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83800000021

第21章 [二]忍辱负重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触忤:感到不顺心的事,逆境。必须能够忍受通常人不能忍受的逆境,才能取得通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功。

身陷逆境,需要忍耐;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时无法或无力解决,也需要忍耐。忍耐是毅力的积聚,意志的磨炼,也是宽厚容人的美德,解忧去烦的药方。它能够使人忍辱负重,坚定不移地走向光明的前程。

朱棣靠忍耐当上皇帝

忍耐可以避开灾祸,明朝朱棣就是因此当上了皇帝的。

明惠帝接替朱元璋皇位之后,接二连三地杀害了五位王爷。朱棣心里明白,自己在劫难逃,他如坐针毡。现在的亲王中,属他排行最大。恐怕惠帝要认真对付的,也就是他了。北平左布政使(相当于省的长官)张员,都指挥使(地方军事长官),都不是朱棣的人。朝廷又以备边的名义,使朱棣王府卫队从一万九千人送到只剩下四千人。朝廷又派都督耿在山海关练兵,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这就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北平采取了包围的形势。

朱棣派内侍到庆寿寺,把姚广孝和尚请来,这位和尚十四岁出的家,曾参加过礼部主办的“通儒书僧”考试,高高得中。但他不愿去做僧官,却随朱棣到北平,被朱棣安置到庆寿寺当住持。姚广孝很有城府,朱棣经常将他邀进王府,让他给出谋划策。

姚广孝说:“皇上优柔寡断,看来早晚会对殿下动手的,殿下可不能不防备一下。眼下我们必须一方面暗中加紧练兵,一方面外表上故作痴呆,使齐、黄不发生怀疑。只要是有了充分准备,一旦火候成熟,便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消灭齐、黄,到了那时……”

朱棣不分昼夜地加紧备战。转眼之间,便到了建文元年(1399)五月,朱元璋已经死去一周年了。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建文皇帝发下圣旨,各位亲王不必晋京,但对王子却没有明确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决定把他的三个儿子,一齐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祭典。有的亲信劝他,让三个王子进京,风险太大,万一把三位王子当作人质扣起来,那可就被动了。

朱棣笑着说:“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三个孩子一起去了,就解除了皇上的疑心,也让齐、黄两个贼子找不到借口。”

时光到了六月中旬,世子朱高炽和他的三弟朱高燧回来了,只有次子朱高煦没有回来。原来燕王三子到京参加祭典后,齐泰果然建议皇帝把燕王三个儿子都留下。但黄子澄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不如放王子回去,使燕王不发生怀疑,这样便于行事。两个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娘舅魏国公徐辉祖提出个折中的办法,让三个王子留下一个,回去两个,即把二王子朱高煦留了下来,名义上是舅妈舍不得让他走,实际上,这自然是当作人质扣了下来。

不久,朱高煦却偷偷地跑了回来。

顿时,朱棣忧喜参半,见到儿子回来,他心花怒放,可是,另一方面,对手们会不会乘机下手呢?

他沉思良久,终于计上心来,立刻装起疯来,披头散发,跑到大街上,狂呼乱叫。王府的侍卫们要扶他回去,他就乱打一顿。饿了,他就跑到饭摊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中墙角上,“呼呼”地大睡。侍卫们只好远远跟着,暗中保护。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顿时,燕王疯了的消息,传到北平城里,家喻户晓了。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围在他身边,向他身上吐口水的,往他身上扬土的,扔石头的。他什么都不在乎,嘻嘻哈哈的。

全北平的人,都认为燕王是真疯了。

但皇帝派来的张昺、谢贵二人终究不放心,他们借探病为由要到王府去亲自看一看。正是盛夏时,火辣辣的太阳,坐在屋里都汗流浃背。可是,他们看到燕王坐在火炉旁边,身上围着棉被,嘴里还喃喃地叫着:“好冷、好冷!”他们当然不知道,燕王的怀里抱着一个装满冰块的铁桶。张昺和谢贵这次亲眼看见燕王的情况,也认为他是真的疯了。

