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46600000005

第5章 卿大夫章第四——高官之孝,言行服饰合礼法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2]。非先王之法言[3],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4],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5],身无择行[6];言满天下无口过[7],行满天下无怨恶[8]。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9],以事一人[10]。”

【注释】

[1]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

[2]服:穿戴。

[3]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4]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5]口无择言:因为所说的话都合乎礼法,用不着斟酌选择。

[6]身无择行:因为。

[7]口过:言语的过失。

[8]怨恶:怨恨,憎恶。

[9]夙夜匪懈:从早到晚,毫无懈怠。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

[10]一人:指天子。

【译文】

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的道德行为,不敢去做。

因此,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道义的事不做;所说的话都合乎礼法不必要斟酌,所做的事都合乎道义用不着选择;所说的话天下皆知也不会有什么过失,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有人怨恨憎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家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烝民》中说:“卿大夫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简析】

本章讲的是卿大夫的孝行。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卿大夫作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在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

纵观历史,许多位处高官、身居高层的人物,初则红极一时,而终则难以全节,甚至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用《孝经》的观念来看,他们都是愧对父母的不孝之子,因为都辱没了父母与先祖。如果我们也能用《孝经》的这一理念来教育那些“卿大夫”级别的人物,也许很能刺激他们的灵魂深处,因为这是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处。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化,让他们也能从这一根本上去反思警醒。

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因为不能够慎言谨行而导致身败名裂。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有时候仅仅一句话或一个不当的做法,就可以让人身败名裂、万劫不复。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得懂得谨言慎行。

【解读】

大公无私堪忠臣

孝为友之先,德为官之首。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把孝道放在品行之首。上到君主,下到百姓,无不把孝道放在首位,素有“莫交不孝之友,拒选不孝之官,勿择不孝之偶”之说。因为一个人如果把孝道做到极致,那么他不仅对君主忠诚,对待别人也会真诚。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正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现在需要有人上任,你看看周围的人,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这个县长一定要称职才行啊!”祁黄羊没有过多思考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最合适了。我相信他一定能够胜任的!他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

晋平公非常惊奇,因为他知道解狐与祁黄羊是仇人,他们非常的不合,怎么会建议他去呢?于是好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一向水火不容的啊!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这个机会你应该推荐给别人或自己啊!”

祁黄羊说:“可是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这个县长,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这是两个问题,所以你问了哪个问题我就回答哪个问题。”平公听了直点头。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说他是一个好的地方官,平公很满意。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这个人也一定要有本事的啊!”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不怕别人说你不公正吗?”祁黄羊不慌不忙地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这同样是两个问题,你问我哪一个我就回答哪一个!”

平公又点点头,于是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后,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平公又很满意。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孝子,是道德的楷模,他们能够做到大公无私。所以,我们作为百姓要爱国,作为父母官更要做爱民的模范,而且要成为孝顺的楷模。

心忧天下亦为孝

孝,其实就是完成一种责任。尽职尽责,是孝的本义。提倡家孝就是提示子女要承担对父母的责任。正所谓小家才能铸成大家,只有一个个小的家孝,才能铸成一个大孝国家。为民者遵纪守法,为官者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做了很多为民众所称颂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重视教育,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十分热心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哭着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范仲淹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1022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

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1035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官。此处有一名胜,叫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经破败不堪。滕子京到达此处后,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所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来记颂这件事。

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态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已经58岁,被贬谪多次。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和核心内容,具有历史价值、现代价值和永恒价值。

现在有太多的人把关注点总是集中在个人利益上,忘记了自己是国家的公民,忘记了对国家尽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真正实践的目标。

【典例】

魏征家国皆尽孝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人(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办事很英明,也敢于说实话。有一次,唐太宗赏赐了他一顿豪华宴,魏征吃了几口就放下了。太宗问他:“你怎么不吃了,是不合胃口吗?”

