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63700000003

第3章 孟子:平治天下者舍我其谁

横亘在东西方文化源头的是两条大河。

一条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继之于柏拉图,传承于亚里士多德,然后浩荡东去的蓝色河流。

另一条是发轫于孔子,继之于子思,传承于孟子,然后携百川、纳万流,雄浑入海的黄色河流。

它们同时泽被万世,浸润并哺育了各自的文明,且影响至今。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在孕育、发展和壮大的早期路上,从雪山融水,到涓涓细流,再到波澜壮阔,其发展竟然如此酷肖,而且每个阶段都有着彼此对应的坐标。

抱着用自己思想为万众接生的苏格拉底,同样坚持述而不作,他以深邃的智慧和绵密的思想开创了希腊哲学的纪元,给学生柏拉图以深刻影响。老师死后,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等对话录形式,阐述了老师博大而精微的思想。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年轻时进入柏拉图学院学习,学成后在雅典建立吕克昂学校,继承并发扬乃师的学术思想,创办了著名的逍遥学派,并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个三人学术接力阵营所营造的学术天空,整整影响了希腊及罗马时代,乃至今天的西方文化走向。

行一己仁道、力图为东周理想国的孔子,荟萃其全部学术思想的对话录《论语》,也是由其弟子及门人所撰。子思阐扬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而且多采取引述孔子之言的方式申明自己的主张。到孟子这里,他与对应在另一学术传承链条上同等环节的亚里士多德,不但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有着共同的游学、创办学院、为帝王师等等人生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左手托宗师衣钵,右手开一代之先,在将本门学术思想精深化、博大化的路途上,有着重要的继往开来的作用。

西方人眼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三圣贤,亚里士多德有着大开门户的至伟作用。

东方人眼中,孔子、孟子的学说早已为一个词组——“孔孟”所焊接,孟子本人则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在墨学、农学、黄老之学位居显学的战国时代,正是孟子凭借自己单枪匹马的努力,承继孔子道统,开创了儒家繁荣昌盛的全新局面。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的孟子。

孟子,是东方的亚里士多德。

真是吝啬,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有关孟子的记述就区区一段文字,长度甚至还不及作为客人硬塞入本传的邹衍。

《史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实,这已足够。孟子的生平、遭际、思想、学术,在其间已大体呈现。

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像个没有头绪、毫无来历、从弥天大雾中突然跳到众人面前的人。

有关孟子的出生年月,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出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上半叶已为定论,其远祖为鲁国赫赫有名的孟孙氏。他的家族发展史,应验了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过的一句话:“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鲁之三桓之家后来果真从史书上渐渐消遁。因家道衰微,孟子祖上从鲁国迁居邹国,完全成为一个普通平民之家。

如此,来为苦孩子出身的孟子推溯家谱便很难。关于孟子的父母,正史上记载寥寥,语焉不详。《春秋演孔图》、《阙里志》等,说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但学界认为这些均于史无据,纯属无稽之谈。

连同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所记载的“孟母断机杼”、“买东家豚肉”,以及刘向《列女传》中载录的“孟母三迁”等故事,史家也都认为是凭空臆造,属于后人为“亚圣”的增饰美白,不足为凭。

事实上,四十三岁之前的孟子的一切活动均为空白,不仅《孟子》一书中未曾提及,而且所有的文献都不见有任何文字记录,令人有“神龙见尾不见首”之叹。

有神龙在天,观其腾跃之雄姿、听其咆哮之滚雷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煞有介事地重塑那个孵化了它的已然不存在的蛋壳呢?

既然找不到出处,那就不问出处。

于英雄,应作如是观。

邹与鲁是如此之近。

一阵清爽的北风,就能将鲁地学庠里琅琅的诵书声吹送到近在咫尺的邹国。流风所布,自然使得邹国受其熏陶,俨然为礼乐之邦。

《庄子·天下篇》说:“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读其书,感其人,慕其德,年轻的孟子一定时时将崇敬而向往的目光投向北方,一遍遍去追思那个叫孔丘的巍然矗立的蔼然智者。

文化的感召力量永远是超越国界的,最终,他负笈北上,游学于鲁,求教于子思门人。

地理上的近缘性,学理上的承继性,决定了孟子一生的学术思想指向。他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硃,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

自己所处之世离孔子不远,自己所在之地也与孔子如此之近,那么孔子之后无人为继的大责自然就由自己来肩负,而且责无旁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这样对自己说。

