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70100000044

第44章

赵老师骑着他的破自行车亲自来到我的大队协商,这一次他准备耐心说服大队领导,让大队领导能顾全大局,同意放我去教育口,让我从事我最适合的教学工作。富有戏剧性的是赵老师这次不光指名要我,还指名要了贺延杰。

我自结婚后再没有见过贺延杰,他在1969年离开公社去了大连的某公司,因他二胡拉得出色,而且能演能唱,能写词谱曲,所以去了就进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他又拉又写又唱,很是风光了一阵。

也许是他不走运,好多村里青年跟他同时被招工,人家去了个并不重要并不显赫的单位,但后来都转了正,端上了铁饭碗,他在宣传队里干了几年却在大精简中被精简回来了,回来后公社已没有了他的位置,只能呆在家中。赵老师可能也是冲他的才气选中了他。

知道贺延杰也要去进修,我心里感慨万千,我想时光也真能捉弄人,两个趣味相投的人因不同的政治背景分道扬镳了十多年,(我相信十多年来谁也没有忘记谁)现在又不期走到一起。这可真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转来转去都还在这个小圈子里,难怪有人说世界很大,有时也很小。

真的两个人一块去进修,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还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吗?我想不会了,不知贺延杰现在是什么情况,就我而言,经过十多年的沧桑,以前那颗满是激情满是活力的心早已疲惫不堪,没有心情也玩不动那些毫无用途的风花雪月了,现在去进修,对贺延杰来说,可能就是为了生存,而我,更大程度是为了心中那份没有泯灭,多少年来一直在头脑里作祟的梦想和追求。

事情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赵老师又白费了心机,大队不光不放我,连贺延杰也不放。大队立即把贺延杰调到大队当了农业技术员。大队第一书记还极不满意地说:公社教研组是怎么搞的,怎么三天两头来要人?一个公社十来个大队他不去,单单盯上咱这破大队,他们说梁素适合教学,我看梁素更适合她目前的工作。现在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时候,各单位都在搜罗人才,咱们大队就这么两个人才能白白放了?

哈,在那个时刻,我成了人才。

那一阵子,各级单位网罗人才似乎成为一种时髦,能否留住人才成了领导们标榜自己素质和水平的尺度标准。就拿贺延杰说吧,大队留下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贺延杰到大队之前,大队就有农业技术员,大队只是为了留住贺延杰才给他安排了那么个无关紧要的角色。贺延杰在大队干了一年,见自己并不被重用,再干下去没什么意思,就找关系去了一家乡办企业。而那时,“人才”风已经过劲,所以对他的走,大队再没有强留,而我,已经把当教师的机会错过了。

应该说当年大队的领导人在起用我时,思想颇为先锋,颇为大胆。他们敢于用毛泽东的名言击败当时盛行到登峰造极的唯成分论,而现在,他们又成了我选择自己前途的最大绊脚石。他们的话看来冠冕堂皇,无可指责,其实狭隘心理昭然若揭。他们知道,当了民办教师,就有机会转正,转了正,就是国家干部,在大队,转正的机会你就永远别想,尤其是妇女,在大队干几年也就拉倒了。

我们做不到的事你也别想做,我们达不到的目的你也别想达到。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心态。

又一次努力失败后,赵老师只好偃旗息鼓,他感叹地对我说:梁素,过去是阶级路线限制了你,让我爱莫能助,现在又是某些人的微妙心理阻碍了你,让我同样无能为力。看来在公社这个圈子内谁也别想调动你,公社听大队的,我得听公社的,你要想大有作为就自己努力往外冲吧,跳出这个圈子就好了。

于是我决定往外冲,跳出大队的圈子。

从1977年高考计划流产,我就开始构思一篇小说。从报纸和各种宣传渠道看,国家文艺界要复苏了,文艺要复兴了,要摆脱全国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凋零局面了。

当时我的野心还蛮大,我想不写则罢,要写就大胆写一篇能冲击“四人帮”禁区的小说,以引起文艺界的注意,也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的目的很简单:既然考大学行不通,民办教师也当不成,我就通过写小说为自己开创一个新天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吧。

小说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题材是“四人帮”横行期间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对回乡知青因志同道合而相爱,只因有一方出身不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二人最后不得不含悲分手。

小说内容在今天看来是俗而又俗,但在中国十几年不谈爱情的文学领域,全国八亿人口当了十几年清教徒后,这样的内容无疑很大胆,很新潮。年底,我打好了小说的腹稿,这年春节三哥回来看母亲,住了些日子。三哥走后,我开始动笔,写了两个月,写好了一篇两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拟定题目是《最后的一封信》。

