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63700000004

第4章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有一年冬天游走到泰山。宾主燕饮间,问一位当地的朋友:如果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描绘,你心中的泰山是什么样子?向来才思敏捷的他似乎有点猝不及防,停顿良久后才说:巍峨,朦胧。

巍峨,是对的。无论兀立在齐鲁平原上的海拔高度,还是矗立在典籍中的人文高度,泰山都当之无愧。

朦胧呢,就显得离谱。泰山既无黄山那样缥缈隐约、如梦如幻的云海雾涛,也没有五台山那样峰山掩映、层峦叠嶂的视线屏障,就敞敞亮亮地挺立在那里,怎么会有朦胧感呢?

直到有一天,我以主人身份被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同样的问法问及荀子时,我几乎是绕道大脑,顺嘴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巍峨,朦胧。

问答双方先都是一愣,然后彼此为之会心一笑。

就是在那刻,我明白了泰山的朦胧,也明白自己其实早已在心中拥抱住了朋友这个答案。

作为拔离大地的地理之峰,高耸的泰山也许有着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高度,但在过分熟悉它的人那里,因比别人更深入其间而更难以言尽其蕴藉高邈的巍峨身量。所以,有形的泰山在他那里化为了种种无形的岱宗,那不是朦胧又是什么?

荀子,正是这样。

作为高蹈于人群之上的人文之山,荀子留下的文字,吐纳的思想,可以被每个人清晰领受,但在作为他晚辈乡党的我这里,因对荀子多年的亲近或熟稔,而有着比别人更多的陌生。颜渊讲起老师孔子时,就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在我的敬仰视线里,荀子正是端坐颜渊心中的孔子。

巍峨,朦胧。

熟悉,陌生。

战后的德国人说过,我们因自己的疯狂而被世界打败过两次,但我们依然是骄傲的,因为我们拥有黑格尔。

邯郸也很骄傲,因为它拥有荀子。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邯郸历史大事编年》,其中的“周赧王二年,赵武灵王十三年”词条下这样写道:

“秦攻赵,取蔺,俘赵将赵庄;楚王、魏王如赵邯郸;荀况约生于是年。”

烽烟滚滚中秦兵来犯,折将丢城,这事不得了;楚、魏两国元首齐集邯郸,如此重量级的三个人身影集凑,必然有影响国际局势的大事要商量,这事也不得了。但编纂者没有因此给他们过多的笔墨,对前者惜墨如金的同时,却也没有遗漏一个人出世的消息,那就是荀子“生于是年”。

到底谁更渺小?到底谁又更伟大?

时光会让市值颠覆,并最终在历史里重新确立价值。曾经的轰轰烈烈可能变为现在的鸦雀无声,曾经的卑微琐屑又可能成为今天的光芒万丈。

隔着千年时光之河的淘漉,那场杀人盈野的酷烈战争算什么?那次左右国际时局的君王会谈又算什么?那些,统统没有一个孩子嘹亮的啼哭更让人感兴趣,更让人为之瞩目。

阅读史书时,我时常在想:赵国可以丢掉和氏璧,也可以丧失若干城池,甚至可以最终被秦灭掉,但它绝对不可以没有过一位光烁古今的思想家。

但,多情的邯郸人并不知道,荀子并不生于这年。否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一生行止的文字记录便自相矛盾起来。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邯郸人,汉朝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曾被人一度改为孙卿,约生于公元前三三六年,约卒于公元前二三八年。

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逝世之后,儒学呈树落梨花之态,暂时不复存在一个核心人物。孔子弟子各有其学,儒家分为若干流派,《韩非子·;显学》中列出了八家,其中“子思之儒”被列为较为突出的一支。直到孟子托起孔子、子思衣钵,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中道而立”,而将思孟学派发扬光大,成为儒家的“亚圣”,中兴人物。

而比孟子小五十多岁的荀子,以孔子、子弓的学术继承人自居,以儒学为本,间取道、法两家,形成了朴素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观,再次创树了儒学别开生面的一支。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人们大都熟悉孟子,却较少注意到荀子。而在战国到汉一代漫长的时间里,荀子与孟子的学说同为当时显学,荀子与孟子交相辉映,难分轩轾。只有到唐朝以后,孟子渐渐被推崇,荀子渐渐被遗落,乃至到后代的宋明理学与心学时,已然是完全只有孟子,不见荀子了。

但这并不能否认荀子作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集大成者的身份,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孟子之后,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单是看看他教出的两位弟子——韩非、李斯,秦始皇用其主张攻于时政,就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全新帝国;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张苍、浮丘伯、贾谊等,又统统是汉代家喻户晓的儒学大家。

梁启超曾这样说过:“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属变,壹皆盘旋荀子肘下。”

好个“壹皆盘旋肘下”!

