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1200000012

第12章 正心(1)

儒家学说讲“三纲八目”,八条目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在的修为;修身,则正是内外双修的关节点。勉志,更多的是面向外求,而能不能实现志向,还需要内求,即正心、诚意、修身。

“志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想法,中间层面是目标,最高层面是理想。立志外求的是目标、是理想,所有的目标理想终究是内求来生发,良田生嘉禾,朴石出美玉。“正心”正是要通过修养心性,来让自己博大起来、宽容起来、高旷起来,为自己的事业做好基础性的准备。欧阳修说: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辨左氏》)

把正心作为修身的基础,作为内求的关键。曾国藩也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家书·家教》)都把“正心”作为修身立志的首要之务。欧阳修认为,要成就谦谦君子,靠的是内外双修的努力。曾国藩则更强调了“正心”是自修,是慎独,是让自己的心灵无论在繁华处、还是在孤寂处都能够守正如一。

人的一切行事都是由心来决定的,要想自强自立,要想为人行事中于规矩、合乎道理,就要从“端正己心”做起,正所谓“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正心”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唐太宗所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贞观政要·政体》)人最难克服的困难在于自己的内心,“正心”就是一个琢磨砥砺的长期过程。如果不能够约束自己的内心,发蒙内心的善良与纯真,心灵很快就会荒芜起来。

§§§第一节明心

“心”,在中国典籍里经常被提到,儒释道三家的经典里都有,其思想渊源,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本真,都在强调“心”。儒家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人全部行为的根源。

一、善良

《孟子·公孙丑上》讲: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他认为人的全部道德都来源于“心”,这个“心”实际是人性善的本原。中国文化中讲的“脑”、“心”,不是从器官上讲,是从其功能上来讲。具体来说,中医讲的“心”相当于西医讲的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系统,中医讲的“肺”相当于西医讲的以肺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只有讲功能,中医才能产生“脉络”这样的医学理念。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在讲人的善念、精神、教养、智力等道德功能的根源。“端”即是根本、是开始、是本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孔子看来,人所有的情感和品德都是从“仁”生出来的,人有“仁心”,“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感情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呢?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观点,将其总结为“性善”。人因都具有恻隐之心而性本善,什么叫恻隐之心?孟子举例子说,看到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孩在井边玩耍,所有人心中都会“怵惕之”,这一点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人本性中的善念。还举例说,梁惠王要拿一头牛来祭祀,看到牛在发抖就把牛放掉了,这也是恻隐之心,也是善念的发挥。所以说,心怀恻隐就是保有仁慈之想、为善之念,“仁者爱人”即是这个道理。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有时候会羞耻、憎恶于自己。羞耻,是因为觉察到自己行事不合乎规范;憎恶,是因为更感觉到这个事情不合乎人类的感情,可能是作奸犯科的事情。“羞恶”实际就是因为自己明白了人之为人的责任而产生,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情感判断,这是“义”的发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孔融三岁让梨,是一种辞让,作为成年人遇事更应该懂得礼让三先,这是基本的礼仪,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素养。凡事都要抢夺,即便有了法制约束,最终也会变成明偷暗抢。而人人具有辞让之心,才会使得这个社会本分、安分。行事要明礼仪,特别是在利益面前更要有辞让的精神,彼此相安,才能彼此无事。羡慕嫉妒恨,不仅伤了自己的心性,也会成为社会秩序紊乱的动因。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何者为是,何者为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判断。人能够对每件事都有基本的判断,这就是智慧的开启。儒家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都是来自人的内心。这个观点被后人继承并多有发挥。如韩婴是秦汉时的儒学家,他也说:

中心存善,而日新之,则独居而乐,德充而形。(《韩诗外传》)

“中心”是古人的说法,其实是心中。他认为人心惟善,并要“日新之”,心中既有善念,就要每天发展、提升自己的善念;若能如此,即使他一个人独处,也能够心怀喜乐,道德充盈广大,而不在于对外物的依附。所以说人要想自立、成德行、成事业,或是求自心的完满充实,都要首先“正心”。

事实上,关于人的发展,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观点是来自孟子,即每个人心中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保有善念。把内心的善念发扬光大,使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人就能成为坦坦荡荡的君子。这就是思孟学派讲的“求放心”,是从内到外的改化。后来到宋明时期,就形成了心学一派,以宋代的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为代表。另一个观点则是认为人生下来就受后天的污染,必须用教育、礼乐加以约束、规范,人才能有所发展,即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就是持这一理论,他认为人一出生便有“食色”的本性,就会生发贪婪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不会自行消失,必须用外在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约束。这一派在宋代形成了程朱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把人的欲望抛弃掉,让人完全按照上天的规矩做人做事。理学认为人要成长、完善,必须自外而内的矫正。不过,我们这里讲的“明心”,是继承着思孟学派的观点,遵循自内而外的途径。

二、光明

人要把内心的善性、德行发挥出来,即是“明心”。程颐*讲:

