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9200000004

第4章 治瘴开凿七井

包拯治理端州三年,令他感到最棘手和最揪心的,也是他认为最重要、耗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事情,就是春瘴。濒临西江河的端州水患频繁,洪涝过后,又往往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削弱了端州的劳动生产能力。要改变端州的贫弱,繁荣端州的经济,就必须找到根治瘟疫的方法。

晴云当午僧挥扇,晓雨生寒人着棉。此是岭南春气候,一日常有四时天。

这首《端州一日有四时》诗,是绍兴进士龚茂良为英州安置时,春游端州的即兴之作。俗话说:“春天孩儿面,说要变就变。”岭南属亚热带气候,雨水特别多。西江河支流多,“贺江雨湿石,西江涨三尺”,上游下雨下游涝。端州春、夏两季洪涝最多,西江洪水泛滥,淹浸到七星岩一带。洪水过后,七星岩周围的大片土地积水排不出去,变成不能耕种的荒塘沼泽。北岭山山高林密,树林间郁湿之气蒸腾,荒塘沼泽的死水腐草也散发出污浊的气体,两种浊气迷漫不散,当地人称之为“山林瘴气”。人一旦接触了瘴气便会得一种怪病,昏晕无力,上吐下泻。而且疾病带有传染性,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感染,可能就是现今的疟疾,或者和疟疾差不多的疾病,在当时是十分可怕的瘴疫。那时候还传说有“瘴母”,十分可怕。陆游《避暑漫钞》记载:“岭南或见异物从空中坠,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包拯生长在平原地区,从没到过岭南,自然难得见到这种疫病。

瘴疫无常态,说来就来,能损人肌体,使人丧失劳力。那时候,岭南医药落后,巫觋邪术横行。宋至道年间,陈尧叟曾严禁岭南杀人祀鬼。天圣元年(1023),朝廷“禁广南路巫觋挟邪术害人”;景祐三年(1036)二月,又以“广南兵苦瘴甚,为置医药”。但是患病的根源一直找不到,遏制不了瘴疫,“杀人祭鬼”、“巫觋挟邪”的事就禁而不止。医药治不好瘴疫,百姓也就只好去相信巫觋了。

在端州,杀人祭鬼虽然不常有,求神问卜却是无日无之。三圣宫、观音堂,香火不绝,人头涌动;相邻的悦城龙母祖庙,庙门堵塞,烟火弥漫;鼎湖山到处都是求神佛保佑的善男信女。在荒村陌道上,为染瘴疫死亡者挂白举幡的送葬队伍时常可见;甚至有的瘴疫患者,为了使亲人不被传染,让亲人将自己抬到山上活埋;有的得了瘴疫的老人悄悄爬出家门,默默走向荒野,含悲忍泪投身西江了却残生。看到此情此景,包拯食难下咽,睡难安眠,心如火燎,到处寻求根治瘟瘴的办法。

端州东郊渡头村有位隐居的老进士姓梁名燮,祖籍河南洛阳,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考中进士,先任南雄通判,后为端州同知。他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挂冠归隐,落籍渡头,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已过了花甲之年。梁燮见包拯有为民之心,便以赤诚相见。他懂得医理,也熟识当地生草药的性能,向包拯提出了中药与生草药配伍治疗瘴疫的方法。包拯立即遣派差役、动员百姓上山采药,按照配方用大镬煎煮,供端州居民服用,连续半月有余,总算将疫情压了下来。

