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86700000007

第7章 南京的庙会

南京别称金陵,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的庙会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南京的庙会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京历史上的民俗变迁,充分展现了南京民间文化的独具特色。

(一)妈祖庙会

南京妈祖庙会,自明代迄今,时兴时衰,绵延不绝。妈祖庙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后,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

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着“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的谚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民众齐集于下关,祭祀天妃,祈求平安,逐步演变为集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庙会。

1899年之后,南京对外开埠,妈祖庙会繁盛一时。后因战乱,庙会时断时续。

妈祖宫庙是妈祖庙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与其他宗教的庙宇不同,钟楼、鼓楼、戏台、梳妆楼、寝殿等,都十分独特。

妈祖庙会中表演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高跷、大幡、中幡、宝辇、捉灯捉炉、接香会、大殿会、单双伞秧歌、飞叉、十不闲、清驾会、五虎打箱、庄寿八仙、鹤龄跷、宝鼎会、莲花落、太狮会、门幡、什锦杂耍、杂技争雄、百花斗艳、爬杆等,以及其他娱乐、歌舞、杂耍项目。

许多文艺演出的道具、服装、剪纸、空竹、绳结、雕刻,以及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常用农具、日用杂品的买卖交易活动贯穿其中,活动丰富多彩。

単伞秧歌表演阵容由三部分组成,仪仗队、吹打乐队和表演队。全队有会头两人,一持串铃,一拿叫锣,负责领导和指挥。表演队有“伞头”一人,手拿两伞。

据传,新春耍秧歌,手执扇子表示风调,伞头执伞表示雨顺,取“风调雨顺”之意。伞头负责表演队的演出。

队伍出会时,由仪仗队先行,后面是吹打乐,最后是表演队。表演时,伞头领先出场,先是“虎形三步”,即连续三次蹲起撩腿,转而吸腿亮相,回身打扇做“倒拈五行”。然后,演员由文、武生各带一组走“二龙出水”队形上场“一字长蛇”和“梳辫子”队形。

头尾衔接走圆场,变八字形后,由伞头点将开始表演,逐个下场子。所有的武角演员各自表演高难动作,其他演员按锣鼓点跑圆场。表演的时间长短不一,武角的表演可根据个人的武功或增或减。

当舞蹈表演告一段落时,为使秧歌队员适当休息,就安排另一批演员进行唱歌表演。演唱的内容,大多是除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宣传伦理道德的题材。如歌颂孝子的《安安送米》;描述妻子不贤不孝的《休妻》;颂扬匡衡人贫志高、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苦读》。此外还有《四季花》、《一只梅鹿》、《秋天美女》等以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内容等。

演唱完毕,整个表演便告结束,全部表演一般可持续50分钟。

旧时,演员化妆比较简洁,一律“清水脸”,即不按脸谱勾脸。因此选演员时很注意长相。如今的表演为勾画脸谱,人物造型与戏曲类似。同时,在舞蹈的武功方面,又新设计了空翻、武打等一些有特色、有难度的动作,使武生动作苍劲有力,透有阳刚之气。武生与文生的含蓄细腻,幅度小而柔和的阴柔之美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武与文、阳与阴的鲜明对比,使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双伞阵图秧歌自清代康熙末年始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双伞阵图秧歌,开始是自娱性的活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都会自动组织起来,走街串户,向人们拜年、道喜。以后又随俗参加一些祭祀活动,如农历二月二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皇会。

双伞阵图秧歌表演的动作规范和审美要求,艺人有一套34个字的完整口诀。即“腿要曲,腰要直,肩要抖,行要颤,眼随手,情在眼,伞为号,阵位准,行会要踩点,见角就打脸”。

双伞阵图秧歌舞蹈的音乐为打击乐。主要乐器有四个鼓、五至七副堂锣、两至四副大锣。鼓在表演队伍之中,由演员击打;堂锣和大锣是伴奏,在表演队伍之后。

音乐的指挥者,是走在秧歌队伍最前列的会头,“手梁子”连敲三下,示意大家注意,再敲三下,音乐伴奏便开始。

鼓不仅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者的道具。尤其在阵图中,鼓的敲打,可以烘托出战阵的气氛,鼓舞士气。同时,鼓子的节奏,又是舞蹈的伴奏音乐,表演者随着鼓的节奏起舞。

