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46100000003

第3章 岁时节令(2)

【献纸】

清明节祭墓习俗。在清明的前十日或后八日扫墓祭坟时,把红、黄、青、白等五色纸钱缀于墓身墓周,这与在坟前焚烧纸钱同意。此俗起源甚早,据文献记载,汉代有埋纸钱,唐代有烧纸钱,唐诗人王建《寒食行》诗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献纸之俗,可能始于明清,清人顾禄撰《清嘉录》:“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剪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纸钱用色纸剪裁而成,长方形,大小不等。

【清明馃】

传统节物。清明节届,人家用薯干磨粉作皮,用豆沙或麦粉拌糖作馅,制成一个形如畚箕、犁头或龟壳的馃,寓耕作顺利,五谷丰收意,俗称“清明馃”,以此享祀祖先。

【腰骨饼】

安海有个独特的风俗,就是出嫁了的女儿,每年夏历四月初八,要买“腰骨饼”回娘家敬奉父母。所谓“腰骨饼”,实是普通的肉饼、豆沙饼。据传,从前安海有个富员外,生三个女儿已出嫁。

四月初八是员外的夫人寿辰,此前夫人不慎扭伤腰骨,疼痛难受,勉强支撑。是日祝寿,嫁给有钱人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寿礼丰厚,唯嫁一个穷秀才的小女儿,只买二包绿豆饼表心意。老员外不屑一顾,横眉拂袖,不意把夫人手中的饼拂落地上。夫人急忙弯下腰去捡,不料这急弯腰“咯”的一声,扭曲的腰复原了。只见夫人边啖饼,边连声喊好。从此众口相传,都说安海四月初八制的饼有强筋健骨之效,美其名曰“腰骨饼”。同在此时,穷秀才秋试高中仅次于进士一级的举人头一解元,故“腰骨饼”又称“解元饼”。此饼是孝顺父母的象征,代传不废,迄今不知多少年月。

【陷城洗街】

民间纪念日。明嘉靖年间四月廿三、廿四日,倭犯永宁卫城,卫指挥偷安溺酒,城陷,倭烧杀抢掠,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侥幸逃出的男妇老幼匿于卫城水关沟,尽被堵在沟中。旋遇狂风暴雨,血泊漂尸,无一幸存。自此,凡岁之四月廿三、廿四日,乡人必备牲礼纸帛祭祀亡灵,寄托哀思。此日常雨,俗谓天与同哭;偶无雨,民亦挑水洗街,以示不忘洗仇雪耻。另一说,清顺治间,清兵为剿杀来永宁招募义兵的郑成功部将林顺未果,遂屠城二日,血洗卫城。

【祈夏】

岁时风俗。深沪渔村独有。渔民最忌夏季(指农历五、六、七月)常有台风,而平时风轻不宜扬帆抛网,许多鱼种又未进入成熟期,是为生产的淡季,当地有“立夏小满,一日牵一碗,死五绝六无救七”的民谚流传。忌夏是渔民对天对海的敬畏,于是就产生四月初一“祈夏”(闽南方言“忌”与“祈”谐音)的祭典,祭天祭海,祈求年景丰稔,夏季平安。时届,一个由十二至十六人组成的身穿清兵服,头戴清兵帽的“唆啰嗹”队伍,恭迎奉祀在宝泉庵和五澳“挡境”宫庙里的龙公(一个木雕龙头)出宫,龙旗前导,钲鼓锣钹等打击乐及护驾善信后续。先原地祭祀,形式如原始驱鬼逐疫的傩舞。由司鼓领唱“唆啰嗹”,众帮唱;唱词是依所求内容随口编成的,如“四月初一起鼓声(唆啰嗹咿都啦啦啊嗹),手扶龙公出宫埕,龙公出巡四季好,平风善水有海讨(唆啰嗹咿都啦啦啊嗹)”,后起驾巡行,为各垵澳通行选举祈夏祭奠仪式。返驾时,商店、民居均放鞭炮迎送。

【五月节】

岁时节俗。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五月节,原称端五节,别称端午节。夏历在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推算,到五月为午,故称五月为午月。又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讳改“五”为“午”。

而午时为阳辰,故亦称“端阳”。此俗来由,众说纷纭,有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兰浴;有说是纪念春秋时不受禄,于五月五日在绵山抱木遭焚而死的介之推;有说是纪念忠于吴,后被吴王夫差杀害的伍子胥;有说是纪念为寻父尸骸投江而死的会稽孝女曹娥,但最流行的是汉末以后定型的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且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少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曾任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楚王听信谗言,把他贬斥放逐。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死。民间五月初五缚粽,划龙船等即为纪念屈原而来。《荆楚岁时记》云:“俗传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又云:“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苦为蛇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据传,江中蛇龙惧楝叶和五色丝,见之不敢与屈原争食。此外,五月节还有插艾,唆啰嗹、饮雄黄酒、洗百草浴,挂香袋、烧苍术蝉蜕等节俗活动。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视五月节为主要节日,以赛龙舟,食粽为主要活动内容。

【五月节粽】

五月节食俗。以糯米、籼米混合浸泡于碱水中,淘净后取粽叶(竹叶)包之,用碱草缚扎成菱形,置锅水里煮熟,凉后蘸糖或蜜食用,清凉可口。还有专用糯米,佐以猪肉、香菇、虾米、鸡蛋、栗子等物包扎而成的肉粽,煮熟食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此谓饭筒,是五月节粽的原型。传说,当时投饭筒于江中,多为鱼虾所窃,后屈原托梦于人,说用楝叶把米饭包起来,以彩丝缚之即可惧蛟龙。宋苏轼诗云:“水饼既怀乡,饭筒乃悯楚。”其实,粽子原是一种夏令食品,并非专为纪念屈原。汉代就有以粽子赏赐百官之俗,至唐代粽子才有明显的纪念屈原的意义。端午日,晋江几乎家家户户食粽,有素粽、肉粽、豆粽等多种。

