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02800000029

第29章 汉代的知识分子(2)

在与宦官的较量中,窦武与党人们占有压倒性优势:党人居朝廷的文武要职,控制着首都地区的军队和禁卫军;宦官弄权多年,作恶多端,积怨甚深,而党人们得到舆论的支持;皇帝为窦氏所立,对窦武有好感,又来自外藩,与宦官没有联系。但结果却是党人们的惨败,这只能证明他们的无能。

从当年年初,窦武与陈蕃就开始做人事部署,要诛杀曹节、王甫等宦官的舆论已经造得“天下雄俊”都知道了,可是直到五月才找了两名中常侍开刀,又拖到八月才准备逮捕曹节、王甫。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即使不出现窦章奏章泄漏的偶然事件,宦官们也会有充分的对抗时机,无怪乎能在一夜之间反败为胜。窦武迟迟不动手的主要原因是他过于重视女儿窦太后的作用,必定要等待太后的同意,偏偏这位女主在曹节、王甫的奉承下,对他们十分信任,一直不批准将他们法办。可以想象,即使窦武的奏章送到了太后手中,她也未必会立即采取行动。窦武既没有将太后与宦官隔离,也没有对太后与小皇帝实行保护,结果让宦官轻易地劫持,成了他们假传圣旨的工具。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上了逮捕曹节等的奏章后,窦武安心地回家休假了,而由党人指挥的禁卫军事先居然毫无准备,临时召集的数千军人不堪一击。

这一系列错误的步骤当然不是窦武一个人的责任,但恰恰暴露了党人们的致命弱点:志大才疏,言行脱节。他们是言论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他们追求的与其说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就拿党人的另一位领袖、这次行动的具体策划者陈蕃来说。他的嫉恶如仇、直言极谏、临危不惧、不计私利(如多次冒死营救受迫害者,拒不接受封邑)不愧是道德的典范,而政治技巧和斗争策略却乏善可陈。陈蕃少年时的一件事曾传为佳话,正好说明了他从小就存在的片面性。他15岁时独居一室,父亲的朋友来看他时,见屋子里又脏又乱,就问:“客人来了,小朋友为什么不打扫一下?”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实,扫除天下与打扫屋子是并行不悖的,能打扫屋子的人未必就不能扫除天下。相反,连屋子都不愿扫或扫不干净的人,又怎能扫除天下?不幸的是,陈蕃这样的人在党人中并非少数。

党人们的嫉恶如仇,如果只是见于言论,即使过分一些也不至于有严重后果,但不少人是实权在握的官员,当然要付诸行动。而这些措施往往失去理智,以毒攻毒,或者违反了当时的法律,不仅无谓地激化了矛盾,而且授人以柄。像李膺不顾赦令已经颁布,杀了张成之子;岑晊为了让太守成瑨立威,拿不法富商张汛开刀。在赦令下达后不仅仍然杀了张汛,还杀了他的“宗族宾客”二百余人;贾彪当县长时,为了制止穷人杀婴,规定对杀婴者与杀人犯一样定罪;窦武的奏章中不仅建议杀曹节、王甫,还计划将其他宦官一网打尽;如此之类,都已超过了理性的限度,将中间势力推向敌方,当然会把自己置于绝境。联系到一些党人的矫揉造作,我们不能不怀疑这些极端做法有哗众取宠的动机。

党人们的名士架子在相互标榜中越摆越大,并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公然用之于官场政坛。范滂出任陈蕃的下属,按照公务礼节晋见,陈蕃没有加以制止,范滂竟表示愤慨,马上扔掉官笏辞职。陈蕃向他道歉,也没有使他回心转意。范滂连与陈蕃都无法共事,并且只是为了君主出游毫无道理又微不足道的原因,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澄清天下之志”呢?其他党人也往往在官方征召时多次推辞,摆足架子(最后大多还是当了官),或者当了官后动不动就挂冠而去。显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声望,而不是社会的需要和其他人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张俭依靠自己的“名行”,在逃亡中“望门投止”,让素不相识的人为他提供救援,却不顾许多人因他而被杀,“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的严重后果,心安理得地在塞外避过风险,晚年还“不得已”接受曹操的征召,以84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这场政治迫害中,党人的另一位领袖、与李膺齐名并备受赞誉的郭太(林宗)却能安然无恙,继续闭门教授上千弟子,看来似乎是奇迹,其实倒很说明问题。郭太虽然“名震京师”,但他认为汉朝已到了“天之所废,不可支也”的程度,拒绝出仕。他有自己的见解,但不发表“危言核论”,不对宦官作无谓的刺激。窦武等被杀后,他“哭于野,恸”,表达了自己极度的悲哀,却没有与朝廷作公开的对抗。《后汉书》列传中还记录了不少生动的事例,突出地说明了他待人接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奖掖引导士人时,也不排斥有缺点错误的人。可见,清浊善恶并不像多数党人说的那样绝对,对宦官和邪恶势力也不必事事对着干,更没有必要作无谓的挑战。李膺等的供词曾牵涉到不少宦官子弟,并引起宦官的恐慌,说明宦官们也不是不想巴结党人。如果像郭太一样处理得当,至少可以起到分化作用。可惜的是,像郭太这样的人在党人中实在太少了。