双伞阵图秧歌舞常用的表演队形有:后天八卦、北斗七星、先天八卦、庆寿八仙、二龙戏珠、九州八卦、螺丝、梅花、六转盘龙、九九阴阳鱼和四角风云等。

“十不闲”,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也是昔日皇会中展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属于俗话所谓“文玩意儿”。

这种艺术形式由安徽凤阳民歌演变而来,多在天津的茶馆、戏园子演出,并常常应邀在富家举办的堂会中演出。

由于十不闲是一种自我伴奏的说唱艺术,因而在表演中,演员的手、脚都得用上,通过绳索、杠杆同时操纵安置于架子上的锣、鼓、钹、钲等乐器。由于手、足不停闲,故得“十不闲”之名。演奏者被称为“掌正”,这种技巧也非一般人所能掌握。

旧时,较著名的有侯家后同乐“十不闲”圣会、顺天府宛平长乐“京十不闲”圣会等。他们在表演时,多是由五旦一丑进行演唱。丑角演唱时,往往见景生情,现抓时哏、时话,颇受欢迎。

十不闲流行于保定、廊坊、沧州、唐山、承德一带。清初,十不闲已流行于京畿一带。河北流行的十不闲,大都在民间花会上演出。每逢年节、庙会上即有人支起十不闲大架子撂地演出。有的地区所用“十不闲”乐器被引入莲花落伴奏,称作“十不闲莲花落”,是莲花落演出的闹场器乐演奏环节。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

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

在庙会期间,要进行隆重的祭拜妈祖活动,主要有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

南京地区广大民众,通过这一祭典活动平台,祭拜天妃以保佑全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同时,通过民间文艺演出、手工制品、生活用品的买卖交换和各种祭典方式,营造出一种祈求幸福的美好氛围。

妈祖庙会不断地把民间文艺活动、民间商业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使其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商业活动。

南京妈祖庙会,对于弘扬妈祖民俗文化,丰富古都南京的文化内涵,加强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蒋王庙庙会

蒋王庙庙会是南京历史上的四大庙会之一。

南京蒋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即今南京县尉蒋子文。蒋子文是东汉广陵人,汉末任秣陵县尉。因追逐盗贼,战死于钟山脚下。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封蒋子文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

蒋子文信仰,是六朝时期开始在今天南京及其附近地区民间广泛盛行的一种巫觋鬼神信仰。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周围群众在蒋王庙街举行大型庙会。庙会期间恰逢农闲之时,许多赶庙会者常借此购买农具及农副产品,四乡八邻都来赶集,很是热闹。

(三)薛城花台会

南京薛城农历三月十八过花台会,于二月初二就向外地张榜公告了,影响远播。会场期间,两平方公里的场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薛城“花台”流传至今,有些规矩和内容已有了改变。但是,有一些规则是不能变的。

一是选址,必须在凤凰地。凤凰地是薛城龙王庙前的一块空地,空地一侧是一条通芦溪河的水沟,一侧是古社祠庙。花台选择必须背靠水,面朝庙,有丹凤朝阳,近水楼台之意。

二是花台的大体尺寸、形式也不能变,长16米、宽13米,高6.3米,占地208平方米。台沿口0.7米的栏杆中间塑有福、禄、寿三星泥像;台口上方是用纸扎、彩绘、泥塑构成的上下五架屏风迭起的“五彩架”。第一架是“双龙戏珠”、第二架是“十二月花神”,其它三架也都绘有彩图。每架彩屏有50个门孔,孔内都塑有古代人物。

五架彩屏的上方是“五凤楼”,即五个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屋顶,其中悬三面观横匾一块,匾额以墨绿作底色,从不同角度去看,可反映出不同字样。从正面看为黄金色“玉堂春”,从右侧看是紫金色“玉楼春”,从左侧看则为银灰色“玉树春”,别有情趣。在花台中间,用大月窗分隔前后,有四个出进场的彩门,上书“出将”“入相”字样。花台台中所立的四柱为浮雕金龙盘缠,柱子上均贴写对联。