【插榕插艾】

五月节俗。五月初五,采艾蒿插于门首,俗谓可避邪禳毒。艾草入药,为中草药的一种,味苦微温,入肝脾肾经,有宣气理血、调经安胎、驱辟瘟瘴之气的功效。五月节插艾,其俗形成较早,南朝人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踏青草……采艾为人(以艾草剪扎成人形),悬于户上,以禳毒气。”宋代周密撰《乾淳岁时记》一书亦有类似的记载。每届端午,晋江各地都有插榕插艾之俗,多以艾、榕混合悬于门首。

【划龙船】

五月节俗。划龙船,即赛龙舟,龙舟竞渡。此俗遍及大江南北,是为拯救屈原的一种纪念活动。《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又有古诗咏曰:“湘江阴魂今何处?犹教终日竞龙舟。”春秋战国时期的龙舟,就是在船上雕刻龙纹,此后则在船身上画龙鳞、前画龙头、后画龙尾。赛船一般在大江大河举行,即几队船同时出发,先到终点为胜。也有在终点设置锦标,以取得锦标决胜负。竞赛开始,船上彩旗飘扬,舱中锣鼓喧天,舷边众水手奋力划动木浆,比试高低。观者林立两岸,喝声震耳,蔚为大观。此俗传承至今,仍为群众所喜爱。

【练枪星】

简称“练星”。这是晋江亭顶村独一无二的一种习武活动。

五月节举行,亦有避恶、禳灾、辟邪之意。据老一辈亭顶人说,上世纪40年代末此俗尚存,后因政府收缴民间枪械而不继。时隔半个世纪,记忆依旧清晰。节届那天午后,村人纷纷来到一个古树参天名叫“后壁埔”的地方观看“练枪星”表演。此时,已有人用赤土浆在一棵树干上涂抹一个海碗大的“靶盘”(盘中贴一榕叶)。参赛者均用老式鸟枪,射击时有单击,也有双击,形式多样,枪声不断,气氛热烈。最引人注目的是“展枪谱”,包括阵式、步法、姿态等内容,有“铁拐醉酒”、“洞宾佩剑”、“猛虎跳涧”等各种名目。此俗源于何时不详,有人推测明清就有。不见诸载籍,未敢妄断。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有唐代长安端午节宫中“射粽”事,即镌小粽子于金盘中,令宫人以小弓箭射之,射中者得食。又辽金时代及宋代军中“驰马斫柳”的端午游戏,其形式与亭顶“练枪星”颇有相似处。即使不是射粽或斫柳的演化,也可见其来源甚早。从龙舟竞赛、水上掠鸭和亭顶的练枪星看,无疑都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防盗护村。

【水上捉鸭】

夏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死,众集船营救不果,后成为龙舟竞渡之俗。据《武陵竞渡略》记载,时沅湘间竞渡已设有鸭标。安海的竞渡捉鸭,乃承古之楚制。后港道淤浅,竞渡不再,保留捉鸭的水上竞技。端午节届,船泊海边,船头装一根杉木,伸出水面三四米,杉木涂上油脂,末端挂上一个竹笼,笼子里藏一只鸭子。参赛者一个个从船上沿油滑的杉木走,谁走到末端,碰到竹笼,使笼子自动启开,鸭子落到水里,在水上追捕到鸭子,就算夺标。此活动从安海流传到沿海乡镇,久而成俗。

【登塔投】

五月节,安海家家煎麦敬祀神灵祖先。饱餐后,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上街游赏,一个个登上白塔,把随带的麦投入塔下的鸿江,以此凭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上世纪50年代白塔塔身倾斜,鸿江又淤积成陆,“登塔投”之俗不复存在。但“衫润饼裤,满街四处”的俗语还在群众中流传。现在每届端午,孩子们穿漂亮衣服上街游玩也叫“投”。

【午时水】

俗谓五月初五日正午所汲的井水为午时水。用此水洗浴可强身,泡药草饮之可祛病除毒。

【驱五毒】

民间五月节一种辟邪驱毒的民俗活动。晋江各地都流行。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蜘蛛、蛤蟆。这些毒虫都孳生于夏历五月,所以家家户户都在五月初五备雄黄酒或石灰,在屋角、墙脚和壁上喷洒,以消毒驱秽。也有焚烧苍术之类的药物,以净居室。

【送蚊】

五月节节俗。民间有插艾蒲于门上以驱蚊,有焚烧阴干的艾蒿等药草以熏蚊,皆谓之送蚊。徙居台湾的晋江人则于端午节清早,在自家的屋子里烧一把稻草,连同纸钱送至村路旁,亦称送蚊。

【午时联】

晋江五月节曾见有贴午时联的风俗。午时联比春联短小,不是蘸墨汁书写,而是用硃笔或黄色的雄黄酒写在黄纸上,贴于厅门。贴联时间必是节日的午时。联的内容多为辟邪祈福和怀思屈原。如“蒲剑冲天皇斗现,艾旗拂地鬼神惊”、“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之类。也有贴午时符,以避灾驱邪。南宋已有贴午时符之俗,吴自牧的《梦粱录》有此记载。