他不仅将自己定位于“圣徒”的位置:“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而且为自己定下了神圣使命:“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孔子地下有知,当起身鼓掌。

在孟子心中,这个使命便是定纷止乱,于嘈杂一片中确定一种清朗之音。

孔子殁后,儒分为八。韩非在《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当然,这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所以他不仅在八派中剔除子夏一脉,使后人费解,而且又将孔子及门下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更使学者不知所从。

儒学八派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学术界定意义,只是孔子去世之后至战国末年的儒学大概情况。但从这个梗概之中可以看出,权威坍塌,众口哓哓。

凡为一代宗师,必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开宗立端的创始意义,有着极高的成就,他端坐在高处,身影也必耀古烁今。但,这也附带形成了宗师的不幸。他磅礴的体系,他巍峨的高度,他深浑的厚度,都使他的衣钵传承者难以悉数承接和传递。

空谷回音,这音色难免浑浊、失真、褊狭起来。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四八六年在拘尸那迦城附近裟罗林中入灭,公元前三八七年佛教开始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

基督升天之后,公元一〇五四年,基督教分化为希腊正教和罗马公教两宗,十五世纪出现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分裂出各种小教派。

儒学也逃脱不了这种宿命。

原因不难理解。孔子在世时,他创立的儒学呈现出博大、开放的气象。孔子对弟子十分讲究因材施教。讲授中,尽管有着基本的共同原则和大体相仿的教学内容,但因弟子之间彼此个性与天赋的差异,他会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罕譬而喻,予以启发。这样,就造成了弟子们学有所专的结果,客观上使孔门后学在学术上趋向分化。

到孟子之时,儒学的分化与式微,孔子学说不同程度地遭受歪曲,法、墨之家的异军突起,都让儒学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回应这种挑战的人正是孟子。

孟子的学说来自子思。子思为曾子高足,以昭明圣祖之德为己任。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据此可知,思孟学派的学术主张是“法先王”,并据往旧思想资源造作五行说,在战国中晚期形成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述仲尼之意的孟子,在与这些对立学派的反复驳难、互相攻诘中,重新找回儒学。针对法家的刑名之术,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道;针对杨、墨兼爱、尚同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针对许行学派的自食其力、市贾不贰的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的必然性;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坚持人心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是他的睿智与善辩,凛然与高迈,折服了一个个强词夺理的对手,使得儒学得以重振。

韩愈在《孟子序说》中说:“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这就是孟子的作用。

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化德布仁,扬义天下。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注定了他一生之中,必将永远游走在路上。偶尔有鲜花欢迎,那也是暂时点缀,或纯属门面性的排场,他行走的背影,必将是凄凄惶惶。

在孔子如此,在孟子也是这样。

当孟子之世,“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刘向《战国策书录》)。弱肉强食,杀伐盈野,攻杀不断,其结果是统治者大力延揽人才,积极追求称霸图王之路。

这其实已经说明,大一统且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的周王朝已经式微,诸侯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如何遵循君臣之义,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是在激烈的彼此生死存亡的争斗之中,如何保护自我,图存发展。

那么,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孟子的王道思想即使再美轮美奂,但对人人自危的各国诸侯来说,他们最多只会面带微笑地赞赏,或出于礼貌给以尊重,却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人采纳推行。

这不是孟子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无奈。

但对学人来说,那又是怎样一个享有独立意识、可以自由思想的伟大时代!

中华文化史上那么多哲学巨人集体出现在此时,用各自理论相互责难、驳诘,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这本身就值得人永远感怀。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磨刀霍霍,这自然使得君王们为称霸图强而竞相招贤纳士,俯身智慧,礼遇文化,尊重士人,这种政治生态无疑给学人带来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人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也绝不依附于特定的权势集团,而是抱着强烈的“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的自主意识自由发言。这自然造就了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人格,也纷繁了频繁游走于各国士人阶层的自由傲岸的身影。

稷下学宫,就是当时屹立在中华大地的最重要的学术重镇。

齐威王为富国强兵,霸诸侯,王天下,建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如司马迁所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稷下学宫的学人们享有极高的礼遇,生活待遇优渥,最重要的是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不参政却可问政,这就保证了学术相对于官场的自我独立。

百花齐放,海阔天空!

