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00500000019

第19章 茶具的演变与发展

我国的茶具不是自饮茶伊始即已有之,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从日常的食用器具中独立出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茶叶作为药用和食料来采摘的。当时人们把嫩芽直接故人嘴中咀嚼,后来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逐渐改变了生嚼茶叶的习惯,将茶叶放入炊器中,加水煮成羹饮用。大约在秦汉以后,在经济条件得到改善,陶瓷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茶叶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时,开始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西汉时的王褒在《憧约》中就提到“烹茶尽具,酾已盖藏”,即是说在烹茶前要将茶具洗净备用。说明茶具与食用器已有了分别,不过当时的茶具还很简单,主要是煮茶用的陶釜或陶锅,饮茶用的陶碗。东汉时我国的陶瓷工匠们烧出了真正的瓷器(以前是原始瓷),从而为饮茶的传播、茶具的专门化,以及茶具的发展演变创造了条件。近几年,在浙江上虞发现了东汉时用的壶、碗、杯盏、贮茶瓮等青瓷茶具。

三国时饮茶风气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得到普及,并出现以茶代酒的习俗。《三国志·吴书·韦暇传》曾记载,“孙皓密赐茶奔以代酒。”据魏国张辑所撰的《广雅》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俗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盏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说明此时饮茶已经发展到把鲜茶叶晒干制成饼的阶段。饮用时,先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打碎用擂钵(臼)或碾捣成末,放入壶中注入沸水煮之,再加上葱、姜、橘子等调料。这时的茶具则增添了灼茶用的炙,捣茶用的研磨器(臼)或石磨。至少在东晋时饮茶已开始用茶盏和盏托。盏多呈直口、深腹、饼足状,盏托呈盘形,内底心下凹,有的则凸起一个圆形托圈,使盏底正好置于其内,不致倾倒。

南北朝时饮茶之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三国时的饮余拔一直继续使用,后人称之为粥茶法。茶盏与盏托在南方普遍生产,考古发现的遗址和墓葬内多有出土。

唐代以后,饮茶风尚盛行,粥茶法渐为世人所不取,茶艺变得十分讲究。尤其是陆羽出游巴山峡川考察茶事、着述《茶经》一书以后,在制茶法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讲求繁复与文雅的饮茶技艺,对茶具也不仅要求适用与弃备,还妻美观,在质地色泽上也要有所选择。据《茶经·三之造》所述,此时制茶是将春天采摘下来的鲜茶叶经过蒸、捣、揉、焙、穿、封后压成饼或团。饮用时,先将茶饼碾成末后放于釜内滚水中烹煮,再配盐和调料。这时要配备的茶器,在陆羽的《茶经》

中共列了二十八种之多。

①烤、碾、量器。

竹夹:供烤茶时翻茶用。也可以用精铁、熟铜制作,但不如竹夹好,因小青竹遇火能发出津液,提高茶叶的清香昧。

纸囊:供贮茶用,以减少香气散失。用刻藤纸双层缝制。

碾:用于将炙烤过的茶饼、团碾成粉末。以枯木制作。内圆,便于运转;外方,防止倾倒,里面装。轮形带轴坠。

拂末:用鸟羽毛做成,用来掸碾上的茶末。

罗合:罗是筛,用于把碾碎的茶末筛出来。合是盒,存茶末于其内。筛用竹子弯成圆形,绷上纱或绢。

盒用竹节或杉木制成。

则:量茶器。是用海贝、蛤砺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等。

②生火、煮水器。

风炉:供生火鳆镇(釜)用。以铜、铁铸之。

灰承:供承灰用。以铁做成三只脚的铁盘。

答:供盛炭用。以竹或藤编制成圆形的容器。

炭挝:敲炭用的铁棒或锤、斧。

火夹:又名筋,供取炭用。以铁、铜制成。

镇:又名釜或融,用于烧水煮茶。以铁、石或瓷制成,也有用银制的。

交床:十字交叉的架子,上面置一块刻去中部的木板,供放镇用。

③盛水、滤水、提水器。

水方:盛水器。以木板制成,外表涂以漆。

滤水囊:洁水器。骨架用生铜制作,可保持浸水后不产生苔秽和腥涩味,若用熟铜会产生铜绿,用铁会生锈,并易带腥涩味。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用。囊用青竹丝编成,缀以绿色绢,再做一个绿油布袋,贮存滤下的水。

