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20

第20章

开题报告

某某老师说过历史水平线的暴涨这个话题。的确,在座的硕士生比我十二年前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开题报告也做得有模有样。不过,既然是开题报告的论证会,就得提三点意见,一点建议,否则,就太不负责任了。

选题太大,是第一条意见。大多数同学的选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也足够了。为什么要选那么大的题目?是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还是有足够的才能大而化之?是担心题目小了无法体现自己的理论雄心,还是惯于在思想的跑马场上信马由缰?或者,便于在网络上剪贴拼凑?

论证空疏,是第二条意见。几乎半数的同学选取“巴黎手稿”为蓝本,为了什么?这个文本固然重要,但无论怎么重要,也不过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段,况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的研究者们早已把它折腾得底朝天了。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先是西方学者,再是苏联东欧的学者,然后是中国的学者,翻箱倒柜,边边角角都搜罗将尽。今天还能弄出什么新花样吗?这样的文本不是不能碰,而是一般人碰不起。斗胆去碰,也不过是把既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一番罢了。也有一些同学,接触认同之类较为新潮的题目,这值得赞赏,表明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与热衷。只是,停留在既有的理论平台上,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做研究要从最基本的材料开始,在搜集、梳理、消化材料的过程中,慢慢地找出道理,培育出理论的线索。这材料可以是理论著述,也可以是具体的数据,可以是新闻报道,也可以是个人的耳闻目睹。

乏善可陈,是第三条意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话,是最严重的问题。那些干巴巴的句子,是从别人的文章和书里摘录的,偶尔漂亮的表述,也是从别人的菜园和花园借来的。在开题报告里,很少能看到某个同学的思想形象,稚嫩但却鲜活,粗糙但却生机盎然的思想形象。可以是花朵,可以是树木,或者,是某种可爱的动物,总之要有一种形象。哪怕是笨重的机械装置。若是能让我们看到白云在空中漂浮,马儿在草原上奔跑,那更是了不得了。遗憾的是,在大多数同学的文字里,只能看到僵死的、散乱的、勉强凑在一起的字、词、句。

用眼去读,用心去体会,用感觉去书写,是我唯一的建议。读书、思考和写作,都是生活的有机组成。写论文不只是为了交待一件事,或完成一个任务。写论文的过程,是生命不断丰富,思想不断生动,感觉不断充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愉悦的,尽管诸多的折磨。在写完最后一个字,能感觉到成长和成长的快乐,而不是长长地松口气,啊,好不容易,总算把它打发掉了,然后去有滋有味地消遣。

从夷到洋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元26年设立的,名为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亦思替非文和阿拉伯文。从回回文之类的名称可以看出,那时就开始采用“专名+类名”的方式来指称外语。明朝设置“四夷馆”,一方面教授境内少数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教授其时亚非通行的语言。除了“专名+类名”外,明代人还用“番语”、“番文”指称外语。

鸦片战争后,清人用“夷”指称西方列强,英国是“英夷”,法国是“法夷”,美国是“米夷”。公文中凡涉及西方的事物,均冠之以“夷”字,如“夷酋”、“夷馆”、“夷商”、“夷俗”等。“夷文”、“夷语”开始普遍用于指称西方的语言文字。

洋务运动后,清政府创办了约30所“洋务学堂”,其中外国语学堂创办的时间最早,后来的科技实业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也很重视外语教育。奏折、谕批中不再出现“夷文”、“夷语”,取而代之的是“洋文”、“洋语”、“方言”、“广方言”、“西文”、“西语”、“外国语言文字”等,英语、英文、法语、法文一类的“专名+类名”的方式也开始流行。值得留意的是,“外国语言文字”先是缩略为“外国语”,而后又缩略为“外语”。依据现有的教育史文献,外国语一词出现于清廷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外语一词大约出现在民国末年。1948年3月,上海《大公报》组织了一次外语教学座谈会,与会代表的发言材料后来刊登在《大公报》上,文中可见“外语”一词。