这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燕王府的百户邓庸,奉命到南京呈送燕王有病的奏章。齐泰传讯了邓庸,加以严刑拷打。邓庸受刑不过,只好把燕王府里私造兵器,操练壮丁的情况供了出来,消息传到了朱棣耳朵里。他立刻把姚广孝和尚、张玉和朱能等智囊请来,研究对策。

不久,燕王便被逼上“梁山”了,率领大军向南京发起攻势了。经过激烈的较量,他终于大获全胜,夺取了天下。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忍辱负重光复祖国

十四世纪末,欧亚地区的强国土耳其入侵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第勃拉地区的领主卡斯特里奥蒂被迫臣服于土耳其人。为了证明自己对土耳其苏丹的忠诚,他在1423年将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送往土耳其的首都埃地尔内作为人质。

沃·卡斯特里奥蒂送去做人质的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名叫乔治。乔治精力充沛,机智过人,他很快引起了土耳其苏丹的注意和器重,被送进宫廷学校学习。苏丹为他起了斯坎德培的名字,并让他加入穆斯林教。斯坎德培以优异的成绩从土耳其军事学校毕业,并作为一名军人参加了土耳其军队对外国的出征。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众,赢得了苏丹的信任,并被封为贵族称号。1438年,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封他为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著名要塞克鲁雅的领主——苏巴什。

但是,斯坎德培内心深处却恨透了土耳其苏丹。他长期栖身敌巢,为的就起韬光养晦,骗取信任,等待时机,有朝一日突然反戈,光复祖国。

斯坎德培深知,想要再建国家,必须做长期、谨慎的准备,抓住最好的时机一举成功,而绝不轻举妄动。否则的话,将功亏一篑,全盘皆输。为此,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斯坎德培做好长期艰苦积累的准备。他与当地的原阿尔巴尼亚公国的大公们进行广泛的联系;同时秘密地和不满土耳其人的邻国威尼斯共和国和腊古扎共和国取得联系。1440年,斯坎德培被调往第勃拉地区任最高长官。这期间,他继续秘密地进行准备,并同邻近的那不勒斯和匈牙利接触,建立秘密联系。

在斯坎德培任第勃拉长官期间,被征服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对压迫、掠夺他们的土耳其人愈来愈仇恨,他们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农民们多次恳请斯坎德培率领他们起义,反抗土耳其人。但是,斯坎德培没有回答他们的恳求,他继续装做全心全意效忠于土耳其苏丹。斯坎德培知道,时机还没有到来,如果仓促起事,那么二十年之功,就会毁于一旦。他仍然不动声色地忍受、等待,甘愿承受着本国人民的误解。

1443年秋天,这一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年的前一年。匈牙利人在领导人胡尼亚迪的率领下对土耳其人进行反攻,取得重大战果。胡尼亚迪计划在下一年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把土耳其人彻底赶出匈牙利国土。为此,他联络了巴尔干半岛的各个国家,同他们结成联盟。胡尼亚迪派人与斯坎德培联系共抗土耳其。光复阿尔巴尼亚的国际有利形势已经形成。同时,反对土耳其的罗马教皇也不断向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们施加压力,要他们一见匈牙利军队向南推进就立即拿起武器。在教皇的压力下封建主们也加紧了准备。阿尔巴尼亚反对土耳其的国内形势也进一步具备了。

这时,土耳其苏丹对匈牙利军队的进攻十分恐惧,他把自己的军事力量大部分集结在多瑙河边以阻挡匈军,只有很少士兵驻守阿尔巴尼亚。

1443年11月3日,匈牙利军队跨过多瑙河,直逼尼什城,土耳其部队士气动摇,土军总司令巴夏下令土军后撤,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斯坎德培在土军撤退的一片混乱中,率领三百名阿尔巴尼亚人组成的骑兵队伍从前线回调,直逼第勃拉,发动起义。