瓢:又名牺构,作舀水用。以葫芦剖开制成。

熟盂:用瓷或陶制成,供盛水用。

④盛贮饮用器。

鹾簋:盛盐器,瓷制,有盆、瓶、壶等形。

揭:取盐器,竹制。

碗:盛茶水用,瓷制。最着名的青瓷是浙江越窑的产品,最负盛名的白瓷是河北邢窑产品,最有名的彩绘瓷是湖南长沙窑产品。

札:调茶器。以笔或拼搁皮制成,为笔状。

备:存放茶碗用。以白蒲编成,也可以用稆,内衬以双幅刻纸,呈方形。

具列:竹、木制成,呈床形或架形,可关闭,供收藏和陈设各种茶具。

都篮:竹篾编成,长方形,用于贮放各种茶具。

涤方:容器,供盛洗涤后的污水用,以揪木板制成。

滓方:容器,盛茶渣用。

巾:粗绸制成,计两块,供交替擦拭各种茶具。

从以上可见,唐代煮茶、饮茶的用具是非常繁杂的,一般老百姓不可能置备齐全;同时也可知饮茶人对茶具的要求是很讲究的。然而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皇室贵族的奢求,他们还要用金、银等金属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来显示尊贵。法门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一套精美的金银茶具,就是唐禧宗为供奉佛祖用的。

唐代后期饮茶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方法,即将茶末直接撮入茶盏内,用一种带嘴的茶瓶在炭火上把内盛的生水烧开,向盏中冲注,一面注水,一面用茶笑(筷子)或茶匙在盏中环回击拂。这种方法被称为“点茶法”,在唐代苏真的《十六汤品》中有详细记述。此种方法较釜中烹煮法流行得快,时至宋代便在此基础上兴起了“斗茶”之风,并且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

“点茶法”在宋辽的墓葬壁画中多有反映,如河北宣化辽天庆六年(1116年)张世卿墓后室西壁壁画,中间绘有一张朱红色方桌,桌上放有盛茶叶的圆盒和茶钵,以及两个放在漆托子上的瓷茶碗,桌前放置一个火势正旺的三足火炉,上面置一冲点茶用的汤瓶,目的是将瓶内的汤煮沸。桌后两侧各立一侍者,左侧一人左手托带托的茶碗,右手持冲茶用的小调羹,在碗内搅动茶末,右侧一人左手扶桌面,右手执一汤瓶,正准备以瓶中沸汤去点,左侧侍者手中托的碗中茶末。

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流行的点茶情景。另外还有一幅南宋人苏汉臣的《罗汉图》,其中画有备茶进茶的场面。可见备茶所用的器具有石磨、拂抹、茶盒、炭炉、汤瓶;进茶用具有盘、盏、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几幅北宋厨娘画像中,表现了洗涤茶盏的厨娘,也表现了正在用茶壶煮茶汤的厨娘,候汤的厨娘用火着拨炭,炭炉中放着一只茶壶。

从这几幅画中,可以看出点茶与煮茶所用的器具是不大一样的,一是煮茶用的是风炉,点茶用的是炭炉。

风炉实物目前、已知最早的是河北唐县出土的五代邢窑产的瓷质模型。其为圜底圆筒形,三蹄足,腹部一侧辟双圆套叠形风穴,另一侧辟四条长方形通气孔。

炭炉实物,有人推测陕西法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银质夔金双凤衔花五足朵带炉是煎茶汤用的炭炉。二是煮茶用的是镇,点茶用的是瓶,又叫汤瓶。镇均为圆锅形,在唐县与风炉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镇亦为白瓷质,为敛口双耳、鼓腹、平底形,与风炉正可配套。茶瓶,能够确定的最早实物是西安出土的唐太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中的一件。其形盘口,鼓肩,腹下收,平底,肩上出短流,施墨绿色釉,基本上符合《十六汤品》

中对茶瓶的描述。唐代中期以后饮酒也出现用酒注斟酒,而茶瓶与酒注在造型上颇不易区分,若单看一件器物而无其他旁证很难判断。唐代末期,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和新的需要,茶瓶的流(嘴)开始逐渐加长。

正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不过徽宗认为茶瓶宜用金银制作,自是皇家贵胃口气。《十六汤品》以为“贵欠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浙江临安出土的晚唐光化三年(900年)钱宽墓中两件茶瓶和江苏丹徒丁卯桥唐墓出土的一件银茶瓶的流,均较长沙窑的茶瓶稍长。南宋成淳五年(1269年)成书的《茶具图赞》中画的“汤提点”(茶瓶),其流又较上两件长了一些,为弯曲的细长流,口部峻削,很适合点茶。

南宋时的茶具在《茶具图赞》一书中共列了十二种:

韦鸿胪(即烘茶炉)、木待制(即木茶桶,碎茶用)、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棕帚)、漆雕秘阁(茶盏)、陶宝文(陶杯,陶碗)、汤提点(茶瓶)、竺副师(竹笑、筷子)、司职方(茶巾)。这些茶具与唐代茶具相比,已不那么繁杂了。从各地出土的茶具看,从唐代晚期开始不仅注重形制上的改变,还注重式样与装饰上的完美,也就是从造型到式样都突破了以往稳重呆板的格局,而出现了活泼新颖的局面。晚唐的茶瓶多做成瓜棱形,还有圆形、扁圆形、椭圆形,铜官窑则在器腹外进行模印、贴花,从人物、动物到各种植物花卉的纹样都有,有的还在瓷器釉下施用不同的色釉,组成绿、褐、褐绿等彩色图案。宋代以后的茶瓶,除了仍见瓜棱形等样式外,又新添提染壶、葫芦形壶、兽流壶等。晚唐的茶盏,由早期的圆口弧壁或斜壁、圆饼状足和玉璧形足,变成敞口、浅腹、小底、圈足和撇口、直壁、小底形,越窑还出有花瓣形碗,总体形像上趋于小巧精致。宋代的盏,以敞口、斜直壁、小底形器为主,普遍使用白釉瓷和青釉瓷,斗茶者喜用黑釉茶盏。晚唐时的盏托,托圈已开始增高,有的托子本身就仿佛在盘子上加了一只小碗,这大概是因为把茶末放入盏中,用沸汤冲注,茶盏很烫,又无把手,故用托子以便执取,托圈加高使茶盏放得更加牢稳。

宋代的盏托托圈一般较高,式样上有敛口的,侈口的,还有托圈内中空透底的,除了承托茶盏之外别无它用。晚唐时越窑的工匠们曾做出过口沿卷曲作荷叶形的盏托,与花瓣形盏配套,诗人描写其为“蒙茗玉花尽,越贩荷叶空”,或曰“嫩荷涵露”。到了五代、宋、辽时,不仅各地窑口均能烧造荷叶形盏托,而且还出现了花口、海棠式口、莲瓣口等仿花果形状的盏托。从宋辽墓内壁画所示茶盏下之托,均绘成漆制的,如河南白沙2号宋墓墓室的壁画中送茶者端的是朱红漆茶托子,上置白瓷茶盏。又如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桌子上摆着黑漆茶托,上面也放着白瓷茶盏。看来当时上层人物多使用漆制的盏托,大概是因为漆制品隔热性能较金属和陶瓷更好的缘故。不过目前出土的金银盏托也不少,西安和平门外一次就出土了七件唐代的银质婆金茶托子;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过八件唐代的莲瓣与五曲形银托子内蒙古临汉高油房西夏窖藏中还出有金茶托子。

宋代末期开始发明了蒸青散茶的制茶法。它是将茶叶采摘后经过蒸青,乘湿揉之烘干,饮时直接放入壶或杯、盏内沏着渴。此法自元代后期始为流行,到明代就完全排斥了末茶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还明文规定禁止碾揉高级茶饼。这样茶具又随之发生了变化。茶碾、茶罗等类茶具逐渐隐没不见了,原先盛开水的茶瓶变成沏茶的茶壶。壶的流也从肩部斜出,移到了腹部,并且较宋代更加曲而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异军突起,它那淡雅滋润的蓝釉很受人们的喜爱,因此青花瓷壶较为流行。从各地出土的情况看,元代茶盏多为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盏。到了明代则喜用白茶盏。明人许次纤在《茶疏》中说:“茶欧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疵魔。”又明人高镰《遵生八钱》载:“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欧,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茶字小残为美。”

明宣德的白釉小盏为直口尖底,整个器形如鸡心状,一般俗称鸡心杯。嘉靖时的回青小盏,口外撇,盏心坦平,光素无纹饰。

改用茶壶沏茶后,品茶人逐渐认识到“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也就是沏茶的开水必须达到鼎沸时,才能使“旗(初展之嫩叶)枪(针状之嫩芽)舒畅,青翠鲜明”。又茶壶“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由此自明代中期始,茶壶形体开始变小,除青花瓷壶外,还有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茶壶。最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宜兴产的紫砂泥壶,不仅小巧玲珑便于握持,而且还因其有诸多优点,备受人们的青睐(下节将专门介绍)。饮茶由盏进而改用壶应是一种进步;它弥补了盏茶易冷和落尘等缺点。由此也使得人们不再注意茶具的色泽,而转向追求茶具的雅趣上来。