“番文”和“番语”之类的称呼,体现了“尊夏攘夷”的华夏中心观。“洋文”、“洋语”一类的称呼,显然比“夷文”、“夷语”多了尊重。用“方言”指称外语,多少流露出华夏中心观的痕迹:外语嘛,不过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已,是附庸的“四方之言”。无论如何,洋务运动后,“语言通、文字辨”成为强烈的呼声,1904年颁布的“学制”提出,“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游、游历、游学无不窒碍”,因而“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英文,而大学堂经学、理学、中国文学、史学各科,尤必深通洋文而后其用乃为最大”。意思就是,文史哲之类的学科,只有精通外文之后才能有最深刻的把握。这种见解可谓高矣,想必今天的很多学者都未必认同。那个“学制”还说明,通商口岸附近的高等小学堂也可以开设外语课。

清廷如此重视外语教学,原因之一是鸦片战争期间和列强谈判不断,却无称职的翻译人员。有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1860年,英国参赞巴夏礼被清军俘虏,奕訢劝他给联军统帅写封信,转达议和的愿望。巴夏礼依照要求用汉语写了一封信,并用英文签署日期和姓名。奕訢不识“夷字数行”,担心有诈,故请识夷字者辨别,原来不过是巴夏礼的个人签名和日期而已。这件事让清廷官员感慨不已。

本着“师夷制夷”的原则,洋务学堂注重外国语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没有放松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为了配合教学,还鼓励师生翻译西书,从而培养了一批译才、使才和通才。更大的作用在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给科举造成重创。最为根本性的作用还在于逐步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培育了开放的胸襟。

自以为是

今晚读博士时的同学聚会。过后,一位同学对我说,某某同学人很聪明,就是太自以为是。我说,谁不自以为是啊,不自以为是,还能“他以为是”吗?想想看,大家都是读了博士的,工作也有若干年了,从理论到经验,从经验到理论,谁不会一套一套的啊?说别人自以为是,恰恰表明自己自以为是。

说别人自以为是的人,属于客观主义者。这个主义的特点,是相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存在,它或是基础,或是本质,或是事实;也相信这个客观的东西是可以发现的,只要抱着公正、无私的心态,就可以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地把握它。这个主义的信徒呢,往往认为自己发现了这个客观的东西,别人看法与他不同,自然就是自以为是,而不是以客观的是为是了。他不曾想到,即使果真存在客观,谁又能做到公正无私呢?人都是有私心杂念的。指望人完全摒弃私心杂念,无异于让万有引力失效。

说别人自以为是的人,有的是抱着高傲的灵魂。他高高地漂浮着,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个世界。他可能历史方面的书读得很多,对官场和商界的经验不以为然;也可能在官场和商界游荡多年,对高等学府里的理论不屑一顾。

有一些说别人自以为是的人,心里是很委屈的。他说的道理不为人重视,甚至被指为幼稚,而他,却只能看到那么大的天空,只能讲出那样一些道理。他始终以为,自己看到的那片天空,就是整个的天空,自己讲出的道理,就是全部的真理。

自以为是谈不上什么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头脑,自以为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是生活在这个领域,就是生活在那个层次,谁也无法体会所有可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自以为是即使意味着欠缺,也是无法避免、无可奈何的。谁也无法成为全知全能者,相对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当然,在自以为是的同时,还是尽可能多一些倾听,哪怕倾听之后依然自以为是。

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说,自以为是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与其说发现出来的,不如说是发明出来的;它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规划的目标,不是既有的存在,而是想象的未来。这类似于圣经里写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考茨基和列宁的区别就在这里。列宁置身于形势的矛盾之中,抓住机会,即使形势“不成熟”,也要加以干涉,这种“过早的”干涉,在根本上改变了各种力量的“客观”关系,从而把考茨基以为的“不是”变成了“是”,与之相应,考茨基所谓的“是”也就变成了“不是”,考茨基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叛徒了。借用齐泽克的论述,列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善于区别马克思已做的和他打开的可能性,发现“在马克思之中又超越马克思的东西”。由此,对马克思的重复,就不是重复马克思所做的,而是“重复”马克思从未做过的。

回到自以为是这个话题上,自以为是不是缺点,却也不能停留在这里,重要的是,把自以为是的那个“是”呈现出来,让它从看法、意见或思想转变为活生生的“是”。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就你能,你试试看?!意思就是,把你自以为是的那个东西摆出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是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只能说说而已。这样,自以为是就只能是自以为是了,无法成为公共的“是”。

