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68300000004

第4章 中国的供给现状及其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

面对自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如何判断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阶段,如何认识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的形成机理及其启动途径,理论界、实业界和政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而且实践效果至今仍不理想。问题虽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但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认识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政策的时机。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迈克尔·穆萨在评判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时说道,决定最恰当的政策需要的是精心的判断,而不是机械的规则,因为当政者必须在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制定和执行政策。如何正确地认识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型态及其转变,并揭示其内在机理,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提供理论依据,这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都极具重大现实意义。本章将对中国目前的供给现状、运行性质及其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节 中国的供给现状

一、中国目前供给现状的表象:供给过剩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供给经济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供给绝对量明显不足,科尔内称之为“短缺经济状态”。而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明显突出变化就是出现了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供给)产品严重过剩。我国内贸部商业信息中心从1982年开始对主要商品进行供求排队。资料显示,1985 年至1989年是我国主要商品供求短缺最严重的时期。1996 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我国商品供求平衡状况最好。1997年下半年起则开始出现明显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据 1995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我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其中供过于求商品比例由 1995 年上半年的 18.3%上升到 2002 年上半年的86.3%。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消费品而且投资品乃至一些基础产品也相继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无效供给过剩的结果累积势必使企业生产下降,库存增加。近几年来甚至出现高增长与高库存并存日益突出的现象。据统计,我国 1979年~1998 年间年末库存额分别为:627 亿元、899 亿元、1 227 亿元、1 494 亿元、1 790 亿元、2 133亿元、2 878 亿元、3 626 亿元、4 206 亿元、5 077 亿元、6 833亿元、8 545 亿元、10 122 亿元、11 441 亿元、13 459 亿元、15 863亿元、19 439.8亿元、22 970.9亿元、26 275.3亿元和28 490.4亿元。年末库存占 GDP的比重则分别为:15.4%、19.8%、25.0%、27.2%、29.5%、29.7%、32.7%、35.7%、35.7%、34.5%、41.5%、46.6%、47.6%、44.2%、39.0%、34.0%、33.2%、33.6%、35.0%和35.7%。

(2)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即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所谓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用来衡量实际被利用的机器和建筑物的比例。随着经济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变动,这个比例在 70%~90%左右之间波动。换言之,生产能力利用率在衰退时期的略高于70%和繁荣时期的 90%以上之间变动。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70%时,就是过剩经济或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能力很少出现闲置率超过 20%的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是个别行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闲置率超过40%。而在1995年以后,生产能力过剩则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普遍的问题。尽管各产业的情况有所不同,生产能力的过剩则是一致的。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表明,国内生产能力闲置主要集中于工业消费品,尤其是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其中半数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 60%。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的产品有录像机、洗衣机、彩电、内燃机、汽车、油漆、金属切削机床,而小型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有3.3%。另根据中科院胡鞍钢博士的计算,1998 年我国全社会闲置的生产能力达17.99%。而按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的计算,1978 年~1998年间我国潜在GDP年均增长 8.4%,1998年实际生产水平为4.4%,比潜在生产能力低4个百分点,生产能力的闲置比例达47.6%。如果考虑库存情况,我国的生产能力闲置则更为严重。

(3)生产要素严重过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年持续递增,20 多年来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居全球之首,并出现商品仓储与货币储蓄的“双储双增”现象。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1 年的73 762 亿元,23 年间增长近 350 倍,储蓄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而据最新统计表明,截至 2002 年12 月底,我国居储蓄已达 8.7 万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外汇等,实际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超过了 12 万亿元,超过国有资产。而到2003 年2 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0.03 万亿元。同时,我国还将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失业人口国的严峻现实。从官方的统计数字看,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并不多,据统计,2001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 5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但中国的实际失业人口(包括城乡的显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

在内的综合失业人口)却规模巨大,而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兼并破产步伐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失业人口还将逐年增加。据估算,1997年中国城乡综合失业人口大约达1.8亿~2.6亿规模之多。中国的劳动力过剩形势之严峻,由此可见一斑。此外,自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能源供给在总体上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过剩状况。比如,我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2002 年煤炭产量近14亿吨,同时 2002 年进口煤炭 108 万吨,比 2001 年增加 3倍多,进口品种主要是动力煤,即用来发电的燃料煤,进口省份主要是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

二、中国目前供给现状的实质

中国目前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表象的实质是无效供给过剩,或称有效供给不足,笔者称之为供给被动。我们平常所说的供给不仅满足和适应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引导需求,其假设前提是供给主动。换言之,供给过剩、市场疲软、需求不足的实质则是由于供给被动而导致的无效供给过多抑制所致,从而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一句话,成亦供给,败亦供给。因为无论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凯恩斯也说,“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满足消费者。”而不论生活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何种社会形态下的消费者,有钱都有消费倾向。但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在购买力一定的情况下,有效需求实现的多少取决于供给的行为。马克思曾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和供给是第一位的,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就一般说来,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相比,供给不足应该说更符合经济规律,更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欲望总是超过社会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目前的主要矛盾绝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却是有效需求强劲;绝不是有效供给过剩,而却是有效供给不足。一句话,不是供给主动,而是供给被动。我国目前出现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供给被动而导致的无效供给过多抑制所致,从而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概括起来,我国目前由于供给被动而导致的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理念的偏差,即市场文化理念的落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消费品分配的“配给制”,加上原有体制下的“政企不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市场供给方带有很强的“官”性,从而普遍存在供给属“官”,而消费属“民”的潜在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短缺已日益缓解,并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但供给观念却没有真正转变,供给方的“官”气并未因此而消退,甚至有日益发展的趋势。我国一些企业至今尚不懂得“欲取之,先予之”的生财之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我为主”的供给观念,而未真正树立起“消费者是上帝”的市场文化意识,从而最终势必受到消费者“上帝”的无情惩罚。