包拯一颗悬着的心还没放下,疫情又出现明显的反复,原来没有患病的人患病了,原来已经好转的人又复加重,端州成了一个人不敢至的地方。老百姓更是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包拯心里明白,要制止瘴疫的传播,就必须找到瘴疫传播的源头。他一有余暇,便四处认真观察,仔细寻找那“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的“瘴母”。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那害人的“瘴母”却无踪无迹。一日,包拯独自来到西江畔,看到几个端州居民在西江挑水。西江河中间,滔滔的江水奔涌流下,而江湾边的水却十分平静,漂浮着居民丢弃的污秽物品。居民倒掉用过的污水,又缓缓地回流到西江里去。包拯忽然想到,州署用水都是派人驾小艇到羚羊峡,在水流湍急的江中心处取水的。他寻思,这西江边流动十分缓慢的江水,会不会就是瘴疫的源头?他还想到,自己在家里喝水,都是烧开过的,而端州居民却有一个煮饭蒸水的习惯,即饭将熟时,用砵盛水放到饭锅里蒸,水虽然烫热,但还没滚沸,起不到杀菌的作用,有的人甚至随意喝生水。

山上流下的水不能喝,西江的水又受到污染,要改变端州居民长期形成的饮水习惯更是不容易,但只有让居民喝上干净的水才能解决瘴疫传播的问题。最终,包拯想到了挖井取水的办法,但很多人感到疑惑,都说大条西江河水用之不尽,还挖井来干什么?这不是劳民伤财么?包拯主意坚定,找来衙役,亲自动手,就在州署前边开挖了第一口水井。

州官大人亲自凿井,端州百姓感到新奇。包拯在城内城外居民密集的地方,又选了六个开凿水井的位置,让端州居民参加开凿。这六口水井的位置,连同州衙前的第一口井,和北岭山下的七堆石山一样,如同天上北斗七星撒落端州。百姓都说是天降祥瑞,瘟疫一定能够根除,心里都十分高兴,挖起井来劲头更足。岭南地下水足,凿井并不太难,大家齐心合力,仅月余便都先后完工了。居民饮用井水既方便又卫生,瘴疫不再蔓延,再加上中草药配方见效,染病的民众都逐渐康复了。

包拯在端州三年所做的许多事情,史籍方志都很少记载,或者是记录得很简单,唯独挖井这件事,在历代的见闻札记中,屡见记述而且颇为详尽。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的《义井记》,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袁枚的《子不语》、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宋起风的《稗说》、张渠的《粤东闻见录》、范端昂的《粤中见闻》、檀萃的《楚庭稗珠录》、许奉恩的《里乘》,还有当代中山大学赵仲邑教授的《精庐小札》等,都有记载。

董源的《义井记》是见诸史籍最早的记录:“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知扬州天长县,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之曰包公井。距府治西岳庙旁则其第二井也。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俗谓之义井。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自广济而转城北门之左,其第六井也。自城北而复主帅堂之前,其第七井也(按,此处元代是肇庆路管军万户兼同知广南东道宣慰使分府所在地,明初系肇庆千户所在地,是本地最高军事机关,故称为主帅堂)。唯县学前、分司巷口两井,当通衢之冲,汲之者众。然皆以罂缶出水,少不谨,则相撞击破毁,岁久填塞。水涸之月,绠不能以及泉。井之用,于是乎有间也。高要县判簿,乐平鲍君宣文,仰前人之遗矩,急斯民之日用,方庙学、义仓诸役甫完,欲兴修治。即买石僦工浚之,复躬自指画,出其瓦砾汗淖,补其敝漏缺。井之口,周以石阑。其外四隅,皆治使端正,甓砌平垣,尤愈于新……”

屈大均《广东新语·肇庆七井》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鼎岗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此郡城来脉,山川之秀所发也。大凡幽谿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非佳泉。佳泉多在通都大路之侧,土肉和平,而巽风疏洁,乃为万灶所需,食之无疾。孝肃此举,端之人至今受福。大矣哉!君子为政,能养斯民于千载,用之不穷。不过一井之为功,亦何所惮而不为乎?《易》曰,君子以劳民劝相,言凿井之不可缓也。”

