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63700000013

第13章 何休:汉代“公羊学”的殿军

罗曼·罗兰曾叹息:对任何一个正直的人来说,人生都是苦难的,但假如一个正直之人生活在一个混账的世界,这份苦难于他则更是变本加厉。

汉和帝刘肇之后的东汉社会,在宦官与外戚集团长期惨烈的彼此构陷,相互打压,竞相培植党羽,操控朝政下,已陷入一派乾坤失清、灾难重重的黑色恐怖之中。

暮年的张衡,深感阉竖当道,朝政日非,豪强肆虐,纲纪全失,俟河清乎未期,无明略以佐时,对现实彻底绝望,以归隐田园的傲岸身影,写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来与面前这个深为厌恶的世界永诀。

晚岁的马融,面对这个豺狼当道、是非颠倒、祸从天降的世界,将世间万千景象均化为心中的彷徨无着,渐次冲破礼法道德的禁锢,走向“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的蔑视礼法、任诞放达之路。

但,他俩还是幸运的。

张衡死于公元一三九年,他已无暇看到外戚梁冀的横行不法、飞扬跋扈,也不会经历公元一五九年在宦官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协助下,汉桓帝刘志对梁家的反攻倒算,进而,宦官集团又迅速崛起,作威作福,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生命力相对长久一些的马融,则于公元一六六年卒,死在了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前夜,他也不可能看到汉灵帝的卖官鬻爵,以及宦官曹节、王甫发动政变,继之引发的长达十几年的酷烈异常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这些更大的苦难,还需要他们身后的人来承受。

就这样,何休一脸愁苦地走来了。

何休生于公元一二九年,汉顺帝永建四年,卒于公元一八二年,汉灵帝光和五年,享年五十四岁。

这短暂的五十四年,却是两汉四百年历史中最荒唐、最无耻、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梁鸿的《五噫歌》即写于汉桓帝之时:“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赵壹的《疾邪诗》即写于汉灵帝之际:“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声声含愤,句句抑悲,这些歌诗与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赠妇诗》,一同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是文学的记载与表达,也是历史的控诉和哀叹。

生于汉顺帝时期,长于汉冲、质、桓帝,终于汉灵帝的何休,就生活在这些如泣如诉的诗行所反映的现实世界。

《后汉书·;儒林列传》载:“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父豹,少府。休为人质仆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仕州郡。进退必以礼。”

如马融的出生背景一样,何休也有着显赫的门第,他出生于贵胄之家,其父何豹曾任少府,位居九卿。

在极端讲究阀阅门第的东汉,一个人如果出生在世族之家,那么基本上保证了他一生在宦途上的亨通无阻。

两汉之时,选官制度在以察举、征辟为主的同时,还辅之一项“任子”制度。而且,前者产生的干部不管从数量还是位置,都远远赶不上后者。

任子制度属于汉朝的一项政治福利,凡享秩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任期满一定的年限之后,就有资格举自己的儿子出任郎官。如刘向父亲刘德在汉昭、宣帝时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刘向便享受这种待遇,十二岁时即被汉宣帝任为辇郎。还比如马融父亲马严为将作大匠,马融也享受这种优待,但他主动“隐于南山,不应征聘”。

这便是在读《汉书》、《后汉书》时,为什么总能在各个时代的朝堂上,看到众多开国时期文臣武将的后代。同时,这也是造成两汉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真正原因。

少年就学有所成,而且已经取得“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丰硕学术成就的何休,没有利用父亲的少府高位,使用这个政治优惠券,而是极具个性意识地认为,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我所好,于是辞疾而去。甚至,他还不应来自任何州郡的为官之聘,拒绝致仕。

这当然有他潜心学问、淡漠官场的读书人本色在起作用。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存放于胸的儒家情怀,孔子这样教导过:“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他学道有成,用清醒眼光打量外部世界的二十岁的年轻眸子里,看到的是外戚梁冀的不可一世,滥杀无辜;看到的是充斥政体的正直废放,邪枉炽结;看到的是这个王朝的颓废敝败,乌鸦寒号。

这样秽臭的官场,自己怎么能置身其间?