*程颢(1032—1085)与程颐(1033—1107)并称二程。两人为嫡亲兄弟,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两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对朱熹的影响颇大。

人心贵乎光明洁净。(《薛文清公读书录》)

“明心”之“明”,是要做到内心深处的光明洁净。“光明”即是心里很清明、开朗;“洁净”就是无有秽浊、邪僻。我们有时说一个人内心阴暗或心胸狭窄,实际是在说其不能够“明心”。有的人朋友非常多,也正因为他内心光明、纯净,具有人最好的本质。

现在社会中也许充满了欺诈,用雨果的话讲,这个世界就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合,但是只有每个人内心真诚,社会才能慢慢的变好起来。儒家就是在强调人光明的一面。朱熹说:

因其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工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矣。若不察于良心发见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也。(《答何叔京书》)

他把“明心”当成是人良心的发现。“不昧”即是“明”,是说最初的时候一定要下决心,要“猛省提撕”。“猛省提撕”是宋朝的土语,是说要与原先的旧我脱离,才能使心不昧。“明心”是一项要下工夫的本领,只有立起这项本领,才能“下学而上达”,学到的内在修养才能全都用于外在事功上。若没有这种“明心”,立不了这项本领,终究会作人浑浑噩噩、做事迷迷糊糊,人生若长处在浑噩糊涂中,便没有提高的余地,便没有发展的空间。

明心的重要,在于这是良心的发现,是善心善性的发挥,是做人的根本。胡达源在《茅蓬语录》中说:

心术不正,其为材也必劣;学问不深,其为器也必浅。

没有良心善念,再有才华和学问也只是歪才、怪才和劣才。一个正直诚实、坦坦荡荡的普通人,即使知识欠缺、学问不深,也远比一个行为龌龊、心理阴暗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要大。我们讲“勉志”、讲“正心”,还要讲“修身”、“养德”,讲“为学”,目的就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坦坦荡荡、心怀善念的人。

关于“明心”的论述,我最欣赏的一句是:

修德以立本,清心以应务。

“修德”即为正心,“清心”即为宁心,两者仍然在讲“明心”的道理;“立本”“应务”之说,也是从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两个层面上着眼。道家也很强调“明心”,《列子·汤问》里面说:

明心为情主,形实无知耳。所以道者贵乎养神也。

之所以要“明心”,是因为“明心”是万物之主、万情之主,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心窍被蒙蔽,任何的外部规定只能成为约束,不能成为动力。没有内在动力去修养,即使表现出来的得体举止,也只是伪装、是演戏。朱熹也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意思是若内心能够清明纯净,不生妄思妄念,人就不会做出贪鄙污浊的事情。

而要“明心”,正是要避免不良心性的生成,至少要抑制其不能坐大。《关尹子·三极》中讲:

利害心愈明,则亲属不睦;贤愚心愈明,则交友不长;是非心愈明,则修道不成;好恶心愈明,则事理不契。

此处的“明”,应理解为“过度”的意思,不是“明心见性”之“明”。

利害心,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有“智”无“慧”,像王熙凤一样,机关算尽,最后反算进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一个人为人太过精明、太重利益而不重情义,就连本该亲近他的亲戚都会躲着他,必然以孤家寡人收场。

贤愚心,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真诚相待、一视同仁,而总是在比较,总以一些外在的、物质的因素来衡量他人,把每个人都放在利益关系中去衡量,或者放在自己的价值尺度中去判断,从而决定是否与之交往。如果总是根据利益关系判断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累,与之交往的人也会不胜其烦,这样很少交到真朋友,即使有了,也很难长久。

是非心,是总盯着是对是错、是好人是坏人的判断。为人处事始终在是非判断上下工夫,不论事情的大小与性质。这样的人过多纠缠于小事、细节,便不能通于大道、达于至理。因为“道”浑然一体,天下万物万事总在其中,是处即是非处,非处亦是是处。现实生活中看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的角度不同,判断也就不同,永远没有最全面和最高明的审视。如果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凡事都要论个理,那在日常生活中,烦恼之事会接踵而来。有时我们看到很多人之所以烦恼,不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而是看到一则报道,听到了一则传闻,就忍不住骂,骂同事、骂领导、骂时代、骂世界。这不是真正的是非分明,而是自找是非。

好恶心,是人的私情私爱在作祟,是设定一个小圈圈,爱之就鸡犬升天,恨之就株连九族。人的内心不能公正、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人事,总是用情绪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是非对错取决于喜怒哀乐,就会遮蔽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偏离了正确、恰当的轨道,做事也就难免“与理不契”。

总之,我们所说的“正心”,就是要把“心”放在一个非常中和的位置,“利害心”、“贤愚心”、“是非心”、“好恶心”,都是人心的一种过度偏斜,皆可称之为“分别心”。

人心太聪明、太玲珑的时候,对外在人事做种种利害、贤愚、是非、好恶上的分别,内心就不再浑然、不再开阔、不再坚挺,而陷入了破碎、狭隘、脆弱的境地,这样的内心很容易受到损害。虽然我们讲人要聪明、要内心洁净,但一定不要过度,“明心”不是让人斤斤计较、存有过于细密的分别。

