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55800000002

第2章 羁旅情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1]

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2]。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3],三生梦[4],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5]。

[注释]

[1]黄钟:宫调名。节节高:曲牌名。鹿角,即鹿角镇,在今湖南岳阳南洞庭湖滨。

[2]满江明月:指满湖明月。

[3]半夜心:指子夜不眠生起的愁心。心:思虑。

[4]三生梦:谓人的三生如梦。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即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5]些:少许,一会儿。

[赏析]

卢挚(约1243—1315),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元世祖即位后较早起用的汉族文人之一,曾供职宫廷。他于二十岁左右,由诸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从此步入仕途。他的散曲,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与散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女艺人珠帘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残小令一。

这支小令是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卢挚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即贬谪南方,赴任途中所作。好不容易连日的阴雨停了,天朗气清,睛空一碧,月亮像新磨的明镜升上天空。诗人叫上仆人,登上了江边的小舟。船夫虽然对诗人月夜游湖的举动略感惊讶,但仍按照诗人的吩咐,划动了小舟。船缓缓地向江心驶去。清新的微风迎面拂来,江上微波粼粼,万点银光闪烁。八百里洞庭袒露在皎洁的月光下,上下晶莹如玉。一叶扁舟在辽阔的湖面,像漂浮的一片树叶。连日的烦闷和阴郁,在明澈的水月湖上,被洁净的湖风一吹,消散了很多。唉,有谁知道,在这万籁俱寂的子夜,还有一颗不眠的心醒着。不知千万里之外的亲人是否安睡?此次,从京城外放到湖南,伶俜愧孤影,可有谁知道自己为何独自在千里之外的湖面漂浮?

子夜心,三生梦,思量前世今生,有时偏指过去。遥思前贤唐代白居易自谓前身是巢父、许由(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诗云:“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元代刘因自谓前身是李白(刘因《盆池》诗云:“白发惊鱼应百我,扁舟捉月记三生。”),作者的前生难道是屈原、贾谊,才有今生这样的际遇吧?作者在其小令《折桂令·长沙怀古潭州》中以屈原、贾谊自比,他写道:“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为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诗中的瀛洲,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神山,暗指诗人曾供职的集贤院。那么,来生自己该变成何许样人?卢挚在《蟾宫曲·钱塘怀古杭州》中还提到了白居易和苏东坡,这首小令写道:“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流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其中“白傅”即白居易,“坡仙”即苏东坡。作者又遥想唐代僧人圆观临死时,与友人李源相约在杭州天竺三生石上相见,自己与心上人今生恐怕不能重逢,只能以来生相约。种种复杂的感情一齐涌上作者心头。他愁绪千端,突可暂释,于是只有闷倚篷窗,希望小睡片刻,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但“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在这耿耿长夜之中,作者终难入梦。夜深露重,月亮悄悄向西移去,无垠的湖面,一叶扁舟在缓缓划过。

这支小令在澄澈明净的意境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痛苦的感情。曲的前四句写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意境空灵;后四句抒情,言短情深,顿挫有力,而明月清辉与作者心头的阴云,平湖的静谧与作者内心的动荡,昔日的欢会与今日的离愁,这层层对比,无不加深着这篇短小的抒情曲蕴含的感情容量。

〔双调〕水仙子·夜雨[1]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2],三更归梦三更后[3]。落灯花棋未收[4],叹新丰孤馆人留[5]。枕上十年事[6],江南二老忧[7],都到心头。

[注释]

[1]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

[2]“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分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3]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4]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5]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借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北,本秦骊池。汉刘邦定都关中,因其父太公思归故里,乃仿封地街巷格式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故称新丰。

[6]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一说是沈既济)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表达作者的辛酸遭遇之感慨。

[7]江南二老:指在江南家乡的父母双亲。

[赏析]

徐再思,生卒年不详,约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浙江嘉兴人。曾做过“嘉兴路史”。他因好吃甜食,故号“甜斋”。他与另一个著名散曲家贯云石齐名。因贯云石号酸斋,后人把他们的作品合在一起,编为《酸甜乐府》。

这首小令写一位客居新丰旅馆的游子在秋夜产生的强烈的思乡情。瑟瑟西风吹动落叶,一声声报告秋天来到,绵绵雨点打芭蕉,一滴滴激起离愁。到三更归乡的梦醒后再也难以成眠。灯花落尽,棋盘上的残棋子也懒得去收拾。可叹新丰孤馆把游子滞留。像做梦一般想起十年往事,还有对江南二老的忧心,都一起涌上心头。

小令分为三个小段。第一小段写深秋之夜,勾起孤馆游子的无限愁思。开头描绘孤馆外凄寒的秋景:梧叶在秋风秋雨中飒飒落下,雨点打在芭蕉上沙沙作响,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是秋容秋声秋夜寒。梧叶落一片,凄凉添一番;芭蕉响一声,愁肠增一分,连用四个“一”字,用夸张手法渲染出此夜的无限凄凉和愁思。客居者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他只得借独自推敲棋路来消磨长夜,不知不觉地打了个小盹,梦见回了家,又忽然惊醒,把归家的好梦打断。第二小段写梦醒后所见孤馆内的情景。好梦醒来,时已三更。倦眼所见:棋盘还未收,灯油已燃尽,更觉眼前的一切恍如隔世。“叹新丰孤馆人留”把愁思更引深一层,“孤”,是把主观感情赋予到客观之物“馆”上;“留”是“叹”的缘起,写身不由己的羁绊之愁,从反面表达盼归的急切心情。第三小段由景及人,直抒胸臆,写客居者的重重心事,回忆起十年往事,更怀念年老的父母艰辛,酸甜苦辣一时俱上心头,忧愁萦怀,无以解忧,不禁慨叹自己身处异乡,为天涯飘零之客。