伏尔泰死后,他的心脏被盛放在一个盒子里,放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谦逊荀子没有说:这里是我的肘腋,下面盘旋着中国两千年的文化。

很难用一个具体的称谓来界定他。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法学家、唯物主义者?这些都是,但过于清晰的专业命名,反而有损于他的精深与博大。

荀子的确伟大。

他的伟大,就建立在他以儒为本,又依本发新的独创意识上。他的伟大,还建立在兼容并蓄,又独有卓见的丰茂思想上。

从《荀子》一书,尤其是其《非十二子》来看,荀子虽然处处与孟子立异,但其批判的锋芒所指并不是孟子一家,而是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批判,“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弃其所蔽,扬其所见,综合百家,融会贯通,重建一新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正如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中所说的那样,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

公正地说来,荀子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宗师,他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先秦诸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经过他的批判,而又没有一家理论不被他汲取。因此,又可以说,儒学发展到荀子的阶段,不仅完成了一次新的综合,而且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还意味着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学的终极大成。

从自然天理,到世道人心,他都进行了独特而颇为识明的打理,在诸多思想领域,他都有石破天惊的学术指认,从而,将他所生存的时代远远抛离在了身后。

荀子是第一个对“天”从理论上给予自然解释的人。

他认为,天客观存在,是唯一的实在世界,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但其规律性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永恒性、必然性。一方面,人不能把自己的任何主观意愿强加给自然;另一方面,天也不会用任何主观概念来干预人事。因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到汉唐乃至明清时期仍在普遍流行的天象征世说,早在荀子这里就被指明,一切自然灾害均为自然现象,“治乱,天邪?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所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他反对筮卜、龟相等等形而下的卜占吉凶之术,“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意思是作为社会秩序及伦理需要、作为“文”的礼仪可以存在,而如果将之迷信化为“神”,则大害。

在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之后,他进而认为,人可以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之后,通过君子的理天地,达到制天命,裁万物,做自然的主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这就表达了人可以改造自然,做自然主人的自觉。

从孔子开始,儒学向来相信天命,强调通过自修人事,“约之以礼”,以应天意,荀子则完全从其中摆脱出来,走到了新的峰巅之上——事在人为。

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社会观,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是先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其天人关系论,应该是先秦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

荀子又是先秦时期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大师。

他确立的思维坐标,克服了先前因概念笼统、含混造成的模糊指认。他揭示了思维活动中递进的四种形态,“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

这就将老子混沌的“名可名,非常名”推出水面,使之清晰化。在荀子这里,名是思维的对象,有了名才可下论断,才能进行推理和论证,才会有辨别、论争。而上述这些活动的向旨是为了喻实,“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同时,他提出以“分”的思路来重新对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所以从自然物种之中分化出来,关键是人有“义”的存在。而这个“义”,既同于孔子“义之与比”的义,又有所深化。“义以分则和,和则一”,所以,他强调“群而无分则争”,“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这就肯定了孔子“贵贱有序,上下有次”的传统儒家礼制,展示出他源自儒学的看家本色。

荀子所谓的“分”,不但指政治上的等级区分,还包括对分配物质财富的“度量分界”。这种“度量分界”完全是一种适应等级制度的分配原则,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让》)。

他认为要解决“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的矛盾,就必须在“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方面,“制礼义以分之”,确立按照贵贱等差,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分配的“度量分界”,按照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分配物质生活资料,有区别地满足人类欲望。总的看来,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反对神秘主义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折中提出了“礼”。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正宗。

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须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

这便是他的“性恶论”。

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

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荀子·;性恶》中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自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