【夏面】

夏天传统食品。旧俗在夏至日吃面,故称夏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也。”晋江人所食夏面,多以自捕的河虾或海虾为配料,故俗称虾面。闽南方言,“夏”与“虾”谐音。

【补夏】

岁时食俗。立冬有补冬,立夏有补夏。俗谓是日是时进补最能强健体魄。食物以鸡鸭猪羊为主,多合黄芪、当归、党参、牛膝等补血益气助阳的中药蒸煮。

【吃夏蛋】

立夏食俗。时届立夏,人们把鸡蛋或鸭蛋置锅中煮熟,全家大人小孩都吃一两个,谓可耐暑防病,强身健体。此俗不仅晋江有,江浙云贵的一些地方也有。

【煎补天】

五月节食俗。《玉篇》注:“饵也。”晋江的煎,源于此。制法是:小麦磨粉,加适量糖和水,搅匀,作饼状,置油锅煎熟食之。此俗产生甚早,是信仰女娲遗风。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即记有煎补天事。上古传说,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乃炼五彩石补天,天复如旧。相传女娲氏是正月二十日补天的,后世多以此日或正月十九,或正月廿三为补天日。晋江的“煎补天”不在正月,而在五月初五,可能与闽南五月多雨成灾有关。

【唆啰嗹】

又称“采莲”。节届之日,踩街队伍于行进间作水上“采莲”的《唆啰嗹》歌舞表演。也有认为“采莲”即“采筅”,引申为解瘟驱害。《泉州府志》载:“五月初五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此俗由来已久,流行晋江城乡,唯安海《唆啰嗹》保留最为完整。采莲队伍以艾旗(长竹竿顶端用彩线捆扎榕和艾叶)为前导,后面由四个壮汉扛一木雕龙头,左摇右晃,如神龙游荡水中。接着是载歌载舞的采莲队,再接着是两个身穿红衫绿裤,涂脂抹粉,手提玉兰花篮的花婆,一路把玉兰花分送给观看的路人。最后锣鼓及弦管演奏。队伍串街串巷,挨家挨户,摇旗拂尘,驱邪祈福。家家施以“红包”,花婆回赠鲜花,象征吉祥。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肩扛木棍,前挂铜锣,后挂夜壶(装雄黄酒),袒臂散发,身穿马褂,腰系蒲剑,赤脚(或穿草鞋)踩着醉步的丑角,人称“铺兵”(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差役),给表演增添了浓烈的喜剧色彩。铺兵每到一民宅或店铺门口,即喝口夜壶中的酒,面朝户主大门喊道:“龙王入恁厝,主人凸凸富。”艾旗和龙头进入厅堂,喊道:“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采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黄金顶厝角。”艾旗挥舞,采莲在主人的鞭炮声中结束。有学者认为,“铺兵”是“醉钟馗”的形象,因钟馗能打鬼吃鬼,与五月节驱邪除秽合。

【挂香袋】

五月节风习。所谓香袋,就是用红布或五色碎布缝制的小荷包袋。其形不一,有方形、长方形、菱形、锁形;有状如虎仔、寿桃、鸡心、粽子,内装雄黄、菖蒲、艾叶之类中草药研成的末。香袋多戴在儿童胸前,或系于臂上,用以驱毒辟邪。此俗古已有之,清顾禄《清嘉录》云:“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

【雄黄酒】

五月节风习。这种酒以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制成。可饮用,也可外用和喷洒被帐墙壁,意在禳瘟驱毒。雄黄味辛温有毒,具燥湿、祛痰、杀虫之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切细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旧时每逢端午晋江家家户户亦制作雄黄酒,多用于给小儿涂抹面颊耳朵。

【烧苍术蝉蜕】

五月节俗。五月初五,人们从药店买来芳香化浊去湿的中药苍术、蝉蜕、白芷等药,置炭炉上,在房内焚烧,可驱蚊虫,辟疫祛毒。全国许多地区有焚苍术之俗,但多在除夕夜焚烧。此俗甚古,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即有烧苍术、宣郁气、助阳德的记述。

【做半年】

传统岁时风俗。农历六月十五日谓之半年节,时家家户户备三牲五果敬祀天公,以求合家平安。据考,“做半年”源于清光绪年间,时京津一带瘟疫流行,死亡者众,传有神仙点化,言非“做半年”不能消灾,故有此俗。晋江“做半年”之俗,始于何时何因不详,可能亦与瘟疫流行有关,后来约定俗成,意在斋天祈福。

【七月半节】

即中元节,亦称鬼节,时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家以此日为地官赦罪之辰,有斋醮法事、祭奠祖先等活动。《修行记》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晋江旧俗,时届七月半节,各地竖起魂幡,挂起冥灯,贴黄榜告示普度时日,在宫庙前高搭“普度坛”,摆筵碗祀神祭鬼,牵超度亡魂,并由道士作法,主持祭仪。此俗久经演变,成为各乡里各境铺轮流普度的风俗。

【起灯脚】

祭祀节俗。俗谓七月初一开鬼门,各家各户备五味碗“犒兵”,同时点一盏书有“普度阴光”的路灯,悬挂家门口,为那些挣扎在荒郊旷野的孤魂野鬼照明引路,好到阳间享用供祭。此俗疑从盛行于宋代的“放河灯”衍化而来,与“放河灯”意同。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古时“放河灯”在七月十五日。晋江“起灯脚”则从初一至三十日,家家户户夜夜点路灯,灯内点烛灯外点香,一个村有百盏至千盏之多。

