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36200000066

第66章 文学的记忆

现在回忆起来,我最早有印象的杂志叫《文艺新天》,那是家父李建纲主编的一本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刊物,由于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字报的载体,里面充满了极“左”文章。

正是读这些文章,培养了我的文学爱好。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再去读那些文章会感到味同嚼蜡,可我当时却十分喜欢那种战斗力强的檄文,加上以后读鲁迅的著作,使得我今天仍没有办法改变大批判的文风。我后来想,可能就是因为读《文艺新天》起步,才会对鲁迅的文章那么热爱,可以说,“文革”的大字报文风在某种程度上是来源于鲁迅先生的。

至于家父在“文革”以前主编的《武钢文艺》,却是后来才知道的。“文革”刚刚开始的时候,父亲曾经和一帮当时的文学青年去北京串联,那时我5岁,也跟着去了,从此知道了一个叫王府井的地名。

回来就发现父亲经常不见了,大概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后来才知道他是到什么五七干校去了。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日子,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小子,感觉每天都漫长无比。

那个时候最能够打发时光的就是读书了。谈不上什么爱好,只是为了让日子的艰难变得模糊一点。父亲给我买了一箱子连环画,大约也有100多本。我后来非常后悔,这些小人书竟然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是卖了还是送人了,已经忘记了。

再后来,我注意到了父亲的藤条箱子,那里面都是中外名著。父亲回家的时间多半在整理箱子里的书,我想也就20来本吧,比起我现在的收藏,实在少得可怜,但当时在武钢,恐怕他的藏书是最多的了,收藏的质量也是最好的。

我对那些书产生兴趣,不是去读,10岁左右的我还只能读一些浩然的小说,箱子里的书对我来说实在太深奥了。那个时候我对绘画发生极大兴趣,这对那些中外名著就成为一种灾难:我把那些插图,那么精美的插图,一张张撕下来,去和画画的小朋友交流。

父亲心疼得很,一再教育我,插图只有保留在书上,才能保存的时间长。我可不管那些,还是不断地撕。现在想来,我对书的爱护,就受父亲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不知道我所生存的地方是怎么回事。只是看到一帮又一帮的人来我们家谈文学。1973年以前,我们一家五口住在红钢城11街坊55门的四楼上的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那是一套两室居,我们和人共用厕所厨房,因为空间的狭小,还和邻居闹过不少矛盾。有一段时间,还和周学南是邻居,后来才知道他也是个作家,而且是很年轻时就出道了。

从五七干校回来,父亲分配到电器修理厂的宣传科,当时的莫科长非常照顾父亲,认为父亲还是个人才。只是厂里的宣传科,平常也就是写一点好人好事的小稿件,没有多大意思。但是父亲仍然全力以赴,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为了改善父亲的生活条件,厂里为他分了一套独立的一室半住房,在红钢城20街坊,一住就是10年。

1973年到1983年的这10年,正是中国发生时代转变的时间,在压抑沉闷的政治空气里,文学成为一种喘气的方式。1974年和1975年,我热衷于在街上看包括陈振家等人写的大字报。1975年到1976年,《武钢文艺》也开始有限度地恢复编辑,好像那个时候一会儿归党委宣传部管,一会儿又归公司工会管。父亲被调去再做编辑,他就随着刊物一下到宣传部一下到工会。当时父亲40多岁了,似乎又找到一点文学的感觉,很多喜欢文学的人都来和他交流,家里经常坐满了人,不仅有武钢的,还有不少武汉市的,我印象深的像杨书案,就经常来谈他的儿童文学。父亲喜欢到青山公园散步,那些文学朋友便经常跑到公园里聚会。

到了1978年和1979年,爱好文学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在《武钢文艺》发表东西还有可能改变工作条件。于是武钢的文学活动空前频繁,每礼拜几乎都有文学聚会。那真是个文学的年代,至今让我怀念不已。

我是在那个时候和董宏量、王继、池莉、喜宏、周震亚、王志钦、郑建荣、朱逢文、陈振家、杨荣福、黄自华、董瑞杰、李汉江、董洪胜、罗金强、董明江、罗时汉熟悉的。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帮非常有活力的文学力量,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向他们看齐,希望有一天在武钢有他们那样的名声。

