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36200000026

第26章 作协:破产?下岗?

1997年12月10日的《羊城晚报》,刊有一篇建议废除作家“终身制”的文章。

其实这也并非什么新论调。早在十几年前,“文革”后第一批名震四方的写手们就已发出这个号召。当时执政文坛的皆是“文革”前入主作家协会的老作家,他们虽然有点焕发青春,又开始重新拿起笔来;但也有不少跟不上形势,再也无创作激情,有的顶多写几篇散文而已。在中国当时的体制下,一种职业就是一个固定饭碗,想进入难,要出去更难。他们不出去,限于编制,大批中青年就进不来。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80年代末,作家协会一直是文化人的金窝窝,特别是大城市以外的作家们,其写作的终极目标至少有一个是加入各级作协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囿于帮派而借政治之手排挤掉了一批名作家,如沈从文,使那批作家过早地尝到了下岗的滋味。还好,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家们大都有一两样除写作之外的傍身之技,可以停笔从容转行。像沈从文,就再也未写文学作品。

“文革”前17年,情况就大为不同,作协进了一大帮工农队伍,这些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靠生活底子、靠忆苦、靠人民政府帮助、靠一两本小册子甚至一两篇小文章,他们幸运地进了作协。

这时候要他们离开作协,就像今日叫四十几岁的纱厂女工下岗一样,就彻底完了。他们当然要依靠某些老关系、某些传统思维来力保其饭碗。当年演出的悲喜剧至今给笔者留下深刻之印象。在某省作协换届大会上,老奸巨猾、布障策划、明放谣言、暗拉帮派,把正直者拉下马,将钻营者扶上台,使人想起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卡萨布兰卡,各种背景、各种面目的特务们成群结队,简直想象不出让万千读者景仰的作家们竟还有这些嘴脸。

如今,这些人也廉颇老矣,青壮年下海的也退上岸,学老和尚撞钟,有一口素饭即可,因为作协毕竟是没有坐班的麻烦,在编人员还没有签约人员每年要完成几万字的压力。在这个竞争日益紧张的社会,还可以黄鹤楼上看翻船,庆幸船上没有我。

其实,这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作家比例并未超规。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作家存在的比例都要比中国多得多。当然,人家的教育水准高,知识普及程度高。然而之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近年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有人甚至认为,现在从事教育业是风险最低的职业。教育发达标志的在于教师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中高等教育的灰色收入提高得惊人,编写教材成了最稳妥、最快捷的出书方式。教师不会像其他行业那样有下岗的危险。当然这是题外话。

所要说明的是,在今日中国知识普及率大幅上升的条件下,多几个作家是好事,总比多几个无所事事的官僚、甚至贪官污吏好得多。

问题在于,西方国家的作家们,其专业化、专职化情况并不普遍。除了连年畅销的书籍写作者,大部分都有各自的主业。不少是在大学及一些学术机构担任一定教职或研究任务。

从不少资料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文人们谋生的手段及水平要比中国作家的高得多。

中国作家很多都承认,自己是什么都搞不好、也不会,才迫不得已拿起笔来。这一点也是从西方某些作家那偷来的挡箭之语。像托尔斯泰是赌博输光了才写小说还债,巴尔扎克也尝试经商发财,结果债台高筑,不得不又退回到书桌前老老实实爬稿纸。

这也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体制造就的一大批社会废人。我以为是怪不得那些所谓“不出佳作,照样拿饷”的可怜虫的。

实际上,作家协会在这十几年中也有过一些让作家们坐立不安的改革。

比如,首先是让各省分会独立。以前各省分会总是冠以“中国作家协会省分会”的牌子,结果一直闹矛盾。省分会不一定就听总会领导,因为总会没有给分会一分钱,省分会都是各省财政拨款,当然归省委宣传部管。

更在其前,省作协只是省文联属下一个部门,人事、财务、后勤等一应是省文联的头头们说了算。省作协顶多是省文联机构内一个最大的单位罢了。兄弟大了要分家,天经地义。于是各省作协纷纷闹独立运动。闹成功的刚高兴几天,不过是多了一批官员,其头头挂上副厅级头衔,却马上发现未得到相应待遇。因为和文联还在一个大院,好比下围棋,文联执黑先行,那还不是先行一手,而是先行了十几年、几十年;院里好地方全让文联霸占了,作协的楼上没有公用天线、没有暖气,与文联人有幸杂居一楼的,那些管和线也尽量绕开作协人的住房。这还不把人给活活气死?

如果碰上作协的头目又是位无能之辈,那小的们更雪上加霜,纷纷跺脚:还不如不分开。

分开了只是名义上好听了,待遇却一落千丈。大概只有几个头头得了实惠,乌纱帽又大了一号。

可是且慢,有的作协正像文联一样,内部斗争如火如荼,宣传部立即火中取栗,派一个第一把手来。这时,作协的头头也才如梦初醒,让人得了渔人之利,只好打破苦胆往肚里咽。

以前不管怎么说,还是文人与文人闹,现而今是文人与官人对立,可谓秀才见了兵。

放眼望去,目下哪个省作协日子好过?若以资不抵债论,他们早已过了破产杠杠。各省作协的文头头们几乎大都和宣传部关系不好,甚而紧张。大作家当头也不例外。

说个老实话,省作协基本上都设在各省首府,首府属丰都大邑,自然有其市作协,这就又有省市之分。各自都称其直接与中国作协发生关系,大房二房要拿个座次。省作协心中酸楚,怎么也应该省领导市;市作协认为,尔等算老几?