第勃拉的阿尔巴尼亚人热烈响应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决定乘土军暂时晕头转向之际,在土军明白过来、调集援军之前,出其不意地把国内所有要塞都拿到手。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在克鲁雅。克鲁雅是一个战略要地,它地势险要,很难用军事行动攻破。斯坎德培率军抵达克鲁雅城下,他知道城中土军还未来得及得知自己起义的消息,于是决定利用自己是土耳其苏丹宠将的身份,诈开城门,引军入城,他派人进城,送上一道假命令,城内土军急忙大开城门,放斯坎德培部队入城。斯坎德培在当天夜里将隐藏在森林中的大批部队偷偷放入城中,突然袭击城中土军。土军惊慌之下,束手被歼。这样,斯坎德培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克鲁雅要塞,消灭了城内所有守军。

斯坎德培继续进攻,各地阿尔巴尼亚人民群起响应,反对土耳其人奴役的武装总起义开始了。由于斯坎德培长期隐蔽的准备和选择了良好的时机,起义十分顺利。土耳其人万没料到斯坎德培的举动,一时措手不及,连遭重创。1443年11月8日,斯坎德培在克鲁雅宣布恢复自由的阿尔巴尼亚公国。他在克鲁雅白色的城堡上升起了阿尔巴尼亚的国旗——红底上一只黑色双头鹰。

1457年,土耳其八万精兵在久经沙场的土耳其将领叶佛列诺扎指挥下向阿尔巴尼亚进发。此时,阿尔巴尼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欧洲的盟国大都自顾不暇,无法援救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也开始反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斯坎德培;有些阿军将领临阵投降土耳其。斯坎德培临危不乱,他制定了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打败敌人的计策。他把自己的部队分散、隐蔽起来,不让敌人发现,在看准时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猛击敌人一下,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耳其大军急切地想与阿军决战,企图一战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却不断神出鬼没地消耗着敌人的力量,从不与敌人做正式的对面交锋。这使土军十分恼火和焦躁。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把自己看成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力量的象征。因此,他决定利用土耳其人这一心态,设计迷惑、诱骗敌军。于是,他秘密躲藏起来,同时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他领导的部队已土崩瓦解,还说他为了保住脑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头露面。以至土耳其军队司令和他的侄子也相信了这些谣言,深信斯坎德培已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军队欣喜若狂地庆祝阿尔巴尼亚的被征服。然而,就在1457年9月7日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克鲁雅附近的阿尔蒲莱纳平原上欢庆自己的胜利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大军从天而降,包围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这一仗土军彻底被击溃。数千名军士被俘虏。

阿尔蒲莱纳战斗一举扭转了阿尔巴尼亚的危境,它不但狠狠打击了土耳其人,也打击了那些动摇和背叛的封建主,驱散了对斯坎德培政权命运的任何怀疑和猜测,阿尔巴尼亚人和自己的领袖在国际上更受尊敬。

皇帝雪地长跪暂忍辱

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把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和国王比作太阳,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却说皇帝、国王只不过是月亮,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权威,那就是教皇,只有教皇才配称为太阳。

教皇是基督教会的首脑。教会本来只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团体,但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各个王国内封建主割据林立,连年混战,造成王权衰弱,局势混乱,这时只有罗马教皇可以统一指挥各国、各地区的教会,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会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罗马教廷成了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治实体,教皇成了各国国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国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来主持;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神权高于王权。不仅如此,教会还在各个国家拥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即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教会)。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都必须为教会和神学服务。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老死,处处都要受教会的管理和控制,教会拥有自己的监狱和刑法,还用“开除出教”的办法来对付一切反抗者。一个人如果被开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也就失掉了。这是一种最令人害怕的惩罚,连国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获得更多的独立性;教皇则想加强控制,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在矛盾激化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请罪忏悔。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遂逐一告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