【普度】

“普度”之名,意为普度众生。晋江的“普度”由佛家的“盂兰盆节”、“鬼节”演化而来,与广西等地的“施孤节”相似,即通过点路灯、焚纸船、做斋醮等迷信活动,超度亡灵,拯救孤魂野鬼。

《盂兰盆经》载:释迦大弟子目连,因其母青提夫人恶待僧人,死后被打入地狱饿鬼道受苦。为此,目连向佛祖求助,得指点,于七月十五备百味五果盛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母得解脱。

盂兰为梵语音译,意为救倒悬。盂兰盆即为救倒悬的器皿。此俗后来演变为民间追荐先祖亡灵的祭奠仪式。盂兰盆节南朝时已有,唐时盛行,宋以后更有夜于水次放灯,演《目连救母》剧之举。宋代晋江中元节官府祀神即有“俾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而殁者无厄幽沉滞之悲”的内容。明以降,倭寇为患,百姓惨遭杀害,时为祭祀阵亡的官兵和在战火丧生的生民,中元节渐发展为极具迷信色彩的普度。后不局限于七月十五中元日,而是自七月初一“起灯脚”至三十日“倒灯脚”,全县数百村落按日轮流,甚至延长到八月。轮到普度的村子家家户户要盛筵祭祀,筵设上下二席,上席敬神,下席敬鬼,还要点路灯,烧冥纸和普度马等供鬼魂享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改变,此俗渐废,但未全消亡。

【水普】

水普是普度的另一种形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元节“诸寺建盂兰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又于中元夜,“缚烟火作凫雁龟鱼,水火激射,至萎花蕉叶”。新桥(顺济桥)溪边等地,则于九月十日间作盂兰胜会,以超度溺水而死的亡魂,备办三牲五果,佳肴美酒,糕粿龟包或演戏祭祀,同时剪纸衣,焚纸钱,放水灯于溪墘,叫做水普。城外沿溪墘各乡水普日期由各乡自定。

【过关限】

所谓“过关限”,就是乡里主事人在本村宫口、庙埕竖立一个以红纸扎成的城门形状的“关隘”,俗称“关限”。届时,关隘旁有道士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本村的孩子各揣一个蛋和“替身”走过关隘的门,并吃下红蛋丢掉替身,这就叫过关限,据说过了关限可在新的一年能消灾纳福。

【倒灯脚】

祭祀节俗。亦称“关鬼门”。时在农历七月三十日。此日,在阳间的孤魂野鬼要回冥府,家家户户备菜肴“犒兵”礼送,焚化路灯,结束普度,俗谓“倒灯脚”。

【七夕】

传统民间节日。节期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由于所在方位特别,一年中只七月初七相遇一次。据此,先民把它演化成一个凄美动人的人神故事。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织女为天帝孙女,能织造云雾绡缣之衣,天帝怜其独处,把她嫁给河西牛郎。婚后因废织事,为天帝拆离,每年只准七夕相会一次。这个传说在流传中又有不少变异,最普遍的传说是:人间的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妇,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生活美好。后为王母破坏,未能长相厮守,只许七夕一会。故事起源甚早,《诗·小雅·大东》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汉时《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其描述已见牛女故事的雏形。同时又出现鹊鸟搭桥渡织女的传说。后来有据此衍化的一系列节俗活动,如汉代的穿七孔针,晋代的祈求牛女赐福,唐宋时期的乞巧等等,晋江的七娘生,拜七娘,更是别有特色。

【牛郎织女相见】

传统节俗。七夕,人们在埕中或在户外置几筵,设果蔬,遥看银河,讲述牛郎织女故事。相传当两星靠近时,常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乃为牛女相会之征候,时可祈求赐福。过后常有小雨,为牛女挥泪而别。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风土记》已有此记载。

【穿针乞巧】

七夕节俗活动。农历七月初七夜,月下置香案,备针线、瓜果之属,祭拜织女,以乞针艺智慧。是时,人家女子持彩线对月贯穿针孔,先穿过者,叫乞得了“巧”。此俗古老,汉代即已形成。《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魏晋南北朝时,此俗进一步完善。《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晋江旧时也有穿针乞巧之俗,旨在拜织女,乞女红针黹。

【七娘妈生】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在晋江又是“七娘妈”诞辰之时。晋江人奉织女(一说是与董永结为百日夫妻的织女)为世间众孩童的保护神。初七清早,主妇们把胭脂凸粉用红髻索扎好,抛屋瓦上,让喜鹊衔送给织女梳妆打扮。相传,天帝原允许牛郎与织女七日一见,不料喜鹊错传旨意,报说一年一会。因此人人责骂它,骂得它头毛尽脱,责罚它在七夕清早给织女送花粉。是日,家庭主妇房门口挂上“七娘灯”,供品有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果,七色甘味,这不仅因七娘妈有七位,而且因为“七”被视为吉祥数字。祀毕,焚烧“七娘轿”或“七娘亭”,让“七娘妈”往回天上人间时乘坐。晋江人寄希望于神,把神的世界世俗化。

【新契】

所谓新契,就是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个七月初七,拜“七娘妈”为契母(义母)。以求“七娘妈”庇佑,让孩子健康成长。新契仪式与七娘妈生同,但更隆重。

【洗契】

所谓洗契,即子女到了16岁(虚岁)成年那年的七月初七,与七娘妈解除契约。到时除“七娘妈生”所备供品外,还要备一顶用竹篾彩纸制成的“七娘亭”,作为享祀七娘妈的祭礼之品。同时办酒席宴客,并以各种果品礼赠亲戚朋友。此俗与浙江一带的“礼七姑”大体同,实际是成年的礼佛仪式。

