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45800000002

第2章 书香门第,少女无忧:误入藕花深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在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一个书香家庭出生了。她的诞生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喜。她的父母那时还不知道,这个玉雪可爱的小婴儿长大后会成为辉耀文坛的一代婉约词宗,成为才女中的才女——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父母都颇有才华,并非一般人物。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北宋名臣、词人韩琦的门下士。韩琦在当时享有盛名,与范仲淹并称“韩范”。李清照曾经在一首诗中写过:“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位下名高”的书香世家,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名声却很高。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当朝宰相王珪的长女,王珪在熙宁、元丰年间前后任副宰相、宰相长达十六年,并有诗词传世,还曾写出“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这样的名句。王氏不幸早逝,大概在李清照一岁半之前就去世了。李格非后来又娶了一位继室夫人,这位夫人也姓王,她的祖父王拱辰曾是宋仁宗朝十七岁便中状元的著名诗人,曾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等重要官职,因此家学渊源的王氏夫人也是一位精通诗书、雅好文墨的大家闺秀,《宋史》中记载王氏“亦善文”。

李格非幼时便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下《礼记说》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他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曾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格非以“太学录”一职入京做官,三年后被升为“太学正”,两年后,再转“太学博士”。他为人正直廉洁——宋代实行兼职兼薪制度,郡守想让他兼任其他官职,让他能多一份收入,他断然谢绝。

李格非专心著述,文名渐显,文章一度受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赏识。苏轼赞他“新诗绝佳、足认标裁”。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李格非被苏轼正式收为弟子,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称“苏门后四学士”,并与多位苏门弟子有诗文往来,交情深厚。

王安石变法开始后,李格非站在苏轼一边,对变法不满,认为王安石“粗于考察,背离国情,变祖宗成法”,且“为人傲而少礼”,而同党吕惠卿“则为见势而为之小人”。宋哲宗亲政,进用新党一派,打击苏轼等旧党中人,李格非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此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在当地兴风作浪的道士,出行必乘车,大摇大摆招摇过市。有一天李格非在路上遇到了他,见此做派,便喝令随从把道士从车上拉下来,教训了他一顿,并将他撵出广信军界。由此可见李格非之嫉恶如仇,敢作敢为。

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被召为校书郎,后来又任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司长。

李清照出生时,李格非已经36岁了。中年得女,他自然视女儿如珠如宝,非常宠爱。因妻子早逝,李格非便将女儿托付给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即李清照的祖父和伯父,让其寄居在明水老家。

李清照天赋异禀,聪明伶俐,拥有超常的记忆力,可谓是“灵襟秀气、超越恒流”(缪钺《诗词散论》)。李格非每每被女儿的才智所惊,亲自教以诗书,在书信来往中也会时时关心女儿的成长,悉心教导。李清照祖父也是饱读诗书的前朝官员,家中藏书甚富;此时的伯父李辟非还没有中进士,正在明水苦读,自然是手不释卷,注重收集书籍。因此,李清照小小年纪便得以饱览群书,经史子集、历代文学甚至道藏佛典,无所不读,无所不看。她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将这些经典著作浸润到自己的灵魂之中,见识更在一般闺秀才女之上。

有了学者兼才子父亲的悉心指点与倾囊相授,李清照在诗词上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可写出满纸生辉、字字珠玑的文字。李格非惊叹不已,为女儿的才华而感到骄傲自得。后来李格非再婚,继室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十岁的李清照又添了个弟弟,李迒,但弟弟的天赋才华远远不及李清照。

李格非有一位好友,便是当时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晁补之(“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晁补之曾作《次韵太学宋学正遐叔考试小疾见寄》诗:“结交齐东李文叔,自倚笔力窥班扬。谈经如市费雌黄,冰炭何用置我肠。”对李格非大加赞扬。晁补之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他曾作《七述》描述钱塘山川风物,苏轼读后叹道:“吾可以搁笔矣!”并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晁补之与李格非不仅是苏门的同学,还是国子监里的同事,关系十分要好。李格非曾买下一栋屋子,遍植竹子,取名叫作“有竹堂”,并时常在“有竹堂”里静读、写作。晁补之经常到李格非家中拜访,写下一篇《有竹堂记》。来得多了,他自然也知道了李格非的女儿是个才女,并认识了小小年纪便才华卓著的李清照。他十分欣赏李清照的才华,常常对别人夸奖她。据说晁补之还曾指点过李清照的写作,也就是说,晁补之曾经当过她的老师,见她灵犀一点、闻一知十,对她更加推崇。宋人朱弁《风月堂诗话》中记载了这件事:“(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就这样,在晁补之等前辈的大力宣传下,神童才女李清照的名气便传开了。