显然,亨利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想利用苦肉计取得和解,赢得喘息时间,以便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再和教皇较量。结果,他成功了。

孙权淡然临辱

吴王孙权是个忍耐性极强的人,在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之下,他忍辱蛰伏的耐力,可以说颇为到家。另一方面,善于以适才适所的手法驱使部属的他,经常成功地以谋略获得胜利。如此的英迈资质,犹越王勾践,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勾践乃春秋时代末期的越王。于公元前494年时,曾经败于吴王夫差手下,经过十余年的蛰伏后,终于灭了吴国。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魏黄初二年时,孙权企图与魏联手,以阻挡蜀军的进军,于是派遣使节至魏。魏文帝曹丕接受其所请,除下诏派令孙权为吴王外,更命令孙吴将南方特产的珍品朝贡,以为臣属之礼。

吴国群臣为如此无礼之举哗然,孙权却以淡然的态度说:“往昔汉之刘邦在羽毛未丰时,尚且接受强敌项羽的赦令,受封为汉王。在如此非常时期,我们不是应该忍辱屈就,以等待时机来临吗?”

蜀之刘备当时正在动员大军,准备一举歼灭吴国,以为义弟关羽报一箭之仇。在这紧要关头,更难以忍受的事也得忍受——这是孙权做的决定。

不计较过去的倾轧,也不拘泥于作为领导面子问题,能忍处且忍——孙权由于有如此的韧性,所以,不仅使只为地方政权之一的小国成为三大鼎立的强国之一,更以帝王身份维持了较他国更为长久的安定政权。

这是有“守成之名君”之称的孙权的真面目。历史学家陈寿乃以“有勾践之奇英”评论孙权如此的长处了。

吴主屈身事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杰于人世。

司马懿忍而夺天下

曹丕篡汉建魏后不几年,就一命归西,传位给太子曹叡。曹叡即位后,三朝元老司马懿被封为太尉,总领内外大军。曹叡喜欢躺在父辈创立的基业上吃老本,一当上皇帝,即在许昌、洛阳等处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大肆搜刮民财,供他享乐。没想到荒淫过度,酿成疾病,年仅三十五岁,已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了。为安排后事,便召宗亲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到病榻前托孤,当时太子曹芳才八岁。曹叡让司马懿拉着太子曹芳近前答话,年幼的曹芳只是抱着司马懿的脖子不放,昏昏沉沉的曹叡见此情景,顺水推舟地说道:“望司马太尉不要忘先主之托,更不要忘记幼子今日对你的相恋之情,好生辅佐!”司马懿跪在病榻前,唯唯应承,是日,曹叡便撒手而去了。当下司马懿、曹爽扶太子曹芳登上皇帝位。

辅佐幼主之初,曹爽对司马懿还算恭敬,内外遇有大事,常向司马懿请示,两大势力也就相安无事。可这曹爽年轻气盛,自恃是魏主宗亲,今又是顾命大臣,渐渐露出总揽朝政的野心。但是他知道,不扫除太尉司马懿这个最大的障碍,是很难成事的,因为兵权统统在这位司马太尉手里。于是曹爽以明帝的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明是更加尊重,实际上是夺去兵权,接着又将自己的兄弟和心腹都安插在重要的职位上,第一步棋他顺利走完了。司马懿虽然被夺去兵权,但他对军队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这一点他心中有数,但目前曹爽势盛,且又一时找不到对抗的借口,于是避其锋芒,暂且忍耐,以自己年迈体衰为借口,居家“养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爽以明尊暗禁的手段夺去司马懿的兵权之后,对这个有重要影响力的三朝元老,他还是放心不下,便时刻窥视着他的动静。一天,曹爽派一个将要上任名叫李胜的官员去司马懿家,以告别为名去探探虚实。司马懿一贯老谋深算,他一听就知道来访者的用意。当那个官员到司马懿的府门要求拜见司马太傅,说是前来辞行的时候,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怒气冲冲地说:“辞行,辞行,有什么好辞行的,这帮走狗只恨我们不死。”