而让自己敬仰的众多刚正之士,纷纷选择逃离来拒绝同流合污。他们或岩壑为家,与世隔绝,或退隐林下,袖手冷眼。

譬如皇甫规。朝堂上严厉指责梁冀狂妄无礼的他,对时政深感绝望后,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遂以《诗》、《书》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

还譬如陈蕃。他面对时局,“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母忧弃官。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公府举方正,不就”。

值得注意的是,陈蕃是皇甫规的弟子。

何休却是陈蕃的门生。

男人对男人的倾心,往往是建立在相同的人生志趣上,经过对对方高蹈的人格、宽博的智慧、幽深的思想系列打量之后的认同,由认同而欣赏,由欣赏而钦敬,由钦敬而在内心产生皈依的力量。

陈蕃对于何休就是这样。

所以,依家庭背景轻松可以为郎,何休不干;州郡纷纷礼聘,何休不屑。但当陈蕃征辟他时,他竟欣然有归,高高兴兴地前去报到。《后汉书·;儒林列传》记:“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嵌着一个典故:“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中间提到了另外一个人:徐孺。

徐孺,名稚,字孺子。《后汉书·;徐稚列传》曰:“屡辟公府,不起。时陈善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一诗中有“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之句。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将这个人记载成了周璆,说陈蕃为乐安太守时,有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召见,周先生皆拒不见召,唯独陈蕃却能招来他,每叫每到,每到必聊,每聊必晚,于是,陈蕃特意为其备专门卧榻一具,待其走后则高高悬起,不供他使。

不管榻上的客人是谁,都一样可以佐证陈蕃在世人心中声望之隆,人格感召力之大,以及待友之诚。

一个高尚而正直的人最擅长做的,就是以高尚为麻搓绳,然后用正直结套,最后将自己活活吊死。

如果这个高尚而正直的人恰巧还兼职老师,那他还会将这一神圣而悲惨的使命传递给他的学生。

皇甫规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学生陈蕃的命运已经不言自明。

有关他的另一则著名典故是,陈蕃还是个十岁娃娃时,被到家造访的父亲朋友问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却傲然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也足见他少年即有用世之心,渺然有廓清尘世之志。

看看他一生的行次,便知这是一位何等怀抱正义、刚肠疾恶的人。《后汉书·;陈王列传》中有着详细的纪录,简短摘录几则:

他先是经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一个廉洁正直的上司来了,吓跑了所有贪官污吏,而陈蕃独留。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答杀之,坐左转脩武令。稍迁,拜尚书。”不给当朝第一红人情面,首次降职。

零陵、桂阳二郡发生山民叛乱,公卿们商量讨伐,陈蕃上疏反驳说:这些都是帝王你的赤子,赤子为害的原因,应该是地方官吏贪虐所致,“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就因此他犯忤左右人,被出放为豫章太守。不懂官场规矩,犯下众怒,再次降职。

“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又为正直之士说话,触犯龙颜,再次遭免。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坚持持公用人,惹下众怒,再次遭免。

此时,在与宦官集团激烈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以太尉陈蕃、司隶校尉李膺、河南太守王畅为核心,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在士林中广有声誉的清流集团。《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敷公卿,裁量执政,耿直之风,于斯行矣”。

宦官张成唆使人上书,诬告李膺等人与太学生结成死党,诽谤朝廷。公元一六六年,朝廷下诏逮捕李膺等人。为救李膺、刘瓆、成瑨等贤臣,陈蕃涕泣上书,痛切指出“左右群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构,致此刑谴”。最后,汉桓帝免李膺等罪,将他们罢官归家,终身禁锢,不许做官。这便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党人虽然罢官归田,被禁锢不得为官,但他们却得到了崇高的社会声誉。

范滂出狱归乡,家乡迎接他的车辆多达数千辆;名将皇甫规为度辽将军,觉得自己未能名列党人之册是一种耻辱。“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鄙视朝廷。

这只能为陈蕃招来更大的嫉恨,“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辄以中诏谴却,长史已下多至抵罪。犹以蕃名臣,不敢加害”。

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此时,灵帝乳母赵娆,与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交构,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陈蕃与窦武联合上书太后,要求急诛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宦官,但“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

风闻此事后的曹节、王甫先发制人,他们挟持汉灵帝和窦太后,矫诏发动政变,窦武与陈蕃在这场政变中先后遇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年已七十余岁的陈蕃,仍然愤而直面,不计祸福,慷慨倜傥,“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

以扫除天下为己任的他,终于倒在了清扫的路上。明朝的李贽在《杂述·;昆仑奴》中说:“忠臣挟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难自奋,之死靡他。”这应该是陈蕃的真实写照。

范晔在《后汉书》中相当深刻地认为,陈蕃不避险恶,与宦官争衡,不是贪恋权力,不能自洁情志,远离是非,而是出于“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的积极进取之心,“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所以,“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这样的一个老师,如何不让何休衷心拥戴?