在孟子那里,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类中这四个天赋的善端是“人性善”的起点。所以,人要尽心养性,反求己心,节制感官刺激下的物欲和名利欲,从而就可养成冲塞于天地的浩然之气,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人生至高境界。

荀子看出了孟子思想上过于理想化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虽然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性之所不能免,为人所共有。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

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还很不够,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在承认礼义道德教化之功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就将法家的思想植入了儒学之中。

由于重法求刑,将权力与专政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的学生里出现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只不过,老师还待在儒家的门户里,而走出去的学生们却跑得很远,他们甚至完全排斥了儒家。

也正因如此,后世儒家以讲性恶、重刑名的荀子偏离了孔孟的学说轨道,从而斥责其为儒之异端。

其实,这是个武断的指责。

来听听两位现代学者的发言。

冯友兰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吕思勉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

讲得真好。

荀子的不信天命,拒绝鬼神,主张人性本恶,需要后天改造,从根本上讲,是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一脉相承的,但因其指责孟子,而最终被排斥在儒学正宗之外,两千多年来隐而不显。

你知道,这不是荀子本人的过错。

如果你承认法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那么你更该知道,荀子的学说是多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史记》之中,司马迁将孟子与荀子放在一起来写,让他们两人比邻而居,我觉得大有深意存焉。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交代的:“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这是在说,叙写本传的传旨就是通过记写孟子、荀子的事迹,肯定他们“明礼义”、“绝利端”的精神思想学说。

让人甚感奇怪的是,明明是为孟子和荀子作传,但本篇却记录了包括阴阳、道德、法、名、墨等家代表人物共十四人之多,极似类传。写传主孟、荀用笔少,而叙诸子则不惜耗费笔墨。

妙处也全在其中,这就是清人徐与乔所说的:“叙诸子斜斜整整,离离合合……盖宾主参互变化出没之妙,至此篇极矣。”主虚宾实,以实衬虚,在“百家争鸣”的战国学术阵营里,更见孟子、荀子的地位之著,人格之贵。

司马迁这样做的另一匠心就写在本传的《索隐述赞》里:“六国之末,战胜相雄。轲游齐﹑魏,其说不通。退而著述,称吾道穷。兰陵事楚,邹衍谈空。康庄虽列,莫见收功。”讲述他们二人向学志道的一脉相承。

在生命的时空中,孟子先荀子五十四年。

在生活的时空中,他们竟然一前一后都来到这里,在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

在文化的时空中,他们先后为儒家之宗,对儒学发展均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更为有趣的是,后者与前者并不形成师承关系,相反,后者对前者所持的态度是批评与改造。

孟子讲王道,但王道四处碰壁,终不可行,这影响了同时代的另一位儒家重要人物邹衍。邹衍于是让五行说抬起头,使他的学说变通得圆滑起来,向政治讨好起来,“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这是他的特点。

与孟子的穷蹇形成鲜明对比,邹衍的生平遭际是光鲜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约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人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在这里,司马迁很不屑邹衍的学说,认为其言不轨,阿世媚俗。但也可看出,邹衍虽然不能说是儒学正流,但他的思想衍变之基却来自儒家的学术思想。

正是邹衍之徒对儒学的异化,使得儒学产生了变种,即《汉书·地理志》说的那样,“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

同时,孟子的王道不行,也已经暴露了孟子儒学理论所存在的弱点与缺陷。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这样说:“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时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感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

但孟子的努力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却隔着距离,其思想不能被大多数人接纳,不能有效引导畸变的普遍思维方向。

儒学走到此时,若欲进一步发展,那就必须从单纯而迂阔的王道论走出,对自己进行修补与改良。

于是,荀子适时出现了。

他与孟子是如此靠近,所以他的观察更逼真,发现问题更深刻。

他不是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来打量孟子的,相反,是以一个严苛的批评者形象出现的。这当然不是荀子背弃儒学原旨在标新立异,而是他想超越孟子,向早期的儒学原典回归,在批判中重建儒学思想新体系。