魏征说:“这很好吃,我只是想到家中的母亲没有吃过这样好的饭菜,于是想恳请皇上允许我带回家给母亲尝一尝。”唐太宗没有想到魏征这样关心自己的母亲,于是就说:“你快吃吧,你母亲有这样的好儿子,她教子有方啊,我也要赏赐她老人家这样的筵席。”就这样,魏征的母亲也被赏赐了美食。

魏征敢于进谏天下闻名,他是一个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的不恰当决定的人。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会毫不留情地、苦苦地劝谏。纵然惹得皇帝非常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

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yào)子,非常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把玩。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说他因此误了朝政,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

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唐太宗还请魏征和他一起登楼,也让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地看了半天说:“陛下!我老了,眼睛花,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把皇后的昭陵看清楚些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也不再去登楼眺望昭陵了。在劝谏唐太宗撤掉层楼时,魏征用的是在当时人们以孝为重的观念。

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国内安定,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着武力去征服他们。太宗采纳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魏征为了维护唐太宗的威严,怕唐太宗玩物丧志,处处劝谏太宗皇帝,为的是让唐太宗做一个明君。历史也证明唐太宗确实是个明君。

为官更应尽孝道

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当官者,都要以孝为主,因为只有爱父母,才能更好地爱百姓。下面的几个例子便是古代名臣对于“孝”的生动诠释。

吴隐之(?—414年),字处默,晋代濮阳甄城人,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

吴隐之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他都让父母先吃、先用,街坊四邻都知道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在他十几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悲痛的哭声让听到的人无不心酸流泪,哪怕只是路过的行人。在父亲过世之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更是孝顺,在母亲去世后,他哀伤得不能自已,由于家里贫穷,请不起人为他哭悼母亲奏哀乐,这时候总有两只仙鹤过来哀叫,更是增添了哀伤之情;而每当他祭祀母亲的傍晚,一群大雁总会在他家附近聚集。

大家都说吴隐之的孝顺感动了天地,因此上天派仙鹤和大雁给他助哀。他的孝心不但感动了天地,还感动了很多人,由于他家就住在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的太常韩伯康家隔壁,每当吴隐之哭泣的时候,韩母就难过得吃不下饭,她对儿子说,像吴隐之这样的孝子实在是太难得了,以后你要是做了官,一定要举荐这样的人呀。

后来,韩伯康做吏部尚书的时候,就引荐吴隐之做了辅国功曹。

狄仁杰(630-700年),唐朝太原人,字怀英。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经两次出任宰相。

在狄仁杰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经常教导他做人要正直、善良,长大以后要保家卫国。在做宰相期间,他从来不敢忘记父母的教导,一直清正廉明,最让人称道的是,凡是经过他手审理的案子,鲜有诉冤者,因此,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他的一位同僚被武则天派往边疆出使,临行之际,母亲却得了重病,这个人心中十分悲痛,很想在母亲身边侍候。狄仁杰听说了这件事,就特地奏请皇帝改派别人,让这个人能够在此时尽孝。

狄仁杰很愿意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孝心,但他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办事,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却很少有时间回家探亲,因此思念起父母来,常有怅然之情。

有一次,他出外巡视,途中正好经过太行山,他登上山顶,望着天上的白云,指着家乡的方向,对他的随从伤感地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说着还流下了思亲的泪水。一直望了好久,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随从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后来有人写诗这样赞颂狄仁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于是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修水)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因此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后来,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二十岁时司马光考中了进士甲科,后来被任命为奉礼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其父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在居丧3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司马光在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并州,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籍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籍因为此事被罢免。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籍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后来,67岁高龄的司马光担任了宰相一职。他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与世长辞。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他的画像“天下皆是,家家挂像,饭食必祝”。

为官者更要孝顺,因为他们是百姓学习的典范。如果当官者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又怎么去教化自己的百姓呢?

李密痛上《陈情表》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一名虔,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在他刚满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因病早逝。母亲何氏既要抚养李密,又要侍奉婆母,生活艰苦。在李密四岁的时候,他舅父逼迫妹妹何氏改嫁。母亲拗不过舅父,只好含泪嫁人。从此,李密便成了一个孤儿。家里就只剩他与祖母了,抚养他的重担就落到祖母的肩上。