【七娘亭】

一种祀神的彩灯。用竹篾扎成一个楼亭状的骨架,外糊色纸,上插“八仙过海”等剪纸人像,中奉七娘妈。凡子女16岁,家长必置此亭,于七月初七礼敬七娘妈。也有子女未满16岁,在每年七夕置一个七娘亭,设牲醴拜后烧化,直到16岁成年为止。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在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名中秋。节俗起源甚早,西周已有“祭月”、“迎寒”之举,两汉魏晋又有“赏月”、“咏月”之风,唐宋增加了“拜月”、“玩月”、“吃月饼”、“观潮”等内容,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名中秋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玩月、啖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主要内容。元蒙本无中秋,入主中原后也接受此俗。明清两代朝野大过中秋节,各种活动蔚为大观。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如圆月意。还有拜月、听香、放孔明灯等节俗活动。现在,中秋节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传统节日,祖国大陆、台湾及海外华人都在此夕赏月、啖月饼,共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拜月娘】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晋江早有拜月之俗。月下摆香案,置月饼瓜果于案上,焚香祷拜。拜月者多为少女、儿童。孩子们还对月唱起歌谣“拜月娘,拜月姐;好头毛,好嘴齿;吃赤肉,塞齿;吃肥肉,油滋滋。”

【赏月】

赏月,亦称玩月。相传此俗始于汉代,汉武帝造俯月台,名“眺蟾”。此俗唐初尤盛,唐玄宗建有“赏月台”,且有游月宫的传说。宋元明清赏月之风遍及朝野,长盛不衰。中秋夜,人无富贵贫贱之别,都有赏月之兴。唐代,晋江第一个登科进士欧阳詹《玩月诗》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传说明代翰林黄志清,在故乡安海为其妻邱应仪小姐建“听月楼”,夫妻赏月于其上。邱小姐赋《听月》诗云:“夜静楼高接太清,倚栏听得十分明。摩空輗軏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鸣。曲唱霓裳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晋江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许多中秋赏月的诗作。至于不会做诗的平民百姓,也于门前屋后、瓜棚竹篱、桑间陌上、山边水际步月玩月,不失月夕取乐之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大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吃月饼】

中秋节食俗。饼如中秋圆月,故称月饼。据传此俗始于唐,唐高祖李渊把吐蕃商人晋献的圆饼,在中秋夜分赠群臣道:“应将圆饼邀蟾蜍。”于是君臣月下赏饼,成为美谈。宋以后,中秋啖月饼盛行民间,千余年来已成节俗。明清啖月饼之风甚盛,且月饼品种日益繁多,花色日趋多样。此俗至今犹存,盛于往昔。市上各种包装精美的月饼,成为节日的馈赠品。

【吃番薯芋】

中秋节食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蒸番薯芋,炒米粉,礼敬神明,祭祀公妈,然后全家老少共进午餐。俗谓“吃番薯芋,才有好头路”(闽南话“好头路”即好职业,好生意)。又云:“番薯肉黄,是金;芋头肉白,是银”,寓堆金积银、生财致富之意。

【博状元饼】

中秋节俗活动。博状元饼由来不详,说法不一,多属附会。此活动最晚明代已有。博饼时间为中秋节夜,所博月饼大小不等,共63个,其中有状元饼、探花饼、榜眼饼各一,会元饼四,进士饼八,举人饼十六,秀才饼三十二。博时,每人轮流用骰子六颗掷入碗中,各视其点数,以博取各类科名的月饼。夺得状元饼者,众人鼓掌喝彩放鞭炮,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中秋点塔】

侨乡节俗。每逢中秋节夜晚,无论星月皎洁,还是风雨凄迷,永宁侨村一带,村人高举火把,登上滨海的宝盖山,在独立山头的姑嫂塔周围,把一支支火把从塔的底层一直插到塔的最高一层,整个塔顿时火光灼灼,烈焰熊熊,经久不灭,照彻夜空,近看像一株高大的火树,远看像一个燃烧不熄的火球。此俗始于何时不详,据生于晚清的老人说,此举意在使去国离乡、漂洋过海、远羁殊方异域的天涯游子,能在中秋夜看到故乡的山,故乡的塔,想到故乡人佳节思亲,盼望归舟,不再重演姑嫂抱石筑塔、登塔望夫、坠海身殉的历史悲剧。

【放孔明灯】

中秋节或其他喜庆节日夜,晋江有放“孔明灯”之俗。灯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竹篾扎成一个半球形的高大的骨架,然后用一种韧性的纸把它糊成一个密封的大纸罩,纸罩的下面用铅线织成底架子,架上点燃油枝,球内渐渐生发上升力,徐徐腾空而起,有如一颗新星,在遥远的天际与众星朗月交辉。

【放竹马】

农历七月廿九日地藏王公生日,晋江滨海一带信众在祀神时要焚烧一种叫“普度马”的纸马或竹马。纸马可同金帛一起焚化,而放竹马观众多就选择晒谷埕一类宽大的场地了。竹马用一些长短粗细不一的装有火药的竹管扎成,形似马,略小于真马。点燃火线后能幻化出千姿百态的花样,火光点亮眼睛,口里和屁股喷出火花,名曰“马吐气”、“马拉屎”。在马的各部位射出一支支发光箭镞的同时,马背上也幻化出状如群蜂乱飞的“猴子拍蜂”和“老人走雨”、“金龟飞磨”等奇异的焰火节目。顿时,广场上、天空中,火光、烟花、鞭炮和围观人群中的喝彩声、欢叫声沸成一片。此情此景,与其说是娱神,不如说借祀神娱人。

