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43800000009

第9章 一生与光绪为敌且抱幼帝退位的隆裕皇后

清德宗叶赫那拉皇后(1868~1913),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之弟桂祥之女,1889年被册封为皇后,比光绪皇帝大3岁。慈禧临死,为培植叶赫那拉氏的势力,规定国政交摄政王载沣,但事必须禀询隆裕方可。慈禧死后,隆裕不顾国库空虚耗费百万两银子办丧事,她残忍狠毒,贪权横行毫不逊色其姑。辛亥革命爆发后,她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后在袁世凯胁迫下,只好接受清帝逊位条件,1913年病死,与光绪合葬崇陵。

一宗被强扭在一起的婚姻

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隆裕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二女儿,姓叶赫那拉,名静芬。她比光绪大3岁,是光绪的表姐。按照当时的情况,亲上加亲是非常正常的。妹妹的儿子娶了弟弟的女儿,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一段婚姻。而且,这两个人从小就在一起玩,隆裕作为姐姐,虽然人长得很难看,但对光绪特别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当年光绪刚刚进宫的时候才4岁,每次隆裕到宫里去也都会去看他。光绪对这个表姐也有着说不完的话,俩人经常一聊就是好长时间,气氛也非常融洽,算是青梅竹马。可是这两个人谁都没想到,最后慈禧会将隆裕指配给光绪。

在光绪看来,隆裕本来是自己的表姐,忽然间就变成自己的皇后,是非常接受不了的。作为姐姐,隆裕长什么样光绪都不会嫌弃,可是要她作为自己的皇后,隆裕却是不合适的。光绪当时心里究竟怎么想,如今我们已难以猜度,但是这种角色的转变肯定是尴尬的,也是痛苦的。

可既然这桩婚姻是老太后钦定,想改变过来也完全不可能。

慈禧太后当然知道光绪皇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皇后”。但她还是极力撮合这段姻缘,当然有她的考虑。她想通过这个巧妙安排,继续掌握朝廷大权。光绪帝载湉继位时年仅4岁,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垂帘听政”。到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光绪帝已经17岁,到了应该婚配的年龄。按着封建王朝的惯例,幼帝一旦结婚,就要亲理朝政,收回皇权,太后就必须“撤帘”归政。为了应付必然到来的光绪帝大婚和由此导致的亲政局面,慈禧太后一面提前宣布给光绪帝成亲,让其“亲裁大政”;一面对光绪帝的后妃的人选进行了慎重的考虑和选择。

慈禧太后本身就是从一个妃子而逐渐步入青云、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她深知皇帝的后、妃对皇帝思想及其政务活动的影响力。而要巩固自己在清廷中的专权地位,牢牢地控制住光绪帝,使未来的皇后对她唯命是从是至关重要的。

慈禧太后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照祥,一个叫桂祥。咸丰十一年秋天,慈禧太后的母亲被封为贵人以后,她的父亲惠徵追封承恩公,照例由照祥承袭。照祥已在光绪七年去世,桂祥是慈禧太后的幼弟,平庸而没出息,坐支都是朝廷给的俸禄,却一天到晚躲在东城方家园老家抽大烟。他的3个女儿就是慈禧太后嫡家的内侄女,小的已指婚,配给了王爷孚郡王的嗣子载澍。现在只有大的和二的还在家中。静芬是老二,是光绪的表姐,又比光绪帝大3岁,二人从小在一起长大,这些都是极其有利的条件。在慈禧看来,亲侄女自然要比旁人更加贴心,姐弟间也应该更容易培养感情,至于光绪帝个人的好恶,相比起来就不重要了。

在封建时代,儒家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们都很难摆脱这一精神上的羁绊。对于那些有自主权的君王来说,选择后、妃,是可以恣意妄为的。但光绪帝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作为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皇帝,囿于孝道,出于敬畏,在其婚配问题上却难以自主。慈禧太后利用所谓“母子”情分和封建主义的“孝道”伦理,按着自己的意志,亲自主持了选后活动,安排了一场纯粹的政治婚姻,从而导致光绪帝和隆裕皇后两人终身的不幸。

按规定,在确定皇后、皇妃之前,先选秀女,然后再从秀女之中确定皇后、皇妃的人选。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13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3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这次参加选秀的秀女一共是96个人,经过第一轮的淘汰,只剩下了36个。36位被选中的秀女,又经过一次慈禧太后灯下看美人,最后只剩下8个。因为上次选看是在上午,慈禧太后要看一看灯下的美人,所以定在深夜子末丑初。这8个人是桂祥的女儿、长叙、德馨的两双姊妹花;另外3个之中有一个是凤秀的女儿,她的大姐是穆宗的慧妃。光绪即位以后,以两宫皇太后之命,封为穆农敦宜皇贵妃,移居慈家宫之西的寿康宫。