以某省为例:老百姓都知道,进了省委大院,满耳听到的都是乡下话;进了市委大院,则满耳都是城市话。省委多是从地方调干部进省城,市委则主要从本地招人。乡下学生刻苦学习,纷纷考入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大多也想尽办法留在城市,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态。但无论他们进城多久,乡音难改,乡容难变,城市里不少戴有色眼镜的人还是瞧不起进城的泥土干部。特别是市场经济左右城市生活后,机关干部更穷得叮当响。市里的干部则利用当地各种关系,捞得不少实惠。所以市里干部说话都气粗些。一个省歌剧院,一个市歌舞团,明明是省歌创作实力雄厚,然而人们只喜欢看市歌的戏,说市歌的女孩子走出来就是洋气一截。省歌只好下乡巡回去了。

省作协也许还没有公仆们那些弯弯绕,但在用人用钱上,地方干部毕竟条条框框多,且地方观念重,用人用不到个好人,用钱又用不到点子上,加上关系复杂,搞得人心惶惶。

市作协则直接受惠于本城经济发展的好处,不断地搞活动、出丛书、开大会、表彰先进。

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言让市作协听省作协调遣?省作协的人,有能耐的,纷纷以调往市作协为上策。

实际上,由于中国作协不允许市作协挂其名目,市作协早就独立挂号了,就直称“市作家协会”。后来看到省作协也挂出“省作家协会”的招牌来,他们还暗笑一阵。

这好像是争风吃醋都败了,大房二房都做不成。

反过来,中国作协也有苦难言,与地方作协脱钩实属无奈。作协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政治上由宣传部指导,行政上是文化部门管理,实际上又是独立自主。当前些年,作家们忽然被告知作为民间团体,自然要归民政部门接手的消息后,一下子都有了种莫名的悲哀。

一位作家以前到民政局采访过,对方很简要地告知自己的负责范围:一个是最可爱的人,解放军;一个是最可怜的人,收容遣散的盲流,火葬场之类。每年重要任务是拥军优属,慰问殡葬工人、救灾等。

作家算哪一类人?最可爱的人——不好意思。最可怜的人——至于吗?那作协干脆建在火葬场旁得了。一年轻人有惊人发现:咱们大院的格局还真像哩,那食堂的样子、那烟筒、那掉了阳气的人……

掌嘴掌嘴,就地消毒。

都落到这份儿上了,还不快走人?仿佛股市利空,机灵人都壮士断臂,逃往他处。

倒好,自然减员,又可为文化部门那难以甩掉的家属子女就业问题解决几个名额。

实在无能的人,既不能调走,也不会下海,只好死猪不怕开水烫,学顾准,唾面自干。

一位老作家,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一个月才拿600多块钱。

说到这里,我想那些认为要请走作协终身制的人,这种论调,是否不讲良心?

“只凭一部作品或几篇文章成名,而后便坐吃老本儿的作家”,在某些人看来,是太该赶出作协了。

在国外,靠一本书吃一辈子的作家并非少数。如塞林格,几十年靠《麦田守望者》的版税过日子。西方的知识产权制度无疑是应得到赞扬的。在中国虽然现在也有版权一说了,可又有多少人在认真遵循?且不说那些疯狂的盗版者,就是正规出版机构又如何?还不一样随便取用作家作品,即使良心发现给点稿费,也才几十元几百元左右,完全是道义上的、象征作用。那些真正写了好作品的人也不可能吃一辈子,除非作家本人还参与发行之类的共股共利的工作,但又有几个作家有此本领?

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立时显现光辉了,作家只好吃在作协、住在作协、玩在作协,总之,是混在作协,最后还要死在作协。如果作协真是统筹于民政,那作家有福了,可以享受那一条龙式的服务。

就大多数作协一个月人均几百元的收入来讲,当作家并非今日的时尚。如果一个作家甘愿死守自己的清贫,而不出去到社会上充当拆白党,这对净化社会环境也是极大的帮助。添不上好,也不要添乱。

就笔者所知,不少所谓下海的作家是成了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子的。作家因犯案被新闻媒体曝光以至判刑坐牢的已不是少数。

笔者曾做过中学教员,还带过所谓“和尚班”,也许早年高中毕业的人还记得这个含义:风气最坏、成绩最差的学生,多半是男生,就留在“和尚班”。女生差可以放羊归家,男生放出校门可容易惹祸,出于治安上的考虑,就把这些暂无工作可做,又升学无望的人困在校门内,由专人看管。

作家当然不是“和尚”,但如让那些有犯案或不安定因素的分子平庸地生活在某个院内,比如作协,不是很好吗?让一个本来是灵魂塑造者、精神培育者因所谓下海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是罪过吗?作家也并非那么好成全的呵?这时候让有关部门拿出一点点、一点点钱来,只当做善事,怎么样?

