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1200000013

第13章 正心(2)

前半句是讲经济和学问两者不可分。我们不希望人读书越读越穷困,也不希望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中最贫穷的阶层。现在有人抱怨硕士毕业、博士毕业后工作的待遇还是很差,不要总是想自己没有什么?抱怨自己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合适的机会。而是要想想自己有什么?是否有学识、是否有能力、是否有修养?

如果有了这些东西而没有那些东西,那不是你错了,是这个世界错了,是这个时代错了。如果没有,那答案就是:抱怨错了。

没有必要抱怨教育制度,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不能抱怨国家,正是有了问题才需要我们去解决,才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我们能做的,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即使从本科到博士,也至少要读八九年的书,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十年,最后到毕业了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障,这最大的过错在谁?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书是让人去学会如何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有所用,就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天天读《论语》、读《资治通鉴》,结果却弄得自己衣衫褴褛,莫不如不读。因为他学到的是字句,而不是其中的理。

当然,读书必须有经济作保障,比如理工科做研究而没有经费,就做不了实验,也出不了成果。做任何事情,尤其做艺术、做文学这些事情,首先要把经济问题解决了,否则没办法做学问。但是,我们要明白“经济出自学问”,读书一定是要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使一时困顿艰难,也要好好培养对天下事情、对社会形势的观察,到一定时候就会找到做事业的切入点,把学问和经济都很好的发展起来。

光讲经济而没有学问,是暴发户,现在都被大家看不起;但是光有学问而无经济的人则是穷书生,是酸秀才,也得不到尊重。现在很多企业家去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在于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到没有学问,经济则难以有更大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意识到要更加丰富自己的学识。对年轻人来讲,虽然一时经济不足,但要在学问上努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学问有信心,要明白经济和学问是不可分割,该读书时读书,该挣钱时挣钱,二者相互支撑,方才能够发展。

“心性见之事功,方为圆满”,空谈心性没有意义。“正心”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外在事功的成就,这才称得上是人生圆满。就学问而言,为学不能只会讲一些行业术语,有的人常常是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讲到了马克斯·韦伯、汤因比,从亚里士多德讲到了康德、费尔巴哈、弗洛伊德。我们学理论、懂理论,但不能空谈理论,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把这些理论内化到心灵深处,增加自己看待世界的睿智,让心性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要用这个“正心”做事业才行。所以说,读书时要能做到: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格言联璧·学问》)

以宁静致远为座右铭。心一定要静,如静水一样波澜不惊,但又非一潭死水,在斗室中、在书桌前关注社会、关注天下。但要让学问像流水一样,鲜活的,汹涌澎拜的,气势充足的,能够把天下、生民和社会都囊括其中。我们常用活水来比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明·杨慎《升庵诗话》)。这不仅可以形容他们的散文风格,更可以形容他们把学问与对天下的深切关怀融合在了一起。如此用修心和读书熏习日久,学问与事功自然而然就能结合起来。

上面讲到了何为“心”及“心”之种种,讲到了何为“明心”以及“明心”之大用,不妨概括一下如何养心,那就是要能够:

宽心以容物,虚心以受善,平心以论事,潜心以观理,定心以应变。

要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起来,容天下可容、难容之物;让自己的心灵虚静起来,生发善念、接受善念;让自己的心态平实起来,论事气度冲和、不躁进;让自己的心性沉潜下来,明察人事道理,行事中于规矩;让自己的心情安定下来,遇事不慌乱,对变局能够坦然应对。这话很妙,且应细细涵咏。

《格言联璧·摄生》里也讲: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是说平时如何注意修心。每天或者一段时期,都要给自己安排一些安安静静、无须做事的时间,用来静心静坐、养气收心。这些时间不必太长,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神在忙碌中能够静养一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要能动,也要能静。酒色财气最能迷惑心志、使人糊涂,要少近嗜欲,尤其不能玩物丧志。有些古训不要认为是老生常谈,这些恰恰是贤者智者的经验总结,流传千年,自有睿智存在,有空读读《论语》、《道德经》、《心经》这类经典,包括翻翻《菜根谭》、《格言联璧》、《围炉夜话》、《呻吟语》这类格言集,也能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读这些书,就是要多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来警醒自己、明了人生世间的意义所在。