由于慈禧太后有灯下看美人之举,宫内都认为她为皇帝立后的标准,大概是重在姿色。因此传言也都认为都统桂祥家的二女儿很难入选。因为慈禧太后的这个内侄女,姿色实在太平庸,也缺少一种雍容华贵、母仪天下的仪态。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恐怕第一次就被光绪皇帝给“刷”下去了。

如果慈禧太后的内侄女被“刷”下去的话,那么入选皇后的肯定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之一,这两位小姐,不但美艳群芳,而且漂亮绝伦。尤其是大小姐,更是倾城绝国之色,光绪对她也是一见倾心。德馨久任外官,这两位小姐到过的地方很多,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因此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这又是一个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说,德馨的家教不好,两个女儿从小都被娇纵惯了,有时柳林试马,有时粉墨登场,不大像个大家闺秀的样子,论德不足以住居正宫。因此对到底谁能被选为皇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经过第三次“备选”也就是淘汰后,只留下了5名:都统桂祥的二女儿、慈禧太后的嫡亲内侄女静芬,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和江西巡抚德馨的两双姊妹花。选后活动是在体和殿进行的。秀女依次排列,站在第一位的是那拉氏静芬,其次是德馨的两个女儿,站在最后的是长叙的两个女儿,即后来的瑾妃、珍妃姐妹。慈禧太后上坐,光绪帝站立一旁,前面摆着小桌一张。上面放着一柄镶玉的如意和两对绣花的荷包,荷包一律是红缎缝制,绣的是交颈鸳鸯,异常鲜艳。候选秀女如被授以如意,便是统摄元宫的皇后;如被授以荷包,则被封为皇贵妃或贵妃。

慈禧太后面色严肃,心情略有些紧张。光绪皇帝也清楚地知道,太后既然让她的内侄女参选,并且一直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其用意就是让她当选皇后,以便在自己身边安插一个最大的亲信。慈禧太后的种种表现也说明了想让她的内侄女当皇后,一切都是这么明显,自己能违反她的心意吗?如果不违反她的心意,选了慈禧太后的内侄女,那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就可能毁在她手里。

5位秀女,早就等在那儿了,每人由两个内务府的嬷嬷们照料。这些嬷嬷们照料得十分殷勤,她们谁都希望自己照料的秀女能够入选,那样对她们来说不但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说不定以后什么时候还可以跟着沾光。她们一会儿替秀女们梳梳头,一会儿替她们补脂添粉,前后左右,仔细端详,深怕有一处不周到。光绪皇帝跪着接过慈禧太后拿过来的如意,缓缓地向5名秀女走去。在慈禧太后和参加选后仪式的荣寿公主、福锟夫人、荣禄夫人看来,这柄如意现在要交给谁,实在是很明白的事。因此大家只有看热闹的心情,并不觉得紧张。

所有的视线自然都集中在皇帝面前,尤其是那柄玉如意上面。光绪皇帝心目中的皇后,在第一次选秀女时就已经定了下来,在那以后的屡次复选中,光绪皇帝的心也就更坚定了。他觉得如果慈禧太后不让自己来选便罢,而一旦让自己来选,便一定要选自己心目中的那位天使。光绪皇帝快要走到叶赫那拉氏前面时,突然之间,将手一伸,虽无声息,却犹如晴天霹雳一样,震得每一个都把心悬到了嗓子眼上,那柄如意是分明递给第三个人,德馨的长女。

“皇帝!”

在这静得时间几乎都凝固了的时刻,慈禧太后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大叫,就像惊雷一样,震得每一个都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上的人一哆嗦,光绪皇帝更是全身一震,差点将玉如意摔在地上。

光绪皇帝端着玉如意愣在那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慈禧太后。此时他所见到的太后,脸色发青,双唇紧闭,眼下那块肌肤不住地牵动,以致右眼半张半闭。

可以明显地看出,慈禧太后在向光绪皇帝奴嘴,而且是奴向左边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内侄女。

光绪没有逆他的意,把玉如意交到了静芬的手中。

这实在很委屈,也很没有面子。如果换个别的心高气傲、自尊自爱的女孩子,当时就有可能会哭了出来。然而叶赫那拉氏不但没有哭,反而勉强地笑了笑,然后又撩一撩裙摆,跪了下去,高举双手,接受如意,说道:“奴婢叶赫那拉氏谢恩。”

光绪皇帝看也没看,也没有答话,只管自己掉头走到御案旁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这场选妃的傀儡戏就这样草草地收场。

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1888年11月18日),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的后妃一并选定。叶赫那拉氏静芬为皇后,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为妃,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为嫔。