稷下学宫的全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因而,这里自然成为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文化交流场所,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渊薮。

正是这种文化的感召,与儒家生命本体中“经世致用”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促使,公元前三四七年,在邹国授徒多年、已届不惑的孟子走出了家门,朝着东方那个人文炳焕的著名学宫缓步而去。

自此,他走上了赵岐《孟子题辞》中所说的“遂以儒道游于诸侯”之路。

这是条风霜弥漫、雨雪交加的路。

从公元前三四七年到公元前三二三年,除了中间三年归邹葬母守丧外,二十四年的漫长生涯里,孟子就一直待在齐国稷下学宫。

无疑,齐威王是孟子的第一个来自统治阶层的聆听者。

齐威王饶有兴趣地问,春秋五霸应该是仁君吧?孟子的回答有些扫兴:五霸何能称圣君?不过假仁义以谋利而已。然久借不还,焉知其不弄假成真,据为己有呢?故五霸亦有仁义之举,亦行仁义之政,但不同于尧舜,非圣君也。

他进一步指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他说得很多。

仔细听听,他的道理还是孔子的老道理,但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迥然不同。孔子讲仁,培养的是高踞于一般民众之上的君子人格,带着浓郁的贵族色彩。孟子讲仁,注重的是民众利益,轻视君权,具有明显的平民色泽。

民本思想,是孟子一切思想与主张的出发点。

他提出王者御民,是出于其“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王政。一切政治经济制度皆为民设,君亦为民设,君王的存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得乎丘民”。

他关于仁政思想的每一条主张,无不述之合情,言之成理,但却终未改变齐威王。这个抄袭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的齐国君主,昼思夜慕的不是如何施行仁政,而是怎样才能迅速崛起,称霸诸侯。

那么,尴尬只能留给这位担任稷下客卿的孟子。

此时,再去打量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便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稷下学宫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伴随田齐政权的强弱而兴衰。稷下学宫的兴办,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包括为王国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出谋划策。

当这一切实际需求得不到时,学人的学术主张不能和王国的政治方向合拍,那么,学人便成了政治摆设,徒具装饰作用。

公元前三二三年,孟子终于知道齐威王不能用己道,施仁政,此时听说宋国将行王政,于是,谢绝了齐威王赠送的百镒黄金,离开临淄,怀揣新的理想,开始了他的宋国之旅。

前方等待他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一切像极了一百多年前的那支游学队伍。

同样抱着一颗吾道必行的火热之心,同样怀着匡世救民的大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一直奔波在路上,永无安身栖居的终点。

那时,是孔子带着颜渊、子路们跋涉在行仁布德的崎岖路上。这次,是孟子带着万章、彭更们游走在推行王政的坎坷路上。

只是,打头儿的老师年龄更老,对世界打量的目光更峻厉,面对诸侯的态度更强硬。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这是孟子面向学生高举的出行纲领,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由于卓著的学术影响力和个人感召力,所到之处,迎接他的几乎都是笑容、款待和重金馈赠,同时,他面对的也似乎永远是一面或委婉拒绝或冰冷高矗的墙。

在宋国,甚至和宋王偃面都还没见,只与宋大夫戴盈之的一场会谈,就已宣告了孟子仁政思想在宋国不得行的命运。

接下来是邹穆公请孟子回到故国,那就回去吧。

邹鲁战争中邹国官吏战死多人,但民众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这让邹穆公很是恼火,他对孟子说:“诛之,则不可胜诛。”此时,孟子又不合时宜地批评道:大王仓廪中堆满了五谷,府库中盛满了珠宝,百姓却上不能养父母,下不能蓄妻子。每当荒年饥岁,老弱者弃尸于沟壑,青壮年抛妻别子,背井离乡,逃荒谋生,而达官贵人们却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他们为何不向大王报告灾情与民之饥困,以便开仓赈民,救民出水火呢?此就是强君害民。百姓饱受官吏之苦,如今有了报复之机,岂能够舍身相救?