司马懿沉声喝道:“凡事不要冲动,他们不是来探我们的虚实吗?我就不妨将计就计,装成要死的样子,让他们信以为真,放松警惕,那时我们就好见机行事了。”

于是,李胜被带进司马懿的寝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副无精打采的脸庞,双眼无神。丫环正端着碗喂粥,另一个丫环则吃力地侧扶司马懿。司马懿如同行将入木的死人,嘴唇木然不动,丫环喂进去的几口粥都顺着司马懿的嘴角流了出来,弄得被褥衣服到处是脏物,两个丫环更是手忙脚乱。

当两个丫环侍候完毕,离开寝室之后,那官员毕恭毕敬地对司马懿说:“好久没来参见太傅了,没想到竟病得如此严重。”连叫数声,司马懿才老眼微抬,有气无力地问道:“你是何人?”来人答道:“我是河南尹李胜、现在天子任命我为荆州刺史,特来向太傅拜辞。”司马懿故意装做没有听清楚,一边喘息一边应道:“并州么?君…君受屈赴任此州,它地处北方、须好好防守。”那官员见全听错了,急忙说:“我是任荆州刺吏,而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又故意错说:“啊,你是刚刚从并州来?”李胜提高嗓门说道;“是中原的荆州哇!”司马懿装做这回算是听明白了,一边傻笑一边说道:“啊!你是刚从荆州来的!”李胜对旁边的人说道:“太傅怎么病成这等模样?”左右的人答道:“太傅病久,现在耳朵也聋了。”李胜说:“请借笔墨一用。”左右的人拿来笔墨和纸张,李胜将自己的来意写在纸上,递给司马懿看。他看后,方才断断续续地说道:“我病得耳聋眼花,看来想好转也没大希望了。你这次前去荆州,望多多保重。”说到此,又旁顾左右丫环,用手指口,装做要喝的样子,等到汤真的送到嘴边,他又抖抖索索一半进嘴,一半撒落在衣服上,还咳嗽不止,显出一副不堪疲乏的样子。李胜见司马懿病成这副模样,也无心久坐,便匆匆告别。回去就急忙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对我赴任的地点都听不清楚,说了半天才明白。”

曹爽听罢大喜过望,连续说道:“此老要是死了,我就无忧无虑了。”于是便放松警惕,大着胆子去为所欲为了。

再说司马懿一看李胜离去,立即起身对两个儿子说:“李胜回去肯定向曹爽报告我的病情,曹爽一听也必定放松对我们的戒备,以后我们也好见机行事了。”时隔不久,他们果真借机擒杀了曹爽。

司马懿父子三人被剥夺了军权,处于守势,本已无力正面与对手争锋,可对方却还没有彻底失去对自己的戒备,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让对方看出丝毫不满和反抗的迹象,则容易引起警觉,而更加置于死地而后快。为松懈对方的戒备,免遭祸殃,最妥当的办法就是极力设法制造假象,迷惑对方,麻痹对方。为达到此目的,司马懿不惜屈辱自己装做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样子,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不打自倒”的程度,不但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使对方产生了他的劲敌已自生自灭,无须顾及的错觉,终于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