光绪的这桩婚姻从定亲时起他就不满意,接踵而来的不幸是择定大婚吉期前一个多月,迎娶皇后的必经之门——太和门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发生了一场大火,吞噬了太和门及其左右的贞度门、昭德门等建筑,慈禧只好下令清理火场、赶制太和门彩棚,临时以竹木、彩纸、花布等物搭建成太和门,以应翌年的大婚典礼。

光绪十五年正月(公元1889年),光绪帝举行大婚礼,正式册封静芬为皇后。

帝后为敌何时了

慈禧太后强行将其亲侄女立为皇后,是为了在光绪帝身边安插心腹,以便钳制光绪皇帝,长期操纵清廷的政治大权。可光绪毕竟已经不是儿童,他对皇权的旁落不会无动于衷。这次选后妃活动与光绪帝自身的利害息息相关,慈禧太后专横跋扈,无视光绪帝本人的意愿,强行决断,给了光绪皇帝很大的刺激,也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怨恨,为光绪帝与皇后终生“不睦”和围绕后、妃产生的许多恩怨纠葛埋下了种子。

光绪与皇后的婚事也应了那场预兆不祥的大火,夫妻两人生活上一辈子不亲、也不协调,光绪始终不爱静芬。各闹各的犟脾气,你不迁就我,我更不迁就你,互不让步。只是当着西太后的面或在别人面前装成像个夫妻样子——那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事实上双方彼此不说话。

因为选后,光绪心里非常憋闷,大婚以后好长时间心里不痛快,不跟皇后同床。据隆裕的侄孙女回忆说,光绪生理有病,名曰“天阉”(即阳痿)。但这种隐病很难被发现。大婚之夕,慈禧派了4位年长有尊的王妃命妇在坤宁宫喜帐后听房,只听见比光绪大三岁的隆裕皇后叹气曰:“这也是你们家的德行啊!”当时在洞房里,心情坏到极点的光绪一下扑在表姐隆裕的怀里,号啕大哭,并对隆裕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从此,隆裕皇后失欢于光绪。

婚后开始亲政的光绪帝对这位皇后一点提不起情绪来,常推托政务繁忙,不愿去坤宁宫。他爱的是被立为珍嫔和瑾嫔的长叙的两个女儿,尤其是妹妹珍嫔。珍嫔不但生得美貌,而且聪明伶俐,知书识礼,善解人意。光绪既喜欢她,又同她讲得来,下朝后就去珍嫔的宫里陪伴她。只留皇后一个人孤守偌大的宫殿,难怪皇后妒恨。都是女人,为什么有人受宠而有人被冷落呢?她别无其他办法,只好到太后那里哭诉。

西太后为此也不少犯愁。清代宫廷有个传统规矩,在每年腊月二十和正月初一、初二这3天,皇后有特权必须陪伴皇帝就寝,过了这3天皇帝才能召幸其他的妃子。但是光绪和皇后即使同寝也仍不同食。据跟随西太后8年之久并在庚子年(1900)随西太后出逃至西安的贴身宫女何荣儿回忆,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晚上,慈禧晚膳后,光绪帝和皇后、妃子照例分头前来请安。这时西太后心情特别好,居然关心起皇帝和皇后的私生活来了,慈禧故意问光绪是从哪个门走过来的?光绪住养心殿,养心殿后面有个小门叫蠡斯门,也是西六宫最南边的一个小门。这回光绪是抄小道从蠡斯门到储秀宫来的。慈禧饶有兴味地耐心地和他们讲解蠡斯门的掌故,还不时搬出先皇帝咸丰的教诲。原来,这本是明朝宫殿旧名,因为名字吉祥一直沿用至今。蠡斯是一种昆虫,自古以来向以蠡斯比喻子孙众多,满清宫廷沿用此名,也是为了“宜尔子孙”,盼望家族兴旺。光绪皇帝是个绝顶聪明的年轻人,一听慈禧的问话,就赶紧低垂下头去,表示知罪,并毕恭毕敬地回话说:“皇爸爸(光绪对西太后的称呼)往上缅怀祖先,往下垂念子孙万代。儿子一定听从皇爸爸的训诲。”但是说归说,光绪从来也没有真正和隆裕像一对夫妻那样生活过。

为了让皇后增加点儿修养,慈禧便亲手教她写字。皇后本不会写书法,经慈禧指点,自己又刻意下工夫,日久也能写出点意思来,写起草书来得心应手。到后来甚至能写斗大的字,还附庸风雅地自署斋名,叫作“延春阁”。慈禧怕她寂寞,还要她陪伴一起游玩,每日在颐和园中,不是登山游湖,就是听戏抹牌。