(2)供给创新的乏力,即供给缺乏创造性。企业严重缺乏提供优质产品的创新开拓能力,从而造成商品种类不齐全,品种老化,供给品种严重不足。据有资料称,目前,发达国家产品种类总数为150万种左右,而我国仅 40 多万种,前者是后者的3.75倍,后者不及前者的1/3.我国新产品开发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我国大百货商场商品品种约 3万种,而国外大商场商品多达30万种。在我国现有的产品结构中,40%还是国外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产品,30%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产品,真正处于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的产品仅占20%,而在20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产品不到 10%。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不可以没有工程师。我国由于供给创新乏力,造成市场供给不仅产品单调,而且产品雷同重叠,供给缺乏特色,呈现出“千家百店一个样”,市场上“老面孔多”,“大路货多”,劣质品多,而名、优、特、新产品少,消费者选择空间狭窄,从而势必抑制消费需求,形成无效供给。

(3)供给结构的失衡。首先,从总体上看,供需结构严重脱节。从供给角度看,我国企业数量很多,但普遍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产品差异化程度严重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形成“弱供给”;而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目前拥有的10万多亿元的储蓄存款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又决定了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而形成潜在的“强需求”,造成供需结构严重失衡。其次,从产品结构角度看,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性能雷同,产品品种单一,造成低质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单位利润的低档产品严重过剩,而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单位利润的高档产品严重短缺并存的“五高五低”型产品结构。再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品过剩与第三产业产品短缺并存。据统计,目前,我国服务业产值在GDP中只占33%,而发达国家为70%~80%,而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传统服务业占较大比重,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则严重不足。第四,从区域结构角度看,城、乡供求结构严重失调。具体表现在工业消费品供给与农业人口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工业消费品供给过剩,农产品供给与非农人口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农产品供给过剩。此外,从产品可排他性与可分割性角度看,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私人产品供给过剩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并存。如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农田水利、教育、环保、社会保障等供给短缺现象仍十分严重。不仅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如内部结构、分布结构)也不合理,即发展不平衡。最后,从国别来源角度看,供给结构的失衡还表现在国内低质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低档商品的大量过剩与国外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档商品的大量进口并存等方面。

(4)供给效率的低下。其最突出表现在综合要素生产率 的低下。据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 1953年~1995年的43年间,中国 GDP年均增长率为7.58%,综合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006%,中国经济增长中 86.73%靠要素的投入,其中资本的投入贡献只有 68.52%,劳动投入贡献占18.21%,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只有 13.27%。具体说来,在 1953 年~1977年改革开放以前的 25 年中,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5.86%,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19%,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达99%,加上劳动投入的贡献21.32%超过100%,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负值,即为-20.32%。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综合投入的增长大于经济增长,毫无效益可言。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1995 年的18年间,中国 GDP年均增长率为10.0%,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3.623%,中国经济增长中63.76%靠要素的投入,其中资本的投入贡献占 49.65%,劳动投入贡献占 14.11%,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 36.23%。但若进行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十分明显。

其次,从投资效率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基本持平,但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往往是经济增长率的几倍,1980年~199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 3倍,而投资增长则达17倍,投资效率之低全球罕见。

再次,从劳动生产率指标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距。据统计,1998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 604美元,而美国(1995年)、日本(1993年)和德国(1994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高达 98 253 美元、104 075美元和85 370 美元,韩国(1994年)、马来西亚(1995年)和印度尼西亚(1996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分别高达57 666美元、17 135美元和9 332美元。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3.7%、日本的3.5%和德国的4.2%,与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相比,也分别只占 6.2%、21%和 38.6%。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滞后,使得我国单位 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4 倍,主要工业产品的能量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其中,我国单位 GDP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泥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倍~8 倍、4倍~10倍、10 倍~30 倍,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5倍~10倍。

此外,巨额的银行坏账也充分暴露出长期以来国内投资的低效,即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据报道,国家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剥离的坏账近1.4万亿元,然而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仍高达25%。有学者称,我国国企占用70%的金融资源,却只提供了30%的 GDP贡献份额,其中的40%即为我国银行的坏账部分。我国银行坏账到底有多大迄今仍是个谜。但毫无疑问,坏账总额肯定远远高于已剥离的数额。这可以从国家发行特别国债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严令银行业强化信贷风险控制中可看出端倪。

总之,由于供给的低效率,为维持所谓“较高”的供给水平,势必以牺牲用高投入来替代低效率造成的投入损失为代价。而供给方面持续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结果,必然是有效需求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

(5)供给品质的缺陷(不足)。首先,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一方面,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抽样调查资料,自1996年以来,我国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一直在 74%~79.9%之间徘徊,最低的只有25%。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仍不到七成,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 亿元。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在 2000 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共捣毁制假售假窝点 21 217个,立案查处制假售假案件63 000多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标值30 多亿元,查获的假冒伪劣主要产品多达70多种。而且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充其量只查处了1/10甚至1/20.制假售假不仅表现为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已经呈现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出现产、供、销一条龙的现象。假冒伪劣已成为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头号杀手”。此外,我国产品质量差还表现在使用寿命短、科技含量低、环境性能差、缺乏经济性等方面。其次,工程质量事故不断。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因建筑工程倒塌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在1 000亿元左右。而且至今仍有20%的工程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此外,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问题也十分突出。供给品质缺陷的大量存在,势必大倒消费者胃口,从而遏制有效需求,形成无效供给,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6)供给价格的缺陷。我国不少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偏高。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有七成商品的价格高于国外,在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价格中,有22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其中,国内市价高于国际市价 25%~50%的有8种,高于50%以上的有8种。尿素、汽油、柴油等3种产品,高于国际市价1倍以上。而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则更加典型。另外一些可用产品价格虽较国外低,但质量性能差,从而缺乏使用价值,或缺乏品质/价格上的比较利益,从而使消费者感觉“不合算”,难以激发购买欲望,甚至引起“畏购”心理。