做到这些,我们就可以在热闹中炼心,时时修炼自己,在内心沉静下来后扩展心胸;在行事时验心,看看做事是不是符合正心的标准,时刻省思,时刻成长。

§§§第二节全性

讲全性,就要理解中国文化里“性”的意义。“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类于动物的角度来讲,“性”即人的本性,近于我们现在讲的自然属性。二是从区别于动物的角度、从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来讲,“性”即是人性,是区别于其他动物肉体之欲的伦理、价值、道德,近于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属性。中国学者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思考人“性”的问题: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什么?人生活于社会中,其存在的特征是什么?人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一、辨性

对于“性”,先秦诸子和后代学者曾认真进行的讨论,形成了几种基本的观点:

一是生性。代表人物是告子。告子其人其书均不详,学说全赖《孟子》得以保存下来。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与孟子辩论何谓人的本性的问题。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通俗地说,他认为“性”就是人的肉体。用现在的概念来讲,“肉体”即为自然属性、是人性中最初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属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既然“生之谓性”,“性”由人的肉体而生,所以它是无善、无恶的;而且“性”如水一般,水放到高处的时候会向东、西、南、北流,人“性”的生发也是如此的自然而然。所以告子论“性”,是把“性”当作人自然而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然特质。

二是天性,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否认了告子的“性是肉体”的说法。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从“道”中派生出来的,人也不例外。“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人就是从“人道”中派生的,人“性”也是生于“道”中,一定要道法自然,要合乎自然的规律。实际上,庄子是把老子“道”的学说发展到了人的身上,老子重于讲天道而轻于讲人道,在于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道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人道总是残缺的。可以说,老子讲的是宇宙间大道理,是客观存在上至大的层面。而庄子认为这样何其累也,他转向讲人道。

庄子认为人变坏,全因在社会中受到了扭曲:人刚出生时是非常天真、非常善良的,但成长时却总被要求按照礼乐教化行事,被许多的规范规矩所束缚着,这是违背人道的。所以觉得人要想活得潇洒,就应该不受后天的约束,不按照后天的规范做事,不能扭曲自己,也不要被异化、奴化。什么是奴化呢?人生在天地间,都是天地的派生物,不管是高贵还是贫贱,是富足还是贫穷,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人都是应该平等的,每一个人从人格上来说是独立的、自尊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总会有一些不同的体系让有的人地位高起来、有的人地位低下去,这样人就会被奴役,过着委屈的、被侮辱的生活,这就是奴化。被奴化的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是只能做该做的事,这是人性被异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庄子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残败,应该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精神的自由、天性的自由。我们常说小孩子天性活泼,就是因为小孩子不受或者很少受后天约束,保持了由自然而来的那份自由的精神、自由的天性。庄子讨论人性时讲要恢复天性,这是比告子高明的地方。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的超越,这与告子认为的客观肉体正好相反相成:告子注重人性何以存在,庄子注重人性如何完善。

三是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我们习惯说荀子讲“性恶”,孟子讲“性善”,实际上,荀子理论吸取了告子的一些观点,他没有讲人最根本的“性”是恶的,并非如孟子所说“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认为,人心是有善的一面的,但自从人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人性善的一面就开始受到后天的污染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一出生,人的自然属性因为是自然的东西,无所谓善恶,但每一个人都禀赋自然属性而来,在社会中这些自然属性会被引诱、污染,会变得无限扩大、没有约束,从而人性开始贪婪、自私、好利、不循礼法,这就是“性恶”。荀子讲要想改变人的“恶”性、要“化性起伪”,就得依靠后天的教育。《荀子》开篇即是《劝学》,就是要告诉大家去学习,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后天的教育,才能把人内心中已经生出的最阴暗、最贪婪的东西压制下去。

四是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认为人“性”有一种先验的善性,是随人的天命而来的道德体验。孟子的学说是承继孔子而来的,但是孔子直接谈论“性”的话很少,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他主要谈论“仁”的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族群、区别于禽兽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这个广泛的社会性被他概括为“仁”。“仁”是全部道德的根源。然而,孔子对何为“仁”并没有做具体地表述,只对弟子解释了哪些行为是仁,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更多的是一种行“仁”之方。“仁”在孔子那里是一个终极的概念,就像老子的“道”一样,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范围。