邹国当然不需要这样的批评者,孟子也更不愿留在这样的国度。

于是他折身奔鲁。

鲁平公对孟子心怀思盼,听到孟子来鲁,欲前往拜访,此时小人臧仓进献谗言,于是鲁平公不见孟子。

公元前三二二年,孟子带领弟子来到滕国。出于心中久有的敬重,滕文公将孟子师徒“馆于上宫”,但也仅是与孟子口头上侃侃而谈仁政而已,并没有要推行的意思。

这里依然不是王政思想根植的土壤。公元前三二〇年,孟子离滕到魏。

刚一见面,梁惠王张口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愈老愈硬的孟子毫不客气,厉声指责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与梁惠王多次谈论中,孟子为魏国开出“仁者无敌”的治国良方,但翌年,梁惠王即死去,代之的是他更不成器的儿子梁襄王。

只见了梁襄王一面,孟子出来后就轻蔑地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于是决计离魏而去。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天下之大,究竟何处是我家?

从齐国出走四年后,他再次听到来自齐国的召唤。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大师……呼唤声声,声声入耳。

就像一个一气之下愤而离婚的女子,当她独守闺怨,以弃妇身份与更多不堪的垃圾男人见过,并冷静思考之后,会渐渐想起起初的那个男人的种种好来,于是就有了复婚的念头。

这当然是个拙劣的比喻。公元前三一九年,齐宣王即位,执政后他办的第一件事便是振兴弛废已久的稷下学宫,礼聘天下学士。一时间,八方辐辏,应者云集,从各国而来的学者千数百人,盛极一时。

孟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临淄。这次,齐宣王给予了孟子前所未有的礼遇,任命他为无职事也无言责的卿大夫。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称霸之事,孟子却避而不谈,扭转话题,大谈他的仁政主张,提出了“制民之产”、“恒产恒心”、“不征不税”等为政策略,强调“保民而王”、“乐民之乐,忧民之优”。

在孟子心中,只有仁政是普天之道,而王霸之说、刑名之论、取胜之术、利益之论等等都是违背王政的邪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秦用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苏秦、张仪纵横天下,天下无不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反对上述这些人的思想观点、政治措施和军事行动。在孟子的心目中,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和大丈夫,而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这些人越显赫,越荣耀,越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与之抗衡,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下万民。他坚信,哪怕只有一个圣君明王能接受他的“仁政”思想,整个天下便可运于掌握之中,人民便会安居乐业。

但齐宣王还是没有采纳孟子的主张,这使孟子再次产生离开的念头。虽然齐宣王带着极大的尊敬挽留这位文化老人,并开出条件:“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但孟子对此轻蔑一笑。他不需要这个,他需要的是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王道乐土。

破镜难以重圆,有裂痕的婚姻靠乳胶粘不住。

他再次启程。公元前三一二年,他落落寡欢地离开了齐国,决定回到故乡,狐死首丘。离开齐国边邑昼城后,他仰天悲叹:“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在外飘零了三十五个春秋的孟子,回到了故乡。如同晚年归鲁的孔子,此时的孟子已经清楚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任何诸侯采用,于是蛰伏书斋,不复出游。“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这个“以身殉道”,对垂暮之年的孟子而言,就是边进行学术整理工作,为往圣继绝学,述孔子之意,边开馆授徒,阐述其思想学说。

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最后的一份快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此时,耄耋之年的他已绝无可能再有父母俱存的快乐,但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他已经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也已经实现,他该掀须一笑了。

带着他“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独有快乐,这个智慧的老人于公元前三〇五年与世长辞。

孟子的学说体系建立在性善之上,他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表现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非之心四端。道德价值的自觉与生俱来,即人心本善。人之所以不善,是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由此,人必须靠自我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自家内心的善端,通过“尽性”,培养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主张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有仁政。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行王道,为民制产,反对霸力。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是天,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从中可以看出,分别凸现在孟子学术思想体系和人格精神禀赋之中的两个字眼:一是贵民,一是傲岸。

这两项特质,几乎在他一生的行为与言语中俯拾即是。

他努力要成就一种具有狂者胸次的大丈夫人格,以天下为己任,肩负道义,坚定不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他一句惊世骇俗的政治宣言。

与齐宣王讨论“汤放桀,武王伐纣”时,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慷慨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把不仁不义、残害百姓的商王纣称为一夫,称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并非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而是为民除害。

齐宣王问卿时,孟子更是石破天惊地说贵戚之卿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齐宣王闻之,立刻“勃然变乎色”。

在齐是否伐燕问题上,生气的孟子甚至在得知齐宣王准备召见自己时,故意称病不朝。第二天出门吊东郭氏时,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派人半路上阻拦孟子,劝他去见见齐王。傲岸的孟子不但不去,干脆不回家,躲到景丑家留宿。景丑也指责他,君臣之间应该主敬,我怎么只见齐王敬你,不见你敬齐王呢?