1978年4月,我把小说修改誊清后邮给《人民文学》,我对这篇小说满怀信心,潜意识里认为它一定能打动《人民文学》的编辑。一定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新的契机。但邮稿子时地址没弄清楚,邮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过了几天人民文学出版社把稿子退了回来,并附信告诉我具体地址。我就又把稿子修改一番,5月份再次邮走。

这一年中,构思,写,几次修改几次誊,稿子邮走后长时间的苦苦期盼,苦苦等待,再加上两次当教师不成的懊恼失意,使本来就不生龙活虎的我,越发变得表情淡泊,精神恍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多陪陪母亲,跟她多说会儿话,多听她唠唠女人们最感兴趣的东家长西家短。

母亲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说话,母亲跟父亲在文化上差异很大,但我发现他们之间极有共同语言,他们之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尤其父亲赋闲在家跟外界缺少交往之后。

从父亲退居二线,母亲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接触和知道的事情也就比父亲多得多,母亲还喜欢和左邻右舍的女人交往,喜欢跟她们唠叨妇女之间永远也唠叨不完的婆婆妈妈琐事,也能从她们口中知道一些外边的新鲜事。母亲回到家后,再把从外边听到的那些新鲜事连同婆婆妈妈琐事一股脑儿说给父亲听……父亲在长期的孤独和压抑中还亏得有母亲这样一个能言善道的伴侣,为他排解了无数寂寞。

每每哥哥们回来,母亲就要把家里家外、街坊邻里之间发生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跟他们说个够。童年时期,我很喜欢听母亲向父亲传播外边新闻,喜欢听母亲跟哥哥们说东道西,母亲记忆力惊人,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而且思维敏捷,善于联想,善于想像。记得有一次放暑假回来的四哥上供销社买煤,挑了一担煤往回走时碰见一个他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四哥高兴地放下煤挑子就和那个同学握手,慌忙中把后边一筐煤放到了路边的沟里了,结果筐保住了,但一筐煤全撒到了沟里,四哥只好把另一筐煤分成两份挑回了家,回家说起这件事,母亲就笑四哥,母亲说你这不成了谁谁家的老婆,中午正往锅里烀饼子,一眼看见离家多日的男人回来了,竟把饼子烀到了门上。母亲敏捷的思维和恰如其分的类比把一家人逗得好一顿笑,引得正为丢了一筐煤而沮丧不已的四哥也笑起来。

因为经常在母亲身边作旁听者,一件事我常常能听母亲讲述好几遍,听得我都记得滚瓜烂熟。我发现母亲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常常对一些经过和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行了再创造,渐渐地就把一件很平淡的事演义成了很受听的故事,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最初启发灵感的可能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或者只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但经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经过反复的加工修改,最终会成为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小说一样。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住百里之外的小姨来我们家串亲戚,小姨给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某地有一对老夫妻,图财害命,把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女婿杀了,结果老头老婆双双被打了眼(枪毙)。

1950年代初期,民间像这样的传说很多,有的可能是真有其事,有的就是以讹传讹。就像小姨说的这件事情,很可能是那个年月有些人羡慕复员军人有笔数目很可观的安家费而编撰出来的,而且事件发生在哪里,杀人和被杀的姓甚名谁,那对年迈的老头老婆何以能杀了年轻力壮的女婿,案子又是怎么破的,小姨则一概讲不出。

这件事尽管疑点和漏洞太多,留给母亲的印象却很深,后来母亲把这件她很感兴趣的事又讲给屯中来家里串门的女人听,母亲大概觉得原来的故事过于抽象过于笼统,就在讲述中给添加了好多的分析和想象,丰富了好多细节。母亲的讲述是:某地方有个青年,娶了媳妇后当兵走了,一走好几年,等国家仗打完了,这个青年就从部队复员了,复员时部队给了他五百元复员安家费,复员军人背着行李怀里揣着五百元钱兴冲冲往家赶,赶到丈人门口时天黑了,决定在丈人家住一晚。老丈人在端茶倒水招待女婿的时候听说女婿复员国家还给了五百元钱揣在腰里,当下就起了歹心,他一边吩咐家中另两个闺女一个杀鸡准备晚饭,一个去屯里小铺子打酒,一边偷偷和老婆子商量,商量怎么在晚饭时把女婿灌醉,等夜深人静再把人杀了,这样五百元钱就落到自己手里。老婆子是后老婆,嫁出去的闺女不是她养的,可老婆子还是觉得这样做对不住闺女,再说万一叫人知道了呢?可老头子一劲说不怕,说女婿进门时谁也没看见,偷偷要了他的命谁会知道?闺女是我养的,我都不管你个后妈管那些干什么?咱有了这些钱日子立马就好了,咱可以用这钱盖几间好房,买头好牛,再买几箱蜂子(母亲在创作中没有忘记蜜蜂,可见创造来源于生活)我抽空养着,要不咱这穷日子哪年能翻身?就这样三说两说把老婆子也说活心了,晚上老头老婆一齐劝酒,直到把女婿灌醉,醉得什么也不知道了,老头就下了手,用杀猪刀把女婿杀了。

