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16600000019

第19章

自下大文第三。论名随形好身具足。并复相具足文。明佛转色阴依。故得佛地相好色身。令菩萨求八十种好。如大品涅槃诸经中说无见顶相。大品在八十种好初。涅槃在三十二相末。若据大论持地。校量詺相功德。无见顶相最大。然诸经在八十种好初。经文初问。后答。论判可知。此问有二意。一依对治义。问破菩萨取佛色身相执。令以无相心求。二依说相意问。显佛身具足八十种好。令请菩萨起欲愿心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者。此引大品经释佛。于大品经数处。说八十种好空。故言如来说即非也。若尔何须理此八十种好者。涅槃经释世间众生事八十种天。彼八十天各有一一好相。令人信向。佛为化彼事天众生信入佛法。亦令彼天除憍慢心故。佛于一身土现八十具相。令求故举问也。善现知问有破执意故。即安立色身为第一义。故言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者。为成菩萨求佛色身意故。俗谛说名具足色身

第四论名相身具足义与随形类相好文相似。皆准下。次前释论亦可解。世亲论中自下大文第三段破疑。谓上两疑即是因前本宗起。下有四疑。皆是展转而生。就此文中然有三段。此第一也。谓有疑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无著论主相好别故。开为两门。世亲菩萨论主同破色身有疑。故合为一。彼论云。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自。以彼法身中无故。言即非成就。以不离彼法身故。而言成就。余言易解

自下第五论名悟具足。显佛语业所说具足。为所说。若尔云何显佛所说具足。谓如前说相好色身。于无色中。能现相好妙色。佛语所说亦尔。于无说中。能具法说。故论名语具足也。然佛地中总显如来三业功德。既知见智净者。即显如来意业功德。色身具足者。即显身业功德。语具足者。即显语业功德。心具足者。显如来心所作。作用多种下具显。世亲论自下子段第二疑云。色身及相成就既不可得。云何如来说法。为断此疑。故偈言。如佛法亦然。所说二着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谓显所说法义二种离真法界不可得其自相。与此论同。经文有四。一问。二遮。三征释遮之所以。四重征释不解佛所说义之由。论文有二。准上可知。今此但言无法可说。不释所以。八卷楞伽言。不说法依二种义。一依自内证法。离言语分别相。离名字相。我不见有一法可说。二依古先圣道。我今但依古佛旧道而说。此道常有。如趣成道。古佛旧道外更无一字可说。故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由法义二。重言说法。准什本无重

自下第六论名心具足。此中明佛六种心所作用。乃至第六明佛三业行住净。以身语行住亦是佛心之所运用。故论总名心具足也。上论判此文复有六。如前已配。此初明佛三念处功德。故名念处。世亲第三子疑。疑云。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义。经文有二。初问。次答。答中初先依二谛。以空有两观答。次重征释以成义论文有三。初标属经。次解来意。后释经文。解来意云。此处显示如世尊令处。故此中明佛。于信谤人。皆如世尊。一平等念。约三人说。故名三念处。颇有未来开生信者。此举信佛语人。不者举不信人。此信谤二是动念境。故偏举之。不举中人。由违顺境一切处时有故。今且约闻此经者。说论来意故。即释经善现问也。释经有二。初解佛答文。次解佛欲信法之人。若以第一义观众生性相俱空。言彼非众生。此是空观。若一向无众生。佛于何处起平等念。依俗谛非无虚假众生。此是假观。空中假中皆无实违顺者。故佛于信谤中人。俱起一平等念。次重征释以成前义。无著论不解。以易知故。其征意云。即说彼非众生。何故复言非也。释众生。众生者牒空假二说。非众生者约第一义。是名众生者依世俗谛。又论次解信佛法人云。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此解意云。今欲信佛语人能利益信佛说彼非众生。此约第一义显不共义。信说非不众生。此约俗谛显相应义。此人难及。故言第一希有。请本皆无此文。然佛虽于信谤平等。今言信者非不平等。世亲论云。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上两句正答前疑。释善现问下之两句解如来答。此显能信是经者非是凡夫众生。故言非众生。乃至圣众生故。言非不众生也。什本阙无此一段文

