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2100000003

第3章 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教育方针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③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没有教师,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便不能延续;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便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才大军。教师的概念与教育者和教师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词;从狭义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职业。从这一意义上看,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的手段是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和智慧,并且是在教师和劳动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完成的。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为了塑造好人的心灵,使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还要不断地探求教育的艺术。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新一代的艺术家”等褒奖之词,颂扬教师的工作,这正好说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长期的工程。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④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不仅表现在教师要把凝聚在教学内容中的智慧、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身的智慧、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知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感染学生。

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教师的劳动力虽然是个体的,但劳动的结果却是集体的,教师的劳动是通过个体劳动的形式体现集体创造的结果。

教师的本质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②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把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促进者,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同时还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④教师是教学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⑤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能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也能使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

4.学生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展示

①认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感知能力有很大发展,视、听觉灵敏性甚至超过成人。注意稳定性增强。有意识记忆力提高,理解记忆比重增大。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增强。

②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复杂而又体验强烈,但不够稳定,人们称为“疾风怒涛”时期。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断增加。

③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初中生开始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分析自己个性特点,渴望成人尊重,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反对过多叮嘱,喜欢经过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与施展才华。

现代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①生理成熟期提前。首先是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增加;其次是性发育成熟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现的提前。而高中生身高、体重都快接近成年人的标准,脑的机能也和成年人相当,性机能已发育成熟,性意识越来越强。

②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总的说来,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但也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如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缺少人生远大理想。

③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利益的意识,也包括自我地位、能力、情感、形象、行为等意识。现代学生表现出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等。其优点是主体性增强,富于创造性,其不足之处是容易导致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④心理问题增多。由于时代的急剧变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学习方面的困扰。如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

②青春生理、心理困扰。如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孤独感强等。

③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如同学关系不融洽,交友困难,师生关系烦恼,与家长的距离扩大等。

④人生发展中的困扰。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新生综合征、人生困惑、自卑感、自杀倾向等。为此,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①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指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关系。

②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不是教师和家长的附庸。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与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视学生为责权主体,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

③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包括智、行、意、情四个方面。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

④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情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5.师生关系

本质

①民主平等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教师把那些已经消化了的学科知识与自己内在的经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有矛盾和问题时,要用民主平等的方法去解决,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亲密无间。

②尊师爱生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搞好教育最有利的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他们以“爱满天下”的热忱关怀每个学生的成长。这种师爱是严与爱的和谐统一,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

③双向反馈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积极的反应,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能动的自觉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促进因素。

④教学相长

教师要一边教,一边学,学生要一边向教师学习,获得知识,一边还要发挥主动性,自强不息,方能进步。在今天,教师要一边教,一边努力进修学习,包括向自己所教的对象学习,教与学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乃至社会的配合。为建立这样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

正确全面地理解学生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避免带有虚见、偏见,或以“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等错误的认知看待学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解决和满足,使师生各自的认知能彼此相容和认可。

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身作则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一个处处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表率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楷模,而且会引起学生内心由衷崇敬和向往心理。

③深入细致的工作,了解学生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修养、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④加强沟通,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晶,除学校教育外,还需家庭、社会的配合。教师应通过家访、开家长会、通信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社会有关部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且对建立和发展师生关系也有促进作用。

6.教学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人们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的教育作用最系统、最全面、最直接、最有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因此,人们探寻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教学系统的改革。

教学的概念。谈起教学,谁都不陌生,教师天天在教,学生天天在学,但真的给教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又不那么容易。如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授活动。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加,有的将教学视为传授知识的过程。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动互感的系统活动”。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数学的特征

①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动态因素,其间的互动构成教学活动的统一体。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因素,教师与学生各有其独立的角色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者主要是教师,但又不局限于教师;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但也不局限于学生(教师有时也可作为成员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

②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教学必须有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学。在我国,教学作为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必须达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多项目标。

③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有四个,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主要指教学方法)。这四个基本因素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决定了教学必须是一种情感活动。

④教学是一种系统活动。说教学是一种系统活动,是因为科学意义上的教学具有严格的程序和周密的设计,不可以随兴所至、杂乱无序。这正是学校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多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较少地消耗学生的精力的原因所在。另外,从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加强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7.课程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内涵表述

课程即学科。把课程作为学科,这是对课程最普遍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就是这样定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是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上面对于课程的界定,各类学者虽然见仁见智,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以此来作为课程的一般理解或者定义。

①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也就是说,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与经验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安排,但不等同于教育内容;虽然课程可以看做是教育影响的总和,但是这一影响是学校有意识安排的,或者是这一安排的非预期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将课程理解为教育内容和学习经验的“组织”。

②课程内容大体上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本身。

由此,我们可以将课程界定为:课程就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以特定教育内容为对象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8.教育改革