我一直在党锢之祸后的人群中寻找何休的踪影。

陈蕃死后的公元一六九年,侯览、曹节等宦官开始大肆搜捕党人,将李膺、杜密、范滂、虞放等百余位名士清流一并下狱处死,其家属遭流放。之后,灵帝又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受其牵连被杀害、流放、撤职禁锢者有六七百人,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时光仿佛倒流到春秋,一切像极了晋国发生的“下宫之难”。

陈蕃被诛之后,其友朱震闻而弃官,冒着被杀危险,不远千里前来收葬陈蕃尸首,并将陈蕃之子陈逸隐姓埋名,藏匿于甘陵地界。事发之后,朱震被捕入狱,合门桎梏,酷刑考掠之下,他誓死不说陈逸藏身之地。

名贤被诛,清流遭洗,众口钳制,万马齐喑。

作为秦焚书坑儒余绪,东汉末年发生的党锢之祸,又成为后世残暴统治者以言论治罪士人的先声,如发生在北宋的蔡京惩治元佑党人案,发生在明末的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案,均效法于此。

士穷而节现。血腥而酷烈的党锢之祸,一方面使整个社会陷入空前的黑暗和混乱之中,但另一方面却砥砺了士风,涌现出一大批不避祸难、挺身而出、慷慨赴死的士人。

很遗憾,这个人群之中没有何休。

同时也很庆幸,他没加入这个人群。

如明知“吾观中国,知大劫行至矣”的清末儒者谭嗣同,只求“以心力挽劫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最后,他死于屠刀之下,杀身成仁。但,谭嗣同轻掷的不只是他的一己血肉之躯,而是如果活下去,则可能在其他方面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一条伟大生命。

这种无谓的牺牲,虽然不能用数学法则进行换算,但依然让人在尊敬之余感到万分可惜。

何休没有赶赴那个刚烈的队伍,以身殉死,他做得很对。

党锢之祸后,大批士人选择了另一条人生之路——退归林下,隐于泉壑。

早在汉顺帝之时,就有高洁之士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灵之时,更多的士人开始大规模逃遁或隐居,以苦身修节,绝交当世,表达他们的愤怒与不满。如袁闳“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潜身十八年。申屠蟠“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夏馥剪须变形,走入林虑山中,“为冶家佣”。

请记住,这不是懦弱贪生,也不是明哲保身。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这样叹道:“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正是抱着这样的思虑,何休带着他的悲伤与绝望、带着他的沉痛与宁静走进书斋,然后关起身后的房门。

从此他坐在里面,一坐就是十七年。

《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

世界很大,但哥已无意。我只求一张安静的书桌。

其实,何休伏在这张寂寞的书桌上苦思冥想,奋笔疾书,并非如《后汉书》所言的十有七年之久。因为,陈蕃死于公元一六八年,被废锢的何休此时乃作《春秋公羊传解诂》,公元一七九年解除党禁,何休得以走出书房,拜为议郎,前后共十一年时间,比马融滞于东观十载只多出一年。

十一年里,他只专注地干一件事,为日呈衰势的今文经学“公羊学”补敝起废,重振雄风。

“公羊学”有过属于自己的骄傲与辉煌。

《春秋》本是东周前期列国史书的统称,但最后只有鲁国的《春秋》经孔子删定而流传下来。由于对《春秋》史实的理解角度不同,后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公羊、谷梁、左氏、邹氏、夹氏。因邹氏无师,夹氏无书,于是又只剩下“春秋公羊”、“春秋谷梁”与“春秋左氏”三派。

“春秋公羊学”是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代表。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所倡的“春秋公羊学”独树一帜,之后绵延相传,演变为今文经学派。

就在今文经学独步天下之时,古文经学悄然而生,并与今文经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先是刘歆欲倡古文经学,移书让太常博士,失败后落荒而逃。经王莽新朝,古文经学取得了短暂性的全面胜利,但随之在东汉光武帝治下,再次退出意识形态主流阵地。