笔者这里公开说,有些地方精简作协、甚至撤掉作协是有违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大计的。

还要说明一点,一个作家写得少,不能单从才气、勤懒来考虑问题。对于如今铺天盖地的语言垃圾而能保持自尊,做一个自爱的社会盲从的缺席者,应该得到的不是耳光,而是掌声。哪个作家不想写作品?哪个作家不想立言传世?如果写作不能带来社会效益,又不能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或者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点经济效益,却同时又可能损害了社会效益,那不如保持现状。

当年张恨水写了上百部长篇小说,却常常为买一袋米发愁,在重庆望着林森公馆那灯红酒绿的样子,至今令我心痛心酸。

另外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许多作协经过长年积累,实际作家已不多,反倒是工作人员成众,行政官员成灾。各个科室去看看,坐着的,几乎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人物。本来,他们是为作家服务的,但再伟大的作家,天天看到也平常了,经常是作家反过来求他们办事盖章。作协的车是他们坐,钱是他们花。作家本人想要坐一下作协的车,就会高兴得像星期天爹妈领上去公园一样快活。

倒是这种人,笔者认为是该把他们扫地出门了。

同类推荐
  • 有间文库:朝花夕拾

    有间文库: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初恋少女、女大学生……对作者来说,她们有的是与他交往过的,有的是他在书中读到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他想象的,她们都在作者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作者眼里,她们都是最诱人的谜,最美丽的诗,都是“但丁的女人”
  • 说戏讲茶唱门歌

    说戏讲茶唱门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有的风情。小民的风流,手艺的黄昏,使得这些关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种内在灵魂的延续。作者谈正衡所选择的舒展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从这些泥软土香的地域文化中获得了有益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么善于捕捞过往的生活情趣,缓缓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种手艺人的街道……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6)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6)

    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 抚摸台湾

    抚摸台湾

    时光匆匆,人生短暂。以往听人说此话,自己也随声附和,却是秋风过耳,如今方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今年1月正式退出政界,还原为从乡村出发时的布衣平民了。这不突然,2002年从繁忙的岗位淡出,离现在的退出就差一步了。干脆就将淡出变为退出,一心一意侍弄文字,用刻下的话说是和退出零距离了。如今看来,这零距离太关键了,不是关键在省略了退位的突然,而是那时就给了我回家的感觉,回家的自在。
  • 幽默无处不在

    幽默无处不在

    本书是吴玲瑶幽默散文选集,书稿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一种或轻松、或辛辣的手法写出来,让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收获颇多。《幽默无处不在》中收录了幽默处处有、童年随想、开会睡觉、爱吃谈吃等等许多幽默故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雨中华帝国:帝国铁血·金戈蒙元

    风雨中华帝国:帝国铁血·金戈蒙元

    本书叙述了从成吉思汗统一全国至元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成吉思汗伐西夏、灭金国,忽必烈灭南宋、建立元朝等历史事件,以及窝阔台、蒙哥、阿合马、耶律楚材、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本书采用亦史亦说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 超能抽取系统

    超能抽取系统

    堕落高中生,因情人节被女友戴上绿帽子,而愤怒不已,因怒气值达到系统符合要求,便开启了超能抽取系统,从而独霸天下.......
  • 斩神绝之君临天下

    斩神绝之君临天下

    【玄幻精品,热血美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人一剑,败万族、镇乾坤!为红颜一怒他甘愿化魔,为血海深仇他横扫诸天!绝世妖孽从微末中崛起,剑指苍穹,君临天下!
  • 青春如此

    青春如此

    青春太短,你好难忘。我在青春年少的时节爱上了陆涛,此后他成为了我一生中最大的笑话。
  • 半路跑去做妖

    半路跑去做妖

    现代大学生突遭奇遇与妖魔为伍,走上了修炼的道路,但打开的方式不对吗?故事咋不是开挂呢。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傀儡小娇娘

    傀儡小娇娘

    尚京将军府之女沈安,生前体弱多病常卧床榻,死后不得安宁受人控制。附魂在傀儡身上,正巧被傀儡师少年撞见,活人魂的傀儡千金难买,万金不换,少年也算捡了个便宜“师妹”带回去给师门交差。沈安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拿了女主剧本,美男有了,旷世奇恋也有了。诶?等等,为什么她总死?好像哪里不对劲。反正横竖都是死,她索性闭上眼睛使劲作。
  • 牵手放手拥抱

    牵手放手拥抱

    什么时候喜欢上的?不要问,问了就是爱上了。
  • 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

    他,云斌何,曾经的大明帝国第一谋士,智过常人;他,洛炜翎,曾经的大明帝国第一剑客,技冠天下,他们本是患难与共的兄弟,却皆因涉足官场而走投无路,被逼走向死亡的二人却意外地穿越到21世纪,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由此开始了他们从未体验过的校园生活...纠结的感情,艰难的抉择,惟妙惟肖的关系...来自两个时空的人注定将上演不寻常的超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