恼人的整理

中午在万圣书园,不经意间看到署名为林语堂的一本书:《怎样说话与演讲》。林老前辈还有这等著述啊?!翻到目录页,眼睛又为朱自清三个字所吸引。朱老前辈作序,这书身价可窥一斑了。依据习惯,再翻到“编后记”。

先是说明口才艺术越来越重要,相关的书刊畅销不衰。然后说明该书初版于1920年,其时很受读者欢迎。接下来的第三段有点意思。编者说向著作权继承人联系版权时,后者不能确认作者是否著有该书。刚感到有点意思,就觉着“添堵”了。编者说:“由于原书在20世纪初出版,当时的语言、修辞和现在的习惯终有一些区别,故稍加整理,并适当补入一点内容,使原书更有参考价值。”

此话差矣。

其一,高估了自己。自古以来,都是先生替学生改文章,大师替无名润色。编者大名我是首次听说,即使鼎鼎,也不会高于林老前辈吧。林老人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亦庄亦谐,是小品文的高手。编者竟然大言不惭“稍加整理”,奇谈也。还“适当补入一点内容”,怪论乎,除了狗尾续貂,还能说什么呢。

其二,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若有拗口、不流畅,读者自然会念叨:这个词,就是现在所说的那个词,这句话,就是什么什么的意思。质言之,阅读中都有一个“整理”的环节,只有经过“整理”,书本上的文字才能进入读者的大脑中去,和既有的知识、思想融为一体。“整理”的过程中,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每个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不同,“整理”的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必劳动“编者”来“稍加整理”。

其三,破坏了历史间距及其美感。古人说话和今人不同,百年前的语言和今天的不同,说明社会在变化,历史在变迁。今人的生活习惯和前人不同了,可以有新的交通、住宅和言说,这无可非议。但,若要保护文化遗产,还是尽可能维持原有模样的好。总不能说故宫不适合现在的生活习惯,就装修成时尚的格局吧。古董的美,有很多方面,之一就是时间带来的。回到林老前辈的书,其中现在读来的不顺溜,恰恰是一种美。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道路的确曲折,瞿秋白上世纪30年代初称“五四式白话”为新式文言,是非驴非马的骡子话。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大众语讨论,都是讨论现代中国语言怎样能变得顺畅、流畅、通畅。这个时期的作家,没有谁的文章完全合乎今天的语法。随便在鲁迅的书里找一页,随便抽一段,都会有和今天的“一些区别”,难道,都得“稍加整理”才能再版?今天和以往相比,思考肯定有所深入、细化,莫非也给鲁迅著述“适当补入一点内容”?

编者若真的替读者考虑,可以效法古人添加“评注”的办法,在自己觉得可能给阅读造成障碍的地方,标识现今的替代语汇,或者“稍加”解释。这样,读者既可以一睹林老前辈和现在的“一点区别”,也可以利用编者偶尔提供的拐杖,遇到不顺不平、坑坑洼洼,快一点迈过去。不过这样,我倒要替编者担心了:有文化的人会责怪编者多此一举,有高度的人会批评拐杖难以立足。

洗的人生

旧的风俗中,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给他洗澡,称作“洗三”。人这一生,总和洗脱离不开,不是洗这个,就是洗那个,不是这样洗,就是那样洗。洗的动机和目的,就是把黑的洗白,把脏的洗干净。

洗手是每天要重复很多次的行为。记得读研究生时,有个同学每次摸过钞票和饭票后,都要洗手。这不只是因为纸币上有细菌,在他看来,金钱是不干不净的东西,文化人不应该和钱打交道。把手洗了,就可以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地读书做学问了。从这我们不难理解,改邪归正被称作“洗手”,改换行当也叫“洗手”。

同类推荐
  • 玉米玫瑰

    玉米玫瑰

    发现新事物新感觉是好的,似乎觉得在旧的事情上又有了一点新的意思更是深厚的甜蜜。
  • 女人嗅(夜郎自大文学书系)

    女人嗅(夜郎自大文学书系)

    本丛书以长篇小说和散文为主。入选作品均为中国当今实力派作家优秀之作,目前已出版蒋子龙《世间闲话》、刘亮程《天边尘土》、关仁山《权力交锋》、欧阳黔森《非爱时间》、荆歌《慌乱》等。像《春天的十二条河流》的浪漫,《复活的词语》的博识,《生命打开的窗口》的沉痛,《客都》的大文化视野,《脸》的民间文化辨析……都写得各有特色。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刘建东的经典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 仙根的传说