李清照和父亲李格非经常被用来和蔡邕及蔡文姬父女相提并论,而李格非也把唐代韩愈本是称道汉末名士蔡氏父女的诗句“中郎有女堪传业”来比喻自己父女俩,实际上是肯定女儿如汉代著名才女蔡文姬一般的才华。父女俩都是极为难得的文学大家,父亲李格非开明慈爱,给了李清照最好的教育与最宽松的环境,使她自由地徜徉在自己的天地,天真率直,不似当时的闺秀被束缚了性情。

李格非诗文工致,南宋刘克庄评论其“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然亦多佳篇。他于1095年写成的《洛阳名园记》为其散文代表作,记述他所亲历的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是关于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其后记《书洛阳名园记后》展现了他的忧乐情怀,思想深刻: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此文不过短短二百余字,其中蕴含了无限盛衰治乱之变,“意有含蓄,事存鉴戒,读之令人感叹”(南宋楼昉语)。李格非发现园林废兴与洛阳盛衰密切相关,而洛阳兴衰又是天下治乱的晴雨表,而朝廷上的士大夫只顾自己私利,忘记了天下治乱的根本,此时的状态已经接近唐朝灭亡之时!李格非为此深深忧虑。

果然,三十年之后,“靖康之乱”发生,北宋灭亡,李格非曾经的忧虑变成了现实。

李格非强调为文应“诚”“字字如肺肝出”,要有真实诚挚的思想感情,曾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他特别推崇晋代刘伶的《酒德颂》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认为是天下至文。

父亲李格非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女儿李清照。和父亲一样,李清照特别喜欢“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她后来号“易安居士”,“易安”两个字也是从陶渊明诗文中而来。

李格非后来到汴京做官,越来越忙于公务,无暇照料女儿。但祖父慈爱,伯父温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堂兄弟、堂姐妹一同嬉戏玩耍,李清照的童年过得很是幸福无忧。虽然母亲早逝,父亲远离,但是李清照得到的爱与温暖却一点都不比同龄的孩子少。

山东多泉水。李清照家附近便有一脉漱玉泉,“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岸边有绿竹猗猗,青松茂盛。李清照常常在此掬水梳妆,填词吟诗。泉水滋养了李清照的灵气,使得她的人与诗文俱如泉水般清润照人。后来清人任宏远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

正因为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再加之从小就博览群书,见识非凡,李清照在十六岁的年龄就能写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来。比如这首传诵千古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就有一缕清隽飘逸的梦幻之感。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书曾说过此词牌名的来历:“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之以为词名。”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都委婉清美,别有一种摇曳不绝的秀丽之姿,描写的都是她少女时代安逸快活的生活,是她的得意之作。这首尤其动人。后世一提到《如梦令》,就会想到李清照。

李清照和闺中姐妹们经常出游,这一次来到了开满荷花的溪亭畔。对于溪亭的方位如今说法不一,有可能是在明水镇附近的莲子湖畔,曾有记载:“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署罾疏布。”

小舟轻楫,划开水面,水柔如不胜桨。舟上是酒醉后尽显娇憨之态的少女们,她不小心将小舟划入了荷花地,接天莲叶,层层叠叠,不知去处如何,只觉荷花荷叶的清香逸了满袖,惊飞的鸥鹭掠过彩霞满天。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指的是常常想起,溪亭,日暮,简简单单两个词,即勾勒出黄昏斜照水的画面,以及清照对那个画面的眷念之意。

“沉醉不知归路”,极爱“沉醉”二字,闺阁少女出游,完全释放了自己活泼好玩的天性,既是酒醉,也是心醉,沉浸在无忧世界里,浑不知俗世烦忧。

“兴尽晚回舟”,兴尽,尽兴而归,心思是如何甜美而满足呢?“误入藕花深处”,谁知就莫名其妙地进入了一个唯美清新的天地,仿佛从来没有领略过的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小舟如叶,轻轻随碧波而飘荡,花香浸润了身上的酒香。“误入”二字在这里有一种天真明丽的喜悦,正是因为无心邂逅,才更见惊喜。