整座花台,融竹、木雕、塑、纸扎绘画等工艺于一体,层层装点,精美备至。无论远眺近看,其气势之雄伟,规模之宏大,舞台之精美,堪称三绝,冠盖江南。

高淳的薛城花台会很有些来历。高淳薛城有十个村、上万村民基本都姓邢,这些邢姓村民发脉于山东的聂北,即今山东省聊城县聂城。《薛城邢氏宗谱》是高淳记载完整的宗谱之一,记载了“周封聂北邢开国,属薛地”。他们大多是在北宋南迁时移居高淳,始有高淳薛城。传说康熙年间,山东聊城进士邢士功在朝官居宰相,其母想进京看看金銮宝殿。邢士功是个孝子,为尽孝心,多次安排但未果。

有一年,邢宰相陪康熙爷去山东曲阜朝圣,途经聊城时,就将皇上请到家中做客。皇上在接见邢母时,嘘寒问暖,还问老人家有何愿望和要求。

邢母说:“托皇上的福,孝顺的儿子一直想让我去京城看看金銮宝殿”。

康熙听后,也是高兴,便对邢宰相说:“你安排时间,一定要带老人家进皇城看看”。可是邢母此时已古稀之年,千里迢迢,去趟京城实不容易。

但是,皇上的金口玉言又不能不兑现啊。于是有个大臣出个主意,叫宫里的能工巧匠仿南金殿雕了个微缩模型赐给老人,了却她想看金銮宝殿的愿望。

皇帝钦赐金殿模型,轰动整个聊城。邢家人更感荣耀,决定在康熙生日这天,举行庆典,将金殿模型供大家观瞻。远在江苏高淳的薛城邢氏人得悉后,便派人前往老家祝贺,并按照金殿模型绘成彩图,打算归来后仿制金銮殿模型。

聊城的邢宰相便将此事报告了康熙皇帝,很快得到了康熙帝的特批。于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至二十,高淳薛城邢氏人就组织扎匠、画匠、竹匠、木匠,在村头搭建临时戏台一座,邀班唱戏为康熙祝寿。因其戏台造型独特、高大巍峨、花团锦簇、绚丽多姿,人们称它为“城上花台”。从此,每年三月十八,薛城就有了过花台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薛城花台搭不搭、唱不唱,由薛城一村至十村的十个族长来表决。每年,族长们聚到一起开会讨论,结果在农历正月初二用升旗的方式公布:升一面旗,庙会就演场一般的草台戏;升两面旗,那就是搭大花台了!每次花台会都要特聘著名剧团演出。薛城人好看戏也好评戏,对戏班要求很严格。首先,三天六场戏不能“倒槽”,即不能重复。第一天“唱彩戏”,要求每唱一出戏都要赢得观众的喝彩,台上挂着一个个红包彩礼,每喝一个彩就可以拿到一个红包,倘若观众不喝彩,甚至喝“倒彩”,这出戏就算白演了,主家不给包银。

同时还规定,演出是否成功,要看散场时“古社”门前是否升起“九莲灯”。升起九莲灯,表示演出成功,不升九莲灯,说明戏中有差错。

在解放前的一年,某剧团演出《徐策跑城》,观众发现徐策上城楼跨了13步,而下楼时只迈出了11步,少了两步,结果没升九莲灯,本当这场戏不给包银。由于剧团一再认错,答应重演,这才了事。

在演《平贵别窑》时,不留心让那位扮演王宝钏的旦角戴着金戒指挖野菜。引得观众们议论纷纷,好在扮王宝钏的旦角很机灵,赶紧救场,低下头来,凄苦地唱道:“富家女穿金戴银好风光,王宝钏我一贫如洗,只能折一根麦杆做戒子。”又叹道:“薛郎呀,我命好苦呀……”

王宝钏此言一语三关:一是穷人以草当金,告知戴的麦秸戒子;二叹只为一时粗心在意,连累了戏友,佩服戏评们的精道;三叹花台戏呀花台戏,你真的难唱啊!哪知她这一声苦叹,却赢来了观众们的一片喝彩,主家为此竟付了两场戏酬。

