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6300000014

第14章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停滞阶段(1949-1977年)(2)

岑仲勉总结说,《汉书》所记载的航海路线应当是:“汉使从合浦出发,先经马来半岛东岸之Htayan,次泊苏门答腊之Yava Lamuri,又次船抵缅甸南边的Syriam,始弃舟循陆赴缅甸重镇或都城之Pukam Tattadesa,行程之先后合,音译之对写合,经济之重要合,倘不顾这些条件而随便安置,怕很难使人接受的。”对于汉使最终到达的黄支,岑仲勉与韩振华一样,都接受藤田丰八的观点,认为就是印度东海岸的Kanchi。但对于不已程国,他们两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岑仲勉看来,已程不就是黄支以南Chingleput之音译,皮宗就是马来半岛的Pakchan。这两位学者分歧的关键在于,韩振华认为汉朝使节是从泰国湾的东岸下船登陆,然后步行穿越马来半岛,再从马来半岛西岸上船,最终到达印度东海岸。岑仲勉则认为,汉朝使节先经过苏门答腊,到达缅甸南部之后才下船登陆。

不久,周连宽发表了《汉使航程问题——评岑、韩二氏的论文》一文,提出了完全不同于韩振华和岑仲勉的观点。

藤田丰八、韩振华、岑仲勉等多数学者虽然在具体地点的考证上有不同看法,但基本前提是一样的,即都认为汉使到达的最远国家黄支位于印度东海岸的建志补罗。周连宽认为,这种观点与历史记载不符,因为史书明确说,黄支在“日南之南”,所以“没有理由把黄支国置于日南之西的印度”。这样,在周连宽看来,这些学者在考证黄支的地点时,基本方向就是错误的。岑仲勉等人认为,史书所载的汉朝使节航行时间,“包括停留在口岸等待买卖的时间”。而周连宽认为,史书所记黄支与中国之间的航行时间,“不包括停留买卖或等待信风的时间在内”。此外,他还认为,汉使的船舶“是沿海岸线航行,而不是利用信风以横越大海湾”。因此,周连宽认为,研究汉使航程问题,“再不能步一般学者的老路,死守黄支国在印度的建志补罗的说法;再不能把对音置于一切之上,穿凿附会,徒劳无功”。他提出的研究思路是:“主张尽量利用现有文献,先根据史籍记载关于黄支国的总方向,并从其他文献中求了古代帆船沿着海岸航行的一般速率,然后按总方向,从航行速率和汉使由某国至某国所需的航行时间,找出其所可能到达的地区。”周连宽根据法显《佛国记》以及其他资料,得出如下结论:“我们估计汉使的全部航程中,顺、慢、逆三种情况[顺、慢、逆指是的风向——引者按]都有,平均起来,每日航行大约在一〇至一五浬之间。”基于这样的航速以及黄支在“日南之南”的总方向,周连宽所复原的汉朝出访航线是:第一站都元国应为马来半岛东岸的北大年;邑卢没国应为Khmer的音译,是爪哇北岸雅加达港附近的一个岬名;谌离就是爪哇北岸的三宝陇;“汉使抵此国后,为了避免远绕峇厘海峡,缩短途程,乃弃舟步行,横越爪哇中部”;这样,夫甘都卢就是爪哇南岸的Tulunhagang,其音“与都卢夫甘(夫甘都卢)相似”;汉使在这里再次上船,“沿爪哇南岸向西航行,过巽他海峡的西口,再沿苏门答腊的西岸向西北航行,最后乃抵达目的地黄支国。此国当位于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此西海岸有地名Ayer Bangis”;Ayer意为水,Bangis意为“香”,合起来意为“香水”,这是因为此地“古代以出产龙脑香和沉香著名”;由于B与W可以相通,所以,Bangis也可作Wangis,译成中文即为“黄支”。

韩振华、岑仲勉和周连宽等人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讨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后来的研究,其中上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文章有:苏继廎的《黄支国在南海何处?》(《南洋学报》1951年第2期),李东华的《汉书地理志载中印航海行程之再检讨》(《史原》1978年第8期),周连宽、张荣芳的《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文史》1980年第9辑),李成林的《公元前后的中西古航线试探》(《学术月刊》1980年第3期),汶江的《<;公元前后的中西古航线试探>;质疑》(《学术月刊》1981年6期),朱杰勤的《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海交史研究》1981年3期),陈佳荣的《西汉南海远航之始发点》(《广东省博物馆集刊》1999年)。只要读一读上面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那些文章的重大学术影响力。

除了上面这些论文外,还有三本篇幅不大的著作值得现代的研究者去读一读。

第一本书是贺昌群的《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书中的最后一章“南海归航”实际上就是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书中写道:“法显时代海上航行既无指南针,又无推进器,海上波涛险恶,全仗风帆作用,风帆须得依风向与海流之力,而风向与海流,又因太平洋季风与暖流而有异。”文字虽然通俗,但道出了古代航海的关键。