屈大均所说的城外二井,就是董源所列的第二与第六井。第二井是龙顶岗井,当地人称为“大井头”,现今尚存。第六井在北门左图街西尽头处,俗称“沙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已填塞。1987年12月出版的《肇庆市文物志》记载:“大井头古井位于市区西部龙顶岗西麓的三联巷。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岩石砌井壁。井口直径0.75米,井栏为石灰岩,高0.35米,栏口有绳痕。”现留存下来的龙顶岗井的井栏已是清朝式样,因此有人怀疑此井是否包拯所开。董源所列县学前街南的第三井和在分司巷口的第四井,由于取水的人多,取水的陶罐经常撞破,日久被陶罐碎片填塞,虽几经疏治,最后还是填塞了。第五井在今米仓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内,是包拯所建广储仓的所在地。广储仓元代改名广济仓,明代改为丰济仓,清代改为督标后营守备署,清末被医生张玉屏购买,称为玉屏园,故第五井又称玉屏园井。如今这个水井的井栏已用水泥重筑,水井保存完好。

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上“井水条”云:“肇庆昔有七井,包孝肃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以象七星,在西城外者曰龙顶岗井,最为甘冽,今亦湮。城内五井不可考,当时碑石无存……”张渠,康熙五十年(1711)由副榜贡生出任太常寺博士;雍正五年(1727)补刑部郎中;雍正八年(1730)六月题补广东惠州知府,不久擢为肇罗道员;雍正十年(1732)迁广东按察使,后调任江苏布政使,又曾任湖南、江苏、湖北巡抚。他的《粤东闻见录》是其在粤期间所闻所见的笔记,并非虚妄之谈。以张渠所记,他来端州时已无缘看到包拯所开的七口水井了,龙顶岗井“今亦湮”,“城内五井不可考,当时碑石无存”了。张渠是在屈大均死后三十六年才到广东的,也就是说,在清雍正十年(1732)之前,包拯七井就“亦湮”,“碑石无存”,不复存在了。那么现今所存的包拯七井中的第二井,即“最为甘冽”的龙顶岗井和在米仓巷的“玉屏园井”,还有州署前、最有名的“包公锁妖井”(20世纪末才填埋),究竟是不是原来包公所开的呢?

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上“井水条”中还有一段话:“……附城妇女多汲江爨。各署日需羚峡泉,雇夫舟运,穷日之力而往返。论者谓幽溪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不如浚治龙岗旧井,多益而省费。”由于“幽溪邃涧之水”不能喝,居民只能再汲用回西江边不卫生的水,官府又要驾舟到羚羊峡去运水。因此人们又“浚治龙岗旧井”,把包拯所凿的旧井龙顶岗井挖掘利用。玉屏园井也应属于旧井重开。湮没重开,井栏便按清朝的式样来制造,这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事情。一些方志专家、学者也考证认为,重开的水井还是包拯原来所开之井,只是由于重开的年代不同,井台的风格样式也就不一样了。

屈大均所记府治内(即今丽谯楼后)的水井,是在1984年建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填埋的。千余年文物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叹息。百姓称这口井为“包公锁妖井”。传说包公在端州为官时,见有许多妖魔鬼怪为害百姓,便用妙计将九十九个妖魔诱骗到井里镇住,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唯一成功逃脱的鹤精,慑于包公之威,改恶从善,修炼成仙,领着一群白鹤在府衙后边的披云楼上栖息,时常鸣唱。“披云鹤唳”便成了端州八景之一。民间传说中的妖魔,不就是当年流行的瘴疫么?包拯开挖七口水井,让端州居民喝上甘滑的井水,摆脱了瘴疫,百姓就创造出“包公收妖”这样的传奇故事来了。

还有更离奇的传说:包公在锁妖井前说了“包收陆放马成湖”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包公把妖魔收到井里锁起来了,以后若有一个姓陆的人知端州,就会将妖魔放出来。到了姓马的人来当知州,端州城就会塌陷下去成为湖泊。这句话还真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据传到了清朝的嘉庆三年(1798),有一位名叫马书欣的来任肇庆知府,肇庆的百姓就以“包收陆放马成湖”这句话为理由,要求他不要上任。马书欣来任不足一年就走了,可能也与传说中包公说的那句话有关。民国时期,有陆桂芳、马炳乾两位先后来任高要知县,也因这句话闹得沸沸扬扬。

我们可以说这是传说或是迷信,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包拯在端州人心中的分量有多大,以及端州人对包拯有多么的崇敬。诚如屈大均言:“孝肃此举,端人至今受福。大矣哉!君子为政,能养斯民于千载,用之不穷。不过一井之为功,亦何所惮而不为乎?”斯民能不齐呼青天乎?