四次比较大教育的改革

第一次就是建国以后,当时提出要整个打碎我们原来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要建立民主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这一次的改革,特别是牵涉整个学校的办学体制的变化和办学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应该讲确实是改造了旧社会的教育,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这一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二次比较大的教育改革,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1958年的教育革命,最初主要还是就教育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一种探讨,来解决我们教育长期脱离生产实践的问题。这次教育的改革正好是在1957年“反右”以后,当时提出教育要为产业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的政治性开始被强化。

第三次教育大的革命就是“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当时因为已经提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所以教育明确为阶级斗争的政治功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才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第四次比较大的变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但是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30年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发展回顾

成绩:30年教育政策呈现出服务国家发展、呼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的开放取向,政策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而其整个价值取向是指向公平的。

问题:提出教育政策的问题,实际上是用理想教育政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现行的教育政策。这里的评价标准是出自教育在21世纪面对的挑战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或者说,我们是出自一个更高的标准来检视我们的教育政策。

结语:建立一种机制、实现一个转型。

基于30年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下,加快公共服务的发展,保障每个人享有其资格权利,实现基本公共品享有的均衡化,“人人享有义务教育权利”已经历史地提到议事日程。在这个背景下检视我们的教育政策,我们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建立一种机制、实现一个转型”,即建立一种使教育政策可以很好地回应国家战略方针的决策机制,实现教育政策的经验型决策向现代科学民主决策模式的转型。

9.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

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与实施:

①教学环节要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与学。

②教学过程应能满足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

③教学过程应能满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的发展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从事这一认识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且,知识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②形成技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达到熟练程度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完成特定活动。

③培养智能。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统一体。

④发展个性。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另外几个方面,即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力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可以划分为这五个阶段,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乃至课程中的一章一个单元)往往也要经历这五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一些质的规定性:

第一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

第二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

第三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四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第五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完全由学生自学。

总之,教师选用教学方式方法一定要有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要适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培养出具有很高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10.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相长——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藏息相辅——强调的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

八大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材,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③直观性原则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④启发性原则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⑤循序渐进原则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⑥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⑦可接受性原则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⑧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1.教学方法

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讲授)、谈(谈话、问答)、看(演示)、练(练习、作业)、议(议论)、操作(实验、实习作业)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它们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以语言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感知、观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教材中理论的认识,或者用获得的感性认识去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这类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演示法。演示法是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以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按不同的演示材料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演示;图片、图标演示;实验演示;音像演示等。

演示法的要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掌握好演示的时间,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演示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演示法必须有讲授法或谈话法的配合。演示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参观法。参观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场所或工作现场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根据参观的目的、要求,参观可分为:课前参观、课后参观和教学进程中的参观。

参观法的要求是:明确目的,充分准备;做好参观过程中的指导和参观后的总结工作。

参观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要受参观场所、条件的限制;组织参观比较费时费力。

12.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如黑板、粉笔、纸张、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材料等。

教学手段在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作为教师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手段经历了非语言表达、口头语言、文字书籍、直观教具、视听媒体和高新技术六大发展阶段。

根据教学手段产生时间和技术水平来分类,可将教学手段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两类。

首先我们看一下传统教学手段,它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使用方便,成本小。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有黑板与粉笔、印刷材料、图片、模型与实物教具等。接着我们重点了解一下现代教学手段,它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的应用,在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它主要有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五类。现在的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现代教学手段,因为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使教学活动更加有趣;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提供有效的交互;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可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并扩大教育规模。由此,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适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手段。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②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

③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④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这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最后,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上加以分析。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中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技术特点上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五种,它们的具体分类和作用如下:

①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教学形式。

②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教学形式。利用卫星电视广播,很容易实现全球电视广播覆盖。投资省、费用低,图像质量也很高。

③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等基本特征。

④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教学。

⑤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虚拟现实是实施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现实技术。

1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和分组教学制。

①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是古代学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两位学生进行教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师生、生生关系来看,关系比较单一;就学生来源看,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进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的计划性、制度性不强。

②班级上课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提高了,要求扩大教学规模,丰富教学内容,于是,个别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在欧美学校最早出现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是指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将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教学班,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实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教学形式。相对个别教学制而言,班级上课制教学的规模效益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

a.班级上课制的优点。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主要是: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与主导作用;班级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便于组织管理,提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有利于稳定教学的秩序和维护师生的健康;便于学生相互切磋,相互促进,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等。

b.班级上课制的缺点。班级上课制也存在不足:不利于照顾个别差异,不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容易导致教学的教条化、固定化等;不利于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运用班级上课制这种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并采取适当措施弥补其缺陷。

③道尔顿制。1920年,由美国H.H.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道尔顿制。由于班级上课制弊端的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有人开始否定班级上课制,而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就是其中一种。

