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0100000006

第6章 《孟子》的作者及其成书经过(1)

第一节《孟子》的作者

先秦圣哲贤智的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即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它们最初与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著书立说,创立一家之言。而是希望拯救时世。而这,必然造成他们对藉书留名的作法采取漠然的方式,这种做法就使后人常常被迫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哪怕像《孟子》这样一本广为流传的书,也同样无法逃避这一追问。

对《孟子》的作者是谁,在争论与研究中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看法认为《孟子》是孟轲自己写的。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焦循《孟子正义》引元人何异孙《十一经问对》阐明此说云:“《论语》是诸弟子记诸善言而编成集,故曰《论语》,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书,如《荀子》,故谓之《孟子》。”他揣测孟子著书的原因在于:“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诏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后来,宋代朱熹从文章风格的一致性上来论证《孟子》是孟轲自己写成的。虽然他有时也作些调停之论,如说什么“然其间有如云‘孟子道性,言必称尧舜’,亦恐是其徒所记,《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朱子语类》)。但他主要议论仍是:“《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又说:“观七篇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辑可以就。”(《朱子大全》)其后元代的金履明,明代的郝敬也持这种观点。

到了清代,阎若璩和魏源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推断《孟子》是孟轲所著。即《孟子》书中没有记述孟子的容貌。他们在书中说:《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孟子生卒年月考》)

七篇中无述孟子容貌言动,与《论语》为弟子记其师长不类,当为手著无疑。(此说参见《孟子年表考》)

第二种说法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门下弟子记述整理而成的。这种看法由唐代的韩愈和张籍最早提出,但都没有举出佐证来。此后唐代林慎思和宋人苏辙也附和其说,宋人晁公武对其说加以阐明:按此书韩愈以为弟子所会集,非轲自作。今考其书,则知愈之言非妄也。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郡斋读书志》)

清代崔述在这个基础上又多加了两条证据,即:《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议者,如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之属,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是。……七篇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如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徐子、陈子皆然,不称子者无几。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细玩此书,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二子在书中亦皆不以子称也。(《孟子事实录》)

周广业也认为《孟子》这本书不是孟子所著,但其中却也有一些片断是孟子写好后由门人后来加入进《孟子》一书的。他的理由是: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每章冠以‘孟子曰’者,重师训,谨授受,兼法《论语》也。……迨还自青齐,既难必于行道,而孟子亦欲垂教后世,取向所进说时王,传授弟子者润饰而删定之。……至其后编次遗义,又疑乐正子及公都子,屋卢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何也?诸子皆孟门高弟,七篇中无斥其名,与滕更呼名之例不同,当是其徒所追改。而首篇以孟子始,以乐正子终,未必不由此也。(《孟子出处时地考》)

第三种看法是以司马迁为代表。它源于《史记·孟荀列传》中记载的这句话:“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从这句话中,我们得知《孟子》这本书的编成,虽然有“万章之徒”的参加,但主要的作者还是孟子自己。

以上三种说法,虽然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能够符合史实的只有第三种。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所处时代较早,当时所见的材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多而确实。尤其是以《孟子》一书来验证,或者考究孟子的生卒,另外两种说法都不能成立。

赵岐说孟子“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其实就说明《孟子》的编写有弟子的参与。朱熹也没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他只是从文体上判定《孟子》的定稿人是孟子。所以第一种看法和第三种看法差异不大。

第二种看法则刚好相反,它不承认《孟子》是孟子写的,并举了三个理由。一是《孟子》书中有地理知识和历史事实的偏差。我们认为这些偏差完全有可能是孟子故意主观地加以改造来证明自己论点的。况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真是孟子有所错误,也不足为怪。另一个理由是“果孟子自著,恐怕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这点,魏源的话已经说得明白。《孟子》既是“万章之徒亲承口授而笔之书”,那么称其师为“孟子”,称同门为“乐正子”等又何尝不可?周广业以此和《论语》看待,认为是乐正子等的门人所编,那是错误的。我们只要问,如果真是乐正子等的门人所编,为什么七篇中记乐正子诸“子”的问答反而少呢?而记万章之徒的问答又何其多呢?况且“子”字的用法,在春秋和战国时期虽然同是男子的美称,却已分别有所不同。《论语》中,学生可以对孔子称“子”,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路也对孔子说:“原闻子之志。”而在《孟子》书中,孟子称学生为“子”,如《离娄上》第二十四章,孟子对乐正子说:“子亦来见我乎?”“子来几日矣?”而学生对孟子说:“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又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这就是说,“子”作为人称代词,在春秋时代相当于今天的“您”,而在战国时代,就只相当于今天的“你”了。明白了“子”这一代词的时代变化,就能理解为何《孟子》书中孟子的弟子称“子”的原因。第二种说法的第三个理由是诸侯死于孟子之后,书中各诸侯却都称谥。梁惠王、滕文公、鲁平公死于孟子前,本来就应这样做。至于梁襄王、齐宣王死于孟子之后也称谥的原因,也许清人阎若璩的解释是合理的,即《孟子》“卒后为门人所叙定,故诸侯皆加谥焉。”(《孟子生卒年月考》)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肯定:《孟子》一书确属孟子和他的门人共同所著,它不是后人伪作。