    仙根的传说

    本书系永德仙根的民间故事集,其内容从四个方面:“仙根的由来”、“仙根托梦于人”、“向仙根借兵因迎战”以及和“仙根”有关的其他传说来收集民间故事。
  • 风过疏竹

    风过疏竹

    本书作者身为政府公务人员,但仍坚持笔耕,实属难能可贵。本书系作者多年来所写文章的结集,共分四个部分:一、暮然回首;二、屐痕处处;三、亦真亦幻;四、言所欲言。文字清新,感情真挚,颇可一读。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热门推荐
  • 天幽录

    天幽录

    天幽录,收纳万千之界。无界之说,即是没有界限之分,是生命在无尽循环中寻找自我,寻找生命,寻找那无尽的永恒……
  • 执剑逆潮

    执剑逆潮

    因为一个分歧,国服第一公会在短短三分五十秒内分崩离析,曾经的辉煌在一场PK过后荡然无存,从人人景仰到千夫所指,唐化什么都没有说,默默拔下了账号卡撕成粉碎。那一天国服沦陷,近百万玩家退游,红极一时的《原罪》创作公司将运营了三年的游戏源卖给了竞争对手黯然退出了游戏市场。转眼五年过去,一款全新的虚拟游戏登录,以迅猛的势头号召了无数玩家回归,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他们的青春。望着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牌,他取下嘴里叼着的烟头,在垃圾桶上将它狠狠熄灭,转身离开。再次踏足虚拟网游,唐化迷茫了,这是啥?这又是啥?开局一个萌妹子?这是新手福利吗,哦,你是玩家啊,那没事了。
  • 末世团体

    末世团体

    末世出现,世界规则不断改变同时变得混乱不堪,一个个世界不断闯入这里,一个个联盟也组建成功,同时这个世界被赐予了强大的能力和特权,善与恶也是逐渐诞生,在此一个团体涌现,他们不断变强,最终消除黑暗,平定末世混乱。
  • 虚无之痕

    虚无之痕

    当神话成为历史,当历史成为现实。当未来成为过往,当过往成为现在。这是属于远古的记忆,这是一段强为刀俎,弱为鱼肉的岁月。被远古召唤而归的浪客,刻下虚空的痕迹,唱响不灭的战歌,留下传奇的荣光。物竞天择,强者为王,虚无之痕,不死不灭。
  • 十年再见我的Yan

    十年再见我的Yan

    十年后再见我的严白,那是个什么样的处境?他身边有位知性,优雅,内涵的女人。而她,还在思念着那个十年前她追啊追,追啊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追到手的男人,那个十年前不声不响就离开的男人啊。十年后再见我的路研,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她身边有了位体贴入微,心细,会给她剥虾仁,会陪她吃辣,能陪她一生的男人啊。而他,注定要孤独一生。
  • 一心只想做个普通人

    一心只想做个普通人

    女主:“我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你们信我。”众人:“信你才有鬼啊!”
  • 重生之绝美冷妻

    重生之绝美冷妻

    乔志欣,乔氏财团千金,过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公主般的童话生活,却有一个英雄梦,以D市刑警总队高智商谈判专家曾晓静为偶像,想要除暴安良,造福百姓,可因听闻曾晓静因公殉职,伤心过度,意外离世。重生的曾晓静借着乔志欣身份重回警队,不知是否是巧合,发现自己重生后所侦破案件居然总和茅山道士有关。诡异多变的棘手大案,神鬼莫测的警队新人,三生三世缘分未断的苦命鸳鸯,卧底犯罪组织的国际刑警一一登场。大婚当日,突然清醒的乔志欣,让一切尘埃落定的事情,变的扑朔迷离,难道乔志欣突然离世另有隐情?
  • 如果爱情愿意

    如果爱情愿意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我可以永不再出现如果你愿意”如果爱情愿意,梅梅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去追求,可惜,他却为了爱情舍弃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爱情,他说:“如果爱情愿意,我愿意放开你的手,还你自由。”
  • 五行门

    五行门

    天地初开。混沌一始。随阴阳五行。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始,万物皆离不开五行之道!
  • 娱乐太子爷

    娱乐太子爷

    林枫,新世纪青年之一,于一次意外中重回异世1991,成为世家少爷,并由此开启他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