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62000000008

第8章 《文心雕龙》中的“正变”论

迄今为止,研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学者们,只注意到他的“通变”论,还未注意到他的“正变”论。原因很简单,《文心雕龙》除《序志》外,共四十九篇,其中一篇曰《通变》,而“正变”却未有专篇,所以不为研究者所注意。另外一个原因是,“正变”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很少出现。在《文心雕龙》全书中,“正变”二字连用者,仅有一处,而且是将“正变”颠倒过来,变成“变正”。《颂赞》篇云:

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

刘勰所说的“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这是用《诗大序》和郑玄《诗谱序》的说法,而不是司马迁的说法。刘勰对“风”“雅”“颂”的释义,完全是据《诗大序》。所谓“风雅序人,事兼变正”,意思是说《诗经》中的《风》《雅》是记叙人事的,所以有“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这还是本之于《诗大序》与郑玄《诗谱序》之说,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刘勰对“风雅正变”说也不可能有所创新。他在《序志》篇曾说,在经学注释方面,“马郑(指马融与郑玄)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因此刘勰是不愿将精力专注于注经的章句之学上。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诗经》之后,出现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以后又出现了汉代的大赋,或称“辞赋”。在诗歌领域,《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汉代及汉以后,虽有人间或写四言诗,但已非《诗经》之面目,充其量不过是继承了《诗经》“风雅”(包括“变风”“变雅”)的“顺美匡恶”即“美刺”的手法而已,“风雅寝声”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故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说: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离骚》出现于《风》《雅》销声匿迹之后,它和《风》《雅》究竟是什么关系,曾引起汉代学者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有不同的看法,以刘勰的观点来看,《离骚》在“典诰之体”“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怨之辞”四个方面,是同于《风》《雅》的,而且主要方面是同于“变风”“变雅”。《离骚》的“怨诽”之情、“规讽之旨”、“忠怨之辞”是有目共睹,其吟咏之情性正与“变风”“变雅”相似。淮南王刘安所作之《离骚传》谓其兼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义。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也即此义。这里刘勰已兼及《国风》之“正变”了。《邠风》按《诗大序》的看法,已非“正风”。至于含“怨诽”之情的大雅、小雅,肯定属于“变雅”无疑。因为只有哀政教之失,才能产生大、小“雅”的怨诽之情。这就是说,汉代的部分学者是以“风雅正变”的观点来理解《离骚》的。除了淮南王刘安之外,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也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也。”这大概是照抄刘安的话而来。从汉代至刘勰,大体是把《离骚》及《楚辞》看作是“风雅正变”的产物。直到宋代的朱熹,仍然把《离骚》视为“风雅正变”的产物。他在《楚辞集注序》中论屈原说:“惟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把《离骚》看作是“风雅正变之末流”,未免将《离骚》贬低了,远不如刘勰的“因变得奇”说。

但《离骚》并非完全是“依经立义”的,以刘勰的两分法看,它也有“异乎经典”的四个方面:即“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荒淫之意”。刘勰对于《离骚》之“夸诞”是不甚理解的,对它的浪漫主义手法也不甚理解,所以目为“异乎经典”。但刘勰又给予《离骚》以很高的评价,把它目为“奇文”,看来在刘勰的心目中,《离骚》具有“因变得奇”的美学特征。他以“正变”或“变正”,推衍出与它们相同涵义的一个美学范畴,即“奇正”。《辨骚》篇有一句名言:“酌奇而不失其贞[7]。”“贞”者,正也。笔者认为“酌奇而不失其贞”是要求“奇”与“正”结合,也就是“变”与“正”结合,即要求“变而不失其正”。

“正”与“奇”,或“奇”与“正”,或“正变”与“变正”,在刘勰看来含义是相似的,可以这样说,“变正”在《文心雕龙》中已被刘勰转换为“奇正”,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例证。《风骨》篇云: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晓变故辞奇”,“变”与“奇”是等位关系,刘勰大概就是通过“变”与“奇”的等位关系,将“变正”转换为“奇正”的,从而使“奇正”成了《文心雕龙》中具有对立统一内涵的美学范畴。