“争渡,争渡,”连用两个争渡,“争”字,用笔活泼,让整句词都生动起来。“惊起一滩鸥鹭”,鸥鹭受惊,扑棱棱自藕花丛中飞起,掠过天空,画面顿时增添无限动感。

词到此戛然而止,但似乎能想象得到芬芳满溢的粉色藕花丛中,暮霭渐渐弥漫,夜色正潮水般涌来,世界忽然如此优美、幽微而神秘。少女乌黑的眸子,亮晶晶的,笑生双颊,宛然天真的模样。

这样的景色,忽然会轻轻触动人心中的一根弦,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自己也曾有过这样一份年少时无忧无虑的娇憨呢?

最是青春少年时,总是很容易快乐,容易沉醉,不经意间就邂逅了一份难以言语的清美。将那份美好细细封存,放在记忆深处,等到年老时轻轻揭开,那年的风华,那个黄昏时的少女情怀,仍然如同初酿的苹果酒,浅淡芬芳。

这首词清浅如小溪,不事雕琢,富有一种天然之美。少女原生态的健康活泼的美,如此纯净、清澈、明亮、无邪,像溪流一样流过心灵,为蒙尘的心洗去疲惫,仿佛也被那种忘情的快乐所感染,心情轻舞飞扬。

禁不住会心一笑,也跟着沉醉于这良辰美景,沉醉于这赏心悦事。

肆意张扬,青春无限好,怎样度过都是奢侈。

李清照赋予这误入藕花深处中的少女更多的生命力和生命情态,将年轻时才有的活泼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满蕴着青春之美,如此空灵,却又如此潇洒。

这首词自闺阁之中传出之后,引起轰动,时人都以为是大家手笔,《草堂诗余》认为是苏轼所作;《古今词话》则认为词中有袅袅仙气,当出自吕洞宾之手,却不料出自于一位锦口绣心的二八少女。清人沈曾植《菌阁琐谈》评道:“易安惆优,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同年,父亲李格非把家眷从济南接来汴京。李清照初来汴京,十分思念故乡,写下一首《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天已经快要逝去了,为何还苦苦思念家乡呢。病中轻轻梳头,愁思便如这头发一般长。燕子在房梁上终日呢喃,春风细细吹来,满屋都是蔷薇花的香气。

这首诗纯以白描,并无用典,描写晚春之景,抒发思乡之情,清丽宛然,情景交融。小荷才露尖尖角,少女李清照笔力已然不凡。

清代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评道:“清照诗不甚佳,而善于词,隽雅可诵。即如《春残》绝句‘蔷薇风细一帘香’,甚工致,却是词语也。”历代诗评家都认为李清照的词在诗之上,这首诗也是用词的婉约工致写就。的确,和诗比起来,李清照更喜欢填词。但她的才华却不仅仅限于词,她后来在诗、文、词、考古学方面都造诣颇深,大有成就。

少女李清照显然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到了汴京游兴依然不减。明净清冷的深秋时节,她也要和一群女伴到郊外的湖上划船,心情畅快之下,填了一首婉约清新的《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正是暮秋时节,晚风吹拂,浩渺的湖面层层涟漪荡开,仿佛要染湿湖面的残荷。水光山色如此之美,像是要与人亲近。莲子已成,荷叶已枯,秋色渐老,只有汀边花草被浸润秋露,清润可爱。岸上的水鸟簌簌飞开,仿佛是怪游人,怎么回去这么早呀。

那时,她还没有遇到赵明诚,完全是无忧无虑的少女心性。她泛舟湖上,那时她的心情是欢快的,总觉得万物之间有一种和谐的美好。

秋色静美,在清照的描摹中,暮秋里的风物洁净而风雅,仿佛成了倾城的出浴女子,美不胜收。不过一首普普通通的记游的小词,却给人以一见难忘、清爽宜人之感。

辛弃疾的词中也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名句。其中情怀,也同于清照的这首词。

这些早期甜蜜无忧的回忆,让李清照在以后的岁月中每每想起,便生温暖,唇浮微笑。

同类推荐
  • 缅因森林

    缅因森林

    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直至现在,仍然为大家所喜欢。本书记载了梭罗三度流连于缅因森林,他曾呼唤“要永远住在这里,永远活在这里,永远长眠在这里”。这几次惬意的缅因之旅也化为真挚而朴实的文字,记录在《缅因森林》一书中,让每个读者从中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融自然。本书融入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 日日新