小令运用了“梧叶、芭蕉、灯花、棋”等传统意象,让读者联想起众多相关古诗词,大大丰富了小令的内容和情思。全曲语句流利,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十分感人。

〔越调〕天净沙·秋思[1]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注释]

[1]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3]古道:古老荒凉的小道。

[4]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

[赏析]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元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一说致远就是他的字。晚年慕陶渊明,号东篱。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说他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咏羁旅情愁类作品中独占鳌头,成为享誉千古的“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剪辑了一组极富深秋特点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断肠的风景画。“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渲染出昏沉、阴暗的氛围,与游子旅途疲惫、昏昏沉沉、故乡遥不可及的思乡情愁融合为一,而“小桥、流水、人家”,皴染出清瘦、寂寞、纤丽的画面,与前面昏沉浊重的意境形成对比。这新翻出的境界,表现了游子走了一程又一程,旅途漫长无尽头。“人家”的出现,使游子更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一个落寞的异乡人,对“家”的向往更为刻骨。“古道西风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令人担忧的是这马还能走多久。此处以“马”写游子的“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游子又饥又饿、又渴又困,因思乡倍加清瘦的情态。而这时,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小令选取特定的时间:深秋日暮;特定的地点:古道西风;特殊的背景:老树昏鸦,共同组成一幅日暮昏沉的画面,这位在古道上走了几百年的游子,至今还晃荡在西风古道上,让我们感悟到家乡的温暖,家乡的呼唤;感悟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位游子,终生晃荡在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路上。

〔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

马致远

芦花谢,客乍别[1]。泛蟾光小舟一叶[2]。豫章城故人来也[3],结束了洞庭秋月。

[注释]

[1]乍别:突然离别。

[2]蟾光:月光。

[3]豫章城:今江西省南昌市,为古豫章郡治所。

[赏析]

在蟾光下泛一叶小舟出洞庭湖,再沿长江顺流东下,入鄱阳湖,转入赣江,最后抵达豫章城,结束“洞庭秋月”这段漂泊生涯。

这首小令描写了作者漂泊生涯的片段。小令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水伊人、他乡离索的孤寂画面:芦花飘逸,秋风萧瑟,蟾光月夜,乍别的客子,泛一叶小舟,沿着浩渺的长江漂摇而去。“芦花谢”点明离别的季节是萧索的秋天。芦花,在古诗词中经常与离别连成一体。孟浩然诗云:“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陆游诗云:“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因此,“芦花谢”暗示着离情的凄凉愁苦。“客乍别”说明离别实出不得已,其中有作者不愿言明的苦衷。不过,从“泛蟾光小舟一叶”可约略窥探。“蟾”或“蟾光”比喻夫妻思别之情。白居易诗云:“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暗示作者心灵受到刺激。此行明明是离愁,作者借“芦花”“蟾光”略加点染,给读者以超然象外的逸趣。最后两句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作者曾经在豫章城游历,此来算是故地重游,因此,在“乍别”又添了几分暖意,找到了归宿地,结束了漂泊的生涯。故结尾“结束了洞庭秋月”,表达了作者如释重负的庆幸语气,那种长吁一口气的“结束了”,反而增加了经过心身挣扎、羁旅漂泊的艰危之感,使这首小令具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1],客梦回[2]。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注释]

[1]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2]客梦回:游子从梦中醒来。回:醒来。

[赏析]

这首小令抒发离家万里、奔波在外的羁旅者的思乡之情。第一句写游子被潇湘夜雨惊醒时的情景。潇湘夜雨是身处孤舟的羁旅游子所处的环境,是他被命运抛至孤立困境的象征,也是他情感的出发点。夜晚,潇湘之间忽然下起瓢泼大雨,游子悚然惊醒。但见江面被笼罩,远处的渔灯变得昏暗不明。冷雨昏灯,让游子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凄冷荒寒,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悲伤黯淡的气氛。开篇六字,两幅画,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第三句由人写到情。游子被大雨惊醒,触动了离情。那一滴一滴的雨声,就像一条条鞭子在抽打着他。他的心一阵阵作痛,快要碎了。这一句明是写景,实是写情,是失意者痛苦情感的外化。为什么有这种“滴人心碎”的感受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在这孤舟之上,游子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直到五更还不能入睡,内心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最后一句是全曲的情感结点,既回应了开头的“暗”,又与潇湘夜雨合二为一。这哪里是雨,那一滴一滴的,都是游子的思乡泪!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离情万种,天涯漂泊之苦。全曲情景交融,情感真切动人,语言朴素简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吕〕普天乐·平沙落雁[1]

鲜于必仁

稻粱收,菰莆秀[2],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3],下长空飞满沧州[4]。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注释]

[1]平沙落雁:此为“潇湘八景”之第五首。

[2]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菰(gū)蒲:菰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莆亦是水生植物,即苇子,可以编席。

[3]云岫(xiù):指云雾缭绕的峰峦。岫,峰峦。

[4]沧州: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常用指隐士住地。

[赏析]

鲜于必仁,生卒年不详。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1321—1323)前后。其父太常博士鲜于枢(1246—1302)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鲜于必仁虽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却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达观,常常寄情山水,浪迹四方。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奎壁腾辉”。

这首散曲描绘了清秋时节辽阔的江边晚景,抒发了游子漂泊异乡的无限忧思。稻谷已经收割,水边的菰莆婀娜秀美。山沟暮色凝聚,江水宽阔平静,秋空辽远空旷,孤帆显得更加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穿过山边薄云,落在江边沙滩上;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游子凝目痴望,无尽的诗思与情愁在心中郁积。