公元二十八年,刘秀召集公卿、大夫、博士聚会于云台,《春秋左氏传》等古文经典获得了官学地位,但很快因左氏、谷梁二家不晓图谶,而被光武帝刘秀下令中道而废。

公元七十六年,今文经师、校书郎杨终上书指出,西汉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为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在这次长达数月的白虎观会议上,古文学派虽然没有取胜今文学派,但《谷梁春秋》被允许教授,表明它实则已为官方学术所承认和接纳。

这之后,在古文经学主将扬雄、桓谭、王充、张衡等人摧枯拉朽般的有力批驳之下,今文经学到何休时已显疲态,从原先雄踞正统官学的位置上走下,让位给古文经学。于是,公羊之学衰落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妙得《公羊》本意”,“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的何休撰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

一看他起的书名便知道,在何休看来,《公羊》学说结构严整,固若金汤,如墨子守城一样坚不可破,而《左传》如病入膏肓,不可医治,《谷梁》则废疾日久,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在自序中说:“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夺,《左氏》可兴。恨先师观听不决,多随二创。此世之余事,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余窃悲之久矣。往者略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

在古文经学处于极盛之时,何休独臂撑天,最终使得今文经学没有完全覆灭。“公羊学”在经历十几个世纪的长期冷遇之后,于十八世纪中晚期随着常州学派的出现,又得以重新崛起。清代中晚期时,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一大批《公羊》学者出现,使得“公羊学”再次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学派。

不独于此,身置积贫积弱的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龚自珍、魏源,还将何休对《公羊》的解释之旨,运用到化改风俗、端正学术、议论时政之上,将经学研究与救亡图存紧系一处。康有为、梁启超更将何休的“三世说”作为他们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这些,何休大概在当初向董仲舒致意时,一点也没有想到吧。

皇皇一部《春秋公羊传解诂》,如果说只是何休想用此向远去的一位大师致意,那确实有失公允。

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自序》中谈到,《公羊春秋》意义重大,董仲舒明天人之际,言天命之所归,所构建的天人感应、天道相应学说,因之推演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通明三统等重要思想,是“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但因后人传授《公羊春秋》者众,且各守残阙家法,泥着孤陋之见,因而使“公羊学”产生了许多“异义可怪之论”,这才使得“公羊学”一步步走入衰落的困境。

为了补敝振衰,还原“公羊学”本来面貌,他祖述圣意,旁采博搜,经纬典谟,“略依胡毋生条例”,但自辟新路,“不与守文同说”,以期揩净并还真蒙尘日久的“公羊学”。

王国维在《书〈春秋公羊传解诂〉后》中说:“《后汉书·儒林传》惟言休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李育亦为博士,在《儒林传》,传亦但言其少习《公羊春秋》,未著其为严氏或颜氏也。故何氏学出何人,其书用何本,自来无以说之。余以《汉石经校记》考之,知何氏实兼用严、颜二家本也。”

可见,在何休的学术体系中,并非像汉代其他今文经学派学者那样,固守一家之法,他综述了前代今文经学学者如胡毋生、董仲舒、严彭祖、严安乐的研究成果,又采纳了当时学人如李育的成就,同时也对古文经学的有益之处加以摭拾采纳吸收,博采众家,择善而从,因而使得《春秋公羊传解诂》在经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时,何休著《春秋公羊传解诂》,还有着他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之情。

置身在汉末叔季之世,世道浇漓,民心思变,纲维不举,他笔下述仲尼之意,心中是在抒发对现实的愤慨之情,所以借经言事,借经畅怀,希冀重建王道,还政治以清明。

由此看来,他推衍春秋,言“大一统”,倡“张三世”,主“三科九旨”说,都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基于现实的认真考虑。

那么,同治《公羊》的西汉董仲舒,与何休的出发点也就显出不同之处。董氏立足王统需要,其学理的侧重点在如何施政;何氏着眼于现实,因文立意,其学理的重心则在如何打理失衡的世道人心。

分处在两个时代的两位大师,如果视线相碰,他们定当会心一笑。

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何休依照“三科九旨”、“六辅五始二类”等义例原则将“公羊学”中的事例归纳分类,并使之各自系统化。