第二本书是章巽的《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章巽曾写过关于中国古代航海的系列论文(《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海上交通》,《秦、汉、三国时代的海上交通》,《隋、唐时代的海上交通》和《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分别发表在《地理知识》1955年第11、12期以及1956年第1、2期上。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将这四篇文章合编成书正式出版,题为《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此书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而且还被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后来,作者又对本书进行了充实,于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再次出版。书中全面地介绍了自远古开始至1840年为止的中国航海史,清晰而完整地叙述了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发展和没落的过程,其学术价值至今不减。

第三本是张铁生的论文集《中非交通史初探》。书中讨论了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有价值的是,介绍了非洲沿海出土的一些中国瓷器和中国钱币,以及北非古代工匠所仿制的中国式金属器皿。例如,书中写道:“马休谓摩加迪沙所在的索马里曾经发现许多713到1201年间的中国钱币。这证明了‘非洲之角’的香料和象牙贸易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同索马里的海洋贸易的频繁和重要性。不过,罗戚认为东非各地所发现的中国钱币中有些钱币的年代却是从700年开始的。司徒尔曼研究过基尔瓦群岛、马菲亚岛和摩加迪沙所发现的中国钱币,说它们主要是宋代的(1017-1163年),但有些是唐代的(713-1017年)。最近一次最大的发现,是1945年在桑给巴尔的卡蒋瓦发现的一百七十六枚中国钱币。此外,1954年又在马菲亚岛的基西马尼发现了两枚中国钱币,而且在马菲亚岛和桑给巴尔还发现了十三世纪末及十四世纪初的伊儿汗钱,这多少反映出伊儿汗国同东非的海洋贸易的关系。”现在看来,这里所介绍的非洲考古发现算不上新奇,但是,在该书问世的那个极端封闭的年代里,这里所提供的国外学术信息就显得非常珍贵了。同样是由于时代的限制,该书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国外人名、地名、论著名及专用术语的外文原文,致使别人难以查核原始资料。同样的缺陷,还出现在张铁生的重要论文《从东非史上看中非关系》(《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中。这样的缺陷,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一个永恒的烙印。忘记这个时代,甚至美化这个时代,将会导致更大的民族灾难。

第二,海外贸易史研究。

1949年之前,由于受国外学者的影响,学术界对于海外贸易史的研究集中在唐宋元时期。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乌廷玉的《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吴晗的《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1960年),林家劲的《两宋与三佛齐友好关系略述》(《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第4期)、《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郑履权的《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文史》1963年第3辑)。在这些论文中,吴晗的《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是一篇随笔,虽然讨论元代的私人海外贸易,但其目的是要说明“正因为十四世纪已经有了频繁的民间对外贸易,沿海人民具备了航海的知识技能和通商的经验的积累,这样,就为十五世纪上半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那样规模巨大的商船队打下了基础”。相比之下,林家劲的《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是一篇较有深度的文章。文章高度评价了宋代的海外贸易,认为它“不光对宋代本身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中国与东南亚等地的商业贸易发展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上承汉唐,下启元明,为明代中国海外贸易的极度发展和繁荣开拓了道路”。文中还认为,宋代的“朝贡”贸易“实质上”并不是这两个字“所表达的含义”,“它虽然有政治和外交上的作用和意义,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商业贸易的关系”。文章最后还指出了宋代海外贸易的负面影响:“市舶贸易的侧面结果是加紧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加深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从这篇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自然的。