关于包公井,还有其他的传说。“沙井”,就是董源列出的第六井(在北门左图街西尽头处),当时俗称“芽菜塘”。传说包拯曾经在那儿教端州居民用沙井的水发豆芽菜,“芽菜塘”因此而得名。亦有传包拯将黄芽白(北方叫大白菜)的种子带到端州来,在今麦仔园一带教农户种植。后来黄芽白传遍两广,成为岭南冬春的主要蔬菜。还有传包拯在“富民坊”教居民制作山楂饼,医治小儿疳积。这些都是传说而已,并无书籍记载。包拯做一任知州,挖七口水井,就留下了许多传说。

除了端州有七口包公井之外,四会县也有一口包公井。据光绪《四会县志》载:“包公井在县署东南包公祠前。旧志谓,今已湮塞,不知何时重浚。今县厨日取汲焉。”四会包公井并非包公所凿,而是后人为纪念包公办案公正、为民申冤,以及感谢包公的救命之恩所挖,取“饮水思源”之意。当地也流传着不少包公秉公办案的民间传说。

相传四会县城刘财主的妻弟林振鹏被控行凶杀人,判了死罪,留待秋后处决。包拯重审此案,使林振鹏沉冤得以昭雪。后来林振鹏中了举人,衣锦还乡,在家中建了包公祠,又开凿了一口水井,起名为“包公井”,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包公的大恩大德。明朝嘉靖元年(1522),四会县改建了当年的包公祠。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黄之选和知县刘恒都先后对包公祠进行了重修。这座包公祠每岁春秋都由县官捐廉致祭,其祝文写道:“唯公守端,刚明方介,一砚清风,廉顽百世。邑原旧辖,泽无不届,感仰并深,馨香勿替。兹值仲春(秋),礼当展拜,伏冀来歆,福绥永赖。尚飨。”这个包公井曾经湮塞,之后重开,后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湮塞了。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巴尔扎克

    名人传记丛书——巴尔扎克

    一位半路出家的文学青年,他对文学创作的不断追求如同跋涉在沙漠中的行者对水的渴望。他的一生著述等身,但同时也债台高筑;他崇尚纯粹的文学艺术,但却受生活所迫屡次成为令自己所不耻的文佣。他通过写实风格的小说来针砭时弊,他的慧眼观察如科学实验般可信。
  • 话说中国-帝王

    话说中国-帝王

    本书主要内容为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晋武帝司马炎等。
  • 袁崇焕

    袁崇焕

    本书主要写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太极,又写崇祯帝中反间计、杀袁崇焕而使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克星,本书重点写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袁崇焕为辽事而投笔从戎,为辽事施展才华,也为辽事建树功勋,因辽事而召唤仇神,因辽事而惨遭冤杀,也因辽事而垂千古。
  •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本书是黎隆武先生“海昏侯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将一代名臣霍光的传奇人生,从忠臣、能臣到功臣,最后堪称“隐形天子”的权臣心路历程完全展现出来。公元前121年的仲秋时节,距离今天已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尤其在北方,已是黄叶凋零,朔风瑟瑟。这时候的小风要是冷不丁吹到人身上,都让人激灵灵打个寒战。就在河东郡平阳城的郊外,十里接官长亭旁边围着一群人,看样子站得时间不短了,足得有一千多人。这些人在这里窃窃私语,但是谁也不敢高声喧哗。一看哪,敢情这里什么人都有:既有官差,也有老百姓,有男有女。这么多人怎么这么安静呢?
  •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热门推荐
  • 醉翁手札之孤独的狩猎者

