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25200000013

第13章 唐王朝的创建(2)

面对危局,李渊曾一度准备放弃河东,守住蒲津关以西,保卫关中。李世民上表说:“太原是王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河东物产丰富,人民殷实,是京城长安的资源补给地,一旦放弃,后果不堪设想,请拨给我精兵3万,我一定要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李渊于是调拨关中所有的军队,增加李世民兵力,命他讨伐刘武周。李世民率军自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渡黄河,驻扎在柏壁(今山西河津县北),跟刘武周军对峙。李世民传令大军征集粮草,休养士卒,饱喂战马,只派小股兵力游击抄掠敌营,主力部队则坚守营垒,拒不出战。渐渐地,敌军粮草不给,气势衰落。李世民看准机会,在敌军粮尽后撤时挥军追击,在霍邑北面的雀鼠谷一天八战八捷,刘武周全军溃败。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势穷,放弃太原,逃奔东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唐军收复了并州,不久,被刘武周侵占的地盘全部复归于唐。刘武周占领河东,犹如悬在长安头上的一把刀,利刃除去,唐王朝就可以无北顾之忧,可以一意东向,出关与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了。

李渊争夺中原的主要对手是王世充。王世充原为隋江都通守,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立杨侗为帝。不久,王世充击败李密,还师洛阳,被隋皇泰帝杨侗策授相国,封郑王、总理百事,掌握了东都大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王世充废掉杨侗,自做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

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东出潼关,直趋河南,攻打洛阳。王世充所属河南州县,相继降唐。王世充凭借着洛阳城墙坚固、物资充足,督军死守,并遣使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想跟王世充合力对付唐王朝,然后再找机会消灭王世充,因而答应了王世充的请求,带领10万人马,号称30万,水陆并进,援救东都。唐军李世民一面留部分部队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则亲率精兵抢占武牢关(今河南荥阳氾水镇),阻击窦建德。窦建德自恃兵力强大,没有把唐军放在眼里,不听从部下的建议,命令全军出动,连绵20里,在战鼓声中向虎牢关杀奔而来。唐军则按兵不动,以逸待劳。在窦建德军队饥渴疲劳,队伍散乱的时候,唐军突然出击,窦军大溃,被俘5万人,窦建德本人也受伤被俘。窦建德失败后,李世民再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被消灭了。

对于农民起义军,唐王朝也施行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策略,窦建德被俘后为李渊下令杀害。李渊又要召集他的部将到长安,准备加以迫害。621年(唐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部将推刘黑闼为首,在漳南(今山东德州一带)起兵反唐,为窦建德报仇。刘黑闼勇敢善战,各地的窦建德旧部也闻风而起,不到半年时间,就完全恢复窦建德故地。622年(唐武德五年),刘黑闼在洺州(今河北永年)自称汉东王,屡败唐军。李世民率军东征刘黑闼,刘黑闼率步骑2万人迎战,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唐军掘开洺水上游的堤坝,大水排山倒海而下,洺水暴涨,深达1丈有余,刘黑闼大败。两个月后,刘黑闼又卷土重来,李渊派皇太子李建成亲征,建成采纳魏徵的建议,实行安抚政策,释放俘虏,争取民心,宣称除刘黑闼以外,一律不加追究,以瓦解刘黑闼的部队。623年(唐武德六年)正月,刘黑闼被俘遭杀害,河北、山东地区归唐王朝统治。

江淮地区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617年(隋大业十三年)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后移居丹阳(今江苏南京)。唐军围攻东都洛阳时,使人招降了杜伏威。李渊封杜伏威为吴王,任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后来,杜伏威入朝长安被留。另一领导者辅公祏率领江淮义军在丹阳反唐,自称宋帝。李渊派大将军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进攻,还把秦王李世民从防备突厥的北线调回,任命为江州道行军元帅,负责部署征讨辅公拓。经过多次较量,624年(唐武德七年),辅公祏率军弃丹阳败走,在武康(今浙江吴兴)被当地地主武装俘虏,解送到丹阳被害,江南、淮南全被平定,成了唐王朝的辖区。