散曲前四句描写江边晚景。“山光凝暮”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烟光凝而暮山紫”,而把山光与暮色凝结在一起,显得更为简洁。作者用“稻粱收”反衬“菰莆秀”;通过江上的倒影描绘山光与岸边的风物,使景物的层次更深。五六句描绘江上的景象,意境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恰成对比。“孤”,写出了游子羁旅的孤独和心境的凄凉;“瘦”,用小舟一叶反衬天空的高远、江面的辽阔,同时又映衬出游子的愁思和憔悴,言简意丰。七八句描写天上的雁阵。“雁阵惊寒”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天已凉而游子犹漂泊在外,更加剧了漂泊、凄寒之感,写景中渗透着浓郁的思归愁绪。最后三句,借景抒情。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游子在渡头凝目瞩望,这个特写镜头宛如一幅远眺盼归的雕像,把有家不得归的愁绪和羁旅漂泊的无奈,洒满山光水色,留下不尽余味,给人特别的凄美感,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双调〕庆东原·泊罗阳驿[1]

赵善庆

砧声住[2],蛩韵切[3],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4],秋愁雁堞[5],秋梦蝴蝶[6]。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7]。

[注释]

[1]泊罗阳驿:泊,暂住,寄宿。罗阳:地名,故址不详。驿:驿站,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2]砧(zhēn):捣洗衣服的垫石。

[3]蛩(qióng)韵切:蟋蟀的叫声急促。蛩,蟋蟀。

[4]凤阙:原为汉代的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这里指京城,朝廷。

[5]雁堞:堞,城墙上的矮墙,雁堞即城墙上雁阵状的墙垛。这里代指城池。

[6]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明作者人生如梦的感觉。

[7]邮亭:即驿站。

[赏析]

赵善庆,生卒年不详,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其散曲今存小令29首,皆见于《乐府群玉》。内容多写景咏物、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这是作者夜泊罗阳驿写下的一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寂寥清冷的秋夜景象,表达了作者天涯漂泊、疲惫思乡的感情。捣衣的砧声已住,蟋蟀的叫声急促。静悄悄紧闭房门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国事,身在异地秋愁怎样排解。奔波劳碌,时光飞逝,常有人生如梦的感觉。仰望今夜驿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牵起我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挚而迫切。

小令共三个小段。第一小段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的秋夜图。“砧声”和“蛩韵”是两个浸透着深厚传统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象。砧声,即捣衣声。乐府《子夜四时歌·秋声第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古代,每到秋天,家家为游子赶制寒衣,那单调而亲切的捣衣声,怎能不勾起征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捣衣声已经静息了,夜已经很深了,作者仍在思家的情绪中煎熬,夜不能寐,而蟋蟀的低吟又声声入耳。在古诗词里,蟋蟀意象往往与对生命的悲叹联系在一起。《诗经·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七月》:“鸣蟋蟀兮在床,步幽阶兮神伤。”对生命的感叹总是与对时光的感叹相联系,“蛩韵切”,蟋蟀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急杂如密雨的吟咏,更让作者感到时光流逝、人生短促、功业无成的切肤之痛。“砧声”也好,“蛩韵”也好,都是以声写静,又用环境的静谧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并引出第三句。“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由室外而室内,描绘作者寂寥冷清的居处,勾勒出无限伤怀的情绪。秋天秋夜又秋声,耿耿不寐秋夜长,愁上加愁,愁煞人也!

第二小段,一句一个“秋”字,一句一种心事,一种情怀。“秋心凤阙”,言为朝廷烦忧。元朝政治很少有安稳的时候,作者的命运也因之飘转如蓬草;“秋愁雁堞”,言为边防事操心。边防的不安定,让生活期间的每个人都有身危的感觉;“秋梦蝴蝶”,言人生的困惑感。这诸多的烦恼,让人生出人生如梦的感觉,希望像蝴蝶一样翩然飞出这烦扰的尘世。连用三个“秋”字反复抒怀,真是疲惫交加,肝肠百结,不胜愁思,为最后的第三小段作了过渡和铺垫。“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是全曲的点睛之笔,羁旅在外的游子托月传情,在“十载”与“一夜”对比的巨大反差中,表达了浓郁的思乡情。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1],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2],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释]

[1]嵯峨(cuó é):山高峻貌。

[2]檠(qíng):灯架,借指灯。

[赏析]

这是作者客居异乡时写下的一首小令,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下,梧桐悄然落下一片叶子,叶子在空中久久飘转,恋恋不肯落下。单调的捣衣声传得很远,这亲切熟悉的声音,激起我强烈的思乡之情,哪怕关山阻隔,千里迢迢!无奈白帝嵯峨,关山难越,卧后清宵,绵长无限,此愁何处可销?在漫漫长夜里,好不容易做了一个归家的美梦,又被数声孤雁凄厉的叫声惊醒,眼前只有一盏孤灯。