【重阳节】

传统节俗。节期为农历九月初九。古代阴阳学说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亦称重九。节俗始于战国,形成于西汉,时有登高、赏菊之举。此后,代代相沿,且增加一些新的活动内容。登高郊游,尚为今人所乐。

【烧塔仔】

中秋节俗。八月十五前夕,小孩结伙到野外捡拾残砖碎瓦,在庭院中或旷地上造起圆形宝塔,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遍布村户;小者二三尺高,大者高丈余;塔中空,堆塞干柴枯草。至夜,置小桌于塔前,点上红烛清香,摆上月饼瓜果,燃放鞭炮烟火,而后点燃烧塔,焰焰火光与星月交辉,别有一番景象。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倍增节日气氛。一幅天真烂漫的儿童行乐图,栩栩如生地展现眼前。据传烧塔仔风俗始于元末,时因元朝统治者酷虐南人,令三家养一元兵,以监视镇压百姓。晋江百姓忍无可忍,遂在八月中秋,分送月饼,夹带通知,相约在当夜以烧塔仔为号,同时起事。后遂有“三家养一元,一夜刣完全”之民谣流传。

【冬节】

冬至,别称冬节。此日,周代已有祀天礼仪,《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代正式列为令节,成为朝野共同的节日,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魏晋时,君受万国及百僚朝贺。南北朝有拜父母以奉尊长,食赤小豆以辟疫邪之俗。到了唐宋,冬至节与岁首并重,及至明清。此俗流行晋江久远,节期一到,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丸子,叫“冬节丸”,先敬神祀祖,而后全家聚食。同时还要取二粒红丸粘贴在大门柱上,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故有“七夕不回家无某(妻),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族居村开祠堂祭冬,列佳肴盛筵,宰全猪全羊祭享宗祖,仪式颇隆。

【冬节丸】

冬节食俗。清顾禄《清嘉录》:“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节朝供神品也。”晋江的冬节丸,就是这种“无馅而小”的“粉圆”。节前,家家户户以糯米为主掺和少量粳米在水中浸泡,磨粉,加温水搅拌,碾压至不粘手,然后搓成一粒粒小如珠子的“冬节丸”;有红丸、白丸二种。传统阴阳观念认为,冬至阴极而阳至,阳之象圆,阴之象方,“冬节丸”圆象阳,故食之,亦取团圆意。同时捏成黍麦瓜果、鸡母狗仔、金锭银锭,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了冬节日,老幼咸集,敬神祀祖,而后全家聚食,谓之添岁。还要留少许红丸粘于窗、粘于灶、粘于缸瓮及猪厩牛厩,以酬谢诸物神祇降赐丰年。

【补冬】

立冬食俗。到了立冬这一天,家家户户宰猪羊鸡鸭,或购买海鲜如鱼、鳖、鲟等物于立冬时辰食之,据传最能补益身体。鸡鸭一般合四物(当归、熟地、川芎、杭芍);牛羊多合黄芪、当归、桂枝、生姜等食。进补食物因地而异,但强身增力的目的则是一致的。

【采尘】

也叫掸尘、除尘、除残等等。采尘,即岁末大扫除,一般在腊月下旬进行。取长竿一支,末端扎春草一捆,新扫帚一把,金橘一束,举之掸拂,将屋内灰尘、蛛网等污垢之物采净,同时洗刷墙壁、床厨桌椅、被褥衣物,取意除旧布新,干干净净过新年。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此俗起源甚早,代代相传,直至今日,遍及全国各地。采尘时间,据清代顾禄《清嘉录》载:“或有在(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此后,多在十二月中下旬任择一日,采尘的规模更广更全面。此俗迄今犹存。

【做尾牙】

岁末祭祀习俗。每逢月之初二、十六要祭祀“土地公”,称“做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是日,各家各户皆备鱼肉菜肴享祀土地神。商家以土地公为保护神,为求新年大吉利市,敬奉尤丰。享祀后设宴款待其伙计,并确定来年伙计的去留。此俗与四川的“倒牙”同,该地民家商铺,平日少有酒肉,唯“倒牙”极丰盛。为什么叫“牙”?古代官署称牙门,如县牙、府牙,后又写成“衙”。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谓,节度使藏节之节堂,“每朔望之次日祭之,号‘衙日’。”用祭余饷其衙役,想必也是完全可能的。后遂沿用于市肆。《西昌县志》云:“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名‘倒牙’。民俗俭约,常食无肉,每月初二日、十六日酒肉丰腆,祭神后牙沾其润,通名‘牙祭’。”正月二日则曰“起牙”。倒牙后,街市乃售新年各物。

【送神】

礼神习俗。俗传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人间诸神不再受理俗事,皆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是日晚,各家备蔬果菜肴上供,同时备一张“神马纸”焚之,让诸神骑马上天,谓之送神。