三、中国目前供给现状的本质特征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相比,我国目前的供给过剩运行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本质特征或国情特色。

(1)非标准结构下的经济低水平相对过剩。根据钱纳里教授的实证研究,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一国经济才步入相对加速增长期;大约在人均GDP超过2 100美元,加速时期结束,此后才形成相对过剩。国际经验是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才进入相对过剩阶段。而我国却是在人均 GDP不到 700美元的水准上便进入了相对过剩的经济阶段。我国2002 年人均 GDP约900美元(2003年底达1 000美元),还不到全球人均 GDP的1/5,远未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于祖尧,200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虽令人瞩目,但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 10%~25%,尚处于低水平。美国马里兰州道森大学(Towson University)詹姆斯·多恩教授则认为,1996 年中国的GDP约相当于美国的11%,经济总量不及美国的一个州(加州,其 GDP相当于美国全国的12%),因此中国在客观上仍是一个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显然,中国目前出现的供给过剩是在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及消费环境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低水平相对过剩。

(2)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并存,而且总量失衡在更大意义上只不过是结构失衡的一定结果和最终体现。最突出表现在,第一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供给总量过剩,但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还要依靠进口;第二产业特别是一般日用工业品供给总量过剩,但高质量日用工业品却仍然不足;第三产业供给特别是高质量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但饮食业、冷饮业却大量过剩。显然,中国目前的供给过剩是一种低层次的、局部的、结构性过剩,与发达国家的全局性过剩不可同日而语。

(3)显性供给过剩与隐性供给过剩并存,且以显性供给过剩为主;显性供给短缺与隐性供给短缺并存,且以隐性供给短缺为主。这是我国自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的供给经济运行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供给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区别)(具体分析将在本章第二节阐述)。

(4)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而且无效供给过剩掩盖了有效供给不足。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过剩与进口、走私、“洋货”抢滩并存。首先,我国当前市场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基本问题是,本国普通低档产品的大量过剩与对国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大量进口并存。据统计,自1995年起,我国每年进口工业制成品超过 1 000 亿美元,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须依赖进口,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自1996 年起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市场急需的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管线钢板、冷轧硅钢片、模具钢、铁道用钢等品种却需大量进口,平均每年进口钢材1 440万吨。另据最新统计,2001年我国钢产量达15 266万吨,其中,一般钢占的比例达60%,而优质钢所占比例仅为 40%。我国现有乙烯年产量已达 300 万吨,也是生产大国,但高档乙烯至今仍需依赖进口。我国是纺织品服装大国,但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的高级面料达60 亿~70 亿美元,相当于国有纺织企业销售收入的1/3,国产面料自给率总计仅67%。能源供给在总体上也出现过剩,但石油、天然气仍是供给短缺的能源,优质煤炭目前还有较大进口。就是农产品每年也仍有大量进口,如在我国大豆出现大量卖难的同时,近几年来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已经相当于中国大豆年产量(1 500 万吨)。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进口额从 1978 年的108.93亿美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2 662 亿美元。其次,按国际一般的走私货物查获率推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走私货值估计近1 000亿元。据统计,2001年全国海关查处走私案件

12 439 起,案值60.28亿元,同比增长 8.87%和下降29.95%。2002年1月~7月,全国海关查获走私案件及案值分别为 6 315起和32.45亿元,同比下降12.24%和增加4.98%。此外,在国内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洋货”却大肆“抢滩”。在外国产品的进口大增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也呈剧增趋势。据统计,我国民航飞机的 95%以上是进口的,寻呼机市场的95%也为外商所垄断,其中仅摩托罗拉就占了近70%。此外,轿车市场、微型计算机市场、彩色胶卷市场等的很大份额也为外国商家所占领。

另一方面,两种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过剩与短缺、流失(外流)并存。从物质资本方面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学者小林实认为:中国的经济是以投入巨额资金为先决条件和根本特点的经济。我国金融专家秦池江也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长期性的因素。我国的高储蓄率再继续20年到30年,在资金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发挥到巨大的支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20多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却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目前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1990年~1996年,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差额分别为515亿元、617亿元、276 亿元、-680亿元、634亿元、904亿元和 1555 亿元。另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 2 万亿~3万亿元资金处于游离状态。此外,我国的资本外逃的形势严峻。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的头四年里,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每年都超过100 亿美元,1995年以来规模进一步扩大,1997 年~2000 年分别为 360 多亿美元、380多亿美元、230多亿美元和480亿美元左右,从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第四大资本外逃国。从人力资本方面看,我国劳动力过剩与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并存(具体见第七章的相关论述)。

(5)消费者主权 的悖逆。按一般市场规律,在过剩经济状态下,买方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生产领域中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我国目前的市场形态却呈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产品及生产者的优化程度并未因过剩而得到提高,假冒伪劣反而更加猖獗;分割与封锁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愈演愈烈,而且有上升为地方政府行为以致形成地方法规的趋势,买方的选择权力被强制剥夺;各部门利用特殊权力强制性摊派“购买”成风;行业垄断部门利用其垄断地位强制或误导消费者接受不平等条件的例证屡见不鲜;消费者信息占有量低;虚假广告、暴利行为、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商业欺诈甚至危及“上帝”生命安全的行为等更是俯拾皆是,从而造成消费恐惧症。一句话,“消费者是上帝”的市场文化理念至今仍未在我国得以真正确立。