小令共三小段。第一小段情感的落点在“增归兴”上,写孤旅秋夜引起思乡之情。激发归思的,是“梧桐、砧杵、明月”这些意象。梧桐在夏末秋初就开始落叶,因此常用来代表“秋至”。李咸用的“片叶井梧秋”,岑参的“秋飒梧桐覆井黄”,都用梧桐象征秋天的到来。第一片梧桐树叶的悄然飘落,让人在这细微的瞬间,察觉凉秋即至。因其隐微,愈发让人感知岁时的悄然更替,意识到生命时光的减少,因而激起“悲秋”的情绪。一个“弄”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梧桐叶袅袅飘落的姿态,而且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这片叶子对梧桐的缱绻不舍。“砧杵千家捣月明”化用了钱起的“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和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句意。明月下,视通万里,把故乡和客居地融合为一;砧声里,秋思千家,使天下离人两地伤情。思及此,更让游子伤情。第二小段前句写恨不得即夜行回家,可是关山万重,情感“碰壁”,愁情千回百折;后句写浓郁的乡思无处安放,更觉夜长难捱。第三小段写梦醒后更感孤凄。这三句,作者运用了倒置法,使句子萦回着一股潜沉回溯的意味。“寒灯”是旅途孤寂的象征物,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杜牧《旅宿》:“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孤雁是引起归愁的传统意象。刘禹锡《闻雁》:“接影横空背雪飞,声声寒出玉关迟。上阳宫里三千梦,月冷风清闻过时。”“孤、寒”正是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把主观情感投注在馆内的“灯”和野外天空的“雁声”中,使情和景紧紧融为一体,在“断梦三更”处戛然而止,留有怅惘不尽的余味。

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梧桐、砧杵、明月、关山、寒灯、孤雁”等大量的传统意象,其中每一个意象都能够串起大量的情感和意识流。经过读者的想象和体验,再创造出主人公所处的情境,十倍于作者提供的意象,因此,小令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1]。黄添篱落[2],绿淡汀洲[3]。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4],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5]。

[注释]

[1]蒹葭(jiān jiā):芦苇。秀:开花吐穗。

[2]篱落:住家的篱笆。落,人聚居之处,即院落、村落。

[3]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4]沙鸟:指海鸥、沙鸥。

[5]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

[赏析]

稻子高粱硕果累累正丰收,江边蒹葭开花,颀长清秀。黄澄澄的果实挂满农家的篱笆,芳草惨淡枯萎遍布汀洲。树林中叶子凋残有些空疏,青山的形容也已经消瘦。沙鸥在秋风中上下翻飞,因为知道潮汛到来的时候。远望一片烟雾笼罩着万顷江面,迷蒙浩渺,那气象正是深秋,离地半竿的落日上,秋雁一声长鸣,掠过了几处高楼。

这支散曲写江头秋行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丽明朗的秋景图,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是写景名作。作者用整齐而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四幅画。前四句为丰收图,是平视所见。江边、沙洲、篱笆,视野开阔,远近尽括;庄稼肥实密致与芦苇萧疏秀美,疏密相间,黄绿相衬,对比明朗。“黄、绿”借代“稻粱、蒹葭”,“肥、秀”写出了瓜果飘香、秋姿明秀的丰收景象,“添、淡”描绘了由夏转秋的变化过程,十四个字将秋色渲染得充满生机,富有诗意。“芦苇”的摄入,已现离愁情绪。五六句为萧瑟的秋山图,是远视所见。两句之间为因果关系,因为叶落千山,使山峰显露出突兀嶙峋的山体,着一“瘦”字,传神地描绘出山容清癯的容貌。七八句为淡远的秋江图,是从平视而远视所见。“沙鸟翻风”化用杜甫《登高》“风急天高”“鸟飞回”意,着一“知”字,把鸟、江和人连接为一体,这七个字以一连串的动作连贯起来,炼字准确。后一句,以“望”字领起了全句。秋色本虚,着一“沉”字,化虚为实,使秋色成为有重量、可触摸之物,不仅以万顷烟江烘托出秋光无限、秋色深沉,而且描绘了万顷烟江在秋色中的轮廓,也可理解为“万顷烟江蕴含着沉沉秋色”,可谓镌刻如画。

最后三句为设想之景。与其说是所见之景,不如说是因情设景。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落日、雁、楼”常为表达乡情的意象。孟浩然《途次》:“年心愁客心,乡思重相催。”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日落更愁远,天涯殊未还……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见雁思乡信。”司空曙《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上,故园千里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以此为媒介,接通了广阔的文化源;又以“半竿”“一声”“几处”皴染,使日在将落未落之间,雁声在已断未续之时,高楼在参差错落之处,触发羁旅思乡之情,不仅画面具有疏宕之趣,而且也将作者的愁情淡化为若有若无,使之从容典雅。作者的羁旅乡思之情从这四幅画中由实而虚徐徐出之,曲词俊雅,富有情趣。

〔中吕〕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旅中[1]

顾德润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

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2]。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3],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寄平安[4]。

[注释]

[1]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为中吕宫带过曲,由同属中吕宫的“醉高歌”和“摊破喜春来”两支曲子组成。原缺题,据《全元散曲》补。

[2]囊底青蚨逐日悭:意为口袋里的钱一天比一天少。青蚨,传说中虫名,钱的代称。干宝《搜神记》:“南方有虫,名青蚨,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万毕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悭:吝啬。此是“少”的意思。

[3]晚砧:傍晚的捣衣声。檐马:即檐间的铁马(风铃)。

[4]修一缄:写一封信。缄,将信封口,此代指信件。

[赏析]

顾德润,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末(1320年前后)在世。字君泽,一作均泽,号九山,一作九仙,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曾任杭州路史,后迁平江路史。《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雪中乔木”。

元曲中的散曲除过小令和套数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带过曲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这首带过曲表现了落魄仕子漂泊旅途的穷愁和乡思。前一曲主要写景,后一曲重在抒情,但情中带景。长江水远连天际,青山倒映碧水中,回头看望不到边,只有小舟来去穿梭在芦苇江岸。游子心烦,看山林烟影蒙蒙,一天又到傍晚。篱笆墙边的菊花经霜后金色消减,囊中的铜钱一天天变空,日子越来越艰难。晚风传来砧声惊破我的思绪,房檐上风铃声声让人愁肠百结,拂晓时寺钟又把思乡梦打断。归去难啊归去难,只能写一封信,写上两个字,报平安。