在孔子之后,有两个人具体地发展了“仁”:一个是墨子,一个是孟子。墨子最初是学儒学的,后来觉得儒家学说有些缺陷,于是自己创立了一个学派叫墨学。墨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兼爱”,这便是一个具体的理解。“兼爱”是什么呢?就是对所有人都要爱,类似于现在西方说的博爱,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要相亲相爱,这是把孔子的“仁”无限扩大化了。

而孟子则在孔子的行仁之方以外,开始思考何者为仁?思考“仁”的根源问题。孟子发现在生活中,每一个人内心里面都有一点善念,他把这个善念叫“恻隐之心”。所以,孟子讨论何为“仁”、“仁”从何而来的问题,就归结到每个人的善性,即人的“恻隐之心”上来了。每个人都有一点原初的善念,如果能把这一点善念扩展开来,先是对自己的家人,再是对周围的朋友,进而是对天下人的关怀和关心,而这种关怀和关心就叫“仁”。孟子还讲每个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分别是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的起端,广义上的“仁”所包含的这四个规范,都是从人心中生发出来的。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实际上是把儒家的道德规范扩大化了,认为这正是人得以为人,人得以成群的基础。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先验的、固有的善念,把这个善念表达出来就是“仁”,即我们所讲的人“性”。后世《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来自孟子的理论。

荀子和孟子的分歧,成为后世谈论“全性”问题的两个方向。到宋明时期,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更为深入,形成了理学与心学的分别。宋明理学在探讨“性”的时候,多继承了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在后天总容易被某些利益关系、厉害关系所污染,所以必须要用外在的礼仪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让人回到合乎社会规范的道路上去。朱熹就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要用天理来约束人内心的欲望,这种欲望即是荀子讲的“恶”性。只有把这种“恶”压制下去,人才能合于社会规范,才能成就事业。

孟子讲“性善”,就是要用自己的内心关照万物,把内心的一点善念培植壮大,再全部发挥出来。陆九渊、王阳明等人讲的心学,要求人“求放心”,要人把内心打开,让内心的善性融入到天地万物之中,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激励人做善事。这里也把“心性”的问题与天的问题结合起来,就像孟子讲的: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心正了,善性自然就能发挥出来;善性能发挥出来,人的生性就走向善良,就能通于神明、通向高明。正心也好,修养心性也好,最终都是为了“事天”,即是要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理解人生。

二、见性

除儒家之外,道家、佛家也都讲到了人“性”的问题。《淮南子》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可以将其理解为道家。《淮南子·览冥训》中说:<sup>*</sup>

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学(下)

    民间文学(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陇上灯谜六十年

    陇上灯谜六十年

    本书辑录了甘肃省自建国以来六十年间著名谜语专家创作的谜语,内容涉猎广泛,谜面用典丰富,文字典雅、工整、谜语或形象生动,或妙趣横生。适于谜语爱好者、收藏者及对此感兴趣者阅读、鉴赏。
  • 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

    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

    《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旨在从名、实、相的立视角度,全面介绍这一重要群体,以期解决介研西方文化中人物译名混乱、生平事迹难查、艺术表现费解三大难题。本书收290条目,以中、英、法、西、德、意、俄七种语言的异名互相参照,统一中文译名。每条目对人物记其传略,对事件指其出典,对象征作出说明,以提供异名之下的实质性信息。本书选印有关西方艺术精品544件,既辅助文字以形象,又得文字作阐述。
  • 穿越文坛30年

    穿越文坛30年

    张石山以中短篇小说名世,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他见证了文学界的兴衰荣辱,目击了作家群的世相百态。《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细节鲜活。文笔洒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代文坛的时代脉动,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回忆录中,可称独树一帜。
  • 不舍国学

    不舍国学

    本书是一本关于广义的“国学”的著作,富有系统性地展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内涵、变异。陈述精炼清晰,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阐释了一个个国学现象和概念;语言通俗易懂,在不失学术规范性的前提下,将国学知识及其内涵渗透给读者。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该书以“微学术”的形式创新学术传播机制,使学术知识更加深入大众文化生活。
热门推荐
  • TFBOYS今年下雪有点晚