老头老婆连夜把女婿埋了,钱也拿到了手,只想事情做得万无一失,没有谁会知道。哪知人命是该(辽南话欠的意思)不下的,那天晚上老头的大闺女在家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男人一身一脸的血,说我死得冤啊,你要给我报仇啊!大闺女吓醒了,心直跳,越想越觉得这梦做得蹊跷,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往娘家赶,想让娘家爹妈帮着分析分析这梦是怎么回事。大闺女走了十几里路赶回娘家,见家里爹妈都不在,只有两个妹妹在炕上数钱,正为你分多了我分少了吵个不休。姐姐问她们哪来的钱,妹妹说是爹给的。姐姐一听觉得奇怪,穷了一辈子的爹怎么突然大方了?又哪来的钱?姐姐问妹妹爹去哪了,妹妹说爹一大早赶集去了,问妈上哪了,说妈上河洗衣裳了。爹妈都不在,大闺女就一人屋里屋外转悠开了,转悠中,大闺女发现屋里屋外都有没擦干净的血迹,顿时起了疑心,进屋开始翻箱倒柜,一翻就翻出了丈夫的衣裳和行李,大闺女二话没说,拿起丈夫的衣裳就跑到区里报了案……

一件很笼统的人命案传说,经母亲这么一加工,故事就变得有头有尾,情节发展也合情合理了。母亲把她加工后的故事再讲给周围的妇女听,谁听了都确信无疑,都义愤填膺地大骂那对财迷心窍的老家伙死有余辜,还说只给他们个枪子实在便宜了他们,就应该零刀割了才解恨。

只有一直旁听的我才知道,母亲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经过了几次加工才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从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一些事情是可以编的,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添枝加叶,把简单的事编得有鼻子有眼,变成好听的故事,后来我能编小说,发表小说,我想除了幼年受哥哥们的影响,跟母亲的启蒙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母亲有艺术细胞,有创作天赋,是被环境和条件埋没了的冰心丁玲。

现在哥哥姐姐很少回来,父亲又去世,家里的听众只剩下我和冬冬了,可我成天忧忧惚惚,光想着自己的事,顾不上去听母亲说话,晚上在屋外乘凉,我为了想自己的心事,常常躲开母亲坐到一边去,把八岁的冬冬留给她姥姥充当忠实的听众,冬冬那时经常听她姥姥用富于文学性的语言讲述以前的好多事,还真受益匪浅,冬冬说她后来写散文,有好多语言来自姥姥口中,这我完全相信,我写的小说里何尝没有母亲的语言呢?

好在那一时期母亲还有她的天地,有她的一帮老太太一起互播新闻,互传小道消息,日子还不算寂寞。但母亲对我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母亲去世后,平时跟母亲不错的一个老太太问我:闺女,今年你怎么了?你妈对你挺不满,说你天天像掉了魂,也不跟她说个什么,你妈说你是不是嫌弃她了。

啊!母亲误会我了。

是啊,母亲怎能知道我的心事呢?在她的心里,我一个农村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在大队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应该知足了,应该守家在地安安分分过日子,还今天要干这明天要干那地折腾啥?

想想母亲也真够懊糟,生了一群儿女却没有理想的地方可去,只好在我这个不理想的地方马马乎乎凑合,偏偏我又是这么个性情,假如我是姐姐的性格,母亲会少生多少气啊?