“奇正”在《文心雕龙》中涉及的面很广,可以说“奇正”是贯串于全书的范畴。前文通过《辨骚》篇的分析可以看出,就文章的思想内容而言,同于《风》《雅》的思想为“正”,异乎经典的思想为“奇”。在《正纬》篇中说“经正纬奇”,这里的“正”与“奇”,含有“真”与“伪”的对立关系。刘勰指出纬书有“四伪”,“经正纬奇”是“四伪”之一。《正纬》开篇便说:“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夐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根据自然之道可以阐明深奥的事理,使不明显的天命明显起来。马龙献出河图就产生了《易经》,神龟献出洛书就产生了《尚书》的《洪范》。《周易·系辞》所说的“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历时久远,有关记载很不清楚,容易产生不实的假托;因此,真的虽然存在,假的也据此而出现了。纬书是一种托经义以宣扬符瑞迷信的著作,由于经书中偶见迷信传说,这就给纬书留下了假托的余地,纬书可以说是钻了经书的空子。刘勰是“宗经”的,他认为儒家的“六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宗经》)。凡经书上写的都是真的、正的,他评论纬书用的方法就是“按经验纬”(《正纬》),即按照“六经”去验证纬书,这样发现纬书“其伪有四”(《正纬》),故得出“经正纬奇”的结论。很显然,这里的“正”与“奇”,就近乎“真”与“伪”了。

大体而言,刘勰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正”,以背离儒家正统思想为“奇”,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主要着眼于司马迁的“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后汉书·班彪传》)。司马迁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在刘勰看来,是“爱奇反经”的过错,也可以说是“逐奇而失正”(《定势》)了。

除了内容的“奇正”,刘勰还论述到辞采的“奇正”,他把辞采分为“正辞”与“奇辞”两类。在《议对》篇中,他要求对“经典之体”的议,在明其大体、“枢纽经典”之后,要“标以显义,约于正辞”。在《风骨》篇中,他要求在“洞晓情变,曲昭文体”之后,“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所谓“正辞”,殆指正面的、雅正的语言;所谓“奇辞”,指奇异的、新奇的、变化谲诡的语言。并要求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文章,语言辞采的“奇正”应有所不同。在“正辞”与“奇辞”之间,我们还看不出刘勰的抑扬之义。那么,刘勰在讲文章“体势”的时候,崇正抑奇的倾向就十分明显了。刘勰在“体势”的总体上是主张“奇”“正”并用的。所以他说:“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定势》)但在后文中,他又批判故作奇辞以迎合俗好的现象: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意思是说:近代的作家,大都爱好奇巧。推原这种文章的体势,是从一种错误的趋势变化而来。由于作家们厌弃旧的体式,所以牵强地追求新奇。细看这种不正当的趋向,似乎难以用其他方法补救,只好反奇归正了。篆文的“正”字反写则为“乏”字,在辞句上把“正辞”反转过来就是“奇辞”,效法“奇辞”的方法,必然把正常的辞序颠倒过来,应当写在上面的字写到下面去,把句中的字改到句外去;次序错乱而不正常,就算是新奇的辞采了。但这种“反正为奇”,当然是不符合刘勰的美学理想的,所以刘勰要加以控制,提出“执正以驭奇”,反对“逐奇而失正”(《定势》)。这是传统的儒家崇正抑变思想在刘勰“奇正”论上的投射,刘勰虽然给予“变”与“奇”以一定的应用范围与发展空间,但到头来还得限制它,使“正”与“变”的对立,统一在“正”上。正像汉儒以情性之正、以“发于情,止乎礼义”来规范“变风”“变雅”一样。《辨骚》篇所云“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也是“执正以驭奇”之义。