同类推荐
  • 精彩的语言艺术:世界著名艺术家激情放言

    精彩的语言艺术:世界著名艺术家激情放言

    演讲是一门艺术。演讲是历史的音符、时代的记录、艺术的绝唱、文化的结晶。演讲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共和国议会的辩论,被视为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演讲辞的思想内容要丰富、深刻;见解要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省。《精彩的语言艺术:世界著名艺术家激情放言》所选文章精辟深刻,内容隽永,文字优美,且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除了文字的清新深邃外,还能从字里行问看出名家当时的影子。
  • 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最佳的做事方法:在务实之中巧妙适当地投一点儿机,在投机之中坚持务实的原则,把两者完美有效地结合。才是正确聪明的做事之道。傻做事不如巧做事——把握好做事投机的尺度;有思路才有出路一把握好成大事投机的尺度;烧香拜佛巧磕头——把握好求人投机的尺度;关系就是最大的投机——把握好人情投机的尺度;做事做局做圈套——把握好设局与破局的投机尺度;实干而不傻干——把握好实干的分寸;拼搏而不拼命——把握好苦干的分寸;顽强而不顽固——把握好坚持的分寸;谨慎而不寡断——把握好做事谨慎的分寸;注重细节又能把握全局——把握好注重细节的分寸。
  • 智慧升华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智慧升华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本书讲解了实现梦想需要具有的心态、品质和实际行动,并以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生动故事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孙膑的故事》、《鲁班的智慧》、《阿基米德的智慧》等。
  • 舍一点是得到

    舍一点是得到

    本书说的是舍得舍得,不舍难得,适当的放弃也是一种获得,帮人就是帮自己,给予爱的人,才会享受到爱,吃亏到后还是福,肯付出、会放松,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放下身段,可以更安全稳地前进,看准进机退一步,生存空间更广阔,乐善好施能升华你的人生境界。
  • 做事别缺好心志

    做事别缺好心志

    成功的“馅饼”往往不是伸手就能得来的。大多数人失败并非由于才智平庸,也不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是由于在事业长跑中没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志,使得自己最终无法触摸到成功的终点线。
热门推荐
  • 世界精灵

    世界精灵

    寻找,不断的寻找。失去同族的罗文踏上了寻找同族的道路,这条注定艰险的道路上他从不停止。
  • 吃了蘑菇会变成人

    吃了蘑菇会变成人

    “听说,种南山西有一只蘑菇,吃了它,可以化成人类…”
  • 白狐忆

    白狐忆

    白狐的记忆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消失,唯一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个一直出现在梦中的场景,还有那个名唤冷夜阑的男人,三生三世,这一世,也会像前几次一样,随着时光流逝,不是自己的依旧不属于自己吧……
  • 逆界神尊

    逆界神尊

    一块来自混沌的残破界石铸造了一个从蛮荒从向宇宙的强者一脚若踏山河裂,手擎苍穹欲称尊!
  • EXO之甜蜜蜜

    EXO之甜蜜蜜

    “早知道边伯贤会伤害之雅,我当初就不该放手。”吴亦凡“之雅,Kris...对不起。”边伯贤“我不会放弃之雅,除非她选择的是你们。”朴灿烈“你们让之雅自己选择。”张艺兴“对不起xxx,对不起xxx。”安之雅
  • 魔帝独宠狂妻:至尊控魂师

    魔帝独宠狂妻:至尊控魂师

    当纵横二十二世纪的帝王,一朝穿越强者为尊的苍寰大陆,孱弱之身!父母莫名失踪,周身危机四伏,修炼如履薄冰,各国战乱不断,以惊天才能为凭,有神秘黄老相随,时而扮猪吃虎,时而辣手张狂,她这一世,势要惊世逆天,立足巅峰!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末日求生者

    末日求生者

    这只是一本末日丧尸危机下,一位求生者的经历。无关人性,无关正义与邪恶,无关秩序与混乱。我只是想,活下去!!!
  • 穿越之魂灵始初

    穿越之魂灵始初

    修真逝世,魂灵降生,时代的改变,且看天行之路。
  • 乱世九剑

    乱世九剑

    乱世之中,唯有手中的武器才能够保护心中的正义。
  •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这是两个人的传记和诗歌合集。此书记录了他们俩的主要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两人分别是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著名电影《非诚勿扰》播出后,仓央嘉措的诗歌被人们重新拾起,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他是最令人尊敬的转世活佛,却深爱着一个平凡的姑娘。“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成为千古绝唱。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出身显赫,却向往平凡的词人——纳兰容若,也是文坛上闪亮的星星。被多少幽怨的才子佳人常挂口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出自这位奇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