孟子的回答是,齐国没有一个人向齐王讲仁义,不是因为仁义不好,是他们认为不值得与齐王谈,这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敬。我却进献尧舜之道,所以在齐国没有人能像我这样尊敬齐王了。

但是,齐王有富贵,我有仁;齐王有爵位,我有义。天下最尊贵的东西有三种:一是爵位,二是年齿,三是德行。齐王怎么可以因为他有爵位和富贵,就轻慢有年齿和德行的我呢?于是他提出:“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而自己,就是不应召的人。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还有,他骂梁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甚至炮轰一切,指责春秋五霸及当今诸侯、大夫:“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当学生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应该是大丈夫,孟子厉声反驳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他甚至当面向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杀伤力多么大的一句话!

隔了足足有一千七百年之久,到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闲览《孟子》时,在《离娄》中读到了它,朱皇帝立刻怒不可遏,恶狠狠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孔子。

公元一三九四年,朱元璋又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将孟子重民轻君的大不敬之处删掉八十五条,编就了一本删节版的《孟子节文》。

蔑视君权,傲视王侯,当然是孟子“贵民轻君”的思想使然,但更重要的却是他胸中真力弥漫的浩然之气在发力。

“万物皆备于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自然形成一种浩荡深浑、至大至刚、独与天地自在精神相往来的人格。

他的生命本体中就植入了所向无敌的绵绵力道。

即便是在离齐归乡的路上,他仍无视自己年已八秩的寿考,没有去想这已是自己向世界告别的时分。他极为自负也极为自傲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他用豪情满怀、充盈天地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志士仁人。

九。

一路宣扬王道,一路应驳辩难,口干舌燥的孟子,似乎自己都认为说话太多,有些喋喋不休。

他自我申辩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得已,就是因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一流的辩论家,思采、文采、辞采、口才均属超凡绝伦。

秉承述而不作的古风,为推行王道仁政,建构儒学道统,一方面用他擅长的近比远譬向诸侯大夫或娓娓道来,或厉声呵责;一方面用他绵密的思维、善辩的口舌,向杨、墨、农家等学说进行批判,回应各种非儒学派的质疑和责难,廓清儒学发展的障碍。

他在儒学发展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至大至伟。

韩愈说:“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自韩愈的道统论给孟子点定确切的坐标之后,孟子应有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才得以渐渐理清。

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开始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七年,孟子走进孔庙,配享孔子,宋儒开始把《孟子》从子书升格为经书。

继之,是学界中一场长达百年的贬孟与尊孟争论。司马光就曾著《疑孟》,认为孟子“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不是贤人,是忍人。

直到南宋时,朱熹写就《读余隐之尊孟辩》,拨云见日,一切非难孟子的哓哓之论才告停息。朱熹后来将《孟子》编录《四书》之中,从此,孟子站在了孔子身后,《孟子》则走上了所有读书人的案头。

一个东方的亚里士多德,就此定格。

同类推荐
  •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克莱恩在出版《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四年之后退休,他拒绝了医生植牙的建议而省下一大笔钱。他离开喧嚣的纽约,拖着一箱哲学书来到哲学家的故乡,在风光旖旎的希腊小岛开启了一场哲学寻根之旅。他在沙滩上漫步思考,结识天性豁达的岛上居民,也读到大哲学家的人生建议,包括伊壁鸠鲁、柏拉图、斯多葛派、培根、叔本华,等等。最终他发现,人只有具备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整个生活的乐趣。这次,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利用经典诠释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审视、反思谭嗣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谭嗣同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具体解读以及与其他人的比较分析,对谭嗣同仁学视域下的以太观、三纲观、平等观和孔学观视域下的诸子观、经典观等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图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和还原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 世界哲学史

    世界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是哲学的三大王国,古希腊哲学衍生出欧美哲学和伊斯兰思想,中国哲学自成一体地持续发展,印度哲学体现在佛学思想和印度教思想。《世界哲学史》鸟瞰整个人类思想的流变与发展,梳理世界哲学脉络,辨析各大思想源流。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二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二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本书叙述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以及政治哲学流派如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等的政治哲学思想,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流变、重要思想资源,以及阐明对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
  • 借力而行,化零为整的整合时代