后来,薛城就留下了一句俗谚:“王宝钏苦叹一声,价值两场戏酬金。”

薛城花台会,每次连续三天。到时,四方八客前来捧场,好不热闹。

(四)泰山庙庙会

泰山庙庙会,是南京浦口区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泰山庙始建于明初,原名东岳庙,起先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即道教泰山神黄飞虎,后来又供奉黄飞虎的妹妹“碧霞元君”。受佛教影响,泰山庙又从原先的道教场所逐步转变为以供奉佛像为主,以供奉道教神像为辅,释道合一。

明初所建的泰山庙,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同治五年庙内僧人德缘化募重建,但只有中殿和后殿等建筑;光绪五年,黄仕林修建了从山脚到中殿门口的132级青石台阶。

1986年,南京鸡鸣寺释农月来此,她主持修复了泰山庙明清建筑,陆续修建了高五米的简易山门、山门边门面房和泰西路边一段院墙等建筑,正式恢复了佛教活动。

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有泰山庙会,这天是黄飞虎的生日。庙会前后三天,四乡八镇民众齐聚这里,上庙进香祈福,交流农副产品,观看文艺表演。

当人们抬着东岳大帝和泰山老母的神像“出会巡街”时,舞龙、耍狮、路花船、踩高跷等紧随其后,一路上鞭炮锣鼓声,声声入耳,万民瞻仰欢呼雀跃,至此庙会达到高潮。

有时,人们还会将西边城隍庙的城隍老爷、北边都天庙的菩萨神像一起抬出来巡街。

今天的庙会虽然也有众多文化娱乐活动助兴,但经济贸易却成了庙会的主要目的。

(五)祠山庙会

明代以来,南京一直盛行祠山庙会。其中,溧水县蒲塘桥、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

蒲塘桥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令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大帝庙,各庙轮流祭祀,蒲塘桥祠山大帝庙为其中之一。至明末清初,庙会活动已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

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为祠山大帝寿诞,按惯例,当地百姓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以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统的庙会活动一般为三天,从农历二十五日开始,二十六日为正日。活动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参加活动者分为五队。第一队开道,扮作小丑,挥舞扇子,耍火流星。第二队由若干盛装少女挑花篮表演。第三队由二十四个小伙子抛叉,有传叉、拜四门、高空抛接等传统套路表演,惊险刺激。第四队为高跷表演,表演者以传统人物造型亮相。如三国时的刘备、关云长、张飞,《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八仙过海》中的八仙等,是整个活动的高潮。第五队由村民抬着祠山大帝出行,后面则跟着若干组色彩不同、大小不一的花伞队伍,场面热烈欢快。

蒲塘桥庙会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除了踩高跷、抛叉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以外,更多的则是挑夫、马夫、烧香者,这些都无需表演,只要随队伍出行即可,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庙会的组织完全是民间自发行为,从决策、执行到资金的筹措、使用、人员的组织发动等,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蒲塘桥庙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每次可达600人之多,加上保卫人员将近上千人。

另外,在出会过程中,行经之地的各家各户都要摆设香案,恭迎菩萨。晚上还要看大戏。周边村镇的人们也会选择此时走亲访友,烧香拜神,观看大戏。届时,蒲塘老街会达到上万人,十分热闹。

庙会期间,正是农闲备耕时节,人们除了拜神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以外,也有购买种子、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生活资料交易目的。

蒲塘桥庙会中,有关拜神祈福等一系列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程度。蒲塘等地主要以原住民为主,蒲塘桥庙会体现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对于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高淳县桠溪镇祠山庙会,也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高淳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地势东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涝的地区。千百年来,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灾害作斗争,对汉代的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张渤十分敬仰,世世代代加以祭祀。

祠山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西汉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农历二月初八生。父亲张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张渤立志继承父业,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死后就安葬在横山。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墓旁建庙祭祀,并将横山改名祠山,奉张渤为“祠山大帝”。