他在《春秋文谥例》中为之解释道:“六辅者: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是也。”“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也。”“二类:人事与灾异是也。”“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在他看来,孔子正是遵循着这些原则,所以用特有的写作方式,或曰春秋笔法,来记述历史事件,从而表达推崇周室,达到“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仅看何休注“文公即位”一条即可完全明白。他写道:“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何休在继承中发挥的“三科九旨”、“六辅五始二类”义例原则,不仅为《公羊》中的事例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而且全面总结了早期“公羊学”的研究成就,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哲理化,从而倡明了“公羊学”向来所坚持的微言大义学宗,使以史为鉴、以古为用的《公羊》学术思想得到空前的彰显。

清代学者刘逢禄对何休佩服之极,甚至反着说:“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

何休在继承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同时,也将之进一步深化。董氏认为“大一统”是上天意志的民间体现,即“上系天端”,但人副天数,如果统治者德行不合,那么上天就可以收回成命。何休则认为,“大一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结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更改性与不可变易性,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一统权力。

很难说何休的这一见解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但却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集团交相争权,王权旁落,白虎观会议制定的《白虎通义》开篇甚至就对王权充满挑衅意味地写道:“天子者,爵称也。”这些,无疑都是在降低王权等级,为豪族势力扩张确立理论依据。何休强调“一法度,尊天子”,这才是正道。

针对《白虎通义》中所说“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臣也”,他态度鲜明地指出,“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他认为夷夏之间的区分,不能以所生活的地理区域或种族之别作为依据,应该以道德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来区分,野蛮与文明的分界才是夏夷之间的分水岭。如此,在道德文化修养的变化中,夏夷不是一成不变的。夷如果追求仁义,广施礼乐,就可以进而为夏;夏如果道德败坏,丧德失仁,丢弃文明,那么也可以退而为夷。

于多民族的大一统中国而言,何休的夏夷之辨,无疑有着划时代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将近两千年过去了,何休的认识高度依然那么嵯峨与巍然。

抗战时期的公元一九四一年,顾颉刚在云南《益世报》办了个《边疆》副刊,大谈汉夷问题。傅斯年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极为重要和敏感的问题,于是正告顾氏,要尽力发挥“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证明夷汉之为一家,并以历史为证,“即如我辈,在北人谁敢保证其无胡人血统,在南人谁敢保证其无百粤苗黎血统,今日之云南,实即千百年前之江南巴蜀耳。此非曲学也”。顾氏赶快从正面撰文,挽回不良影响。

不久,吴文藻与费孝通的民族学会,却举着“为学问而学问”的大旗,又公然宣称“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傅斯年再次以他的敏感,意识到吴、费等人的言论将会在国难当头的此时云南,发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他立即密函朱家骅、杭立武对其制止,揭露吴、费谬说,痛陈其妄为胡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危害,条列乱党扰国之举动。最后,在朱家骅、杭立武的责问之下,民族学会才灰溜溜地逃走了。

一个在公元二世纪就被何休轻松解决了的问题,却在二十世纪的学人那里依然成为鸿蒙难解的难题,只能说何休了不得。

董仲舒以“所见”、“所闻”、“所传闻”形成了自己的“三世”说,何休创造性地将其“三世说”与“异内外”相结合,认为“所传闻世”为“据乱世”,所以《春秋》记录此时所用的笔法是“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世”是“升平世”,所以《春秋》记录此时的笔法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见世”为“太平世”,所以《春秋》记录此时的笔法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大小若一”。

何休正是以“张三世”的理念,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逻辑起点,将历时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历史划分为递进的三个阶梯,从而告诉人们,历史不可逆转,社会演进必以进步为原则,进化是客观规律,人类不可能倒退。

这无疑是一种充满理性意识与美好向往的哲学提示,给衰世中的人以自励,给陷入绝望之境的人以自奋。

公元一八九六年,三十九岁的康有为在《强学报》上撰文,用何休的“张三世”学说,向民众指出,历史在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有序进化程序前进,对长期盘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今不如古的历史退化观进行了批驳。

可见,康有为的进化改制思想完全脱胎自何休,这就为即将发生的“维新变法”找到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党禁稍解。何休终于又可以站到阳光之下,享受自由而清新的空气。“党禁解,又辟司徒。群公表休道术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悦之,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

但,所有这些对何休而言都已不重要了。

就像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终于得以出版时,他欣慰地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大愿已了,便再无牵挂,只在平静中死去。

《春秋公羊传解诂》已经写就,自己来到世上的全部使命已经完成。丝尽春犹在,烛化意更稠,但再好的春已与我无关,再浓的意也不关吾心,更何况这是个遍布着愁苦与凄惨的世界?