在《体性》篇中,刘勰还论到风格的“奇正”问题。他把文章风格,归纳为八种: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这八种风格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刘勰最推崇的是“典雅”“远奥”,贬得最低的是“新奇”“轻靡”。什么样的风格是“新奇”呢?刘勰的解释是:“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也就是说,“新奇”是弃古趋新,以诡奇怪异为特色,这与“熔式经诰,方轨儒门”的典雅风格,岂可同日而语?刘勰又于八体之中各拈出一字以示互相之间的对立:“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雅”是“正”的同义语,“典”“雅”均含“正”义,典正、雅正,都与儒家经典有关,所以说“熔式经诰,方轨儒门”。刘勰的崇正抑奇,于此表现得最为鲜明。在谈到风格形成的原因时,刘勰认为与作家的“才”“气”“学”“习”密不可分:“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所谓“雅郑”,对音乐来说是指雅乐与郑声,前者典雅,后者淫邪,“雅郑”实为“正”与“邪”,以“正变”与“正奇”方之,“邪”与“奇”是等位的。

从以上分析看,刘勰的“奇正”论,内涵颇为丰富、复杂,它直接渊源于传统儒家的“崇正抑变”的美学思想及汉儒的“风雅正变”说,他将“正变”变为“变正”,又将“变正”转换为“奇正”,“依经立义”“崇正抑变”的本色丝毫未减。刘勰突破汉儒的地方是承认了“因变得奇”,《辨骚》篇对此表述得较为清楚。但刘勰也认识到,“变”也会“因变得衰”,刘勰没用这个词,“因变得衰”是清代的叶燮概括出来的,后文将有专章论述。这里略加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因变得衰”思想的表现。

《通变》篇云:“榷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有人以为这是刘勰的文学退化论,实则不然。笔者认为,周振甫先生的分析颇为有理,他说:“文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由淳质到辨丽到侈艳,这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但从辨丽到侈艳里,浮夸的风气开始萌生。因而由侈艳到浅绮到讹新,这是向坏的方面变化。……趋于正的变是变而通;趋于不正的变是变而衰。”[8]所以我们认为刘勰的“正变”论,是有因变得“奇”和因变得“衰”的内涵。

在批评鉴赏方面,刘勰也使用了“奇正”的范畴。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提出“六观”的问题: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六观”是批评鉴赏的方法论,因其没有明确的质的规定性,还不能算批评鉴赏的六条标准。但联系其他各篇,还可找出“六观”质的规定性。范文澜注说:“一观位体,《体性》等篇论之。二观置辞,《丽辞》等篇论之。三观通变,《通变》等篇论之。四观奇正,《定势》等篇论之……”[9]上文对《定势》篇的“奇正”论,已做了简单的分析,可知刘勰对“奇正”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对“奇正”要“兼解而俱通”;二,主张“执正以驭奇”;三,反对“逐奇而失正”。“四观奇正”放在“三观通变”之后,说明它与“通变”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否则“六观”便成“五观”了。同时也说明“奇正”在刘勰心目中是占有重要位置的。《辨骚》篇的“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说明刘勰论文颇重“奇”“正”结合、华实并用。刘勰论文是最重折中的,“奇正”含有刘勰的艺术辩证法,他不仅折中于“雅”“俗”之际,也折中于“奇”“正”之间,不然,他就不会将“观奇正”,作为批评鉴赏的一个标准来看待了。