【贴春联】

除夕,家家户户用红纸书写吉祥联语贴在门柱上,谓之贴春联。有门必贴,无论大小。谷囤、米缸等亦贴“春”,贴“福”或贴“五谷丰登”等字样的菱形联叶。春联起源很早,古时叫桃符,即以桃木刻人形挂于门旁,用以镇鬼避邪。古人以为桃木味辛气恶,为五木之精,能慑鬼压邪。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板,以其对仗不工,自命笔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第一副春联。唐宋时,春联已盛行民间,当时门户仍挂桃符,宋朝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至明代贴春联蔚然成风。开国皇帝朱元璋,正式改桃符为春联。明太祖建都南京,除夕传旨,命侍者公卿士庶家家门上贴春联,取代前代的“桃符”,并微服巡察。于是贴春联之俗蔚成风气,遍及大江南北,相沿至今不衰。春联之所以书写在红纸上,是因原来刻桃木是红色的,红寓吉祥意。明清以后,张贴对联不限于春节,婚丧喜庆也用对联,宗祠庙宇、亭台楼阁、商肆黉舍、名山胜迹等都可见对联,其应用之广,为各种文体之冠。晋江有所谓的白头春联,即对联顶端仍留着二寸左右的白纸额头。相传清兵入闽,晋江人抗拒剃发,被杀者甚多,因此丧家皆贴白联,官府不许,强制贴红联,并以违者杀头相胁,人们不得已改用红联,顶端留白,以示抗议,后沿袭成俗。另有丁忧春联,丧家守制期间,春联分别用绿、水红纸书写,第一年用绿纸,第二年用水红纸,联语均为哀悼怀思之句,至第三年丧服满才复用红联。

【贴红钱】

红钱,亦称红千,或红笺。春节吉祥饰物。除夕贴春联时,同时贴于门楣上。此俗宋时已有,宋陈元靓撰《岁时广记》有记载。清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云:“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现在晋江民间所用的长方形红钱,长尺许,宽六七寸,周镌图案,中有“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下呈穗状,与《燕京岁时记》的记载大体相同。

【贴门神】

新年粘贴在门上的神像,用以驱邪镇鬼。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简化在桃木板上画门神像,贴在门上,再后来又简化只写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风俗通》载:上古时候,有一对叫“荼”和“郁”的兄弟二人,住在度朔山上的一株大桃树下,专门管理众鬼。若有恶鬼害人,“荼”和“郁”就用苇索把它绑住,拉去喂虎。俗信有神荼和郁垒守护门户,大小恶鬼就不敢入门为害。此后,担当门神这角色的人渐渐多起来,凡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均可充任。传说唐太宗病时,夜间常听殿门外鬼叫,于是,秦琼与尉迟敬德每夜戎装立于门旁守卫,鬼果不敢至。于是太宗命画工绘其二人图形,挂于宫门左右,以镇邪祟。又有画传说故事人物像的。相传唐玄宗曾于病中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食,自称名钟馗,生前应武举落第,死后决心要消灭天下妖孽。玄宗病愈,命画工吴道子画成图像,除夕悬于门首,谓能驱邪。除此,成为门神的还有三国时名将关羽、张飞等。

【贴福】

新年,人家分别用大中小红纸书写“福”字,贴在门户、墙壁、箱柜、缸瓮等处,意在招致福气,百福盈门。常见有“福”字倒贴,俗谓福到。

【敬字亭】

旧时晋江城乡建有一种叫“敬字亭”的小亭子,作为收拾和焚烧字纸之用。相传古代仓颉造字,文昌帝君总管文事和世人功名利禄,是文字之神。随便撕字纸,丢字纸,践踏字纸,都是对神侮辱。于是,识字和不识字的长辈都教示儿孙们要爱惜字纸,把字纸收好,拿到敬字亭烧化。如此世代相传,久而成俗,体现对知识的尊重。

【过年钱】

过年钱,亦称压胜钱、压岁钱、守岁钱、压祟钱等。除夕,父母伯叔诸长辈给孩子们过年的钱,称过年钱。此俗历时久远,至今仍存。原是古代儿童的一种饰物,形同钱币,上有文字或图案,是用以压邪的。多取铜钱百枚,串以红绳,挂在胸前,寓长命百岁意。旧时人们认为孩子身心发育不全,易受邪侵,故于过年时以钱币压之,带有迷信色彩。后来用纸币,则用红纸裹之,以示吉利,有长辈对下辈的关爱之意。

【过年饭】

岁节风俗,亦称“隔年饭”。除夕,取瓷壶一个,环壶系以红绳,捞米饭盛于壶,上置红橘、红枣、红蛋和点红的年糕、芋头等物,插上用红纸剪贴的春枝,摆在房中或供于厅中祖龛前,寓五谷丰盛、年年有余、子孙兴旺之意,也增添新年喜气。此俗南北方均有。《清嘉录》、《荆楚岁时记》等书对此均有记载。

【点通宵】

节俗。从晚上至天亮叫“通宵”,旧时晋江人借“通宵”为大红烛的代词。除夕至正月初五,居室夜夜点灯彻晓,名曰“点通宵”。通常用瓷碟作盘,插上红烛燃之,穷家有用灯火碟盛油点灯的。灯不能熄,夜不能黑,有光明普照之意。

【炊糕】

年节食品。此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起源极早,两千年前已有记载。《周礼·天官·笾人》云:“羞笾之实、糗饵粉糍”。饵,糕也,捣黍为之。多用黍粉或糯米粉加糖制成,因性粘,故北方称粘糕。粘与年谐音,糕与高谐音,有祈祝新年五谷丰登,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晋江所做的糕与此不同,不用黍粉,而用粳米粉加糖发酵,装在一个个大中小不等的杯子里,置蒸笼蒸熟,糕面像花开似的裂成三、四瓣,再点上小红印,好看极了。此物可斋天祀神敬祖先,也可馈赠亲戚朋友。