党锢案前后的事实,说明早在1800年前就存在着权力与舆论、政治与道德的对立和分离。郭太这样的一介布衣,回乡时到黄河边送行的士大夫有车数千辆,而只有李膺有资格与他坐同一条渡船,其他人只能像对神仙一样仰望。被朝廷罢官、逮捕或杀害的官员和士人会赢得舆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受迫害越重声望越高。被释放的党人尽管尚在管制之中,还是受到家乡士大夫数千辆车的欢迎。对被朝廷通缉的党人,不惜弃官,不顾被满门抄斩并株连宗族而加以保护的也大有人在。这就是说,政治权力可以剥夺士人的官职、财产、自由以至生命,可以对他们肆意侮辱或施加刑罚,但却无法左右舆论,更不能改变士人们的信仰。士人乃至社会对是非好恶的评判,已经不是简单地屈从于政治权力,而是根据自己或本阶层独立的标准。这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尊严、道德的感召力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那种政治权力完全控制舆论,政治标准就等于道德评判的社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封建专制体制之下,知识分子永远无法解决两个矛盾:保持独立人格与服从皇权,实现自身价值与参与政治。

自从秦始皇建立君主集权的专制体制,并为汉朝所进一步巩固,又有了董仲舒等人的“天人合一”理论,皇帝和皇权已成为天意的体现,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诽谤皇帝就等于谋反大逆,是够得上杀头、腰斩、族诛的罪行。汉武帝时还增加了一条“腹诽”(在心里说坏话)罪,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因为再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大概也无法证明自己心里没有说过皇帝的坏话。批评皇帝的唯一根据是“天意”,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判断皇帝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意,往往在于皇帝是否愿意接受批评。所以党人们也罢,其他士人也罢,无论他们有多高的声望、多广的影响、多大的胆量,批评或评价的对象是不能包括皇帝在内的。所以,对善恶是非、合法非法、忠奸贤愚的评判,一旦由皇帝表态,知识分子就不能也不敢再有议论了,因为不仅法律不允许,就是连发展了的儒家理论中也找不到这样做的根据。面对邪恶势力的各种倒行逆施,正直的士人会义无反顾地斗争,甚至可以将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们相信这是奸臣所为,皇帝最多是受了蒙骗。但一旦证明这真是皇帝的旨意,或者皇帝亲自做了裁决,即便这是皇帝被欺骗或被劫持下作出的决定,士人们就失去了一切抵抗的余地。或许有人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思想,但不可能再有言论或行动,还有什么独立人格可言?

在党人中,范滂的死是最光明磊落的。在第一次被捕时,他与同案被押在黄门北寺狱,狱吏让犯人祭皋陶。范滂带头拒绝:“皋陶是贤人,也是古代的直臣。他要是知道我无罪,必定会代我向天申诉。如果我真的有罪,祭他又有何益?”狱吏要进行拷打,他见同案大多体弱有病,就要求从他开始,与同郡袁忠争着挨打。第二次逮捕党人的诏书下达时,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在宾馆闭门痛哭。范滂闻讯后,知道一定是为了他,就主动到县监狱投案。县令郭揖大惊,他立即扔下印绶,准备与范滂一起逃跑,说:“天下如此大,先生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范滂说:“我死了祸害才能停止,怎么敢以我的罪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他既没有像张俭那样不顾别人的死活,千方百计地逃亡;也不像有些人那样自杀;而是从容诀别亲人,拒绝别人的营救,主动投案,接受一切刑罚。表面看来,在独立人格与皇权发生冲突时,范滂已经无条件地服从了皇权,心平如镜,视死如归。但他给儿子的遗言,却透露了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深切的悲哀:“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坏事干不得,好事又不能做;自己做了还可以心安理得,总不能让儿子也这样做,这岂止是范滂个人的悲剧?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这样永远无法两全的痛苦抉择!