祠山祭祀活动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代。桠溪祠山祭祀活动则鼎盛于民国。在民国年间,广德的祠山总会祭祀活动十分隆重,桠溪地区离广德比较近,桠溪老百姓都赶去烧香跪拜。

后征得祠山祖庙的同意,在20世纪20年代,在桠溪镇社寿村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祠山庙,桠溪一带百姓就地烧香祭祀,村村设祭台祭祀。庙会期间,全县各地及周边地区的人都来赶庙会,多者达数万人。

祠山庙会弘扬了张渤的治水精神,激励了青年人热爱家乡、改天换地的斗志。祭祠山活动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跳五猖、打莲湘、草台戏等民俗活动,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对民俗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龙吟车,又称灵灵车、辚辚车,是用木龙作为主要雕饰的巨大独轮推车,车上共载四人,正面三人扮作尊神,由两少年一成人分别戴着红、蓝、白色的面具,身着武将古装。其中,戴白色面具者居上,其身后为一硕大的“魁头”,魁头后隐立一人,穿长袍马褂,戴旧式礼帽,撑着一把高达四米多高的凉伞,为诸神遮荫。

各路神仙有寿星、八仙、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以神山无界的模拟作为所供主神的背景,还有的与当地信仰崇拜的各路神仙作为出游。

高淳民间“跳五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附有傩戏驱纳祥的性质。五猖人数之多,道具华盖、面具、服饰都以红、蓝、黄、黑、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

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出场由五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四名衣着袍服、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四位为民请命的当地“地神”。

而随后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持双刀的五位才是真正的主角,即五猖者。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一百余人。

打莲湘,也称霸王鞭。莲湘用一米长的细竹筒做成,每节部分雕空、嵌以铁钱。打莲湘可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莲湘和之。

莲湘系由一根约长一米、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

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

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法。广场上可组成十字、井字等队形,随着男女交错对击,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

南京各地的庙会,为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类推荐
  •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本书分为哲学类、史学类、宗教学类、文学类、语言类和自然科学类六大类,并于每类之前介绍该类的“读书经”。全书在各种国学名著中都介绍该书的作者、成书时间、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现实意义以及阅读该书的方法。
  •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大家庭

    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族,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来展现民族的团结与亲密。
  • 文学名著(下)

    文学名著(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热门推荐
  •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建筑艺术与绘画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建筑艺术与绘画

    本书内容包括各具特色的陵墓建筑,神庙·教堂·寺庙·塔,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古代公共建筑,现代公共建筑,纪念物,交通设施,校舍、住宅、古都等。
  • 旋风少女第五部之花未落

    旋风少女第五部之花未落

    继爱之明后。。。百草如愿打败方婷宜,却与婷宜双双受伤,。。。。。。。。。。。。。。。。医院醒来,百草看见床边有一位美丽的女士,这位女士究竟是谁?欲知详情,请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灵兽融合师

    灵兽融合师

    灵界,灵兽纵横的大地。人类历经千万年碰壁,终于走出自己的路。驾驭灵兽的灵术与驾驭机械的机关术,让身体孱弱的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强者,遍布九域四海。少年天才万川不甘拘泥于旧时代的传承,一心钻研,创造神技灵兽融合术,却被各方势力觊觎,命悬一线。走遍灵界,才发现,研究者的灵魂,与强者之志,不是他的专属。但是……即使面对宿敌,他也会由衷感谢。谢谢你,让全世界看到我的灵术。
  • 也许我爱你所以成全你

    也许我爱你所以成全你

    主要以男二的视角来叙述,至于he还是be看各自的解读吧
  • 异世之召唤文武系统

    异世之召唤文武系统

    新人,第一次写小说,简介暂时没想出来,算了慢慢想不着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挑战二次元

    挑战二次元

    只要经历了三个世界才有资格进入轮回空间,只有进入了轮回空间才有资格挑战死亡之塔。“不管是什么都无法阻止我回到现实的愿望。就算是你,轮回空间最强者,也不能!”陈宇笔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局成为赘婿怎么办

    开局成为赘婿怎么办

    郭云胜只想让网吧生意好点,叫家族开发西郊,无意中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