在长江中游,萧铣于618年(唐武德元年)在巴陵称帝,不久迁都江陵,出兵攻夺巴、蜀,有兵40万。621年(唐武德四年),李渊派名将李靖等自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顺江东下,突袭江陵,两湖悉平。唐将李靖平定萧铣后,传檄岭南,岭南冼夫人的孙子冯盎立即上表献地。有人劝他割据称王,学秦末的赵佗称南越王,他不听。对维护唐初的统一有贡献。

朔方的梁师都,是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存在的一个北方割据势力。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梁师都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被封为“解事天子”。628年(唐贞观二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击灭了这个政权。至此,李渊父子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兼并了官僚地主的割据势力,打败了农民起义军,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

随着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各种典章制度也不断地设立和完善。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相当完备的朝代。

李渊建唐开始,各种政权组织皆因袭隋制。624年(唐武德七年),为适应全国统一后的局势,参考隋的制度,制定唐代的职官制度。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关,负责制定政策,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长官是中书令,僚属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门下省是审议机关,主管审核中书省的决定,并有权驳回重议。长官是侍中,僚属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尚书省是执行机关,负责执行中书、门下二省的决定。长官是尚书令,僚属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共同对皇帝负责。他们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议政的会议也就被称为政事堂会议。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并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一些资历较浅、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给这些人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这些人年轻品低,易于控制,从而加强了皇帝的集权。宰相成员的增多,也便于发挥众人的智慧,又互相牵制,可避免权臣专权的弊端。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选用、考绩等事,户部主管户口、土地、赋税等事,礼部主管礼仪、祭礼和科举考试等,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诉讼,工部主管土木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直属于尚书省,分别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制定的政令。

唐代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所辖有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分工负责中央内外监察工作。台院设有侍御史,负责纠举推鞫狱讼,审查官员犯法案件;殿院有殿中侍御史,负责殿廷供奉仪式及京城的纠察;察院有监察御史,负责巡按州县,纠视刑狱,审察地方军政、民政、财政事宜。

此外,中央还有二省:殿中省,掌管宫廷日常事务;秘书省,掌管国家图书。中央负责管理各种具体事务的机构是九寺和五监。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光禄寺,掌酒醴、膳食;卫尉寺,掌器械、文物;宗正寺,掌天下族亲属籍;太仆寺,掌厩牧、辇舆;大理寺,掌刑名、断狱;鸿胪寺,掌国宾、礼仪;司农寺,掌仓储、营田;太府寺,掌财货、贸易。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五监为:国子监、掌儒学训导;少府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土木工程建筑;军器监,掌军器制造修缮;都水监,掌水利建设。其长官国子监称祭酒,都水监称使者,其余称监。

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是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是刺史,县的长官是县令。刺史每年一巡属县,考核官吏,催促赋役,举荐人才。县令主一县之事,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里,里是最基层行政单位,里设里正,管百户。缘边重要地方,唐初设有总管,兼管军民要政,武德后期改为都督。636年(唐贞观十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依据地理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10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15道。道不是一级行政单位,而是监察区,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进行巡察、监督。

在经济制度方面,唐朝继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作了一些改变。624年(唐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规定:凡18岁以上的男丁给田一顷,其中80亩为口分田,20亩为永业田。60岁以上的老男、残疾人给口分田4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如果是户主,加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工商业者、官户受田为百姓的一半,道士、和尚给田30亩,尼姑、女冠给田20亩。受田人身死,永业田可传子孙,口分田归官,另行分配。官吏受永业田,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量从100顷递降至5顷,在职官员从1品到9品,受田数由30顷递降到2顷。有战功的勋官也分别授田30顷至60亩不等。此外,各级官吏还有职分田,其地租作为官俸的补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官署的费用。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在无力丧葬时准许出卖永业田,百姓从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也准许出卖口分田。