    借力而行,化零为整的整合时代

    对于整合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好的时代。改变思维,你只需要多行动一步,从整合中去找寻你所需要的一切,成功自然就会到来!
热门推荐
  • 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那一世,你回眸一笑,我许你一生。这一世,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 反派皇夫太撩人

    反派皇夫太撩人

    云舒意外被系统绑定穿越到了一个女尊世界,成为了凤临国将军之子云殊。为了回到现实世界,他必须完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阴险毒辣,残害忠良,祸国殃民,并作为主角的绊脚石用自己的心狠手辣衬托主角的高洁傲岸!于是云殊为了早日回归现实世界,兢兢业业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主角面前花样作死,终于万箭穿心而死。就在云舒以为自己功成身退时。系统说:世界崩坏了了,女主凤临国女帝凤九因为自己的死,冲冠一怒为蓝颜把参与暗杀任务的所有大臣包括男主都杀了,最后抱着自己的尸体推翻烛台点燃了养心殿为自己殉葬了。现在自己必须回到世界的起始点,重新做一次任务,务必让剧情回到正轨。云舒只好再做一次任务,慢慢的他发现崩坏的好像不是世界而是主角们吧!
  • 穿越恋之云殇

    穿越恋之云殇

    浮生若幽梦穿花堂镜前字字胜珠玑点点是泪颜当我们拥有爱的时候就去珍惜,当我们想得到爱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很短,劝君惜爱。她来自现代,她来自农村,她来自小视角,因为爱穿越这个世界。跟她来吧,邂逅翩翩白衣君子;跟她来吧,谱一曲穿越的凄美爱情故事。
  • 摩卡沉浮

    摩卡沉浮

    小说讲诉了一个企业家李斌,因创业摩卡失败而跑路,期间还被数次刑事拘留,蹲过大狱,李斌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他从头再来,从基层做起,凭着智慧和勇气,经历尔虞我诈商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将摩卡企业做到了辉煌的励志故事。小说以李斌创业摩卡成功和失败为主线,画了个爱情故事曲线,生动描绘了最近老板跑路、股灾、房价暴涨暴跌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 天地探秘

    天地探秘

    车安贞为了拯救病危的男朋友罗永浩,心甘情愿进入神秘组织,参与一项变态的科学试验,并成为她最讨厌的冷血上校黑狼补乐的助手。车安贞因为有着神秘的X血型而被众多帮派盯上,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离奇又惊险的事件:神秘的血型、有思想会治病的石头,疯狂的反人类教授,被名医隐藏千年的神奇药方、迷失的成吉思汗宝藏、中华武术的科学密码、长生不老村、世界犯罪集团的暗杀、深藏在地底不见阳光的部落、生活在火山之中的火人……但是为了心爱的男人,她无怨无悔。历经重重惊险,她们终于找到了可以长生不老的秘术,车安贞却遭到最信任的人背叛,永锁地狱。一直对她冷酷又严厉的黑狼,内心是不是爱着她?和她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伙伴能抵得住巨大宝藏的诱惑吗;她为之铤而走险的男朋友,会不会就是她最大的敌人……重重谜团又给她的传奇生涯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最后,她会脱险吗?历经地狱之苦的她,又打算如何报复她的敌人?
  • 路西女王别玩了

    路西女王别玩了

    原来从她一出生就注定自己的一生不平凡,只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时,与自己亲近的人早已因自己死去,查到是谁后,她选择离开,离开了自己爱的人,只为了好好复仇后,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 异世戮神

    异世戮神

    我若灭世,谁人阻拦,天若有怨,葬之何妨?世间毁誉,与我何干?执守本心,持三尺青峰,快意恩仇,掌天控地,脚踏九天,神挡戮神,天挡戮天。一代强人穿越异世,看其仗剑屠出通天大道,搅动天下风云,踏临异世巅峰,成就一代戮神!
  • 三伏霜降

    三伏霜降

    偌大的天下被瓜分为东、南、西、北、四国,总会有些野心勃勃的帝君贪心占有天下。南方帝国联手西方帝国强占北国疆土,当打着求和的幌子前往东方神秘国土的北国弃子遇上悲惨凄苦的东方灾星时,一切才将刚刚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果叶梦

    果叶梦

    雨慢慢地下,血悄悄的滴,泪慢慢的滑落,世界那么大,色彩那么美,却唯独找不到属于我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