开篇四句的“醉高歌”描绘了长江远景,水面开阔,青山倒映水中,风光无限,点明作者是在行舟中。“回首难穷望眼”,“回首”表现了游子对“来处”的眷顾之情,“来处”何在?自然是他的家乡、故居;“难穷望眼”,一个“穷”字,表现了游子睁大眼睛,穷尽目力回望家乡,可是哪里能望得到?表明他已远离故乡,孤旅飘零,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惆怅涌上心头。三四句用“扁舟”写游子的孤独漂泊,用“蒹葭”衬托憔悴的游子。“云林又晚”点名时间,暮色苍茫,正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时候,“思归”之情愈炽,“又”字写出了这种“思归”情绪日复一日,不知何时是尽头的怅惘。“人憔悴”借景抒情,表现了游子愁云笼罩,愁思郁结,愁眉紧锁的境况。这支曲子寥寥几笔,勾勒长江旅途中的秋日风光和黄昏景象,与游子孤旅飘泊的寂寞、为生活奔波的艰辛相映衬,突显出迟暮潦倒、飘泊无依的情状,凄清苍凉的气氛笼罩篇首。

后七句的“摊破喜春来”则进一步刻画旅途秋色、游子穷愁,抒发沉郁的乡思。篱边黄菊被寒霜侵袭摧残,衬托游子的憔悴;“暗”借景抒情,实写游子心中黯淡。囊中的钱越来越少,日子也更艰难,思量前景,倍觉心寒,在这种心境中投旅夜宿,又无钱买酒,情状堪哀。故这“囊底”一句已为下文蓄势。“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三句写游子夜晚的情状。先是“晚砧鸣”,“砧鸣”意味着天气日趋寒冷,人们日夜赶制寒衣。它打破了游子的思绪,加剧了游子的漂泊感,更引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砧鸣”停后,夜更深,也更静了。接着,挂在檐间的铁马,被夜风摇动,发出有节奏而单调的响声,使穷愁的游子不能入睡,以至思绪沸腾,愁肠如断。然后是“晓钟寒”,寒风送来一声声报晓的钟声,惊醒刚要入梦的游子。游子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三句组成一组鼎足对,捣衣声、檐铁声、晓钟声,有远有近,由晚到晓,打破了旅途中夜的静谧,叩击着夜不能寐的游子之心,加剧了主人公心境的难堪之感。“归去难”是全曲的核心,它以一声长叹,道出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去的隐衷,逼出全篇最后两句:“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不言自己的穷愁潦倒,不言自己的漂泊心酸,而只用“平安”二字回报,体现了游子对家中人的体贴、宽慰,也表明了只有“平安”二字尚可告慰深深眷念自己的亲人,背后更透出游子的无尽辛酸。全曲层层渲染,情景交融,把游子迟暮、潦倒、漂泊无依的凄凉悲伤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雪中乔木”“曲中上品”。

〔中吕〕红绣鞋·晚秋

李致远

梦断陈王罗袜[1],情伤学士琵琶[2]。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3],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4]。

[注释]

[1]陈王:指三国魏曹植,封陈王。罗袜:这里指代美人。

[2]学士琵琶: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事。白居易曾为翰林学士,谪居浔阳时,因感琵琶女的弹奏技艺和飘零身世而作《琵琶行》,有句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故云“情伤”。

[3]添泪酒:宋范仲淹《苏幕遮》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行人天一涯:《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赏析]

李致远(1261—约1325),名深,字致远。江右(今江西)人,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李致远生活于元初,有才而穷困不遇,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中谓其“有才未遇政何损,知尔不荐终当羞”“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这支小令借晚秋之景抒写穷愁困厄。小令开头以虚拟实,从梦中与洛神相会着墨。洛神宓妃貌美,善弹七弦琴。一次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河伯听到,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作者说从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伤感,意谓自己与洛神同病相怜。然白居易尚有琵琶女同“青衫湿”,作者却只能与梦中洛神相会,愁苦内蕴其间。“又见西风换年华”,因西风而知秋至,人生又老去一岁,抑郁沉下僚,华发生两鬓,焉能不悲酸?于是,饮酒浇愁,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因何下泪?作者欲言又止,更费人猜度。下句“几点送秋花”,在晶莹的几点泪光中送走了秋天的黄花,“几点”,无奈多余伤感,这种强自压抑而又不能抑制的满腹悲愁,更富有动人的力量。可是无奈又怎么办呢?还得继续东奔西走,营谋生计,独自一人浪迹天涯。结尾一句照应前曲的“添泪”,尤其惹人悲伤,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萧条的深秋,作者背着瘪瘪的包袱,骑着瘦驴,在让人断肠的小路上一步步远去。这支小令风格清丽,感情内敛,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秋光图,在留白蕴含丰富的内涵。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1],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幺]樽前醉把茱萸嗅[3],问相知几个白头[4]。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5]。

[注释]

[1]棹:即划船。篷:即用竹木、苇席等制成的遮蔽日光、风雨的设备。

[2]“伤心”句: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后以“王粲登楼”作客子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

[3]茱萸:一名越椒,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4]相知几个白头:叹年华已逝,白发催人老。

[5]黄花时候:即菊花盛开的时候,此指九月九日。“旧日风流”指过去的风流人物陶潜。

[赏析]

汤式,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号菊庄。元末象山(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散曲作家。曾补象山县吏,因不得志,后落魄于江湖间。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待汤式甚厚。朱棣继位后,永乐年间亦常有赏赐。