清代继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之后,广州织金彩瓷茶具和福州脱胎漆器茶具又相继兴起。同时在茶具的造型上更为丰富,品种上也更为多样,再配以各种色彩、篆刻诗词和书画等,将饮茶器的艺术化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康熙时出现并盛行的盖碗就是其中一个品种。它是专门为款待客人时用的一种茶具,由碗、盖和托盘三件组成,直到今日仍广为人们使用。

现代人使用的茶具种类,式样更加丰富多彩。加上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方法,如傣族的竹筒茶、藏族的酥油茶、拉祜族的烤茶、傈僳族的油盐茶、傣族的烧茶、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土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等等。各族人民的饮茶方法不同,使用的茶具当然也就不尽相同,但饮茶时普遍使用的大都是瓷碗、玻璃杯或紫砂壶,也有搪瓷、金属、竹木、贝壳、椰子等不同质料的茶具。

同类推荐
  • 原型批判与重释

    原型批判与重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辨析和批判;认为要使这一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生,推进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需要对原型进行重释。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进行了阐述;首次提出了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雏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概念,结合现代哲学、人类学等新的理论,对其分剐进行了论证,深入地阐述了作者的原型观。
  •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本书选取了《孔子》和《孟子》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阐述了领导的智慧。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今日美国

    今日美国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的随笔集。内容包括近年来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变迁以及华裔移民生活的变迁,对奥巴马就职将要给美国带来的变革也做了描述。
  •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涉及碑刻中表现的民间文化、信仰、美学意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在书中形成内在联系,作者颇费心思。由于全书涉及到几大块各自独立的内容,其“散点式”的结构,显得内在逻辑不是十分紧密。而六章的关系,在文化视野的统摄下,总体能见出其内在理路,即归结到白族古代碑刻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味。苦心经营,殊为不易。
热门推荐
  • 航天航空小百科-航天时代的奇迹

    航天航空小百科-航天时代的奇迹

    航天技术,是当代迅猛发展的新科学技术。本书展示的是当今人类探索宇宙秘密的创造性壮举,对当今人类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奇迹有较全面的了解。
  • 小爷我叫谢凌天

    小爷我叫谢凌天

    一代天骄谢凌天,阴阳难辨撩天仙。今虽斩道为君死,来生继续把妹撩。
  • 耀世剑仙

    耀世剑仙

    他乃阴阳大帝第三世命中之人,独具阴阳眼,外附阴阳阳体。他前世被灭满门,如今他轮回归来,誓要血洗仇家。练剑,斗法,刷怪,获神计,遇奇遇无数才女为他暗许芳心。看他如何从废柴到大神。。。。。。
  • 同桌诡友

    同桌诡友

    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连环车祸,庞永涛是这场车祸里的死者。他两个最好的朋友想起他生前曾经说过:“希望我们三个好朋友永远都能在一起!”在黑暗的夜里,一个死去多年的女人悄悄潜回家中,想看看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可调皮的儿子却玩到很晚都没回家。女人等得实在不耐烦了,拿起客厅里的电话……不对!屋里有人!或者说,屋里有鬼!著名作家快刀的小说充满谜一般的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他相信他能够征服读者,让读者在故事中尖叫。
  • 城管父亲

    城管父亲

    他是一个普通的城管。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城管。正义,勇敢是他的标签,他是子女心里的丰碑,久久伫立。让他来告诉您城管的真实生活。
  • 末世系统之萧霖

    末世系统之萧霖

    末世降临前:萧霖对被继母怂恿试图扣押自己学费的亲爹使出了传说中的终极大杀招:断子绝孙腿。末世降临后:萧霖与从天而降狠狠砸到自己后脑勺的逗比系统携手并进,愉快的踏上了末世写文的康庄大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诛仙之重走一遭

    诛仙之重走一遭

    自从上次正魔大战后,鬼王宗损失惨重弟子死伤无数,青云门也没好哪去,弟子死的死,伤的伤七脉首座只有曾书常还活着,青云掌门道玄在正魔大战之前被诛仙剑反噬入魔。
  • 我在九叔世界当僵尸1

    我在九叔世界当僵尸1

    穿越九叔所在的僵尸世界,并成为了里面的一头僵尸,林跃表示很方。还好有功德系统傍身,机缘巧合之下,更是成为了九叔的关门弟子。斩妖魔,诛恶鬼,灭邪师。且看林跃如何以僵尸之躯,一步步登临世界巅峰,成就不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