(6)“双约束型”供给过剩。与西方发达国家单一需求约束所引致的经济过剩不同,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却存在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并存的“双重约束”,而且需求约束本身也主要是由于无效供给过多遏制所致。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供给过剩是无效供给过剩,其实质是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需求不足,除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及需求壁垒的存在等因素的制约外,主要是无效供给过多抑制造成的,是一种需求压抑型供给过剩。中国目前的市场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强劲。只不过有效需求受到供给等方面的强有力的遏制,从而使潜在的巨大的国内需求无法转变成现实需求。我国有 13 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朱镕基在 1998 年3 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但是由于多年没有解决的重复建设问题,现在很多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即使这样,中国目前很多产品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比尔·盖茨也曾表达了一个想法:中国大陆地域太广阔了,完全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互联网络!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本身就是独立于世界经济的大市场。

(7)非稳定型供给过剩。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过剩不同,我国目前的供给过剩基础脆弱,基础并不牢固,其突出表现在,我国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群众购买力还不高,人民群众需求满足程度低,尤其是仍旧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的情况下出现过剩的。因而是一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非稳定型经济过剩。

(8)增长型供给过剩。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与经济衰退并存的衰退型过剩经济不同,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经济增长幅度回落的同时,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仍处于高位上,因而是一种增长型供给过剩。它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

第二节 中国供给经济现状的性质诊断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目前经济运行态势的性质归判的争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供给和需求都是恒数,永远存在,但又均为变量。从理论上讲,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程度主要有三种组合状态:其一是所有供给、需求同时为有效供给、有效需求,这是市场的最佳状态;其二是所有供给为有效供给,但需求尚有部分过剩。或者相反,所有需求为有效需求,但供给尚有部分过剩,这是市场的次佳状态;其三是所有供给、需求同时均不能为完全有效供给和完全有效需求,均有部分剩余,这是市场的欠佳状态。但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市场供求状态,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性质,国内理论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性的结论。作者将理论界的争议概括为以下十种代表性观点:

(1)过剩经济论。该观点认为,自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基本结束总供给不足即“短缺经济”这一原有的经济运行型态,从而进入总需求不足的“过剩经济”这一新的经济运行型态(张中华,1998;林文益、陈乐一,1999;陈淮,1999)。国家计委的一位学者甚至早在 1992年初就认为,“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了”,“是永远地结束了”(郭树清,1992)。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型态仅出现“过剩经济”的端倪,只是一种暂时的结构性过剩,而不是一种状态的过剩经济(彭致生,1999)。

(2)买方市场 论。我国是否出现“买方市场”,理论界也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即把买方市场等同于市场经济,而把卖方市场等同于计划经济,伴随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供求状况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陆百甫,1998)。显然,该观点是对科尔内《短缺经济学》观点的简单引申。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经济过剩,而只是一种被扭曲的表象,其实质是“T型买方市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转型期出现的买方市场;二是指变了形的买方市场,甚至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过剩经济的买方市场(朱富强,2000)。类似的观点还有闻潜的畸形买方市场论(闻潜,2000)。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买方市场,只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而非真正在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产生买方市场的运行机制,因而只是运行型买方市场,而非体制型买方市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浅层次的运行型的买方市场转变为体制型的买方市场(江晓微,1999)。

(3)通货紧缩论。我国经济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理论界也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七种观点:A。我国目前并未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于祖尧,1999);B。我国目前仅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或苗头、迹象(易纲,1999;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1999);C。中国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刘国光、刘树成,1998);D。中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杨来科,2000);E。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谢平、沈炳熙,1999;胡鞍钢,1999);F。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但并未表示其严重程度(余永定,1999;李杨,1999;李晓西,1999);G。由于“通货紧缩”一词的定义不统一,因而主张改用“经济紧缩”一词来形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黄达,1999)。

(4)赢缩经济论。该观点认为,中国近几年来的经济运行态势既不同于国外任何国家的经济衰退性疲软,更不同于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而是一种赢缩经济现象,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仍能赢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它是我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一个奇迹(胡培兆,2000)。

(5)后通胀时代论或泡沫时代论。有的学者称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面临的经济过剩现象为“后通胀时代”,或“后泡沫时代”,并认为“后通胀时代”的挑战,迫使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当局必须采取敏于学、慎于行的态度,沉着而坚定地从事,才能保证本国经济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前进(吴敬琏,1999)。

(6)过渡型经济论。该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虽已告别短缺,但并没有真正进入过剩经济阶段,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经济阶段。其典型的经济特征是在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总供求失衡与经济结构失衡(陈爱华,2001)。

(7)后短缺经济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既不同于传统体制下和体制变革前期的全面短缺状态,也不同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需求约束状态,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后短缺经济状态(吕炜,2002)。

(8)潜在短缺论或隐形短缺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经济过剩表象的实质是一种潜在短缺或“隐形短缺”。而所谓隐形短缺,主要是指适销对路的产品短缺(邱晓华,2001)。

(9)供需动态均衡经济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型态自1997年起开始转型,即由“短缺经济”向“供需动态均衡经济”转型。在这种“供需动态均衡经济”中,生产者制约与市场制约并存,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替出现,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型态仍然是一种典型的二元格局(赵凌云,1999)。