    TFBOYS今年下雪有点晚

    影视同人tfboys【np】关于暗恋?她尹雪莉可从来没有经历过,笑话,爱情...从来不是她该有的东西...对于她来说,活着,有时候都是件极其辛苦的事。关于生命?每天看着身上从透明针管里流入体内的蓝色液体,别人的时光好像是永无止境。而她的时光好像沙漏,随着沙子一粒粒地掉落,生命点点的衰弱。上帝是否太不公平?关于奇迹?上帝这个世界上爱情真的会有起死回生奇迹吗?答案是...上帝不会回答你。关于他们?*一见钟情什么的,我从来不信。只是一副皮相而已,那你也不过尔尔。By尹雪莉既然不信一见钟情,那你相不相信日久生情?By王俊凯*嘿!王源!谢谢你。By尹雪莉怎么谢我?是把你的心给我,还是让我住进你的心里?By王源*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很痛的。By尹雪莉那么,教教我怎么不那么痛吧。By易烊千玺没有谈过恋爱,于是所有的懵懂的感觉全被理智掩盖。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喜欢?和被喜欢吗?尹雪莉,你动过心吗?动过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们不知道那样子的感觉就叫喜欢。所以,我想问,现在知道了...算不算晚?“今年下雪,有点晚!”
  • 终结追杀

    终结追杀

    清朝结束后的民国初期,一批文人出关塞外,陪汤国祥赴任县官,和青风岭绿林好汉遭遇后。又因种种原因被逼走上从军路,从此,组成东北抗日联军。这一支由义勇军残部,民间游击队、绿林好汉、还有一支被弃掉国军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自此与日本关东军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间五人行

    人间五人行

    五人行:翩翩孤冷男上神青一、灵动俏皮女上仙白珺瑶、艳丽妩媚女上神朱梨、鬼灵精怪男小上仙玄小落、人间行善无赖少年路淮咏。
  • 他怎么又想多了

    他怎么又想多了

    本文又名《因为有臆想症所以才拥有了爱情》谁也想不到平平无奇的古典舞小天才乔玉姣私底下是一个狂热小说迷,这也不怪大家,主要是这乔玉姣表面上太过于高冷了。这不,把自己搞到自己最近新追的虐文苦情小说里了嘛。她以为她会像其他穿书的姐妹们一样,拥有一个甜甜的恋爱。谁知道和他在一起后,才明白是因为他的臆想症才有了甜甜的恋爱【微笑脸】这么说,她还得谢谢它了。害,谁让她现在很爱她的夫君呢,管他是不是因为臆想症呢。反正夫君爱她,她爱夫君就好啦。【撒娇小天才vs逻辑鬼才】
  • 诸天之我有亿万分身

    诸天之我有亿万分身

    一个扑街作者穿越到了自己笔下的世界,成为了一个本应该死去的角色,但是他不想死,并且还激发了金手指亿万分身系统,所以只能叫别人去死了啊!第一个世界倚天屠龙记的宋青书。第二个世界一人之下张灵玉。
  • 倾覆天座

    倾覆天座

    在地愿做欢乐客,在天愿为逍遥神。开朗少年齐麟误入石榴门,梦醒异世,开始一段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热血崛起之路……“终有一天,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崛起!”“别人给的自由便算不得真正的自由,即便你是天帝!”
  • 佛系少女修炼记

    佛系少女修炼记

    异能世界,风起云涌,唯你能护我周全。***盛情是位星辰师,只想好好修炼,通过努力一步步朝她的梦想迈进。 没想到,一不小心招惹了那个和她有着一样目 标的男人。 相识,相知,相尊,相恋,相爱,相信,一切都很正常,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个一直和她有着平凡爱情的男人居然是他…… 某女,“欺骗我感情,赔我。” 某男,“我把余生赔给你。” **** 【女主盛情可盐可甜,男主上官寒慵懒随意。 互宠+甜文+无误会+异能。提示:本文另一个书名,四个大佬一台戏。入坑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