在光绪与西太后帝后两党之争中,皇后始终是站在西太后一边的。从这一点看,慈禧没有选错人。而且客观上,隆裕皇后还起到了忠实帮凶的作用,她是慈禧探听、监视皇帝行动的一个忠实耳目。虽然在她而言,这也是不得已之事,可是这件事情给光绪和她的夫妻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隔阂,并且由于政治上的倾向不同,这种隔阂日益加深。到后来,因为慈禧的关系,光绪就变得非常不喜欢这位表姐了。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在瀛台,身同囚犯,不准皇后、妃、嫔随便接触,仅准许皇后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到瀛台看望。觐见时,有多名太监在旁边监视,皇后三言两语问安后便退出,布时光绪帝一言不发,以目送之。

那拉氏皇后在孤寂的宫廷生活中,开始找些事干来填补空虚,于是学会了养蚕。先取蚕卵孵化,蚕生出后,每天喂新鲜的桑叶四五次。她特命宫中数人专职晚上喂蚕。她每天都观察蚕的生长,吐丝做茧,见蚕变成蛾飞出,便感慨万分。或许她从蚕的生长过程看到自己像蚕被束缚于茧中一样被束缚在宫中吧?丝成后,她还经常拿到慈禧太后那里共同鉴赏,慈禧也取出年幼时所制的丝来与皇后的蚕丝比较。两者同样的精美。

这种孤寂平淡的生活很快被八国联军的炮火给打破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那拉氏皇后随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奔西安,在逃奔西安前夕,慈禧下令将光绪心爱的珍妃杀害,这件事的发生,那拉氏皇后的进谗也是一个因素。

西逃一路风尘仆仆,好不狼狈。在西安逗留一年后,皇后随着慈禧及光绪帝、瑾妃等回到京城,慈禧身边新来了两名旗员的闺阁千金。一名德龄,一名容龄,二人随父亲裕庚出洋了好几年,能通几国文字,慈禧很是欢喜,常命她俩陪伴隆裕,这样,这位古板的皇后也算是领略了一点欧风美雨。

一个被历史推上前台的庸后

从西安回鸾后,光绪帝更加阴沉了。对于心爱的珍妃被投入宁寿宫北的宫井溺死,对于国家朝政的难以为继,他都清醒认识到了。但是他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和沉默?

光绪的爱情生活比较专一,自珍妃死后,他惯于孤独。对隆裕皇后和瑾妃均没有兴趣,还常常对皇后的问候表示不满。但他跟皇后斗气不斗嘴,有她只当没她。俗话说“干着她”,把她晾在一边。他对皇后至死也没有感情,甚至还有解不开的怨仇。皇后与光绪帝分居,具体年月虽不可考订,但到光绪死时已有10年了,皇后事实上守了一辈子活寡!光绪帝病重时,住在中南海的涵元殿里。据一位刘姓老太监回忆,当时光绪虽然已久病不愈,还是按照规矩伺候光绪帝刮脸理发。光绪像木头人一样,不说也不动,听从下人们的摆布。他们都知道光绪的脾气,赶紧伺候,赶紧离开。孤独惯了的人,决不愿有人在一旁打搅。在光绪面前当差的人,都是低着眼皮做事,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一向的习惯。

有些日子,皇后常来问候,光绪依然像往常一样,除去请老太后万安以外,冷冰冰地没一句闲话,彼此都心照不宣。皇后来是另有使命,是来察考监视皇帝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要给太后报告的。所以,皇后一来,就引起了皇帝的不安,甚至愤懑。光绪是个容易暴怒的人,但多年的宫廷坎坷,使他也小有智慧。一天,皇后觐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那就是请她退下。皇帝的寝宫,不愿意谁在一旁,是完全有权力让谁退下的,何况在病中。光绪连说两次,皇后装作没听见,大概是衔命而来有所仗恃吧。于是光绪暴怒了,奋起身来,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这是光绪临死前十几天的事。

皇后向慈禧诉苦,慈禧表情沉郁,没有多说话,只是叫她以后注意点儿。但是已经没有以后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4日),光绪帝在做了一辈子傀儡皇帝后,于忧愤交加中死去,年仅38岁。

光绪一生无子嗣。他死后,病中的慈禧犹念念不忘权欲,立醇亲王载沣(光绪的弟弟)的儿子溥仪为皇储。但溥仪是承继同治帝还是承继光绪帝?这事别人看来无所谓,可是对隆裕皇后却非同小可,因为这关系到她以后的命运和地位。在清宫二十多年,她目睹慈禧太后的种种威势,太后的宝座她不一定觊觎很久,但是如果有机会,她是一定不会放弃的。

光绪帝在临死前夕,见到了叔父庆亲王奕劻。他哽咽着嘱告叔父,慈禧太后对他怀恨已久,一定不会让溥仪继承他,希望他能看在亲叔父的情谊上,为他力争,否则他死不瞑目。果然,慈禧宣命溥仪只承继同治,而不肯答应让溥仪兼承光绪皇帝之祧。庆亲王再三请求,她露出怒意。庆亲王跪下叩头奏道:“从前穆宗皇帝大行,未曾立嗣,故有人尸谏。现今皇上大行,若不想出一个兼顾立嗣的法子,仍像穆宗一样无子嗣,能保证没有第二个人来进行尸谏吗?”