自下心具足中第二段。论名正觉。此中明佛得无上正觉义。世亲论自下大文第四破疑。于中然有三段。此第一也。疑云。若如来不得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则于前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文上以生疑在。或于然灯授记文之上。此疑生也。既无一法可得。即是离其上性证法。云何复言。转转得于无上菩提。经文有三。初问。次答。后印述。什本阙无答文。论文有二。初标名属经。次正释。释中有三。初释答词。次解印述。略不解问。然于问中亦有依义说相欲愿三意。依义意者。此问为破菩萨取佛无上正觉执故。佛问显第二说相。意者此问则是说佛菩萨无上正等觉相。欲愿意者。令诸菩萨于佛无上等觉起欲愿心。须菩提答亦是安立佛无上觉为第一义故。先直答言不也。次云。世尊无有法如来者。释不也意。故论释云。无有法者。为离有见遇。说佛无少法得菩提。非但显佛离有见过。亦令净心地人离有见过。若一向无得。云何不堕无见过者。若无见无得。实亦是过。但为病多起有故。此偏说佛离有无二种见故。解印述中。经文先印。后述。我于阿耨下述文。世亲菩萨论云。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有无上方便。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彼以四义释佛菩提有无上义。一明佛菩提更无一法可得。故知菩提得名无上。即初二句也。属经可知。二是法平等下明佛证******界不增减更无有上故名无上。即第三句也。三以无众生下明佛法身平等无差别故。又以法无我自体真实更无上上故名无上。第四句。一切善法下明佛菩提有无上方便修一切善根。是故名无上。皆对二乘说为无上

此论第二解经印述文中有二。谓菩提及菩提道。初约果明佛菩提有无上义。即是所标菩提也。次一切善法下约因释佛菩提有无上觉义即。是所标菩提道也。前中有二。谓二语别故。即此二语配释法报二身。如义应知。论文有二。初标二种。次配释。初语中先牒指配。此显示菩提自相故下释义。释义中菩提自相故者。明佛得菩提时虽得诸法实相而不分别见有得。此解经中不可得菩提。自相不得故。解脱相故者。亦不见有菩提实体。此释不可有也。离障解脱所有相体不可得故。彼中已下重释结也。什魏二本皆总相云无有少法可得。唐及真谛本咸以无有为先。无得为后。若尔即以菩提自相解无有。不见菩提自体有故。以解脱相释无得。不见解脱是可得故。或有解云。无有者。虽得能得无上觉智。而不见有能觉知故。无得者。虽得所得之实相亦不见有所得实相。配论应知。即是大品经说。无知亦无得也。此解意说。初语之中通能所证。第二语中唯能证智。若据真谛本。先云无法如来所舍。明佛转依。舍征障时。不见少法可舍。此显菩提解脱相。后云无法如来所得。明佛得无上觉。于一切法得无碍知见。亦不见能得所得。此显佛无上觉相。故名菩提自相。下第二解三佛陀语。经名菩提。以通二乘及因果。故论名佛陀。唯在佛果。依论有三。初言是法平等者。显诸佛同有无上觉智平等。诸佛同有正觉智故。次云无有高下者显示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无下故。化身随缘示有高下。诸佛实报同证一义成。故寿命色身神通福报皆无高下。故名觉等。第三以无众生下明法诸佛同无我我所。等生死不平等心。故名等觉。此论及魏本并漏无。余皆有也。何故说二语者。一为简二乘菩萨彼非无上故。二为破二乘疑执。彼疑如来菩提与已不异故。故大论云。二乘不名无上觉者。不得一切种智。有所不知故。以彼二乘法执未除故。见有所得。我我习未断故。见有能得。由当起我生已尽等念。今明如来不同于彼。故佛菩提有无上语

自下大文第二举佛菩萨因显佛菩萨果有无上等觉经文有二。初正显。后破执。论随解经。亦分为二。梁什魏本皆云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从明佛因时具修一切善法满足故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同二乘。大品经第三十八说。一切善法是无上菩提因。须菩提白佛。何等是一切善法。佛言。六波罗蜜四念处等乃至十八不共法。皆是菩萨道菩萨行。是诸善法具足已。得一切种智。******度众生。******度众生即复施设大利文。是此明佛具修一切善法故得无上觉等。若依真本及唐本。云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论通说佛因因果。善法圆满。谓无间道时。一切善法因满足。征或永尽。与诸佛同证寂灭忍。故言一切善法无不现证。至解脱道时。微苦亦尽。功德圆满与诸佛。同名为妙觉。故言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因果皆悉不同二乘。故佛菩提有无上等觉语。次破执者。有人寻善法名起执故。约第一义说善法即非善法。论于此为安立第一义。破增益失。复恐拨无缘生善法。故约俗说是名善法。令离损减失。世亲解云。是故彼漏非是净法。此中说善。即是清净无漏法故。又此善法无有漏。故名非善法。以漏无故。是名善法。由是唐本重言。善法或因果二。故重言也