【辞年】

《泉州府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是日午备菜肴祭祀祖先,同时,摆香案于厅口祈年拜天,并携筵碗出入大宫小庙敬奉诸神。至夜,陈酒馔于门外焚香祭路,此谓辞年。这一天,还有下辈给长辈拜祝,尊长给儿辈过年钱等,均含辞旧迎新之意的习俗。此俗宋代已有。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除夕)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清代顾禄《清嘉录》:“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俗称辞年。”

【围炉守岁】

年节习俗。《泉州府志》:“除夕……设酒席聚饮,达旦不寝,谓之守岁。”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长幼围炉欢聚,嚼食瓜果,品茶闲聊,挑灯游戏,通宵不寐,以示挽留旧岁,迎接新年,祈求多福长寿。此俗古时已有,遍及南北方,今仍不废。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云:“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是日皇帝守岁宫中,召群臣侍宴。朝野处处有庭燎、歌舞等活动。宋代此风更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明清守岁之俗更盛。明沈榜《宛署杂记》云:“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围炉守岁有守至夜半,也有守至天亮,而后放鞭炮,鸣锣鼓,以迎新岁。此俗现仍流行,家家户户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近年一个新的主要内容。

【贴春牛图】

所谓春牛图,即一种绘有芒童鞭牛的图文并重的年历。芒童头扎双髻,身穿短衣短裤,手执鞭,或立牛侧,或骑牛背,意为祈春。晋江所见春牛图为清代泉州著名历学家洪潮和及其后代印制的,以浅红色纸一张,划为六截,中作元日朝贺像,两旁分十二个月,下为值岁神春牛太岁。春节前贴在墙壁显眼处,以占新年气候年景。自挂历流行后,春牛图即渐消失。

【封井】

此俗古已有之。一般是除夕傍晚,家户把过年的水挑满缸后,置果蔬糕馃于井栏上,焚香祭祀井神,盖上井盖,不再挑水,称“封井”。农历初一或初二,再享祀井神,开盖汲水,称“开井”。古人惜水如油,爱水如命,对水的崇拜由此可见一斑。

同类推荐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 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阳光是上天的礼物,无论春夏秋冬,阳光的品格就是普照大地万物,不会给你多照一点,给他少照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在享受阳光,可谁又会在意阳光?无论人们是否在意,阳光总是一种最朴实最可贵的存在。再说,我们什么时候会想起来感谢阳光?生活中,除自己之外,都是他人。他人即阳光。我需要他人,他人也需要我,我们相互都应该是各自的阳光。
  •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部落的历史起源,发展走向,及其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文化,礼仪庆典等。书中信息涵盖全面,内容考证翔实,且文字清新自然,人文气息浓郁,既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研究世界各地部落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文化风情与生活习俗的最佳读物和旅游时的指导手册。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热门推荐
  • 30岁叛逆期

    30岁叛逆期

    30岁才来叛逆期的女主,遇到冷面的警察小哥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
  • 燃命大树妖

    燃命大树妖

    一颗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就茁壮成长的树苗,几千万年来经历风风雨雨,终于长成小树。突然魔界大战,元尊天魔的魔丹落入凡间!“我可以赐你力量,满足你所有愿望,但你要用性命来交换!”元尊天魔说。“行啊,先换一万年寿命吧!”小树爽朗大笑。
  • 拾恩录

    拾恩录

    我以为我在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却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我以为走出一个阴谋,就没有了阴谋,却不知只是走入了更大的阴谋。是屈从阴谋,拯救世界,还是打破阴谋,毁灭世界?难道就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我偏不信这个邪!!!
  • 傲踏九天

    傲踏九天

    你看过直飞冲天的修仙么?你看过前世今生的邂逅么?你看过生离死别的决断么?全文围绕九天说事,说的是九天,却没有各种分解,一种说法,介绍九天不同。一种不同,牵连九天相同。傲踏九天,不是一步步的去踏,而是傲踏……你懂得!
  • 诛神之界

    诛神之界

    一人一剑,剑修与剑;一眼瞬间,一恋万年。就如当初,我一眼看到的就是你那绝世身影;但我却不知,就一眼,我却爱上你千百万年。
  • 步行古道

    步行古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步行古道走的事人生大道,其中曲折艰辛、无奈,危险重重。稍有差错就可能魂飞魄散。不过也有风景秀丽的时候,让人留恋忘怀。境界层次;初期练气分九层。金丹、元婴、大乘都有三个小境界。即上、中、下境界。
  • 谁还不是个TOP1

    谁还不是个TOP1

    曾经的cs1.6时代中国勇夺冠军,但是csgo时代中国CS:GO的最好成绩是16年Dreamhack上的Tyloo战队拿到的八强。现在前职业选手林远回到高中时代,发现自己状态重达巅峰,获得特殊能力”杀意感知“于是CNCS卷土重来。各大平台报道:“one,是我见过的最顶尖的电竞天才!”各大主播:“你们想要偷最风骚男人的背身?不存在的?”这是一个Cser的成长之路。此书致敬每一名cser,也致敬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冠军梦想!
  • 六道为神

    六道为神

    不能拯救世界,但能自我救赎!
  • 相思令人老

    相思令人老

    她是他的妻子,摄政王妃,她曾助他得到天下。他逼她给他的情人跪下,他逼她放弃她的孩子,他说要把她卖进窑子里去。她心灰意冷,一把火烧了自己。他才惊觉,一直不肯放手的其实不是她,是他。
  • 残废王爷冷情妃

    残废王爷冷情妃

    简介无能,不过这不是虐女主的,虐渣女的,是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