庆亲王所说尸谏之事是说同治帝死后,慈禧不按规定立同治的子侄辈为嗣皇帝,而立同治的兄弟辈光绪承继大统,这样,同治帝便没有后继者了。满朝大臣慑于慈禧淫威,无人敢言。只有一个小小的京官、吏部主事吴可读,写了一份奏折,提出抗议,然后在同治帝陵寝惠陵附近的马神桥上以身相殉。

慈禧一听庆亲王提及这事,不免有些后怕,这才略略点头,要庆亲王速去拟旨,让她审阅,总算勉强通过了。

只会干着急的隆裕皇后,听到这消息,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十分感激庆亲王的暗中相助。虽然庆亲王是受光绪之托,但是毕竟结果也是对隆裕有利的。第二天,她被慈禧召去,面授机宜,无非是新皇帝登位后,慈禧自己当太皇太后,而她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太后,参摄政事。接着,慈禧又令军机大臣拟了一道诏旨,指定:“此后国政,即完全交付监国摄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询皇太后者,方由监国摄政王按所询裁夺。”

慈禧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是怜惜自己的亲侄女,更是为了培植叶赫那拉氏的势力,继续执掌大清王朝的大权。

过了一天,慈禧也死了。坐上太后宝座的光绪皇后,被尊为“隆裕”。为感谢姑姑的厚恩,她在慈禧棺木下葬前,大肆铺张,特地花费几十万两银子,用纸扎成一只巨形大法船,长约十八丈、宽二丈,船上楼殿亭榭,陈设俱备。侍从篙工数十人,高度与活人一般,统统穿上绣衣。船上设宝座,旁列太监宫女及一切器物用品,下面跪着身穿礼服的大小官员,仿佛慈禧平时召见大臣时的样子。船头悬一黄缎巨帆,上书“中元普渡”四个大字,船外围绕无数红莲,内有巨烛点燃。船制成后,由摄政王载沣代表皇帝溥仪致祭,祭罢,将大法船运到东华门外焚化。又焚去纸扎人马,器用物品无数。为慈禧下葬之仪,隆裕不顾国库空虚,费去银子125万两。

隆裕为人,优柔寡断,比慈禧远远不如。慈禧在政治上颇有手段,虽然残忍毒辣,但还有自己的见解,对于王公大臣,也有一定的笼络手段。而隆裕为太后之后,个人毫无主见,一切为其宠监小德张操纵,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按照慈禧开创的先例,隆裕本可以在慈禧死后以太后的身份卵翼幼帝,摄取清朝大权,当时也有“垂帘”复活的传言。但是隆裕在政治上平庸无能,其实并无“垂帘”其事。

光绪死后,隆裕曾想仿效慈禧“垂帘听政”。等到奕劻传出慈禧遗诏立溥仪为皇帝、载沣为摄政王时,隆裕虽取得了对军国大事一定的决定之权,但离“垂帘听政”的美梦还相差甚远,自己又没有力量来实现这一美梦,他倚为心腹的小德张,是个只知道聚敛钱财的无能太监,丝毫没有政治头脑。隆裕受小德张怂恿,却在宫中东部大兴土木,修建“水晶宫”,以为玩乐之所。按清代相沿已久的制度,在“国服”期间,不得兴修宫殿,然而隆裕对此并不顾忌。而且当时清廷正在兴建新式海陆军,所需经费巨大,国库本来已经空虚,财政捉襟见肘,建军的费用尚且不足,又要拨款修园建殿,无疑大大加重了国家的危机。而隆裕不管这些,挪用建军银两,立即拨出巨款,以为个人娱乐,引起朝野的不满和议论。后虽然因为革命军起而不得不停止,但这件事更显露出隆裕的平庸无识。

由于她未能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又不能随心所欲,心中不快,以致迁怒于摄政王,与载沣发生了矛盾。宣统二年五月(1910年6月),载沣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数日后,隆裕下令载沣将这两个人撤去,载沣婉转相劝请求暂缓行事,隆裕则毫不让步。载沣不得已,反驳说:“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大权。”隆裕也无可奈何。像这样隆裕凭自己感情冲动来制约载沣行动的事,并不少见。