那个时候活动能力最大的要数王继了,因为他出了长篇小说,当时名气比较大,有点小领袖的味道,经常在自己家举行文学活动,讨论各自的作品。那时候真的是很认真的,经常争论,有时候还搞得面红脖子粗的。记得池莉来过两次,她不喜欢这样的聚会,来一下就走了,有人对此还很有看法。当时她主要是写诗歌,因为女作者少,大家非常重视她,当然,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漂亮的女孩子会成为未来中国文学最有分量的人物之一。我们这些人都成了她的群众基础。

那个时候,谈文学,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社交方式,只要是谈文学,陌生人就可以成为朋友。我记得1979年,一个雷雨天,我在武钢四中上高中一年级,董洪胜、罗金强来找我,没有多少客套,就说自己听说四中有个人写点东西,想来交个朋友。我马上为他们介绍了我的班主任周震亚,这以后我们就经常在一起吃饭、谈文学了。

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董瑞杰,我当时最佩服的就是他能够一边聊天一边写作,他的俗民化的写作题材,在当时是领导潮流的,可惜一直没有出头的机会,直到10年以后完全脱离文学圈子。还有我的同学张兴旺,在高中时,他的诗歌就写得很有灵气,以他当时的写作才能,完全可以在湖北诗歌界占一个位置,但是他没有坚持下来,直到多少年以后重新捡起来,把自己耽误了。而喜宏,我从来就认为小小的红钢城是放不下他的,他的天才不仅表现在文学方向,他的绘画、社交能力、他对数字时代的适应,都成为他今天活跃在中国文化传播领域的理由。还有陈振家,多少年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一不小心写了本《邓小平智源》,成为主旋律的畅销书,年近花甲还和年轻人一样在北京做北漂一族,可以说是活到老,漂到老的典范。

武钢文学人中,最具亲和力的要数董宏量了,这么多年,没有看到他和谁真正翻过脸,他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组织能力,成为武钢文坛的当然领头人。传帮带,在他这里,武钢的文学传统得到很好的继承,他和原来的李建纲、陈龄等人一样,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武钢的文学青年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武钢文学在武汉市以及湖北省的文坛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特别感谢陈龄,我第一次在《长江文艺》上发表作品,就是经过他推荐。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在起步阶段的艰难,这个时候的帮助是最珍贵的。我记得那些日子,陈龄非常细致地为我修改作品,为了鼓励我,他找出当时刚刚出名的顾城等人的作品,说,你不比他们差。他当时帮我向好几个刊物推荐诗歌,甚至,看到我写的字太潦草,还亲自帮我抄写出来向外寄,现在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编辑?我感到非常荣幸的是,陈龄不仅培养了像池莉那样的大作家,也培养了我这样的文化混混,如果他能够继续鼓励帮助我,可能我也有机会进步得快一点。

我现在还经常回想起朱逢文对小说的白描手法的解释,当时曾经不以为然,说他落伍,今天看来,白描的确还是小说最见作家功底的手法。还有董明江,记忆中那过早的谢顶和长期潮红的脸面。一个从不抽烟的男人却死于肺癌,这使人常常有种人间不公平的感慨。最不公平的还是写了一辈子却没有成功,但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是完全可以和任何一个散文家的作品媲美的,那对生存的渴望至今让我感动。和我同年龄的朋友,现在想想,也是文学把我们联系到一起的,像彭汉清、尹科伟、周鹏、张兴旺,都是靠写作在武钢的文化圈子里走到了一起。尽管文学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追求,但我想文学给他们的烙印是永远消失不掉的。

我是在武钢开始我的文学梦的,不论现在走到哪里,这个梦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实在太需要这个感觉了,这是我们的一种潜在力量。不论今后会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文学都会是我的一个梦。

同类推荐
  • 路上的风景

    路上的风景

    本书作者执拗地炼字、炼句、炼意,已有了自己的风格,语言如急雨洗过的白杨,意象如朗月照彻的清潭。
  • 人生如春·夏·秋·冬

    人生如春·夏·秋·冬

    人生如春。人生的开始就像人们赞美迷人的春景那样开始了旅程。满怀着希望开始播洒幸福的种子,通过辛勤的耕耘来完成美好的心愿。本书撷取了必知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蕴涵了成功者的经验教训,饱含了智者的睿智豁达。也有平凡人的深刻体验。是人们生活中的良好读本。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 庐隐精品选

    庐隐精品选

    庐隐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与著名作家冰心、林徽因齐名,誉为“福州三大才女”。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情感宣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她借助日记、书信等形式,直接宣示自己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索,传达自己在心理苦闷中的彷徨与叹息,具有一种沉郁、阴柔之美。《庐隐精品选》是其散文、小说、书信的作品精选集。
  • 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