第二节《孟子》的成书经过

我们知道:一定的著作都是一定思想的结晶,而其思想,又必然是一定的历史时代及其环境的产物。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写成的《孟子》一书,也应该和当时的现实政治密切相关。《孟子》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创造,更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自从这本书出现以来,对中国人民影响深远,但从古至今,褒贬不一,也许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情况,能够更公允地洞察此书的利弊得失,了解它的成书经过。

孟轲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战国时代,春秋时还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只剩下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国家。孟子所处时代生产力比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开始解体,为了适应封建制的兴起,各国逐渐着手改革,实施新法。然而,孟子不赞成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也反对“霸道”,他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藏富于民”的“王道”政治。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第三章)

孟子也主张统一,齐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孟子说“定于一”。(《梁惠王上》第六章)但是他不同意用武力,而是以避免流血的“王道”来达到。由于当时“天下方务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的言论自然免不了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为了宣传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带着他的弟子公孙丑、万章、乐正子等人,游说诸侯,宣扬“王道”,反对“霸道”。从《孟子》一书考察,孟子曾先后游历齐、宋、鲁、滕、梁等国家,前后约有四十余年,但到最终,他发现他的政治理想永远无法实现,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迁是西汉人,他距孟子时代不远,其说较可信。荀况在《非十二子》中也提到《孟子》的思想。这就说明《孟子》一书成于战国时代,儒家此时已成显学,这本书影响想来不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恶儒生之好是古而非今也,因此下令“焚书坑儒”,孟子党徒几乎尽数灭绝,《孟子》一书也消失得不见踪影。一直到了汉河间献王方始重显于世。献王是汉景帝的儿子。据《汉书·河间献王列传》:王修学好古,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留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四方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茶之书

    茶之书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纽约时报》在所有讲述茶道的书中,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冈仓天心的著述不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东西》杂志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蔡春华(学者,冈仓天心研究专家)《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李长声(学者,日本文化观察家)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电影为媒介,直观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中西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精神;第二部部分进一步挖掘中学生身边艺术的哲学意味,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带到更深一层范畴。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热门推荐
  • 运作:搞定项目的秘密

    运作:搞定项目的秘密

    杜坷,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H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初入职场的他,哪里知道职场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还没有来得及把情况搞清楚,就掉入了竞争对手设计好的圈套,丢掉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单子。无路可退的杜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受尽了同事的冷嘲热讽和领导的责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逆境中成长,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布局。他期待着机会的来临……无论您是职场新人,还是江湖老手,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收获生活的智慧。总之,这是一部最真实的职场小说。作者根据自己在华为多年的销售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中国式销售的故事,揭秘了中国式的销售潜规则,告诉你一个搞定项目的秘密。
  • 神祖传说

    神祖传说

    【2016玄幻征文参赛作品】...叶星复仇重生回到十六岁,凭借自己前世的记忆、和自己本身的天赋,展开强势崛起,脚踩各方天才,与敌人斗智斗勇,一路血战成名。
  • 从你身旁擦肩而过

    从你身旁擦肩而过

    她,是穿越而来的古灵精怪的考古学家;他,是奕铎大陆的最强者,当两个人相遇时,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开头较烂,但后面有点精彩哦。ヾ(@^▽^@)ノ!)
  • 修真零售商

    修真零售商

    在这经历过修真文明之后的东荒大陆,灵气匮乏,灵石枯竭。修真界经过数万年的摸索探究出了新的修真之道。这时王破身负系统魂穿东荒大陆,成一落魄书生。本以为能叱咤风云,哪知系统兑换出的却是辣条。且看王破如何搅动异世风云。
  • 穿越王妃重生王爷

    穿越王妃重生王爷

    白木兮,阴差阳错的来到古代,穿到与她同名同姓的人身上,从此走上了一条,手撕白莲花,斗渣男………的道路,只不过这个十皇子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她去偷个东西,他却把人家的库房给偷完了,她给人下毒,他却把解药给毁了。(注意:一对一的宠文哦)
  • 怒马鲜衣

    怒马鲜衣

    军部作战参谋杨庸穿越到大宋宣和年间,成为一位寒窗苦读的士子,又莫名其妙成了大辽国的淳皇子。此时,距靖康之变还有四年。此时,岳飞还未从军,韩世忠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征辽抗金,历史不可改变地走向了北宋政权的覆灭。杨庸从战场走向朝堂,去书写属于他自己的一笔。
  • 陌上霜

    陌上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从一个平凡的小女孩成为世家的大小姐,届时,后母和姐妹对她敌意深重。一个傻傻的女孩将会如何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家庭和圣德学院生存……
  • 重生全赖那只猫

    重生全赖那只猫

    温夏从爆炸中醒来,发现胸口趴着一只会说话的大猫。都说猫有九条命,为什么这货就只能跟自己分享同一条生命?除此之外,他的人生好像也有些不太一样。有听说过异常事务管理局吗?没听说过也没关系,因为猫先生说,我们要带你一起修真,然后出去打劫小猫小狗小动物了。
  • 如梦,红尘

    如梦,红尘

    展示人物命运曲折坎坷和无奈,透视社会现状和真实,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是很多在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 时光我们追不上

    时光我们追不上

    时间何尝不是小偷偷走了多少珍贵换来的只是自己再也见不到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