(10)经济过剩运行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不同于资本主义中制度性的过剩经济,而是一种转型期的机制性的经济过剩运行。过剩经济指的是某种经济形态长期固有的制度性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过剩经济,这不仅仅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一部分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剩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在于其存在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现有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群众有购买力的需求的增长。因此“过剩经济”一词用来概括和表现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更为恰当的。而经济过剩运行指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势态,它出现在经济发展某一时期内,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体制的完善、机制的转换、政策的调整而转为正常、平稳运行。我国当前的过剩运行,不是起因于制度性的需求与分配的矛盾,而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势态。更具体地讲,它既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关,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期不完善的机制和体制的产物,也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增长方式有关。这种过剩运行是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特征,在推进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转换中,以及在对市场运行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下,过剩运行将会向平稳运行转换(刘诗白,1999)。

二、二元短缺经济论的提出

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如何判断中国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性质,理论界争议不断。虽然都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但却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

首先,经济短缺并不等于短缺经济,过剩经济中也有短缺。经济短缺是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商品供不应求现象,它不一定与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相关。它也可能与自然因素如灾害有关,还可能与人为因素如战争对经济秩序的扰乱有关。纵观人类历史,经济短缺现象在各种经济中都广泛存在。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苏联和德国、日本等国经济中,曾出现过普遍商品短缺,就连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存在着能源短缺、人力资本短缺等。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美国2000年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65万。欧洲2000年缺少123万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 174 万人。在日本,今后十年科技人才将最多短缺445万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类经济短缺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而短缺经济,照科尔内的解释,则是指一种体制现象,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和企业本身的预算软约束孕育而成的投资饥渴而造成的一种与经济体制相伴随的经济运行型态。显然,经济短缺与短缺经济分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存在经济短缺,不一定是短缺经济,就是总体过剩经济中也可能存在局部短缺,而且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供求的变化而出现某些商品和服务的短缺,与出现过剩一样,会不断交叉发生。经济短缺的消失并不一定意味着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结束,在一些明显的短缺现象消失后,作为体制现象的短缺经济可能依然会存在。尤其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在计划经济还未全部退出之前,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引起的那种体制型短缺(作者称为显性短缺)仍会局部的发生。

其次,经济过剩并不等于过剩经济,短缺经济中也有过剩。经济过剩是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是一种不一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经济现象。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在总量、宏观上国民经济是大体均衡的,但在微观上却是非均衡的,生产或供给结构的计划性(通常是滞后的)与需求结构的变异性的脱节势必导致大量产品供不应求与大量产品库存积压并存,只不过后者是隐性的,而且经济的普遍短缺掩盖了经济的过剩现象。

而过剩经济,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指的是某种经济形态长期固有的制度性特征,商品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过剩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过剩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生生产过剩,那么,在迄今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只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由此可见,经济过剩并不等于过剩经济,过剩现象的显现不一定等于过剩经济的到来。

最后,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态势是一种隐性供给短缺与显性供给短缺并存的二元短缺型经济。一方面,中国当前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或根本原因是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而且通常无效供给过多掩盖并导致了有效供给不足,从而造成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短缺并存的格局。作者把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由于无效供给过多而掩盖并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或短缺称之为隐性供给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显性供给短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计划经济特征的那种普遍的、经常的体制型供给短缺确实在逐渐减弱并正在日益消失。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目前至今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最终完全建立,在“半个脑袋和一只脚”式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那种由计划经济体制引致的体制型供给短缺仍会局部地发生,特别是在市场调整作用薄弱的领域。换言之,局部的具有计划经济制度性特征的体制型供给短缺仍可能发生。具体说来,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体制型供给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导致体制型供给短缺产生的经济体制基础依然存在。换言之,由于国企产权改革至今尚未最终到位,在政企尚未完全分开情况下的国企“预算软约束机制”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科尔内的观察也表明,匈牙利经济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并没有马上消除预算软约束问题。这是因为,让企业学习严格遵守商业上的纪律与规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预算软约束”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饥饿症。而在我国目前的体制转型时期,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则主要表现为不主动开拓市场,不愿意扩大生产和投资,从而缺乏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感。在“预算软约束”机制依旧的条件下,一旦市场扩大,国企必然出现新一轮“投资饥饿”,并进而导致体制型供给短缺故态复萌。比如,近几年来,跑技术改造贴息、跑债转股、跑破产指标,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跑项目、跑投资,又成时尚,从而使本来短缺的资源更加短缺,使资源的约束加强。由此可见,在政府继续控制着的资源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体制型供给短缺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局部地存在。即使我国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走出了经济过剩,只要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尚未完全根除,一些政府部门、国有单位争投资、争项目、争贷款、争其他资源而导致的体制型供给短缺仍将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目前的通缩经济中,上述现象就是明证。

总之,经济短缺并不等于短缺经济,过剩经济中也有短缺,短缺现象的消失并不一定等于短缺经济的终结。经济过剩并不等于过剩经济,短缺经济中也有过剩,过剩现象的显现并不一定等于过剩经济的到来。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是一种处于转型期由无效供给过多所掩盖并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与体制型供给短缺并存,即隐性短缺与显性短缺并存的二元短缺型经济。

第三节 中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症因分析

自1825年英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至今,人类面临经济过剩的挑战已近 179 年的历史。伴随经济的转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也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经济短缺运行,悄然转变为经济过剩运行状态。但到底应该如何准确、科学、全面地把握经济过剩的根源,理论界、实践界、政界见仁见智,但至今仍未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探讨,且实践效果也至今仍不理想。因此,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借鉴理论界的已有探索,科学、准确地揭示中国经济过剩运行的真正根源,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政策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已有探索

纵观国内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探索,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三类观点: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和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论。