《荀子·;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只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那么才能“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与孟子虽生存时代很近,但他们之间的为学宗旨不同,甚至完全相异。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吾心”,所以他很少用孔子的具体话语来谈理论事,对儒家经典似乎只是取其大义于微言,更将儒学之外的一切思想学说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荀子则不是这样,他不仅浸淫于各类儒家经典,而且在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认真思考儒家与百家的学说碰撞,兼收并蓄,批判性地吸收诸子百家于己有益之处,对儒学内部的芜杂也进行汰艾与扬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荀子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由此可以清晰看出,他不是儒家的一个异类,而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发展、纠偏、补充与改良中,重新将儒学回归儒家原旨的划时代宗师。

我又将眼光射向淄博,去触摸那个“最为老师”的宽大衣袍。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在遥远的齐国国都临淄,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精神汇聚点,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

尤为可贵的是,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种学派荟萃的中心。

在这里,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商榷、吸收,出现了中华文化史上首次思想大碰撞、文化大繁荣的可贵局面。这里学术思想最为深厚,一派繁荣;这里学术交流最为畅达,百花齐放,海阔天空。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这里不能没有荀子的身影。

天命之年的荀况,从邯郸一路向东,来稷下游学。

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中心,自荀子莅临后,竟然在其以后两次离去又三次回来时,无一例外都将至高无上的最高学术职位“祭酒”赠予这个学养丰厚的老人,可见荀子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感召力是多么巨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如此记述的:“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与被齐王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稷下先生、稷下学士荣誉称号的一帮游学之士,操着不同的方言,持着不同的学术观念,在讨论中争辩,在争辩中融合,在融合中发新,在发新中求异,使得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一时。齐国的国君面对这些学士,则不分国度,不管门派,不论老少,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均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虽不赋予他们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形成了学术释放无忌、言路大开的局面。他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词,纷纷著书立说,将这里营造得一派人文炳焕,锦彩霞披。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老师也可以自主择生讲学,这些宽松自如的游学方式,和自由无碍的学术争执辩论,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碰撞与发展,更有益于新的学说诞生,创立。

也许,正因为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吞吐磅礴,这才成全了汲取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成就,而终成荀子自己庞大而严密的学术系统。

没有稷下学宫,仍然会有孟子,但没有稷下学宫,也许就没有荀子。

离开书桌,文人永远是孤独的。

文化的不妥协性,使文人在现实世界常常捉襟见肘,寸步难行。

政治可以让文化走近,但那是出于主政者的一种装饰心理,一种摆设之需,而不是土壤对雨水的渴盼关系。

所以,远离王庭,始终伶仃于路。这基本上是所有真正文人的集体宿命。

在孔子如此,在孟子如此,在荀子仍然如此。

公元前二八六年齐灭宋后,齐闵王颇为自负,立刻骄傲无比。作为稷下文人集团的学术领袖,荀子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劝谏齐王不可以骄傲自满,这样有亡国之祸,但齐王不屑一顾。

于是,备感失落的荀子南下去楚。

哲人的眼力就是如此犀利,两年后的公元前二八四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陷齐都临淄。除仅剩两座城池外,齐国几至全面沦陷。

公元前二七九年,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后,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

此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都。战乱中的荀子离开楚国,再次回齐,投身于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意图再现往日稷下盛况。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妄想。公元前二六四年,荀子在齐国深感己志不抒,恰逢秦国延请,于是离齐赴秦。在对秦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他建议秦昭襄王重用儒士。

秦昭襄王对待荀子,像卫灵公对待孔子一样,表面尊敬,弃而不用。

仰天叹上一声,走吧。

灰心丧气的荀子离开秦国,公元前二六〇年,荀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母国。此时,廉颇正统兵长平,赵括的“长平之战”即将上演。赵孝成王慑于秦军之威,想派使者赴秦议和。荀子从战略高度上说:和与不和,关键取决于秦,秦国现在一心想击败赵国,所以派使者去根本无济于事,不如派使者结交楚、魏,那么秦国会怀疑我们要合纵击秦,它反而会主动与赵议和。

《资治通鉴》与《史记》都详细记录了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的精彩对答,其见解之深,运用之妙,连愚蠢的赵孝成王都连连称是。

耶稣说过,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它们会转过头来咬你们;不要把珍珠扔给猪,它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底下。

猪一样的赵孝成王,最终不能用荀子的谋略。失望之后,他只好背起行囊,再次回到第二故乡齐国。

公元前二六四年,齐王建登基,齐国朝政却在君王后手里。荀子向齐相进言“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大加挞伐“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齐国政体现状,结果自然是得到非议一片,“齐人或谗荀卿”。