与前代相比,唐代的均田令发生了许多变化。唐均田令取消了奴婢和耕牛授田,一般妇女也不受田,这说明奴婢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已不占主导地位。妇女不受田,也不负担租调,对于一夫一妇来说,是减轻了负担。工商业者和僧尼道士女冠授田,说明商人地主和寺观地主的势力得到发展。官僚贵族在授田上的种种特权,说明均田制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实质。均田令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说明封建政府已承认土地兼并这一事实,也为以后的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唐朝前期,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施,对缓和农民的土地问题,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的租庸调法规定:受田农民每丁每年要交纳粟2石,叫做租。又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5丈,麻3斤,叫做调。每丁每年要服役20天,如不亲自服役,可每天折绢3尺或布375尺,叫做庸。如果政府有事加役,加役15天,免调,加役30天,租调全免,每年的额外加役最多不得超过30天。唐代的租庸调和隋代相比,以庸代役的条件放宽了。隋朝规定50岁以上的人才可以以庸代役,唐代则取消了年龄限制,同时规定了役期的最多时间,这样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在军事制度方面,唐承隋制,继续实行府兵制度,并进一步和均田制结合起来。中央设12卫统领府兵,这12卫是:左右卫、左右骁骑、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12卫各设大将军1人,直属皇帝统率。各卫之下设折冲府,折冲府又称军府,每卫统军府40至60个不等。府兵称卫士。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有卫士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府的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府以下有团,卫士300人为团,团有校尉。团以下有队,卫士50人为队,队有队正。队以下有火,卫士10人为火,火有火长。

府兵卫士从军府所在地的壮丁中挑选,21岁入军,到60岁免役,府兵本人免输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自备资装,轮流宿卫京师和戍防征战。唐代实行府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由12卫督率各府。636年(唐贞观10年)时,全国有军府634个,府兵68万人,其中关中地区就有261个军府,府兵26万,占总兵力的40%,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有利于唐朝对全国的控制。府兵自备军粮、武器,平时种地,农闲操练,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政府基本上无养兵之费,但同时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府兵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度之上,府兵依令受田,寓兵于农,兵源充足。唐初的强盛,与唐王朝实行府兵制度,有一支强劲的府兵,关系至大。

在选官制度方面,唐朝继续实行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即每年举行的定期考试,常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道举、童子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为热门。明经考试以帖经为主,帖经就是把经书上的文字用纸帖掉几个,叫应试的人写出来,也就是要看重儒家经典的背诵。进士考试以诗赋和时务策为主,这需要独立思考。因此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二,悬殊很大。明经、进士等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要做官还要到吏部应选,由吏部考试,然后授官。所谓制举,是由皇帝根据临时设置的科目,考试选拔人才,如直言极谏、才高位下,辞藻宏丽等科。一般地主和现任官吏均可应试。考中后原有官职的可升官,没有官职的由吏部授官。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历史趋势和大一统国家的要求,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参加最高统治集团打开了入仕之门。唐代官僚队伍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文化素质比较高,显然与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很大的关系。

同类推荐
  • 大明影侯

    大明影侯

    知天命,逆天难。平逆贼,荡天下。帝国荣耀,自今日起。 951328264,作者粉丝交流群,欢迎。
  • 乱世烽火

    乱世烽火

    生逢乱世,兵荒马乱,百姓为求生路四处逃难颠肺流离。燕青虽是穿越到此初来乍到,却深深体会百姓疾苦,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天下血战沙场,多次绝境逢生殊死百战,然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心凉之余燕青将会怎么选择……《请不要与真实的历史太过较真,本书纯属虚构》
  • 后琅琊王

    后琅琊王

    千骑破虏平天下,御守抵天定江山。三身九令统江湖,把酒言欢天地间。书剑红尘三十载,万顷江山为帝难。扁舟一叶千山尽,临江夜宿似与仙。云城雪皑绝飞雁,叩首千里朝圣言。定帝都,平天下,江怀公子,名震江湖!
  • 爱你从初识你的那刻开始