(一)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

该流派的经典思想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这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主流派观点。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受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构成。其中,投资需求不足产生于资本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和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则起源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为解决、对付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扩大需求,鼓励消费,反对节省。其中,重点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主要通过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目前国内对付经济过剩的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从市场一个侧面揭示了经济过剩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客观事实。在实践操作中,其需求管理政策曾经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看好的宏观政策选择,并且带来了西方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因而被誉为“通向繁荣的政策”。我国政府的扩大内需政策,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2002 年新增国债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分别达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8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该理论存在一系列暗含前提,如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即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做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而仅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其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假定供给正常,包括供给者自身及供给品的质量和层次、结构的完美无缺等。其次,该理论本身的错误性或不完备性也很明显,如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且发达程度不同类型国家存在处于同一个层次的储蓄率的现实就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形成鲜明的悖论等。再次,该理论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系列苛刻条件,如经济萧条背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是真正的企业;市场经济法制健全;政策透明;人们习惯于自我判断和自我预期等。此外,该理论片面强调需求边的反危机政策在实践中也无法彻底消除市场萧条,尤其是面对20世纪 70 年代西方的“滞胀”局面,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在我国,自1998年10月以来,以需求调节为目标的扩大内需政策设计及实施,实际效果也并不显著,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

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供给方而不在需求方,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是造成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的典型代表是供给学派。该流派一反凯恩斯把资本主义问题仅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认为供给是主要的,供给与生产率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的形成又是凯恩斯人为地刺激需求的结果。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新的税收刺激结构,鼓励人们储蓄和鼓励企业对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工厂和设备进行投资,对现有生产力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实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此来摆脱经济萧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国内,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的最早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胡培兆教授。胡教授从1993年起就开始关注供给问题,至今已发表一系列的文章。特别是 1996 年以后,他注意到并提出“双储双增”问题,一极是银行储蓄增加,另一极是商品仓储增加。为何两极不能沟通?认为市场疲软是由大量低水平的供给造成的,从来只有产品疲软,没有市场疲软。市场疲软的实质是产品疲软。而要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境,使社会总供求恢复基本平衡,根本出路也在供给主动,只有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品质来增强供给力,才能求取复苏和扩大需求的景气。在市场经济下,为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供给边上,不断优化供给品质,扩大供给渠道,改善供给方式,最终实现预期供给效益。

显然,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从市场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经济过剩的实质。因为不论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一定购买力的情况下,供给者能从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那里吸引出多少货币来,取决于供给的行为。供给不仅满足和适应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引导需求。因此,生产和供给是第一位的,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换言之,市场疲软的实质是产品的疲软。而且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相比,供给不足应该说更符合经济规律。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欲望总是超过社会的生产能力,故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论与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论相比,更符合“经济人假设”。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主要矛盾绝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却是有效需求强劲,只不过有效需求受到强有力的限制;不是有效供给过剩,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经济当前出现的市场疲软局面主要是由大量低水平的无效供给抑制有效需求所造成的。供给与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在“软着陆”,而在供给不良,自造过剩。在实际操作中,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投资,调整生产达到经济的重新平衡的供给管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固定资本更新是摆脱经济萧条,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的观点。供给学派在美国的实践,虽未取得他们在竞选时所承诺的美好结果,但在提高竞争力,促进美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却有明显成效。从长远来看,则如同国内外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正是供给管理政策效应支持了美国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所保持的经济长期繁荣。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加拿大经济学家罗伯特·蒙德尔获得 1999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作为支持以上判断的证明。

但我们又必须看到,西方供给学派是建立在供给具有充分效用及发达的市场经济等理论假设前提之上的,且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完全承袭萨伊定律的衣钵,是一个理论尚未成熟的经济学派。而且它错误地将西方社会中出现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通胀等经济问题,完全归咎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衰退和生产过剩的根源所在,其实质是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过分地强调供给,较之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理论而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此外,由于西方供给学派过分强调减税而忽视对其他经济理论的系统研究,使得其减税主张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如它并不能从理论上回答究竟多高的税率或税率区间才能使税负总水平处于最佳点等。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是一个综合症,既有需求方面的,也有供给方面的,还有市场载体即市场环境方面的;既有总量方面的,也有结构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一句话,是多种因素、多种原因、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若将经济过剩的根源仅归结为供给层面的因素,有失偏颇。而且在实践操作中,若单纯从供给边入手,而没有刺激需求、完善市场载体等必要举措的配合,也最终难以启动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从而使得供给本身也缺乏信心。

(三)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论

该观点认为,经济过剩的根源在于市场内、外部环境的不成熟,即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缺陷是造成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其主要代表思想有:

(1)信用不足论。该观点认为,信用水平低下,信用秩序混乱,信用制度缺乏,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现象严重,一句话,信用不足是造成我国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最终原因。信用不足不但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导致投资需求不足,而且信用不足也阻碍了消费增长,市场恐怖的消费环境,势必阻碍或制约消费需求。信用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医治的方法是建立低成本的信用记录而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不足论者看到了社会信用制度对造成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而且极具现实意义,这是其值得借鉴之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信用不足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需求状况、市场供给的有效程度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对经济过剩的影响。而仅从社会信用角度来解释经济过剩,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善的。

(2)市场体系缺陷论。该观点认为我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过剩的根本原因。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仍不成熟;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中间组织发展滞后;部门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并存;商品价格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突出;各种关卡、路障分割市场、阻碍流通;市场传导机制不畅等方面。而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强、健全游戏规则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扩大内需,解决经济过剩问题的根本对策。显然,市场体系缺陷论者看到了市场内、外部环境对市场供求的制约作用。但仅此而已,因而也是片面的。