道尔顿制是一种自学辅导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再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合格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别差异的照顾,但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难以保证教学的进度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④特朗普制。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特朗普制。他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优秀教师讲授。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内容。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兼容了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制的优点。

⑤分组教学制。为解决班级上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它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内部分组、外部分组等类型。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是打破年龄编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能根据差异分层教学,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情绪,同时也很难科学地鉴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与成绩,也易导致家校矛盾的产生。

14.教学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备课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一般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②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生的方法和习惯等。

③考虑教法

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备课需要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这一学期教学工作所做的总的准备和制订总计划。

②单元计划——学期开始前对这个课题的教学做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制订出课题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上课前教师一定写好并熟悉教案。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纠正各种差错;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以饱满的热情讲解,使之深受教育。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使师生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尤其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善于根据未估计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想方设法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

⑤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的进行要有高度的计划性,严密地组织好教学活动。

⑥布置好课外作业——在教学结束前一分钟左右要布置好预定的家庭作业,讲明作业要求和完成的时限,并对较难作业做必要的启示。

(三)课后教导

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的课后独立作业是由学生独自进行,不仅需要使学生独立领悟、消化和巩固知识,而且能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习惯。

②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与补课;借助家长力量和组织优秀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发挥课代表的作用;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

1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教学评价的作用

①诊断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教学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教学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②激励作用。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③调节作用。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④教学作用。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教学评价的要求

①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②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③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④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

①目标参照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②常模参照评价——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按评价的具体目的划分

①诊断性评价——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③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成为“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改进教学。

评教的要求

①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教学质量不只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关,还与他的教学态度、经验和改革精神相关。

②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③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是系统连续进行的,教师对教学的设想和效果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体现出来,因此评教不能只凭一两节课的印象便做出评论结论。

16.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德育思想的演变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孟轲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共产主义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就号召青年要学习“共产主义”,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毛主席曾经说过,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中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这也就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即社会内容。它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两难问题

柯尔伯格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编制了一系列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现的一种镭。每一剂药的成本是400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美元。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

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教师可以在德育过程中进行以下提问: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17.班主任

世界上权利最小的是班主任,但是贡献最多的也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十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十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中国清朝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数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到“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缓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①调查研究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②组织管理班集体。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搞好班主任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③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④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班主任要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联系本班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⑤订好班主任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班主任一日常规工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的指导者,加强常规教育、行为规范训练,形成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之一。为使常规教育具体落实,制订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如下:

①每天早上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如有缺席,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进行家庭访问,搞清原因,同时检查学生着装仪表情况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及时进行教育。

②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广播操和升旗仪式。

③检查班级清洁卫生情况,了解值日生工作。

④观察班级公物保管状况,发现损坏及时调查、教育和处理。

⑤检查课代表收交作业情况。

⑥每天观察班级出席和上课情况,掌握班级学风的进展和变化。

⑦检查学生眼保健操以及学生课间文明休息的状况。

⑧注意和处理好班级偶发事件。

⑨随时发现班中的先进事迹或不良现象,及时进行表扬或批评教育。

⑩认真上好校班会课。督促学生认真收听学校教育广播。

⑾关心学生用餐情况,督促学生遵守用餐规定,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⑿离开教室时,检查班级卫生情况以及四关工作(水、电、门、窗)。

18.班集体

班集体不同于班级。

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学生群体

在一个班上,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班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若干个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①组建阶段:此阶段班主任是集体的核心和动力,他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的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与要求。此时班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否则班集体可能变得松弛、涣散。

②核心初步形成阶段:此阶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一定的友谊与信赖。班集体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

③集体自主活动阶段:此阶段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开始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参加集体活动并维护集体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①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②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同类推荐
  •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的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高考状元经验谈

    高考状元经验谈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多个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哲理、亲情、事业、交往等方面,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安全无小事,事事抓落实。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责任是安全的最好屏障,安全是员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唯有立足岗位,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防微杜渐,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才能让平安、幸福、和谐永驻身边。
  •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皇兄养成计划

    皇兄养成计划

    千水国城都,开了一家当铺。开业以来一直无人买卖,倒是里面有一镇店之宝——桃花结。这桃花结,乃青丘狐之族的祖传之宝,比月老,赛女娲。为天地姻缘拉线,百试百灵。可惜,价值千金。“掌柜的,这桃花结可否便宜点。”“你娶姑娘的时候也希望她嫁妆便宜一点?”“掌柜的,那是否可以送一盒南海珍珠。”“你希望你娘子嫁给你之前已经有了一窝大胖孙子?”那位掌柜的头也不抬,顾客被气得摔门而走,又进来仙气飘飘的一位修仙顾客。“掌柜的……”“桃花结不讲价,不送赠品,出门正走,谢谢合作。”“不,掌柜的恐怕误会了。一日为师,终身为夫。这次来,只为十里红妆。”几日后,只传那桃花结已经为掌柜的谋了一场好姻缘。
  • 迷失威尼斯