汤式生活在元末明初,曾浪迹江湖多年。这首《小梁州》大约写于他流浪期间。小令从烟水茫茫的秋江之上一只孤舟写起。全曲写在一个特殊的日子,作者登上高楼,先写远眺大江的景象:茫茫秋江,一叶孤舟在风涛中浮沉出没,让人油然兴起人生孤独的慨叹;“烟水悠悠”烘托出一派凄凉迷茫的心绪。远隔浩浩大江,作者欲归而不能。继而写周围的山容。正是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都落了,一派萧条,作者不禁伤心无语,感觉那枯黄的老树都为自己哀愁。然后写近景。作者在面前的桌子摆了两尊水酒。这一方座位是给自己的,那一方座位却空无一人。他给自己满上一杯酒,举杯时看一眼对面的空座,更生“少一人”之感,仰头将酒吞下,喉咙里辣辣的,辣辣的酒一杯接一杯,大醉时拿起茱萸放在鼻子下细细地嗅,仿佛要从茱萸的清香中嗅出故乡亲友的味道。他不由得对茱萸长叹,自己都年纪老大,家乡的父老亲朋有几人能活得白头到老?快乐容易找,但与故旧的情谊难以重拾。黄花依旧而人情已无;知音恒久远,真情永流传,这支小曲表达了作者对故友亲人的思念之情。

〔双调〕蟾宫曲·旅况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1],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2],逆旅新丰[3]。看五陵无树起风[4],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1]征衣:旅人之衣,比喻奔波之意。

[2]鲁酒:薄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3]逆旅新丰:新丰,汉代京城长安附近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逆旅,旅舍。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人白眼。

[4]看五陵无树起风:语出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赏析]

阿鲁威(约1280—约1350),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亦称之为鲁东泉。蒙古人,其名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等。他的蒙、汉文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

这首小令抒写了作者于羁旅行役中怀才不遇的慨叹。整理齐行装骑乘,匆匆跨上了征程。又亲历了关山的风尘,又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的啼声。送别的歌曲已经唱罢,一杯薄薄的水酒壮行,寄居在新丰客舍,不见知遇之人。看五陵荒芜,再无坟树惹起秋风,帝王的霸业也那样无凭。笑长安的事业功名,把多少英雄误尽。远方的云树濛濛一片,难辨难分,那滚滚东流的春水啊,就像我心中浓重的愁情。

小令共四小段。第一小段突兀而起,如天风海雨,奄忽而至。作者行色匆匆,一次次地整顿行装,穿越重重关山,耳畔鹧鸪声声。“征衣鞍马”言长途跋涉,公务在身,暗示不得不行之劳顿。“匆匆”言行速之疾,仿佛让人能听到马蹄的得得声。“又”,言身似浮萍,行踪飘忽,是作者的自伤、自嘲、自解、自叹。这里的“鹧鸪声中”,不一定是实指。在唐宋诗词中,常用鹧鸪鸣声喻不如意事、羁旅之愁。此处的鹧鸪声暗喻受官身所驱,辗转行役,心中明知是徒劳,却又无可奈何地不断踏上征程,表达了作者心与身的矛盾与苦闷。满目异乡山水,满怀离愁别绪,满耳鹧鸪声声,使曲子一开头就透着惯历风霜的沉郁悲壮。第二小段三句写旅途下榻时的愁绪满怀。“三叠阳关”是作者在孤馆中自己唱给自己听,在这支离别歌的反复哼唱中,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渲染得特别浓郁。“一杯”,反衬作者愁绪满怀,心事重重;“鲁酒”淡薄,反衬郁闷之深、愁思之浓。作者的愁思、郁闷、牢骚、失意、潦倒、孤寂、落寞,用故作洒脱的“一杯鲁酒”言之,更显得惆怅、无奈;更见辛酸、落魄。“逆旅新丰”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表达落魄风尘、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三句运用了倒置法,营造了可巡回咏唱的效果,抒写作者下榻新丰旅馆后,欲归不得,欲罢不可之苦。第三小段写到京城后的感受。前句是对历史的睥睨,后句是对时世的牢骚。“树”是表示墓主地位和后人纪念的标志,“五陵无树起风”,表示汉家事业不名一文,当年的豪杰身后寂寞,他们所谓的功业尽成空。“笑长安却误英雄”既表达了作者猎取功名的自信、看淡功名的旷达,又含有书剑飘零、功业无成的自嘲和无奈。这两句把历史和现实熔铸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在此也是目空古今,却又难以实现抱负的惆怅、落寞。结尾三句借景抒情,“云树濛濛”从空间角度描写作者的愁之广漠,“春水东流”从时间的角度写愁之深长,这种“浓愁”包含历史、现实,身世、家国之慨。全曲纵横捭阖,悲壮苍凉,激越铿锵,大似词笔。

〔双调〕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1],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2]。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注释]

[1]青泥:指青泥岭,又名泥功山。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古为入蜀要道,道路崎岖曲折,坎坷难行。

[2]白草:枯草。连云栈: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全长四百七十里,为古代川陕地区栈道。

[赏析]

张可久(约1270~约1350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及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套数九,是元散曲家中留存作品最多的,其数量是作品存世第二的乔吉作品的四倍。

这首散曲抒写作者蹭蹬仕途,半生挣扎的辛酸。眺望长安,前程一片渺茫,鬓发已银白斑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泥泞路滑青泥岭,蜀中天险小剑关,红叶纷飞湓江岸,白草飞沙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穿越风雪千山。