这一年的8月份,在我苦苦等待《人民文学》的消息时,母亲突然去世。母亲去世的病因和婆婆一样,也是心力衰竭,只是母亲来得更突然,是急性发作。

父亲和母亲都没得恋床之病,为当儿女的尤其是我,减轻了不少负担,他们都没留下一句遗言,都没让儿女们多照顾几日,所以他们的突然离世也使儿女们的悲痛伤心格外加剧。

母亲去世的前几天,天气干旱炎热,母亲说她那几天心里格外憋闷,但母亲和我都没在意。因母亲长期气管哮喘,不吃喘可宁、安茶碱,气就不够用,那几天格外憋闷只以为是天气炎热之过。

母亲去世那天天气突然凉爽了,我想母亲那天的精神一定特别好,早晨我去了大队后,她先吩咐冬冬去后园看鸡,园里秋菜刚长出来,鸡一叨就完了。她自己在家洗了头,并用洗过头的碱水泡了一盆衣服等我中午回来洗;又用早晨吃剩的苞米粥和好了面等中午烀饼子,烀饼子的面提前和好烀出的饼子暄腾好吃。炕上摊着已剪裁过的布料,母亲想给自己做件棉背心,布料旁边放着个吃了一半的桃子……母亲似乎刻意留下种种迹象,让活着的人悲痛欲绝。

也不知母亲是心里烦燥还是别的什么,布料剪裁好了并没有做,又到屋后去打烟杈。母亲晚年吸烟,每年自己家都要栽些烟。

据后来大队赤脚医生的分析,母亲可能在打烟杈时闻了烟杈的气味引起过敏性哮喘,看见的人告诉我:母亲喘了几分钟就窒息了,邻居们把她扶到家里,有人跑到后街找了个靠打肾上腺素过日子的老太太来给母亲打了肾上腺素,也没把母亲抢救过来。

母亲走了,带走了她的心事,也带走了母女之间的误解和遗憾。

同类推荐
  • 杀人的人

    杀人的人

    为什么杀人?人要杀我。为什么要杀你?不杀我,会睡不踏实。睡不踏实,说明睡觉爱做梦。只做噩梦。做噩梦会梦到年轻人?是的。
  • 绝密档案:只有警察知道

    绝密档案:只有警察知道

    《十宗罪》作者蜘蛛、《尸语者》作者秦明咬牙推荐,微博最萌警察——捕快二宝激情作序,马拓,85后警察。2009年毕业于北京警察学院侦查系,现就职于北京市公安局。最真实的警察生活、办案实录。基层民警察原生态的办案氛围,也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关心的焦点话题。
  • 2012年中国武侠小说精选

    2012年中国武侠小说精选

    傲月寒选编的《2012年中国武侠小说精选》精选了2012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武侠小说作品。《2012年中国武侠小说精选》中的这些文章反映了2012年度我国武侠小说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 被遗忘的时光

    被遗忘的时光

    自幼家庭不睦、孤僻独立的女主人公邵伊敏在大学时期结识成熟稳重有魅力的男主人公苏哲,二人在相互试探与欣赏中相恋。当邵伊敏得知苏哲出轨后毅然决然分手。三年后,步入职场的邵伊敏再次遇到苏哲,但此时的邵伊敏已不是那个青涩的女大学生,而是独立成熟的职场女性。苏哲仍然被她深深吸引,而在职场中磨练得心智成熟的邵伊敏则在不断成熟中具备把握幸福的能力,……记忆是相会的一种方式,倘若势必要彼此相忘,那么请寻回与珍重每一段被遗忘的鲜活时光。一次放纵,他成了她生命中不可能有准备的意外。她在矛盾,是与自己挣扎,拒绝要不起的奢侈;还是试着沉溺,却又时刻准备付出代价?他在进逼,享受一段不一样的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沦陷。
  • 白丝巾

    白丝巾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热门推荐
  • 重生嫡女:废柴七小姐

    重生嫡女:废柴七小姐

    她叫苏蓦然,佣兵界最强杀手!在她的手里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她是古医最后一代传人,炼药制药救人杀人她都不在话下。被人陷害穿越到冰溟大陆成为一位丑颜少女,不能修炼的废物!废物?这个词能用在她身上?她叱咤风云,笑看她玩转整片大陆!
  • 从梦境开始超凡

    从梦境开始超凡

    梦境是现代科学至今无法彻底解析的存在,在神秘学之中梦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这个神秘不显的世界,从追求梦境开始,直至诸天万界之上的永恒。q群,685769608
  • 幽玄·物哀·寂

    幽玄·物哀·寂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本书将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的美学研究“三部曲”——《“幽玄”论》、《“物哀”论》、《“寂”论》合为一卷。《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幽玄”“物哀”“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幽玄·物哀·寂》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对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极有参考价值。这本书是其重要的文论著作,所有希望深入了解日本美学的读者、学者必读之书,应该具备长销实力。
  • 双标无度的梅先生