    日日新

    本书作者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自诗歌创作以来发表在全国各大诗歌刊物、报纸副刊的优秀诗歌作品。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16位超人气作者,34篇风格迥异的美文。三个篇章,分别讲述现世家常、生活态度与温情励志,给你一次温暖、清晰、沁人心脾的文学享受。它不会为你打开新的世界,也不会让你增长见识,更不可能教你花草的培育方法,它给你的只是一种短暂的享受,一种或温暖、或体贴、或柔美的感觉。这里有对爱情的剖析,对青春的反思,对世态的感叹,以及内心的挣扎,些许自嘲、自怜、自叹,以及自我鼓励,还有一些小色色、小羞羞。这就是现实,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思、所想、所见、所经历的真实,我们柔软、犀利、纠结,但满怀希望。34篇不同感觉,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美文,犹如34朵鲜花,请你轻轻摘下,栽种在心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慕容冲之凤凰于飞

    慕容冲之凤凰于飞

    凤凰于飞,在涅槃之前,唯有点燃烈爱的火焰。任凭一世荒凉,一世离殇,有我陪着你慢慢看流水年长。于汹涌的战火中,于无尽的轮回里……
  • 醉灰梦:永世风暴

    醉灰梦:永世风暴

    为了力量,行走在不同空间,时间的自己;为了心爱的你,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力量,我成神了,你却找不到了。
  • 龙灵

    龙灵

    万年前,猛人捅破天际,妄图破碎虚空白日飞升,不想却降下一场灾难,自天际破洞处,外道疯魔疯狂入侵,至此人类陷入长达百年的无天之战,直至龙族率领万兽参战。万年后,曾经统领万族对抗外道邪魔的龙族已经逐渐湮没于岁月尘土之中,仅剩少许,而天际的封印却开始渐渐破裂!少年杜谦,儿时遇灭门之痛,游走世间,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斑斓人生。
  • 当初向日葵的约定

    当初向日葵的约定

    这本书简述了一位小女生,她一直都在寻找着一位男孩,小女孩不明白,男孩为什么离他而去,小女孩找到了男孩,可她永远都不会原谅男孩。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 废妃翻天,与魔共武

    废妃翻天,与魔共武

    不娶她?谁稀罕!那一指血书刺了那渣男未婚夫的眼,让他看清楚,是谁嫌弃谁,是谁在毁婚。前世的杀手,黑暗的女王,又岂会平凡一生?看她负手天下,笑看苍穹也罢。她是那七个同样被人遗弃的废物的光,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云峰,那最神秘的的罗刹七鬼摘掉面具,天下为之震撼!七个强者经她手调教而出,命运?她命由己不由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公主与安娜

    公主与安娜

    近日,市郊区频繁发生妇女失踪案件,作为警局的破案大神安娜警官,义不容辞的接手此案件,她正在全力抓获罪犯,寻找失踪的妇女们。正在这种危机时刻,一位公主从清朝崇德年间穿越而来。她就是若水公主。若水公主恰巧和安娜长得一模一样。若水在路上偶遇修杰,被修杰误认为是自己的好朋友警官安娜。。。故事就此展开。。。
  • 异世农家女

    异世农家女

    前世她是孤儿,一朝穿越,她拥有了好多姐妹,等把姐姐妹妹都嫁了,她开始发愁了,怎么她就没人要了,那个她觉得合适的人问他喜欢自己的理由,他说,因为你会上树。这是什么理由!这是理由吗?为了未来幸福着想,她得主动出击。初见时,他惊为天人,好不容易等她长大,她竟然追着别的男人跑,看他怎么收拾她。
  • 大公鸡鲁斯图

    大公鸡鲁斯图

    我只是想写个童话,居然找不到分类,算了,先写吧。讲的是一只叫鲁斯图的大公鸡帮助猫爪团打败土狗帮,维护森林和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