在诗乐观上,刘勰完全继承了先秦儒家“崇正抑变”“崇雅抑俗”“重《韶》《夏》而轻郑声”的观点。这在《文心雕龙·乐府》篇中表现得较为集中: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乐府诗是合乐的,所以刘勰从诗、乐两方面来评论。他认为雅正的音乐渐渐衰落之后,淫邪的音乐便渐渐兴起了。秦始皇烧了《乐经》之后,汉初极力想恢复古乐,但像高祖时的《武德舞》、文帝时的《四时舞》,虽说是学习古代的《韶乐》和《大夏》,却是继承了秦乐,所以古代中正和平的乐调就难以再见了。像汉代的《安世房中歌·桂华》以及《郊祀歌·赤雁》,或者“丽而不经”,或者“靡而非典”,已失古乐之雅正。元帝、成帝时代,淫邪的音乐更加普遍,正音反而不合流俗。到了曹魏时代,曹操、曹丕等人的乐府诗,如《苦寒行》《燕歌行》等,或叙述宴饮,或哀叹出征,内容不免过分放纵,句句不离哀思,虽然是汉代《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这三调的“正声”,但比起《韶乐》和《大夏》来,只能算是淫邪的郑声了。这里姑且不论刘勰论述乐府诗的历史发展是否符合事实,我们且看在这段话中使用的概念与范畴。以“正变”的范畴观之,“雅声”、《韶》《夏》、“中和之响”“正音”“正声”,都属于“正”的范畴,是刘勰肯定和向往的。“溺音”“不经”“非典”“淫乐”“音靡”“郑曲”,均属“变”而失“正”的各种形态。这是刘勰所贬抑和否定的。孔子在齐还听到过《韶乐》,对于《韶》《夏》,刘勰恐怕没有闻见过,完全是凭古代典籍的描述,似乎有点盲目崇拜古乐。对于孔子的“郑声淫,放郑声”,刘勰是全盘接受了。在诗乐观上,刘勰受先秦儒家“崇正抑变”“崇雅抑郑”的思想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乐府》篇对于“诗声俱郑”的现象,刘勰不无感叹地说:“淫辞在曲,正响焉生?”该篇“赞”中又感慨“《韶》响难追,郑声易启”,都是“崇雅抑郑”的嗣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刘勰的“正变”观、“奇正”论作一小结。“变正”与“奇正”内涵十分相近。刘勰的“变”与“奇”含义比较丰富多样,既承认“变”与“奇”,给它们一定的发展空间,又限制“变”与“奇”。刘勰肯定了“变”与“奇”的多样性:“变”有“情变”,有“文变”;设体是“有常”的,“文变”是“无方”的;“变”有向好的方面“变”的,也有愈变愈坏,因变而衰的。对于“奇正”,刘勰认为有“因变得奇”,如《离骚》之“奇文郁起”;也有“逐奇失正”“逐奇反经”的,他主张,“执正以驭奇”“酌奇而不失其贞”,再联系他在诗乐观上的“崇雅抑郑”,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勰直接继承了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宗经”色彩。在挽救六朝文风上虽有一定积极作用,却限制了他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评价。

同类推荐
  • 搞笑幽默笑话

    搞笑幽默笑话

    汇集了中外古今经典幽默故事,化机智于只言片语间,处处闪动着智慧光芒。其中的大多数幽默故事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有着非同一般的借鉴意义。它们不仅能让孩子们开怀大笑,而且能在笑过之后有所收获,有所思考。
  • 鲁迅杂文集

    鲁迅杂文集

    重读鲁迅的文字,唤醒忘记战斗的自己鲁迅是一位战斗者,他用文字呐喊,用批判的态度剖析人性,写下撞击心灵的文字。杂文在鲁迅一生的创作中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位置,杂文是鲁迅创作的主体,忽视杂文也就忽视了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鲁迅杂文,堪称作者本人的心理传记鲁迅有一种特殊的眼光,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他一眼看出内情,揭示出问题,让大家大吃一惊。在鲁迅的杂文中,你既能看到一个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鲁迅,又能看到一个自我拷问、自我挣扎的鲁迅,同时还能看到一个自我疗伤、走出绝望的鲁迅。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杂文名篇悉数收录鲁迅杂文或凌厉泼辣,或锋芒毕露,或幽默犀利,或沉郁诙谐,以文学的形式表达着深刻的生命体验。本书收录《杂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58篇鲁迅杂文名篇。
  • 小心轻放的光阴

    小心轻放的光阴

    这是一本慰藉广大年轻学子的疗愈系散文精选书籍。书中精选唯美、治愈、感人至深的散文和故事,有如花絮般纷繁的青春思绪,有灿若繁星的友情天地,也有朦胧羞涩的初恋情怀。每一篇都能触动年轻学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懂得小心轻放锦缎般华美的青春时光,让青春在时光中飞扬。
  •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赵凝散文集》是一本纯粹的散文集。坐在温柔日光下,阅读里面的文字,可以让你的心里面干净而又温暖。没有过多多余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负担,等你合上书的时候,也仅仅是感慨时光流转,岁月静好。作者赵凝的本意就是想让读者远离那些喧嚣的文字,让《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这本书素雅洁净地放在每个人的案头。文中所娓娓道来的场景或故事,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或者发生在你的身上。
  • 草木:古老的民谣