    醉翁手札之孤独的狩猎者

    一部带有悬疑和奇幻色彩的小说。从女主人公刘兰曦的意外遭遇开始,揭密一个特殊的成员组织,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直至,该组织最后湮灭的小说。
  • 不朽荒神

    不朽荒神

    大荒时代,实力为尊。在这个广袤的地域,‘荒神’成为了所有武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成为武者的第一步,便是:武魂。武魂分很多种,凡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几乎都可以成为武者的武魂。云雾、花草、砂石、灵兽、神兽。甚至时间、空间,都可为武魂。少年方夏穿越而来,一朝爆发,灭强者,斩王者,屠圣者,成就不朽荒神。
  • 调皮狐狸妃

    调皮狐狸妃

    小狐狸贪玩无意碰见某王爷在温泉里练功,偷吃人家的点心,被称为活阎王的王爷抓了个正着,最尴尬的是厚着脸皮让人家请自己吃饭,“小狐狸,来算算饭钱吧。”“我除了我自己什么都没有。”“那正好以身相许来还钱吧。”“呜呜呜~我还是只没化形的狐狸……”不是说摄政王不近女色,残暴不仁,嗜杀成性的么,是谁谎报军情?自此玥槿过上了一边花式虐狗一边手撕情敌的生活。
  • 枪神特遣队

    枪神特遣队

    某一天,星际的深处,驶来了一艘飞船,他们与人类无异,但却拥有着超人类科技。他们口气狂妄,扑头就是一句:“臣服我们!”这一天,世纪开始更替,文明逐渐碰撞,地球面临着新的时代!一切,已经迫在眉睫!
  • 激战星空

    激战星空

    在科技的探索上,人类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短暂的停滞之后,我们迎来了又一次科技大爆发时代!今天是公元2200年,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纪元!这个时代被称为——星际时代!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从第三世开始崛起

    从第三世开始崛起

    第一世,夜沭因情意外坠楼,英年早逝。第二世,穿越到异界,夜沭兴高采烈的以为自己终于要做一次主角了,结果开局就断了一臂,最终悄无声息的的死去……重活了第三世的夜沭,看着自己惨白的肌肤,感受着冰凉的身体,以为自己是第一次穿越的他,感受到了世界对他的浓浓恶意。
  • 沉重的父爱

    沉重的父爱

    《沉重的父爱/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编著者邢庆杰。《沉重的父爱/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为配合青少年素质教育,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小小说作品,既是青少年认知社会的窗口、丰富阅历的捷径,又堪称写作素材的宝典。《沉重的父爱/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所选作品多为国内知名作家的精品力作,具有强劲的文学感染力;作品遴选注重情节感人,注重人文关怀阅读效果的同时,更注重其价值取向,旨在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和胸怀,提高综合素质,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生命神域

    生命神域

    生命之疆域,浩瀚无际。圣树魔藤分两界,岁月消逝,万族林立。身为弃子的洛天如何在这个乱世中生存......
  • 妃非

    妃非

    替公主和亲,事情没有征兆的降临在我头上。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想怎样……就像一个,傀儡,任人摆布。我好讨厌!我想逃,但逃不掉,也不能逃。
  • 邪帝追爱:重生之妖魅嫡女

    邪帝追爱:重生之妖魅嫡女

    重生一世,她要让那些背叛、陷害她的人众叛亲离!白莲花妹妹陷害她?哼!不过跳梁上小丑根本不够看。渣男想复合?哼!休想!复仇之路上却遇到了这只妖孽……某男:真香……颂颂,你这是在诱惑我吗?嗯?某女:(翻白眼)你想多了……唔!下一秒,一个身子欺压上来!某男:(不要脸道)那就我来诱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