全曲共四小段。第一小段描述白发斑斑的作者眺望长安,只觉得前途渺茫的情景。“望长安”化用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句意,此处“长安”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代统治者极端轻视知识分子,才华横溢的作者内心充满矛盾。他曾反复讴歌归隐生活的乐趣,可是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为了谋取前程,他长年累月淹留在外,一生仕途蹭蹬,却沉沦下僚。这其中有多少隐衷酸楚,有多少感慨不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前程渺渺鬓斑斑”道出了作者的满腹辛酸。句首一个“望”字,既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渴念,又表明距离遥远,暗含可望不可即的酸楚。两句点明了滞留“客中”的原因。第二小段写奔波仕途的艰苦。“南来北往随征雁”描写自己的行踪,展示空间的广大和时间的辽阔。一个“随”字,暗示做幕僚身不由己的伤感。在天南地北、春夏秋冬的辗转奔波中,不仅要强颜侍人,还会遭遇风波,“行路艰难”正是作者的切身感受。“行路艰难”语带双关,暗含李白《蜀道难》诗意,语简情长,可谓和泪哽咽之语。

第三小段具体描写“行路艰难”。青泥岭,《元和郡县志》云:“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行泥淖,故号青泥岭。”剑关,地势险要,张载《剑阁铭》云:“一夫荷戟,万夫趑趄。”“红叶湓江岸”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底湿。”一来表明天涯漂泊之感,二来用白居易触怒权贵遭贬谪之事,来抒发感叹:宦海风波险恶多!“白草”比喻苦寒,岑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连云栈”比喻道路奇险。把“白草连云栈”联合起来,句意即查德卿《寄生草·感叹》云:“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此三句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有不同时间的交织:“青泥”的长年云遮雾湿,可说是代表了一年四季,“红叶”代表秋天,“白草”代表冬季;它包含有空间的延伸:“青泥”句为蜀地,“白草”句为西北,“红叶”句则是江南。这样,便将“南来北往”的时空具象化,把“行路艰难”形象化了。

第四小段结尾两句,是全曲的小结,是作者对追求功名旳总体评价。作者用“风雪千山”总结奔走仕途的艰辛,用“功名半纸”概括历尽千辛万苦追求的目标,二者对仗工整,形成强烈的对照。“半纸”,表示无足轻重,体现了作者对“功名”二字价值的认识,流露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功名富贵的轻视。然而,功名既不值得追求,而又不得不去追求;明知“前程渺渺”却还要奔走于千山风雪之中,这是何等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作者的一生染上了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不仅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代表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结句表达了对轻贱人才的蒙元统治者的愤怒抨击,也是对生活期间的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双调〕蟾宫曲·旅怀

郑光祖

弊裘尘土压征鞍[2],鞭倦袅芦花[3]。弓剑萧萧[4],一径入烟霞[5]。动羁怀[6]、西风禾黍[7],秋水兼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8]。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艖[9],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注释]

[1]蟾宫曲:曲调名,也叫折桂令。

[2]弊裘(qiú):破旧的皮衣。

[3]鞭倦袅芦花:慢慢挥动着鞭子,抽打得芦花摇曳。袅:摇曳不定貌。

[4]萧萧:这里是形容行人带着弓剑的神态。

[5]烟震:山水的气岚。

[6]羁怀:旅客的情怀。羁,辔头。

[7]禾黍:庄稼。

[8]写高寒呀呀:写同“泻”,这里作斜飞解。呀呀,雁的尖叫声。“长空”有的版本作“高寒”。

[9]纶竿钓槎:纶,丝做的鱼绳,竿即钓竿。钓艖(chá),钓鱼的小船。

[赏析]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按:这首小令又名《蟾宫曲·弊裘尘土压征鞍》,一名《蟾宫曲·梦中作》。这首小令《阳春白雪》题作白贲,《御定词谱》也题作白贲词《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字句略异。

这首小令抒写了游子的羁旅愁怀。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灰沙尘土;马鞭儿也已懒得像芦花那般摇舞。客子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的深处。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钓竿,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小令从人物入手,勾勒出一幅倦客羁旅图。“弊”“倦”“萧萧”等字,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然后,以“动羁怀”三字,带出一串冷落的秋景,深深触动远行人的情怀。作者选择一系列富有特征的荒村景物,运用白描手法,从地上到空中,从西边到东边,从容写来,挥洒自如,笔如转环,绘制了一幅带有立体感的凄凉秋景,画面的凄清,用字的雅丽,音调的谐婉,给人以艺术上精美的感觉。

结尾两句“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点明了作者本意,不仅使前边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而且把萧疏的秋景与天涯游客的思情紧紧交织在一起,有画龙点晴之妙。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只是《秋思》小令仅有寥寥数语,用语经济,这首《旅怀》用了许多的衬字,句法变化大,意境也写得更加开阔。《太平正音谱》评云:“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

〔中吕〕普天乐·浙江秋

姚燧

浙江秋[1],吴山夜[2]。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3],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4],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5]。

[注释]

[1]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2]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3]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4]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5]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姚燧三十八岁被荐为秦王府学士。一生仕途坦畅,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这首小令是姚燧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送别友人的难舍深情。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小令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诉说作者的离愁别恨。开头大笔勾勒,仅用八字就为送别地描绘了一幅辽阔清冷的秋夜江山图,借浙江的秋潮、吴山的夜色,渲染离愁别恨。紧接着用“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分别照应前句的浙江、吴山,以“愁”比“潮”,以“恨”比“山”,形象深刻地写出了离愁别恨之多、之重,正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绵绵不绝。中四句为第二层,写“怕离别又早离别”的孤凄处境。天上,寒雁哀鸣;水池中,芙蓉凋谢,寒塘雁影,秋景萧条,更兼秋雨绵绵,冷雨敲窗,黯淡令人凋朱颜。作者采用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写法,动静掩映,层层渲染,将读者的视线导引到室内的主人公。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寒舍、青灯、书,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影伶仃。人物的心情从“寒雁、枯荷、冷雨、青灯、书、舍”几个意象中衬托出来,更具有深沉含蕴的感染力。在充足的铺垫后,用“怕离别又早离别”点化,使“怕离别”的心情增添了令人心悸的动人力量,而“早离别”又使别情变得撕心裂肺。作者着意刻画这孤寂冷清的处境,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渴盼之情,又描写出友人别离后自己的悲伤难过。期盼、向往和呼唤,使友人感到自己是他离不开的朋友,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末三句为第三层,写不忍别离。“今宵”与“明朝”以时间之仓促,突出短暂相聚的珍贵,可谓“一刻值千金”,极言彼此情谊之深,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地位之重。“醉也”“去也”连用表肯定的“也”,一咏一叹,堪咏堪叹,俯仰之间甚是感慨。到了“宁奈些些”,不仅词气唏嘘,简直是强忍哽咽,情不能自已。全曲描画了三幅图,由送别地点,转而想朋友去后自己的孤寂,继而回到送别地饮饯行酒,场景转换,情感流连,益转而情愈浓,是写别离、友情的杰作。