没有分别心,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有新闻说现在的“闪婚族”,结婚快,离婚也快,感情婚姻不能维持长久。除了所说的年轻人的好冲动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觉得“分别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只懂得接受,很少懂得给予。每到节日,通常都是父母在给子女打电话,而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很少,有时候甚至对父母的电话还感到厌烦。这样的习惯,一旦恋爱或结婚,不自觉的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双方的财产、亲戚、老人的界限都分得很清,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常因分别心而产生矛盾。实际上,两个人要组成家庭,在感情上、在法律上,权利和义务都是同等的,双方都要想到那是共同的老人、共同的财产、共同的事业,不要有分别心。

从这个角度讲,“明心”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分别心,一个部门不要只考虑一个部门的利益,一个地区不要只考虑一个地区的利益,一个人也不要总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够从国家的发展、老百姓的安康、周围人的幸福角度想想该何去何从,稍微理解一下他人,关注一下他人,方便一下他人,帮助一下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安定得多。

三、端正

我们讲“明心”,不能只空谈心性,要了解“明心”的大用,在于辅助事功的追求,方为不负修养、不负所学。魏晋玄学的优点在于思辨,缺点就在于不去做。到了宋明理学才强调知行合一。《格言联璧·学问》里有句这样的话: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同类推荐
  • 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这既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典,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指南;这既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必备手册,又是汲取古今圣贤智慧的知识源泉!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宁海故事精选

    宁海故事精选

    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本书分为名胜景观、名人贤士、乡间风情三部分,展现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
  • 人类灾难全档案

    人类灾难全档案

    英法百年战争、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洛克比大空难、欧洲黑死病、唐山大地震……只有在面对灾难时,人类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些灾难很多无法避免,也有些本可以不存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翻阅那些人类文明的伤痛历史!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热门推荐
  •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刑事法律常识(上)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刑事法律常识(上)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 杉杉来了之小甜蜜

    杉杉来了之小甜蜜

    本文主要围绕着薛杉杉和封腾之间的故事来写的。
  • 末日之银河系崛起

    末日之银河系崛起

    这是一个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银河系核心被未知文明所盗,外星病毒降临地球,李青山被武装系统劫持到同属银河系的蓝星(地球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李青山利用超前科技忽悠蓝星人民崛起,然后…没有然后了,囧╯▂╰,看正文吧!
  • 唯一系统

    唯一系统

    在这个世界里.....别人有的,他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明侠影录

    大明侠影录

    张公瑾,生活在终南山附近的县城,小时候救起过一只白狐。他做了八年的小道士,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狐仙之说。自从拥有法眼透视神通之后,少年开启鉴宝人生,元青花、明家具、羊脂玉、冰翡翠、唐伯虎的美人、郑板桥的竹子、张大千的虎、齐白石的虾,让人眼花缭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国大纺歌

    中国大纺歌

    该小说已高居爱情题材排行榜第1名!维吾尔族少女红柳为方泽涛和罗兰挡枪,不幸胸部中弹,须切除被感染乳房才能保命!红柳趁机以拒切乳房求死来逼迫罗兰和方泽涛分手,并抢得方泽涛做男友!此时,罗兰却发现已怀上方泽涛的四胞胎,含泪去美国留学!前男友、富少雷鸣义无反顾地去美国,继续追求怀孕待产的罗兰……帅哥作家顾章泽自传爱情小说《中国大纺歌》剧情曲折、悬念不断、高潮迭起、感人飙泪!是一部继文学泰斗王蒙老师《青春万岁》和韩天航老师《大牧歌》之后,又一部反映80年代青年纯洁爱情和事业奋斗的经典名著!该小说以作者顾章泽及其江南大学同学从80年代开始的40年求学和工作经历为背景,全景式再现了中国纺织服装事业从新疆的棉花和羊毛生产开始,再到纺纱、织布和服装制造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昂首走向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之巅的中国大纺织之歌,简称“中国大纺歌”!同时也讴歌了80年代青年在发奋求学、努力工作、成就事业的人生奋斗历程中的纯洁爱情和牺牲奉献精神!恳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和影视剧投资人能和我联络,并共同合作,尽快将《中国大纺歌》这部自传式爱情小说拍摄成像《青春万岁》和《大牧歌》一样在CCTV热播的影视剧!
  • 太平之道

    太平之道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在乱世中浮沉。风云际会,一朝得势,平生功业在天下。
  • 斩天诛地

    斩天诛地

    青天万丈,云海升腾,一尊巨大无比的金身法相盘坐虚空,俯瞰蝼蚁般注视着下方一个白衣散发青年,探出遮天大手压下。“吾主宰乾坤命运,顺,生!逆,死!”“我的命运在我手中,谁也不能掌控,天若染指,我便斩天,地若涉足,我便诛地,你想让我臣服,我便将你踩在脚下!”发丝飞舞,白衣青年挥拳直上,万道悲鸣,苍穹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