知识分子多少有点知识,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有了知识,就想有运用的机会,就不会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妻室儿女,这就是所谓实现自身价值。但汉代的知识分子能学的、能干的事实在少得可怜。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知识分子能做的只有读书和做官。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除了做官就别无他途。可是做了官就只能服从法律和上司,就绝对避不开现实政治。嫉恶如仇会有党人那样的下场;洁身自好或许能做到,却会因此而一事无成;同流合污又有违初衷,而且不齿于士林;急流勇退倒也干脆,但原来的理想也随之成为泡影。

不过,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更大的不幸是他们连做这两种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东汉后期在全国五六千万人口中,县以上官员和贵族的定额是10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世袭或变相世袭的,留给士人竞争的职位更少。而光太学生就有3万,全国的知识分子估计有数十万。隋唐以后,读书人还能应科举考试,多少有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东汉时实行的却是荐举制,士人得由地方官逐级推荐,或由官员聘任,或由朝廷征召,都得在学问和品行上有知名度。对大多数出身平民、家境贫寒的士人来说,要靠学问出众而成名难乎其难,品行上达到“孝廉”或名士的水平倒相对容易一些,而投靠名士,推波助澜,扬清激恶,党同伐异,臧否人物,更不失为一条捷径。如会稽阳羡(今江苏宜兴市)人许武已经被举为孝廉,因为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没有什么特长,想让他们成名。于是向他们提出三兄弟分家。将家产分为三份后,许武自己取了最肥的田、最大的住宅、最得力的奴婢,而两个弟弟分到的都比他差得多。于是舆论哗然,一致称赞弟弟克己谦让,批评许武贪婪,许晏、许普因此都获得地方上的举荐,成为孝廉。这时,许武将宗族亲戚请来,哭着告诉大家:“我当哥哥的不成器,先窃据了声誉和地位。两位弟弟年长了,却还轮不到荣华富贵,所以我提出分家,自己揽一个恶名。现在我替他们管理的财产已经增值三倍,全部分给弟弟,我一点也不留。”他因此受到全郡的一致赞扬,名声大振,以后官至长乐少府。这样的曲线求名,似乎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但按照正常的途径,这两位弟弟大概绝对不可能当上孝廉,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再卑鄙无耻、愚昧无知,也照样能得到举荐,甚至位至公卿,那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就不是许武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似鸡。”这类名实之间完全矛盾的现象发生在东汉末年,和党人们风流显赫于一时一样,都不是偶然的。

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少有选择主子的自由,成功了就是王侯将相,失败了也咎由自取,至少过了一下实现自身价值的瘾。秦汉之际的郦食其,虽然最后被扔进了油锅,但他毕竟为汉朝的建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事迹,因此至死不悔。生在治世的知识分子可以安享圣君贤臣的恩泽,循着科举的阶梯往上爬,碰到“稽古右文”的皇帝,还有机会参加国家大型文化项目,不但无衣食之忧,还能捞个一官半职。可惜中国历史上大多是不治不乱之世,就像党人们所处的时代那样,知识分子就只能挤在成名和做官的独木桥上了。从这一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会忍受腐刑的奇耻大辱,而不是一死了之,要不他怎能写成《史记》?东汉末年的蔡邕是在董卓威逼下才出仕的,但在董卓被杀后居然会表现出对他的同情,原因就在于董卓对他的尊重和为他编撰汉史提供了条件。所以他临死还要哀求王允,愿意接受黥面(在面上刺字)、刖足(砍去脚)的刑罚,留他一命,以便编完汉史。另一方面,一些人不惜以生命(甚至全家和亲友们的生命)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代价。党锢案中不乏自投罗网的人,还有的人根本没有列入党人名单,竟主动要求补入。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在精神上却找到了满意的归宿。明朝皇帝以廷杖对付敢提意见的官员,常常有人被当场打死,被视为对士大夫莫大的侮辱。对这样的待遇,天下士人竟会“羡之若登仙”,甚至会有人主动争取。

今天的知识分子或许无法理解,但这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而《后汉书·党锢列传》就是其中的第一篇实录。

同类推荐
  • 唐室演义

    唐室演义

    小说以唐朝为背景,围绕主人公正阳英雄事迹。参考了古典诗词辞,希望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 从百姓到帝王