    双标无度的梅先生

    某莲花哭卿卿,哀怨自己干啥啥不成,梅清晏让人转告:“人要量力而行,接受自己的平庸。”而对梁诺,梅清晏的态度却是,“恋爱必不可少,你也可以继续保有其他追求。”说罢,觉着自己话太重,赶紧给钱又给心,宠她苏她。梁诺被甜得快齁死了,怎么办?梅先生:“习惯就好。”
  • 血猎:寒夜之辰

    血猎:寒夜之辰

    楚雁寻,外区孩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十八年来为了离开外区艰苦读书,最后换来的却是开往地狱的一趟列车。当她意外生还,迎接她的是一座学院大门的洞开,隐蔽在繁华的里区里,无数血族在他们的手中死去。她以为她从此可以摆脱血族,可是后来她才发现,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些魔鬼。而她,一个在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废物,带着没有异能的烙印,也跟着老生执行过不少任务,霓虹梦的破碎和里区处事的艰难让她越来越想家,可当她跟随学院众人前往外区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亲人……这时,重重疑团,接踵而至……
  • 匪王传奇

    匪王传奇

    抢掠行动胡子四梁八柱冲锋在前,前打后别,不然不配做四粱八柱,威望是砍杀出来的,危险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生死换来荣誉、成就、地位、板力,流贼草寇论功行封,立功要用鲜血换。小胡子的话令她震撼:不死几回当得上大爷?她竟然爱上了匪首,警察局长逼婚不成害死铁匠铺掌柜,在嫁给土匪头子和警察局长的选择上,她毅然决定做压寨夫人,最后做上土匿大当家的……
  • 特工召唤师之魔女九岁

    特工召唤师之魔女九岁

    21世纪为情而死的佣兵界暗黑女王来到异世,成为白家痴傻的小女儿——白素素。废柴到天才,这逆袭之路她步步惊险却满心欢喜,只为那心中再简单不过的愿望得以实现。可当现实给她当头一击,她只能选择身负着更大的使命咬牙前行。“你要信我,这世间再无她人能入我眼。”繁杂法文,精血为引,隔着天地契约阵的紫色光芒他们是否真的能携手共度今生?“我一辈子虽然做过许多错事,可我从未后悔最后的选择。”元魂消散,天地间仿佛那人根本不曾来过。是谁当初那一抹笑明媚了一颗冰冷的心,却也借此给了她最深的伤害?衰落的远古宗族,四散的神秘图卷,隐藏的奇怪组织……当事实在剥丝抽茧中缓缓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跨越了近千年的故事让所有人都为之惊恐!且看这异世,如何因为一个痴女的逆袭而风起云涌,改头换面!
  • 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

    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

    为人兄这部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或者改革家的命运,但具体指向则在在与现实相关;而我,对把中国历史上的事往现实上扯却不太赞成。
  • 泪之恨

    泪之恨

    因亲人的背叛,令三个女孩失去了至亲。更失去了,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因为这件事,令她们遇见了!她们在一个岛上培训只为报仇!可,她们也遇到了人生中的渣男!但她们也找到24孝男友。片段:可可一如既往的出去买宵夜,却又一如既往的看到一位男子挨着价格非凡的跑车,手里拿着可可最爱吃的食物。看到可可出门了,立马跑了过去,笑嘻嘻的说:“老婆,给……都是你爱吃的!还是热的哦!老婆~”“滚本小姐还是个黄花大闺女一个了!更何况我还未成年了!”“谁说的,下周六就是了哦!一过完生日,第二…不…当天就领证!”“……不开门!”“老婆,你忘了我是什么身份了吗?!”…你有钱,有势,厉害呗!
  • 宠后之本宫无耻

    宠后之本宫无耻

    云国公主,嫡出行九,名为云玖,封号长乐。瑰丽华容,金娇玉贵,敏慧过人,贵不可言。传闻,她一句,胜似云皇圣旨。公主容貌倾城,身份尊贵,独得皇宠,然而,性子……云国广武二十年,长乐公主出嫁,万里红妆,嫁作卫皇为后。云国举国上下表面不舍,内心……皆大欢喜。只不过……自长乐公主入了卫国,这卫国后宫又是一番鸡飞狗跳,哀声遍野。且看穿越的公主为复仇和腹黑的皇帝如何双剑合璧,斗智斗勇。谱写一场天作之合,殊途同归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