那就走吧。

公元一八二年,于黄巾起义爆发前夕,何休与世长辞。在大风暴、大动荡到来之前,提前走入永恒的宁静港湾,何尝不是雅而好思、进退有礼的一代大师的终极夙愿呢?

大师,您一路走好。

同类推荐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求得自身的逍遥,庄子的书大多是通过对各家学派的批判,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会让你保有一份闲适,一份快乐。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比如李白,相信你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庄子品读

    庄子品读

    庄子的哲学让人们追思_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_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使心灵可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家园。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成就了多少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走近孔子

    走近孔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了偏离,也变得僵化。当我们今人剥开它在外面固化的硬壳后,却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富有多么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礼仪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也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以及孔子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颂扬,等等。本书就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中西文化参照对比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能够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热门推荐
  • 鼎国佳人

    鼎国佳人

    她是一个高贵的公主,年幼失散,聪明、美丽、多才多艺。相认前,她过得非常坎坷;相认后,她享尽荣华富贵。
  • 贵族恋爱学院

    贵族恋爱学院

    这里记载着公主们的恋爱,这里记载着对王子们的考验,他们能否通过重重考验,最后在一起呢?他们的恋爱是怎样的,他们能否雨过天晴见到彩虹呢?他们.......
  • 贵女女配求上位

    贵女女配求上位

    人生总是有意外,通过书楼一朝穿越小说中。贵女之路,她昂首阔步。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某女咬牙,成为重生文中恶毒女配角又不是她的错!爱并非全部,她只求一个缘字!一个身份贵重的穿越型贵女与本土重生女之间的PK!本文中所提作品为作者虚构!
  • 紫罗兰之真爱似血

    紫罗兰之真爱似血

    她是第三代血族,千年苏醒失去记忆,熟悉的两字便成了她的名字“魅嫣”,她的苏醒让血族再次硝烟四起。烨陌血族最高领导者,他俊美而冷漠,痴情而温柔。她第一眼就看上他的眼睛,可他对她却是视而不见。某天她凑近他耳旁:我能让他苏醒,并且让你进阶成为帝王,条件是你必须做我的男人一百年,试着爱上我。没办法他只好先忍辱负重答应。伴随着她渐渐恢复记忆,事态已经严重到让她无法控制,为了让他们置身事外,她对他嫣然一笑:你自由了
  • 穿越之异世寻爱

    穿越之异世寻爱

    她是一名普通的胖子,一朝穿越,她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府大小姐。只是,老天,为什么还是胖子!谁说胖子没人爱的,她才不信,文采武功信手拈来,哼,看她如何在异世寻觅真爱,携手江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穿越之穿越次元

    无限穿越之穿越次元

    我:“魔镜啊魔镜,简介什么的......有我可爱吗?”魔镜:“主人,您是世界上第一可爱的人~~摸摸大~~”呀呀个呸!臭不要脸的!魔镜心里想道。
  • 调皮女生古代游记

    调皮女生古代游记

    她,IQ200的天才女生,某天因为和周公下棋痛斥周公耍赖而被一脚,到了古代。古灵精怪,善良迷糊的她遇到冷情的王爷,温柔的玉剑公子,霸道的盟主……是命中注定?还是从来都如此?她失去的记忆和他的痛苦,还有他们的宠溺,究竟会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愿缠君

    愿缠君

    白衣如雪,愿来世我红裙相配。??血色漫天,愿来世我看尽繁华。?????????????青丝及腰?,愿来世我翻云覆雨。??花开花落,愿来世我再逢君。
  • 探究式科普丛书-让人类走得更快:汽车

    探究式科普丛书-让人类走得更快:汽车

    本书语言生动,富有哲理,在讲述知识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汽车的小知识,学习中不乏休憩。易读易懂,阅读这些知识,能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开发智力、增强青少年朋友的学习欲望,另外它可适用于家长阅读。
  • 你是寒光亦是骄阳

    你是寒光亦是骄阳

    一睁眼,一本结婚证就朝自己扔了过来,看着结婚证上的照片是自己没错,可为啥名字不对?再看看坐在自己面前的人,这人怎么这么眼熟呢?这不就是结婚证上的另一个主角吗?就这样自己莫名其妙的跟他回了家,直到有一天柒冉才发现原来她不止是她,他却还是他,只是他们永远回不到以前了!“尘灏骞,早知道,爱上你会这么难过,当初见你的时候我肯定掉头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