李密很小就失去了母爱,曾一度体弱多病,九岁时才能自己走路。但他非常聪明,读书能过目不忘。他和祖母相依为命,从小就知道心疼祖母,听祖母的话,从不惹祖母生气。他和祖母形影不离,还常常逗祖母发笑,用笑声去安慰祖母。自己能干活了,就帮祖母多干些家务活,尽量减轻祖母的负担。他勤恳劳动,用心读书,处处事事都让祖母宽心。有一次,祖母病了,他无微不至地侍候祖母,晚上不脱衣裳睡在祖母身旁。给祖母吃药、喂饭、喂水时,都是自己先尝一下冷热,然后才喂祖母。给祖母洗脸、更衣、端屎、倒尿,一刻也不离左右。在李密的精心护理扶持下,祖母的病终于治好了,李密十分高兴。祖母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孝顺,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李密44岁那年,祖母已96岁。这时,晋武帝征用他当侍奉太子的东宫洗马,并命令地方官催他上任。李密想到祖母享受人伦之乐的时光已经不多,自己自幼就在祖母的身边,一旦相别,对年事已高的祖母肯定是一次严重打击,老人肯定会病倒的。于是他写了一篇《陈情表》给晋武帝,诉说他的处境,说明不能到任就职的原因。《陈情表》全文大意如下:

“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上表,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到,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李密孝敬祖母的真心诚意,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晋武帝不但没加怪罪,而且批准了他的请求。祖母病故后,直到为祖母服丧期满,李密才应召出来上任做官。

《晋书·孝友传》将李密名列首位,誉之“以孝瑾闻”。他身体力行做到了孝,他的文章中,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郑板桥弘扬孝道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郑家本是书香门第,但到郑板桥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家道中落。郑父虽然有些学识,但只考得个廪生,在破败的家中开设了一个小型学堂,教几个幼童读书,生活相当清苦。郑板桥出生时,郑家由于祖上积累的家资早已耗尽,生活十分拮据。板桥三岁时,生母就去世了,他便由继母抚养。板桥的继母贤惠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在板桥十四岁时也去世了,对未成年的他来说,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板桥只好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是他祖母的侍婢,为感谢主人多年对她的恩情,一直与郑家共患难。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每日清晨,她都带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做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买个烧饼给板桥充饥。乳娘费氏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少年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长大后的郑板桥一直牢记继母和乳娘无私的养育之恩,无奈她们都已过世,自己没机会向她们再尽孝道。他便决心以在世间传播孝道为己任,身体力行大力弘扬孝道,使人们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人,促进家庭和睦。

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到乾隆时期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潍县县令。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天,他领着一名书童走到城南一个村庄,见一民宅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中五子还是孤

郑板桥感到很奇怪,现在不是过年过节,这家贴对联干什么?而且对联写得又十分含蓄古怪。他便叩门进宅,见家中有一位老人。老人强颜欢笑将郑板桥让进屋内。郑板桥见老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便问道:“老先生贵姓?今日有何事?”老人唉声叹气说:“我姓王,今天是老夫的生日,便写了一副对联自娱,让先生见笑了。”郑板桥似有所悟,向老王头说了几句贺寿的话,便告辞了。

郑板桥一回县衙,便命差役将南村王老汉的十个女婿叫到衙门来。书童纳闷,便问道:“老爷,您怎知那老汉有十个女婿?”郑板桥给他解释说:“看他写的对联便知:小姐乃‘千金’,他‘家有万金’,不是有十个女儿吗?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他‘命中五子’,正是十个女婿。”书童一听,恍然大悟。

老汉的十个女婿到齐后,郑板桥不仅给他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还规定十个女婿要轮流侍奉岳父,让他安度晚年。最后又严肃地说:“你们中如果有哪个不善待岳父,本县肯定要治你们的不孝之罪!”第二天,十个女儿和女婿都上门看望老人,并带来了不少衣服、食品。王老汉对女婿们一下子变得如此孝顺,有点莫名其妙,一问女儿、女婿,方知昨日来的是郑大人,心中不禁感激万分,连连称赞郑大人是个好官。

同类推荐
  • 白居易诗选

    白居易诗选

    白居易是唐代的诗作大家,是中国诗史上的难得的诗人。本书是其诗作的精品选粹,收入诗近200首,都是流传久远的佳篇、代表其创作成就的力作。作品所依版本可靠;注释准确简要,必要处作串讲;所设“解读”一项概括全篇要旨和赏析诗作的艺术特点,分析细腻独到,语言流畅清新。该书由此可使读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赏到白居易创作的精华,洵为善本。
  •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文心雕龙[1]》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反经