载沣生性懦弱,在政治上也无主见。他在受命监国摄政期间,里有隆裕掣肘,外受奕劻、那桐等人挟持,他的地位虽是监国摄政王,但并没有任何作为的余地。如对隆裕兴建“水晶宫”一事,他本来可以用既“违反祖制”,又影响建军的正当理由进行阻拦,据理力争,但由于他怯懦怕事,怕触怒了太后,也就不置可否地听之任之。

光绪死后,隆裕在他的砚台盒内,发现了光绪亲自用朱笔写的“必杀袁世凯”的手谕。她自己不敢决断,便交给载沣处理。载沣也犹豫不决,召来奕劻、那桐等人商量对策。奕劻、那桐主张保袁,让袁世凯自行称病辞职。袁世凯辞职后,隆裕和载沣毫无远见,不把他留在北京控制住,反而命他回家养病把他放走了。“放虎归山,养痈为患”。这件事充分说明隆裕和载沣毫无治国之才,毫无政治远见,为此他们也吃尽了苦头。

结局并不美好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后,各省督抚相继宣告独立。南方半个中国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廷岌岌可危。环顾四周,清廷之中没有一人能使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起死回生。不得已的情况下,隆裕只好同意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给予军政全权。

袁世凯东山再起,首先搞垮了摄政王载沣。在慈禧还在世的时候,袁世凯就与载沣水火不相容,载沣甚至要拿枪毙了袁世凯。只是因为慈禧的威力,二人才不得不有所顾忌,勉力相处,共事朝廷。现在慈禧已死,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独揽朝政,他岂能容下载沣?

于是,他迫使隆裕下令摄政王以醇亲王归藩,禁止干预政事。同时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妥协,以当民国总统为条件逼迫清帝退位。

在武昌起义后的一段时间里,隆裕丝毫没有她姑姑的处乱不惊的心胸,遇事不顺则大哭。而袁世凯外贿奕劻、那桐两位重臣,内贿太后宠监小德张,利用他们向隆裕施用威胁利诱的手段,使隆裕完全落入他们的圈套,不自觉地主演了清帝退位这场戏。

袁世凯首先让邮传部大臣梁土诒唆使驻俄公使陆征祥等电请清帝退位。陆的电文到后,袁世凯假惺惺上奏说,查陆的电文,“语言趋向共和,作为出使外国的大员也这样说,我很痛心,请圣上不要降旨。”然后又上奏,言国库空虚,军饷没有着落,请朝廷将宫中所存的瓷器变卖来充饷救急。又指使属下姜桂题电奏清廷,请求朝廷恩准将银行所存款项分别提回,接济军用。

面对这四面告急的场面,隆裕太后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这些请求,令宗人府传令各王公出钱赡军,但应者寥寥。袁世凯此时装作万分感慨的样子说:“既然促使我开战,又不给我军饷,这简直是置我于死地。”并面奏隆裕,说军饷没有着落,对军队哗变的事甚为担忧,请求隆裕拿出内帑黄金8万两充作军饷。隆裕计无可施,只得应允。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又与内阁大臣联衔上奏清廷,奏请清帝退位。奏折中大谈军饷紧急、海军尽叛、强邻虎视、人心涣散等危急情况,然后又花言巧语地提出“民主如尧舜禅让”,要求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并威吓说:“我皇太后皇上怎么能忍心让九庙祖宗受到炮火的震惊,怎么能忍心被驱出京城,政权被暴力推翻呢?”

袁世凯手捧奏折到养心殿觐见隆裕太后,隆裕坐在炕上沉默不语。袁世凯跪在红毡垫上,故作悲痛的样子,一边耸动着双肩,流着眼泪,一边向隆裕太后断断续续地诉说着,并不时偷瞄一眼隆裕的反应。隆裕却是一言不发,只用手帕拭着泪水。坐在隆裕旁边的幼小无知的宣统皇帝,不知道地上跪着的矮胖老头为何人,听不懂他嘴里嘟噜的是什么,不明白两个大人因何啼哭,更不会考虑到他未来的生活。

隆裕被袁世凯出色的表演蒙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袁世凯退下后,她急忙召集王公贵族商量对策。皇族亲贵本来就把共和看成洪水猛兽,把袁世凯看作逆臣、革命党的奸细,想方设法要除掉他,现在听到袁世凯竟然要清帝退位,证实了他们的想法,更是群情激奋,认为不杀袁世凯不足以平民愤。这样,隆裕被弄得将信将疑,更是举棋不定。