    迷失威尼斯

    《迷失威尼斯》集合了托马斯·曼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迷失威尼斯》、《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等四部中篇小说。追寻美,追求爱,期盼逃离现实的藩篱,渴求外在世界与内心的平衡等等都是艺术家们永恒求索的话题,在《迷失威尼斯》中,或许会有一些新的答案。
  • 长相厮守:炼心师

    长相厮守:炼心师

    ,他倚在树旁,微笑道:“颜姐,我喜欢你......”她却仓皇而逃,“我们这行有规定,是不能和患者发生关系的。”第二次,他心疼得抱住她说:“颜紫,我们在一起吧!”却被她冷冷推开,“怎么,江研新,你是为了和我在一起而不择手段吗?”第三次,当他救回她心爱的小肥猫时,还未等他说话,她便直接回绝道:“我已经有交往的对象了。”正当他考虑要不要进行第四次时,她却在他的脸颊上轻轻落下一吻,“江先生,我这儿有个待嫁新娘,不知......”他用力抱住她,微笑道:“我爱你!”
  • 仙路战神

    仙路战神

    末日临近尾声,危急关头,战神挺身而出,为人类打下一片朗朗蓝天,可就在战神在前线奋力斩杀异族时!却不曾想被也被身后所维护之人类算计在内!惨遭暗算!
  • 秘道

    秘道

    清风镇掩埋着一笔孙中山留下的军饷,得到军饷的线索是两块“无双蝶玉”。围绕蝶玉,展开韩飞龙、周石天和宋颜兰的夺饷故事。周石天是孙中山派遣的守饷之人,拥有能取得军饷的一块蝶玉,韩飞龙奉蔡锷命来取这块玉;宋颜兰则为袁世凯派来之人,手握另一块蝶玉,欲夺周石天之玉。周石天奉命潜伏后却暗生异心,想私吞军饷,这既给来夺玉的宋颜兰造成可趁之机,又为来取玉的韩飞龙带来一波三折,与之伴随的是清风镇鬼山的神秘和周石天家中变故连连。该小说命案迭起,悬念丛生,几乎无页无迷雾,无人有真身。翻开每页,都可掉入作者精心设计的连环套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架床迭屋的相互猜忌,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的阅读享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机械的魔法师

    机械的魔法师

    这是一个科学与魔法共存的文明,名为“奥斯雅格文明”。奥斯雅格文明存在于“多维利亚大陆”,这个大陆充满了杀伐与战争,强大的魔兽、杀戮的种族,在这个大陆不断地斗争着。人族在这个大陆上一直是被猎杀者。但所有种族都没有料到的是,弱小的人族依靠科学与魔法的力量,逐渐拥有压倒性地力量,成为了大陆的霸主,并且在大陆之上建立起两大国家——“科技”的零械王国与“魔法”的龙泽帝国。
  • 万念诸仙

    万念诸仙

    千万年前,有大能一剑斩天,将此界天一分为二,最终导致世间崩塌,天道有缺,天地灵气尽散,修行一辈再无达巅峰的希望。然,有大道仙人自我辈出,欲拯救世间,重开天道!以镇世剑为引,前往域外,寻找生机,试图拯救世间。可谁知却引来了更加强大的祸患……千万年后,有少年之父莫名横死,为了寻找父亲死因,只身归来,却卷入了一场更大的风波……
  • 我的剑能加血

    我的剑能加血

    十年的辛苦,却成了他人的嫁妆。这一世重生,楚元定要一雪前耻,不再受他人限制,成为自由自在,快意恩仇的楚剑仙。奇遇任务,副本攻略,赚钱方法,极品装备......楚元携上一世记忆,横扫游戏世界。
  • 王妃她只想守寡

    王妃她只想守寡

    意外穿越,被强制绑定系统,完成任务帮原主逆袭才能复活暴富?嘿嘿,其实暴不暴富什么的不重要,主要是她就喜欢助人为乐!什么,恶毒嫡姐逼她待嫁奇丑无比,还身患绝症废物煜王?想害她,做梦……等等,传说煜王财产无数,嫁了他,等到他上了西天,她岂不是就能继承他的遗产,提前暴富?只是一日又一日,那个身患恶疾的男人不仅没死,病还好了!?苏念:“你怎么还不死?你不死,我怎么继承你的遗产?”夜凌煜:“本王的就是你的,不用等到我死。”苏念:我人美心善,即使那些人算计我害我,我微微一笑而过。众人:汗,那是因为王爷都让他们从你眼前消失了!夜凌煜:我身娇体弱,父皇不爱,兄弟欺辱,多亏念念陪我一起承受!众人:我们信了你的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