    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

    本书是从《文汇》杂志的征文活动中选拔出来的优秀篇目,故事精彩,寓意深刻;文章被划分为若干类别,读来赏心悦目,令人心情舒畅。
热门推荐
  • 我们的小妹一点也不可爱

    我们的小妹一点也不可爱

    她,日向灯里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不良少女,运动全能的她却是一个喜欢着古怪东西的人,当接到来着父亲的电话并在得知父亲已经再婚的情况下,被要求搬去跟再婚对象的十三个儿子一起生活,今后的日常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 诸天仗剑行

    诸天仗剑行

    我仗剑轮回于诸天万界。也曾见红颜如花开复落,也曾历江湖风雨识干戈,也曾掌八荒六合履至尊,也曾斩妖魔邪祟累功德,也曾参阴阳造化悟道果,也曾做天地同寿长生客。终一日跳出诸天脱轮回,方识得本来面目我非我。
  • 王俊凯之永忆恋

    王俊凯之永忆恋

    也许,从来我们都不曾认识,但缘分就是那么巧,从相识,相遇到相依,我们的心,一直都是由彼此来守护,但我们总是会有顾虑,因为我们怕,就像玫瑰,虽然好看,但是茎上带刺,会刺伤人的手,就像爱情,会刺伤人的心,我们都害怕付出的真心,被刻上了一道道伤痕,我们都担心深爱着的人,一次又一次无情的转身......“当时无奈的决定,现在,我来挽回了。”王源。“小时的约定,用一生来守候。”千玺。“我的爱情,到底在哪里呢?”小凯。
  • 一枕繁华

    一枕繁华

    人生几多秋,一枕繁华梦,事事艰险步步艰辛,虽处高位半点不由人。国家安危、兄弟背叛,他可幸运的反击一次,是否可次次吉人天相。生死渺茫,前路模糊,可这一切他已无畏,有她在身边,处处都有最美的烟火。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是向往也是渴望,更是一辈子的追求。
  • 民间鬼话

    民间鬼话

    【鬼话】对于灵异方面的故事,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深深恐惧,它渲染的不只是恐怖的情节,还有匪夷所思的离奇结果.如果这一幕幕是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当中,你会信吗?如果有人还刻意以身犯险去接触调查,你有什么看法?本书由作者深入民间采访传说故事并加以改编。我是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山村里,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禁忌我充满好奇,为了尝试调查关于灵异的神秘面纱,我自小记录身边发生的离奇事,其中几次我还差点搭上了性命……我违背了老家自古以来传统的习俗,只为揭开封建事故背后的荒唐,本书纯属半虚构作品,如有雷同,自求多福.......
  • 冷面总裁的失忆女友

    冷面总裁的失忆女友

    爱已逝,情何堪,若要就此放下,她怎做到?她不是个聪明的女人,所以,注定了纠缠不清。如果注定了沦落地狱,那么她不会放过他,让自己独行……
  • 神魔纹刺

    神魔纹刺

    神源风暴,神魔征伐且看小人物颂麟,身负睚眦纹刺,搅动历史的洪流。主角虽然略带逗比属性,胆大爱冒险,却也有想要守护的东西
  • 我们这届穿越人真的没有面子

    我们这届穿越人真的没有面子

    一人穿越称霸天地,众人穿越改天换地——只发生在别的故事里。然而我们只是另一个世界的常人,有些甚至只是另一个世界的失意人,又凭什么只是因为换了一个世界就能够一下子异于常人。而且我们还被赋予了最无用的,甚至可以被称为是枷锁的系统。所以我们只能龟缩于世外,只能抱团以求存,只能在这广阔世间做个看客,直到自己最后的骄傲也被践踏。我们这群没有面子的穿越者才只能走出世外,才只能去拥抱自己的注定的命运。-----------------------------------------------------------名字很轻松,剧情也未必沉重,只是确实应该会和一般的穿越故事有所不一样吧
  • 今夜将遗忘谁

    今夜将遗忘谁

    高考失利后,在社会中如何生存下来,如何靠自己努力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 影后的烦恼

    影后的烦恼

    【本文只负责甜、爽,拒虐】贺嘉,L国的知名影后,有两个烦恼:太红,有太多马甲。宋渊,L国的知名导演,也有两个烦恼:太红,贺嘉到底什么时候公开。炮灰若干:全力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