢,还是当年武安君白起的功劳大?”
“当年武安君南攻楚国,北伐燕国,为秦国夺取了无数土地,我这点功劳哪里比得上他!”
“那么是当年的相国范雎权势大,还是今天的吕相国权势大?”
“当然是吕相国权势大。”
“当年范雎命武安君攻打赵国,武安君不从,范雎一生气,把武安君逐出咸阳,杀死在城外。今天吕相国请您去燕国为相,您竟不愿前去,我不知道您将来要死在哪里。所以,前来为您吊丧。”
张唐听到这里,大惊失色,马上客客气气地说道:“多谢先生前来指教。请转告相国,老夫现在就开始准备行装。”
甘罗也正是利用因势利导法来提醒对方,其实就是让其顺着自己走,控制了对方的思路,就等于控制了对方。
有一个地主,平时恃强凌弱,他订了一条规矩:穷人见到他都要低头行礼。触犯这条规矩,就会遭到地主的报复。
这一天,济公经过地主的门口,正好碰到了这个地主。
“臭和尚!你为何不向我行礼?”地主气势汹汹地说。
“我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向你行礼?”济公反问道。
“因为我是这里最有钱的人,有钱就有地位、有势力!穷和尚,你要不行礼,我就叫人揍你!”
济公依然昂着头。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地主又拿济公没有办法,他眼珠一转,低声对济公说:“这样吧,和尚,我把我兜里的十两银子分你一半,你就向我行个礼,然后快点走人吧!”
济公不慌不忙把五两银子揣进怀里,对地主说:“现在你有五两银子,我也有五两银子,我又凭什么向你行礼呢?”
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地主又羞又怒,无可奈何,气急败坏地拿出剩下的五两银子:“好吧,臭和尚,这五两银子也给你,只要你向我低头。”
济公拿着十两银子,一边分给大家一边对地主说:“现在,我们都有钱了,而你却一个子儿都没有,用你的话,有钱就有势,你得向我们行礼了吧!”
济公同样是让地主钻进了自己所设下的“圈套”,从而把握住了事情发展的主动权。
人人都想当山中的兽王,做一个掌控大局的领导者,因为那样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些,你就需要施以因势利导法,来把握事情的走向,引导对方的思路,使其按照你所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向前走。
高效做事就抓住关键点
做事高效率的人都具有超凡的判断能力,他们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找到了事情的关键点,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所有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有个公司因为一台电机出现故障而停产,于是请了一位电机工程师前来修理。那位工程师在电机旁边待了三天三夜,最后在那个出现故障的电机的某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在这个工程师的指导下,维修人员把这里打开修理,机器很快恢复了正常。事后,那位工程师向公司要1万美元作为酬金。公司对这么多的酬金表示很难接受,对那位工程师讲:“你只画了一道,怎么会值1万美元?”
那位工程师认真地说道:“随手画一道只需要支付1美元,而知道在哪个关键部位去画,却需要支付999美元。”
正如这位工程师所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事情的关键点,这就是做事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如果找到了事情的关键点,对症下药,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如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只是到处乱撞,就不可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称:一名优秀的数学家的作用可以超过10个师的兵力。可你知道这句话的由来吗?
1943年以前,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经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军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这使得德军气焰更加嚣张,袭击更加猛烈。而英美只能望洋兴叹,无力阻挡这种局面。因此,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使英美盟军焦头烂额。英美盟军不得不重新思考别的办法,以便与德军对抗。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最后终于发现,舰队与敌人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会越大,这样就很不利于英美盟军的运输。
这就说明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要尽量减少编次,来避免德军的袭击,降低运输船只的损失。
英美海军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接受了数学家的这种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的海域内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的海域,不能分头行驶,然后再各自驶向预定的港口。
一切都在按原计划进行,结果奇迹出现了:英美盟军舰队在经过最危险的区域时,遭受德军袭击后被击沉的概率竟然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正是这批物资的及时到来,大大增加了英关盟军的作战能力,使战争的局势很快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正因此,数学家们受到了美国军方的高度赞扬。
数学家们本不懂军事,却能够解决这个复杂的军事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用独特的眼光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要提高做事的效率,仅仅靠双手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睿智的头脑,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做事效率低的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往往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哪个是关键点,哪个是次要问题。他们认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把时间打发掉,就会解决所有的问题。事实上,每一个问题都有它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会比只是忙忙碌碌地埋头苦干有效得多。
所以,要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就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根据我们已有的认识、经验和条件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解决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或者矛盾点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找到关键的问题,我们可以请教专家或朋友帮忙,也不能在没有找到问题关键点的时候,就盲目地苦干。高效人士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找到它的关键环节,如果找到了关键的环节,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判断要准,行动要快
一个能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的人,比那些犹豫不决之人发展机会要多得多。
有些人最终无法成就大事,并不是缺乏创立一番事业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做事毫无心计,判断力差,并且不能把握时机。
社会上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巨大创造力与非凡经营能力的人。唯有那些有独创性、肯研究问题、善经营管理、有准确判断力的人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