袁世凯从内宫出来,遭遇了张先培等人的炸弹袭击,袁世凯先前命人制造的“革命党人已经遍布于北京城”的谣言,因此得以证实。隆裕看情况危急,也暂时消除了心头的疑虑,开始相信袁世凯的谣言。她特地派人去慰问袁世凯,而袁世凯则从此称病不朝,把逼宫的任务交给亲信赵秉钧、胡唯德等人。

袁世凯要逼清帝退位的话被传出后,皇族亲贵中的一些人对袁世凯极为不满。在肃亲王耆善、恭亲王溥伟及毓朗、良弼、铁良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宗社党”来对付袁世凯。

但此时的隆裕皇后已经完全乱了方寸,军情不断送至御前,都是节节败退的消息。1912年1月7日,她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共和的问题。奕劻和贝子溥伦受袁世凯贿赂,主张自行退位,实行共和。而溥伟和载沣坚决反对,会议不欢而散。1月19日,隆裕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赵秉钧、胡唯德等人也参加了,他们和受袁世凯贿赂的奕劻、溥伦等人的口风一致,都主张清帝自行退位。赵秉钧恐吓说,革命党人力量强大,北方军队已不足恃,故袁世凯欲设临时政府于天津,要隆裕和王公大臣讨论。王公大臣们立刻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一致反对。胡唯德、梁士诒又言财政困难、军费匮竭、外国将来干涉等,企图迫使隆裕表态退位。但是隆裕还是进退维艰,左右为难,赵秉钧等人看到阴谋无法得逞,立即采取威吓手段,奏请说:“人心已去,君主制恐难保全,恳请赞同共和,以维大局。”赵秉钧凶相毕露,指斥王公贵族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声称如此以往,就要辞职不干。隆裕不知所措,会议依然无果。

几天的御前会议,两派针锋相对,王公贵族每次都是吵吵闹闹,却没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来,弄得隆裕更加茫然不知所措。除了抱着小皇帝大哭外,没有其他办法。

1月26日宗社党的首领良弼被炸身亡,京师震动。王公贵族闻风丧胆,有些人潜往青岛、大连、天津的外国租界,藏匿不出。隆裕更是惊慌不已,为保全清廷,她尽力拉拢袁世凯。她颁发懿旨封袁为一等侯爵,并命退归藩邸的醇亲王载沣亲自到袁的住所传旨,督促袁入宫谢恩。

隆裕一心想用封赏的办法拉拢袁世凯,使他效忠清室,但是袁世凯虽然接受了封赏,但是并不领情,继续进行逼宫活动。

为了夺取全国政权,1月29日袁世凯授意杨度在北京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宣布目前行君主立宪为时已晚,为挽救国家危亡,保全皇室,只有实行共和。催促清廷迅速做出选择,早早退位。隆裕在其催逼下,整日抱着宣统皇帝痛哭流涕。载沣向来缺乏主见,不敢参与决策。皇室贵族束手无策,乱作一团。

隆裕所能采取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拖延时日。2月1日,她召开御前会议,提出采取虚君共和政体,即君主不干预国政的办法把皇帝保留下来。孙中山的南京民国政府和袁世凯都表示反对。隆裕无旁路可走,经过反反复复考虑比较,觉得保留性命,退位后享受优待条件,总比覆宗灭族的结局强得多。

无奈。她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颁行共和的决定。

1912年2月3日,隆裕太后授袁世凯以全权,与南京民国政府商谈清帝退位条件。

2月8日,梁士诒携拟定的优待条件觐见隆裕太后。大意是:一、清帝逊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400万两;三、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另外,隆裕还向中华民国提出请求:“德崇(光绪)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在这些要求都被应允之后,隆裕边流泪边颤抖着拿出御宝,在三道逊位诏书上盖上大印。持续了共268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里宣告灭亡。

宣统帝的退位诏书起草之后,袁世凯看过,隆裕太后看过,最后正式发布。它大意是这样的: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

宣布共和后,皇室已失去了政权。但清廷在紫禁城中,仍然按照皇室的礼仪,发布上谕。他们靠封建社会长期的影响,靠出卖宫里的珍宝和从中华民国政府领到的优待经费400万两白银,在宫中仍过着奢靡的生活,保持着皇家旧有的淫威。

隆裕太后仍然住在宫中。她心情忧郁,很少与外人接触,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转折,她大概是看透了!