二、中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真正根源

纵观理论界对经济过剩根源的已有探索,可以发现,其大都是从某一侧面,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等单一角度对经济过剩的根源进行探讨。其中,虽然都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但却都是片面的,不能对经济过剩的根源做出一个科学的、辩证的、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不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型,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两者相辅相成。经济过剩的根源也可归结为内归因和外归因两大类。以上对解释经济过剩根源的各种理论流派的分析也就是顺着这样的线索而梳理清晰的。同样,我们也可以顺着这样的一条线索来探讨经济过剩的真正根源。我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是一个综合症,内归因即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市场客体的有效供给不足。外归因是市场载体的有效发育不足,即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缺陷。简言之,我国目前经济过剩运行的真正根源是:我国“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低质态的、低效率的三位一体式市场运转体系。

(一)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

1.消费需求增长滞后。我国最终消费率(总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而且呈长期下降趋势。据统计,我国最终消费率在1952 年~2000年的49年中,平均为65%,最近十年平均为59.5%。其中1978年~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8%、64.9%、65.9、68.1%、68.7%、67.7%、65.5%、64.4%、64.1%、62.3%、62.7%、62.4%、61.3%、60.8%、59.9%、58.3%、58.2%、59.0%、60.5%、59.9%和 58.4%。1999年采取增加居民收入措施以后,略有上升,1999年和2000年也只分别达到60.3%和60.8%,2001 年又下降为60.6%。仍然很低。如此低下的最终消费率,国际罕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就具体国家来说,美国、英国的消费率都在80%以上,印度、巴西为80%。1995 年最终消费率世界平均为77.9%,美国为83.8%,德国为76.6%;1996年孟加拉国高达92.8%,越南为85.7%。另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5年49个低收入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势必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不旺、消费倾向低下,从而最终导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据统计,1992 年~2001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分别为48.18%、45.5%、45.1%、46.9%、47.8%、47.5%、46.73%、47.58%、48.15%和47.09%。而全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为 60%左右。1995 年~1998 年全国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 0.83、0.81、0.79、0.77,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5、0.73、0.58、0.35.另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呈下滑态势。在1990年至1993年的经济启动和回升阶段,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其中1990年为70.06%,1991 年为 68.9%,1992年为64.84%,1993年为56.66%。但1994年以后,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1997 年为 35.88%、1998年为33%。而美国1989 年~1996年消费需求对 GDP的贡献率为84%,日本1987年~1995年间为 62.2%,英国 1985 年~1995年间则为89.7%。

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据统计,1993年~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0.2%、8.8%、4.9%、3.3%、3.0%和3.2%。1999年大力提高工资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高于 GDP增长率(7.3%)。但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低于 GDP增长率(8.0%)。(2)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放慢。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四年呈下滑态势,即从1996年的 9%下降到 1997年的4.6%、1998 年的4.3%、1999年的3.8%、2000年的2.1%。2001年虽然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回升至 4%,但其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正因如此,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令他最感头痛的、最让他难以入睡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3)我国尚存在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仍存在着30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 1200 多万城镇绝对贫困人口和约1 000万农民工贫困人口。(4)两极分化问题严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分配关系影响消费,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往往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不合理的分配,必然导致消费的扭曲。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缺陷的突出表现是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的测量方法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 1978 年为 0.15,1995 年为 0.415,1996 年为0.424,1997 年为 0.425,1998 年为 0.456,1999 年为 0.457,2000年则增加到0.458.这已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贫富差距程度。(5)伴随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福利制度措施的陆续出台,居民收入预期下降,而支出预期上升。(6)供给障碍,即无效供给过多对需求的遏制。无效供给过多势必遏制有效需求。此外,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的不完善等非收入因素。

2.投资需求增长缓慢。据统计,1985年~1999 年全社会固定资 产 投 资 名 义 增 幅 分 别 为:38.8%、22.7%、21.5%、25.4%、-7.2%、2.4%、23.9%、44.4%、61.8%、30.4%、17.5%、14.8%、8.8%、13.9%和 5.2%。概括起来,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投资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在于非国有经济投资萎缩,民间投资启而不动。据统计,1985 年~1999 年集体、个人投资名义增幅分别为 33.2%、20.7%、29%、29.1%、-7.6%、-4.5%、22.9%、37.3%、47%、24.7%、23.7%、17.3%、6.1%、9%和 2.78%。此外,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税费负担较重,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等也是制约我国近几年来投资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或深层次症结则是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又是由无效供给过多造成的。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而且通常无效供给过多掩盖了有效供给不足。概括起来,当前我国无效供给过多或过剩主要表现在价格过高形成的无效供给,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供需结构失衡形成的无效供给,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供给及简单增量再生产形成的无效供给等方面。造成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微观经济主体根据市场变化提供产品的能力和产业集中度偏低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根本原因;生产者营销观念的滞后和消费者观念的滞后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直接原因;而没有培植起完善的产业链和产品生态链则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重要因素。

(三)市场载体有效发育不足

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除市场主体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客体有效供给不足外,还与市场载体即市场环境的有效发育不足密切相关。换言之,我国市场环境发育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国经济过剩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国市场环境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1)信用不足。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而且必须是信用经济。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当前,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恶意负债行为几乎泛滥成灾,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比比皆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欺诈现象相当严重;此外,还存在金融诈骗、出口骗税、虚假介绍、考试作弊、剽窃抄袭、盗版侵权、法律白条等种种不讲信用的行为。信用危机不仅降低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率,而且导致全社会信息不畅,商业机会减少,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制约企业投资行为,最终降低全社会的投资需求。信用危机还会降低社会消费需求。目前居民不敢或不愿消费,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质量问题和销售欺诈等问题。

(2)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经济秩序被誉为巩固和繁荣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为: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走私冲击正常贸易;妨碍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屡遭破坏;金融诈骗屡见不鲜;危害税收征管;侵犯(或“掠夺”)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等八方面。