    爱你从初识你的那刻开始

    当朝丞相之女王月冰,拜师于药王山庄,本应在家等着嫁人,却毅然决然地想出去历练,在途中偶遇皇帝最宠爱的七皇子幽王林潇然,之后便开始了他们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 明末王莽

    明末王莽

    几天前来到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王莽!前一秒我还是一个,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的有为青年,下一刻我就回到了历史中的那个野蛮时代。没错我穿越了!我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就是把叫刘秀的都干死!可惜事情往往不是按照想象中发展的……
热门推荐
  • 卯上冰山校草

    卯上冰山校草

    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样貌平平的麦筱爱惹上了帅气冷酷的冰山校草祈泽冰;哎?不是说祈泽冰很拽很酷的么?为什么对她格外眷顾?而这份特殊待遇,竟然让她险些成了女生公敌!校草同学,你放手啊,我对你真!的!没!兴!趣!“可我对你有兴趣,小麦,惹了我,就别想再逃!”
  • 北魏情事

    北魏情事

    一个残疾的相公一个阴险的大夫人一个变幻莫测的婆婆来自21世纪的陶子佩穿越回了北魏竟遇见这么一些家人小女子过五关长六将居然为他相公家生了个女儿还叫花木兰难道自己就是花木兰的妈???不敢相信的过着日子,对北魏历史不熟悉的她能否改变这一切?呵呵,且看佩儿的“辛苦”北魏之旅吧!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点击,推荐,留言!
  • 气易传人

    气易传人

    抓鬼?提供你想看到的任何抓鬼故事。盗墓?三国时代的和氏璧,诸葛亮的孔明扇。斗法?众多灵异界的门派,到底哪个门派可以称雄?魔头?神秘人的阴谋到底是为了什么?兄弟?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兄弟!
  • 重生五千年

    重生五千年

    前世,我登巅峰之处,却唯有寒冷和寂寞,而今世,我不光要重回巅峰,更是要带领我的亲人,一起去领略那巅峰之上的美景!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隐士传说

    隐士传说

    隐士的守护者,为了人类暗中降妖除魔守护凡间。不老不死的殷天行曾经参与到历史中,如今却混迹于市井,应对着断绝神魔的世界。老的对手、新的妖魔、轮回几世的爱人、触及禁忌的科学......作为守护者,殷天行继续着自己的战斗!无论是华夏还是西方,众多的神秘在本书中一一展现,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
  • 古穿今之闺秀在现代

    古穿今之闺秀在现代

    古代的名门闺秀重生在21世纪的农村,看琴棋书画的女主怎样在现代生活。云淡风轻,偏偏身边各种正太、酷男、帅哥争相献媚。一个家长里短,温馨浪漫的宠文。
  • 伟大的皇帝

    伟大的皇帝

    获得了超凡入圣的力量,威胁整个世界的故事
  • 我家娘子是天仙下凡

    我家娘子是天仙下凡

    [文风偏古言,欢迎入坑] 娘子天仙下凡是什么体验?那自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是个男的都想拐!解决个师父又来个娃娃亲的未婚夫?就连跟仙界不两立的魔界大魔头也伺机而动?啊哈哈哈嗝![仰天长笑]竟妄想跟我抢池瑶难道你们是没吃药?不知道我早已悄摸摸给她盖了戳?何况啊何况![得意洋洋]我家娘子当然只爱我一人了!(江·仰天长笑·得意洋洋·正主·亦:娘子救了我,我要不以身相许还是人嘛~)
  • 游戏一场何必当真

    游戏一场何必当真

    “爱”在我的概念里它如此虚伪,一直以来都看不到它的存在,人们给它穿上不计其数,镶嵌价值连城珠宝的衣服,戴上无与伦比皇冠,于是就成为所有人伤心、开心的理由,简直是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