她与宣统帝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教养侍奉之事,一概交给太监去管。

由于她整日忧郁,精神恍恍惚惚,起居也没有节制,饮食更不加注意,常常让太监拿着水果袋跟着她,每天只吃些水果。这样时间一久,身体生病,到了1913年便卧床不起了。

她去世前,正值深夜,世续、溥伦及载沣在一边侍奉。据说溥伦拟议遗诏,授命醇亲王载沣掌管宫中事务之权,但此时隆裕太后已昏迷不省人事。世续等大声呼唤,不见太后醒来。小德张来到近前,在枕前大声呼唤说:

“现在世续等王爷看太后身体欠安,宫中事务请下旨命醇亲王管理。”这样喊了三次,隆裕才睁开眼,轻轻地点了点头,很久才说出一句话:“叫皇帝来。”

太监连忙把溥仪抱到床前,太后指着溥仪,使出全身的力气,慢慢地说:“他太小,你们不要难为他。”

说完,两眼一闭,命归黄泉。

隆裕皇太后死讯传出,袁世凯表示悼念,参议员外交团发了悼唁,国务院及清室为隆裕太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和丧葬仪式,并在故宫太和殿前搭起了彩牌楼。民国对满清皇室真可谓不薄呀!

隆裕的葬礼隆重庄严。除了曾经的王公大臣外,国务院总理和总统袁世凯的代表、各国务员、各局长并各部代表及海陆军等人参加祭典的达三百多人。末代太后隆裕就这样结束了她悲苦、孤寂的一生!也带走了她一生的无奈与酸楚!

同类推荐
  • 唐赟

    唐赟

    因车祸而离开这个世界,却在大唐帝国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活着,在盛世大唐中书写自己的传奇!厌倦争斗,而他身在局中;远离是非,却又一次次被逼入瓮,迫于无奈挺身而出,解决接踵而至的麻烦,一步步的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该如何抉择?既然无法避免,那就迎难而上,我命由我不由天!
  • 大唐龙之魂

    大唐龙之魂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爱恨嗔痴,俱为虚幻,百生百世,弹指即过。
  • 穿在明朝当皇帝

    穿在明朝当皇帝

    穿越异时空高武明朝,且看我如何一步一步,从乡下小子成就万世帝国!
  • 赵文子传

    赵文子传

    《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是脍炙人口的,但是传奇终究是传奇,它不是历史的本身。后世人能做的,不是还原历史,只能是接近历史赵武,春秋时期晋国人,赵盾之孙,赵朔之子,于公元前548年到公元前541年任晋国正卿,谥号赵文子。
  • 乱世里的枭雄们之隋唐风云

    乱世里的枭雄们之隋唐风云

    隐忍、谋略、奇计、诡诈、忠诚,背叛、反戈、坚持、杀机、理想、欲望。。。论英雄,谁是真英雄!正史解读隋末唐初群雄争霸往事,再现隐忍的李渊,干练的李世民,机智的李密,狡诈的王世充,侠义的窦建德。
热门推荐
  • 狩猎志

    狩猎志

    新书英灵王权!捕获强大的怪物并且培育它们,原本罗杰以为这就是狩猎志的功能。但自从将一个人类也收入其中后,他就明白自己的狩猎目标并不仅仅是怪物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半洛半扬

    半洛半扬

    一场暗恋,一场痴心她,一个普通的女孩,就如同海洋里的一滴水。他,一个令人瞩目的男孩,却会为了她放弃所有的光环。可他这么做,究竟值不值得?
  • 惊惧

    惊惧

    1980年,派出所接到一个奇怪的案子。某村子渡口漂来了一具死尸。尸体在第二天无故失踪,只剩下一串脚印。顺着脚印警方找到一居民家,在居民家的屋后面找到了尸体,尸体面朝墙壁,紧紧的贴着。而居民家的男主人已经疯掉,被送进当地的医院治疗。1995年,警方收到了一人口失踪案。报警者是一个十岁小孩。乃是十年前那户人家的小孩。小孩说,他的父母三天前吵架,父亲发病跑出了家门,母亲第二天也失踪了。而警方却在小孩家封闭的阁楼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确认,尸体正是小孩的妈妈,死亡日期为五年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荒洲录

    荒洲录

    二十一世纪转世好青年,混迹在荒洲。本想凭着重生的优势,好完成上辈子没完成的事:赶紧赚钱娶媳妇。结果却不曾想,还要奔波在荒洲之间做那啥的救世主……
  • 星际萌宝奶爸

    星际萌宝奶爸

    一朝魂穿,作为星际时代几千年出现的萌宝,自然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看萌宝如何大闹星际时代,看星际世界如何笑对萌宝,看奶爸的萌妻养成计。
  • 剑道龙尊

    剑道龙尊

    剑元大陆,一个剑者的大陆。慕容宇,修鸿蒙决,创剑道九式。妖孽的天资,变态体质,走向大陆顶峰。
  • 重生之冷漠妃

    重生之冷漠妃

    舞家,全部都死了!五年后,皇后归来!仇由她来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