同类推荐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文中,作者作为一个猎人,以行猎的路线为线索,带我们探访俄国的村庄,欣赏俄国的自然景观,也听了许多或悲伤,或快乐,或有趣,或引人深思的故事。此外,你会认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无论是地主、贵族,还是农奴、家仆、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会让你对那个时代的俄国,有一个全面、新奇的认识。
  •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
  •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王小妮诗选

    常春藤诗丛吉林大学卷·王小妮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敦煌大梦

    敦煌大梦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故事,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
  • 生死故乡

    生死故乡

    本长篇散文主要以故事和人物的方式,在虚构和纪实之间,就太行山南麓,即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太行山区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切和真实书写和呈现,堪称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集体画像与北方乡村人群的当代世俗生存史。
热门推荐
  • 你从清风深处来

    你从清风深处来

    你从清风深处来,我在辰夜等你归。前世,顾时清被凌夜琛送去监狱,她在狱中被活活打死,死之前她发誓,所有下辈子,她一定不要再遇见他。重生后,再遇见凌夜琛,大魔王凌夜琛却对她温柔的不像话。她为了不在受上一世之苦,她只能事事顺着他。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未知数晴霁夜清秋,星繁月似钩。
  • 咸鱼万界游

    咸鱼万界游

    一条咸鱼在万界穿越冒险,与万界之人勾心斗角,夺机缘,拐妹子。(偏向无敌文,穿越世界不是由弱变强,而是随机)
  • 惊世骇俗小铁人..more

    惊世骇俗小铁人..more

    一对从事特殊职业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奇特的婴儿,首先是引起孩子父亲的猜疑,其次是谋杀.但每一次谋杀,都使婴儿增加了神奇的能力.丈夫的疏远把妻子推向别人的怀抱.孩子洞悉一切却只能装傻.人世的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有着非同凡响的能力的孩子,在复杂的社会中会怎样生活呢?…
  • 姑娘,你穷是你故意的(财蜜eMook)

    姑娘,你穷是你故意的(财蜜eMook)

    看着别人开豪车、穿名牌、吃大餐、住洋房;你却只能挤地铁、穿淘宝、吃泡面,找合租。菇凉,你是不是曾经仰天感叹,人和人生活的差距咋就那么大?你肿么就辣么穷咧? 你也许会说:谁让老天既没给我个貌似天仙的面容,也没给我个丰乳翘臀的身材。 你可能还会说:不是伦家不努力,是现实太狗血,出生普通,学业一般,老公平凡……再怎么奋斗,也终究是个跑龙套的。 或者你也会默默地看着工资条感叹:谁让我当初入错了行啊。 关于没钱,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说服自己和别人,可是,当你意识到了这些原因之后还要坚持你过苦日子的思路,辣么,你穷就不能怪别人了。 那个谁谁谁说,没钱就是一拖二懒三没文化。
  • 魂寄录

    魂寄录

    一件看似简单的灵魂变异事件,拉开所有故事变化的帷幕。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朱氏世族,生活在平常世间的白氏家族,归隐深山的禾氏隐士,神秘古老的李姓族人。世界在平凡简单的伪装下,涌起惊涛骇浪。
  • 厨神之店

    厨神之店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里,有一个拒绝了米其林三星餐厅评价的小店。那里有你想不到价钱和美食。
  • 报告璃王:王妃到货请签收

    报告璃王:王妃到货请签收

    好不容易能见到心中十年的男神,却在接机的机场,被一个死胖子用屁股压到窒息而死?然后居然穿越了?好吧,本小姐可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随遇则安!可谁能告诉我,这个每次见到我都恨不得杀了我的洁癖王爷,居然会红着脸对我告白?!
  • 依依落入卿手心

    依依落入卿手心

    人生真是奇妙。某天就莫名其妙地被救了,还失去了之前的记忆,某一天又被告知自己其实是尚书府的二小姐?再某一天……莫名其妙地被求了婚?她本想平平淡淡地过完这辈子来着,结果还是遇上这个人。这辈子怕是栽在他手里了!
  •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本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利用图书情报发展状况,包括论现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初创阶段、浅谈电子报纸的发展前景、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 网游之旧爱找麻烦

    网游之旧爱找麻烦

    鉴于最近某男索吻频繁,妙双不堪其扰想出了个法子。“给你。”纤细的手递出一张纸,笑容满面。某男若有所思地接过,“又是情书么?”“怎么可能?这画,集齐十个换一个吻。”嗯哼,她一周只给一张。“那床上运动呢?”“……集齐一万个吧。”十分钟后,“我来兑换。”说着丢给妙双一个盒子,一把将她抱起,妙双有点懵。打开一看,靠,居然复印了一万张,这个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