    反经

    本书共9卷,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围绕权谋政治和知人善用,探讨了经邦济世的长短纵横之术,品评了前哲先贤的智勇奇谋。
  •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本书所叙历史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由于作者“撮其要,记其事”,将“圣君明王,忠奸淑慝,总大纲,采集成编”,并且“其中本原,悉遵正史”,把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浩瀚史籍中的历史事件,炼压缩在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中,读后仍使人感到故事连贯,结构紧凑,没有情节松散、断续或虚假的觉。书中对各时期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以及历朝帝王开立国、昏君佞臣乱政祸民,均择其重点作了详细、生动的铺叙;岳飞抗金、闯王进京、义和团抵御外,以及历代重要农民起义运动,亦作了繁简不同的描述。
热门推荐
  • 都市最强散金系统

    都市最强散金系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我不想只在书中有,我要随时随处的拥有。老实巴交的盛演为何被人从湖中救起后就不一样了呢?出手阔绰,谈吐言行都不一样了?
  • 霸道豪门:女人,别来无恙!

    霸道豪门:女人,别来无恙!

    “顾苏苏,你完了!”怀孕两个月,男友和闺蜜背叛将她逼上绝路。再醒来,她成了顶着无上光环的首席特工,身负重任混迹娱乐圈,却不想……“顾苏苏,你是我的女人!”某夜,男人强取豪夺之后,霸道地宣告着她的所有权,顾苏苏冷哼,“沈少,就你这连膜都破不了的长度?”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当她任务失败的时候,这男人却搂着她的肩膀,语气暧昧,“她从此以后,你的任务就是伺候我!”
  • 咪小喵的日常,get!

    咪小喵的日常,get!

    咪小喵,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平时爱笑,有点神经质,体育黑洞,但她的运气却很好……ps:此书更新时间极长……
  • 魔幻神

    魔幻神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请赐我一段爱情

    请赐我一段爱情

    世界上有一种最远的距离,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有一种原谅,因为爱的太深所以不舍得责怪,世界有一种爱叫飞蛾扑火,明知道是地狱还是要下去瞧瞧才会死心。世界上有一种无奈,当爱被人渣拿走就剩下行尸走肉,这辈子都是爱无能。
  • 妖刀情缘:我爱你一生一世

    妖刀情缘:我爱你一生一世

    她身为二十一世纪的顶尖杀手,因一把祖传的妖刀回到了千年前,成为了当今右相的独生女二十一世纪的她无人问津可千年前的她居然让优秀男子为之折腰红颜知己遍天下分流成性的三王爷慕容轩墨说一生一世一双人当今圣上慕容傲天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武林盟主端木寒说为了她,付出我的生命又有什么呢红莲教左护法烈千枫说为了你废掉一身武功有何防女主百里赤夏的选择又会是谁呢(作者:都挺好的女人可不可以三夫四侍嘞)
  • 万物亲和

    万物亲和

    一个农村男生在被一个老道揭开身世之后,戴着道士给的玉坠,一个人进入都市,靠着他那玉坠的神奇的能力,所有和男主有交集的人(或动物)对男主的好感度都会直线上升。而男主也开始为了他那平凡而幸福的梦想而努力。
  • 思想者的盛宴

    思想者的盛宴

    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思。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每天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品尝,梳理自己的思想,走好铺在脚下的每一个日子。
  • 明澈清流

    明澈清流

    “明澈,起床上课了。”明澈耳边响起清流清澈的声音。“咕……我知道啦。”“老师说迟到要加作业哦。”“我们快走!快!”
  • 我家魔尊超凶哒

    我家魔尊超凶哒

    为祸多年多年的魔尊大人终于要飞升了。各宗门奔相走告这一大喜讯。某宗门老祖泪流满面:终于要飞升了,再也不用被欺负了。对于他们的高兴,某位魔尊只是嗤鼻一笑。她只是在这玩腻了,想要换个地方而已,看那没出息的样子。只是老天好像开了个玩笑。地方是换了,却不是她要去的仙界,是一个不玩修仙,时代不明的奇怪地方。渡劫醒来,叱咤风云的魔尊大人变成了青云山下白家的小女儿,不仅有一个穿越女主虎视眈眈,还在山精鬼怪接踪而来。某魔尊:蠢作者,你确定我们是玩种田不是玩聊斋?一会来个精怪,一会来个女鬼,与设定不符,本魔尊不约。蠢作者:好像有人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