    草木:古老的民谣

    本书是关于乡野草木主题的散文集。每一种草木在作者的生命体验中都如同一首古老的民谣,歌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
热门推荐
  • 妈妈说的乡间趣闻

    妈妈说的乡间趣闻

    书中主要写一位妈妈夏日乘凉时,给儿子讲的各种各样的乡间趣闻,故事内容离奇有趣,耐人寻味。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长篇小说。
  • 重生之平地起高楼

    重生之平地起高楼

    重启人生路,从毕业分配开始……我的人生,我做主!杨振拒绝重复以前的人生路,坚决拒绝原来的毕业去向,选择了一家中型水泥厂。因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房地产大爆发,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钢筋水泥的时代,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占尽先机……
  • 我是女二大反派

    我是女二大反派

    短头发的女孩步履蹒跚越来越走向湖的中心,她的头发被卷水而来的风吹打着胡乱的贴在脸上,手臂上干枯的腕花一股死气沉沉的灰色感觉。纯白裙子被撕扯的成了碎布条看不清楚原来的款式,高隆的肚子把裙子的前摆变得很短。让大腿上伤口结痂的地方若隐若现在人的视线里,触目惊心。看不到她脸上的表情,她的嘴唇干裂泛着毫无血色的白。湖水正没过她的大腿,腰部,肩膀,头顶,挥舞的手臂。北向阳,你再也不能令我痛苦不堪了;北向阳,你再也不能夺走我的孩子了;北向阳,你再也不能左右我的情绪了;北向阳,北向阳,北向阳,你再也不会见到我…北向阳…
  • 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群生活在胡同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从他们那顽皮而无忧无虑的的童年和少年描写到他们成上工作岗位期间的那些平凡而感动的故事。本书经编辑审读,全书描写“文革”时期内容均书中主人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片断,没有需要重大选题报批的内容。
  • 如果没有结婚

    如果没有结婚

    如果我24岁没有结婚,我现在应该时不时的约上三两好友看个电影,吃个烧烤,就近旅个游……而不是夜醒几次照顾宝宝,脾气日渐暴躁,几度抑郁大哭
  • 摄政王你家女帝又翻墙了

    摄政王你家女帝又翻墙了

    别人穿越种田宅斗,过得风生水起。柳黎倒好,穿成个女扮男装的小毛贼!小贼也就算了,还有个老道胡言乱语说她能当天下之主。得,为了解救天下美男,不就是做摄政王的舔狗吗?简单!天热了?邀摄政王划船游水。天冷了?给摄政王添衣暖被。天不冷不热了?跟摄政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摘下这朵高岭之花,天下之主稳了!然而,就在她为自己要到达人生巅峰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某高岭之花:“坐拥天下美男?你最近似乎有些膨胀了?”柳黎瞬间泪流满面,“不!我不是!我没有!是哪个混账诋毁朕!弱水三千,朕坚决只饮一瓢!”“那啥,今天这块搓衣板太贵,本女皇能不能改日再跪?”
  • 情起而深!

    情起而深!

    苏黎原来叫李初柒。可她遇到了苏臣,这个从出生起就出现在她生命里,占据了她所有的童年和青春。初柒喜欢苏臣,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可他娶了她,正如他所说:“我娶你,我会照顾你,除了爱,我什么都给你。”可为什么,他对她情不自禁,当他为所爱的人放弃她,当他们的孩子变成一摊血水,他却无法放她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比月光更倾城

    你比月光更倾城

    哪有什么注重规则,只是那个人不是你罢了。
  • 揽尘星

    揽尘星

    当另一个世界顶级的灵兽矿石流落到仙魔大陆的一个柴废少年手里,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