(3)国内市场不统一。比如各种关卡、路障分割市场,阻碍流通,加上各地片面追求所辖范围内的“小而全”、“大而全”,导致重复投资、低层次建设严重,使地区间难以真正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丧失交换所能带来的剩余收益。既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又由于缺乏分工而必然使产品出现雷同重叠,造成市场短缺的依然短缺,过剩的依旧过剩,并最终形成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市场格局。

(4)市场传导机制不畅,发达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企业改革尚处于攻坚阶段,市场微观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尚不具有适应市场而做出灵活的、合理的反应的行为能力;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资本市场尚不健全,企业行为缺乏来自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支撑和约束;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不同程度存在,企业硬预算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市场发育不足,公平竞争受到诸如政府保护等的限制,价格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不强;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机制尚未充分形成,企业破产、兼并和重组尚处于很不发达阶段,企业缺少优胜劣汰和不断创新的机制等,从而使供给能力的结构性过剩状况凝固化,难以实现供求总量、结构的新的平衡。

此外,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中间组织发展滞后;部门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并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市场尚存在种种抑制市场供求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或壁垒等,也是我国市场环境发育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运行过程中,内归因和外归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

同类推荐
  •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教育、医疗、养老,为什么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房贷、车贷、外债,为什么我们总是入不敷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市场进入了增长性衰退的大滞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萎缩、投资率下降接踵而至。继《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读完《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你将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大滞胀!
  • 现状·问题·对策:庆阳市“三农”问题研究

    现状·问题·对策:庆阳市“三农”问题研究

    本书包括十个专题:农村组织制度建设、农村市场制度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本书将在综述国内外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及主要实践基础上,分章节深入研究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发展环境、发展的目标与总体思路、成渝城市群的构建、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之路及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 2011~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2011~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本书含综合篇、行业篇、省市篇及国际篇四个部分,分行业、地区、领域回顾了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并对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附有世界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反映了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貌。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热门推荐
  • 作生

    作生

    内含各种奇想短篇小说:偏古风,重奇异,新奇唯美爱情观!轻松短篇,篇幅万字以内,点开即食,一站地铁,一路公交。我是喜欢讲故事的高冷,谢谢那个喜欢听故事的你!
  • 平白浮生

    平白浮生

    她一直觉得,如果她是孙悟空,他就是如来神,后来她才明白,他不是什么如来佛,不过是她心里魔障的五指山,后来她从五指山逃出去了,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我只是要走下去

    我只是要走下去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路人,能做的只有活下去。逐渐黑化的灵魂,不敢相信的救赎,能走多远他不知道,只是活着……这只是随性而写,不喜勿喷
  • 大灰和喂猫先生

    大灰和喂猫先生

    一头驴子和一只老鼠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看过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读者朋友,你们一定记得那精彩的画面吧,猫和老鼠的文学版的精彩故事你可别错过呀,就在这里,只要你轻轻翻开《大灰和喂猫先生:赵华童话集》……
  • 玫瑰女神爱上的他

    玫瑰女神爱上的他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内地某省国营小饭店经理刘名高参观了华西村后,被华西村村民的富裕生活所震撼。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他来到深圳,经历了一番曲折,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经过思考刘名高回到家乡创业,不久,由于经营失误,他的商贸公司倒闭。他再次来到深圳,找到了乳酸菌饮料项目后,他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地帮助下,建起了乳酸菌饮料厂。最辉煌时期,他的企业一度是行业第一。但因为他的企业扩张太快,加上金融危机,自然灾害,贪官作乱,企业陷入困境。他本人也因为经济问题入狱。出狱后,他努力想东山再起,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文中还穿插讲述了他和三名女子的感情纠葛。
  • 战火风云之爱恋

    战火风云之爱恋

    我是个摸金校卫,就是传说中的盗墓贼。腹黑的师父是个老狐狸,还有一群闹腾不停师伯师叔们,最重要的是一不小心就被算计成门派掌门了,当我正在准备广收门徒大干一场的时候,嗯......穿越了,什么?还成了诸葛孔明的丑妇,好吧,我认了,但是别说我丑,行吗?
  • 比起遗憾错过算什么

    比起遗憾错过算什么

    其实她老是说她有病,没有人会当真。只有她自己知道那种恐惧和不安
  • 你是我青春里唯一的喜欢

    你是我青春里唯一的喜欢

    双向暗恋文/1V1/HE父母的意外身亡让苏籽月一度陷入痛苦,是韩默陪在她的身边,给予她温暖,让她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据说吉普赛的少女手里总爱拿着一朵雏菊,嘴里念着喜欢我、不喜欢我,每念一句就会摘一片花瓣,而最后的那一片花瓣就是答案。在苏籽月心里,不论最后一片花瓣是什么,她都期盼韩默是喜欢她的。唐钰喜欢夏树,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不过那时候的夏树满眼满心都是另一个男生,全然没有注意到他的情感,不过他坚信只要自己够优秀、够努力就一定能进入夏树的心里。庆幸的是,他成功了。
  • 奈何重生:不愿为妃

    奈何重生:不愿为妃

    作为穿越人,从一开始她就告诉自己<br/>珍爱生命,远离宫廷,玩不起的就不要玩<br/>可是她忘了墨菲定律说<br/>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br/>其实墨菲还告诉我们,你往往找到的,并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 神级败少

    神级败少

    重生了,王道明成为了同时空同名同姓的一个国内顶级富豪家的独子!豪车,我只要一千万往上的!豪宅,先在家里住着吧,三口人一千多平,不小了!美女,千金大小姐也可以,但脾气要好,不能管的太多。对了,我的理想是左拥右抱,这个对方一定要理解,并且给予支持。还有什么?嗯,让我好好想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