与唐宋元相比,明代海外贸易史的研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沾了“五朵金花”中“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光。因为要研究“资本萌芽问题”,就必然要涉及海外贸易。其中问世较早、影响较大的一本著作是张维华的《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张维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明代海外贸易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说,明代海外贸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制政权所控制的海外贸易,它以‘朝贡关系’的贸易形式出现”。这种海外贸易“显然为统治主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政权服务”,“具有极大的消极性和束缚性,它的发展前途是有限的”。另一类是“私人进行的海外贸易”,它“包括封建地主经济所经营的海外贸易以及大小商业资本家所进行的海外贸易,它在明代整个的海外贸易活动中,可以说占着最重要的地位”。私人海外贸易虽然“基本上还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是“封建地主发展自身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供给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生活需求的一种贸易”,但它也具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性能”。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的海外贸易必然跟着发展起来,因而要冲破专制政权对于海外贸易的控制”,这样,“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者与专制政权之间的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在张维华看来,“明一代私人的海外贸易,是在与专制政权所施行的‘海禁’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人民为了争取贸易自由,为了争取生存”的一种形式;“随着私人间对于海外贸易要求的增高,这种矛盾更趋于尖锐化。明代海上的一切‘走私’活动,就是向专制政权的‘海禁禁令’进行斗争的一种活动。‘海寇’的发生,本来就带有农民起义性质,但这时已发展为向专制政权的‘海禁禁令’进行斗争的一种形式”。根据这样的逻辑,明代的“海寇”就是一种应当值得肯定的进步运动。有人还得出这样的结论:16世纪中国沿海从事走私贸易的“海寇”,“事实上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先锋队”。戴裔煊在后来出版的《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也写道:“明嘉靖间的中国倭寇海盗运动实质上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城市平民,联合各阶层人民反对封建的运动,归结到一点就是禁海与反海禁的斗争。这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傅衣凌则从经济史的角度对明代海外贸易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书中《明代福建海商》一文可以说是五六十年代出类拔萃的一篇代表作。该文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为参照,对明代福建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傅衣凌根据明代福建海商的“构成分子及其出身阶级”,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被传统的封建关系所排斥出来的地方贫民,尤其在人多地少的沿海地区,他们迫于衣食,因而下海通番”。第二类是“和地方传统关系有亲密结托的人物”,包括“有政治力量的势豪”、“族大之家”和“以儒治贾者”。他发现,“在欧洲的商人与封建领主在身份上是严格地对立着,对于土地是不得亲近的,这样可使商人专门从事商业的活动。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灯谜百花大观园

    灯谜百花大观园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学习、研究灯谜之心得,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涵盖灯谜猜制要领、猜谜诀窍、制谜技巧、谜话拾缀、谜事随笔、竞猜谜选、灯谜集锦7大类,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 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王朝更替(下)

    王朝更替(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热门推荐
  • 沉睡四千万年

    沉睡四千万年

    跨越四千万年,从一个新的时代苏醒,洛北野突然开始了一场养成类游戏,几个侍女成了诸天万界的至高仙后、神域主神,收了个小弟,最后成了无敌剑神,随手养了个宠物,居然成为了凶兽之王......而他就是在后面没事嗑嗑瓜子,当一个吃瓜群众,打完出来,大喊一声:“还有谁?”
  • 带着铠甲穿越诸天世界

    带着铠甲穿越诸天世界

    这是一段没有能源的无良系统为了压榨宿主能量的万界穿越之旅……世界:斗破苍穹——
  • 物流风云

    物流风云

    韩曦原本只想嫁人,做男人背后的女人。在蓝伟成功后惨遭抛弃,他们反目成仇。吴剑川帮她确定人生目标,陪伴她、鼓励她。他是蓝颜知己,也是良师益友,做她背后的男人。当她处于事业最高峰后,却渐渐看透了,感慨“千山暮雪,渺万里层云,只影向谁去!”
  • 不止十年

    不止十年

    不是青梅竹马却硬是凭缘分同桌了十年?曾以为等不到的感情原来早已经在心底生根发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小日常也可以甜到爆炸。
  • 佛魔同修

    佛魔同修

    佛光普照。魔吞天下。他欲为佛,一念之间。他欲成魔,一念之间。左手佛光普照,右手血流成河!本是势不两立的领域,却被少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我欲成佛,佛弃之!我欲立魔,魔弃之!遥指苍天,我要逆天而行,佛魔同修,踏出属于自己的修炼之路!
  • 我的部落有点强

    我的部落有点强

    带着部落冲突游戏系统的李奈穿越到了一个龙与魔法的世界。“野蛮人,上啊!让他们明白什么叫残忍。”“哥布林,臭袜子就不用抢了,我们只要值钱的东西。”“雷电暴君,让他们尝尝雷罚的滋味。”建立了自己部落的李奈只想静静的种田,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接踵而至。“我也想静静的种田,可实力不允许啊”
  • TATA侦探组——大地的哭声

    TATA侦探组——大地的哭声

    罗文欧、谷笑笑、朱健康和孟李江南四个人不但是同学,更是探险的好搭档。他们有勇有谋,机智灵活,揭开了“会说话的骷髅”的奥秘,闯入了“死亡森林”,也在神秘的将军府发现宝藏,更中止了一场人类掠夺大自然的悲剧。校园、探案、冒险相结合,并在故事中穿插科普知识。
  • 初心

    初心

    本书由安徽省作协主编,收入了2016年新增的省作协会员的代表作品。主要篇目有《今日的故乡》《母亲的小院》《春天的韭香》等散文及诗歌。内容上均为讴歌伟大祖国和美好生活,表达对亲人、故里的热爱、思念之情的作品。其出版意义主要为促进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作协会员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 唯爱七年

    唯爱七年

    “祁祁,快来!来这儿”,不知多少个夜晚,同一个身影的出现让她欲罢不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