那就再次选择离开吧,荀子怀揣着他的大道来到楚国。

客居楚国的荀子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为时不久,又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荀子只好离楚回赵。后来,深为后悔的春申君连连向远在赵国的荀子写信表达悔意,并一再坚请他赴楚,荀子才又回到楚国,重新担任兰陵令。

就这样,一路用他冷峻的目光观察,一路用他别有远见的思想归纳,一路用他不合时宜的语言进谏,一路迎接嫉恨与漠然,引谗见逐,不断遭弃。

最终,这个思想老人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兰陵,“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个“数万言”,应该就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荀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从此,他用他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人们一遍遍朗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他辗转千里,很苦。

他终成江海,值了。

同类推荐
  • 论自由

    论自由

    本文的目标,就在于彰显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无论个人还是集体,人类只有出于自卫这一目的,才能去干涉他人的行动自由。违背文明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意志,并且正当地对此人行使权力的唯一目的,也只能是为了阻止他危害他人。任何一个人唯一应对社会负责的,就是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行为。对于只涉及自身的那一部分,个人依法具有绝对的自主权。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身心这两个方面,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支配权。
  • 卢梭的民主哲学

    卢梭的民主哲学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本书详细阐释了包容这一人生大智慧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为人处世、婚姻家庭、成就事业、面对成败、化解苦难等方面的广泛运用。阅读本书,你将明白:包容是灵活处世的哲学,是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自我完善。
  • 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书末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鬼谷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鬼谷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修仙世界的魔法勇士

    我是修仙世界的魔法勇士

    吴奈作为土生土长修仙界的人,却意外得到了主神赠予的魔法天赋。依靠着魔法天赋修仙,吴奈走出了魔法和仙法结合,具备两者特色的修炼之路。在修仙学院中,他逐步展露头角,成为瞩目的天才。在试炼中,他斗法、灭魔、杀怪、战妖,用充实和精彩的冒险,奋发崛起。最终,吴奈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卓立于整个世界的巅峰。
  • 怎么什么都能找上我

    怎么什么都能找上我

    【轻松日常】对二次元痴迷的千浮酱在某次熬夜追番中被雷劈死,然后被神传送到二次元世界的故事。(所有梗皆来自番剧,如有雷同,纯属借鉴!)
  • 袖手荣华

    袖手荣华

    闯江湖,共马天下,恩怨情仇里刀剑挣扎笑繁华,且行风流,红颜一笑间英雄气短然,终抵不过命运奇妙殊途一生,他封王拜侯指点江山,她却袖手荣华策马天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斗罗开始穿越之我为素云涛

    从斗罗开始穿越之我为素云涛

    重生成为工具人素云涛怎么办?废话,当然是收主角为徒……
  • 凌少请多指教

    凌少请多指教

    惊!!!YS学院校草凌皓竟是同性恋!这条消息在三秒内使网络坍塌,众千少女哭晕在厕所。某位拐走众千少女梦中情人的少女正泪流满面的坐在沙发上写着数学版的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不要用那种眼神看我,如果你非要看我不能保证你明天早上能起床。”少女捂紧衣服控诉的眼神看着男人“变态,流氓,禽兽。”
  • 恶女成长史

    恶女成长史

    六岁那年,宁千雪救了个奇怪少年,那时她说“我把我的福气传给你。”结果,她的福气没有传给他,他的霉气传给了她。从那以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倒霉人生。十岁那年再见,他未认出她,嫌弃的对她道“看你丑的如此可怜,就饶你一命吧。”多年以后再相遇,她是病弱多娇的黑心莲,他是邪肆惑人的邪殿圣子。不归林中,他身手重伤,她淡淡看着,笑的无害“小白脸,用帮忙吗?”他看着她,暗中磨牙,面上却笑的温润有礼“好啊。”……从此,游戏人间的两人,在相爱相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女主一体双魂,男主灾星。)
  • 阴阳守门人

    阴阳守门人

    我为天师守人间,一手持剑镇阴阳!不管你是阴兵借道,还是小鬼买命,先过我这关!话说……为什么我只是一个守门人呢?张不凡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