    从百姓到帝王

    君王争天下,百姓争衣食。魂穿而来的匹夫陈清原本只想做个小老百姓,仗剑行酒逍遥快活,无奈时局动荡,注定要将他推上争天下的舞台。小人下小棋,大人下大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子一动,谋则胜,悔则输。主要标签:【背景架空】【广结豪杰】【种田蓄势】【博弈天下】新人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历史背景架空,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不虐主,爽文向,低武,拳拳到肉。
  • 三国之岳父杀手

    三国之岳父杀手

    穿越到动乱的东汉末年,作为并州境内最恶名昭昭的纨绔,如何为自己正名?谋己谋人谋天下,斗友斗敌斗岳父。芸芸众生,皆位我之下!
  • 乱世宏图

    乱世宏图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是酒徒所著的一部历史军事类小说。
  • 穿越三国我为王

    穿越三国我为王

    胡华在一场异磁场的转变,来到三国,成为诸葛孔明的书童······
热门推荐
  • 魂穿之颜倾天下

    魂穿之颜倾天下

    容颜,古武世家嫡大小姐,胸无点墨,貌“丑”无盐,却立志猎遍天下美男,尤喜翩翩白衣雪公子,孰料,命丧黄泉;容烟,世界顶尖杀手,在了无牵挂之际,自我了断;不想一朝睁眼,她竟成了“她”……计中计,局中局,谁会是谁的棋子?初初那一眼的风情,又是谁迷了谁的眼?搅乱了谁的心湖?风起云涌之间,谁又会是谁的救赎?
  • 佛说未生冤经

    佛说未生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季风讲资治通鉴里的智慧

    季风讲资治通鉴里的智慧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教皇帝治国理政的教科书,但他所记录的这些往事所反映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放在现代也毫不落伍。除了对领导者与管理者有借鉴意义之外,于我们每个人的修身处世也大有裨益。历史就像一盘巨大的棋局,虽然弈棋之人已经远离,所幸有司马光这样的人记录下他们所走的每一步,我们坐在棋枰旁,就可以在变化万端的棋势之中通晓棋理,明白胜是如何胜、负是如何负。当我们自己步入棋局之时,便不会再感到一片茫然,不会不知从何处落子。
  • 苍天龙帝

    苍天龙帝

    前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乱世红颜:挽纱曲

    乱世红颜:挽纱曲

    这是一段发生在民国乱世里的爱情,在战火四起时诞生,在江山飘摇中沉沦。十年前,父亲被杀,母亲自尽,她从一名富家千金沦落成无依无靠的孤儿。是他收养了她,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呵护。十年来,他就像是一抹阳光,温暖了她的生命。她的心,在朝夕相伴中渐渐丢失在他身上,明知不能爱,却依然任由自己迷醉其中,不能自拔。她总是仗着他的疼爱而任意妄为,而他,从来都是不顾生死地去保护她。她终是不忍再让他受伤,不忍再看他孤单,决定敞开心扉去接纳他曾经的爱人。可她却一直都不知道,她并不是一厢情愿,因为他对她的爱,从来都不会比她少半分。
  • 如若不曾相遇

    如若不曾相遇

    她是林家领养的女儿。从当初的作弄到彼此都沦陷时。一场变故改变了一切。一夕之间,男人狠心使用非常手段,不惜扼杀亲生骨肉于腹中。任凭林妮苦苦哀求,亦无动于衷。如此决绝。无奈,林妮转身远走他国。带着恨。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 仙君等一下

    仙君等一下

    小花妖白茶茶在姐姐大婚当日对跟随太子殿下来迎亲的仙君一见钟情,为色所迷的白茶茶开始了漫长的追夫,不对,是修仙之路。仙家规定,门当户对才可为正妻,凡事都慢半拍的白茶茶:“仙君等一下,你的夫人在这里!”
  • 诸天万界之无尽掠夺

    诸天万界之无尽掠夺

    诸天万界,无尽星辰。这是一场属于掠夺者的游戏,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简介短小无力……将会前往世界:超能失控、亚人、倚天屠龙记、斗罗大陆、遮天等等。
  • 空幻之地

    空幻之地

    神?鬼?虚无?也许就在身边!还有另一个世界的不真实,也许下一刻,等待你的是死神的青睐。。
  • 快穿之皮皮苏

    快穿之皮皮苏

    皮出一种境界。苏羽颜:“这个世界有点奇怪。”系统炸毛:“宿主!神树不比其他世界树,你不能带走!”苏羽颜:“知道了。”系统:“宿主!放下你手中的女主!”苏羽颜:“啊咧!手滑。”无辜女主猝。皮出世界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