自下心具足中大文第三论名施设大利法。前明佛证正觉。此明依证起说施设正教大利众生。世亲此下子段第二疑云。若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经文有二。初约施设此经。利益大小。显佛一代所说皆大利益众生。次汝谓如来作是念下破外疑执。前中先举大施多福。若人以此般若下比显不如修一偈经大益。初文有三。一举施福多。二显修经少。三比校施设此经利益大小。论文有二。初标名属。次逐难解。依检新本。此中有十重比校。此百分不及一。即是一分修此经一偈福为百分。以彼大施多福。比此百分中一分犹不及。故言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者。此第二更分修一偈经福为千分(准前解之)。百千万分不及一者。第三四合举之也。依新本。第三云。百千分即十万分中亦不及一。第四云。俱胝百千分者。俱胝当此千万。以百千为数。数至千万。即万亿分亦是非一。彼大施福比此修一偈经福。万亿分中亦不及一。魏本三四合说。仍脱亿字。故言百千万分不及一也。歌罗分者此第五也。是西方别数名耳。依新本。此第五名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一俱胝是千万。万俱胝是一那庾多当千亿。以百千为一数。数至千亿。是一那庾多百千。又以一那庾多百千为一数。数至一俱胝。名俱胝那庾多百千。百千该分也。不知魏文。何故唤千该说为歌罗分耶。下之五数未见解处。诸本中亦有差别异。应对检之。世亲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上二句就他宗以释疑。下两句依自宗而遣滞。大乘诸佛名句文三。唯是善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又彼论中。束此十重。比校为四种胜。初及第八竿分第九数第十喻总名数胜。以数无限故。摄得余数。第五歌罗分不及一名力胜。彼论不释(显此经之势方施福不及)。第六数分不及一名不相似胜。此福无数彼福可数故。此福若无数。云何言不及一。第七优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名因胜。此福因果胜彼因果故。虽作此释。未见所以。此十皆是数名。何故有显力胜。有显无似胜。有显因果胜。此论不释意。一分数弥多。则一分弥少。言彼大施多福比此最少一福。亦不及也。故彼偈言。数力无似胜。无似因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斗罗之邪刀斗罗

    斗罗之邪刀斗罗

    “你相信光吗?”“我不信。”“受死!!!”武魂意外变异,让马小枫涉入了黑暗的阴谋之中,他要如何拯救自己。哎?怎么还有别的世界?……
  • 孤魂

    孤魂

    以一幕幕回忆场景来讲述主角的人生,透过每一幕被篡改的记忆点出他的痛苦,讲述孤寂之魂的无尽痛楚……
  • 科技档案管理学

    科技档案管理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创建与发展的过程,对科技档案的概念、科技档案超前管理、科技档案资源管理、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以及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作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科书或各类档案业务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档案工作者、业务指导人员及档案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 大邑传

    大邑传

    在于母宇宙连接的子宇宙,战争不断。战火慢慢蔓延,大贤衰败,五龙岗之役,杨明拜讯。一件件史诗都在这之间绽放!
  • 贤者之类人传说

    贤者之类人传说

    这一刻,人类再也不再是人类;人类,成为了神。这一刻,人类创造了人类。故事的开端起源于中央政府的大使馆之前的人民广场,某一天,充满可能性的一天,从天而降一块陨石,由于陨石的剧烈冲击,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其边缘向外延伸约有10米半径的圆形地区内几乎全部被波及,在这样的一个空间,由于陨石的撞击,所有生物,没有例外,无一幸免。
  • 缘分一道立交桥

    缘分一道立交桥

    本书正在回炉中……回炉中……回炉中……回炉中……
  • 民意间

    民意间

    用一杯茶换一个故事,用一个故事讲述你的人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茶,也就品出不一样的茶味。
  • 辉煌大道

    辉煌大道

    他有着超出常人的修炼天赋,他有着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他有着令人艳羡的家族背景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三年前的某天,彻底改变了。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离开了疼他爱他的家人,离开了知他懂他的恋人。一个人,孤单的来到万里之外的连云门,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当他再次得知心爱之人的消息时,他才漠然察觉,原来自己的心早已千疮百孔。三年后的他虽然依然不能站立在绝巅之上俯视苍生,但也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养尊处优的懵懂少年。且看褚寒如何笑傲风云,在这瑰丽玄奇的大陆上,走出一条属于他的辉煌大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虚幻勇士之地下城堡

    虚幻勇士之地下城堡

    任杰在学校附近废弃的工厂里发现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并启动了他。尤慧子,李奇,陈迪进入了超级计算机的虚拟世界——兰科。在这里,他们遇到邪恶的,企图控制现实世界的病毒夏之纳!孩子们在这里还遇到一个叫董美娃的女孩。她能够与病毒对抗,是兰科的拯救者,但是她失去了记忆,这段记忆使她不能摆脱兰科的束缚回到现实世界,而这段记忆也隐藏着兰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